孝亲尊师

为什么父母之恩值得怀念?

时间:2024-05-14 18:48   编辑:鸟儿飞   点击:

 
为什么父母之恩值得怀念?因为父母的恩德无量无边,古人概括为“十重恩”:
 
第一,养育教育恩。子女的身体来自父母,父母还要养育教育子女,所以人如果不孝父母,做人的根本就没有了。就像父母怀胎守护的辛苦,很多母亲在怀孕时都会害喜,在很不舒服时还要勉强把食物吃下去,念念为孩子着想。其实上天的安排非常微妙,好像有一个循环,让人能够在一生中不留遗憾,把父母的恩德回报圆满。子女因为有父母的抚养教育而成长,那么子女什么时候回报父母的恩德?父母上了年纪,搀扶父母行走,就像子女小时候学走路,无数次的跌倒都是父母的搀扶和鼓励。所以,做什么事会让自己的良心很安?就是孝顺父母。例如照顾老人吃饭时,老人有时候会不小心把饭粒掉到地上。子女小的时候,父母喂子女吃饭、教子女吃饭也是花了无数的心血,从来没有对子女嫌弃。当父母老了,子女在生活的细节中都能细腻地体恤父母,没有一丝一毫的嫌弃,这不就是让子女在这一生中能回报父母培养自己点点滴滴的辛劳吗?这就是上天给为人子女者最大的礼物。所以,能孝顺父母的人是最有福气的人。人最大的福气就是心安理得,俯仰无愧,一生没有对不起的人。
 
第二,临产受苦恩。生产是非常痛苦的,有人曾经比喻,就像每隔十五分钟拿着钢刀在身体上划一痕。有的母亲在生孩子时非常痛苦,手拧住床上的钢条,结果钢条都被拧弯了。可见,有多么大的痛苦才能使出这么大的力量。
 
第三,生子忘忧恩。虽然生产经历很大的痛苦,但是孩子一出生,母亲第一个念头就是孩子健不健康,完全把自己的痛苦放下,念念想着孩子的安危。
 
第四,哺乳养育恩。孩子生下来前三年都在母亲的怀抱里,没有任何生活能力,而孩子在三岁之前可能喝掉母亲几百公斤的乳汁,那等于是母亲的血,母亲身上的营养变成了乳汁。所以为什么女人过世之后骨头比较黑、比较轻,就是因为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耗损了。
 
第五,咽苦吐甘恩。父母吃粗劣的粮食,把最好的饮食留给儿女。
 
第六,回干就湿恩。孩子半夜尿床,母亲把干的地方让给孩子睡,自己睡在湿的地方。不仅如此,从小到大父母都是把好的留给儿女,辛苦都是自己默默承受。
 
第七,洗濯不净恩。儿女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大小便都是父母收拾。如果细心观察父母的手指,就会发现父母因为年轻时带儿女的劳累,骨节都非常粗大,甚至变形,因为经常洗刷孩子的尿布,手也会裂很多口子。
 
第八,远行忆念恩。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儿女去上学,父母送了一程又一程,恋恋不舍,但是父母远行,儿女却不会这样牵挂。所以,儿女要细心体恤父母的牵挂,父母心中无时无刻不牵挂儿女,要经常打电话给父母报平安。
 
第九,深加体恤恩。儿女每到关键的时候,比如求学、找工作等,都有父母适时的提醒,这都是点点滴滴为儿女着想。所以儿女要非常努力,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令父母满意的、德才兼备的人。
 
第十,究竟怜悯恩。古人说:“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母亲都活到一百岁了,还常常惦记着八十岁的儿子,拿起电话嘘寒问暖。儿女不要很不耐烦,说:“你不知道我忙着吗?一拿起电话就没完没了。”实际上这都是父母的关心。
 
有一位母亲八十多岁要过世了,她的女儿得了癌症,母亲走的时候说,希望能把女儿的癌症带走,结果真心有感应,母亲过世几个月之后,女儿的癌症真的痊愈了。母亲在临终时也仍然没有忘记女儿的病。即使父母的牵挂、照顾、建议有时候会不合子女的心思,还会被误解,但父母仍然无怨无悔、默默承受,这就是父母。
 
所以,确实父母的恩德比天高、比海深,子女无论如何做都不能回报父母的恩德于万一。做子女的要期许自己从今以后,再也不能说忤逆父母的话,不能做令父母伤心的事。
 


有一篇题目叫做《母亲的八大谎言》的文章,写得非常感人:
 
“儿时家里很穷,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饿。’孩子们吃鱼的时候,母亲不吃,母亲又用筷子把鱼夹回到孩子的碗里,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
 
很多人看到之后可能会想:“这个母亲还吃鱼?”可能有些人看到母亲不吃素、不懂因果、不学圣贤教诲,就越来越看不起母亲,这就离“道”越来越远了。其实当父母把鱼和肉夹给儿女时,身为儿女的要体会到父母的存心,而儿女只是执着不应该吃鱼、不应该吃肉,把父母关爱儿女的存心忘记了,所以会说出让父母伤心的话。
 
“有一个冬天,孩子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躬着身子在油灯下糊火柴盒。孩子说:‘母亲,睡了吧,明早您还要上班呢’,母亲笑了笑说:‘孩子,快睡吧,我不困。’
 
高考结束的铃声响了,母亲迎上去,递过一杯用罐头瓶泡好的浓茶,叮嘱孩子喝了。望着母亲干裂的嘴唇和满头的汗珠,男孩将手中的罐头瓶反递过去请母亲喝,母亲说:‘孩子,快喝吧,我不渴。’
 
父亲病逝之后,母亲又当爹又当娘,苦不堪言,然而母亲多年来却始终不改嫁,别人再劝母亲也断然不听,母亲说:‘我不爱。’
 
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常常寄钱回来补贴母亲,母亲坚决不要,并将钱退了回去,母亲说:‘我有钱。’
 
孩子长大了,有了一份好工作。孩子想把母亲接来享享清福,却被老人回绝了,母亲说:‘我不习惯。’
 
晚年母亲患了重病,住进了医院,孩子千里迢迢赶回来时,术后的母亲已是奄奄一息了。望着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母亲,孩子悲痛欲绝,潸然泪下,母亲却说:‘孩子,别哭,我不疼。’”
 
母亲在最痛苦的时候还念着儿女的感受,完全不顾自己的病情。这就是母亲,心中没有自己,只有儿女。
 
 
儿女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深恩?首先要“养父母之身”,让父母身心安乐,经济上没有后顾之忧,让父母有好的物质保障,这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尊敬父母,“养父母之心”,不要让父母时时牵挂儿女,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仅为儿女的疾病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为任何其他事情而担忧,这才是真正的孝子。
 
所以,不仅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恭敬父母。怎样恭敬父母?《礼记》中记载了古人怎样侍奉父母。儿子侍奉父母,在鸡刚刚啼叫时就要洗漱、梳头、戴帽、理好饰物、系好帽缨、穿上端服、套好蔽膝、系上大带、插上笏板。这是古代上朝时的正装,见父母时也要这样的隆重、正式。左右两边佩戴用具,是父母可能需要的东西,然后去父母、公婆居住的地方。到了以后,静气平声,询问父母需要什么就恭敬地送上什么,和颜悦色、问寒问暖。父母如果有过错,就心平气和地低声劝说;如果劝说听不进去,就要更加恭敬孝顺,等父母高兴的时候再次劝说;如果父母发怒、不高兴,甚至打得自己头破血流,也不能厌恶、埋怨,还要更加恭敬孝顺;父母去世之后,将要做善事的时候,想到要让父母留下好的名声,就一定要实现它。
 
从这段话中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父母的恭敬心,自己觉得对父母已经很恭敬,但和古人相比,恭敬心差得很远。为什么父母打得自己头破血流也不敢厌恶、埋怨?当然,古人的父母也是受过良好的圣贤教诲,一定是因为孩子做错事才会打,也是为了让孩子吸取教训,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是防微杜渐。儿女不会对父母厌恶、埋怨,就不会和任何人有对立、厌恶、埋怨、冲突、对立的心。
 
所以,为什么说世界冲突的根源在家庭?在家庭中,儿女对父母有逆反、厌恶、埋怨;到学校,老师教育几句,也会有厌恶、埋怨、听不进去;到工作单位,领导批评几句,仍然会有逆反、埋怨。实际上,是从孝敬父母放下“我”的意思,把“我执”放下了,让自己培养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与人对立的心,因为对立、厌恶、埋怨、生气的心都和自己的本性不相应,这不就是贪嗔痴的瞋心吗?所以,要从点点滴滴的相处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境界。
 
如果人们按照道理去做,就不会出现儿女不孝敬父母、儿媳妇打骂公婆、儿子把父母送到火车站不赡养的这种现象。所以,恭敬心从哪里培养?从孝敬父母开始培养。儿女对父母毕恭毕敬,那么儿媳妇对公婆也会毕恭毕敬,很多矛盾、冲突、对立也就不会产生。所以,行孝不能等,要按照《弟子规》的教诲去做,才知道什么是孝,什么是不孝。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孝子、已经做得很不错了,那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衡量。学习圣贤教诲,自己做错的地方要懂得和父母忏悔、认错。
 
“命”字,上面一个“人”,中间是一“横”,下面一个“叩”。什么意思?人一叩头命就改,为什么?因为自己知道错了,趁着父母有生之年,还有机会和父母忏悔、改过,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多遗憾。
赞 (1)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