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伦关系
道就在生活的点滴当中,吃饭也是道
时间:2025-07-25 12:58 编辑:以戒为师 点击:
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家庭当中也得要遵循常道,道在哪里?其实道就在生活的点滴当中,比方吃饭也是道。我记得小时候吃饭,都是我们孙子辈的去叫爷爷奶奶吃饭。而且记忆当中跟爷爷也很有默契,爷爷礼拜一可能在哪里下棋,礼拜三在哪里跟好朋友谈话,有这样的默契、熟悉度,所以常常找到爷爷了,远远的就叫爷爷,吃饭了!当这个声音传到爷爷的耳里,爷爷很欢喜的站起来说,我孙子叫我吃饭了。其实邻居们坐在两旁,听到一个孙子在叫爷爷吃饭的时候,都会很自然的浮出微笑来,因为都同样感觉到天伦之乐。
我爷爷牵著我的手,祖孙俩走回来吃饭,而且吃饭谁先上桌?爷爷先上桌,我们给爷爷盛饭,这叫孝道的落实。《弟子规》当中提到,“或饮食”,吃饭,“或坐走”,坐下来、走路的时候,“长者先”,一定是爷爷奶奶、父母先走,父母先吃,“幼者后”。这个道往往都在生活的先后顺序当中传承下去;而这个先后顺序假如倒过来,那这个道就没传下去了。这是我们差不多三十年前是这样子在做的。可是现在二、三十年之后,不是孙子叫爷爷奶奶吃饭,现在是什么情况?爷爷奶奶叫孙子吃饭,还要三请四请跟他谈条件,好不容易才把他拉回来吃饭。一拉回来谁先吃饭?孙子先吃饭。现在大一点的孩子,父母、爷爷奶奶还没吃,他先跳上去把他自己喜欢吃的统统都吃掉了,他有没有去想到他的父母、爷爷奶奶?这个问题很严重!
当一个孩子从小连父母都想不到,那他以后会想到谁?而当他以后谁都想不到,只想自己的时候,请问他从事哪个事业会有成就?因为每个行业全部都是为人民服务,那要服务得好,首先得设身处地为人民、为客户著想,而这样的心态,其实在小时候就在扎根。为什么说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因为他那颗时时刻刻体恤他人、为人著想的心,从家庭、从对父母当中就已经养成了,绝对不是大学的时候再来修为人著想的学分。他都为自己想想了二十几年了,有没有可能说花十个小时的时间,上一堂课就开始为人著想,不大可能。所以老祖宗这些话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印证,“忠臣出于孝子之门”。什么时候长他的孝心、长他的爱心,都在这些生活的细节当中,自自然然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吃饭都是只想到自己。有个计程车司机,他刚好载了一位台湾同胞经过黄河的路上,这位台湾同胞他看到黄河,这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特别激动,要求这个司机把车停下来,他要躺在黄河堤旁听听母亲河的流水声。结果两个大男人就躺在堤岸旁,没多久这个计程车司机就哭起来了,这个台湾同胞吓了一跳,你怎么了?他说到,我辛辛苦苦的做事业,就希望把下一代教好,就希望他健康,所以我省吃俭用每天给他一只鸡腿吃,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刚好昨天我感冒了,我的太太觉得我应该补充些营养,所以就把昨天的鸡腿很自然的就拿到我的面前,说先生你感冒了,身体虚应该补一补。就在把鸡腿拿到先生面前的那一刹那,他的儿子突然给了他妈妈一巴掌,然后对他妈妈说,那个鸡腿是我的。吃东西顺序不对了,那孩子都觉得这些是我的,应该给我。所以努力有结果,但不一定会有好结果,这是很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我们冷静看看五千年来,无数的家庭承传,五千年来,无数的父母教育著他的下一代,请问大家这五千年来,哪个时代的父母花的时间、金钱教育孩子是最多的?哪个时代?我们这个时代。哪个时代教出来的效果最差?你们说的,我没有说。这值不值得冷静思考?我们企业家是最注重效益的、最注重评量的,做完要评估清楚,怎么会付出的时间精力多,反而效果比较差?这值得思考。有句成语叫“本末倒置”,教育抓到枝末就累死了,抓到根本就省力了。这些教育的道都在生活当中去落实了。
现在老人家、父母去叫孩子吃饭,这就违反常道,甚至于还得要喂孩子吃,爷爷奶奶喂一口,还得陪他跑个三、五十公尺,所以现在可能要开一个补习班,叫爷爷奶奶马拉松训练班,爷爷奶奶喂孩子吃饭,体力要训练好才行。以至于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孩子也在,父母、爷爷奶奶都在,请教大家,家庭聚会第一口菜夹起来先给谁吃?按照古代来讲,一定是先夹给父母,就是夹给爷爷奶奶吃。假如在古代都有文化承传的时候,我们一有好吃的东西,先拿给孩子而不拿给自己的父母的话,那会给人笑掉大门牙,会觉得这个父母不会教育孩子,没有见识!我们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心灵状态,这很重要。因为教育绝对不是孩子的身体成长、长大,就是教好他了,也绝不是孩子的成绩上去了是把他教好了,也绝不是孩子拿到学历就是人生幸福了,这还得要看得深远一点。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41120c.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人为何要遵守五伦关系》55-006-0001
感恩老师!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