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一八九集)

时间:2016-05-04 20:17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http://www.amtb.tw/
http://tv.jxwx.org/
http://www.sxjyqqw.org/
http://www.hwadzan.com/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hwazan.org/web/index.ph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fxsp.org/category/index33-2.html

  因缘生、自了法师  2015/12/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189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大德同修,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因缘生今日恭敬汇报「汉学课程规划与学习之拙见」。
  《信心铭》开端即云:「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路线很是清晰明了,其教学之方法、内容、次第,自先秦至明清一直沿用,此是我中华历代先祖智慧的凝聚、经验的总结,纵令圣人复出亦不能改易。
  《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入则孝」是说学生在家中必须孝养父母,使父母身心安乐。「出则弟」是说出外求学或做其他事情,要行悌道。在家能孝顺父母,自然能善事兄长,敬顺兄长以顺亲心,叫做悌道。出外时,将此事兄之道推而广之,用以对待年长于自己的人,便是「出则弟」。「谨」是讲行为应当谨慎。「信」是说言语必须诚信。「泛爱众」是讲与众人交往过程中,要注重博爱,以养自己平等容众之德。「亲仁」是讲必须要选择亲近有仁爱之心的良师益友来学习。「行有余力」的「行」字是实行的意思,「余力」是说行此孝悌等五事之外的时间。「学文」的「文」字通常被解作「六艺」。
  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礼」字,它涉及的方面很广,小至洒扫应对,大到祭祀天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全都包含在内。「乐」不仅只是音乐,它包括所有艺术。「射」也不单单是射箭,它代指武术及武略。「御」是讲驾车技能,因为古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和牛车。「书」不是指后来的书法,原是指文学和文字学等。「数」不单指数学,还包括天文地理、阴阳算术等等。
  之所以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不是教人必须将此几件事完全做到之后才让人学文,而是表明学文必须要以孝悌等诸事为根本,用行此诸事之外的时间来学文。雪庐老人也说过,「所求之学有其先后。孔门以四科施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首为德育是先正其心,后为文学是游于艺。行此五事之外,即是余力。弟子求学应当先以此五事为根本。行此五事之外,并不是没有时间学文,是说学文必须求其根本,没有根本之文不可取」。
  古时蒙童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行,及礼、乐、射、御、书、数之业。期间一直是在家塾就读,不离开父母。父母教孩子以敬,老师教学生以孝,亲师合作以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因为大道知难而行易,所以必须抓住孩子记性好而悟性差的黄金阶段,凡所当读之书,尽在此时熟读成诵,而不必加以讲解,所谓「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云此理。待学童满十五岁之时,离开父母入大学就读,听老师开解已读之书,追随老师游学各地,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生活中实践所学,验证经典。《学记》所言之「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是从此时算起,小学七年不包括在内。
  当今要复兴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万不可小视蒙学经典的学习!因为这些蒙学经典皆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儒从大经之中有所悟处,然后用最简洁明了的文字编撰而成,观其文章之从容和雅,可见其学问之精深洞达;体其用心之仁厚慈恻,则知其道德之精良纯粹。我辈若要小觑蒙学,一定先要扪心自问:我之道德真的已在王应麟、李毓秀之上了吗?我之学问比周兴嗣、李笠翁究竟如何?此时若不能顿生惭愧、幡然猛醒,纵孔子在前、释迦在侧,亦爱莫能助矣!
  古时人心质朴、风俗淳厚,蒙童至七、八岁依然能不失其天真,待十四、五岁,物欲渐染、知识渐开之时,平生当用之书已藏于胸中,良好的习惯已然养成,再及时对其开解经典义理,总使偶有偏离,必然终无大碍。而今日教养蒙童,却不可机械的按照年龄行事,因为今古之世道人心实在不能同日而论。所以当今之教育,只能说愈早愈好,至于对经典的开解时间,也应酌情而定。
  因为不能像古时学生那样有足够宽裕的时间来读书,所以必然的要对所学课程做一番慎重的精简。
  关于蒙学部分,因缘生所校集的《圣学根之根》已是优中选优、简之再简,自小学习的孩子最好能将其完全背诵,年龄偏大、实在不能全部背诵的学生,也至少将其中的《小儿语》、《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孝经》背诵下来,余者也要不断熟读,做到心中有数。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比如蒙学教材中的《名贤集》与《增广贤文》属同类作品,所以选此即不必用彼,用彼即不必选此。《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蒙求》与《龙文鞭影》,也完全是采用同样的体例,所以依照自己所爱而任选其一便可。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不少,大家自去斟酌取舍。如《明心宝鉴》之类的书,雅俗杂陈、真伪并录,若择其精要用以劝善则可,实不足以选入童蒙教材;再如《省心录》、《菜根谭》、《格言联璧》之类的书籍,虽美虽善,终是零金碎玉,不可过多留恋于此,要抓紧时间让孩子攻读四书了。
  《四书》历来被称为中华文化之总源泉,舍弃《四书》则无异于拔本而塞源,焉有不枯不竭之理哉?《大学》与《中庸》二书,乃圣贤学问之经纬,二者若明,则天上天下之事、出世入世之理概莫出此网罗矣。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中庸》以熟其心法,再读《论语》、《孟子》以观圣贤之身行言教。可见《四书》实为儒家教育之核心,必须不折不扣的掌握。
  关于《大学》的读本,以《礼记》中的古本为善,不宜读诵朱子改订本。若论其批注,郑康成所注实未能上达;朱子所注不依古本,亦不足取;王阳明及张居正所注值得参考;蕅益大师引佛证儒,发前人所未发,道前人所未道,可谓至善,然其并无破析文字,属于外传,不易掌握;雪庐老人《大学表注》清晰明了,可为指南。因缘生遵净空老上人嘱托,遍览先贤批注,依李雪庐老人《大学表注》为纲要,参看蕅益大师《大学直指》,兼取汉、宋、明、清诸儒所长而集成《大学衍义》,但因为成书匆促,不及琢磨,然虽不能为诸君登天之梯,尽可做大众垫脚之石。
  关于《中庸》,康成所注确实远不及程朱之境界;然而程朱所注虽有很大参考价值,终究是瑕瑜共存、遗憾颇多;憨山大师批注至美且善,蕅益大师之补助又能锦上添花,然其仍旧不适宜初学,不能广泛流通于大众之间。因缘生所整理之《中庸衍义》,则以憨山大师《中庸直指》为底本,参看蕅益大师之补注,于郑氏及程朱之间亦有所取,可为初学此书的仁者做敲门砖。
  关于《论语》,古今注疏甚繁,以雪庐老人《论语讲要》为最佳,可以遵从。其中有少数几处未能圆满者,只是白玉微瑕,稍磨即除。蕅益大师所作《论语点睛》属于外传,可做参考。
  《孟子》的文字并不艰深,只要专读正文,即能知其大半。注释之书,梁启超推崇清儒焦循的《孟子正义》为最善,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虽非专为注释《孟子》而作,但其书极为精辟,可做参考。而朱子《集注》乃是尽其平生心血所作,虽是杂有沙石,却也不乏金玉,学者仍需一读。
  关于《五经》的学习先后,历来各家主张不一。荀子在其《劝学》一文中便大为感叹,《礼经》和《乐经》蕴藏大法但缺乏详尽的经文批注;《诗经》和《尚书》只讲述先王故事而不切近于人;《春秋》文义隐约,褒贬难明,不能使人速晓其意。
  《诗经》虽有化人以「温柔敦厚」之功用,然而《经解》中却亦对其有批评,所谓:「《诗》之失,愚。」是说假如我们没有悟性,且对其诗篇创作的历史背景不能了解,便会很容易学成迂腐的书呆子。所以在《论语.子路篇》,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尚书》是最古老的史书,《经解》赞其有「疏通知远」之功用,然而对其亦有批评,所谓:「《书》之失,诬。」因其文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所以很容易导致曲解经文而诬枉圣贤。
  《易经》被称为「五经之首」,《经解》赞其有化人于「洁净精微」之功用,然而对其亦有批评,所谓:「《易》之失,贼。」是说假如没有德行的基础而去学习《易经》,一定学得神头鬼脸,必然是误己误人。所以张子横渠先生曾道:「《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礼经》包括《周礼》、《仪礼》和《礼记》,《经解》赞其有化人于「恭俭庄敬」之功用,但同时也有一句批评:「《礼》之失,烦。」是说假如只知道礼的形式,而不知它的实质意义,那必定会令我们学得厌烦,当然也讨人厌烦。
  《春秋》出于孔子之手,记载了鲁国十二位国君在位时整个东周天下的历史,然其文字太过简练,无传则后人莫知所云。《十三经》中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本是《春秋》的三家批注。《经解》赞《春秋》有「属辞比事」之功,但同时也有一句批评:「《春秋》之失,乱。」是说假如我们没有道德基础而学习《春秋》,必然只能看到不君不臣、不父不子的反面,而不能深识圣人用心。以王安石之学识,尚且扬言要毁掉《春秋》「这本烂账」,我辈岂可不慎?
  不才揆情度理、思之再三,窃以为今日学习《五经》,当以《三礼》为先。《论语》中记载孔子对其子有过庭之训:「不学《礼》,无以立。」而《三礼》文字浩繁,若用于学校教学,则当以《礼记》为主。先儒多认为《学记》和《乐记》是《礼记》之中除《大学》和《中庸》之外而最近于道者,所以最好能熟读成诵。《礼运》和《经解》、《儒行》三篇文字都不多,但是意义非常重大,能达到背诵是最好的。其他如《曲礼》、《檀弓》、《王制》、《礼器》、《大传》、《祭法》、《祭义》、《坊记》、《表记》、《缁衣》、《冠义》、《昏义》、《乡饮酒义》,这十三篇都应该完全熟读,若是仅从其中摘取某些段落学习,远远不够!余者三十一篇,有余力则可读,无余力则可暂缓。
  《周礼》主要记载周代的礼乐制度,有志于政事者不可不读。用于学校教学,则可参考《国学治要》,选取《大宰》、《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马》、《大司寇》七篇熟读。
  《仪礼》是记载先秦各种礼仪的经典,现存十七篇。若用于学校教学,可参考《国学治要》,选取《士冠礼》和《士相见礼》熟读。
  关于注释《三礼》的书,当然是首推《十三经注疏》中采用的郑注和孔疏。同时可参看清儒孙希旦的《礼记集解》、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和胡培翚的《仪礼正义》。
  自古「礼无乐不行,乐无礼不举」,《乐经》有化人于「广博易良」之功,虽已失传,然乐教绝不可荒废!可将《礼记》中的《乐记》和《荀子》中的《乐论》拿出学习,《吕氏春秋》中的《大乐》、《侈乐》、《适音》、《古乐》、《制乐》五篇文字皆不多,可做为助修。《吕氏春秋》五篇,可参考今人许维遹的《吕氏春秋集释》。
  先儒称《尚书》为经中至尊,印光大师亦极赞其文义甚佳,建议将其全部背诵。然而《尚书》有古文与今文之别,传世的《尚书》共五十八篇,是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的融汇。其中的古文二十五篇为晋人伪造,学者不可不知。学生若是从小学习经典,自当遵从印光大师之教诲,取《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十三经注疏本》分其为三十三篇)熟读成诵,余者三十篇可以泛读。若是用于学校教学,可酌情参考《国学治要》,取其中的《尧典》、《皋陶谟》、《汤誓》、《洪范》、《金縢》、《无逸》、《秦誓》七篇读至精熟。
  《尚书》极难理解,历来专研者甚少。其注释书籍以清儒孙星衍之《尚书今古文注疏》为最善。
  《诗经》乃经中之史,为孔孟二圣所共尊。学童若能从小将其完全背诵当然是最好不过,而年龄偏大的学生则需酌情应对,可将《孝经》、《四书》、《礼记》和《左传》中引用过的诗句一一选出,查出其所属篇章,然后将这些篇章会集一处用来学习。亡羊补牢之策,却可一举两得,值得大家考虑。若用于学校教学,可酌情参考《国学治要》,取其中的五十五篇来学习。
  《诗经》批注之书,可参考唐儒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和清儒陈奂的《诗毛氏传疏》。
  《春秋》乃史中之经,《春秋》之义行而乱臣贼子惧,所以孔子曾为之感叹:「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憨山大师则有「不读《春秋》,不能处世」之至论。关于《春秋》的学习,最宜将《左传》全部精读,《公羊传》和《谷梁传》则可参考《国学治要》,择其精要而读。
  《左传》的文字不太难懂,注释之书参考今人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即可。
  《易经》乃极其高深的哲学经典,孔子为做批注,极赞《易》道。然其奥义难究,不得其人则不妄传。学者可将《系辞传》、《文言传》和《序卦传》做到熟读成诵,《卦象传》六十四条则可一一抄录,时常省览。
  《易经》的批注书籍,雪庐老人赞叹清儒李道平的《周易集解纂疏》,梁启超则推崇焦循的《雕菰楼易学》三书(《易通释》、《易图略》、《易章句》),如欲深通此经,则需一一读之,否则可以不必。
  经部的典籍学习之后可以学习子部,而诸子当中尤以《老子》、《庄子》为要,《老子》五千言精辟玄微,乃道家文化之精髓所在,学者一定要达到背诵。《庄子》行文如汪洋恣肆、气势雄浑,其义则超尘脱俗、深切入微,然因文字太多,背诵困难,但《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这内七篇总须熟读,若有意专研道家者,则须背诵。
  《老子》的注释书籍,可用清儒魏默深的《老子本义》。《庄子》的批注,可用清儒郭庆藩的《庄子集释》。
  司马迁为诸子作传,独将荀子与孟子相提并论,可见荀子之不俗,非战国诸子可所比拟也。诚如唐代杨倞所言:「《荀子》羽翼六经,增光孔氏,非徒诸子之言也。」《荀子》中的《劝学》一篇,应当背诵。《修身》、《天论》、《正论》、《礼论》、《解蔽》、《正名》六篇要做到精读。
  《荀子》注释书籍以晚清大儒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最善。
  墨子在先秦曾与孔子并称,其书非读不可,然而用于教学,若似梁启超所主张的全书精读却不切实际。可参考《国学治要》,将《法仪》、《词过》、《兼爱上》、《非攻上》、《小取》、《贵义》、《公孟》、《鲁问》、《公输》九篇精读即可。
  《墨子》的注释书籍,可参考晚清大儒孙诒让的《墨子间诂》。
  兵法韬略为儒家六艺之一,用来抵御外来的侵扰。古来讲述兵法的典籍首推《孙子》最近王道。可参考国学治要,选《始计篇》、《作战篇》和《谋攻篇》精读。
  《孙子兵法》的批注,可选用《十一家注孙子》。
  余者诸子不能一一尽学,可参考《群书治要》,撮其精要学习可也。
  史部典籍浩旷无涯,往往令人望而却步,但实在是非学不可,因为读史使人明智,非继往不能开来。用于教学,可拿有「史学双璧」之称的《史记》和《资治通鉴》做为教材。二者一为纪传体通史,一为编年体通史,正可互证互补。
  《史记》的注释书籍可采用《史记三家注》;《资治通鉴》的文字已相当浅易,用心研读即可,无需再看注释。
  集部的学习,若是时间宽裕,可从《国学治要》中选取学习。蒙学中已有《千家诗》,所以不必再另外会集。词的学习缺少善本,因为古人「诗庄词媚」之论真实不虚,查遍《全宋词》,也多是描写儿女情长、离愁别恨之事,所以不宜随便学习,不才会慎重选取一百首不同词牌的词作,然后标出正格,集成《思无邪词谱》,以供学者选修。
  事有本末先后、轻重缓急,如《文中子》之流的书籍已遭先儒批其属「屋中架屋,墙下搁床」之作,况乎其他?所以若用于学校教学,必须使用一流教材,优中选优、精中择精。我们必须要清楚:经学才是我们必须要抓紧掌握的,史学次之。集部若有,则是锦上添花,但若偏于集部,则是舍本逐末了。
  若论治学之法,着实无甚奥秘,只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八字之中。大家万万不可忽视了读诵的功用,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绝非虚言也!所以我们一定要先记诵而后理解,先理解而后研究,先研究而后著作。而无论读诵还是求解,都绝对不能杂修乱进,一定是「此未终,彼勿起」。
  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是治学的工具,是必修功课,然而切不可执着于此而忽视经典的读诵,若执着于此,则无异于将手指认为月亮的譬喻,须知手指和指月的动作均不是月亮,只有顺着手指的方向看去,才能看到天上的月亮。
  蒙童学习文字学,只宜将《说文》五百四十部首以七字一句的口歌形式背诵即可。学习音韵,宜将《广韵》中的《反切上下字表》背诵,前辈学者将入声字编有三字、五字和七字的歌诀,可任选其中一种背诵,只此足矣。至于训诂,在童蒙阶段实在无法涉猎。因为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必须要有非常理性的认识才能掌握,而蒙童阶段是自然的记性好而悟性差,所以只能顺乎自然,不能拔苗助长。至于校勘之学,学早也无甚大益,皆可等到学生把应该读诵的典籍俱已读过,该理解掌握的时候,先为之开讲小学,再将校勘学大略讲说,然后学习经典便自可事半功倍了。
  须知课堂讲解不过是启发而已,真正学问的得来,都在自己平时的勤苦用心。以蒙学、小学筑基,以经学、史学立干,以诸子百家融通。然后则可效法先贤皓首而穷一经,研究经典者专守一经,研究史书者专熟一代,研究诸子者专守一家,守定目标,锲而不舍,自有功成之日。
  以上是惭愧弟子因缘生恭敬汇报的汉学课程规划与学习之拙见,诚请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大德惠予批评指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因缘生顶礼敬呈。
  老法师:因缘生这一篇报告很有价值,可以值得国外的汉学院做编排课程的参考。中国人学习的次第、学习的先后,在这一百年当中乱了。所以我们看历史,世世代代都有圣贤君子出现,为什么民国没有了?绝对不是说民国人的聪明智慧德行不如前人,绝对不是的,而是什么?我们学习的次第机会乱了,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我们如何能把中国传统教育再恢复起来?还是要回过头去找古人,要肯定古人比我们强,我们不如古人,真正甘心情愿向他们学习,我们才有出路,传统文化才不至于丢失。
  汉学院的课程,我们也经过多次的讨论。西方人对于东方的这个教学的理念、方法、次第,他不知道。我们详细讲解分析给他听,确实他们其中也有聪明人,他听懂了,承认中国这个教育的理念方法比西方优越,而能够接受古圣先贤的想法、做法,这好事情。所以我们必须要开实验班,用三年、五年的时间来做实验,看看「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大家相信了;不做实验,他们总是有怀疑,这个怀疑会造成障碍。所以我们的建议,是先开实验班,用五年的时间来做实验,我们用古人的教材,古人教材已经用过几千年了,没出毛病。现在的教材出毛病,不断修订,不断修改,到什么时候才有一个完备的教科书?我想没有一个人有把握我们再过几年有好的教科书编出来了,不可能。还是用古人的好,把古人的本子讲清楚、讲明白。
  还得从小扎根。现在大学里面开这个课,都是二十多岁、三十岁的学生,都半路出家。所以我们想到,我们希望办个小学,办初中、高中,接着大学,一条龙的学校。我们希望五年做出成绩出来,帮助这个世间找出一套童蒙的教科书,让小孩从小就把根扎下去。这个缘分,只要我们自己有强烈的愿望,机会就来了。佛法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现在量子力学家也发现了物质的现象是从念头变现出来,所以提出以心控物,用我们的念头来控制外界的物质现象,有道理。我们底下还有一篇,也很精彩,我们看下面一篇。
  学生:「舍弃今生之三」。尊者师父上人慈悲,诸位善知识慈悲,阿弥陀佛。惭愧弟子自了冒昧报告的题目是「不如及早念佛——楚石禅师《析善导和尚念佛偈》略释」。
  善导大师有一首「念佛偈」妇孺皆知,八句话。楚石禅师用八首诗解释这八句话,每首也都是八句。我们尝试来略释这八首诗(选自《西斋净土诗》)。
  一、简介:善导、楚石皆为弥陀再来
  梵琦禅师,字楚石,明朝人。参禅取得很高成就,莲池大师认为「本朝第一流宗师,无尚于楚石矣」。蕅益大师则在《灵峰宗论》中评称,「禅宗自楚石大师后,未闻其人也」。后归心净土。建一石屋,取名「西斋」,自号西斋老人,专修净业。作净土诗若干首,以普劝念佛求生净土,故称《西斋净土诗》。七十五岁往生,火化后牙齿、舌头和念珠毫无损坏。
  《西斋净土诗》被蕅益大师选入《净土十要》。印光大师一生对《净土十要》推崇备至:「《净土十要》,为净土法门最要之书。乃蕅益大师以金刚眼,于阐扬净土诸书中,选其契理契机,至极无加者。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为莲宗之宝鉴。痛哭流涕,剖心沥血,称性发挥,随机指示。虽拯溺救焚,不能喻其痛切也!舍此则正信无由生,邪见无由殄也。」
  蕅益大师亲自给《西斋净土诗》作了一首赞:「稽首楚石大导师,即是阿弥陀正觉,以兹微妙胜伽陀,令我读诵当参学。一读二读尘念消,三读四读染情薄,读至十百千万遍,此身已向莲华托……」开头两句一语道破,楚石禅师是阿弥陀佛再来。众所周知,善导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再来。那么,善导大师的原偈和楚石禅师这八首解释的诗,九首全盘等同阿弥陀佛亲作。
  二、正释:一首偈和八首诗
  善导大师原偈: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你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楚石禅师析八首:
  (一)渐渐鸡皮鹤发,精神未免枯竭。可怜老眼昏花,恰似浮云笼月。妄想随时出生,贪心何日休歇。不如及早念佛,苦海从今超越。
  【略释】
  「渐渐鸡皮鹤发,精神未免枯竭」,我们慢慢变老,皮肤像鸡皮般粗糙发皱,头发像白鹤羽毛般苍白稀疏。精神枯竭,体力衰弱。
  「可怜老眼昏花,恰似浮云笼月」,可怜老来眼花,看东西模糊朦胧,好像浮云笼罩着明月。眼不明、耳不聪,诸根衰退。
  「妄想随时出生,贪心何日休歇」,心识散乱,随时随地妄想纷飞,贪恋世间的心到哪一天才能休止?想求解脱就要放下世间贪着,这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一生最重大的事就是要从轮回解脱,这比世间任何事都重要。
  因此奉劝一句,「不如及早念佛,苦海从今超越」。
  佛在《修行地道经》中说:「我见自己从无量劫来往返生死,其间的尸骨堆积起来,超过须弥山,脑髓涂在地上,可以涂遍三千大千世界,流过的血多于古今以来从天降下的雨水。要想免除这样的生死过患,就应当昼夜精进,求无为涅盘法。」省庵大师云:「生死海深,非念佛莫能济度。菩提路远,非净土孰可依凭。」
  天如禅师有言:「人生能有几时?电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拨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
  (二)看看行步龙钟,首腹犹如簸舂。涉远奈何力倦,登高徒自情浓。出门途路千里,拄杖云山万重。不如及早念佛,速瞻宝座慈容。
  【略释】
  「看看行步龙钟,首腹犹如簸舂」,看看行路的步履已经老态龙钟,弯着背头接近腹部的形状就如同舂谷簸糠。
  「涉远奈何力倦,登高徒自情浓」,走远一点的路无奈体力疲倦,登上高山则独自感慨万千。
  「出门途路千里,拄杖云山万重」,出门远途行走千里,拄着拐杖穿越白云高山不知几万重。
  莲池大师云:「佛言人命无常,促于呼吸,少年亦尔,何况老乎?我今殷勤来相警策,当观此身目暗耳聋,发白面皱,背伛腰曲,骨痛盘挛,步履龙钟,精神昏塞,譬如夕阳西照,光景须臾。衰草迎秋,凋零顷刻。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何不猛省无常,战兢惕励。」
  因此奉劝一句,「不如及早念佛,速瞻宝座慈容」。
  (三)假饶金玉满堂,珠翠绮罗艳妆。花下时时歌舞,樽前日日杯觞。寻思无限活计,毕竟难逃死王。不如及早念佛,临终定往西方。
  【略释】
  「假饶金玉满堂,珠翠绮罗艳妆」,假使让你金玉满堂,装饰着珍珠、翡翠、丝绸等艳妆,荣华富贵。
  「花下时时歌舞,樽前日日杯觞」,花前月下时时载歌载舞,金樽酒瓶天天开怀畅饮。这是纯属浪费人生的行为。可曾为来生做过打算?
  「寻思无限活计,毕竟难逃死王」,绞尽脑汁经营无限的娑婆事业,为千年万年计,最终也难免一死。《解忧书》说:「地上或天间,有生然不死,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不论地上或天上,能够生而不死的事,你可曾见过、听过或疑惑过?
  面对死亡,谁都逃脱不了。《教授胜光大王经》说:「譬如,若有四座巨大的铁山,每一座都是坚硬稳固,已成就牢固结实,没有丝毫破裂和损坏,铁山的内外都极其坚硬,通体坚实严密。当这四座铁山从四方触天磨地滚压过来,所有草木、树干和枝叶,都被研磨粉碎,而且具有生命活着的一切有情,也都被压成齑粉。在这大灾难来临之时,并不是依靠快速奔跑便能逃脱,也不是依靠势力、钱财、物质、咒术和药物等所能回避。」佛说:「大王!同样,当四种大怖畏来临时,不是依靠快速奔跑能够从中逃脱,也不是依靠势力、钱财、物质、咒术、药物等所能回避。这四大怖畏是什么?就是老、病、死、衰。大王,老会摧坏强壮,病能毁坏健康,衰能毁坏一切圆满丰饶,死则毁坏命根。」
  因此奉劝一句,「不如及早念佛,临终定往西方」。
  (四)难免衰残老病,休夸气力强盛。朱颜能得几时,白发忽然满镜。有限光阴尽来,无常杀鬼催并。不如及早念佛,悟取弥陀自性。
  【略释】
  「难免衰残老病,休夸气力强盛」,衰残老病是避免不了的,无须再自夸气力多么强盛。
  「朱颜能得几时,白发忽然满镜」,红润的气色能够再保持多久?某一天照镜子,忽然发现已是白发婆娑。
  「有限光阴尽来,无常杀鬼催并」,有限光阴,每个人的寿命不但没有丝毫可增加,而且不间断减少。《入胎经》说,自从第一夜进入母胎之后,从此就剎那不停的奔向死亡。又说,如果能够好好保养这个身体,就可以活到一百岁或者再多一点(这是佛陀时代的情况,现今时代恶浊,纵然精心保养也只能活到七十岁或者稍多)。此生的寿命多半已经销尽,剩下的寿命即便一剎那也不可能增添,但寿命的损减却周遍于白天黑夜一切时间,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减少,从未间断。因此《入行论》说:「昼夜无暂停,此寿恒损减,亦无余可添,我何能不死。」
  《集法句经》有几个比喻。当年,世尊在舍卫城乞食游行时,见到一位织布者很快就织完了一匹布,于是说道:「譬如舒经织,随所入纬线,速穷纬边际,诸人命亦尔。」譬如织布,先织经线,经线织好后,随即织入纬线,这样很快就会织完所有纬线。同样,人寿也是如此,日月如梭,很快就会结束此生。「如诸定被杀,随其步步行,速至杀者前,诸人命亦尔。」就像决定被宰杀的牲畜,随着牠一步步往前走,很快就会来到屠夫的面前,人的寿命也是如此。「犹如瀑流水,流去无能返,如是人寿去,亦定不回还。」犹如瀑布的流水,已经流逝的不可能再返回,同样,人的寿命皆如白驹过隙一去不复返。
  纵然能活到一百岁,也不应认为有闲暇修行。《入胎经》说,人寿一百岁之中,有一半时间是被睡眠覆盖,前十年幼稚无知(没有修法的意乐),最后二十年衰老无力(没有修法的精力),中间又因愁叹苦忧和瞋恚等烦恼耗去许多时间,从身体所产生的种种疾病,又耗去一部分光阴。因此真正能够修行的时间实在很少。所以古德说:「活在人间六十年当中,除去饮食、睡眠和疾病,其余能够修行的时间尚且不到五年。」
  「无常杀鬼」,马鸣菩萨致国王迦尼迦的书信中说:「没有悲悯心的死主,毫无情义的杀害我们,如果想到死主现在正前来杀害自己,智者谁会放逸而行?死主所射的猛箭非常勇暴,而且丝毫不差,所以乃至死主的猛箭没有发射之前,应当勤修自利。死主和谁都不是亲人,所以绝不讲情面,而且他从不事先预约便忽然降临,因此不要想推迟到明天或后天再修行,应当立即修习正法。如果说今天先做其他事,明后天再修行,这样说的人就不是贤人,因为如此拖延,则当你哪一天死亡时,一定会在第二天留下无法完成的修行。」
  因此奉劝一句,「不如及早念佛,悟取弥陀自性」。
  (五)任你千般快乐,饶君万种方略。何由永固此身,谩说长生妙药。非久形神脱离,争容顷刻停泊。不如及早念佛,净土方为安乐。
  【略释】
  「任你千般快乐,饶君万种方略」,千般、万种都泛指很多,纵使你有各种各样的快乐、方法和策略。
  「何由永固此身,谩说长生妙药」,哪有办法可以让这个色身永远坚固?不要说有什么长生不死的妙药。
  「非久形神脱离,争容顷刻停泊」,不久身体和神识脱离,一刻都不容许停留,人命在呼吸间。莲池大师说:「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不要说不信净土,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这一句话,于义理不是难解说。你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经过许多榜样。如今要你信得这句话,早是不能勾也。你若真实信得这句话,则念佛法门,不必要我费尽力气,千叮万嘱。尔自如水赴壑,万牛不能挽矣!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时,你们睹此榜样,当愀然不乐,痛相警策道:『大众!我与你但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觉轮到自身,此时悔恨无及。须疾忙念佛,时刻不要放过方好。』我见你们自家也说可惜,对人也说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你只不信人命在呼吸间也。」
  一九九一年的海湾战争,大规模的空袭和经常的轰炸,使许多平民丧身于战火。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有一个避难所,名叫阿玛利亚。当时一旦有炮轰,或者扔炸弹、导弹的时候,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才可以躲到里面。不幸的是一九九一年二月十三日这一天,当时有一千二百个难民躲在里面,最后只有十四人幸存。这些人进来目的都是避难,结果适得其反。美国政府说,之所以轰炸这里,是因为他们认为这里是一个军事大本营。
  这个避难所其实很坚固,墙壁、屋顶都有二米多厚,但导弹的威力无坚不摧,二米厚的房顶一下子穿进来,根本挡不住。房顶有一个个的手印,因为被炸的时候,很多人还躺在床上,导弹的冲击力太大,他们被冲上房顶,尸体发现的时候,他们的手还有身体全都是黏在房顶的。
  避难所的每一扇门都有五吨重,导弹炸下来之后,门就自动关闭,所以在里面的人根本没有可能打开五吨重的门,尤其里面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外面的人为了救里面的人,只能通过一些被炸开的洞向里面冲水。问题是,当时避难所里面全都是火,水遇到火,所有的水都变成滚开的水,因此我们能够想象当时的惨状,里面的人或是被炸死,或是被火烧死,或是被烟熏死,很多人甚至是被开水烫死的。
  在墙上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妇女的印记,当时爆炸发生的时候,她本能的抱住自己的孩子,但是爆炸的冲击力太大,把妇女连同她的孩子贴到了墙上。
  我们从照片可以看到,事后死难者的遗体被抬出来,其实已经称不上遗体,很多只是残缺的一条腿、一条胳膊,惨不忍睹。避难所的墙壁上挂着死难者的照片,有几个月的、几岁的、有十几岁的,看起来活泼可爱。无常往往始料不及,「孤坟多是少年人」。
  新闻天天在演绎无常,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无常史。《因缘品》云:「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彼死主大军,岂是汝亲戚?」师子峰如如和尚云:「虚浮如水上泡,须臾不久,危脆似草头露,倏忽便无。长年者不过六七十皆亡,短命者大都三二十而早夭。况乎兽残虫蛰,猝不及防;屋压车伤,痛何能救。坑坎丘陵之厄,到处堪虞;刀兵水火之灾,何时蔑有。今日不知明日事,上床别了下床鞋。几多一息不来,便觉千秋永别。」
  因此奉劝一句,「不如及早念佛,净土方为安乐」。
  (六)无常终是到来,三界众生可哀。如入宝山相似,自甘空手而回。弥陀全体呈露,净土随方展开。不如及早念佛,转身得坐莲台。
  【略释】
  「无常终是到来」,无常总会来的,措手不及,不可躲避,不存侥幸。「三界众生可哀」,可哀在哪里?不懂得抢在无常到来之前取得往生的把握。
  意大利的古城庞贝,一千九百多年前是世界上最美丽繁华的城市之一。公元七十九年八月二十四日,古代世界最为严重的天灾向庞贝袭来。离城约十公里的沉睡八百年的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天崩地裂,猝不及防。在短短十八小时内,共喷发出超过一百亿吨的浮石、岩石和火山灰,毫不犹豫将整个庞贝及其居民掩埋起来,最深处竟达十九米!
  庞贝遭掩埋遗忘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直到一五九四年在挖掘水道时才意外重现了慌乱的末日景象。火山灰如同「时间胶囊」般密封了整座城市,千余年后挖掘出来,竟然神殿、街道、店铺、庭院、雕塑一应俱全。不仅如此,街石间的车辙水沟、面包房里的种种器皿、私宅中的诡异秘室……全都表明人们只是刚刚离开,立即就要回来。无常迅速。
  罹难者的尸身已朽,只留下被火山灰包覆的身形。考古学家将石膏浆灌进已经干枯的尸体空壳,制成和真人一样形状的石膏像,再现了遇难者最后一刻绝望和痛苦的表情,他们的恐惧都栩栩如生:或两手抱头,蜷缩一团;或手掩脸部,仆倒在地;或怀抱婴儿,母子同难;或手攥钱袋,仓皇逃跑;还有挣不脱枷锁,死在铁链上的奴隶角斗士……近郊一座别墅里,主人和奴隶十八人躲入地窖,结果同归于尽,惨不忍睹。
  「尽情享受生活吧,明天是捉摸不定的。」庞贝城出土的一只银制饮杯上刻着这样的话,相信刻这句话的人并不知道死亡在即。在一幅壁画里,挖掘人员发现了一句镌刻的铭文:「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这句铭文无意间透露了无常的真谛。
  《无常经》佛说:「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假使妙高山,劫尽皆坏散。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又说:「上至非想处,下至转轮王。七宝镇随身,千子常围绕。如其寿命尽,须臾不暂停。还漂死海中,随缘受众苦。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亦如蚕作茧,吐丝还自缠。无上诸世尊,独觉声闻众。尚舍无常身,何况于凡夫。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属。目观生死隔,云何不愁叹。」所以佛劝诸人:「共舍无常处,当行不死门。」
  庞贝为什么会遭遇这样大的不幸?
  庞贝遗迹充分反映出罗马帝国自上而下的骄奢淫靡之风,庞贝明显有两多,妓院多、酒店多,堪称酒色之都。这说明那时罗马人沉溺酒色,道德败坏。只有二万人的庞贝竟有一百多家酒吧,二十五家不同档次的妓院,出土的墙上至今仍充斥着各种不堪入目的春画。据悉,当时罗马帝国臣民的习俗可以随意找妓女或本家女奴发泄,而自家夫妻所用之床的功能是「好好睡觉」。
  上层统治阶级在饮食方面已到了穷凶极恶的地步。他们有一道饭后点心,是腌制过的、带甜酸味的海鳝。捕到海鳝后,要用新宰杀的奴隶肉喂养几天,贵族们认为这种吃过人肉的海鳝味道最美。
  庞贝遗址真实的保留着灾难来临前庞贝人的样子。庞贝城拥有能容纳两万观众的竞技场,这说明庞贝人会在一个时刻倾城而出。他们以摧残他人生命为乐趣,竞技场并不是比赛「竞技」,而是观看不死不休的血腥格斗。当时血腥刺激成了整个城市的重要生活项目,大部分的格斗士是由战俘、罪犯或奴隶来担任。这一斗兽场内的浴血奋战,不但有猛兽之间的撕杀,更有奴隶与饿兽的搏杀以及奴隶和奴隶、俘虏与俘虏之间的较量,均以毁灭对方生命为结局。那种揪人心肺、充满血腥味的格斗,那种野兽嚎叫、奴隶哭喊,饿兽一条条撕扯吞噬角斗士时的凄惨场面,引发庞贝人的不是丝毫同情而是狂叫和兴奋。
  庞贝向后人哭诉着惨痛的教训:杀生和邪淫导致灭顶之灾。一夜之间沉入海底的具有高度文明的亚特兰提斯和地中海古城,也是纸醉金迷、道德败坏之地。
  「如入宝山相似,自甘空手而回」,得人身、闻佛法、遇到净宗,就如同进入宝山的中心一样,却心甘情愿一无所得,空手出来,仍旧轮回。真悲哀!
  「弥陀全体呈露,净土随方展开」,用什么方法达到这种境界?持名念佛。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快捷方式。」
  因此奉劝一句,「不如及早念佛,转身得坐莲台」。师父上人常讲:「生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我们是坐着莲花去的,莲花在七宝池当中开了,我们就出来了,这一出来就见佛。佛在哪里?佛在讲堂讲经,我们看到佛了,佛也看到我们了。拜佛之后,看看旁边有座位,座位上有自己的名字,你不会搞错,你就坐在你座位上去,听经闻法。什么时候离开讲堂?在讲堂里听法愈听愈欢喜,愈听愈舍不得离开,一定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时候你才会离开,没有大彻大悟你不会离开的。」这是前人所没讲过的。我们要争取的,是争取坐上阿弥陀佛的紫金莲台,争取阿弥陀佛的大讲堂有我的一个座位,其他的,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不值得去争。为什么?六道轮回是一个大骗局,我们都被骗了。
  (七)唯有径路修行,实从自心发生。不离如今正念,顿除历劫无明。痴人尚自执着,浊染何由廓清。不如及早念佛,菩提道果圆成。
  【略释】
  「唯有径路修行,实从自心发生」,只有一条成佛的最快捷方式: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我坚定不移求往生的信念真实发自内心,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鹦鹉学舌。
  「不离如今正念,顿除历劫无明」,正念指阿弥陀佛,不离不弃这一声阿弥陀佛,可以顿时消除历劫的无明。莲池大师言:「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
  「痴人尚自执着,浊染何由廓清」,愚痴的人还在执着假相,浊恶的染污怎能澄清?
  因此奉劝一句,「不如及早念佛,菩提道果圆成」。
  (八)但念阿弥陀佛,此心念念是佛。佛外更无别心,心外更无别佛。吹开万里白云,涌出一轮红日。宝树华池现前,语言文字难述。
  【略释】
  最后这八句升华、压轴。「但念阿弥陀佛」,但念,专念。彻悟大师念佛偈云:「说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世间、出世间都观察、思惟透了,不念阿弥陀佛还能念谁?只有阿弥陀佛能救我们离究竟苦、得究竟乐。没有第二个人了。
  「此心念念是佛」,众生本来是佛,佛怜悯众生迷昧自心,恐其永远迷失,所以教令念佛求生西方,才能亲证本具佛性。念念阿弥陀佛,念念求生净土。
  「佛外更无别心,心外更无别佛」,佛外无心,心外无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净宗最高的理论、最高的指导原则。不仅是释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宗。
  「吹开万里白云,涌出一轮红日」,这是比喻。万里白云比喻妄想执着,一轮红日比喻本具佛性。放下妄想执着,本具佛性现前。
  「宝树华池现前,语言文字难述」,宝树、华池借代极乐世界,极乐风光现在眼前,美轮美奂,世间的语言文字实在描述不出来。我们现在是见不到,果真见到了,必定是乐不思蜀,在这个世间一刻都不愿意逗留。
  三、归纳:忆念无常对念佛人至关重要
  以上九首诗的主题就两个字:无常。忆念无常是开启一切修行之门的前行、前提。念佛也不例外。念佛人总是苦恼佛号要拼命念拼不起来、要叫它不中断却常常断了,原因就在这里:没有无常的观念。印光大师本身忆念无常达到最高境界,归结出一个字:死。我们今天对这个字无动于衷,念佛没有动力。重读印光大师的书信,大师常常自称「光旦暮人耳」(旦暮是早晨和傍晚,比喻短暂的时间)、「光朝不保夕」,这是修行人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真实感受。我们的头脑必须很清醒,不但老年人朝不保夕,年轻人也朝不保夕!任何人既是无常的旁观者,又是当局者。随时都有可能死,这声佛号敢不牢牢锁定吗?生死大事敢不提前预办吗?
  修行人应当实修舍弃今生的主因,那是什么?就是忆念死亡无常。博朵瓦尊者云:「不忆念无常的一切修法,都好似冰上的建筑,悠闲自得之时自己彷佛也如假包换似的具有空性等的境界,可是一旦到了紧要关头,便彻底崩溃;如果生起无常之心,则修行不会退转;如果未生起无常之心,则一切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
  夏沃瓦也抽薪止沸的指出:「能迫不及待的观修无常之人,都是探询到法之根本的明智之士,而观修空性只不过是漂在口头上的浮夸之举。相比而言,就显得极不深入扎实。」
  香怎耶巴说:「如果上午没有生起无常之念,中午贪图今世的念头就会抬头;如果中午没有生起无常之念,晚上就会被贪图今世的念头所俘虏。如果迈入贪图今世的轨道,则无论如何努力,也不能趋往正法。」
  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无常观,那么就一定能够彻底舍弃对今生世间一切事物的贪执,就像呕吐症患者不愿取油食一样。
  如来芽尊者也不止一次的说过:「我无论看见世间如何高贵、如何权威、如何富裕、如何俊美之人,也不会生起羡慕之心,而注重前辈高僧大德的事迹,这就是因为自己的相续中生起了少许无常观的缘故。我除了无常以外也再没有其他更殊胜的教言传授给别人。」
  世尊曾说:「若多修无常,已供养诸佛;若多修无常,得诸佛安慰;若多修无常,得诸佛授记;若多修无常,得诸佛加持。」《毗奈耶经》中说:「对我眷属中如妙瓶般的舍利子及目犍连等百名比丘供斋供物,不如剎那念有为法无常更胜。」
  观修无常是生起厌离心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一切修法中首先修无常观,这是所有经续窍诀中异口同声的观点。律部中也记载了在走廊中描画白骨等忆念死亡的方式。
  四、结语:渐次杀吾类,汝岂不见乎
  最后,用寂天菩萨的两首偈来结束今天的报告。
  「云何犹不知,身陷惑网者,必囚生死狱,正入死神口。」为什么至今还不省悟,被烦恼巨网缠缚的人,一定会被生死轮回的牢狱所囚,也正处在死神口里。死神时刻都在准备将每个人的生命夺走,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懒散放逸?
  「渐次杀吾类,汝岂不见乎?然乐睡眠者,如牛见屠夫。」死神在不断的夺走同类的生命,难道你没看见吗?但是懈怠懒散的人对此竟麻木不仁,就像牛看见同类被屠夫牵去宰杀却如不见不闻一样。牦牛特别愚笨,即使看见屠夫拿着刀子将同伴拉去宰杀,牠也毫无反应,仍悠然的吃草,或木然的站着不动,好像这一切不会降临在自己头上一般,等到屠夫来宰杀牠时,牠才会流下大颗大颗的泪珠,浑身颤栗。人也如此,平时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亲戚朋友一个个被死主吞噬,自己却毫无所动,不知寻求出离,反而苟且偷安,优哉游哉,囫囵一世。这样与愚痴的牦牛又有何区别?
  桑颇瓦格西是久负盛名的大成就者,平时一旦听到有人死亡的消息,他就会八方奔走相告:「有人死了啊!」还有一位喜顿大师,每当听到有人去世的消息,便会感慨的说道:「这就是最高深的法啊!」又说:「于我而言,最深奥的引导就是看到以及听到死亡的消息。」
  身边的同修陆续离去,有的堕在地狱求救于师父上人,感恩这些善知识的示现,他们先走一步,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给我们敲响警钟:修行不能等待,因为无常不会等我们。趁这口气还未断,不如及早放下,不如及早念佛,不如及早求生净土,不如及早办妥生死大事。不要等到死后堕在地狱才来哀求超度。他们也曾经和我们一样,自诩为念佛人,自认为修得很不错,天真的误会还有很多时间,盲目的乐观能够往生。理论上大家都知道临终要见到阿弥陀佛才能跟他走,可是有几个人临终时能够清醒?且不说临终,就说睡觉作梦,我们连在梦境里都主宰不了,随梦境转,临终能够主宰吗?能够保证不会胡里胡涂被冤亲债主拉跑吗?
  古德教导我们:「应当反复考虑如果我今晚死掉该怎么办,从而对明日之后的事情漠不关心。」一心念佛。你我迟早要面对无常、面对生死,不如及早回头,求佛救我!
  错误之处,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善知识批评指正,不吝赐教,阿弥陀佛。惭愧弟子释自了叩呈。
  老法师:释自了这篇报告很值得我们警惕,说的都是真话。罗马下面的庞贝城,我去过了两次,确实是叫人感慨无穷。火山是突发的,那个地方的火山距离这个城只有五公里,火山灰落下来之后,这个城就被活埋掉了。是突发的,所以里面的人惊慌失措,我们从他的遗体上可以看得出来。
  今天这个地球,灾难不是突发的,不是没有原因爆发的。佛经上常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是众生累积的善恶业之所感。灾难能不能化解?答案是肯定的,问题是我们相不相信、肯不肯干?真正相信,真正肯干,确实能化解。今天这个世界,我们只要很冷静的听听外面这些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你去留意观察他,他想什么、他说什么、他干什么,你就明白了。如果他所想的、所说的、所干的是负面的,那就感召来灾难。如果所想的、所说的都是正面的,与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相应,与三皈五戒十善业道相应,好,他们这些人能够化解灾难,会带给世界安定和谐。
  现在让我们感觉到的,是人心不善达到极处了,中国古人讲的恶贯满盈,这怎么办?恶贯满盈就会感来大灾难。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五毒所感的就是灾难。贪心,这个念头、行为感来的是水灾,人在贪欲的时候会流口水,海啸、洪水暴发是属于这一类。火灾,瞋恚来的,瞋恚感应火灾,火灾是包括地球上的火烧山,大面积的,很可怕。愚痴,所感应的是风灾,台风、飓风、龙卷风,时有所闻。傲慢,感应的是地震。怀疑,所感应的是山崩地陷,这个地突然陷下去,这个事情也常有。我们能够把贪、瞋、痴、慢、疑这五毒断掉,地球上这五种灾难就没有了。
  我们要相信宗教上所说的。宗教是智慧,不是迷信。每个宗教的创始人,我们感触到的都是佛菩萨的化身,所以宗教是一家,宗教是可以团结的。宗教出现在世间干什么的?是来救人的,都是圣人,像大乘经上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在中国,现圣贤身。在印度,现佛菩萨的身。在欧洲,那个时候没有交通设施、没有信息,所以佛菩萨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做种种示现。我们今天细细看他们的经典,经典上所讲的大同小异,看出诸佛菩萨的慈悲,我们恍然大悟,所以宗教要团结。
  宗教是人类不能缺少的,英国汤恩比博士说得很好,人类的历史是先有宗教,后有文明。文明从哪里来的?从宗教延伸出来的。没有宗教的文明,它传世不会超过两百年,它就没有了。中国的宗教就是儒释道,根深蒂固。所以外国这些哲学家、历史学家都认为,拯救现前的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只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提醒我们。
  这两篇文章可以放在我们这一次冬至祭祖特刊上,很有价值。现在误会传统文化的人很多。这两篇文章很好,希望能多有一些人认识、认知。我们在这段时段当中,把传统文化复兴起来,要做出来,不做出来没人相信;真正做出来,大家就相信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