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一八三集)
时间:2016-05-03 19:45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次
http://www.amtb.tw/
http://tv.jxwx.org/
http://www.sxjyqqw.org/
http://www.hwadzan.com/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hwazan.org/web/index.ph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fxsp.org/category/index33-2.html
陈越溪、开怀法师 2015/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183
学生:岁次乙未年冬至祭祖。传统文化的学习次第——五教,陈越溪。
数千年来,我国教儿童,先教规矩,后求知;先教做人,后读书。传统的大家族,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孩子们虽然天资不同,但是人人都是读圣贤经典长大的。
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儿童的教育是从洒扫应对、照顾长辈开始的。若不能力行《弟子规》,则没有资格读书,这便是孔子所说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时常,同族的长辈(还包括兄姊)会与私塾先生一起,合力以各种善巧方便,帮助孩子们提升德行、长善救失。尤其对那些天资出众而德行不及者,长辈们会更加严格的监督、更为谨慎的引导。
这些教育方式现代社会已经不多见了。然而其中之深义、教学之效果,依然十分值得借鉴。
一、教育、学习的本意
净空老教授曾经说过,汉字与文言文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汉字是智能的符号、文言是智能的传播;此中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学、宇宙真理。文字学大家林尹先生说:「每一个中国字,几乎都代表着这个古老民族的智能,显示出一个伟大的艺术——人生艺术。(《文字学概说》)」西方从事汉字、文言文教学的汉学家林西莉教授也指出:「汉字是中华文化之中心所在。它在方寸之间凝聚了人类千万年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对自然的观察以及对生命的总结。《中国:永远长青的符号之邦》」所以,从古至今,学人治学研究,皆以文字学为基础;学习汉字,学到的是万古不变的观察与经验、智慧与真理。
依据文字学经典《说文解字》,教「」的本义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这个字的字形,就彷佛是教者在上面画一个叉(),孩子()也跟着画一个叉(),也就是俗话常说的「有样学样」。
值得注意的是,「教」这个字是中性的。有样学样的「样」,可以是好样子,也可以是坏样子。例如现代社会,孩子从母亲腹中开始,所接触和感受到的,恐怕很多是手机、互联网和电视了。这些内容,如果是正面的,那么母子受到的就是正气、温和平静的磁场。遗憾的是,现状却是负面的内容比较多。这可能就是现代社会「孩子难教」、「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的原因所在吧?
正因如此,我国对为人师表者有很高的期许:「学为人师,言为世则,行为世范」。一位好的老师,受到整个地区的尊重,管宁即是;一位好的国师,指导贤君圣王开创新时代,太公望便是。这就是「教」的社会文化意义。
「育」的甲骨文字形是「」,母亲在前,孩子在后;也有字形是孩子在母亲怀抱的样子,本意是母亲生育、养育子女。故《尔雅》解释:「育,长也。」《说文》解释:「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这两个字连用,意思便是:通过效法学习古圣先贤的言传身教,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帮助他们长善救失,继而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说文》解释学为「斆」()。上古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字形更加简单一些:「」,到了周代的金文,才加上了「子」成为「」,和今天的「学」字很像。显示出历史的演进:最初上古的「学」,反映了「学习」本不分年龄,人人都需要打破蒙昧的状态(),类似今人所说的「终身学习」;大约五个世纪之后,周代兴起,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设立国子学,孩子们入学校学习。此时就在下面加了一个表示孩子的「」,显示出教育制度化的情形。
无论是终身学习还是学校学习,这个字所传递的重要信息是——求学就是求觉悟,所以「学」与「觉」两个字,字音迭韵、字形相像。《说文》解释:「斆,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蒙也。臼声。学,篆文斆省。」这是说,「学」的本意是开启蒙昧以至「觉悟」。段注解释说:小篆写成「斆」,重在「由受教而觉悟」;秦代以后,多写成「学」,重在「自觉」。无论是他觉还是自觉,都说明了「学」的真谛是开悟,并非知识的累积,和读多少书没有直接的关系。
习()的本义是不断重复练习(《甲骨文集释》)。所以,「学习」就是通过不断重复学习圣贤教诲,将其落实在生活中,「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以达至觉悟。
觉悟有三个层面,小悟(君子)、大悟(贤人)、大彻大悟(圣人),能有所悟者,无论大小,都能以其真实的智慧帮助人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帮助社会在安定和谐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教育,无疑是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
觉悟之路,始于敦伦尽分、终于制心一处,和读多少书,背诵多少文章无关。学习的内容,就是五伦五常;教学的宗旨,就是《三字经》前八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由此,夫子特别强调力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二、上古的教学
《尚书.舜典》记载了一段舜帝与契之间的对话。舜帝说:「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史记.五帝本纪》作「驯」),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这是说,在上古舜帝刚刚即位时,将一位出名的贤人「契」找来,对他说:「契呀,现在人民没有凝聚力,五伦关系不顺,请您来负责主管教育。要恭敬的教导人民五伦五常,而且务必要既往不咎,不失恕道。(依据孔颖达疏)」
对「五品不逊」,《春秋左传正义》疏解释说:「一家之内……父不义,母不慈,兄不友,弟不共(恭),子不孝,是五品不逊顺也。」这就是失去五常的情况,在现代社会,就是家庭的代沟、夫妻的离异、团体的内耗、社会的纷争等情况。舜帝看到这些问题,没有马上提出改革政治体制,也没有仰赖完善法制,更没有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科技,而是找来一位能够管好教育的契,殷切的期待他把人民都教好。
依据《春秋左氏传》载,契果然不辱使命,他「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子以孝」。取得非常大的成果:「诸夏夷狄皆从其教,是为内平外成」。这是说,五教不仅国人(诸夏)接受了,周边的外国人(夷狄)也都接受了,国家实现了和睦相处,国际社会也因而各自成就了自身的发展(内平外成)。
「内平」容易理解,即家庭、社会内部,实现了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上下无怨。所谓「外成」,恐怕今人不易理解。钱穆先生谈国史,言中华文明犹如一盏明灯,光所照耀,泽被四方(《国史大纲》)。上古中华文明的中心在今天的河南省地区,周边地区的人民,不断接受华夏十二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教导,而各自发展出灿烂的文化,以其近中原而与之光光互照,渐次形成中华民族。换言之,我们熟悉的中华民族、中华传统文化,其本质既是传承了合乎自然、顺应道义的核心教化(即孝、敬),亦是多元民族、多元文化传统兼收并蓄、共同融合的成果。正如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所言:「现有的文明事实上都是文化融合的产物。(《历史研究》、《在未来中生存》)」(图一、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有着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这个文化格局形成了一个多语言、多文化的生命共同体。)
由此可见,所谓「外成」,是指文化核心以外的地区、人民,纵然文化背景不同,但以「五教」故,也令其自身的优秀传统得以发扬光大。这样的情形,虽然没能留下上古的记载,但是,中国的兄弟之邦——日本、韩国和越南的历史,都可以做为旁证。显示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每个时代、每个族群而言,都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契的学问得自于母亲的教导。依据《列女传》,契的母亲简狄通达人情世故,而且懂得看天象,乐善好施。在契长大之后,母亲就教他顺达天理人情、知所先后。「简狄性好人事之治,上知天文,乐于施惠。及契长,而教之理顺之序」,所以《列女传》在介绍这位圣母时,还特别记录了古君子对她的赞叹:「教以事理,推恩有德,契为帝辅,盖母有力。」可以想象,简狄本人也一定是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才能成就的。
纵观国史,像简狄般的圣贤母亲还有很多,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女性教育方面,不仅是非常重视的,更是非常成功、有效的。由于历史原因,现代人谈到中国古代女性,常常误以为她们受到压迫,这是很严重的误解!
所以,传统文化教育,总结起来就是一种让人与人实现和睦相处、相亲相爱的教育。这正是现代社会最为需要的教育。这个教育是一脉相承而来,远远不止五千年!这从古人言谈中就可以看到。国人谈宇宙人生之大道,常会追述上古而说「古人云」;上古谈道,亦不敢自专而说「先人有言」。
三、五教的承传
契之后三千三百年就到了南宋朝,此时出现了一位圣贤朱熹夫子,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曾写下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开宗明义便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这是说,学者学习,不是讲求读书、写论文、拿文凭,而是五伦五常都能明了、都能落实,才算是「有所学」。为什么这么说呢?真正落实了五伦五常,尽自身本分,慈悲、智慧皆在此中矣。
能够尽本分者,本具的爱心与智慧都能激发出来。《论语》有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能够学习他人的贤德,尽力孝养父母,对工作也能尽忠,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虽说他没有读过书,我也要说他是有学问的。这就是孔老夫子及其弟子对当时后世的教导:读书志在圣贤,学习端在觉悟,破迷开悟,无过于恪尽本分。一切从真实心中作,觉悟从本分当中求。能正五伦者,必能开启本具智慧。小者可以立身,大者可以化民。
对朱熹夫子的《揭示》,净空老教授特别予以宣讲,题为《中国人的远祖(四千五百年前)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老教授教导说:「父子、君臣(即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夫妇、长幼(即兄弟)、朋友,这些人与人的关系是天然的,不是人制定出来的。所以,五伦不是人发明的,是自然而然的,这就是道;顺乎道,不违背它,就是德。所以,父子相亲爱是德。圣人教导,就是教人明了这个大道,一生当中永恒遵守而不违越,这就是中国人所讲的大学问!佛法里面所说的真实智慧,是从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这是自自然然的般若智慧,不是妄想、分别、执着。」
朱熹夫子之后约五百年,满清兴起。满族本以狩猎为生,祖为金人,曾是宋朝大敌。满清因尊重文教、力行五教,而得以入主中原。此后,五教又成为满族统治阶层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尊范仲淹之后代范文程为师,先生病,皇帝亲尝汤药。师徒如父子之孝、敬,在异族君臣之间再现。正因如此,中国人对满族统治者不仅完全接受,更是常怀敬佩。
顺治皇帝承师之教,写下《资政要览》,开篇便是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继之以「体仁」、「弘义」、「敦礼」三篇。诚如皇帝自序所言:「帝王为政,贤哲修身,莫不本于德而成于学。……凡古人嘉言善行,载于典籍者,皆修己治人之方,可施于今者也。」由此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满人本是汉之宿敌,又是边境外族,中国人接受其统治,与其说是宽宏大量,不如说是尊崇道义,道统一脉相承之必然结果。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指出,国史中胡汉的区别,在文化而不在种族。诚哉此言!
四千年来的道统,一脉相承,显示出我国历代古圣先贤,皆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终极真理,万古长青。传灯继绝,唯赖无我。此为古今通论。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在晚年特别谈到,要通过宗教爱的教育,来对治西方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放下自我为中心,对个人而言如同舍命,但是成功达至自我牺牲,他会发现这实际是拯救了自己的生命,因为他将个人的生命奉献给绝对实相,即万法之后的精神存在。(《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至此,东西方殊途同归,西方所言之博爱、平等,与孔孟之成仁、取义异曲同工。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人通过完善、美好人生中各个层面的关系,在敦伦尽分之中,消弭了那个怀着贪、瞋、痴、慢、疑的「小我」。
随着佛法东传,佛陀教育丰富、提升了中国人的教学,令其更加深刻,更加彰显万法一体于「真实之际」。由此,更多的人开启其本具之「真实智慧」而获得「真实之利」。从此,中国传承圣贤道统、转凡成圣、转迷为悟者,既有书院,更有寺院。
在传统中国,有母亲的胎教、大家庭充满爱心和智慧的家教,配合私塾书院的学校教育,更有祠堂、寺院、城隍庙所提供的伦理、道德、因果以及转凡成圣的社会教育。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数千年来的文化传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其来有自。
凭借着圣贤教育之成功实践,中国成为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心目中的理想国。他说:「世间皆以惩罚犯罪而立法,唯中国以道德立宪。中国的统治精英,同时也是哲学家,这就将柏拉图以明哲之王治理的理想国变成了现实。(《哲学辞典.中国的哲学》)」
四、二三旧事
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就是帮助人们能够实现和谐,迈向觉悟。教育的出发点,就是坚信「人人都可成尧舜」,故首重引导学生遵从五教、学会做人、立身立德、一切和谐。有了亲身体会,就会感到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教化力量。
二〇〇〇年,学生在西安工作,偶遇一本净空老教授的讲记,当时是非常珍贵难得的。我读着就忘记了时间,看到老教授劝导年轻人发心学习传统文化,心中感到非常震撼,好多天不断的想:「什么是传统文化呢?是读古书吗?是学历史吗?」学生成长在反对孔教、否定国史的时代,所以一直崇洋媚外,对传统文化十分陌生、充满误解。因而很想找一位老师。
很快就有一个殊胜的机会遇到一位好老师——西北大学的安旗教授,就鼓起勇气请她教我。那时,我只会写一点英文,中文写不好,更看不懂古文,什么基础都没有。没想到老师一点都不嫌弃,欣然应允。
老师出生于一九二五年,四岁入私塾学习,十岁即可诵《诗经》。但是因战乱而失学,然而老师好读书,学习一直未曾中断。
文化大革命期间,老师遭到冲击,勉强活下来,肠胃却已受重创而不能消化,每餐只能吃少量食物,勉强维持生命而已。然而老师却不以为然,常常豪放的笑谈说:「日食不过三两,读书每日不辍。」
文化大革命一结束,百废待兴,老师报国心切,就选择了当时十分重大的课题——李白研究。因为她没有大学文凭,旁人或者侧目、或者嘲笑,老师都不以为然,专心治学,独守书斋,索隐钩沉,三十年如一日。我们相遇时,老师双目几乎失明,身体益发虚弱,却依然不辍著述,尝言:「不惜垂死挣扎,不负古人忧国忧民之心!」我深知「垂死挣扎」之实情,古君子「孝则竭力,忠则尽命」,如今目睹。
上个世纪末,我国日趋西化,老师深忧传统文化即将断灭,遂将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句予以详解,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老师奋老病之残生,不断将李太白诗歌之「微言大义,表而出之、发而扬之」,言其为「时代之神镜,历史之警钟」,深望世人切勿曲解历史、遗弃圣教。老师最期待的,就是将目前在台湾尚存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之师承,传承下去。(图二、安老师送给学生的一张照片,是书稿的插页。「灵台无计逃神矢」,是借用鲁迅的诗句表达李白以及老师爱国、报国之心;「我以双目奉青莲」,表达出老师是用生命来完成研究工作的,老一辈的知识分子,一生奉献,真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虽然让我每周日下午去家里学习,可是却从不教我读书,只和我谈人生、谈治学,时常流露出对当时社会日益骄奢西化的忧虑。那时我年轻,不懂老师的深意,想不明白为什么不教我读文言文。
离开老师十多年后,我才明白老师是先教我做人,再谈读书。老师以身教,让我明白:读书先学做人,一生至诚奉献,志当存高远,行当修苦行,远离名利,一心奉献,毕命方息。老师「以心传心」的传统文化教学法,原来就是每一代为人师表者之风范所在。传统文化的教学,原来就是爱心与智慧的传承。
五、结语
汤恩比博士于一九七〇年代预言:「旧传统将成为新趋势,二十一世纪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融为一体。(《纽约时报》)」习主席访问英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伟大的号召下,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及其教学法,对当今世界而言,真的是太重要了!
在传统文化蜂腰继绝的关键时刻,要重实质,不能重形式。前清宏谋先生编辑《养正遗规》,将朱夫子「学者学习五教而已」,列为第一篇;现在,净空老教授又专门将夫子的教导讲述出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文化教育的真义。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懵懵懂懂。安老师又用一片赤诚燃烧自己,终于将我们暗昧的心,照亮了一点点。这才感到,传统文化教育之承传,真的是不容易!觉悟一颗被怀疑、无明所笼罩的心,真的是不容易!
我们这个时代,虽然还有老一辈学者,不辞老迈,为我们指路;可怜我们毫无根基,不肯受教、不懂持守、不能力行,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啊!究其原因,还是忽略「五教」所致,这就是我国五千年来的历史经验。
如今,因为师长的殷切期待,因为救世不能等,我们不敢自弃,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每天最少十个小时不离圣教,早日破除错误的知见而「圣与贤,可驯致」;纵然顽钝、陋劣,亦以「老实、听话、真干」自期。深望传统文化不再受到误解,「五教」之重要性,能得到世人应有的重视。继而有更多的中西学者,先觉觉后觉,令具有真实智慧的传统文化及其教学,得以继承发扬,光照寰宇,幸甚至哉!
老法师:陈同学今天这一份报告,我们看到了,也听到了,这篇文章要放在冬至祭祖的特刊里面。我想每一个听到的人、读到的人都会产生共鸣,为往圣继绝学,这桩事情是真的,不是口里说的。这桩事情非常迫切,绝不能等待,绝不能犹豫,要勇猛直前,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怎么承传?那就是要做到。古圣先贤教人,先教你做人,人做好了,问题全解决了,都是个人的问题。所以《学记》上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说一个国家取得了政权,第一桩大事是什么?是要把人教好。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跟马来西亚首相见面,就是现在的纳吉首相,他第一个问题就问我,他说法师,我很想把马来西亚治好,你看有什么方法?我听了这个话很高兴,我立刻就告诉他,只要你把教育办好,把全国人民都教好了,你就垂拱而治了,不但你把你国家治好了,你还为全世界做出最好的榜样。
现在是整个世界乱了。为什么这么乱?大家把教学忘掉了,被财色名利冲昏了头脑,他脑子里都有这些东西,七情五欲,智慧没有了。人必须要清醒,他才会有智慧。怎么样才能清醒?要把这些七情五欲放下,就醒过来了。然后你看古圣先贤的东西,你会感到非常惊讶,千万年前他们知道这么多,这么踏实。千万年来世世代代承传,就是承传这个,其他都是附带的,都不是重要的,这重要像栽树一样,这是树根,这是根本。只要根本坚固结实了,枝叶花果自然茂盛了。这个道理不难懂!所以扎根的教育重要。
你看扎根,古圣先贤教学不重视念书,不重视你念很多书,你能够背诵,不重视这个。重在什么?重在你懂不懂孝顺父母,你懂不懂尊师重道,这是大学问,这是真根柢。没有这个根柢,就出不了圣人。古今中外大圣大贤都是从这个根本成长的,没有说是他念多少书成长的。念多少书的有,我们也看到了,但是往往到晚年失败了。那是什么?那是他没有根,还是禁不起七情五欲的诱惑,现在讲财色名利,高名厚利现前就变节了,就把所念的忘得一乾二净了。所以这才知道,真正扎根的教育是身行言教。
谁教你?母亲。古今中外大圣大贤,哪个不是母亲教的?什么人能跟母亲脱离关系?包括我们最近这个出家人海贤老和尚,母亲教的。他自己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他母亲也不识字。教他什么?教他孝悌忠信,教他做人的道理。他从这扎的根。他的老师,出家的老师遇到了,这个年轻人这么好的根基,决定有成就,传给他的法就一句阿弥陀佛,嘱咐他一直念下去,明白了不能乱说,不能说。他一生遵守,没有违背。那个明白是什么意思?就是到后来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明白了。为什么不能乱说,不能说?环境不一样。你看看唐朝,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惠能大师开悟了,老师叫他去躲藏,等待机缘成熟,他到猎人队里去躲藏,躲藏了十五年这才出来。你明白这桩事情你就晓得,海贤和尚为什么师父教他不能说,不能乱说。没有人相信你,不认识字,没念过书的,你怎么会懂?你懂什么?所以他往生之后,我们从他的光盘的画面,从他的谈话,从弟子们给他写出的《永思集》,我们从那个里面看出来的,他真的开悟了。为我们做证明,真的是天下无难事,只怕心不专。大学问,大道理,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那圣贤留的这书本干什么?给你印证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开悟了,我读圣贤书,读的跟我的悟处完全相同,证明我没有错,做证明的,这考试的。
悟怎么开法?你要懂得,中国老祖宗传法的秘诀,就是念遍数。求不求解义?不求。为什么?一求解义你分心了,你用妄心。不求解义,一直念,用真心。用真心会开悟,用妄心增长知识,增长你的分别执着,你的记忆就搞这个,这是世间法。我们看中国古圣先贤,老子、孔子、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跟谁学的?这都是大圣,留下来的这些教训,真实智慧,永远不能改变,三千年前留到我们三千年后管用,再过三千年还管用。这就是马来西亚老首相马哈迪所说的,他拿到《群书治要36O》英文翻译版,看了几页之后告诉我,这是真实智慧。你看几千年前人写的东西,现在管用。传到后面千万年之后的人,能看得懂文言文,还管用。这是真实智慧,真实利益。我们要懂!
怎么学?念书,就是念书,一天念十个小时,把你的妄想、杂念、烦恼全念掉了,你就开悟了。开悟之后这书不需要讲,意思明白了,浮出来了。这时候找个老师,你讲给他听,他点头给你印证,你就毕业了,你的学位就拿到了。是这么回事。老师教学很轻松,你看《学记》,学的人很辛苦,每天至少念十个小时。譬如这一本书,从头到尾念一遍要一个小时,一天念十遍,十遍念得很熟了,念了半年,念一遍只要半个小时,念二十遍,就算时间,不能少过十个小时。一直念下去,念完书之后就念佛。把清净心念出来,把平等心念出来,觉是大彻大悟。一千遍做一次考试,第一个一千遍有小悟,第二个一千遍大悟,第三个一千遍大彻大悟,步步高升。
胡小林同学告诉我,他每天读《大乘起信论》,大概现在在三千部了,他告诉我的,真管用,真有效,古圣先贤不骗人。他念一千遍,他就有效果。怎么印证?看古今这些大德的《大乘起信论》批注,他能看得懂哪个注得对、哪个注得有问题,他知道批注的人他的程度到什么阶段。读完两千遍之后他提升了,看得更深、看得更广,再第三千遍,锲而不舍。这一本书,我相信在这个时代,无论在家出家的法师、大德,讲《大乘起信论》都不能超过他,他下了真功夫。所以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自见就是自己开悟,不是听别人讲的。我们再往上溯,看看古圣先贤,大概都是这个方法成就的,他没老师。释迦牟尼佛的老师是谁?没有,孔老夫子的老师是谁?尧舜禹汤谁是他们的老师?要相信「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就是传法的宝,传法的宝印。我们看下面一篇。
学生:弥陀四十八愿之心要。尊敬的师父上人慈悲:不肖凡愚弟子甘肃骊靬古城金山寺佛学班释开怀,今天恭敬汇报的主题是:「弥陀四十八愿之心要」。
《大经科注》云:「发大誓愿第六」乃法藏菩萨遵佛明训,于大众中宣说所发殊胜大愿。此大誓愿,妙德难思。如《甄解》曰:「四十八愿功德成就,而归一正觉,正觉之体即是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名弘誓本乘海,亦名悲愿一乘。此乃弥陀正觉功德也。正觉功德不可思议者,由誓愿不可思议。」
善导大师又于四十八愿中,称「定成正觉」、「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诸佛称叹」与「十念必生」等五愿,为真实愿,视为四十八愿之心要。
甲、定成正觉
愿文曰:「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盘者。不取正觉。」
此愿文是弥陀四十八愿中第十二大愿,名「定成正觉愿」。《科注》云:往生者决定成佛,正显弥陀之本心,唯以一佛乘,广度无边众生于究竟涅盘也。又云:此愿,实是弥陀宏誓之心髓。彼佛本怀,只是为一切众生决定成佛。为实现此愿,乃有「十念必生」之殊胜大愿,众生依此最简最易、极圆极顿之径路,念佛往生,则皆可成佛也。
愿文中「分别」者,思量识别诸事与理,曰分别。「远离分别」,即舍除分别之妄惑,了达「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寂静」,离烦恼曰寂。绝苦患曰静。「诸根」者,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者:不生思量识别诸事与理,自然远离痴闇,而诸根寂静。然此寂静正是涅盘之理体。
由于远离分别之妄惑,诸根寂静,契入涅盘之理。故愿文又曰:「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盘。」「等正觉」,乃无上正等正觉之略称。「大涅盘」,亦佛果之名,译为入灭。具云般涅盘。「般」此云圆,「涅盘」,此云寂。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本体穷尽于真如法性,微妙而断绝诸相之累为寂。
师父在讲席中告诉我们:这愿等于阿弥陀佛给我们授记,亦即阿弥陀佛开给我们的成佛保证书。阿弥陀佛,愿是因地发的,那个时候的身分是比丘。他说他将来作佛的时候,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十方世界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都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若不是弥陀本愿功德威神加持,很难办到。生到西方,阿弥陀佛保证我们都能达到这个水平,从这个水平往上提升,决定成佛,并决定证大涅盘。「涅盘」含多义,其中最重要的意思就是「不生不灭」,此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在小乘法里「涅盘」翻作「灭」,灭烦恼,灭生死。换句话说,也是不生不灭之义。此段说明我们修学终极目标,是要与诸佛一样,圆满证得无上菩提。得到真实保证,在一生中决定成就。一切经中均无此种说法。真正觉悟,希望快速成就的人读到此愿,如不发心求生极乐世界是不可能的。
乙、光明无量
愿文曰:「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
此愿文是弥陀四十八愿中第十三大愿,名「光明无量愿」。四十八愿中第十三「光明无量愿」与第十五「寿命无量愿」,古德称为「摄法身愿」,以其摄法身成就也。《甄解》以此二愿,为真报身之德,又谓此光寿无量二愿为「方便法身大悲之本」。盖无量寿则竖穷三际,佛身常住,众生有依;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德用遍周,摄化无尽;故为大悲方便之本,报身之实德也。故知愿中自誓光寿无量,实为一切众生悉皆光寿无量。
此「光明无量愿」意为:我法藏成佛时,愿我之光明无量无边,「普照十方」之一切净秽国土。《科注》云:「横摄十方虚空无边,故国土亦无边。国土无边,故众生亦无边。众生无边,故大悲亦无边。大悲无边,故光明亦无边。光明无边,故摄取益无边。以要言之,欲益无边,故光无边。」依古德意,欲利益无边,故光明无边,具德无尽。
「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
师父在讲席中告诉我们:佛佛道同,佛的果证与清净心亦相同。唯佛光所照范围不等,是在因地所发之愿有别。法藏一发心,其愿即超越一般人,并且要胜过一切诸佛,因此其光明就自然遍照十方,所以一切诸佛光明不能与他相比。《无量寿经》中说:「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日光虽明,而有障碍,在室内就照不到。佛光无有障碍,有人说:为什么不照到我呢?此是我们本身有障碍,我们有妄想执着就不能觉察,如果我们念佛念到心清净了,即感到沐浴在佛光之中。师父举了个例子:经典所在之处,念佛读经或修定时,佛光容易感触到,真能得到快乐,恶念能止息,慈悲心能增长,希望求生极乐世界的意念也能逐渐加强。
在此顺道提一点佛学常识,经中说诸佛有两种光明:(一)常光,(二)放光。常光是圆明无碍,无时不照。放光则以光(使人)惊悟,有时而照,或现或收随宜自在。今愿所指是常光。《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说:「彼如来恒放无量无边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是为常光之明证。
丙、寿命无量
愿文曰:「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
此愿文是弥陀四十八愿中第十五大愿,名「寿命无量愿」。《科注》云:寿命无量愿中,既指佛之寿命无量,兼明国中无数声闻天人寿命亦皆无量。
第十五寿命无量愿中,首为彼土教主寿命无量。如《法华》说山海慧如来:「寿命无有量,以愍众生故。」盖教主住世时短,则化事短促,众生难遇。教主长住,则化缘无穷,利生无尽。故古德赞曰:「佛寿无量,化道至德也。谁不渴仰此愿哉!」
此愿下明,国中人民寿命亦皆无量。《科注》云:「人民寿命无量,净土第一德也。」继释云:「修行佛道者,死魔为恐。生死间隔,退缘根本也。见佛闻法,值遇众圣,供养诸佛,亲近善友,自然快乐,无有众苦,其德非一。若寿命短促者,遗恨几计(难计),如玉杯无底故。此愿最至要者也。」(盖玉杯实为良材,若无底则不成器也。)又古德亦曰:「诸乐根本,只在此愿。」盖生极乐,见佛闻法,一切时处皆是增上,无有退缘,寿命复又无量,故不论根器如何,凡往生者必定成佛。称之为净土第一德,良有以也。
师父说: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凡是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其寿命亦皆无量。寿命长,做什么事都能圆满。假设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统统证得缘觉,缘觉是辟支佛,地位与神通均比罗汉高,于百千劫,共同计算西方人数,也算不出来。这些人都是于十劫之内由无量无边世界移民到西方的。阿弥陀佛的世界号称极乐,其根本就是「无量寿」。
丁、诸佛称叹
愿文曰:「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剎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此愿文是弥陀四十八愿中第十七大愿,名「诸佛称叹愿」。《科注》云:称者,称扬。叹者,赞叹。《汉译》曰:「我作佛时,令我名闻八方上下无数佛国。诸佛各于弟子众中,叹我功德国土之善。诸天人民蠕动之类,闻我名字,皆悉踊跃来生我国。」望西师云:「六八愿中,此愿至要」,「若无此愿,何闻十方。我等今值往生教者,偏此愿恩。善思念之。」望西师意为,若无此愿,则我等身在娑婆秽土,如何能闻彼土之教主与佛剎之名字,彼佛彼土,胜妙功德,清净庄严。若未曾闻,又何由发起求生彼土之胜愿。故今日我等能闻净土法门,实由此愿之力。故本师释尊于此秽土,称扬赞叹阿弥陀佛,及其国土不可思议功德,令我得闻。故赞曰,四十八愿中「此愿至要」。法藏求愿名闻十方者,只为普摄十方一切众生,往生极乐,究竟成佛。若无此愿,则十念必生之愿便同虚设。盖闻名方能持名也。
师父讲席中说:此愿与我们关系最大,西方世界再好,若无人向我们介绍推荐,我们也不知道。我们虽然具备往生的条件,若遇不到这个法门,也是枉然。
十方一切诸佛向众生说法,所讲经论都讲此经,因此经适合一切根性。佛为什么出世?就是来帮助众生立刻成佛的。因此佛对众生所说一切经论法门是以成佛法门为第一,而成佛法门就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这三部经。如果这个法门你听了不相信,不愿意接受,佛再向你说其他法门。有人不愿意到西方极乐世界,仍愿留在这个世界,希望来生做个富贵人,佛就教你修人天福报,以满足你的愿望。这个法门,无论什么人,不论善恶、身分、男女老少、程度高下,只要相信、发愿、肯依照此方法一心念佛,就能往生,此乃普度众生圆成佛道的法门,真为稀有难得。
所以一切诸佛出现在世间,目的是帮助大家成佛,怎能不讲这个成佛法门呢?也许各位将此法介绍给亲友,而人家听了摇头,我们心里就难过。不必!他成佛的机缘未到,当然不能接受,能够接受这个法门是他善根福德因缘同时具足。我们无量劫以来也是生生世世修行,这三个条件总是不足,百千万劫难遭遇,今天遇到了,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因缘。
愿文中「称叹我名」有三义:(一)一切诸佛都称赞阿弥陀佛及其德号。(二)诸佛赞叹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人。如《弥陀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诸佛都互相赞叹,并且一切诸佛都念阿弥陀佛。依念佛三昧圆成佛果。《科注》云:「三世诸佛,依念弥陀三昧,成等正觉故。」
师父说:这些话句句都是真实话,我们决定不能怀疑。这几句话要是听懂了,真干,这一生得的福报可大了,真的是圆满功德,必定得生净土。得生净土,得究竟乐,离究竟苦,世尊诸佛度众生就达到究竟圆满,把我们保送到极乐世界。这边保送,阿弥陀佛在那边欢迎,这个机会不能错过,错过就太可惜了。
戊、十念必生
愿文曰:「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此愿文是弥陀四十八愿中第十八大愿,名「十念必生愿」。《科注》云:右第十八,「十念必生愿」。日净宗古德较量诸经,余经中《华严》独真实;若与此经相较,则此经为真。又本经诸大愿与此愿相较,则此愿最为真实,盖表此愿乃真实中之真实也。
师父讲席中说: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中最重要的一愿,此古来祖师所公认,其重要在「十念必生」,明白宣布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众经较量,得到一个结论,推到最后就剩了一句「阿弥陀佛」的圣号。再回过头来研究,四十八愿就是这一句佛号的解释,《无量寿经》全经即解释此四十八愿,《大方广佛华严经》即解释《无量寿经》,《大藏经》即解释《华严经》。这才体会到一部《大藏经》浓缩了就是一句佛号。《华严经》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对于一般人来讲,说任一;若对于成佛机缘成熟的人来说,应说专一,专指一句佛号。如搞清楚,必定死心塌地的抱着一句佛号不会放松了。
此第十八愿愿文大意为: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闻我(阿弥陀佛)名号之后,只要以至诚心深信,爱好修学念佛法门,并且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心心念念回向发愿求生我的国土。无论他念佛多少,甚至于在临终称念十句佛号都能往生极乐世界。唯除五逆,毁谤正法。下面分段解释说明:
闻我名号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说:闻即听闻,此中含有信受奉行之义。名号即阿弥陀佛。
师父讲席中也说:真正佛号只有四字,「阿弥陀佛」,「南无」是皈依的意思。莲池大师在世时,有人问他,您老人家教人念佛如何教法?他说:我教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又问他:您自己呢?他说:我自己念「阿弥陀佛」。我真信、真愿,我这一生决定求生净土,执持名号就可以了,恭敬话可以免了。一般人未必真想往生,加一句「南无」客套话,与阿弥陀佛结个善缘,将来他想往生,这个种子才能成熟。
至心信乐
《科注》云:「至心」者,至诚之心也,至极之心也。
又《金光明经文句》曰 :「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云至心。」「彻」者,彻底。「到」者,达到。即彻底达到自心之本源,穷尽真实之际也。师父解释说:心源是自性,实际也是自性,真的是明心见性才叫至心。
「信乐」者,信顺所闻之法,而爱乐之,即信心欢喜也。又「至」者,真也,诚也,实也。「心」者,种也,实也。「信」者,真也,实也,诚也,验也,满也,忠也。「乐」者,欲也,愿也,爱也,悦也,欢也,喜也,贺也,庆也。故「至心」即是真、实、诚、满之心,愿欲爱悦之心,欢喜庆幸之心,以如是心而信之乐之,故谓「至心信乐」。
师父在讲席中则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至心」即是真诚之心,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完全听佛的教训,非常喜欢这个法门以及西方极乐世界。念佛以凡夫言,念得愈多愈好,因为你不念佛必定打妄想,一切人我是非、贪瞋痴慢全来了,所以不念佛就要搞六道轮回。念阿弥陀佛,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妄想,也没有无明。一句佛号,不但破妄想,也断无明,作用不可思议。念一句佛号,西方人纵然是下下品往生的人,也听得很清楚,西方众生统统欢喜,他知道你要成佛了。不但如此,十方世界诸佛护念,那些护法神能不拥护你吗?有人念佛而仍遇到魔障,是心不清净,犹豫不决,念佛还要想别的,与佛菩萨没有感应,魔看到同你开个玩笑。如有坚定求生西方之心,魔不敢来扰乱,自然远离或对你反而生起尊重之心。在此乱世,苦不堪言,灾难很多,无法预测,认清处境,除了这一方法,无其他方法可以解救我们,且此法确实有效、稳当、快速。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
《科注》云:「善根」者,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善根。「心心」者,纯一之心也,净念相继之心也。「回向」者,回者回转,向者趣向,回转自身所修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
又《往生论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是即愿中回向二字之义。「愿生我国」即回向之鹄的,愿我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国土也。
「十念」者,如《观无量寿佛经》曰:「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乃至十念」者,指称念名号,下至仅得十念者,亦得往生。此乃指其至下者,故云「乃至」。若能多念,则多多益善矣。
师父给这一段的批注是:二六时中念佛就是不可思议的善根,一有机会要报佛恩,一有机会即将此法门推荐与旁人。所以经典我们月月在印,分送与人,他只要念一句佛号,金刚种子已经为他种下去了。所有做的大小善事一律回向庄严净土。临命终时,十念一念都能往生。但是有许多病人临终时昏迷,连家人都不认识,如何能念?若想临终时得力,平时要用功,千万不可图侥幸,且须备三个条件:第一、临终时头脑清楚不迷。如遇不到善知识,他也不会堕三恶道。所谓好死好生。第二、临终有善知识提醒,赶快念佛。第三、一听到马上觉悟接受。
这三个条件,千万人中难得有一个。所以平常要放下,临终时才有把握。每天睡觉时就想到我要往生了,天天想,到了真有一天佛来接引,欢喜得不得了,哪会有恐怖感!黄念祖老居士在往生前两个月,全心全力的念佛,一天念十六万声佛号,这是示范。在国外受生活的限制,早晚课不能间断,如时间不够,即用十念法,尽一口气念佛,谓之一念,念多少声不拘,连续十念,所用时间不多,早晚两次,此最简单的早晚课。如一生中一次不缺,亦符合经中所讲的「一向专念」。此为定课,散课是随时念佛。至于临终十念是只念十声佛号。
或有疑问,文中但云「十念」,何以径谓为称佛名号,而非他种念佛耶?答曰:「十念」中之「念」,即指口念佛名之念,实有明证。《观经》言,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观想念佛)。若不能念者,应称佛号,「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后,即得往生。由上经义可证,所云「十念」者,直是持名念佛也。
《科注》又云:本愿文曰「至心信乐」。《观经》亦曰:「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如何名为「至心」,又如何名为「具足十念」?此乃本愿之关要。罗什大师于此,有最极精要之论。师曰:「譬如有人,于旷野中,值遇恶贼。挥戈拔剑,直来欲杀。其人勤走,视渡一河。若不渡河,首领难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江岸,为着衣渡?为脱衣渡?若着衣衲,恐不得过;若脱衣衲,恐不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意。当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杂余念。行者亦尔。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无间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为十念。」盖谓此时心中所思,唯是如何渡河,更无别念。如是之念,即是一念。如是念佛,即是至心。相继至十,即是十念。
《宗要》又曰:「今经说十念,具此隐密、显了二义。」显了十念,即上文罗什大师所譬之十念;隐密义之十念,即《弥勒发问经》中,慈心等十念(如是十念,既非凡夫所能。当知初地以上菩萨,乃能具足十念)。义寂云:「一一念中,自然具足慈等十念。」意谓,能如《观经》所说或什师所譬之十念,一一念中自然具足弥勒所问之十念,盖于显了中自然含摄隐密之深意。此语道破净宗玄微,世人多慕玄妙,而不知最极玄妙祇在平常中。故云「平常心是道」。但当平平常常,老老实实,绵密念去,自然暗合道妙,念念离念。以凡夫心入诸法实相,唯持名与持咒为最易。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念念暗合实相故。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科注》云:「五逆」者,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又名无间业。常言之五逆,则为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犯此逆者,身坏命终,必堕无间地狱,一大劫中,受无间苦。
「诽谤」者,诽义同谤。谤者,毁也。言人之恶而过其实曰谤。诽谤正法,即诽谤佛法。此十念必生之大愿,普被一切,但除既犯五逆又谤正法之人。《观经》曰: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亦得往生。今经所除,盖既犯五逆重罪,复诽谤正法,罪上加罪;且谤法罪最重,谤法之人称为谤法阐提,故不能往生矣。
但善导大师《观经疏》另有一解。谓五逆谤法不得往生者,乃佛止恶之意、方便之说。《合赞》宗之亦云:「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乃就未造之机,且抑止之而已。若有已造机、已回心,则还摄取,莫有漏也。」意为:所言除者,实为止恶之意,使未造恶者,不敢造也。若是已造者,但能回心,忏悔念佛,则仍旧摄取,无有遗漏也。可见弥陀大愿,摄机无尽。故善导大师曰:「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意谓,三世诸佛出兴于世,唯为此大事因缘,宣说阿弥陀如来不思议愿力,惠救万众。又云:「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迹,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五逆谤法,果能临终念佛,是即忏悔发心,如是之人,亿亿中亦难一二,故佛慈悯,仍然摄受。
善导大师云:「弘誓门多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又云:「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善导大师约四十八愿为真实五愿。若论至约,则唯第十八愿。故于《事赞》中曰:「一一愿言,引第十八。」《甄解》云:「四十八愿虽广,悉归第十八愿。」又云:「谓由此愿故,使众生生无三恶趣之土,不更恶趣。具相好,现神通,而得灭度,入光寿海故。是以此愿特为最胜矣。」又《笺注》曰:「故知四十八愿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愿,而为本愿中之王也。」此愿显弥陀之究竟方便,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议功德。以名号即实德,「声字皆实相」故。
师父讲席中说:如果只犯五逆而不毁谤正法,亦能往生。《观经》中曾有提到,「诽谤正法」者是他根本不相信,不接受念佛法门,当然不能往生。蕅益大师说,能否往生要看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于念佛功夫之浅深。功夫浅的是「功夫成片」。「成片」是心里佛号成片,除佛号外无其他念头,而贪瞋痴慢、是非人我仍在,但不起作用,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假如见思烦恼断了,谓之「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更深的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圆教初住以上菩萨的境界,谓之「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再上去为佛的境界,谓之常寂光土。
又说:善导大师跟我们讲到四十八愿里面五个真实的大愿,第一个,第十二愿「定成正觉」,这语气多肯定,往生到极乐世界,成正觉就是成佛,决定成佛。不成佛,不会离开极乐世界。第十三愿「光明无量」,光明是智慧,就是经上讲的萨婆若海。第十五愿「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没有寿命不行,寿命是福报,有无量寿、有无量光才能普度众生。第十七愿重要,「诸佛称叹」,就是诸佛都为阿弥陀佛做宣传,一切诸佛如来都介绍众生,众生里面包括菩萨,介绍十法界众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要没有这些诸佛如来为我们介绍,我们不知道,所以这一愿非常重要。下面第十八愿,「十念必生」。善导提出真实的五愿,我在这里加一个,第二十愿,二十愿里面有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一愿也非常重要。这一愿真实成就,到极乐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修学圆满就成佛了,必成正觉。到达极乐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这个不可思议。
己、临终接引
愿文曰:「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此愿文是弥陀四十八愿中第二十大愿,「临终接引愿」。依师父在讲席中所提出,故在善导大师提出的真实五愿后增加整理第二十愿,二十愿里面有作阿惟越致菩萨,师父说这一愿非常重要。
《科注》云:大经中第十九愿「闻名发心愿」是因,第二十愿「临终接引愿」则是其果。若人如第十九愿发心念佛,则临寿终时弥陀与极乐世界诸菩萨等众,前来接引,现其人前,经须臾间,彼人即往生极乐净土,作阿惟越致(不退转)菩萨。深显果教他力不可思议之方便妙用。具缚凡夫能带惑往生者,皆因弥陀此愿,临终圣众现前,慈悲摄受之大力。如宋灵芝师曰:「凡人临终,识神无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猖狂,恶相非一,皆名颠倒。」可见凡夫业重,临终之际,更多颠倒;复以四大苦逼,痛不可言,何能正念持名?不能持名,何得往生?故知凡夫往生,非凭自力,全仗弥陀大愿加被,令不颠倒,始能往生也。可见弥陀愿王,妙德难思,大恩大力,不可称量。
「阿惟越致」,又作阿鞞跋致,译为不退转,是菩萨阶位之名。据《弥陀要解》云:「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上言不退有三。最上名念不退。此土行者,别教须登初欢喜地,圆教须至初发心住,方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始能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即一切种智海,即如来果海。双舍二边,全归中道,始曰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可见念不退之难证。但今愿言,十方众生,闻名发心,一心念我,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萨。小本亦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要解》又云:「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下下品人,亦证三不退,一生圆成佛果。此乃十方世界之所无,唯极乐所独有。如是胜异超绝,言思莫及。故《要解》云:「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今此两愿,于四十八愿中,如箭靶之红心。至于第十八愿,则如红心中之中心。
师父说:第十八愿,红心中之中心,这是黄念老说的,说明往生不难。意思就是说,极乐世界这个法门,人人有分,个个不无,问题是这一生有没有缘分遇到。遇到了要不相信,真可惜;遇到了就能够信愿持名,这是大善根的人、大福德的人,不是大善根、大福德,他不相信。只有善根福德圆满,像《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每个生到极乐世界的都是大善根、大福德,遇到是大因缘,这三个都遇到就成功了。我们今天想一想,我们三个都遇到了,那要去不成是什么?懒散、懈怠,对这个世间还有贪恋,还不肯放下。要不是这些障碍,肯定一帆风顺。海贤老和尚给我们表法,度了多少人?帮助多少人坚定信心?无量功德。老和尚在世没人认识他,他绝不宣扬自己,走了以后我们认识他,我们感恩,这一宣扬,老和尚这次到我们这个地球,在我们中国南阳出现了,影响到全世界,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证明。
庚、结语
以上内容都是从《大经科注》和《四十八愿讲义》中摘抄整理而成。弟子愚钝,虽学佛数年,但业障深重,福慧浅薄。于佛经教法,未曾有些许悟入。只此听闻师父在讲席中强调四十八愿之重要,又说「定成正觉」、「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诸佛称叹」、「十念必生」、「临终接引」诸愿,为重中之重。故整理成文,提醒自己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读书千遍,其义自现。整理中凡有错误、不妥之处。启请师父上人慈悲给予批评指正。不肖凡愚弟子释开怀顶礼敬呈。
老法师:开怀师的这一篇学习报告写得很好,特别是对初学初级,劝导大家念佛、认识净土,很好的一篇开示。希望你自己认真努力,好好念佛。这篇讲稿可以做成单行本小册子,对于初学流通,我相信会很受益处。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