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一七O集)
时间:2016-04-30 19:23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次
http://www.amtb.tw/
http://tv.jxwx.org/
http://www.sxjyqqw.org/
http://www.hwadzan.com/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hwazan.org/web/index.ph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fxsp.org/category/index33-2.html
因缘生、开弘法师 2015/9/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170
老法师:好,开始。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仁者,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因缘生今日恭敬报告的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今世所必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构成亦本自多元。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便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术流派为辅助。东汉初年,佛法传入中国,很快便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而又互助互补的文化格局。以至于明代末年的佛门高僧憨山大师便感叹说:「不知《春秋》,不能处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憨山大师说,儒、释、道三家把治理天下和超越俗世的学问都讲到极致了,假如三家学问有一家没有学到,他的见解就会偏激;假如三家学问有两家没有学到,他的思想就会狭隘;若是三家学问都没有学,那他只是表面上像人的样子而已。
中国清代文学家龚定庵有这样两句名言,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刻在心上: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定庵先生说,想灭掉一个国家,必须先灭掉他们的历史;想要灭掉一个族群,必须先灭掉他们的文化。可见不懂自己国家的历史,不能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这是亡国灭种的征兆!
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曾倍受世界各国的欺凌,也使中华民族彻底丧失了民族的自信心。有许多从西洋留学归来的学者,便武断的说中国之所以落后,全是由于科技的不发达,而科技的不发达又是因为受传统文化的束缚所致,于是便提倡完全向西方学习,狠批自己的老祖宗。而于此同时,也有一些到日本留学的学者,他们惊奇的发现,日本之所以能够国富民强,原来竟是靠中国的儒家经典,于是便回归祖国试图恢复传统道德教育。只可惜东风终究没能压倒西风。
正当那些热血青年吵嚷着要扔掉旧文化,废弃文言文的时候,佛门高僧印光大师便预言说,我们若抛弃了传统,不出百年,社会病态必将现前。印祖的谆谆告诫言犹在耳,距今不过八十年。
「孔家店」被打倒的「罪状」之一,便是说孔子歧视压迫女性;说「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五伦十义」都是封建糟粕,是用来束缚女性的精神枷锁。于是乎「一犬吠影,百犬吠声」,许多人根本一点都没有去了解,便也跟着喊打,致使孔子沉冤莫白数十年。
「纲」字,原是指提渔网的总绳子,因为它在网捕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后来就用「纲」比喻事物最主要的部分。读过《三字经》的朋友就知道「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其中的「君臣」是泛指一切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使领导人和被领导人之间充满恩义;父子之间充满亲爱;夫妇之间充满和顺,这是治国的三个纲要。这有错吗?怎么能是糟粕?「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所谓「常」,即是永恒不变之定理。《左传》的作者,孔老夫子的好朋友左丘明,便说过:「人弃常则妖兴。」佛家有五条根本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和儒家的五常恰恰不谋而合,「不杀生」即是「仁」;「不偷盗」即是「义」;「不邪淫」即是「礼」;「不妄语」即是「信」;「不饮酒」即是「智」。可见,「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正如战国列子所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三从」出自《仪礼.丧服》,指女子「未嫁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或夫死从子」。后世一些半吊子学者,将其中的「从」字解释为服从,所以麻烦来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假如「从」字真是服从的意思,我们中国还会出现孔子和孟子两位圣人吗?请不要忘了,他们两位可都是幼年丧父,由母亲一手教养出来的!「从」字,在古汉语中有「追随」的意思。「三从」的本来面目是,女子未出嫁前追随父母,由父母负责教养;出嫁后追随丈夫,由丈夫负责生活;老年追随子女,由子女负责赡养。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四德」出自《周礼.天官.九嫔》,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是说判断一个妇女是否优秀,一要看她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这个最为重要;二是看她讲话是否有口德,并非注重口才;三要看她仪容是否端庄,并非注重美貌;四要看她处理家务,相夫教子的能力。就即使现代社会,以这四个标准来选择太太,也同样是错不了的,因为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标准。就包括男同胞也应该具有这种最基本的教养。
《孔子家语》中记录了孔子这样的一句话:「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欤?」夫子说,妻子是一个家庭的主要角色,怎么敢不恭敬?还说:「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其中的「闺阃」,便是指妇女居住的地方。近代高僧莲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非常赞叹这句话,他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母教。他说,治国平天下的大权,女人家着实操持了一大半。汉儒马融在批注《易经.家人卦》时写到:「家人以女为奥主。」汉武帝时的名将卫青曾说:「男儿无室家无梁。」您还敢再说,中国古时女子没地位吗?
「五伦」是指「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这五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五种关系之间,各自尽好自己的本分,便为「十义」,即「夫义妇顺,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正所谓「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释净空老教授便曾经感叹,当今社会,夫妻反目,父子相夷,兄弟阋墙,朋友相诈,自相残害。究其根源是因为五伦不明,道德全废。所以说,时代虽有变迁,伦常之义绝不能改变。
在疯狂的反传统运动中,被砸得最烂的是孝道。却不知这个「孝」字正是为人之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一切德行学问的开源。在《孝经.谏诤章》中,曾子向孔子请教:「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意思就是说,请问老师,儿女完全顺从父母的要求,这可以称为孝顺吗?我们注意看夫子是什么反应,孔子听了曾子的提问,连声训诫他说,这叫什么话呀!这叫什么话呀!父母若有敢于劝谏的儿女,就不会做下不合道义的事情。所以若遇到不合道义的事情,为人子女者,不可以不规劝父母;为人臣子者,不可以不劝谏君王。所以儿女若遇到父母做不义之事,一定要善加规劝。假如只知道一味的盲从父母的要求,那又怎么能称为孝子?由此可见,圣人何曾教我们愚孝了?孝顺父母何罪之有?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值金值玉的文化瑰宝指为糟粕,而自唾自弃?
现代那些不懂中国古典文化的人都会说,古人说话「之乎者也矣焉哉」的,多费事!而其实古人说话也不是那个样子的,那是古时的文体。至于语体,是随着时间和地域空间的不同,在不断变化的。比如我们现在看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白话文,其中某些名词已不知是什么东西了。我们中国老祖宗是最有智慧的,他们将语体和文体分开,无论语言如何变化,文体始终保持不变。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文化传承了下来,奥秘恰恰正在这里。现在我们直接用语体写文章,知识是普及得快了,但老祖宗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也被一刀斩断了,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我们中国已故的前政协副主席赵朴初老人,曾经痛心疾首的说,传统思想和价值观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传统经典是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这些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依据,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屡遭灾难而不会解体的凝聚力。假如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灭,我们将是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人。大家拿着线装书不认得,对不起我们的列祖列宗,对不起世界人民,对不起人类。
一九七O年代,英国大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他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种种社会问题,只有靠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若不是具有大智慧的圣人,断难做出这样准确的论断。
中国儒家倡导的王道政治首重教育,教育的宗旨在于变化气质、提高人性,最终达于至善,而探讨自然、创造工具、改进民生之事还在其次。其实只要人性提高,可达于至善了,则和平、亲爱、互助,自可顺应自然而改进生活。故而教育应以德行教育为本位。德备而思想正,思想正而后智慧生。身强体健、合群团结、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行动有则、婚丧有礼,人生美满、社会安宁、文化发达,其根源都在德行教育。学是觉路,觉悟天理、人理、物理。教育是助人觉悟,以善道觉悟蒙昧,化导愚顽。自己觉悟叫通达,助人觉悟叫化导,通达是智慧,化人是仁爱,智慧与仁爱兼备则名为圣人。
可惜当前世界各国教育,仍然都是以科学知识为教材,以功利为基础,无论哪一门学问都可以视为贩卖的商品,其最后的效用是满足人的物欲。然而物欲无穷,不能满足,愈不满足,愈去追求,愈求则人品愈下,终必使人堕为物质的奴隶,然后为物欲所驱,作奸犯科而不以为耻。这种教育不是文化教育,可说是一种物化教育,是好是坏,可由每天的犯罪新闻来说明,不必多加解释。中国清代大儒张伯行先生有治学联语曰:「圣贤教学,总是一条正路,倘舍此路,必常行荆棘之中矣;天地生人,都有一个良心,苟丧此心,则人去禽兽不远哉。」所以,传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实在是当务之急,迫在眉睫!
文化是民族之灵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机。回望中国一百多年的苦难历史,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教育,丢掉了自己民族的精金美玉,而去追求那些急功近利的快餐文化所致。而在今天,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终于觉醒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终将成为现实!二OO二年,我们的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时,在哈佛大学对中国留学生们有一番精彩的演讲,老人家语重心长的勉励后辈说:回溯源头,传承命脉。中华民族的祖先曾经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些话,我们说出来是大话,做出来是大事。
就在二O一四年的三月二十七日,于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我们敬爱的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庄严的告知全世界同胞:「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习主席的讲话是真诚的、负责任的,因为中国人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当中,都是崇尚道德、崇尚和平的。「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我们慈悲、智慧的先祖,留给子孙的教育一直是善良的教育,一定是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推及到别人的亲人;爱自己的国家,然后推及到别人的国家。所以汤恩比博士说,中国人是最有资格领导全世界的,因为中国人的胸怀是装着整个天下。我们坚信汤恩比博士的话说得一点不错,但是我们理解他老人家说的「中国人」,应该是广义的,是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因为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你照着孔子的教诲去学习,你就是圣人的弟子;你照着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去学习,你就是佛陀的学生。所以说,中华文化不单单是中国自家独有的私产,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儒家说人人可以成为圣人,而佛家也说人人皆可成佛,他们所说的「人人」,当然有你有我,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在内。
然而,无论学习任何学问,都是必须要先具足诚敬心的,否则绝不可能有所成就。释净空老教授的老师李雪庐老人,当年对他的弟子们说:「我们这一辈跪着把圣贤的经典接过来,到了你们这一辈,要跪着把圣贤的经典送出去。」老人家所说的「跪着接过来」,是教我们求学的态度,要对经典、对古圣先贤心存敬畏;所说的「跪着送出去」,不是真正的跪下身子送出去,而是教我们放下身段,假如遇到真正愿意学习的人,一定要全心全力帮他成就,不能摆老师的架子,不能吝法。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下面末学就为大家做一个概略的路线规画。首先是蒙学经典的学习,这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中之根,应当高度重视。
《小儿语》是明朝大儒吕近溪为教蒙童学习说话而作的儿歌,后来其子吕新吾又为之做了增补。虽是儿歌,却不可轻看了,其实它是用最通俗的语言,把深奥的经典给诠释了出来,可谓话俗而理不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初大儒李毓秀依《论语.学而》篇第六章经文为纲要,仿照《三字经》的格式编撰而成。后经山西儒生贾存仁多次修改,才定名为《弟子规》。全书共计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所列一百一十三件事。真可谓千锤百炼,一字千金。经文言简意赅,读起琅琅上口,堪称童蒙养正的最佳教材!
《三字经》是宋朝大儒深宁居士王应麟所作,其中常识和历史统系的部分是经过后人增补的。尤其重要的是经文中为我们明白的列出了修学次第:「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其实小学经典是教孩子由此契入的;大学经典,则是教我们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明其理。所以,我们万不可好高骛远、渴求速成,将本末倒置了。《三字经》中讲的这一套修学次第,绝对不能打乱!
《百家姓》相传是宋朝初年浙江一位私塾先生编着的,然而它却并不是单单只为让学生识字那么简单,姓氏文化的背后都有它的历史渊源,所以从宋朝至民国初年,《百家姓》都是童蒙教学的必修课。
《千字文》是南朝梁代大儒周兴嗣奉梁武帝圣旨一夜而成,全文用一千个不同的字,将天文、地理、常识、伦理、历史完美的列出。奇文天成,确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三》、《百》、《千》,历来就被誉为是蒙学的铁三角。
《鉴略》是历史的纲要,因为我们中华文化是文史不分家的,所以很多经文需要「经史合参」才能了知真实义。而《鉴略》的版本有多种,末学推荐读清代儒者王仕云编撰的《四字鉴略》。
《增广贤文》内容取材于民间谚语和各家典籍中的佳句,通俗易懂,脍炙人口,是一部很具实用价值的大众化经典。应该是不断的经过后人多番的删削和增补,所以现在见到的版本有很多种。在此提醒大家,对于个别经句千万不能望文生义,而要去感悟它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末学曾为《增广贤文》做过批注,有中英文对照版正在准备排版印刷,将来会敬献给大家。
《幼学琼林》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是明清两代私塾必读的童蒙教材。全书通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读诵,便于记忆。书中融经铸史、包罗万象,堪称蒙学中的小百科全书。以至于清代文人曾有「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之说,其影响力于此可见一斑!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是明代历史学家萧良有编写的童蒙教材,全书通用四言平声韵,每两句为一联,每一句都是一个历史典故。清初儒士杨臣诤为之做了校对和增补,改名为《龙文鞭影》。这一书名源自佛典故事,「龙文」是古时骏马的名字,骏马良驹不需要鞭子抽到身上,牠看到鞭影就会飞驰向前。蒙童熟记了这一千多个典故,待日后深研经论时,便可以很轻松的由事而悟理。
《笠翁对韵》是明末清初的剧作家李笠翁为教蒙童学习对句而编写的。全书通用对偶联句,对仗工整,平仄相间,天地万物悉罗笔下,十世古今尽入卷中。蒙童只要将此书烂熟于胸,日后吟诗作对便可信手拈来。末学曾为此书做过粗浅的批注,也正在印刷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古时蒙学教材中也有《千家诗》和《神童诗》。从诗中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文雅之气,同时也能锻炼他对文字的敏感。但是诗不同于一般学问,它好比一把双刃剑,可以成就人,也可以毁灭人。那些不善的诗词,腐蚀人的心灵是非常之快的,绝对不能随便乱学。比如《唐诗三百首》一类的诗歌集本,是一定不能让孩子去学习的,这点必须要慎之再慎!
《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根本,教人明因知果、获福远祸的方法。我们从许多古书上看到,《感应篇》在古时流传之广,已不仅仅局限在道家弟子的学习,许多大儒,甚至佛家的高僧大德,都每天拿它来检验自己的功过得失。释净空老教授曾为《感应篇》做过精彩的讲解,大家可以在网上收看到视频。
《文昌帝君阴骘文》也是道家的入门经典,广泛流通于宋、元、明、清四朝,清初大儒怀西居士周安士先生曾为其做过详尽的批注。值得赞叹的是,它已打破了门户之见,教人「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谈道义而化奸顽,讲经史而晓愚昧」。若能时常诵起,确实能令我们存平等心,扩宽大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一部佛家弟子人人必读的入门经典。释迦世尊在其中为我们道破了有人学佛得自在吉祥,而有人学佛却反而得凶衰困苦的原因所在,并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修学态度和修学方法。尤其对我们现代学佛人来说,可谓一针见血、切中时弊,读之真可令人猛生警惕、幡然觉醒!
《佛说十善业道经》是佛家的大根大本,释迦世尊在此经中明白的告诉我们:「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可见无论人道、天道,偏离十善业道便不是正道;无论小乘、大乘,偏离十善业道便不是正法!《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和《佛说十善业道经》,释净空老教授都有非常详细的讲解。
以上这些是儒释道三家的入门经典,因为儒家是入世之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故此选用的经典也比较多。我们年龄大的同学假如没有读过,也同样要补课,但是成人记忆力不能与儿童相比,但起码要达到熟读。
另有一部经典要特别重视,那就是《孝经》。孔子一生道在《孝经》,「孝」字深广无边、通彻本源。所以,自古便有「以《孝经》统群经」的说法。明白了「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才真正入德学之门。
读过《孝经》,可以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是儒家经典的精华会集,不读四书,只学一些概论性的书籍,终究是散乱无统,无法深入圣贤学问的精髓。《中庸》是儒学的心法,是理论;《大学》是学习方法;《论语》是孔夫子的表演;《孟子》是孟夫子的表演。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读「四书」好比登堂,读「六经」好比入室,古人说「大文章皆从六经来」,的确如此。在《礼记.经解》篇,孔子详细的为我们讲述了六经的功用。「温柔敦厚,《诗》教也」,就是说学习《诗经》,可以使人颜色温润、情性和柔、诚朴宽厚。「疏通知远,《书》教也」,就是说学习《尚书》,可以使人通达无碍,鉴往知来。「絜净精微,《易》教也」,就是说学习《易经》可以磨炼人的心志,使人深沉静雅、心思缜密。「恭俭庄敬,《礼》教也」,就是说学习《仪礼》、《周礼》、《礼记》,可以使人有恭谨谦逊、庄严肃敬的修养。「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春秋》,就能够连缀文辞、排比史事,从而有撰文记事的能力。《乐经》失传,但是乐教不可忽视,可以把《礼记》中的《乐记》拿出来代替。学乐可以陶冶性情,使人胸怀宽广博大,平易善良,所谓「广博易良,《乐》教也」。对于年龄大的同学而言,五经的内容太多,很难全部读过来,所以可参考《群书治要》,选择性的学习。
读完经可以读史,也可以读「子部」,《三字经》中建议读完「经部」的书,然后读「子部」。子部中最重要的是《老子》、《庄子》、《荀子》、《管子》、《晏子》、《墨子》、《吕氏春秋》、《韩非子》、《扬子》等。但是子部中有不纯粹的东西,所以《三字经》中建议择其精要而学。
「史部」的内容太庞大,我们没有精力去一一精读,所以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拿来精读,其余的可以泛读。
「集部」是诗、词、歌、赋、文学作品的集成,规模也是非常庞大。我们可以学习一下《离骚》,然后从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中,选择一些来学习。这些就是孔子《论语》讲的「游于艺」,也就是藉助艺术形式学习和宣扬经教。在此我们看一首描写中国古人生活的诗:
依山傍水房数间,行也安然,坐也安然;
一犋耕牛两亩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遮体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雨过天晴驾小船,书在一边,酒在一边;
晚回儿女笑灯前,今也可谈,古也可谈;
日出三竿我还眠,我不是神仙,谁是神仙?
真的是美妙极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要想写出好的诗词文章,不能只在修辞、语法上白费工夫,必须去读古人的作品,否则虽然熟知修辞语法,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我们有了儒家和道家的基础,然后去学习大乘佛法,则很容易就能悟入。关于佛法,尊敬的上净下空老法师讲得非常全面,我们在此就不必多说了。藉此简单再说一下研究典籍的方法。
中国清代学者,将学术分为「义理」、「考据」、「辞章」三大部分。关于三者的重要性,自宋代、明代至清代,大多数的学者认为义理最为重要,其次是辞章,再其次是考据。
所谓义理,就是讲求经典的意义,义理明白了,才可以照着去努力践行,所以义理最为重要。
所谓辞章,是诗文的总称,辞章是用以发挥经典义理的,所以也不可忽视。
所谓考据,是用以研究经典义理的工具,其种类亦多有细分,我们主要需掌握「校雠学」和「小学」。
校雠学又分为目录、版本、校勘几个部分。因为古代典籍流传下来的版本很多,也有伪造出来的典籍,所以掌握了校雠学,就能识破真伪,免走许多弯路。
小学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统称。
中国古人用字,常常同音相通,这等于现代人写别字一样。不过古人写惯了别字,现在不称呼他写别字罢了。但是,古时同声的字现在多不相同,所以就更难明白了。我们想要研究古书,必须要知道某字是某字的转讹通假,否则不可能读得懂经典,所以必须要明白古代的音韵。讲音韵的书有很多,但是被大多数人推崇的还是宋代编辑的《广韵》。
在隶书、楷书这些字体中形体相像的两个字,在篆文中未必相像,所以我们须明了古书中某字的字形,然后才可求得字义。讲文字形体的书,首推汉代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
古时训某字为某义,后人在某义的基础上又引申转为别的意思,这种现象太多了。我们假如不明白古时的训诂,误以后世才出现的引申义去附会古义,就要曲解经典了。讲训诂的典籍,当首推位列十三经之一的《尔雅》。
三国以下的文章,我们有文言文基础的同学去看它,十之八九都可以明白,其不能明白的部分,就需藉助小学。三国以上的文章,则要更多的依靠小学来研究才能明了。我们若不想研究小学,除非是和古人绝缘,否则我们还想明了经典义理、还想引用古书,假如不懂小学,可就要闹笑话了。但是我们所说的「通小学」却和专门去研究是不同的,因为我们还要去研究经史典籍,不可能用很多时间去专研小学,只能说略通大概而已。民国年间,研究小学的顶级专家章太炎先生就是这么教人的。
掌握了研究的工具再去研究经史,则可以事半功倍。研究经典者,则应专守一经;研究史书的,则应专熟一代;研究经史之外的诸子百家的著作,也应专守一家,不可杂修乱进。但能守定目标,「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无有不成功者。
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今世所必需,其复兴已势在必然。诸位仁人君子,皆当勉而行之!
以上是惭愧弟子因缘生粗浅的心得报告,如有不妥之处,诚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评指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因缘生顶礼敬呈。
老法师:我们读了因缘生这篇报告,他可以说用最短的时间,很有体系把中国传统文化怎样学习,要学习哪些东西,都给我们讲清楚、讲明白了。这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第一堂课,必修的一堂课。希望这篇东西要把它翻成英语,我们这次同学们到英国去,这篇东西能够再印出来分送给大家,给大家做一个参考数据。说得很好,我们自己同学一定要多多的,至少要把这东西念熟,知道从哪里下手,知道学习的次第,应该先学哪些书籍,再怎样提升自己。无论是说理说事,都说到要害,是一篇非常有价值、值得学习的一门功课,我说它这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课。明白了,你少走弯路,你少浪费时间。
中国这些东西,古圣先贤几千年的经验,绝不能疏忽。他提出入门的这十几样的典籍,都是过去私塾里教童蒙养正的这些小朋友的,我们这一代疏忽了,现在应该把它补出来,把它补学过来做为根基。也正因为这么一个原因,所以我早年就想到,要办一条龙的学校,当中没有插班生,只招幼儿园的学生,年年向上提升,让他们不接触外面,不受外面干扰,一心专学。外面东西也是年年都有进步,年年不相同,重要的东西我们节录,也要开这门课,使我们不至于落在后面。这两条路都要走,以祖宗东西为主,现在东西也知道,不是完全不知道,这个路才能走得通。好,我们下面还有一篇。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慈悲,诸位大德同修,阿弥陀佛。惭愧弟子甘肃骊靬古城金山寺佛学班开弘汇报的题目是「专修净土,决志求生」。
甲、为何要求生净土?
一、为了脱生死,离苦得乐
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印祖云:「大丈夫生于世间,事事无不预为之计。唯有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问。直待报终命尽,则随业受报。不知此一念心识,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乡。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由是言之,则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讲求也。」
古德云:「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洋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惨;煎熬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华开。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频频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噉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当年恩爱,今作冤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为母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
古人有云:「生死事大」,我等久经长劫,懵懂无知,造轮回业。往返六道,酬偿业债。生生世世迷惑颠倒,从未出离生死苦海。如今何幸再得人身,值遇佛法,又闻离究竟苦、得究竟乐,往生成佛之净土法门。实是漫漫长夜里一盏明灯,茫茫苦海中一艘慈航。于此若再不志愿求生净土,则枉得人身,愧为佛子。待到来世必将地狱沉沦,长劫难闻正法。无始昏迷已不可谏,而今觉悟尚犹可追。故当立坚固愿,发觉悟心。为出苦轮,了脱生死,专修净土,决志求生。
二、为速成佛道,普利群萌
印祖《文钞》云:「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之体性。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由祇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中一切著述,末后皆结归莲邦。」《华严》乃根本法轮,世尊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之一乘妙法。末后善财遍参知识,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教以十大愿王,普令善财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普贤菩萨诸大士等,同破无明,同证法性,尚还求生净土,企圆佛果。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玄门,成佛之快捷方式也。
《无量寿经》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会疏》云:「开显真实为显示,谓会十界归一乘克成菩提故。真实之际者,以一佛乘为法涯际故。」净土妙法悉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咸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科注》云,「真实之际即是自心,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即为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但念佛法门,亦复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故念佛之本心,正是真实之际,故云一声佛号一声心」。《科注》又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释尊所为之大事因缘,即宣说弥陀愿力,普度众生也」。「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指弥陀誓愿为真实之利。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谓如来欲愿众生入弥陀海故。《甄解》曰:「诸佛之所以出兴于世,欲说弥陀愿力,惠救万众生,将为本怀故。」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者莫过于此也。
乙、往生净土之因行
一、正因,发心专念
经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安乐集》:「《大经》云: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云何?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周遍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往生论》云:「今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
大慈念老云,盖以净土往生法门,实为难信之法,信心未生,何能发心。如《弥陀经》云:十方诸佛,称赞本师,于五浊世,「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又《无量寿经.独留此经品》云:「若闻此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明能信净土,实是一切世间难中之难。于此难信能信,斯即大智。顺此信心,发成佛度生同登净土之愿,即是发菩提心也。如《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是无上菩提。」是以念佛之人,宜必早生信愿,是即发菩提心也。
「一向专念」,即专恒依止持名念佛法门之义也。弥陀因中发十念必生之大愿,故行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必得往生净土,圆证不退之妙果。经中三辈往生之人,皆由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而往生极乐净土。《弥陀要解》云,「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又:「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科注》云,若执持名号,但是有口能称,有信能念,不问闲忙,不拘动静,行住坐卧,皆可修之。故知此法,乃至简至易、至捷至径之法门也。又持名之法,不择智愚,不拣男女,不论老幼,若贫若富,若贵若贱,皆可修之。故知此法乃摄机至广之法门也。
《观念法门》云:「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云:「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者,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念者,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师父上人常教诲言:「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莫怀疑、莫夹杂、莫间断,尽此一生必生净土。」
总之持名念佛,是诸佛本怀,究竟方便,径中之径。此诚为万古不移之论也。经云,五逆十恶之人,应堕恶道。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住其人前,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科注》云,临终能念佛名号,是显持名之法,实为至易也。临终易念,因得往生,是为至稳也。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是为至顿也。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即得往生,带业凡夫,顿齐补处,是为至圆也。持名妙法既至简易稳妥,又复最极圆顿。是故十方如来同赞,千经万论共指。世之行人,实应速发大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大经科注》云,发菩提心,信也,愿也。一向专念,行也。信愿行三,缺一不可。《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执持名号,乃为正行。」意谓无上菩提心,乃修净土者之指南针。航海者,赖指南针以定方向。欲出生死苦海,直登极乐彼岸者,则赖菩提心以为导引。故知「发菩提心」者,修净业者,必不可少也。又由此菩提心,而持名号,乃为正行。是谓,苟无菩提心,虽持名号,亦非正行也。又《要解》云:「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反之,虽发菩提心,但无求生净土之愿行,另修他门,则非净土之机,亦不得往生。是故经中,三辈往生,俱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盖此实为三辈往生必备之正因。
二、胜因
经云,极乐世界,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印祖云:「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
《大经》有云:「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
印祖《文钞》云,念佛求生西方,「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勇为」,「必须知因识果,身之所行,心之所念,须与佛合。若与佛悖,则纵能念佛,亦难往生。以感应之道,不相交故。若能生大惭愧、大怖畏,改过如去毒疮,立志如守白玉,则万无一失,各得往生」。
祖师常教人曰: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文钞》云:「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道以脱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则如无根之木,期其茂盛。无翼之鸟,冀其高飞也。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博地凡夫,欲于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则成无因而欲得果,未种而思收获,万无得理。果能将此八句,通身荷担。决定可以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
丙、结语
印祖劝曰:「吾辈既为佛子,当行佛行。纵不能豁破无明,顿复性体,以直趣妙觉果海。岂可不圆发三心,笃修净业,以期断烦惑于此身,托心识于莲邦,为弥陀之弟子,作大士之良朋,安住寂灭,游泳佛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乎。倘不自奋勉,高推圣境,自处凡愚。畏半生修持之勤劳,甘永劫沉沦之酸楚。迷衣珠而弗珍,登宝山而空归。以具无量功德智慧神通相好之妙真如性,枉受无量生死轮回烦恼业果之幻妄极苦。岂非丧心病狂,恶升乐坠。生作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三世诸佛,称为可怜愍者。凡我同伦,各宜努力。」
以上是惭愧弟子粗浅的学习心得报告,定有许多错误之处,恳请尊敬的师父上人和诸位大德同修慈悲指正,不胜感恩。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开弘顶礼叩呈。
老法师:骊靬古城金山寺的开弘法师,他这一篇心得报告,我们刚才听了,也看到文字了,对我的感触很深。我们接受净宗,学习净土,到底有没有把握往生?这个不能骗人,不能妄语,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我们的烦恼习气太深了。想不想改过来?想,天天都在想,时时刻刻都在想,可是力不从心,依然每天都在堕落。也许我们这样下去,只能说跟净土宗、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而已,这一生不能成就,还要等来生。来生能不能得人身?大问题。得人身,能不能闻佛法?又是大问题。虽然缘决定有,时间太长了,要向无量劫去想。真的生死心切,回头就快。
我们学习经教这么多年了,至少总有一个概念,这概念是什么?这世间是假的,《金刚经》说的几句话没错,「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回想到这些经文,立刻就要能回到弥勒菩萨告诉我们,所有的现象,统统都是在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的频率当中产生的幻相。这个频率之快,我们决定掌握不到,不但掌握不到,想也想不到,你怎么想法?这是事实真相。常常观想这个问题,把这桩事情放在心上,对于世间的欲望自自然然就淡薄下来。要天天想,不天天想,老毛病又发了,阿赖耶识里头这些习气种子它又现行,它又做障碍了,所以这很可怕,我们不能不知道。这篇报告好,确实能提醒我们高度的警觉。开弘法师自己要努力,我们跟进,断恶修善,该放下的要放下,希望佛号从今而后不再丢失。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