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一三一集)

时间:2016-04-22 19:45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http://www.amtb.tw/
http://tv.jxwx.org/
http://www.sxjyqqw.org/
http://www.hwadzan.com/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hwazan.org/web/index.ph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fxsp.org/category/index33-2.html

  越溪居士、开吉法师  2015/3/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131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惭愧弟子越溪,今天向师父、诸位老师、学长们恭敬报告的题目是「中国人的史观—循天理、畏因果」
  一、开宗明义—学史的意义
  西哲有言:「人而无知一己民族的历史,终将在劫难逃。」《战国策》亦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说历史经验、前车之鉴,可以导后世远邪径、入正途,持久昌盛。然而,西方俗语又言:「历史不断重复(History repeats itself)」。眼见人类在历史上犯同样的错误,一次又一次,不知回头—这是研究世界史学者的共同心声。的确,古希腊因个人主义、耽于逸乐而被古罗马帝国吞并,号称圣神的古罗马帝国又因个人主义、道德沦丧而消亡。现代西方社会,远承希腊、罗马两个古文明传统而发展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物质文明。然而,现代的西方社会再次出现个人主义膨胀、背弃伦理道德的情况—在公元二十一世纪,历史若再次重蹈覆辙,其结果,并非某个国家的没落,而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灭亡,科技与全球化将整个地球融成了一个唇亡齿寒的共同体。
  历史已经逝去,时间不会倒流,但若不吸取其中的教训,学习先贤的智能,必将重蹈覆辙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因此,如果问历史学家:历史都告诉我们了什么?他们会说: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历史,证明天理昭彰、因果可畏;虚心学史,未雨绸缪、趋吉避凶之道自然明了。诚如西方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未来中生存》一书中劝诫人类:如果不能吸取历史教训,解决道德沦丧的问题,那么,人类就是在自取灭亡。这就是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随着西风东渐,西化日益的当代中国,我们极需正确学习历史的智慧,也就是古圣先贤传承给子孙的人生历练。对多数的国人而言,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五千年的历史不是骄傲,而是包袱;古圣先贤不是「至圣先师」,而是需要「怀疑和批判的对象」。然而,正如个人无法与其父母、祖父母割裂开来,当代国人也无法回避有着惊人连续性的国史。若将上下五千年的国史,视为「老人言」,恭敬、谨慎的向它学习,那么国人所拥有的,将是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实践以及被验证了五千年的真实智慧,而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全世界唯有中国人独有。
  其实,如何面对国史,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已经说清道明了。首先,孔子说自己:「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这是说圣人以恭敬的心对待历史、对待真理,丝毫不敢有自己的意见。其次,对于历史变迁,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意思是说,从朝代更迭中,看到其兴衰所由、典章制度之继承与扬弃、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之成败(即「损益」),从而明了「道」之所在。于己则长善救失,于世则可落实习主席「弘扬优良传统,造福当今社会」的号召。这就是学习历史对个人、国家和世界的意义。
  二、追本溯源—何为历史
  《说文解字》言「历」(),「过也,从止,历声」。「止」本意是根基,而「历」意为「治」。《说文解字》言「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意思是有一个人,手里拿了一根笔,将事情正确的记录下来。所谓「正」,本意为「是」,「从止,一以止」。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记事可以称为「史」,只有能够实事求是而且是以「一」为出发点的记事,才称得上「史」;这样的历史记录,读者阅后,能奠定治国、治家的根基。
  所以,古代社会十分重视史官,因为天理之昭彰、因果之阐明,全依赖史官记事,以明天下。正因如此,上古创立汉字的仓颉,便是黄帝的史官;孔子欲正视听、弘大道,便写下周朝的历史《春秋》;确立史书写法的司马迁,也说写史应当「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我国古人之所以如此慎重的对待历史,是对于天、地、人的恭敬,对宇宙人生真理的敬畏,正所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敬畏因果、敬畏道义、敬畏圣人的教导。这个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反应在记载历史的文章之中。是故,古代社会,即使贵为天子,也会对史官心存敬畏。其原因无它,皆因敬畏天道、敬畏因果耳。现代社会对历史,多有戏说,以悦大众。这种对于国史的态度,如同家有传世之宝,而子孙却不当回事,任意处置。多么可惜!
  什么是以「一」为出发点?古人云:「道立于一。」宇宙万物的真相是万法归一,即佛法所言的真如自性,用汤恩比博士的话来说:每个人的生命最终都是要与宇宙背后的终极精神实相归为一体(the ultimate spiritual reality behind the universe)。它体现在生活上,便是承认「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待人接物一切恭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它体现在学问上,便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最终融会贯通至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它体现在工作上,便是能够恒顺众生以曲成万善。是故,以「一」为出发点的记史,就是以万法一体之孝、敬之心,恭敬忠实的将事情记录下来,为后世所师法。若为善事,则必显扬其所益以期后世慕之、从之;若为恶事,则必隐其恶、明其损以期后世得免此过、觉悟回头。也就是说,史家记事,事虽万端,原则未曾有异—万法一体,止于至善。
  圣人孔子在春秋时代,曾经为当世着《春秋》,也就是当时的历史。周朝至春秋时代,已经礼崩乐坏,悖理事件多起来,面对这样的局面,孔子只讲述事情的结果,却并不铺陈其中的过程。他的用心,在以史言义,令读史可明道义所在。后人称此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其效果的确启发了人们的本性本善、端正了社会风气,孔子逝世之后,周朝直到末代周幽王,社会都没有继续混乱下去。孟子有言:「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乱臣贼子所惧怕的,不仅是史家正气,更是因果报应、上天垂象。《春秋》多次记录日食、月食、流星等天相,显示出弒君、弒父等逆行,与天相、灾变相关。据说,全球最早有关哈雷彗星的记录,就出自《春秋》。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时代,之所以称史书为「春秋」,是因为当时每年以春祭和秋祭为国家最重要活动。因此,史书便以两次祭祀为名。说明写史最初即是记录祭祀的情况,也就是缅怀祖德、树立正气、宣扬圣贤教化的文字数据。故《礼记》有言:「史载笔,士载言。」历史就是用笔将道义记录下来以传世,做为读书明理的知识分子(士),其本分就是将宇宙人生的真理,讲给大家听。因此,如果一份记录,虽属实,但却无益于端正世风,便非正史。而正史之记载,多围绕祭祀展开。这是因为祭祀就是传统教育(即长善救失、教孝教敬)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
  欧洲于文艺复兴之后,出现许多史论,例如马基亚维利内容多谈权诈,并以此为忠实事实,与我国传统史学大异其趣。西方于罗马帝国亡国之后,再无统一;如今,科技日益昌明,社会动荡日渐加剧,究其原因,谈史实而轻道义之学者难逃其责。若孔子生在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半岛,他一定会将删述做为首要的工作吧。
  伟大的诗人李白,生于盛唐,卒于乱世,他颠沛流离的一生以弘扬正声为己任。他说: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正声何微芒,哀怨起骚人……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这个志向,至宋朝初年,便是以良相自期的范仲淹所言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门生张载则善述师之志,直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与李白「垂辉映千春」、孔子删诗书、言正声遥相呼应。此为国人历史思想之承传。
  正因如此,中华民族五千年之历史,纵然有朝代更迭,但文化延续不断、人民生活各居其位,勤修礼让,以和为贵。而今日的社会虽物质日趋丰饶而纷争起于父子、竞争兴于手足,道德沦丧至极,时有所闻,这些都是有史以来所未曾见。究其原因,与我们对历史的误解有关,我们将国史视为封建,因果视为迷信,还将伦理道德教育误以为压抑人性。「人而无知一己民族的历史,终将在劫难逃」,误解本民族之历史,亦近乎自取灭亡。回归传统圣贤历史教育,可以说是当务之急。故撰写历史必以端正世风、化导天下为目的。遗憾的是,孔子微言大义之风,不行于世已久!若今日史家皆能史载笔,士载言,必赢得天下清明,幸甚至哉!
  三、学史重在建立史识—畏因果
  如果说,写史重在言义,则读史亦重在明道、明因果。故建立明道、取义的史识,是学史真正能够修身济世之所在。
  传统教学,必先从童蒙养正开始,立一生德行的根基,接着教孩子识字、学《说文解字》,称之为「小学」(字面上的意思是:「小时候所当学的」)。接下来,就是读经书,以儒家四书为主。经书大致通达,对宇宙人生之真相有所体认,浮躁之气潜消,君子谦敬、中和之气养成。此时方始读史。因为内心有正气,遂令其所学皆可以用于修身济世,而不至于被历史记录中的功过是非所转。
  历史是活生生的、超越时空的道义与因果的教育。教人以义,若举例弘农杨氏,自然人人趋义如勇士。东汉杨震为人光明磊落,拒受门人于暗夜之中送来的重金贿赂,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孙杨赐,因德学兼备而被委任为汉灵帝的太师,为了让经书有一个标准的版本,上奏将七部儒家经典刻石以传世,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这项保存文化传承的功绩,令弘农杨氏经汉末至南北朝三百年间,虽遇乱世却家道不衰,其九世孙便是统一天下、开创隋朝的隋文帝杨坚。入唐,杨氏家族虔诚奉佛,成为皇家结亲的对象,历史第一位女皇武则天的母亲荣国夫人,便是杨坚的后代。及至宋,理学家杨时亦是弘农杨震之后。一九九O年代,尊杨震为开基祖的杨氏四知堂的后代,旅居缅甸,还不忘兴建一座四知堂供族人祭祖。杨氏家族近两千年的历史,令人们真正看到「忠孝传家远」之圣教,真实不虚。
  西方对于忠孝的教育,也存在于《圣经》之中。现代许多历史学家试图定出以色列人逃离埃及的具体时间,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许多最新的考古发现也与《圣经‧出埃及记》相呼应。说明了《圣经》记录,是历史而并非仅仅是传说。据记录,耶稣基督曾劝勉背井离乡的色列人,若能孝敬父母、光宗耀祖,必蒙福佑、必将在天赐之土地上生生不息。(“Honor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 so that you may live long in the land the LORD your God is giving you. (Exodus 20:12))天主教遂将孝顺父母定为「天主十诫(Ten Commandments)」之一。西方的历史,和国史记录都证实孝、敬之重要。换言之,如果有人问耶稣基督,如何能够让家道兴盛、国祚绵长久远?他也会回答说「孝敬父母、光宗耀祖」(honor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真实智慧放之四海而皆准。
  总之,学习历史,首重扎好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根基,在这个基础上,翻阅人类数千年的文字记录,自能从中看到古圣先贤所言不虚。对个人而言,恭敬阅读历史可以长养浩然正气;对家族而言,借鉴历史经验可以令家道恒昌;对国家而言,正确看待历史可以让民族生生不息、国运蒸蒸日上。
  四、教学为先—正确的史识是循天理
  公元六二六年,初登基的唐太宗有感于祖宗智慧真实不虚,遂虚心求教,常与当时著名的文官召对,显示出皇帝对于传统文化的恭敬。唐朝初年君臣召对以明道义,匡扶天下以行正道,颇为后世所艳羡。太宗励精图治,与文臣萧德言、房玄龄等谈历史经验,并躬身实践。萧德言是兰陵萧氏之后,也就是南朝梁武帝家族的后代,萧氏家族忠孝传家、家学渊源,为国学的整理与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萧德言为人十分恭敬,每读经书,必将衣带整好,洗净双手,危坐桌前,终日不辍。妻子见状,怜惜他年老,问他:「您这样一天,不累吗?」萧德言说:「恭敬古圣先贤之言,怎么能怕危坐一天!」太宗不仅常向他请教,还任命他教育太子。
  为了向古人学习,太宗命名臣魏征与熟读经书的萧德言、博通六艺的房玄龄等一起,将上古至两晋所存之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选取六十五种典籍,撷取精华,整理歷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理念、方法、效果、经验,用以指导执政,名为《群书治要》。书成之后,史称「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也就是说,好好向古人学习,真的能够解决好眼前的所有问题。两百年后,自称「元和小臣」的白居易做新乐府,十分缅怀太宗的德政,说:「太宗意在陈王业。」道出了太宗学习《群书治要》的目的。而唐太宗虚心向古圣先贤学习,从而临事不惑而大行王道的经验,对今人持家、经营乃至治国都可以借鉴。
  事实上,太宗刚刚执政之初,国家十分困窘,连年大旱令国库空虚,即使京畿地区也曾断粮,米价腾贵,人民苦不堪言。然而,仅仅二、三年之后,国家已是一派欣欣向荣,不仅米价恢复低价,民风也变得十分淳厚,彼此信赖,就算对陌生人也充满友善。因此,旅行在外的人们,可以不必带盘缠,沿路大家都会给予帮助,史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比拟三代大同之世。
  人民是可以教好的。许多人看到这段记录,常会怀疑,人民难道这么好教吗?及至二OO五年末至二OO六年初,在庐江的时间才证实了太宗的实践,真实不虚;圣贤教育的效果卓著,不可思议。
  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在安徽庐江汤池小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试点,三十七位志同道合的教师,以身行言教教授当地人传统文化,内容主要是我国传统蒙学教材《弟子规》,力求自身将《弟子规》中一百一十三件事完全落实,以德行配合言教,将汤池小镇建设成为礼义家邦。原本预计二、三年可以出成果,然而,没有想到的是,短短四个月时间,小镇民风居然焕然一新。犯罪率下降到零,离婚率减少了一倍,孩子知道孝顺父母了,纷争的家庭和睦了,脏乱的街道整洁了,人们笑容多了,在外打工的人们纷纷选择回去建设家乡了。有乘客将七、八万元现金遗失在出租车上,司机不但想办法将钱送还给失主,还说:接受了圣贤教育后,汤池的每位出租车司机,都会拾金不昧。四个月间发生的巨大变化,令许多原本存疑观望的人们信心大增,有人感叹:「人是教得好的,人民原来是这么好教的!」真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老祖宗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孝道圆满,即成佛道。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师们,挨家挨户教学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孝顺老人如同孝顺自己的父母。孝心开显之后,所有的善心、善行都可以启发出来。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一句话: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生不息,就是靠教育!教育的成败决定了国家的兴亡,尤其是德行的教育!中华民族是最重教育的民族,我们从清代陈弘谋先生选辑的《五种遗规》,可略见中华民族重视德行教育的程度。《五种遗规》刊行于乾隆四年(公元一七三九年),书内刊载《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在官法戒录》等五大类。世界上很少有民族能够给后人如此完整的教育,更何况中国的祖先为后代子孙留下的资产又何止这一套而已。惭愧与感恩之心油然生起!有了汤池的真实经验,再回顾历史,就会理解贞观年间,社会环境在二、三年之内发生巨大改变是真的。由此生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真正相信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能够带来持久的和平繁荣。
  《资治通鉴》记录:贞观六年(公元六三三年)夏天,唐太宗视察死囚的监狱,听到死囚们思念老迈双亲,感到非常怜悯,就让他们都回家孝养父母,约好来年的秋后再回来就死,即今人所谓「生死之约」。次年秋天,竟然「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这些人竟没有一个人逃亡生死之约,都自发回来等待斩首。接着,太宗就都赦免了他们。对此,白居易赞为「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但却被今人视为作秀,这是因为现代人多疑少信。其实,太宗重视孝道,十分仰慕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因存孝心,看到死囚萌生一念孝心,就感同身受而「闵之」,此即「推心置人腹」。孝心之开显,必得忠信,故死囚皆自发归来就死。如此,死囚亦因孝心、孝行而转恶为善矣!既为善人,何须行刑?故太宗赦之。是故白居易评为:「以心感人人心归」,这就是太宗以好学、德行成就了「天下所归往」之王道。
  将唐太宗时代的死囚与汤池的经验合参,可知:若以真心去教,人心向善之速,不可思议;影响之深远,亦不可思议。是故,今与史,皆如唐太宗贞观二年夏天之诏书所言:彰君臣之义,着人伦之道,便能「笃厚风俗,化成天下」。
  综观历史,每个美好时代皆为重视圣贤教育所致、皆是力行孝悌忠信所致。隋朝国库丰厚而人皆言其为乱世;贞观长安困窘而世咸目之为太平。是故治乱之分野,并非在于经济指标、富裕程度,全在于是否有人真正在用其德行施行教化。真的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太平盛世,教学为先」!
  贞观之治的实践告诉我们:圣贤教育对于个人之福祉、国家之治乱、世道之昌盛至关重要。而《群书治要》又是推行圣贤教育、建立正确史识的宝书。而且这部书分量不大,现代人有能力阅读。加上马来西亚汉学院还将此书进一步做摘录,以360句为一卷,更能令生活紧张的现代人,得以力行而收获真实的利益。
  五、正视历史—循天理,得善报
  纵观希腊史和罗马史,眼见人类社会最高的建树最终归于毁灭,实在令人瞠目结舌。面对历史波澜壮阔之升沉,汤恩比博士力劝大众要正视历史:「人类生活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当下的所作所为不仅预示着未来,而且还是过去之延续。如果你刻意忽视从前、回避过去,或者诋毁历史,那么你实际令自己在当下则无法理智行动。」
  人类需要的理性,来自于正念,而正念来自于受教。现代社会的经验,可谓「苟不教,性乃迁」。不教尚且不可,若在媒体上不断宣扬负面的信息,进行负面的教育,其结果,就不是「性乃迁」,而是恶心恶行当家做主。如此舍身容易舍见难,不仅社会风俗不断恶化、战争不断升级,人们的生活更是生生世世沉溺苦海,难以回头!是故,圣贤教育对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重要性,无可比拟。
  古人言教学,必同时包括经、史、子三个方面。经书将宇宙人生真相揭示出来;历史则将这些真相如何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展开,从而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而子书则进一步令学问提升至哲学层面,令有德之君子,著书立言以百世劝人。这就是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传承传统文化。惟其如此,罗马希腊前车之鉴,今人可免,三代虞唐之大同盛世,未来可期。
  以上是不肖弟子师从香港中文大学张瑞威教授、已故李白研究专家安琪教授的一点粗浅心得,老师教导:读史要读原典,弟子受用不尽、感恩不尽!在此恳请尊敬的师父,尊敬的诸位老师、学长,慈悲赐教!惭愧弟子越溪顶礼敬呈。
  老法师:越溪这篇报告就是一篇很好的论文,有益于现时。现在社会出了很多问题,怎么解决?确实应了古人一句话说,「皆是不读书之过」。这个书是圣贤书,是中国的国宝:经、史、子、集,这四部。她说得很好。这四部都是很大的分量,从哪里读起?我们要感恩唐太宗,要感恩陈弘谋。陈弘谋的《五种遗规》,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跟随李炳南老居士,老师将这部书指定做为我们课外必修的第一部书。佛法讲戒律,老师把这部书看作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戒律。我们也认真学习过。虽然学习,老师没有给我们考试,没有严格的督促我们。我曾经问过老师,为什么不认真教?老师说:认真教,师生关系就没有了。这句话语重心长,学生不能接受,能看看,知道有这么回事情,提起来还有印象,就算不错了,真正发心学习,他得受用。真学的同学,我相信有,不多;读了,没有依教奉行的,我觉得很多,十之八九。这个有原因,我也常常说。第一个,我们要知道,我们跟老师的时候,年龄都不小了,都二十多岁了。我跟老师,三十一岁,我学哲学跟方东美先生,二十六岁,三十一岁跟李老师,比我小的大概都是二十五岁以上,习气根深了,不是从小培养的。中国古时候人那种气节,我们看了叹为观止,什么原因?人家从小培养的,是父母从怀胎的时候培养的,我们怎么能跟人比?那个才叫根深蒂固。所谓「三岁看八十」,古人说的,三岁扎下的根,八十岁不会改变,是真的,我们真相信。
  在历史上看到,每个朝代忠臣烈士,他为什么能做到?根扎得深。现在为什么不行?李老师这样的感叹,跟方老师同样的感叹。我亲近方老师的时候,方老师说(六十几年前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不认真了,先生不认真教,学生不认真学。以后我慢慢懂了,不是先生不教,是学生不肯学,教了没用,他不听,所以逼着先生不能教。这多遗憾!我们是失学多年,学业没办法完成,总想补一点课,想到学校听老师授课,旁听。老师给我说,没有这个必要,你到学校去听会一无所得,会大失所望。当时我不理解,以后懂了,真的不是老师不教。我们真想学,老师就给我开个班,学生就我一个。我感恩,改变我一生。给我补这个课,每个星期天上午九点半到十一点半,两个小时,学生就我一个人。我们就懂得,不是老师不愿意教,老师真教。逼着老师不得已,著书立说,传给有缘人。在课堂里真叫敷衍塞责,不教,生活没有来源,一生教书,靠这点生活费用,不能不教。学生不听,变成现代学生还批评老师,这个老师来年要不要聘请,完全看学生的意思,这怎么得了呢?从来没听说过,历史上没这种记载,这还能把学生教好吗?不可能的事情。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学校下一届聘请他;不喜欢,底下一届不聘,老师就失业了。教育怎么会变成这种样子?可悲,可悲到极处!文化没有了,文化断绝了,这是世间最可悲的事情,没有比这个更可悲的了。有文化才有生机,文化灭掉了,生命就结束了。
  有几个人真正懂得,真正发心,这一生在这个世间不求名闻利养,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要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还要承传下去?这是祖宗、是历史给我们的使命,这个使命非常神圣、非常伟大,要真正像佛法讲的有善根、有福德、有因缘的人才能成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成就这桩大事。这桩大事,救自己、救家庭、救家族、救国家、救社会、救全世界,再苦都得要干。像海贤老和尚,一生吃的是苦、穿的是补,居住是茅屋几间,九十二年不拐弯,他成功了。在世的时候默默无闻,往生之后他度多少人!多少人在修道的半途当中,摇摇摆摆,没有定性,看到老人家的表法,信心生起来了,愿心巩固了,度亿万人不止。这些亿万人半信半疑,看到老和尚表法,心定了,不再疑惑。让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黄念祖老居士的集解得以顺利的传世,大家爱好学习,度多少众生!我们也要认真学习,不要自己以为有一点佛学常识,讲经多少年,跟老和尚比,差一大截。应该以老和尚为老师,我们是老和尚的学生,依教奉行,他有成就,我们必定也会有成就,要谦虚,要真诚,要恭敬。
  越溪这篇文章,要把它翻成英语。今天整个世界问题都出在教育,正确的教育。这篇文章都讲到了,讲到经,讲到史,讲到尊师重道。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我遇到一些领导人,有些人真的我很佩服、我很尊敬,他们确实爱老百姓,不知道怎么做法。根就是孝敬,有孝敬才得加持。谁加持?祖宗加持,众神加持,你才会有悟处。这个悟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智慧。和谐、和平,决定是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一家,家人能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家和万事兴。社团如此,社会如是,无论是大小团体亦如是,都是从这里扎根,都是从这里做起。谁带头?自己带头。觉悟的人,无论你是这个团体里面的主管,还是团体里面的一员,主管,那带的风气快;你是里头一个小职员,你能这样做,那要熬个三年五载,人家看出来,产生变化,十年、二十年你成就了。时间要长,要有耐心,一定要知道丢的时间太久了,不是几年几个月,不是几十年几个月,至少丢掉一百五十年,恢复起来哪有那么简单?所以要有坚毅的毅力,能忍。心要定在上面,不为外境所动,一心一意坚持下来,我活一天,我就干一天。默默无闻,不需要宣传,让人家慢慢看清楚、看明白。自己宣传反而收反效果,你是在作秀,你是在沽名钓誉,那就错了。
  老老实实的干,像海贤老和尚一样,我明白,我知道,师父说了,不能讲,不要讲。师父的话有道理,师父的话真有智慧,真正高明。看到别人好的东西、好的言论,我们看懂了就要干,无论他是什么身分,他讲得有道理、讲得好,对我真有帮助,我就恭恭敬敬来受持。影响有缘人,无缘的你影响他不了。老师在学校的课堂里为什么不影响学生?影响不了,没办法,不是老师的过失。这就是什么?风气,这是现代的时代风气,你不能不顺从,你不顺从不能立足。能立足,那就得要受苦受难,修忍辱波罗蜜,这就是真正英雄豪杰在今天这个时代他扮演的形象。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看出来,看出来也点头,他也不说,为什么?风尚如是。我们自己心里明白,我们看到佩服、欢喜。好,这下面还有一篇。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惭愧弟子今天汇报的主题是「天地间不可少之书—陈弘谋先生《五种遗规》」
  在中国的历史中,盛世之治的教育典章不仅蔚为大观,而且是深入人心。汉朝时期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唐贞观编订《群书治要》、清代康乾盛世编订《四库全书》,此乃独步寰宇的盛世华章,是华夏民族浩瀚典籍中的明珠。
  《礼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国家,领导人民,安邦定国,教学为先,教育是排在首位。唯有提倡全民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教育,才能使国家真正长治久安。清朝时期著名的教育家陈弘谋先生,以毕生之实践力行,印证了圣贤教育的治世之效。(图一:陈弘谋是康乾盛世的名臣,图为清高宗乾隆皇帝朝服像)
  甲、陈弘谋先生生平
  陈弘谋(一六九六—一七七一),字汝咨,号榕门,谥号文恭,广西临桂(今广西桂林)人,清代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康乾盛世名臣。他家境贫寒,幼有大志,素好读书,刻苦自励,「为诸生即以泽物为己任,常曰『吾平生耻作自了汉』,及入仕益讲求经世策」,识者皆知其志向远大。
  甲一、诚一不欺,以国为家
  陈弘谋先生的哲学思想源于宋五子,以薛瑄、高攀龙为宗。他为人、治学以「诚一不欺」为本,以一「诚」字贯彻始终,宋儒司马光对其影响颇深。诚如弘谋先生在书室中所题写的:「莫作心上过不去之事,莫萌事上行不去之心」,这体现出他对于「诚」字的深刻理解。
  做为康乾盛世的名臣,陈弘谋「以民心为己心,视国事如家事」。雍正九年,清世宗曾经在他上奏的奏折中批示道:「『敬慎』二字,时刻不可释诸怀。」这句金玉良言成为弘谋先生为官做人的准则。
  据《清史稿》记载,在乾隆时期的「封疆大吏」(执掌数省最高军政权力的朝廷要员)中,以尹继善与陈弘谋最为贤明。陈弘谋为官三十多年,担任过十二个省的巡抚、总督,累官至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在地方任职之时,他革新铜政,兴建水利,兴办义学,刊刻书籍。他所到之处都兴办教育,化民成俗,《清史稿》说,这就是「古所谓大儒之效也」。在他的传记中记载:「(弘谋先生)义仓乡学随地建设,州县入见,如老妪训儿,谆谆絮语,不惮舌敝。」(袁枚《东阁大学士陈文恭公传》)百年之后,人们依旧感戴他的德政。
  历任三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是陈弘谋的老师,会试后曾以「远大」相许,并亲书「培远」为其堂额,因此后来弘谋先生的著述都冠以「培远堂」,以纪念他的老师。张廷玉在奏疏中曾经举荐过这位门生,称弘谋「能以民心为己心」,亦「视国事如家事」,并谦虚自称「臣所不如」(语出《圣清渊源录》)。可见其德政深为长上所嘉许。(图二:清代教育家陈弘谋先生,他是乾隆时期最为贤明的封疆大吏)
  甲二、培远施教,兴办义学
  作为一位政教并行的教育家,陈弘谋在四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始终视教育为其施政之要务。陈弘谋他非常重视书院教育,不但给学生丰厚的待遇,还聘请贤明的老师来教导他们,公余之暇,自己也会去书院亲自教学,身行言教,不厌其烦,必「为发明孔孟之旨,以反身实践为归」(陈弘谋先生《墓志铭》)。」可见他的教学是以孔孟学说为要旨,且重视实践力行,不尚浮华空谈。在教学的过程中,弘谋先生还举荐、提拔了不少人才。
  在云南为官四年,陈弘谋兴办新旧义学六百五十多所,在振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上贡献很大。乾隆二年,云南义学已建成七百多所。他还为各郡的义学筹备资金,增加田产,倡导各级官员捐献资金以兴办教育。此外,他还刊刻许多书籍,如《孝经》、《小学》、《近思录》、《大学衍义》等,分发到各学校、书院,以助于培养人才。弘谋先生政教并行的德政,感动了老百姓,当他离任之时,百姓「空市出送」,学生「攀辕挽留」,少数民族的百姓们「毕集邮亭,有感激至于泣下者」。这便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教学,重在身行而后言教,人民纵然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也能感受到力行孝、敬才是幸福生活之根基。弘谋先生感动少数民族,依依不舍,便是圣贤君子,既在一方为官,必以父母官自期,为人民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弘谋先生兴义学以帮助少数民族没有能力在家中受教的子弟;又在管辖之地,亲自到府学、县学(即国家将知识分子培养成为公务员的学校)教授,发明古圣先贤设教之要旨,从中为国家发现贤才以培养后进。这是君子成教于国。然而,弘谋先生深知,家教才是人才辈出之根本。所以,他一直努力将古圣先贤关于家庭教育、为官从政之重要教诲,汇集成为一册,便于天下学习、力行。这些方方面面的教育汇成一起,就是《五种遗规》。(图三:乾隆二十五年紫阳书院本《御选唐宋诗醇》中,有江苏巡抚臣陈弘谋谨奏为恭请重刊的一篇奏折,图为奏折的书影)
  乙、《五种遗规》的编订
  《五种遗规》是陈弘谋先生与其同年王罕皆、老友葛正笏(他是陈弘谋先生学术事功上「最得力的僚友」)、张少仪先生采录先儒格言,多年来共同「挑灯商榷,以定去取」编订而成。用于流布乡塾,推行儒家教化,被誉为「天地间不可少之书」,因其教化的精义通于心性,乃人性本具的至善至德。
  《五种遗规》涵括了《养正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教女遗规》和《在官法戒录》。举凡人的一生,始从蒙养胎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乃至出仕入世、为人做官,无不包罗殆尽。
  《五种遗规》序言说:「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材。教术之端,自闾巷始;人材之端,自儿童始。……君子之所以果行育德者,于是乎在。故『蒙以养正,是为圣功』,义至深矣。」这就是所谓「养正」之义,也是陈弘谋编辑本书的指导思想。陈弘谋认为《养正遗规》「凡所以笃伦理、砥躬行、兴道艺者,悉已引其端,由是以之于大学之途,庶几源洁流清,于世教不无少助乎!」(图四:华藏净宗学会出版的《五种遗规》)
  乙一、《养正遗规》:蒙以养正圣功也
  《养正遗规》卷上、卷下成书于乾隆四年己未(一七三九年),即陈弘谋授天津分巡河道之时。至乾隆七年壬戌(一七四二年),任江西巡抚时完成补编。《养正遗规》采录从北齐到清代共二十四篇关于「童蒙养正」的篇章,是童蒙教育的最佳教材。
  《易经•彖辞》曰:「蒙以养正,圣功也。」「蒙」是代表天地初开,万物幼小脆弱,要善加保护养育,始能生长,及至成材。陈弘谋先生于《四种遗规》总跋中说,(童蒙养正是)「人才之所由出,而立教之始基也」。这个教育根基非常的重要,是关乎一生成圣成贤的根本,是关乎世道人心的源流。「先生以子弟入学,宜端蒙养,乃辑前人教导童蒙之言为此书」(《年谱》)。这就是编订《养正遗规》的由来。
  陈弘谋对幼儿的教育,首重循规蹈矩、收摄身心。这是培养圣贤的第一步。所以他在《童蒙须知》上,特别指出「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在幼时就帮助孩子长养安定之气。
  读书首重立志,即使是童蒙,要想长养其浩然正气,不可忽视立志。因此,即使是初开知识的童稚,也务必教其读书志在圣贤。为此,弘谋先生特别嘱咐父母师长,务必放下功名利禄的心,教育子女。他说「世人所谓立志,志科名耳,志利禄耳……所夸材隽,不过泛滥于记诵词章,而不复知孝弟忠信为何事」。可见,令子女成长成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原因,还在于父母长辈要特别注意,不能让名利之心给孩子负面的影响,令其读书愈多,傲慢愈盛,贪心愈多。
  立志而无实行,是为空愿。所以,谨言慎行是童蒙养正之重要教育。陈弘谋先生主张,教育子弟不能疏忽小节:「毋轻小节,毋骛速成,循循规矩。」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从小就奠定身心修养的深厚基础,在天真的性情还没有受到染污之时,就能通过教育而不忘失「身心交治之功」,渐而扩充他的「良知良能」,这样就能够脚踏实地,而不至于空谈心性、流于记问之学了。
  《养正遗规》的编写正是用以端蒙养、笃伦理、成人材、兴教化。其选材都是「本末略备」、简要而易通行的先贤教诲,从本到末,从理到事,无不齐备。理论上,格致诚正、学问思辨、修齐治平等儒家教学的原理原则均有涉及;方法上,儿童的一言一动,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具体规范,都详加训诫。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图五、圣贤是教出来的,教学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承认和肯定人性本善。)
  乙二、《教女遗规》:闺门为王化之原
  《教女遗规》的编订成书是在乾隆七年壬戌(一七四二年),陈弘谋先生任江西巡抚时。此书采录了十篇古人关于「女德」的训诲,强调了女子应具的人格规范,以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其编订是缘自于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正所谓「男女均不可无教,闺门为王化之原也」。(《四种遗规》总跋)
  弘谋先生在《教女遗规》序中提出,受良好的教育是天下人共有的权利,对女子而言更是如此:「有贤女然后有贤妇,有贤妇然后有贤母,有贤母然后有贤子孙,王化始于闺门,家人利在女贞。」由此可见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弘谋《教女遗规》,开篇便是《女诫》,因为它道出了教导女子的两个重要的原则:「始之以卑弱,终之以谦和」。这也对现代社会非常具有启发性,对母亲如何教育子女方面特别有指导意义。(图六:山东邹城孟子庙中的孟母殿外所立石碑)
  乙三、《训俗遗规》:化导于讼之未起
  《训俗遗规》编订成书是在乾隆七年,弘谋先生于豫章使署之时。先生在序文中讲述此书的编订,是源于他在江苏按察使任上之时,见到数千余件的狱讼积案,深感其原因是因为「人心渐习于浮薄」,从而导致世风日下。解决的办法唯有通过推展圣贤教育,才能够「化导于讼之未起」。因此,在平日就要着力于教化,使人心淳厚,则讼端自息,不应未施教化,而以刑为教。
  陈弘谋先生用心的采录古来切关人心风俗的名言,举凡社会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从立身处事到居家涉世,凡是关于人心风俗的教育篇章,都尽力搜罗。共选取三十篇古训,以刊布民间,导正民风,使地方官员可依此化导各方,借以改善世风。其中心,便是教导大众,立身务必孝敬存心,处世务必谦抑以让。
  《训俗遗规》所选录的篇章,陈弘谋先生将其应用于为官施政之中,取得明显的效果。例如,他在江西为官时,见到许多大家族常兴狱讼,他就效仿《吕氏乡约》,令其各自荐举贤明之人为「族正」,定期召集族人,用乡约互相规谏、各自悔过、抑恶扬善,从而平息争斗,「导以礼法」,使民风得到改善。(见《先朝先正事略》卷十六)
  值得一提的是,弘谋先生在《居家条仪》上,更详细论述了大家庭的日常生活规范,非常有借鉴意义。例如,他讲出家庭要注意利合同均这个原则,指出「凡为人子弟者,不敢以富贵加于父兄宗族」,而要帮助族中有需要者。这对于帮助国家做好养老育幼的工作,非常有现实意义。真正能够尊重、力行这些教导,和睦家庭逐渐可成。
  乙四、从《从政遗规》到《在官法戒录》
  《从政遗规》的序文作于乾隆壬戌年,于西江使署。此书采集了二十二篇古代用以训诫为官者之言论,涵括了为官者的言行准绳、办事方法等等,以期官员能「率先而化导」百姓(《四种遗规》总跋)。「以刑家训俗教勉僚属,为理事安民之要」(陈兰森《学仕遗规》识)。因此,《从政遗规》是教导官员如何做官的一部好教材。
  陈弘谋先生《从政遗规》编订完成之后,即将以上四书合订成《四种遗规》刊刻印行。「余从古今人文集语录中择其有裨于居家日用伦常风化者,辑为《四种遗规》,既以自勉,因以训世。」(《学仕遗规》叙)
  《四种遗规》体例严整规范,每篇文章之前都有弘谋先生的序,书中所录先儒格言,人各一帙,书名下注作者简介,正文前为弘谋先生按语,说明采录原由,正文时或有旁注。《四种遗规》编订完成之后,广泛的刊刻、流通于家塾、义学、书院等地,对读书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官法戒录》编订成书是在乾隆八年癸亥(一七四三年),弘谋先生任江西巡抚时,序文作于豫章使署。清朝末年,官府「胥吏」(古代掌理案卷、文书的小吏)拥有很大的实权,为恶甚易,已成为政治的极大弊病。于是弘谋先生等人编录切关胥吏的历史故事,每则故事后注明出处,加以论断,将此分发给胥吏,以代替文告,「见善者而以为法,见不善者而以为戒也」,这是弘谋先生对于当时政治感到担忧之处。他认为:「凡国计民生,系于官,即系于吏」,也就是说,具体办事的公务员的素质,关系到整个国家政治,事关重大,需要予以好好教育,因此因果教育就成为真正能够救世的教育。这一点,不仅可以帮助我国反腐倡廉,更对全球各个地方,提升社会管理都有借鉴意义。(图七:净空老教授手书「雪公老人手订修身必读书」)
  丙、《五种遗规》:移风易俗之效
  《五种遗规》编订之后,校书的工作是由陈氏家族子弟完成的,这是陈氏长辈用心良苦的安排。在《学仕遗规补》序文中说:「叔/伯父纂辑《五种遗规》,命子侄辈同司编校,冀其多识嘉言善行,以为淑身淑世之具也。」由此可知,陈氏子弟能够参与编校工作,《五种遗规》中的箴言良语就能潜移默化的深入他们的内心,成为一生立身行道的准则。这部书陈弘谋先生不仅日常用以劝诫亲朋和僚属,而且广为刊刻印行,用于义学、书院教育,影响颇为深远。乾隆三十四年己丑(一七六九年),弘谋先生特地捐资刊印经史典籍,以资助广西教育,将这些书分别送到广西的七十二义学及八所书院中,以供读书人学习,这其中就包括了《五种遗规》。
  由于《五种遗规》的内容「平易而可行」,采录范围广,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适合男女老幼士农工商等各种不同身分之人,因此,此书成为陈弘谋先生及后来许多官员、士人用以推广圣贤教育的一部实用的宝典。有许多官员数十年年读书、做官都以此为准则,力求身体力行,唯恐违背弘谋先生的教诲。《圣清渊源录第十八》亦记载,《五种遗规》中的典籍,影响所及,使得「士大夫家有其书」,可见在当时,这部宝典已经「润物细无声」的广泛流传。季文敏先生对此书更是赞叹有加:「其事幼学壮行,其效移风易俗,乃天地间不可少之书。」可谓赞叹至极。《五种遗规》所阐述的道理透彻明了,陈弘谋所推行的儒家教育易于普及,季先生说,这正是源于弘谋先生身教的影响。此书成书后的三百多年间,广为刊刻流传,影响深远。
  近代大儒雪庐李炳南老教授教导学生之时,即指定《五种遗规》这部书为修身的必读本,并以此作为小乘的基础,于此基础上扎根,才能够契入大乘。师父上人也曾经说过,《五种遗规》和《四书》「能救中国,能救世界」。可见此书的非凡价值。师父上人还倡导,要扎好儒释道三个根《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经》,这是德行的大根大本。此三根与《五种遗规》正是互为表里、一体不二的关系。(图八:近代大儒雪庐李炳南老教授指定《五种遗规》为「修身必读书」)
  综上所述,《五种遗规》是一部可用于童蒙养正、修身齐家,乃至于出仕入世的圣贤宝典。恪守圣训,依之而行,内则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外则可移风易俗,化导一方。是不可多得的圣教精华,是天地间不可少之书!
  以上是弟子一点浅显的读书心得,恭请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学长赐教!惭愧弟子开吉顶礼敬呈。
  老法师:开吉这一篇报告,让我们回味几十年前老师的教诲。这一部书跟《群书治要》,有同等的功效。《群书治要》确确实实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在今天这个时代是最高的指导原则。说到真正的落实,我们提倡儒释道的三个根。这是落实的基础,不能把它看轻。如果从三个根上扎下去,进一步《五种遗规》也能落实,那就是落实了《群书治要》,家可以兴旺,事业前途无量,社会风气端正,国家可以跻于富强,世界可以进入大同。
  中国人,对大同世界的理想不是空谈,确实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在早年,将这些理念在联合国做报告,与会的会友听到都欢喜,但是没有信心。我们报告完了之后,朋友们都来找我,说我报告的东西内容很好、很丰富,很欢喜,但是遗憾的是,这是理想,这做不到。我们听了这个话,当时非常难过;换句话说,大家是听了,对这个没有信心。我们就在想,用什么方法让他们能生起信心。这些人不是普通人,是各国各个地区驻联合国的使节跟代表,当然他们会有影响力。让他们能相信,头一个伸出手来,拿证据来给我看,没有证据不相信。这科学,科学就是拿证据来。中国古代有,那是书上记载的,未必是事实。过去的证据不承认,现在证据没有,所以这样才让我们兴起做一个实验的必要。
  我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想去找个合适的地方,小镇或小村,都市里头或是一个小区,缘不具足。好像是二OO五年,我回到老家,离开老家七十年,多少人都不在了,堂兄弟、族兄弟还有几个。我们毕竟是当时的一个大家族,现在我们这些堂兄弟、族兄弟同辈分的还有三十多个人,我们这家人口在这个县里面大概还有五千多人。过去的现象没有了,过去家里团结,家人相亲相爱,现在没有了,各奔前程了。难得,七十年才回去一次,大家聚在一起也很欢喜,我就把这些年来,因为大家看到我出家,觉得很奇怪,我把我的经过一些情形向大家报告。在联合国,这是非常难得的缘分,和尚跑到联合国去,从来没听说过,在联合国碰了这个钉子,怎么办?做个实验看看行不行,做成功了,大家就相信;做不成功,以后这个话别提了,不能说了。家乡的父老,还有我们本地的书记、县长,听了之后都欢喜,我们支持你,我们来做实验。所以就选了汤池小镇。
  刚好小镇有一栋房子,是政府的,他们要搬家,这个地方要卖,我就把它买下来了。土地一共有三十亩地,办个学校够了,够用了。我们将房子完全拆掉,重新规画,盖学校。工程大概差不多将近一年,完工了。我们二OO五年十一月开学,就开始授课,当时有三十七位老师。老师,我们用网络来召集、招募,基本的条件是受过儿童师范教育,有教学经验,曾经教过幼儿园,或者小学,或者初中,有教学经验。报名有三百多人,最后我们只录取了三十七个。非常难得,这三十七个都是学佛的,都是听经三年以上,听我讲经的。因为这样子,我们就志同道合,就是一家人,我们对他要求,他就没话说;如果跟我们没有关系就很难,很困难。所以我们要找这样的学生,虽然临时凑集的,但是都是听经三年以上。所以我就给他这个使命感,我说这次我们办这个活动(中心的活动),是被联合国逼出来的,这个活动的成功、失败对我们的关系太大,不但对个人,对我们国家民族都有重大关系。为什么?我们办成功了,告诉全世界的人,中国传统这些古籍现在管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管用,并没有落伍;如果办失败了,就是告诉天下人,中国的东西已经过时,没用了。所以传统文化是存是亡就在我们肩膀上,我们舍弃身命也在所不惜,要把这桩事情做成功。我对他们要求的,大家都欢喜。
  我说,在历史上有两个人教学非常成功,第一个,释迦牟尼佛,他在世教学四十九年,影响很大;第二个,孔子,虽然周游列国回来才正式教学,时间不长,大概只有五年,但是影响都很大。什么原因?这两个老师教学都是遵守「先行其言」,他所讲的东西他做到了,他没有做到的他不敢说,所以学生对他有信心。我说我们要学孔子,要学释迦牟尼佛。《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我要求这三门东西要做到。不是要背诵,不是要念熟,不是要讲透,是要做到,它就是我们实际的生活、就是我们工作、就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做成功了,就会产生效果。我给他们四个月,希望四个月能做出来。
  我非常感谢这些老师,他们三个月就做到了。我都不能相信,我打电话问杨老师,真的吗?杨老师告诉我,真的。她问我,下一步怎么办?如果是真的做到了,我们立刻下乡入户,先表演,先做到,到农民家里看到老人就是自己父母,如何把尽孝做出来;看到他们家的儿女是我们兄弟姐妹,我们做榜样给他看。真的,很快就产生效果。老人感到,你们中心的老师都是孝子,很佩服、欢喜;家里的小孩们看到了,觉得惭愧,对父母没有尽到孝心,没有尽到责任。我们一共做了三个星期,老师们下乡入户,做了三个星期,向大家宣布中心开课,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我们把汤池小镇打造成一个礼义之邦,和睦示范小镇。这个被当地人民也接受了,就是当地人民很欢喜,一同来努力。四个月,确实我们那个理想看到了。我告诉老师们,我们千万不要居功,我们没有这种智慧,也没有这种德能,这谁做到的?祖宗加持的,三宝加持的。不是祖宗之德、三宝加持,怎么可能做到?这个汤池是这么样发起的。
  起初我跟杨老师几个人谈到,我们做成功了,在联合国做出详细报告,邀请他们来参观、来考察,真的,不是假的。然后我们将中心交给政府,咱们出家人不搞这个事情,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希望政府继续做下去,让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对祖宗产生信心,产生仰慕的心,让外国人也能够对中国文化生起信心,我们的目的全达到了。我最初答应他的,答应大家,你们做出来之后,我带你们到联合国去做报告、去做展览。话是说出来了,现在做出来了,真的要到联合国报告不容易,联合国不是我们开的,他们官僚习气很重,很不容易进去。我正在发愁,五月,大概不到两个月,我收到联合国一个通知,这是巴黎教科文总部发的通知,邀请我跟他们共同办一个活动,这个活动就是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五十周年,生日周年,就是佛诞节,活动的主题是「佛教徒对人类的贡献」。你看,真有这么一个东西来了,我感到非常惊讶,联合国邀请的是会员国,我们的名义只是澳洲图文巴一个净宗学院,这么小的一个教育机构,他来邀请我们,大学想进去都进不去。
  我不敢相信,派了三个人到巴黎去,调查到底怎么回事情。他们打电话告诉我,真有其事,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们邀请的是泰国。这就对了,泰国是以佛教为国教,邀请泰国正确的。泰国大使向联合国总部推荐我参加主办,不是协办,主办单位。以前我做过一次协办,参加他们这个会议,做主题讲演大概有七次。所以这是真的,我们就答应了。我跟大家说,这是祖宗保佑的、三宝加持的,不是人可以能够做得到的,我们去办活动没有办法。我第一次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地点在泰国,在曼谷,曼谷大学。所以我在曼谷住了八、九天,跟他们国家结了缘,接待我的是他们的副总理查德瓦利将军,这三军总司令,他接待我。虽然时间很短,两次在他家里吃饭,我们谈得很愉快、很欢喜。所以他们推荐的,成熟这一次的这个活动。
  这次活动办得很成功,真的让这些大使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信心了,我们真做出来了,都要求到汤池来参观、来考察。这桩事情虽然没有如愿以偿,但是他们用私人观光旅游到汤池去做考察,在那里住了三、五天的人很多,我知道的有三十多个人。所以这个传出去,大家相信了。我们努力在做这些宣传工作。真正相信了,还不是我们做的,我们做了些铺垫工作。真正相信的是去年下半年,习主席到欧洲访问,发表好像一百多场讲演,曾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讲过一次。那些人听到了,他们跟我联系,听到习主席的报告,他们相信了。我说真相信了吗?真相信了。
  所以,今天这两篇文章就非常有价值,做为我们自行化他重要的参考数据。《五种遗规》我记得我们印过,我们学会印过。找一本我来看看,看看字的大小。我们过去学习的是字很小,是一本装的,精装本,这么厚,一本装的,李老师送给我们的,每个学生有一册,这个书我现在还在。希望我们把它放大,放成十六开的本子,就是现在A4这么大,这字大看起来方便,现在年岁大了,要看大字的。我们多印一些流通。今天这两篇东西,都应该翻译成外国文字,我们五月份到联合国办活动,分给大家看,很有价值,五月份联合国我带这个去。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