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一二二集)
时间:2016-04-20 19:08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次
http://www.amtb.tw/
http://tv.jxwx.org/
http://www.sxjyqqw.org/
http://www.hwadzan.com/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hwazan.org/web/index.ph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fxsp.org/category/index33-2.html
张有恒居士、义清法师 2015/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122
老法师:好,我们开始。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大德,大家好!惭愧学生张有恒恭敬汇报的主题是「研读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心得报告」。
在二00八年十月间,后学接到钟茂森博士(现为定弘法师)转来贵州高明龙居士所整理黄念祖老居士,于中国佛学院开讲《大经解》之《无量寿经》讲座录音稿件,嘱后学进行该《无量寿经》讲座讲记的校正,并谓此乃是传诸后世之工作。当时,后学认为自己乃具缚凡夫,障深慧浅,何敢校正念老大德之讲记?
惟有鉴于净土法门乃是十方三世诸佛「称性极谈,如来正说;三根普被,圣凡齐收;暗合道妙,巧入无生;大圣垂慈,特留此经」,帮助众生一生成佛的不可思议法门。为报四重恩,故敢不揣愚陋,略尽绵薄,希望藉此念老《无量寿经讲记》,有助于未来的学佛大众,对净宗之修持方法、理论、境界有更清楚的了解与认识。能从「信」而发「愿」,从愿而导「行」,以信愿持名念佛,同入弥陀愿海,共成佛道。
因此,后学遂以诚惶诚恐与戒慎恐惧的心,答应钟博士与高居士的要求,并预计以年余的时间完成。如今,总共三十七讲的《无量寿经讲记》(约八十万字),已经校正完成,并出版流通。此期间,后学深感念老为报夏老师,暨十方三世上师三宝与法界众生之深恩,闭门谢客,全力批注弘扬此经之苦心。诚如念老在《大经解》后记所说:「宁可书成而失命,不愿辍着以自保」。此种为法忘躯之舍己为人的菩萨精神,实令人赞叹之至!
念老的《无量寿经讲记》完成之后,后学特别启请师父上人慈悲题字及写序,师父上人序曰:
「净土法门殊胜微妙,易行难信。以其易行,故万修万人去;以其难信,故万中难得几人生。由此可知,信心为往生之关键。上智下愚信心不移,自在往生固无论矣;其于为数最多之中等根性者,信愿不坚,念力不固,皆因教理不明所致。理愈明则信愈坚、愿愈切、行愈专、往生愈易、品位愈高矣。由此可知,明理为起信之关键。
余年廿六学佛,历二十余年始于净土法门生信者,亦因明理之故。及今学佛六十二年,讲经五十六载,一生所得无一非明理生信之明证也。是知明理于净土法门之重要性,大矣哉!
《无量寿经》乃净宗第一经,详明法藏因地修行,四十八愿成就,极乐依正庄严,菩萨真实功德,三辈往生正因,娑婆浊世恶苦,边地疑城警策,十方菩萨往生等,极乐净土之脉络全貌,可谓明晰罗列矣。是亦可见莲宗初祖庐山远公同莲社百二十三人,个个往生,无非由此大经而明净土之理所然耳。
然而,《无量寿经》存世五译差互颇巨,令行者有遍读为艰、单持挂遗之困,是以《无量寿经》于中国尘封千年,持诵者稀,良足憾憾!幸民国夏莲公苦心孤诣十载,会集五译,精当详赡,推为善本。令人持诵即易明净土之妙理,生信即速具愿行之资粮,是为法门之幸,众生之幸!
黄念老抱病注释《无量寿经会集本》六年,广罗经论,圆成《大经解》。融显密禅教律之精华以释大经,事理圆通,读之令人茅塞顿开,拍案叫绝,实为明达经义、断疑生信之绝佳快捷方式。
念老复于中国佛学院开讲《大经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明。是其悲心恳切,乃能剖析者再,化繁为简,转难信为易信也,是欲令众生明理之愈易而信愿之弥坚也。明之又明,乃至于洞见唯心净土;坚之又坚,乃至于彻悟自性弥陀。则其为真实之利也,又不止于裨益众生信愿持名、往生成佛而已,兼于当下即得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开真实之慧,证真实之际矣,真诸佛如来度生成佛之第一经也!其于护教利生之功德,堪称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贵州高明龙居士,发心整理念老讲稿,辑成《无量寿经讲记》,成书后复历十余年审慎校改,其严谨负责可知矣。台南张有恒教授,协助校正,用心备至,复加注明相关原典资料于按语,前后历五年方告圆成。是皆为助佛弘扬、普利有情之大行,真正功德无量!
逢此《讲记》出版之际,张教授以序相嘱。余观此乃净宗丕兴、众生普度之大事因缘也。不敢以拙辞,爰缀数语随喜焉。
公元二0一四年六月十六日,释净空,时年八十有八」
由师父上人的序文可知,「明理」是修持净土法门非常重要的关键成功因素,这也是提醒我们听经闻法一门深入,长期熏修,可以帮助我们明达经义、断疑生信,真正做到夏莲居大士所说,「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则个个往生有分矣!
此外,后学在校正《无量寿经讲记》期间,亦学习到念老在《大经解》深入的意涵,以及《大经白话解》所未提及的微言大义,更坚定「信愿持名」,「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心净则国土净」,乃末法时期,众生往生净土,一生成佛的必要条件。从念老的《讲记》,后学也体会到不少《无量寿经》的真实义,帮助后学目前在复讲《无量寿经》时,更能深入浅出的介绍给净宗同修,让大众同沾法益,法喜充满!
念老曾在讲记当中,提及听过夏莲居老居士讲过全经,而且在二十年随侍之中,常常亲近夏老师,聆听到有关于禅宗、净宗、密宗各宗的玄奥,深晓夏老师会集《大经》之深心,系为饶益末法时代的苦难众生,帮助众生一生成佛之慈航。因此,未来末法九千年,行人弘扬净宗第一经,且多住世百年之版本,其必夏大士会集之《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乎!
佛在世的时候,我们有问题可以请教佛陀,现在佛已经入涅盘,那应以谁为师?除了「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外,佛亦在本经告诉我们,「于此经中,生导师想」,也就是依止这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因此,这部经就是我们当前的导师!善导大师亦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因此,十方诸佛出现于世,只是要来说弥陀本愿之海。因此,我们只要谦虚仰信,受持释尊与弥陀两土大导师之教诲,落实净业三福,一心念佛,决定得生净土也!
念老在讲记中,特别赞叹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所说的一句话:「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这句话是说,我们持名念佛,善根福德就跟佛相同。念老认为蕅益大师这句话,真得十方如来之髓,实应尽未来际顶礼膜拜此一句也。因此,我们对于「念佛即佛」之圆旨要能欢喜信受,常乐修行,而且要以此广劝他人,这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我们喜欢为人家说,高兴为人家去演说,劝导众生来发这个愿,投入弥陀一乘愿海,求生净土,这才真是知恩报恩的正行!
所以,我们对于净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理论,千万不要生疑,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一方面,我们要常听经闻法以明理,理明就信深、愿切、行专;再一方面,就要好好念佛,道绰大师的《安乐集》说,念佛三昧能除过去、现在、未来贪瞋痴,一切诸障碍。修净宗之学人,首当断疑生信,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如此,一念净心成正觉,当下这一念清净心,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当发一念心愿,投入阿弥陀佛的无边大愿海中;同时,也把阿弥陀佛这个无边大愿之海,摄入一念心愿之中,这样就能圆融体会「以念佛善根福德同佛」之要旨矣!
最后,仰愿各宗的行人,虽然精进修持,但是若不以净土为归宿,专仗自力,那么想在现生中坐断生死,实无可能,何免轮回?因持名念佛,是诸佛本怀,究竟方便,径中之径。不依此法门,就难于究竟自觉,亦难于普度众生,速脱生死,以圆满利他之胜行。是故,于自身则跋涉于艰险之途,于众生则引导于坑坎之路,未契如来方便,难入一乘愿海。
然而,吾人须知,净宗虽称为易行道,是与其他法门相较而言。若论其实,则知往生亦非易事。倘不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一向专念,而欲往生,无有是处。正如省庵大师所言:「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是故在此仰愿净宗学人,慎莫初闻净宗易行,便生轻慢,信心虚浮,志愿弛缓。口持洪名,心恋尘缘,心悬世乐,欲其出离三界,欲免六道生死轮回,不亦难哉!
以上是学生学习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的一点粗浅体会,不足之处,敬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大德不吝赐教!惭愧学生张有恒顶礼敬呈。
老法师:有恒同学这篇报告非常好,非常重要,提醒我们大家,我们是不是真的想在这一生当中脱离生死轮回,这是当前我们学佛同学第一桩大事。学佛的同学很多,而且都是标榜着念佛,但是我们细心去观察,他的言行、他的举止对这个世间还是留恋,不但留恋,还在争权夺利,这个跟念佛人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这什么原因?实在讲,张有恒老师也提到了,这一篇把这些原因都说到了,总而言之,信心不深,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信心不深?理解不够透彻。如何建立我们的信心?念老的批注好,你看他的集注,集注文字有一定的深度,虽然他用最浅显的语文来表达,深度还是有深度。在世的时候慈悲,在佛学院里面讲过一遍,这个事情他告诉我,我听说好像是没有讲完他就过世了,慈悲到极处。
为什么我们今天学佛会这么困难?我也说过,诸位要是会听,应该都能听懂,那就是我们的信根不足。信不信?信。有没有怀疑?有。半信半疑占绝大多数,百分之九十相信,还有百分之十不相信的人也不少,那百分之十足以障碍你不能往生。所以真正相信,百分之一的怀疑都不可以,关键在此地。完全没有怀疑的人有没有?有,不多。他为什么不疑?这叫善根深厚。善根从哪来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学这个经,就是还有一点疑没断,没去得了,这一生又遇到了,又碰到了。这一生可不简单,你遇到夏莲公老居士,你遇到黄念祖老居士,这是菩萨再来,在这个时代,专门来接引我们这些疑根没有拔断的众生。他用什么方法?用讲经说法,会集大经,会集批注,用这个手段。这个手段高明,让后人看到了,会生起敬仰之心,能帮助他断疑生信,只要真正断疑生信的人,这一生当中没有一个不往生。真正断疑生信从哪里看?看他把名闻利养彻底放下,那就是真正的信心。如果还有名闻利养夹杂在那里,还有是非人我在胸中,这都是信不深、愿不切。
这个世界受苦受难这是我们亲身经历的,古今中外历史里头没有过,我们怎么会遇到这么一个社会?从学佛的人来看,遇到这个社会好,为什么?叫你知道苦,知道苦你才肯了苦,你才肯真正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真的,境缘没有好丑,完全看你用什么心。你用出离心,生在这个社会好,为什么?它逼着我非走不可。没有这么些灾难,悠悠忽忽的起了贪恋的心,不肯去,这个深信切愿生不起来,遇到这个灾难,愿意走了。
历史上,古今中外从来没有遭遇过,哪有吃东西不放心的?我们这些饮食,你能说里头没有毒吗?大地被污染了。纵然我们今天不用,自己种的菜,没有化肥,没有农药,土壤当中带着有,只是带得比较少一点。没有干净的东西,包括空气都污染,大陆上许多地方的雾霾,历史上没见过。雾霾是偶尔有一次,时间也不过是一天、半天,从来没有几十天连续不断的,历史上都没有过,我们遇到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我们吃的粮食、蔬菜都不放心。这地方能住吗?不能住,到哪去?到极乐世界去。都是催着我们,逼着我们,赶快发心到极乐世界。
真正发心到极乐世界,这里统统放下,心里头只要好好抓住这一句佛号,其他的拉拉杂杂全不放在心上。心上没有,空空洞洞的,只有阿弥陀佛,那你就决定得生净土。所以外缘,我们遇到这个缘,逼着我们要求往生,这也是千载难逢,这也是我们的好运,我们要没有遇到这个,真的放不下。给你说苦,你说我每天很快乐,没有想到自己衣食住行,没有想到周边环境,不知道过去太平盛世那个时候什么样的社会,现在是什么社会。
所以,这本书的出版非常有价值,这个解得浅,容易懂,这是念老的白话讲解,做他的讲记来流通,好事情,我们看到了非常欢喜。最重要的是劝勉自己,自己往生,做个好榜样给别人看,让别人醒悟。今天讲不容易,外面诱惑力量太大了!好,我们看下面第二篇。
学生:感恩贤公和尚的慈悲示教—圆满的信德(上)释义清。
尊敬的师父上人慈悲,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善知识慈悲,阿弥陀佛。
自参加学习班以来,令惭愧弟子感触最深的,是师父上人及诸位善知识对我辈净宗学人建立信心之慈悲晓谕、开示,可谓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唯恐我等堕入火坑。这才反思,什么是信?信什么?念老云:「信谓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自己好像也都知道,但问有没有往生的信心?却很含糊。这才知道,没有真正的信。试听贤公之语,「学道当知心是佛,修行应以戒为师」,「拜佛是要拜出自性,拜出清净心」,「不要以为念一句、两句阿弥陀佛就行了,不念到一心不乱,不算念佛」,信心圆满。而贤公一字不识,自己却是天天听经闻法,何以信心相差竟然不啻天渊?
学佛,首重信,信为能入。佛经开篇即是居六成就之首的信成就,「如是」。净宗「信」尤为重要,往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信什么?为什么信心不足?师父上人一语道破我们症结所在,没根。师父上人依据《观经》三福第一福,指出净宗修学三个根,而《弟子规》是根中之根。所以,再次展开《弟子规》,由信篇仔细学习,发现其中教诲确能启迪信心。
一、由《弟子规》,启发往生净土的信心
甲一、见贤思齐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启发我们所有善德,乃至成佛作祖之信心。「见人善,即思齐」此句充满生机,人何以能生起见贤思齐之心?老祖宗明白,「人之初,性本善」。而我辈迷而不知,是因「性相近,习相远」,受到时尚的影响,误认为圣贤学问是迷信,加以排斥。但本善之性并未改变,所以圣贤劝勉后人发起向善之心。「纵去远,以渐跻」,此句给人以希望,及必能成圣成贤的信心,体现老祖宗对子孙的慈悲期许:人人皆可成尧舜,人人皆可成圣贤,人既丈夫我亦尔,即便差距再大,只要锲而不舍,必定能有等齐圣贤之日。关键是如种子萌芽,善心发动,芽发方能生长茁壮,枝繁叶茂。
甲二、闻过则喜,知错必改
乙一、闻过则喜。听到批评就气馁,禁不住考验,不是真正的信心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师父上人讲:知错是开悟,改错是证果。凡夫很难有这种自觉,所以对别人的提醒要欢喜感恩。而今我们听到批评就难过,或者很不耐烦,是前面孝悌德行根基仍未建立,再者是于理不明。《弟子规》首篇「入则孝」即言:「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教诲都不听,又怎能接受他人的建议?「出则弟」言:「言语忍,忿自泯」。家中兄弟相处不能忍让,在外面怎能忍让别人?试观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在我们民族的起始在线最光辉的形象,大舜。古人言:「人伦之变,至舜而极」,父顽、母嚚、弟傲,家人几乎个个都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而他唯求可得父母、家人之欢心,故不知其过。于父母纯孝、于兄弟友爱,不断检点自身,完善德行,终成中华文化孝德道统之典范。
由是方悟儿时常听老人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于儿女生育恩深,昊天罔极,报犹不及,怎能窥视父母之过?再观贤公和尚,当他蒙受不白之冤,受到师父的严加呵斥,而不动摇对师父的信心。《沙弥律仪》「事师第二」曰:「若有过,和尚阿阇黎教诫之,不得还逆语」,贤公圆满落实。这些都是天下为人子女、为人弟子都应该明白的道理、恪守的本分,而惭愧弟子却不知晓,故有触逆父母师长之不孝言行。
其次成人扎根尤须明理。试观贤公,受人造谣中伤,遭受排斥时,心很平静,相信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的,不争辩,默然处之。可见老和尚对天理公道、因果定律深信不疑,心地清净慈悲,身体充满正能量。所以身体康健,一百一十二岁往生,最后一天还干着活。反省自己,不肯吃亏,一句话少说也不行。《弟子规》教诫「言语忍,忿自泯」,贤公教诲:「不要跟人争高论低,忍者自安。」《沙弥律仪.入众第四》讲得很清楚:「不得因小事争执,若大事难忍者,亦须心平气和,以理论辩,不可则辞而去,动气发粗即非好僧也。宏赞律师注曰:清规云,有理无理,并皆出院。何也?盖僧当忍辱,若执有理而争者,即是无明。」正因如此,《弟子规》教导我们,「闻誉恐,闻过欣」,虚怀若谷纳雅言,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样的气度,才是真有信心、才是真实智慧之体现。
乙二、知过必改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念及自己,从小未受圣贤教育,是非、善恶、利害分不清,妄自尊大,犯过失时,人家指出,就生瞋恨心。而甘于一直错下去,终至遭受苦报,却不明所以,这是愚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是圣人,是学人,犯错是正常的,所以应该给自己正确定位。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关键要能改。孔夫子说:「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而《太上感应篇》同样把「见善不为、知错不改」列为大恶,重要性由是而知。
为何不能改过?我执根深,畏苦畏难。「谨」篇老祖宗教导我们人生应具之态度:「勿畏难,勿轻略」,做事须安定从容,坚韧顽强,如此方不至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甚至畏难而退。大舜家庭环境险恶,却不见他有丝毫畏难情绪,而是谨慎从事,「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终至妥善解决,感化全家。贤公与大舜相比,虽然家有慈母,而在社会环境却较大舜恶劣太多,百岁贤公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动荡的一个世纪,历经数十年战火连绵和史无前例的文革,而他道心坚固,绝不还俗。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和生存考验,却毫无怨尤,且靠辛勤劳作的成果布施周济穷困,其坚韧顽强,体现「勿畏难,勿轻略」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也把「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做到了极致!二人均生于患难,能安于患难,超然物外,泰然自若,比起我辈稍不如意,就痛苦难耐、盼不到头的脆弱心理,令人感佩至极。
至德凝至道,大舜孝感天地,大象助其耕耘,百鸟帮其播种,德为一代圣王;贤公和尚,慈心化及恶类,蟒蛇依恋不舍,野狼为之献蜜,成就出世至道!一位居于上古,一位生于当世,穿越四、五千年时空,精神一脉相承,显示民族精神、优秀文化源远流长、亘古至今、永恒不朽的旺盛生命力。
深入圣贤文化,学习圣哲典范,当效法孔门大贤子路「闻过则喜,闻过则拜」,勇于改过迁善,以期渐臻圣域。至此愈发感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不容轻忽!再次体会老实、听话、真干的人有福,进而坚定自己必须落实《弟子规》的决心。
甲三、泛爱众,而亲仁
乙一、泛爱众
丙一、隐恶扬善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了凡先生也教导我们,凡事处处要与人为善、爱敬存心,因为物我一体,故当仁民爱物,上合天心。表现在语言上,隐恶扬善。师父上人指出,世界怎么乱的?不知隐恶扬善,对恶人恶事大力宣传,恶人遂自暴自弃,恶事比比皆是,人亦不以为耻,竟相攀比效尤,妄取私利。而隐恶扬善,善人善事得到彰显嘉勉,导善社会人心,恶人也受善法熏修化恶为善。我们学佛更应从自身做起,学习贤公和尚,随喜人善,不轻视毁谤任何人,养忠厚之德。切莫再以己之好恶评头论足、诋毁他人,甚而至于酿成「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的悲剧,也甚勿再以世法标准评判是非善恶,终至难脱六道轮回。
丙二、劝善规过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菩萨不仅自度,还要度他。若能劝善规过,化导众生,功莫大焉。而方式无过于讲经说法,教学为先,使人明理。
乙二、亲仁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俗话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天天听闻正法,天天读诵八德故事,读《来佛三圣永思集》。八德故事记载历史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典范,贫富贵贱,男女老少,枚不胜举,感人至深,读后使自己认识古人之志向、德行、节操,皆如贤公父亲,舍生取义!而自己身为修道者,于身外之名闻利养都割舍不下,患得患失,甚感自惭形秽。同时,对人生道义准则认知深化,感到心有归依之踏实安稳。读《来佛三圣永思集》,受前贤圣德熏修,效法之心油然而生,作佛之愿亦渐恳切。
甲四、确立信心
《弟子规》最后,「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古人童蒙养正《三字经》、《弟子规》,即奠定成圣成贤之解行功底,而我辈却无。正因如此,恩师上人,毕生弘法演教,为我等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并极力推荐不离世法而行佛法、老实念佛之好榜样贤公和尚,示范我辈如何力行,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解行相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生成就,势所必然。所以《弟子规》最后为我们做保证,「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夏老讲「自弃者天弃」。记得自己一次犯过失,面对师父的教导,却难以放下自我,不肯忏悔。然听经有素,深明我执是六道轮回之根由,贪瞋痴是三恶道之门径,才没有跌破理智的底限而自暴自弃。而今深感自暴自弃,无过于舍自性至善净土,不发坚固往生作佛之愿。
而「自助者天助」,所以见贤思齐之心不能不发。今天,尘封千年的《无量寿经》,夏公为我们会集五种原译成最善本;念公为法忘躯、身负重病得以成就完美批注放光于世;恩师上人年近九旬,不惮劳苦、悲智方便而为倡导,且开设网络课堂,耳提面命;来佛三圣、刘素青老人、黄忠昌等众多菩萨亲作证转,刘素云老师等善知识劝勉策励提携于我。可谓千祥云集,百福骈臻,因缘殊胜,不可思议。所以,「勿自暴,勿自弃」,只要持之以恒,「圣与贤,可驯致」,今生定能作佛。
弟子惭愧至极,学佛日久,不知信之含义,深信更无从做起,蒙师父上人及诸善知识悲心劝谕,方对所学内容作一梳理,以障深慧浅,恐有偏颇,恳请师父上人及众善知识慈悲斧正。感恩师父上人的大悲教化,感恩所有的善知识策励提携,感恩十方三宝冥加护念,阿弥陀佛。
老法师:义清同学的报告,他说出扎根的重要。他的一些问题,我相信我们很多同学都有,只是不愿意说出来,他有胆量,他可以说出来,给我们做榜样。他说的问题,是今天年轻人的通病,不但是年轻人,可以说社会绝大多数的人。这也就是说,这是社会为什么这么多苦难,苦难的来源,就是由于这些人不明了事实真相,思想偏邪,言行错误,所招感的果报。这桩事情是大事,不是小事,是根本烦恼,它不是枝叶。
这两天南阳的聂老师在我们这里住了两天,告诉我们不少的事情,我们也能总结出来,今天社会关键的问题是教育出了问题,什么教育?扎根教育。扎根教育是幼童教育,真的疏忽了。我们跟古人留下来典籍对照一下,我们完全丢光了,甚至没人知道了,他想也想不到。所以聂老也很感慨的说,要恢复不是短时期,总得一百年、两百年之后。我们把它丢掉两百年,也得用两百年的时间才真正恢复,这是真的。重不重要?非常重要,恢复,这个社会才有救,不能恢复,这社会没救。今天这个世界,无论哪个行业,确实,用仁义礼智信来衡量,你能找到几个仁人、义士、明礼、守信、不迷?找不到了。
这些性德都是自性本具的,古人所说人性本善,现在人性善不善?还是本善。本善为什么搞成这个样子?迷失了本善,迷了。本善有没有丢掉?没丢掉,只是本善外头蒙着一层不善,不善当家做主,本善不晓得到哪去了,其实没丢掉。为什么?本善不生不灭,不善是生灭法,生灭法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人只要一觉悟就回头了,一觉悟就成佛了,就成圣了,凡圣一念之间,一念迷是凡,念念迷,一念觉一切就觉。
这桩事情,大乘经教里讲得最清楚、讲得最透彻。学经教,每天读经为什么?为求觉悟,道理在此地。念经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那就错了,一定要念明白,返妄归真,这个念佛就管用,对佛信心、恭敬心自然就生起来了,还再加上感恩的心。不是这么多经典启示,我们永远不会回头,永远不知道错在哪里。今天人知道错了,错在哪里不知道,他真不知道。
凡是圣贤的典籍,篇幅不论大小、不论浅深,都是真理。《弟子规》这篇东西一千零八十个字,里面所讲的一百一十三桩事情,虽然是童蒙的教科书,不能小看它。我曾经举比喻给大家讲过,我们把天平摆在我们面前,这边放一本《弟子规》,这边放的四书五经、十三经,乃至于《四库全书》,你们就晓得这分量多大,在天平上怎么样?平等的。有人感到很奇怪,这怎么能平等?我们用古人的话告诉他,这边一大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他搞这个,《弟子规》呢,笃行。这么多东西你都消化了,都读到,你都读通了,没有做到,它等于零,还不如《弟子规》。真的,不是假的。知行要合一,知离开行等于无知。我们知道多少行多少,这就是圣贤,他会天天进步,日日新,苟日新,天天在进步,为什么?他知道能落实。知道不能落实,你一寸也没移动,你还在本位。
知行要合一,要特别重视行。一个老师教学,古人常说身行言教,身行在前,言教在后。你做到了再教人,人相信;你只有教,没有身行,别人不能相信,别人对你怀疑,别人不会仰慕你,不会尊重你。这种浅显的道理,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而我们把它疏忽了。
人要觉悟,贵觉悟得早,为什么?觉悟早有大成就,觉悟晚,晚年想做,体力衰了,仅仅自利,不能利他,利他需要体力、需要饱满的精神。所以觉悟愈年轻愈好。我二十六岁学佛,亲近方老师,才真正觉悟了。没有遇到方老师以前,迷惑颠倒,跟一般年轻人一样,好不了多少。小时候有一点伦理道德的概念,所以在青年的时代喜欢听老人教诲,这是我们比一般人好一点的地方。所以也学习了照顾老人,陪伴老人,老人们经验丰富,他讲的东西都是亲身经历,都是事实,帮助我们长见识,帮助我们开悟,破迷开悟。这是我在年轻时候跟一般年轻人不一样,跟我年龄差不多的朋友很少,我的朋友都比我长二十、三十岁以上,我交了很多老人朋友,真得受用。
那一点坚定的信心,也就这么培起来的。培得跟上一代的相比不足,我常说,上一代的人对于神圣的教诲,那个信心总有六、七十分,我跟他们比,我只有他们一半,所以我常说我只有三十分。但是比起现在的人,现在人大概只三分、五分,我用这个说法大家容易懂。如何把自己的信心向上提升?读书,读古人书。要读遍数多,还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们选出这四种书,扎根教育,《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这是儒释道的四个根,好!在这上扎根,你就能开智慧,你能得受用,没有这四个根,学什么都不能成就。
我们很幸运,遇到几位好老师,我们相信感应。我们知道,学问之道必须要从文字学扎根,也就是先要学认识字。讲文字学的老师很少了,我们天天在念,天天在想,居然碰到了好几位,深于文字的老师出现了,真的是老天不负苦心人。我们认真学,好好的学,德行上扎根,学问上也扎根,这就有成就,成就自己,帮助别人。文字学是一门大学问,学习不会感觉到枯燥,用善巧方便来表达,会让别人很欢喜接受。深于文字,文字学上,五百四十个部首很重要,这个东西要把它记住,然后文言文就能解决了。《四库全书》你有能力去阅读,祖宗留下来这宝藏就是给你的,给能读的人。
德行扎根,学问上也扎根,根本坚固,这才能办大事,什么大事?传承千万年祖宗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之大成,你统统能得到。取精用弘,取其精华,在你这一生当中起广大的作用,你阅读把它精华提出来,唐太宗就做这个事情,《群书治要》是四库的精华。那里面还有不少东西他们还没有拈出来的,我相信分量不少于五十万字。他所编辑到的,从三皇五帝到晋代,晋朝,隋、唐、宋、元、明、清没有收进去,《群书治要》没收进去。所以你们有使命把它做续篇,在这些典籍里好好去看,看到好东西把它抄下来,慢慢抄成一本,就是《群书治要》的续篇。这是大事,这是了不起的功德,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我相信决定得生。你做这个事情不是利益少数,是利益千年万世的人,这是不朽的功业。不用去做官,不用去发财,像孔子一样,像释迦一样,全心全力致力于文化的传承,其他不是自己所需要的。这样的心、志都定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你们的成就就不可思议。我们再看他底下一篇。
学生:感恩贤公和尚的慈悲示教—圆满的信德(下)释义清。
尊敬的师父上人慈悲,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善知识慈悲,阿弥陀佛。惭愧弟子继续报告如下:
二、学习贤公和尚,坚固往生的信心
甲一、净宗修学信什么?
依据净宗理论,信成就中「如」即「是心是佛」,「是」即「是心作佛」,心作心是,必定成佛。
乙一、是心是圣贤,是心作圣贤
在我国儒家教育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开宗明义即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师父上人指出,此句为教育工作者建立教育信心、教育爱心之理论依据,亦是自己确认自性本善、立志成圣成贤之信心依据。《三字经》号称少儿小百科,是老祖宗对后辈儿孙完美的人生规画,指明教学的原理、方法、顺序,治学的态度,人生必遵之伦常大道,及应读之经典,一一列出。这都是古圣先贤清净心流出之真实智慧,童蒙熟读,即是为孩子一生扎下正知正见智慧之根。
而学贵力行,如何依照圣贤教导修学,就路还家,复归本性本善而成圣成贤?儒家学说纲领有四科: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遵之则天地位万物育,失之则天灾人祸频仍。人与天地合称三才,为万物之灵,关键在遵守伦常大道。《三字经》云:「首孝悌,次见闻」,与《弟子规》序中「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同旨。而《弟子规》单独开出,内容更为详尽,意在为孩子扎下一生笃行伦常大道之德行根基,终至成圣成贤。是心是圣贤,现又是心作圣贤,心作心是,必成圣贤。
乙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佛教《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把本性之善具体道出,亦即指明众生本来是佛,是心是佛。迷惑颠倒的众生,如何复归本具之智慧德相而成佛?《观经》中之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亦即佛法修学之总纲。三福第一福是人天善因,感人天福报;第二福是小乘因行,断见思烦恼,感四圣法界;进而修第三福大乘因行,断尘沙、无明而明心见性,感一真法界,为大乘佛法终极目标。由是可见,因果定律,世出世间同遵。本来是心是佛,现又修因证果,明心见性,即是心作佛,此为八万四千常途法门修学原理。
《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禅宗,明信是心是佛,当即断尽三惑,见性成佛,好比一步登天,非末法根钝众生所能;其次即教下,渐断三惑,至明心见性,需多劫修行,非末法众生一生所能。纵然明心见性,生华藏世界,须由文殊、普贤率领,求生极乐,方能圆成佛道。
乙三、是心是阿弥陀佛,是心作阿弥陀佛
净宗之「性本善」,即众生皆是阿弥陀佛。因阿弥陀佛为法藏菩萨弘深誓愿、累劫修功所显现果德,含摄一切诸佛无尽功德宝藏,一切诸佛所说之甚深密藏尽在其中,所以阿弥陀佛名号为自性总名号。梵语「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的意义无量无边,仅取二义,「光明」与「寿命」。阿弥陀佛合译为「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寿代表时间,无量光代表空间,无量的善法功德宝藏为时空二法所囊括,即是阿弥陀佛。人人本具,个个不无,故是心是佛,而且是光中极尊之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所现之依报环境,亦即自性佛所现,亦为我等往生后所居之依报环境,故称作老家。
如何恢复本来面目阿弥陀佛,回归极乐老家?依据佛在《观经》三福第三大乘福,继发菩提心后,方提出深信因果。师父一语道破玄旨,这是净土法门之特殊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阿弥陀佛是已成之佛,我是未成之佛;阿弥陀佛是我本觉,开始念阿弥陀佛,即摄佛功德入我心中,名为始觉;念念相续,始觉合本,名究竟觉。此乃佛以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是佛果地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声闻亿劫思佛智,尽其神力莫能测」,何况博地凡夫。念老云:「具缚凡夫但能信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深信此两个有字,切愿往生,一向持名,即可如愿,径登不退。」往生即证我本来是阿弥陀佛,圆满是心作佛。
甲二、如何深信:依行门五科信愿持名
乙一、信于行门五科
何谓深信?特别因果不离通途因果,故净宗修行,师父上人教导:「戒定慧三学为纲领,以三福为基础,待人以六和,处世修六度,遵普贤愿,归心净土」。即以行门五科而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若舍持名,但修行门五科,则与八万四千法门无别,成自力法门,与禅宗、教下断惑证真等同,非我执坚固末法众生所能。因末世凡夫,内有严重烦恼,外有强烈诱惑,身见坚固,证小乘初果都无望,何能奢谈明心见性,故终身无果。而禅为佛心,不明心见性,即非佛法。净宗法门,乃仰仗佛力,不需断惑,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而证明心见性、无量光寿。故知,净宗即是以行门五科之广大心来念佛,还以念佛来圆满行门五科,终至明心见性之方便、易行、殊胜微妙之法门,即是贤公和尚一生之表法深义所在。
相形之下,他宗明心见性,得生华藏,随文殊、普贤求生极乐,则是绕大弯路。此弯路,以时间而算,生华藏世界前是无量劫,生华藏后是三大阿僧祇劫。由是而知,极乐往生者有二类:一是华藏明心见性之法身大士,可谓真心至信、切愿往生者;二是十法界之众生,是恭敬心仰信,如婴孩之信慈母,无丝毫怀疑,深信切愿往生者,一旦往生极乐,生一土而四土圆生,一生作佛。两种往生者,圣凡阶位悬殊,却均登补处,于凡夫来说,却是占大便宜。所以,今生遇到净宗,实乃大幸,当断诸疑惑,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如何才能老实?民国印光大师教化,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为「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之根本,师父上人尊奉为净宗传心法要。师父上人直言:没有孔孟学说之基础,大乘佛法的弘扬,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近年,具体指出第一福首二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于儒家学说,以《弟子规》最为根本。
而净宗关键在于信。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何含义?惭愧弟子参考《德育课本》其解释为:「信,诚也。说文,会意,从人,从言」。可见,信,是以真诚之心,讲诚实之语,是为人言。古人言:「信,其为德也,心口一如,言行相顾,历始终而弗贰,处常变而不移。」说明「信」必须做到表里一如,言行一致,且贯彻始终。故又言「信者,德之固也,无德,不能敦其伦、笃其行,实其德」,故儒学四科,五伦、五常、八德,信贯其中。而诚者信也,说文,从言,从成,可见信与诚同义。印祖言:「圣贤之道,唯诚与明」。说明儒家四科与净宗行门五科,均以回归诚明为宗旨而程度有别,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均是诚由浅至深之标志,亦即信之由浅至深标志。现分别学习如下:
丙一、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于儒学
丁一、信于五伦
五伦,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是五条人伦必遵大道,体现于《弟子规》。每一伦摄二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德、君仁臣忠、朋友有信。信属朋友一伦,亦含二义,谨归纳为:其一、于自身本性本善深信不疑,而诚信自守,(自信德);其二、于他本性本善深信不疑,而相互信任,例如:他信于己,或己信于他,(他信德)。此二义,都用一个信字来表达。信以诚为体,二义为一体之两用,不可分离。
信之二德,在信佛、信愿行、信解行证中是相信、信任之义,为信他之德,而在五伦五常是诚实、守信之义,为自信之德。欧阳修先生言:「窃谓信必由衷,自信始可信人。」此语亦两义:其一、自己诚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乃至感动天地鬼神及诸佛菩萨护念。其二、自己诚信,才能真正信任他人,乃至信善知识与佛菩萨。当今习主席强调文化自信,有学者谈到:「愈是有文化自信,愈能学习借鉴其他文化之优点」,颇有见地。净宗蕅益大师讲净土法门之六信,信自为首。此前,自己认为不自信,但信佛。师父上人讲:「信了,做不到,那是不信;真信,一定能做到。」在《来佛三圣永思集》中,有个信德典范,老德和尚。别人告诉他,牛粪里有佛,他就真拜。如是信,才是真信。至此方知,于佛教、师教不能依教奉行,实在是自身基本信德不具所致。
《弟子规.信篇》开章即明:「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所以,信必须做到诚实无欺。「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一切不好的语言、习气都要杜绝;而自身的诚实,必然获得对方信任,所谓「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信属朋友一伦之德,而父子、兄弟、夫妇、君臣四伦,实在都必须以诚相待,所以信贯五伦。无信,五伦关系必不和谐。
丁二、信于五常
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人伦大德。《左传》说:人弃常则妖兴。所谓的妖兴,即自然规律失常,人心乖戾,天灾人祸频仍。内容与佛家五戒、十善相同,仁即不杀生,义即不偷盗,礼即不邪淫,智即不饮酒,信即不妄语。儒、佛共同尊奉,是做人的德行标准,《无量寿经》「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详细说明。五戒、十善为佛家大小乘之根本,贯穿整个佛法修学,重要性可知。
诚,从言,从成,说明培养诚德须从言语的信实做起,如此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所以宋朝司马光先生做学问自不妄语始,《无量寿经》第八品把「善护口业」排在第一。贤公和尚于口业亦有深切教诫:「宁可荤口念佛,不可素口骂人」,「宁吃过天食,不说过天话」,「说话不可言谗口满」。古人云「信者,一片真诚,无一可假,无一可伪」,亦即佛家常讲,身、口、意三,一片真诚,故不特仅仅局限于言语、行迹上不妄语,实在是善导大师所言、师父上人所强调:一切皆从真实心中作。而佛法的修学,六成就、信解行证均以信居首位,可谓不谋而合。可见信为入道之方便、要门,而又贯穿始终。
五常,信居其后,即言信为德行之底限,无信,仁义礼智皆无。五常即五戒,失去五戒,净宗行门五科、乃至整个佛法亦无。
丁三、信于八德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人批注,「夫孝,德之本也;悌,德之序也;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礼,德之范也;义,德之宜也;廉,德之节也;耻,德之基也」。可见八德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随举一德即贯其余,随举一德即摄其余,如帝网珠,光光互照。今举信德,即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在其中,其他任何德目有亏,即是不信。
丙二、信于《感应篇》、十善业道乃至行门五科
三福第一福首二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于《弟子规》,将孝敬心扩大,即是「慈心不杀」,落实于道之《感应篇》,然后上升至十善业道。十善业道乃善恶之分水岭,翻转十善,即是十恶,感三恶道,直至阿鼻地狱;而循着十善的方向修行,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此十善业,乃至能令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知,第一福所示三个根乃圣道之基石。以孝敬、慈悲、十善之心修学三学,证声闻阿罗汉,依此孝敬、慈悲、十善之心修学六度,证菩萨果位,依此孝敬、慈悲、十善之心修学普贤行,即证法身大士。由此可见,净宗行门五科是孝敬为核心之伦常道德之延伸圆满,故信德亦贯五科,任何一科有缺失,即是信德不圆。
乙二、以行门五科念佛,即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由上可知,以行门五科念佛,方为深信,深信而切愿,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如子忆母,必欲往生;愿切而行专,即一向专念,无有间断。如是三资具足,必定往生,行门五科终极之普贤行遂得圆满,即是本宗发菩提心之落实。所以,以行门五科念佛,求愿往生,即会归《无量寿经》之宗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又因信深方能老实,故亦名老实念佛。又行门五科具足三聚净戒,亦名持戒念佛。
甲三、贤公之表法:圆满的信德
净宗行门五科,三福第一福,贤公在家时即完备,童年时即以孝行名闻乡里;慈母训告,「为人要和善宽厚,千万不可作恶」;师十二岁即有「以后再也不敢恨人怨人」之感悟,具足十善业。故出家修行,即能契入三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贤公说:「学道当知心是佛,修行应以戒为师」。四个根都具足,依此基础修学行门五科,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达致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三惑任运自断,行门五科圆满,信心清净圆具,明心见性。如印祖说,「一粒沙子,入水即沉;而千斤巨石,置于大船,安然抵达彼岸」。一粒沙子,入水即沉,是喻自力法门修行,烦恼一品不断,即陷于生死轮回苦海。而凡夫三惑未断,如同巨石,置于弥陀大悲愿力之慈舟,持名念佛,往生极乐,超越生死。而贤公至为殊胜,于浊恶至极之我辈障深凡夫,做明心见性念佛断惑之示现,弥显佛号功德不可思议之加持力,意义极其深远。老人家劝勉我辈:「不要以为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不念到一心不乱,不算念佛。人不学好不行!」自信他信,自度度他,功德圆满。
师父上人赞贤公和尚最重要之表法:「证明极乐世界是真的,念佛往生是真的」。帮助这一科学时代的人们信心重建,同时证明《无量寿经》莲公会集本是真经,帮助人们建立正知正见,当今之世,功德殊胜,无与伦比!记起恩师上人的慈悲开示:「认为自己业障重,这是是心是业。常常起这个念头,即是是心造业。是心是业,又是心造业,当然业报现前,六道轮回。」自此不敢再起此念。
而今有贤公作证,真有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于此坚固生信,即等于是心是佛;依恩师上人教诲,扎好四个根,一部《无量寿经》,一部念公之批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认真修学行门五科,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信愿持名,即是是心作佛。心作心是,必定成佛!而老实、听话、真干仍是关键之关键,故自当以来佛三圣为榜样,深信切愿笃行,誓愿今生成就。成就自己,才能成就他人,自利利他,生逢圣学继绝存亡之际,方不负时代所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弘护圣教之伟大使命,方不负师父上人的大悲教化、无数善知识的策励提携、十方三宝冥加护念及生生世世父母眷属的养育深恩。
弟子惭愧至极,学佛日久,不知信之含义,深信更是无从建立,蒙师父及诸善知识悲心劝谕,方对所学内容做一疏理。以障深慧浅,恐有偏颇,恳请尊敬的师父上人及众善知识慈悲斧正。无限感恩,阿弥陀佛。
老法师:义清师这一篇,把信这个字讲清楚、讲明白了,关键就在能不能落实,如果能落实,他决定得生净土。如果是搞明白了,还没办法落实,有没有可能?有可能。为什么?内有习气,烦恼习气无量劫养成的,外面的诱惑,财、色、名、利、五欲六尘,几个人能突破这个重围?一层一层包围着你,几个人能突破?这是真的。像义清师这种觉悟的人多,我们常常遇到,但是真正能突破重围的不多。佛教导我们一个秘诀,吃苦、守戒,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你才能突破。我不怕苦,你们过着繁华的生活,我就一碗饭、一杯凉水就能饱肚子、能安心,对你们不羡慕,这才能成功。所以,看破是看清楚、看明白了,真正看破了,章嘉大师告诉我,放下了;还没放下,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没有看破。为什么?他还是业力在牵引他,敌不过外面的诱惑,现在外界的诱惑比起过去超过一百倍都不止。所以古人容易,诱惑少,没那么多,现在的诱惑太多了,你眼所看的、耳所听的、鼻所闻的、舌所尝的,无一不是诱惑。因此,以苦为师,在现前比什么都重要。
戒律,能把五科做好,就是严持戒律。贤公老和尚没有学过戒律,没有读过戒本,他戒律从哪里学来的?受戒的时候,那时候受戒时间长,五十三天。像我们这一代受戒,就打对折了,我们受戒的时候三十三天。听说现在受戒一个月,甚至一天就受完了,那完全是举行个仪式。所以,五十三天把大概的、重要的意思可以说出来,老和尚听进去,一生都不犯。肯吃苦,你看,一百一十二岁生日,信徒们到来佛寺给他办了一桌素席,为老和尚庆生。老和尚那天那个样子不好看,不是他平常的面孔,很生气,很不高兴。最后一桌菜一口都没吃,最后吃了一碗芝麻叶面。他们把芝麻叶也带给我看了,我们这里也做了个芝麻叶面,尝尝老和尚吃的。老和尚不希望人做形式,这些样子,好看,要真正老实念佛。我相信那天煮这碗芝麻叶面,大家好好的在佛前面念佛回向,相信老和尚一定笑咪咪的出来,这个对老和尚真正认识,真正依教奉行。可见得平常跟老和尚常见面,很欢喜,这一招表演,就是对老和尚不是真正认识,还差很大的距离。
所以我们在《来佛三圣永思集》里面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虽然书分量不大,里面的内容说不尽,你愈看愈欢喜看。像刘素云报告里所说的,她已经读了一千六百多遍,愈读愈想读,欲罢不能,遍遍都有悟处,法喜充满她得到了。为什么有无量义?因为自性无量义,他的东西自性流出来的,我们以自性心去接受,无量义,法喜充满。应该认真努力去学习,把我们在这里所写出来的,我们都能够兑现,都能做到,那就是阿弥陀佛的好弟子,贤公老和尚真实的传人。我们把所传发扬光大,帮助许许多多众生,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回头,功德无量无边。好,今天我们就学到此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