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之道

蔡礼旭:领导者要情、理、法都兼顾

时间:2016-03-25 16:44   编辑:善常   点击:
比方我们常讲,一个团体风气当中,“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看到人家有德行、有善行,不能嫉妒,要赞叹、随喜、效法他。那我们用心去感受看看,假如看到人家的好,这个风气是嫉妒、批评,然后鸡蛋里挑骨头,那这个氛围一定让人很难受、很压抑。都是随喜、都是赞叹、都是效法,这个团体欣欣向荣,而且每个人心量愈来愈大。
 
“见人有恶”,他有不好的习气,当然每个人都在修行,哪有可能现在就是圣贤的境界。每个人成长过程可能都有一些习染,“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不是一味的批评他,而是能够“善相劝”,去帮助他。一个态度,两种风气,态度不对,变批评,那人会变什么?很苛刻。规劝了,大家能够互相护念,互相成长。当然信任还不够的时候,他懂得用守默,“没关系,我自己先做好,他信任我了,我再规劝他。”
 
第三,“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这个错事已经造成,指责是于事无补,协助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所以从这样的分析来看,我们每个领导者在面对事情,都能够观照到我们当下的态度,对团队都有直接的影响。那更要时时以经典来对照,不可以随顺自己的性格、脾气来处理事情。要以身作则,又要很清楚自己的本分,然后去尽自己的本分,这都不容易,都要透过学习。所以“人不学,不知道”,当爸爸要学,当妈妈要学,当领导要学,怎么当下属都要学。
 
比方跟领导请假,对领导讲,“我明天什么什么有事,我明天不来了。”请问诸位学长,这样讲话像不像下属?我们好像一下子也没有感觉不对,但是听起来就不是很顺畅。好,我们换另外一句话来讲,说“明天我有哪些哪些情况,请问领导,明天我请假方便吗?”这个完全不一样。“我明天有什么事,我明天要请假”,领导不答应都不行。给不给假,那是领导他要考虑团体的情况,变成你是领导,不是他是领导,他得听你的,你这样子请假就是他非批不可。所以很多细节,可能我们自己没有关注到,都是在心态上已经失恭敬,不清楚。
 
再来,当领导确实还有一点不好当,情、理、法都要兼顾,真的有点高难度。在《德育课本》当中有个事例,确实是非常有智慧,又是通达人情事理。在唐朝有个官员叫张镇周,他本来是在寿春当官,调回自己的故乡舒州当都督(都督是很大的官)。那他调回自己的故乡,大家想一想,他回自己故乡当大官,他叔叔在不在,他叔公在不在,他舅父在不在,他这些堂兄弟姐妹在不在?那这么多人情怎么来应对?徇情,那不就失公平了;统统秉公处理,是不是又有点伤人情?
 
所以张大人他还没当官,先回到自己的家,在自己的故居,请所有的亲朋好友好好痛快的喝、痛快的吃,吃喝了十天,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到了第十天,送每个亲朋好友离开,每个人都有一包礼物,金银、绸缎一个一个送。然后送他们出去的时候,就流着眼泪说道,“我回自己故乡当官,而官员跟人民要保持好距离,所以过了今天以后,我就不能跟你们常常这样吃喝、这样畅谈,以后都得秉公处理。”讲到这里确实是痛哭流涕,所以当下这些亲戚朋友已经吃喝了十天,又看他这么难受,当然能体会到他的难处。所以他当官以后,就没有亲戚朋友透过私人关系再来给他讲情。都没有亲戚朋友来找关系,老百姓服他,所以一下子,当下大家都很安定,都没有心不平。为官者假如偏心,底下就不平。
 
所以他这个做法,礼是尽了,“礼”讲分寸,他这个处理的分寸拿捏得非常好;他法也尽了,他在每个人离开的时候告诉他,“官民礼隔”,不能再这么亲密,很多事我得秉公处理,他也把法律彰显起来;而他讲话的时候,句句都是发自肺腑,这个“情”也很深,情、理、法就兼顾。所以以后我们做领导者,遇到这种情理法的事情,可以参照这个精神来处理,应该会得到一些很好的启示跟方法。所以,“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