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二十八集)

时间:2016-03-18 19:23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http://www.amtb.tw/
http://www.sxjyqqw.org/
http://www.hwadzan.com/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fxsp.org/category/index33-2.html

  开律法师、明静法师、胜妙法师  2014/4/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028
  老法师:诸位同学,大家早。这是实际禅寺的?
  主持人:不是,他可能是东天目。
  老法师:东天目山那边的。
  主持人:开律法师《科注》学习班心得体会之一。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好!弟子参加《科注》学习班,感觉非常惭愧。弟子是初学,实在感觉自己无论在德行、智慧、学问上,跟学习班的诸位法师、老师没法相比,可以说自己在这个班上是基础最差的一个,所以一直不敢发言。但师父上人一直鼓励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分享,并且说提出分享的人愈多,给大众带来的信心愈坚定,所以这次斗胆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父上人平时讲经教学非常忙,所以他老人家看海贤老和尚的光盘次数不会太多,却有这么多的悟处。刘老师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齐老师也是一遍一遍悟得深。可是自己看海贤老和尚的光盘,却没有看出门道,没有得到太大的利益。最近通过学习班的学习,发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态度不端正,没有做到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师父上人、刘老师、齐老师都认为海贤老和尚是在为我表法,他们都是用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在看,所以就会有很多悟处。而自己却认为海贤老和尚是在为我们,甚至是别人在表法。而且自己是用妄心在看,譬如看的时候,会感觉光盘上有些瑕疵,和一些不必要的内容,总想把它删改成自己满意的版本,所以才没有看出门道。确实像印祖说的,学佛的秘诀是「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自己没有诚敬就得不到利益。由于自己妄心用得太熟悉了,所以对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的认识和体会非常有限。
  今天尝试着用这个心态连续看了三遍,感受到以下几点:第一、以前对海贤老和尚的光盘没有信心,现在相信了。信心比什么都重要,「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第二、以前看盘里的一些镜头,自己就在执着,这里应该如何如何,同时又在比较、在分别,这个人如何,那个人如何,就会感觉看不下去。现在只是一味的恭恭敬敬的在看,不去分别执着,感觉非常欢喜。以上是非常粗浅的一点体会,错误之处恳求师父上人批评指正。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恳请师父上人慈悲开示:如何尽快恢复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并使之长久保持而不退失?弟子开律顶礼,二0一四年四月二十二日。
  老法师:开律法师提出的心得报告很重要,很有价值,因为初学的人都犯这个毛病。由于自己有成见,有先入为主,所以自己不满意的、不认可的最好都删掉,像他讲的,删成最后自己满意的。这是个大问题,不是小问题。中国几千年留下来的古籍,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传下这么多经典,我们看到不满意的随便把它删掉,删成最后的精华我们来看。结果把好东西全删掉了,留下来的全是糟粕,为什么?你不识货。真正识货的人,点点滴滴都是宝贝。一定要知道,这个东西流传了几千年,每一个时代都有人把它挑剔掉,挑取精华;换句话说,糟粕已经被人挑干净了。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能力挑剔,过去挑剔、取舍的那真是有大德、大智、大能,他们这些人做的,我们跟他比差太远了!他们识货,我们不识货。不识货的人再挑剔,把他们挑剔的好东西全挑剔掉了。那我们挑剔出来什么东西?真正是糟粕,好东西都没有了。所以这是个大问题,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我们自己想一想,不要跟古人相比,跟上一代,我们上一代,像倓虚法师、谛闲法师、圆瑛法师,看看他们这一代人留下的东西,我们都五体投地。他们对于古籍,经典更不必说,古人的注疏,有没有批评的?存疑的地方没有,批评、反对没听说过。大通家,虽然批评、虽然反对,可是他还引用。像王龙舒老居士的会集本,莲池大师对它也批评,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里面引用《无量寿经》的经文,一大半都是王龙舒会集本里的文字;幽溪大师的《圆中钞》,里面引用《无量寿经》的文字完全是王龙舒的本子。这就是他说的,古人这些东西,说通家,真正有德行、有修养的人去读,有利益;怕初学,初学没有这个底子,把它看错了,产生误会。不是它完全不好,没有价值,没有价值怎么能够入藏?就是编入《大藏经》,这是大事,当时全国专家学者都看过、都同意,这才能入得了藏;有反对的,入藏批准是皇上,皇帝不会把它批准。入藏就是达到那个标准,祖师大德都同意,都认为这东西好,这才能流传后世。这是学习的态度。
  所以今天我们遭遇到最大的困难不是别的,就是大家对于古圣先贤的怀疑。这个怀疑可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灭绝了,为什么?你不承认它。古人东西摆在面前你能不能学到?你学不到,为什么?你看他东西都是糟粕。真正能看得懂的、看得出味道的人愈来愈少了。古德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心态跟古人相应?真诚、清净、恭敬,这态度。你没有真诚心,没有清净心,没有恭敬心,佛菩萨、孔子来教你,你也学不会。为什么?你抗拒了他,他没法子教给你,你不恭敬,他没有办法代你恭敬。这就是别人帮不上忙的地方,佛菩萨再慈悲,也没有办法帮你把恭敬心找回来,帮不上忙。他能帮上忙的是劝导你,劝导你你不听,你怀疑,你不肯真干。学了之后真干,这才能得受用。你说我听懂了,没做到,不想做,那都是没有懂,真正懂,哪有不肯干的道理?念佛的人,这一句佛号不能够相续不断,什么原因?对念佛这个法门没搞清楚、没搞明白,还是半信半疑,所以他念佛功夫不得力;真搞清楚、搞明白,哪有不得力的道理!
  古时候跟现在不一样,中国老祖宗、古圣先贤说的话跟佛没有两样,都告诉我们,人性本善,我们现在不善。为什么不善?学坏了。我们这一代的人很可怜,从小没有人教我们伦理道德,没有人教我们老实、听话、真干,没人教;没有人教我们诚敬,真诚、恭敬没有人教。我看到做父母教儿女的,教什么?竞争,不能输给别人,别人欺负你,骂你要骂回去,打你要打回去,都教这个。得到父母的支持,竞争、斗争、战争,他搞这个,心是浮躁的。圣贤学术是要用清净心学,心浮气躁决定学不到,听也听不懂。听了怎么样?会打瞌睡,没兴趣。教室里头他坐不下去,一个小时好像很长很长,他不耐烦,两个小时的时候,他不会进这个讲堂,这时间太长了,太无聊了。所以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老师没有了,统统过时了,我们对老师的东西都还批评,不知道尊重。
  古人东西怎么学?简单的一句话,恭敬当中学。那你问了,怎么样我才能恭敬?这都是大问题。现前有个人表演给我们看,海贤老和尚一生一百一十二岁,他成就了,怎么成就的?就是恭敬;你要问怎么恭敬?就是老实;怎么老实?就是听话。我们今天听父母的话听不进去,听老师的话听不进去,什么原因?现在父母不像父母,现在老师不像老师,你那种恭敬心生不起来,这真的不是假的。我在小时候,这个老师我要不是真正佩服他、恭敬他,我不肯跟他学,我不听他的课。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也不容易遇到,遇到还要有缘分,没有缘分的,人家不收你、不教你。我还很幸运,幸运就是这些条件我有,都不及格,老师为什么还教我?现在学生跟我比,他比我更差。真诚、恭敬心我常讲我只有三十分,要在古时候,我的上一代,人家就把你剔除,不要你了。在我这个同一个时代,一般跟我同辈分的,具足真诚恭敬的比我少,我有三十分,他们大概只有十来分,不错的了。多半呢?多半不过五分到十分,就这样的,那我这三十分就很特殊。所以,老师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还是教我,也就是教我十分我能够接受三分,三十分,教我一百分我能接受三十分。
  恭敬在生活当中求。中国古礼,《礼记》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第一句「礼敬诸佛」。佛门里头所有的忏仪你一展开,「一心恭敬」、「一心顶礼」,你都会看到这一句。佛门修恭敬心从礼忏下手,礼拜、忏悔。我一入佛门,工作辞掉之后,跟忏云法师住茅蓬,忏云法师教给我的功课,拜佛。因为我有工作,工作很多,给我定的一天八百拜。早晨起来,早课很简单,就是三皈依,三皈依完了之后就拜佛,早晨拜三百拜;晚上晚课也是的,晚课也是三皈依,三皈依完了之后拜三百拜;中午午饭之后经行,经行的时间大概半个多小时,然后拜佛两百拜,就是一天八百拜。消业障,增福慧,能消多少业障,能增多少福慧,完全看你的真诚恭敬心。你只有一分,你就消一分罪业、得一分福慧;你有十分恭敬心,你就会得十分,消十分罪业、得十分福慧;你要有一百分的恭敬心,你就消一百分的罪障,得一百分的福慧。什么人相信、什么人真干?相信、真干的人得福报。
  人都有懒散的毛病,这就是业障。所以祖师大德提出来在一起共修,依众靠众,你没有办法,不能不修。山上的小茅蓬就住五个人,晚上八点钟睡觉,因为山上茅蓬没有电灯、没有瓦斯、没有自来水。烧饭、烧水不需要砍柴,捡柴火,那些树枝枯枝掉下来的很多,每天带个箩筐去捡,那是燃料。水,山上有泉水,我们用竹竿,把竹节打通,竹子一根接一根把水接下来,用水比较方便。捡柴火天天都要去,每天去捡一个小时,大概够一天烧的。八点钟睡觉,没有灯,没有电,点蜡烛,两点钟起床,自己洗洗脸,漱口,两点半钟就上殿。上殿就是打三皈依,三皈依完了之后,忏云法师就提倡拜佛。拜佛每个人速度不一样,但是每个人都有定数。出家人,有两位出家人,还有忏云法师,忏云法师身体不好,他是一天拜三百拜,拜得很慢,我们的速度很快,达宗法师一天拜一千二百拜。所以,共同早课做完之后各人拜佛,拜完了自己离开,干自己的工作。我的工作,早晨要准备早饭,整理环境,打扫庭院,这是我干的事情。茅蓬就是我一个人年轻,所有的工作一个人做。生活有规律,这叫依众靠众,你不能懈怠,你也不敢懈怠。
  现在的人,像我那个时候跟忏云法师住茅蓬,那个规矩恐怕都很难做到了,尤其现在人,学会了民主自由开放。现在学生难教,我相信佛门不例外。整个世界乱成一团,怎么恢复?愈想愈难。社会再恢复到安定和谐要靠谁?靠佛菩萨再来,不是再来人没有恭敬心。换句话说,有恭敬心、有真诚心的人都是再来人,不是凡夫。他们来干什么?他们来拯救这个世界的,来带头,来做榜样,佛法讲来表法的,他是来救世间人的。不是这种人,这个任务他承担不了,他做不到。所以我们就要细心观察,要留意,找那个再来人,真正有使命感,自动自发。
  开律法师末后这个问题,如何尽快恢复真诚、清净、恭敬心?有一个例子,海贤老和尚。我教大家的方法,每天把这个光盘看三遍,一年不要中断,也就是一年看满一千遍;每天念一万声佛号,一年不断。一年之后,你的真诚、清净、恭敬心就起来了、就出现了,这是最好的方法。真正回头的人愈多,对整个社会有大利益,这个社会会早一天恢复安定和谐,会出现太平盛世。
  主持人:明静法师请发言。明静法师请发言。
  老法师:有,我看到了,看到了。
  学生:阿弥陀佛,听得见吗?
  主持人:听见了。
  学生:好,谢谢。老法师早上好,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昨天我们听到学院的法师有一个报告,报告我们《科注》一百九十三页,《大毘卢遮那经》这一段经文的心得。我们听了之后也给我们一些启发,所以我们也有一点体会。这三句话,「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这三句话,之前我们在这边我们这个小的读书会,我们同学之间也有一点讨论。这三句话,当然在佛的身上,他所展现的境界是非常的高妙。但如果这三句话落实到我们身上,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该怎么来理解?学生的理解是,菩提为因,这个菩提就是无上菩提,这个因就是动机,指发心,无上菩提为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是菩提为因。大悲为根,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什么要追求无上菩提?因为不忍众生苦,所以大悲为根,这个根是基础、是动力。方便为究竟,老法师常常开示我们说,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是恰当的、适用的、稳妥的方法。这个方法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用到我们的身上很恰当、很方便、很实用,这就是予人究竟的圆满的方法。所以这三句话落实到我们身上,学生这么理解。
  把这三句话如果说落实到净宗法门,我做了一个试验,把菩提、大悲、方便这三个词汇,把它换成另外一个词汇,求愿往生为因,求愿往生为根,求愿往生为究竟。为什么?因为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圆满成就无上菩提。求愿往生为根什么意思?因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快速的成佛,可以更加快速的普度众生。所以这个求愿往生为根是基础,度众生的根基。求愿往生为究竟,是说在末法时期,经典里边的授记,末法时期修学净土为究竟。所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能够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究竟圆满的。
  学生尝试着用这个求愿往生,把菩提、把大悲、把方便,都用求愿往生来替代,感觉上理解上就方便很多了。所以在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前,我们在一直求生,没有往生之前,老法师开示我们说的,《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是我们在这个世间没有往生之前,一方面愿往生,一方面随缘度众,帮助大众的一个方便。这是我们昨天听了法师的报告,我们的一点点体会,请老法师批评指正。阿弥陀佛。
  老法师:明静法师说的也有道理。这三桩事情,菩提为因是真正认知菩提,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菩提是第一法。那菩提是什么?这是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翻成中国意思是觉,觉悟。菩提的反面是迷惑,就是不觉。不觉就是凡夫,觉就是佛。觉有自觉、觉他、觉满,自觉是阿罗汉,觉他是菩萨,觉满是成佛了。发这个心就是发成佛之心,这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我这一生把目标定在我要作佛、我要学佛。作佛、学佛根本是慈悲心,这个心是菩提心的核心,是菩提心的体。人为什么不能成佛?就是把这个心忘掉了,迷失了。大慈悲心它的体就是菩提,是究竟平等的爱护一切众生。为什么?他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同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帮助一切众生成佛就是自己成佛,为什么?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不是二。
  如何达到上面,一个是真因,一个是根本,都能达到圆满?那就是方便,方是方法,便是最恰当的方法、最圆满的方法,这个方法不是定法,活活泼泼,都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为什么?他所用的这个方法是从智慧里头、从觉里面生出来的,他不迷;从慈悲,真正爱护众生,他怎么会错?他没有想到自己,都想到别人,想到自己迷了,不觉;希望自己得好处,慈悲心没有了。慈悲心是希望众生得好处,自己宁愿受一切苦难,让一切众生得福慧。这是什么人?这是佛菩萨。佛菩萨为什么?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他乐我就乐,他苦我就苦。像一个母亲爱护自己的儿女,儿女快乐,母亲快乐;儿女痛苦,母亲比他更痛苦,所以母子连心。这桩事情谁知道?做母亲的知道,儿女未必知道,母亲知道。儿女要到她长大,她自己做母亲,她就会知道;她没有做母亲,不懂得母亲的爱,体会不到,到她做母亲的时候知道了。
  现在做母亲对儿女的爱,也跟我一样降温了,能有二、三十分就不错了。现在有一些母亲确确实实把子女放弃了,不理他了,交给佣人去管去,好像与她不相干。到他长到十几岁不听话了,麻烦了,头痛了,儿女不听话。为什么不听话?妳没教他。教他念《弟子规》,背得很熟,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他那个不良的习气养成习惯了,很难改过来。大家都不知道,《弟子规》不是教小朋友念的,为人父母自己要学。谁是弟子?自己是弟子。我要学会这些规矩,对我自己的父母、对我的长辈、对社会上的老人尽孝道。自己的儿女看到了,社会年轻人看到了,他就懂得了,他就学会了。所以用什么教?用身行、言教,身行是主要的手段,言教是帮助的、是辅助的。要做出来给儿女看,要从小做出来,从他一出生他就看到。看到一辈子,你看,我的父母对他的父母那种孝顺,他看到了,他就学会了。你自己没有做到,你教他照课本里头一句一句做,他不服,你都没有做到,你怎么要我做到?我们总得把今天问题找出来。
  现在在国内、国外有不少办论坛的,这些善心人士办中国传统文化论坛,收的效果很好。这些我看都是佛菩萨再来的,在论坛当中讲演做报告的不是凡人。每个论坛都感动无数的人,让大家学习,几天的学习认真反省,我们自己这一生做人做错了。自己回头,忏悔,改过自新,给社会大众做榜样,让许许多多做错的人看到了、听到了回头。有善根、福德、因缘的很快就回头,业障习气深重的人要多看。我劝导同学,将海贤老和尚盘片看一千遍,业障极重的人都会回头,回头业障就忏除了,真的福慧增长。他会改邪归正,改恶为善,佛家讲的破迷开悟,真能起到这个作用。不要着急,要有耐心,一千遍,一千遍要一年,一天三遍,三个三百六十天。这是海贤老和尚的方便为究竟。
  你看他这三句话,「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他这一生,包括他学佛之前,一百一十二年,没有一天离开,他做得很踏实,让人听了没有不感动的。这都是菩萨来应化的,帮助现在众生回头。回头的人愈多,社会有救了,国家有救了,世界有救了,这个功德多大!我们今天用这个心态来学习,一天看三遍,念一万声,一万声佛号,坚持一年,这个根就扎下去了。这个碟你看不懂没有关系,一年之后你看懂了,你会愈看愈有味道,遍遍不一样,永远看不厌。为什么?它跟性德相应,性德没有边际。这个不难,刘素云居士前天的报告,她每天看三遍到五遍,事情繁忙的时候三遍,不少过三遍,还有时间,多看两遍。这都是什么?看出味道出来,欲罢不能,看出味道了。还有没有?看看,后面还有五十二分钟。
  主持人:美慧老师有发言。
  老法师:好,念,妳自己念,自己念。如果要是大家没有问题。
  学生:师父,胜妙有一个问题请示师父。之前师父曾经谈到礼,我们称呼别人要有礼貌,要有礼节。然后关于礼的,我们就发现说,现代学传统文化的人,他在写信的时候有个格式跟古人是不一样的。就是最后署名的地方,在信文当中自称为弟子,或者自称姓名(名字),那要小写,这是古代就这么用。但是最后署名的地方也把自己的名字写小了,这个好像传统不是这么做的,但是现在已经都变得很流行,反而弟子两个字它是正常大小。我们一般说,「弟子一休顶礼」,最后署名那个弟子是小,那个字体是变小,一休是正常大小,他不会把一休变小的。就是说师父看到最后两个字知道是谁,他不需要那么费力看。但是现在相反,弟子是正常大小,但是一休变小了。这个是不是?
  老法师:这没有人教了,那怎么办?没有人教。而且古今不一样,现在都学外国人,外国人没有这些礼节,外国人人与人的关系很笼统,不像中国,中国分得很清楚。一个家族辈分,关系搞得很清楚,清楚就便于行礼。现在统统没有了,主要是什么?家没有了。现在都是小家庭,这不是家。你看看中国历史,历代历史,帝王称纪,就是在社会上有相当地位称为世家,中国的家是称世家,你家里头对社会、对国家有特殊的贡献,将来历史上写上去。所以家学只有世家,他有那么大的家族,都在朝廷上做官的,都有很高地位的。民间决定是有德行、有学问、有慈善事业,利益这一个地方,影响整个社会,这值得人尊敬,写历史的人才把他写进去。
  在历史上,唯一没有地位的,没有政治地位,也没有财富,就是孔子。孔子做的官很小,那个时候的司寇相当于现在一个县的警察局长,就这么大官。他也写成世家,那是什么?他的道德、教学影响太大了,影响全国,影响全世界,影响几千年。所以孔子也是世家,那真的世家,他们家一直到现在七十多代,快到八十代了,世世代代都受到社会大众尊敬,受到帝王的爵位,这是后世国家封赏的。后代的子孙,历代帝王都尊重,自然形成了世家。中国在学术上有儒、有佛、有道,在学术上成就的人也非常多,历史里头的传记都有记载。佛法里面特别的有《高僧传》、有《居士传》、有《善女人传》,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好榜样。
  我们在这个参考数据里头,第一百七十四页,上面最后一行,第三百二十条,「止观」。止观,「梵名奢摩他,毘钵舍那」,翻译成「止观、定慧、寂照、明静」,有很多种翻译。这个名词,也就是章嘉大师我跟他老人家第一次见面,他教我看破、放下,其实就是这个。那时候我刚刚学佛,真正叫初入佛门,什么也不知道。我问了一个问题,我说我从方东美先生那里认识了佛陀、佛教,而且方老师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句话很中听,有没有方法,佛门里有没有方法能让我们很快契入这个境界?我问这个问题。年轻,也心浮气躁,章嘉大师看着我,我也看着他,我们两个对看了半个多小时,心定下来了。到以后,跟他老人家时间长久了晓得,他跟你讲话你要是心不专,心不专一,他不跟你讲;一定要等你专一了,他才会跟你讲。这是正确的,为什么?心专一,你能听懂,你会记住,你会起作用。为什么我们一般人听讲,耳边风,听完之后,也记得不少,决定做不到,为什么?没有入进去,只听到言说,没有懂得他的意思。因为我是初学,说止观,这专有名词,很难懂,所以他给我讲看破、放下,看破就是观,放下就是止。从哪里入门?从这入门,必然是先放下,你才能看破。众生的根性不相同,有一类的人先帮助他看破,然后他才肯放下,那个时间要长;如果先放下后看破,时间缩短了。
  梵文奢摩他、毘钵舍那,这个名词大小乘经里头很多,翻成中国意思是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又翻作定慧,定是放下,慧是看破;也翻作寂照,寂是放下,照是看破;明是看破,静是放下。哪个在前哪个在后这叫方便,叫善巧方便,要看人的根性。「止者停止之义,停止于谛理不动」,谛理我们现在讲真理,「此就能止而得名」。「观者观达之义」,观看、观察、通达,你搞明白了,「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也,此就能观而得名」。有能观、有所观,有能止、有所止,止什么?止息妄念。真正修行修什么?章嘉大师告诉我,就这两个字,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帮助放下,就这两个字相辅相成,不断向上提升。这是我学佛上的第一堂课。
  从哪里放起?每个人不相同,自己对什么最执着而不能放下,从这下手。我们从哪里下手?末那的四大烦恼,我见,这个难,我爱、我慢、我痴,这比较容易,就从这下手。我爱的,能不能供养别人?我慢,自己值得骄傲的,能不能学谦虚?我痴,痴是迷惑,觉悟不容易。但是老师提醒了,我那时候请教老师从哪里下手,老师告诉我布施,你最喜爱的东西也能够布施给别人,从这个地方下手。我生平所爱的,书,喜欢读书,有钱都买书。确实很吝啬,我的书不愿意借给人看,为什么?他不爱惜书,他把我书给弄脏了,我的书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这毛病、习气,要从这改。别人喜欢看可以借给他,弄脏了一点可以忍受,修忍辱波罗蜜。这就是什么?要真干,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不真干,毛病习气改不了。
  布施,财布施决定得财富,一点都不假。财富多了怎么办?愈多就多施,少就少施,总而言之一句,记住,不要把它存下来,要把它布施掉。中国古人对于财货称为通货,这个是很有味道的,像水一样它是流通的,有出这边就有进,这边要是不出了,那头就进不来。所以叫通货。记住一定要通,要知道这社会上还有许多人需要,需要就得要帮助他。现在这个社会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圣贤教育,大家都把这桩事情疏忽了。各地有很多论坛,办得很有效果,那是什么?在宣传,好!让社会大众普遍认识传统教育。真正认识他才肯学,他才想学,他才会慢慢赞成我们把传统东西找回来,要先让他认识。所以论坛产生很好的效果。
  这两个字看起来好像不深,很浅显,实际它的深度没有底蕴,它的广度没有边际,它包括了全部的佛教。全部佛教不止是释迦牟尼佛,全部佛教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求、所修、所行、所成就的统统在这两个字当中。我们对这两个字要重视,要常常记在心上,要常常随喜功德,一切时、一切处随分随力在学习。
  末后一段,一百七十四面,下面倒数第三行。「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则止在前,先伏烦恼,观在后」,观能「断烦恼」,观是智慧。止是放下,先放下,这个放下是对老师,老师教我放下,我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要放下,听话,先放下。然后老师会教导我们为什么要放下,你明白之后,在一切境缘当中自然会放下。为什么?进入大乘之后晓得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要放下,真实的要掌握住。什么是真实的?能现、能造作的、能变的,唯识讲能变的,能现、能变的这要掌握住。所现、所变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它有作用,所以方便为究竟。要用它,不能不用它,用它断恶,用它成就善法。虽然是假的它管用,在十法界管用,在六道管用。我们没有离开六道,这个善巧方便就不能放下,放下善巧方便,不能提升自己,也不能帮助别人,提升自己、帮助别人都靠方便。所以方便为究竟。
  不能执着,不能放在心上,这比什么都重要,放在心上就变成阿赖耶识的种子;不放在心上,阿赖耶里头没有落种子。修善不落善种子,为什么?没有三善道的果报;造恶,阿赖耶不落种子,不堕三恶道的果报;换句话讲,你就超越轮回了。断恶修善都放在心上,那叫造轮回业,行善三善道,造恶三恶道,造轮回业;不放在心上,就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太难太难!几个人做事情之后不落印象?谁能做得到?大乘经上告诉我们,圆教初住以上;换句话说,禅宗里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他可以做到,他是真正不落印象,就是菩萨游戏神通。他跟我们和光同尘,四摄法里头,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用四摄法摄受我们,但是四摄法没有一丝毫落在八识田中。所以它叫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这叫法身菩萨,他们真做到了,我们不行。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能有法身菩萨的成就,这样的果德能够现前,只有一个办法,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为什么?生到净土,无论是什么品位,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这能不干吗?
  黄忠昌给我们做了个好例子,哪一年走的?深圳。他听到佛经上这些说法,他发心做实验,看看是不是真的,就是念佛三年可以往生。他实验是真的,不是假的,还差两个月满三年,也就是两年十个月预知时至往生了。
  主持人:二00六年往生的。
  老法师:二00六是吗?
  主持人:六月九号。
  老法师:对,我们在联合国办活动的那年。我们要记住,真的不是假的。他为什么会去?他还有寿命他不要了。肯定在往生之前见佛,佛一定会来告诉他,因为什么?佛是清净心所感,我们心地清净,没有染污、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这个时候想见阿弥陀佛、想见极乐世界,动这个念头,境界就会现前。我们现在想见见不到是什么?我们的念头太杂、太乱了。要知道境界是唯心所现,清净心才能现,平等心才能现,不清净、不平等,怎么想也不会现。所以见佛不难,只要把清净心找回来。怎么找?万缘放下,放下就清净了。清净心是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我们的真心就是清净心。惠能大师明心见性,告诉我们,我们心性什么样子?第一句话他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看说得多清楚。
  所以我们就晓得,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在哪里?在见色、在闻声,六根起作用的时候。没有起心动念,这是什么人?法身菩萨,就是阿惟越致菩萨。这个我们做不到,但是不分别不执着可以,我们在这上下功夫,我们见色闻声不分别、不执着。不执着是清净心,不分别是平等心,不起心不动念是觉,我们经题上的清净平等觉。不起心不动念,觉,那就是法身菩萨,不分别就是三乘菩萨,不执着就是阿罗汉、辟支佛。
  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求,功夫念得纯熟了,很短的时间,剎那间得清净心、得平等心,只要这个心起作用的时候就见佛,见到极乐世界。见佛的时候,佛就会告诉你,你的寿命还有多长,鼓励你好好用功,到你命终的时候佛来接你,你就放心了。还有的寿命不要了,求佛现在就带我去,行不行?行,阿弥陀佛很好商量,他一定会接受。有必要的时候,佛菩萨虽然见面鼓励你,要你住世表法,要你住世教化众生,有使命给你,那么你寿命没有了会延长。所以寿命长短不是定法,完全掌握在自己,自己真正发心愿意表法,表演正法接引苦难众生,寿命自然延长。不愿意,因为这个事情很苦,不好做,不想干这个事情,先到极乐世界成就自己,成就之后再回来帮助苦难众生也好,这样的人不少。阿弥陀佛能满一切众生的愿望。
  我们看海贤老和尚一生,一百一十二年,受多少苦难,受多少折磨,统统能忍受,没有他不能忍的。侮辱没有他不能忍的,苦难他能吃,能吃苦,从来没有怨天尤人,甘心情愿的承受,这是我们要学的。学他的布施,他的布施是内财加外财,圆满布施。农田里头的劳作是内财,耕种收获能供养这些贫穷人家,让他们的衣食得到温饱。接受他帮助的,我们听到那边同学的报告,成千上万人。寺庙是个破庙,小庙,没人去,没有香火,没有收入,全靠自己耕作。所以,菩萨的六波罗蜜、六和、六度、普贤十大愿王他统统落实了,都在他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待人接物里头完全表现了,我们要会看,要能看到。他的三业,身、语、意确实能帮助我们现前社会一般大众,断恶修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积功累德,消业障、增福慧。他全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要能看到,我们也会跟他一样,虽然受尽磨难,心情快乐无比,清净自在。
  念到功夫成片,我跟同学说的方法,一年,你要是真正老实,这一年就这一片光盘,一天一万声佛号,我相信一年之后,你就能够达到功夫成片。你会得佛力加持,也会得到海贤老和尚加持你,你能够感受到。别人在今天生活得很辛苦,你生活得很欢喜,跟别人就不一样。一般大众依旧是迷惑颠倒,你清醒过来了,你明白了,这是这个人一生无与伦比的成就。世间人讲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地球有一天毁灭了,那三不朽也不存在了。这个念佛功德是真正不朽,为什么?它帮助你往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我们遇到这个机缘,看到海贤法师的光盘,就是海贤菩萨的弟子。他有这个愿,我们往生的时候他会跟着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我们。你看到佛来接引,一定看到海贤老和尚在场,你的信心会更坚定。我们眼前吃的这些苦,代众生苦,这是菩萨行。众生造无量无边罪业,我们代他受一点苦,希望他将来果报减轻一点;果报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减轻一点可能。所以,我们对一切众生要平等对待,没有高下。大乘经上说得不错,我们要深信不疑。现在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怀疑,他不相信。我们在佛法里头六十多年,才真正树立了信心,坚定不变。
  最高的境界,这个地方说到了,在一百七十五,参考数据一百七十五页,上面第二行。「若真止真观必为不二」,这很重要。真止真观是一不是二,为什么?「以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观」,止观是一不是二,这大圆满。这是什么人境界?明心见性,这个境界现前,见性了。止观还是两桩事,这修行半路当中;到达目的地,止观是一不是二。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