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第四十四集)

时间:2016-02-14 18:55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fxsp.org/movie/index629.html
 
蔡礼旭老师 2010/11/8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4-044
 
尊敬的法师,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前天跟昨天,我们几位同仁,一起到怡保霹雳净宗学会,参与两天马来西亚全国净宗学会的联谊。大家就这两年来,弘法利生的这些工作宝贵的经验,互相切磋、互相交流。这是非常难得殊胜的因缘,因为截取了别人的长处、别人的优点,我们更好的护念大众,把弘法利生的因缘做得更好。佛门常说要精进,护法工作都要做得尽善尽美,尽己的力量。所以我们《太上感应篇》说「忠孝友悌」,这个「忠」,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尽心尽力去对待、去做好。
 
而且我们槟城净宗学会,他们还说到,像办好一条龙的学校,应该集合大家的力量不分彼此,把这些因缘成就。不分彼此,就能和,就能真正建立「六和敬」的团队。俗话讲叫分工不分家,彼此独立,又互相的支持,哪边有事了,都跟自己家里有事一样的尽心尽力。
 
所以有一位我们中国的法师,他刚好去太平弥陀山主法,他发现这个地方办佛七,居然有十几个净宗学会会长一起过去随喜支持,这个都是很吉祥的预兆。当然我们相信,师父上人了解这个情况,特别高兴,就像兄弟姐妹友爱,父母最欢喜。我们这些学生弟子能够同心协力,把弘护正法的工作做好,老人家是最欣慰的。
 
而修行,如教修行供养是第一的,师父叫我们建立「六和敬」,扎好三根,我们就老实听话,所以我们深入学习《太上感应篇》,才能真正扎好我们德行的基础,才能在跟人相处的时候,随顺佛菩萨教诲,而不是随顺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
 
而之前跟大家谈到的是,「矜孤恤寡,敬老怀幼」。尤其我们讲到这个「怀幼」的「怀」,它很重要的,是要保护好幼儿,护念好下一代,这个还不只是养育他的健康成长,包含还要教育好他的人格、他的慧命。但要教育好他的人格,那得要用古圣先贤的智慧去教育他,而且还要用对的方法去教育他。「世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才」,真正正确的教学内容跟方法,才能出好的人才。「教术之端,自闾巷始」,好的教育方法就是承传几千年私塾的方法,「教之道,贵以专」的方法;「人才之端,自童子始」,要从小教,我们的祖先很有智慧,从胎教就开始教了。
 
我们感觉到马来西亚这些同修,他们都非常老实听话,要落实师父这些重要理念教诲。我们相信这一条龙的学校,很快的,能够在马来西亚的因缘能成熟。那我们也希望成熟这个因缘,好好积累经验,可以提供给各地有心的同修,一起来交流、一起来切磋。
 
现在很多事是不能等的,要赶紧做了,积极的做。我们看,没有好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现在全世界普遍的事,最严重的事是什么?青少年、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德行一落千丈,内容教错了,方法教错了。内容最主要的,本末倒置了,「本」是德行,「末」是知识技能,你把它倒过来了,没有根本,所以孩子的行为偏颇得就比较厉害。
 
而这个「怀幼」当中,在《汇编》里面,举了几个历史上圣贤人的风范。唐朝元德秀先生,他小时候就比较贫穷,哥哥很早就去世了。而且,留下了一个才满一个月的侄子。而孩子那么小,过没多久,他的嫂嫂又去世了,那留下来这么幼小的孩子,没有人可以哺乳,没有人可以养他。所以这个元德秀,昼夜哀号,抱着这个孤儿,而且孩子肚子饿了就一直哭,他没办法,就自己给这个孩子哺乳。然后经过了十天,老祖宗讲的这些话是事实,叫至诚感通,十天之后,他真的有乳汁给这个侄子吃。
 
所以历史当中这些事例真的让我们感觉到,假如我们不能够有这些感应,主要的还是我们的诚心没像古圣先贤这么至诚。他就把这个侄子把他养大了。
 
所以,这个公案让我们感觉到,「怀幼」,照顾孤儿,他是跟上帝好生之德是相应的。而且他这一份心是真正的孝悌之心,他哥哥就剩这一个独苗了,他这么做,确确实实让他哥哥甚至于他的父母、祖先,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所以孔子说「少者怀之」,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深受古圣先贤教诲之恩德,更应该依照他们的教诲去做。所以我们身为长辈、尊者,一定要好好的照顾、体恤这些晚辈。
 
另外又举到有一个官员叫刘彝,他在处州这个地方,刚好遇到荒年,老百姓没饭吃,有的甚至于就把孩子丢弃,让孩子饿死了。看到这个情况,古人读圣贤书,「学而优则仕」,他学习学得非常好,进而去当官,用古圣先贤的教诲来治理、爱护人民,所以看到这个情况,赶紧想方设法去改善。当时候这个是宋朝的官员,他就赶紧发布消息出去,把这孤儿都收过来,还登记好,登记清楚照顾他们。然后又给这个广惠仓,这是算是一个公益的单位,提供它米粮,然后给贫穷的家庭,让他们足够吃了,就不会再丢弃这些孩子了。所以因为他的这些措施而救活的孤儿,就非常非常的多了,这个是身为一个父母官。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当官的人,或者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为什么这个跟教育工作者有关?每一个官员,请问有没有读过小学?有没有读过中学?有。假如他们的小学、中学老师,都把这些为官者的仁慈风范都有给他们讲过了,那他们从小就很佩服、感动,以后他因缘成熟他有那个福报去当官,他就能用这个心境去照顾人民,种了这些善的种子啊。所以从事教育工作者,社会各行各业有什么问题,我们责任都有一份,因为我们都曾经教过这些社会大众,《三字经》讲得很清楚,叫「教不严,师之惰」,这个难辞其咎。
 
而现在社会有一些情况发生,比方大学生跳楼很严重。那就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生什么问题。一个老百姓出事了,父母官的心就像自己的孩子出事一样的难过、紧张,这样才是真正承传我们历代为官者的慈悲为怀。
 
结果我发现有一个教育方面的官员,有人问他:你看现在大学生跳楼的这么多,怎么办?这个官员的回答让我们非常错愕,这个官员说:我们现在跳楼的这个百分比还低于美国的百分比。
 
这个时候哪是比百分比的时候?这个时候是感同身受、人饥己饥的时候,有一个,可能这一个家庭、家族,这一生这些长辈都痛不欲生啊。所以我们不要被这些知识的东西,反而把我们这一颗仁爱的心都给障碍住了,去比那些百分比,我还比他低,我不错了。感同身受,绝不会这样去看事,绝不会讲这样的话。所以不能当官当到最后,把这一颗良心都给泯灭掉了,都麻木掉了,那个不好了。
 
所以,《汇编》里面又举了一个官员的故事,明朝的杨翥先生,他存心非常仁厚。他买了一条驴,是上朝的时候算他乘坐的工具。这个买驴代表他很节俭,他没有买马。看圣贤人的风范,在这些地方看。为什么?他当到礼部尚书,教育部长,都还这么省。一个大臣节俭,带动全国的风气。我们也有认识的同修,他布施非常的慷慨,尽心尽力,好多净宗的同修对他都赞叹不已,而自己穿着非常朴实,开的那台车已经开了十多年了,他一次布施的钱可能就是一台车,但是都不舍得花,哪边有需要了,赶紧去布施。说坦白话,这样的同修那都是佛菩萨示现给我们看,我们要会看、会学。
 
所以杨翥先生他每天坐这个驴上朝。结果他邻居有一个比较年长的人,老而得子。这不容易,可能就只能再生这个儿子了。然后他生怕,因为驴会叫,怕驴叫惊动这个小孩,就把这个驴给卖掉了,然后自己走路上朝。
 
我们看,当了大官,很有特权,觉得什么事情都是应该替他服务,给他方便,甚至于都有可能仗势欺人的一种风气都会出现。可是我们看,当这么大的官,没有被这些外在的名闻利养所污染,保有的还是那颗感同身受、「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的心。所以人家好不容易有这个孩子了,一定要一起好好的保护这个孩子,所以他自己走路上朝。
 
又有一天,他们家的祖坟,是有他的仆人去看护,这个仆人慌慌张张赶回家里来,然后对他讲:主人啊,我们祖坟墓碑被一个孩子推倒了!当下他下一个念头问到:孩子有没有受伤?这很不容易的修养。然后这个仆人讲,没有受伤,他说,那太好了,太幸运了。结果自己亲自又到了这个农家询问小孩的情况,然后交代这个农家,好好看好这个孩子,不能让他受伤。
 
从这两件小事我们就看出杨翥先生非常爱护小孩,所以他后来能当到这么大的官,都跟他这个爱心所积的阴德有很直接的关系。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这些都是让我们不断增长慈悲的心。佛门修行,「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学佛就是学佛的存心、佛的用心。佛菩萨是大慈大悲,对一切的众生。我们刚刚所探讨的是对人,对一些比较人生苦难的人的关心。紧接着《太上》的教诲,是: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慈悲心延伸到小生命,这个『昆虫』,「昆」字有多的意思,那就包含所有蜎飞蠕动都在其中。『草木』是植物,连对植物都爱护,都有慈悲心,都不忍心伤害,『犹不可伤』。这个伤害,佛家讲的,戒为菩提本,戒为道本,能够持戒才能成就道业。而持戒当中,根本的「五戒」,第一条就是不杀生,不杀生在意义上讲,还包含不恼害众生,不恼害昆虫,也不恼害植物。
 
所以在《汇编》当中,就有提到事实上这些蜎飞蠕动的生命,它都有灵知,它都有佛性。你说一般的人没学佛,你跟他说昆虫有灵性、有佛性,他相不相信?他不容易相信。可是我们是接受佛陀的教诲,我们明白这个真相,明白了、体会到了,就要照这个道理去对待一切的众生。尤其我们是学念佛法门,师父把阿弥陀佛介绍给我们,全宇宙最好的老师,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那我们学阿弥陀佛怎么学?学他的大慈大悲。我们看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大愿,那就是「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所有蜎飞蠕动之类,「三恶道中,来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对十法界众生都是慈爱,把握住一切机会,让它们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那我们当下怎么样效法阿弥陀佛?看到昆虫,我看很多同修常常喂鱼,然后也给牠们念三皈依,就是把握跟这些众生的因缘,给它们做法布施。大家想一想,这些鱼有没有感受?诚则灵,诚则感通,你很真诚,牠可以感觉得到。我们假如有去放生的经验,你把这些生命放掉了,那个乌龟很明显,牠游的过程当中,频频回首,那都是在感谢救命之恩,牠怎么会没有灵性呢?很多放生完,那个鱼都在那里跳,牠跟我们沟通有困难,只能用这些行为来表达牠的感激之情。
 
所以《了凡四训》里面那一段话非常好,「既有灵知,皆我一体」,这是事实真相。「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只要有佛性,跟我们都是一体,都要爱护。了凡先生讲,「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人学佛了,对一切众生应该结法缘,自己好好爱护他们,让他们在我们身上看到菩萨道,看到佛弟子的榜样,让他们尊重,让他们信任,进而愿意学佛,这是我们的本分。我们没尽这个本分,反而伤害人、伤害动物,还跟牠们结冤仇,因为牠们有灵知,牠们懂得感恩,牠们也会怨恨,我们伤害牠,牠怨恨就很难消了,那冤冤相报就没完没了了。这个道理明白了,跟一切生命结善缘,结法缘,绝不再结恶缘了。
 
印光大师是我们的祖师、好榜样,有德行。他住到一个房间里,里面有昆虫,结果侍者要去把牠清除,老人家说:不用了,不用了,不要惊扰牠们,有那些东西是我修行还不够。结果住没多久,昆虫全部都搬家了,那代表有灵知,代表印祖恭修至德,让这些生命非常尊重老人家。
 
所以我们今天自己房间有昆虫,那可能是佛菩萨变现的,为什么?提醒我们:功夫还差很多。假如愈来愈多,那就要忏悔业障了。情况愈来愈差,那铁定是我们自己有问题了,「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时时长养惭愧心,时时生起慈悲心。
 
昆虫是真有佛性。我有一次住在山上,我那时候是到山边的学校教书。结果那时候已经听师父讲经了,听完师父讲的教诲不能再犯。为什么?往生西方带旧业,不带新业,明理了之后还犯,那叫明知故犯,罪上加罪,所以师父说不能打蚊子,真的被牠咬了,你就供养牠就好了。所以有一次我刚好被一只蚊子咬,然后我就不惊动牠。而这个四十八愿里面又说,「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所以我们就观想,我就赶紧念佛,希望这个佛光照到牠,看牠会不会唤醒过去生的善缘,是吧?牠可能以前是念佛人,一时迷惑了,去当蚊子,你怎么知道牠过去的根性呢?赶紧念佛加持牠,用佛号,希望阿弥陀佛照牠。结果牠吸了应该也有五、六分钟,最后可能也是吃饱了,牠飞起来停到房间的墙壁上。牠欢喜,我也挺欢喜的,做了一次供养。
 
结果过了两天,它还停在那里没动,我说奇怪了牠是吃太饱飞不动了?我就过去看看牠。我手在旁边晃,牠没反应,结果我一拨,牠已经走了,我也不知道牠啥时候就走的,走了之后,还停在墙壁上,没有动。不过,牠到底去哪,我也不知道,我得要今生有把握去了西方,我就能查查牠去哪了。说不定我临终的时候,刚好西方的菩萨来接我们的时候,突然看到,哦!原来牠已经去西方了,赶紧来跟我们结这个法缘。
 
当然,学佛法要活学活用,今天你要供养这个蚊子,那是我们对自己的一个要求,可不能人家到你们家里作客,然后蚊子吵得睡不着觉,你还跟人家说:你不会做供养就好了。哇,那就愈学愈学呆了,学了恼害众生,学到连做人的根本这些态度都不敏感了。是不?人家到你们家做客,你要让他很舒适,赶紧把蚊帐挂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有这些道理,拿来要求自己的,对于客人,对于他人都是体恤备至,尤其人家还不了解这些道理,你一下就去要求他,这个苛刻了。修行人假如愈修愈不能体恤别人,那就变成好为人师,掉到另外一个陷阱里面去了。
 
好,那今天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