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第四十三集)
时间:2016-02-14 18:52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次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fxsp.org/movie/index629.html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蔡礼旭老师 2010/11/4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4-043
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我们昨天讲到,「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我们学习儒释道圣人的教诲,就是要回归本善、回归性德,就是要唤醒我们的良知,本有的良知。所以这个「矜孤恤寡,敬老怀幼」,「矜」、「恤」、「敬」、「怀」,这样的善心,都是我们本有的,都是透过经文,让我们提起这一份善念。
而在历史当中,像很多的贤臣、圣贤,他们都有可能家庭出现这样的一种窘困。像宋朝的赵康靖公,七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而他的母亲立志努力抚养他、教育他。这样的女子都是很贞烈,很守节,又为孩子着想。那我们可以感受一下,一个母亲这么样的伟大,这么样的不畏艰难,当然她这一份气节,已经深深感动她自己的孩子了。所以后来就考上进士,成为翰林学士,这个都是国家最有智慧的学者。结果这个赵公就请求能够封赏他的母亲。
我们看到这些叙述,都感觉得到古人立身处世,就有一个知恩报恩的态度。你看他显贵了,他时时想着:没有我母亲,就没有我的今天。结果他就跟宰相说到,可不可以赐封他的母亲。宰相跟他讲:你现在对国家的贡献,皇上要大封你已经不远了。意思就是说,假如你现在封你母亲,你的大封就没有了。结果赵公讲:我母亲守寡这么久,今年八十二岁了,早晚随时可能生命都不一定能保得住,希望赶快封赏我的母亲,让天下人知道,这都是我母亲对我的养育之恩,应该把这一份荣耀归给她。
所以在《中庸》里面有一段话,让我们非常感佩古人这种不忘本的态度。一个读书人,「父为士」,他父亲是一般的知识分子,「子为大夫」,儿子当了大夫。当他的父亲去世的时候,葬的时候是用一般的读书人,但是每年祭祀他都用大夫礼祭祀。就是昭告天下,这一个长者老人,为天下教育出了一个大夫,所以每年都用大夫祭他。
所以赵康靖公他的母亲,虽然是寡母,但是因为有气节,就成就了一个栋梁之才。
又有一位李筠,这个读书人,三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而且,身边的亲朋好友,就一直劝他母亲改嫁,因为孩子才三岁,应该他母亲的年龄都还很轻。结果他的母亲就很生气的对着那个人讲:夫妇的道义本来就是天伦,这个死生,命中有注定,但是我宁愿饿死,我也不愿意再改嫁了。于是她坚持心意,固守她的贞洁,教导她的儿子,后来她这个儿子也考上进士,当了大官。
所以确确实实像这样的女子,神明世人都非常尊重她,所受的善报,也很优厚。因为这样的女子,她尊重人伦的道理,绝对不是为了孩子以后富贵,是因为她这一份节义,她的孩子一定也是有气节的人,一定也是重道义的人,所以以后就显贵了。
好,所以刚刚举的这个例子,也是让所有这些寡妇能够有所依循,这些人伦之道,而且能够自立自强。
而身为孤儿,也不可自暴自弃。我们刚刚讲的例子,包含历代的这些圣贤,很多都是从小父亲去世的,而且都很成大器的。它(《感应篇汇编》)举了很多名人,宋朝的张士逊,都是苦心立志向上,后来当到宰相。吕诲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而且是潜心修养读书,当上御史中丞。包含欧阳修先生,这都是从小丧父,最后都当到宰相。所以遇到家庭人生的挫厄,也要不气馁,自立自强,以昭告父母长辈在天之灵。
接着我们看下一句经文,「敬老怀幼」。这个「老」,凡指年龄比较长的长辈。而我们体会,长者他阅历都比较久,历事比较多,所以他人生有很多经验,事实上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吸收。
这个时代,这个敬老的态度不足,所以很多各行各业的智慧、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承传。现在其实年轻人没福在不敬老,得不到宝贵的经验智慧。那为什么不敬老呢?年轻人傲慢,自以为了不起了,知识爆炸了,懂了一些知识,年长的人不知道,自己就觉得自己比较厉害,其实那些最重要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是从知识里面学得到的,都是从人生当中深深体会,才能够悟出来的。
所以这个「敬」,很重要的,用一份至诚的心去爱护长者,让长者能尽这个赡养、快乐来度过他的余年。这个「敬」,是到什么?一个念头、一件事,都不敢怠慢。包含,跟老人讲一句话,不可带情绪;端一杯水,双手恭敬的拿。
而这个寿命居五福之先,我们说「五福临门」,这个寿是排在第一位。而且老者大部分是我们父辈甚至是祖父辈的年龄。人能长寿,长寿是果报,他没有修无畏布施,得不到健康长寿。所以看见老者,我们就能想得到,他是前世有善根,有根器,今世又肯积德,他才能得长寿。况且他年龄长,凡事都比较练达,正可以让我们学习效法,而且能够获得很大的利益,自己受益,所以怎么可以怠慢呢。
我记得我那个时候,还在补习班,还没有到学校教书以前,我刚好有机会亲近陈真老师。她教书三十多年了。代表什么?她教书的时候,我都还没出生。那些教育的经验智慧这么多,我们这些晚辈能向她请教,那是入宝山了。所以这个恭敬得大利益,傲慢,很多福报就折掉了。
所以从这些话当中,我们可以感觉得到,编辑这个《太上感应篇汇编》的作者,确实处处流露苦口婆心,希望我们能转变心态,时时跟道相应,积功累德。而一般的世人,因为常常看老人可能行动比较不便,有时候会忘东忘西的,很容易就产生厌烦,甚至侮辱老人,谁肯愿意小心侍奉、对待呢?但不知有一句俗话讲,「敬老得老」,尊敬老人,我们以后老了就得人家尊敬啊,这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所以在古代,有一个读书人叫杨大年,弱冠就考上进士。弱冠是二十岁。不简单,二十岁就能考上进士,才华洋溢。但是恃才傲物,跟当时候的老臣周翰、朱昂,都是在宫廷里面做事,结果因为这两个老者,都年龄比较大了,结果杨大年年轻气盛,常常讲话不恭敬,侮辱他们。结果周翰老先生就讲,「君莫侮吾老」。你看这老人有修养,在劝他的时候,还是很尊重他,用「君」来尊称他。你不要取笑我们老,「老终轮到君」,你也将会老的。这个朱昂老先生说到,不可以不恭敬啊,他是讲「莫与莫与」,不可以不恭敬啊,重复了两次,假如你这个态度感来的,以后也会有人侮辱你了。结果杨大年壮年三四十岁就去世了。
你看这么有能力才华,心态不对了,折掉福气。所以作者讲,「吾愿少年轻薄子」,我希望年轻人比较气盛,比较容易轻慢他人的人,读到这个公案,赶紧回头是岸,反省自己的态度,应该存有厚道,存有恭敬,来待老人,待他人。凡遇到老者,应该能存平等的心,不论他是富贵贫贱,都要流露爱敬的态度。只要有这样的恭敬,相信我们所感召来的也会是长寿的果报。
所以这个敬老,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承传当中,那是历代都是如此。这样的历史,从黄帝、尧、舜、禹、汤,在《尚书》,在经典当中都特别强调。
所以师长也常常讲到,一个人的性德,都是从孝敬开发出来。没有恭敬,就与道相违了。《太上感应篇》说,「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什么是「道」?恭敬、敬老,就是「道」。
有一个读书人叫王彬,他年少的时候,身体很不好,瘦到皮包骨。自己也想,这么不好的身体,可能寿命也不长。而他也很有善根,觉得自己寿命不长,只要见到老人,他都非常恭敬羡慕。当有老人走过他们家,被他看到了,纵使这个老人他家世很贫贱,他都会起立给他致敬。在路上遇到老者,绝对恭恭敬敬让他先走。后来这个王彬的病就痊愈了,最后他活到九十三岁。
我们听到这个故事很鼓舞,他改命,九十三。我算一下,我假如活到九十三的话,那就还有五十多年,哇,五十多年还可以听师父讲经,那这一生就可以好好把握了。但是,首先要敬老,才能有这么样好的果报。为什么?这个修行往往因为寿命不长,前功尽弃。所以修行最大的魔是死魔,死了就形成很大的障碍。
那诸位学长、诸位同仁,请问大家前一世是不是修行人?这么没信心啊?这一生来弘法利生,哪有可能说前世不是修行人,一定是的嘛。请问大家,记得前世的举手?是不?然后你看,一晃二十几年、三十几年过去了,才闻佛法,然后几十年又染上这么多习气,光是对治,就累得半死。你看这「死」厉不厉害?所以不能再死啦!叫「不受后有」,就不再投胎了。这一生就要不老、不病、不死了,要活着往生。往生不是死啊,移民到殊胜的西方净土去了。
所以这一生不能再胡涂了,不能再死了,要精进用功到不老不病,能知道什么时候去。难不难?你们刚刚才读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应该要回答:「不假方便,自得心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而且大家要看,「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这五十二什么意思?一个人从修大乘佛法,初信位开始,到妙觉位,五十二个阶位,不用其他方法,就这一句阿弥陀佛老老实实念,这五十二阶就可以契入了。你看多殊胜,至截、至圆、至顿、至方便、至了当、至快速!这么好的万德洪名被我们遇上了,结果我们还不老实念,你说不是……全宇宙最大的福报掉在我们面前,然后我们还继续睡觉,还继续随顺自己的习气,那没办法了,这么大福报就糟蹋掉了。
所以这里又讲到,隋朝有一个出家人,已经一百多岁了,超过一百岁了,深解《法华》妙义,曾经告诉大众说,「贫僧敬老人如父母」,侍奉他们当菩萨一样侍奉,凡是我做得到的,无不尽心尽力去服侍老者。所以他说到,「我今生能通佛法,享年一百多岁,皆是因为敬老的功德所感召来的」。这个是过来人讲的话。「所以大众,诸位我们四众弟子,不可以侮辱轻慢老人,折损了自己的福寿。所以名利场中,世间这些名利的追逐,弹指便过,一下子如过眼烟云,所以更重要的人生,应该在自己的德行当中多下功夫、多提升自己,否则空来人世间,糟蹋了这一生的岁月。所以诸佛所愿,都是希望我们寿命长远」。寿命长就能修行证果,所以往生第一殊胜,无量寿,那就当生一定可以成就。「所以佛菩萨都希望我们寿命长远,愿我们勤行一切善,愿我们福德隆盛,能广济一切人,去帮助一切人,然后去给他们介绍佛法」。
所以,这一位僧人就劝告,「年轻人不要恃才傲物,傲慢了老者,所以不知寿命是天之所与,其实就是修来的福报。而且老人都为历代的天子所尊重。纵使很有才华,都不一定能寿命长久。」
其实说实在的,有一句话叫英年早逝,这一句话里面,我们假如深究那个原因,很多时候往往是因为很有才华,但是太过傲慢、瞧不起人,折损了自己的福报,这个时候才华就变成灾难了。所以「才华,身之灾也」,要慎重。
好,这个是我们谈到「敬老」的部分。
还有「怀幼」,年幼,他需要人照顾教育,所以这个「怀」当中还有保护在里面。而我们面对现在这个时代,孩子假如没有接受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整个这个电视、环境,又很容易染上坏习惯,那这些孩子们得了人身,却不能了解做人的道理,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所以世间有真正好的这些教诲,才能让这些孩子成为人才、栋梁。所以复兴中华文化,恢复「教之道,贵以专」的教育,这个很重要啊,才能救了下一代,才能让下一代有人才。从我们自己的家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从整个社会民族,假如没有好的下一代,那我们这一代人也有愧本分。
所以我看到我们现在一、三晚上,很多小朋友来学习,像我昨天在二楼,好几个小朋友看到我,都主动跑过来九十度鞠躬,我真是心花怒放,真高兴、很欢喜,而且很欣慰。我们是二十多岁才开始学,他这么小就可以学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苦,不能再让他们走这种弯路了。
从明年我们三月份早上,还会开半天的私塾班(3—6岁幼儿),我们好好的来力行老祖宗留下来这些教育的智慧,呈现很好的一个成果出来,让大众对我们伦理道德教育有信心。他一有信心了,慢慢的整个教育界就会恢复「教之道,贵以专」的教育。这样是「怀幼」,救了下一代的教育,让下一代有真正的人才出来。所以这些教学的老师任重道远,这个重不是重量的重,是重要的重。
好,那今天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