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第二十三集)

时间:2016-02-10 10:45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fxsp.org/category/index33-2.html
 
蔡礼旭老师 2010/10/1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4-023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早安,早上好。
 
我们《太上感应篇》的学习,进入第三段,怎么样积德行善。
 
所以一开始,就是「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而这个「道」最具体的,在我们当下,敦伦尽分,就是道。五伦的本分: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我们先要把这个本分做好。假如本分都没有尽,然后说要去行善积德,做好事、做义工,那这个社会大众不容易接受。人家说妳媳妇不当好,还说出去做善事,那人家就对儒道释这些圣人的经典教诲,就产生怀疑了,「是这么教的吗?」所以《大学》里给我们讲了很重要的次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提到一句叫「其家不能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这不可能的,自己家都不能够和乐,孩子都不能教好,还能够去利益他人,教导他人,这是不大可能的事情了。所以「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提醒我们要敦伦尽分。
 
那这个本分,它再延伸出去,那就非常的深远了。比方说父子有亲,佛家给我们讲了个真相,「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那这个行孝,那就是对一切的人,都有这样孝敬的心。
 
我们都很熟悉净业三福,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而我们从孝敬扎我们德行的根,那不只是以这个孝敬的心对父母、对师长,它的深意,是用这样的态度再延伸到对一切的人、一切的众生,这个就是善学了。假如能这样的心境,去落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那这个人就是普贤菩萨啦。普贤菩萨开头第一大愿,「礼敬诸佛」,那这个「诸佛」就是,情与无情都礼敬、都恭敬。所以,这个敦伦尽分,尽本分,用佛家的宇宙人生真相,它就非常深远了。
 
包含「奉事师长」,我们这一世的老师,我们感激恭敬他们,那生生世世呢?一佛出世,千佛拥戴啊。那当然我们要报这些佛菩萨的恩德,不是说给他们好吃的、好穿的,他们不需要这些东西。他们最欢喜的,是众生得离苦。所以「奉事师长」,最重要的,依教奉行,利益众生,那这个就是更实质的奉事师长了。
 
从敦伦尽分知道了本分,那开始落实,首先要先提升自己心地的功夫。所以善行,更重要的,它的根本是善心。知道怎么尽本分,还要从心地下手。我们看「修身、齐家」前面,还要「诚意、正心」。
 
所以紧接着经文讲到的,「不履邪径,不欺暗室。」这两句话提醒我们,心地要真诚,不自欺,也不欺人。所以这个「不欺暗室」,「暗室」一般讲,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深一层讲,其实是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纵使有人在了,他人也不知道我们的起心动念。而事实上,我们心有妄念、有邪念了,自己的真心就障碍住了,这就不自爱了。
 
所以明理之人,知道,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提升自己的灵性,恢复自己的性德,这是有志气的人。我们假如再随顺妄想分别执着,随顺习气,那是自甘堕落了,有羞耻心的人,不愿意这么做。哪怕没有人,哪怕独处,甚至是自己的起心动念,都不愿意违背性德,这个就是自重自爱之人。有这样的心境,就能有勇猛的心来对治习气,所谓「知耻近乎勇」。所以「不履邪径,不欺暗室」,提醒我们,用功,从起心动念与真诚、与慈悲相应开始。
 
古代的人,对「不履邪径,不欺暗室」,他们是非常的敏锐。我们现在看到这些圣贤的风范,都觉得很惭愧。像明朝有一位先生叫董朴,他学问道德很好,教了不少的弟子。结果他的孩子要参加科举考试了,他以前的一个学生也当了大官,就把今年的考题事先寄给他,知道他儿子要考试了。你看世间的人,都很高兴,「我关系不错,都可以打好这些关系。」但这是「邪径」啊,是不公平了,对其他考试的人都不公平了。
 
我记得我在念大学的时候,刚好有一个亲戚,他知道我姐姐大学毕业,念师范学院的,师范学院出来,找学校,到哪一间学校教书。那这个亲戚,他关系挺好,他就要介绍某一个学校的校长,给我姐认识。当时候,我还觉得,哇,挺好的,有关系真方便。结果我姐姐过来了,亲戚把这情况跟我姐姐讲,「那我明天带你去跟这个校长见一下。」我二姐说,「不行,我假如去了,对其他的人都不公平。」当下我听我二姐这么讲话,我真是对她肃然起敬。虽然我一开始还是动了凡念,觉得有关系挺好的,但是当自己的二姐是正气凛然说,「这样对其他的人不公平,不可以这么做」,把我的这个正气也唤醒了。
 
所以印象很深刻,以后处事,我们不能做出占人便宜的事情、不公的事情。你说,都没人知道啊。「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最后还有菩萨皆知,是吧?佛菩萨统统都有他心通,这么多人都知道,哪有不知的?
 
所以这个董公,并没有把这个考卷给他的孩子看,后来他的孩子还是考上进士了。大家想一想,真的把那个考卷打开了,反而不见得考得上啊。所以人的祸福在一念之间:是正还是邪,是迷还是觉,是染还是净,可能人生的命运都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绝对不可以用不妥当的手段,去求来,这个就「小人冤枉做小人」。
 
那可能我们说到这里,「哎呀,世间那些名利,我把它当垃圾一样,我求都不求。」讲起来挺清高的哦。世间有名利,请问大家,在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团队里,有没有名利?有啊。所以佛门是要我们在心地当中下功夫。你说世间贪,我到佛门不贪,不见得啊。贪法:这一本也要看,那一本也要看;法宝一来了,赶快先抢几本放着。那不都是贪心吗?一看,法宝这么少,先让人家拿,自己后拿,这才是去贪心。
 
佛门的名利,不输给世间哦。你看人家一知道,哇,弘扬传统文化的,人家对我们很恭敬啊。我们要了解,「恭敬」也是名,也是福报啊。但名要副实,名不副实,我们福报都花完了。今天我们对一切人都恭敬,这个态度才对。我们对上、对有名的人、对有影响的人,特别恭敬,对平常的同修,甚至对下面的人就很傲慢,这个一定在搞名闻利养,谄媚才会做出这种事情出来。所以那个追名逐利的心态,攀缘、攀关系的心态,一定要彻底放下,在心地当中要放下。
 
今天世间的人追名逐利,他还承认;我们在弘法利生,追名逐利,有时候自己不承认。那我们口头上不要名利,事实上都在搞名利,反而世间的人觉得,人家社会当中那个,人家摆明了说,「我就是要名要利」了,人家还比较容易接受;口头上不要名利,事实上都在追名逐利,反而让人家看了不舒服。所以真正修行,一定从清净心开始,不能染着,不能攀求,「不履邪径」。
 
「不欺暗室」,没人看到的是「暗室」,甚至于做梦也是「暗室」。尤其,平常,人意志力比较强,但在梦中的意志力就可能没那么强。比方,我们平常杀盗淫妄的行为绝不会做,可是在梦里就不能保证了。所以平常有功夫,还要看看梦里有没有功夫?梦里有功夫,病痛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就不知道还有没有功夫了。所以叫勘验功夫。
 
《了凡四训》里面有一段,「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这就好事了。假如「夜梦颠倒」,梦里都是犯了邪行,那这个就要特别痛定思痛,在平常要下大工夫,平常正念分明,梦境就不会出现这些情况。所以做不好的梦也提醒我们,功夫还差得远。
 
所以明朝的杨翥,他是后来当到尚书,很不简单。在书上记载,这个杨翥非常厚道,我们佛门讲的「柔和质直摄生德」,跟这样的人做邻居,都被他感动。他邻居盖房子,屋顶盖得特别大,然后那个屋顶的雨水,统统都流到他们家屋上了。然后他们家里的人就觉得,这个人建房子怎么这么超过,就来告诉杨翥。杨翥说,不下雨的时候,比下雨的时候多嘛!不跟人计较。
 
然后刚好隔壁邻居生了小孩,生小孩,那个婴儿特别怕惊醒,他就把自己的驴卖了,因为那个驴有时候会叫,怕吓到孩子。哇,你看,为了一个小孩,他自己当官的人连驴子都卖掉,走路啊。念念为人着想,绝没有丝毫自私自利。
 
我有时候看到《德育故事》这些风范,我说,哇,他们假如又知道念佛,个个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德行是太不简单了!
 
所以为什么整个神州大地学大乘佛法,成就的人远远在印度之上,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实在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老子、孔子,那都不是一般人。在永明延寿大师写的《万善同归集》里面,就指出来了:在《起世界经》里面讲到,佛遣两个菩萨于震旦方向讲经说法。印度的震旦就是中国。震旦方向,你们以前没学过地理吗?全忘了吗?
 
好,告诉大家,心地愈清净,以前学过的东西会自己冒出来。假如以前学过的东西,还是都提不起来,那个就不大正常。你不要说,「佛门就是要放下,放下」,你心地清净的时候,本来忘的东西都会浮起来了。你愈学记忆愈差,那是不正常的。
 
所以就讲到了,东北西南的震旦方向,遣两尊菩萨:迦叶菩萨跟儒童菩萨。那大家一听就知道是谁了,儒童菩萨是孔子,迦叶菩萨是老子,给我们打好根基,之后大乘佛法一传来,开花结果。所以我们要了解,成就一个人,成就我们的道业,你说佛菩萨要伤多少脑筋啊?要不疲不厌,这样子来呵护,来护念我们。我们再糟蹋了这么稀有难逢的因缘,那就是这个心太狠了、太不感恩了。
 
假如能用心去感受,缘分实在是千载难逢。远的我们不说,就光是师父护念我们这一生的道业,大家看,多少的良苦用心在其中:坚持讲经说法,坚持以自己的行持,来彰显释迦牟尼佛的行持,佛陀就是这么教我们的,佛教就是教育,就是讲经说法,结果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受了多少毁谤,多少侮辱,才成就我们闻法的因缘。所以,时时这么想,念念就想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了。
 
杨翥,他这个心地非常为人着想,所以他把驴子卖了。所以看人的修养,往往在他面对一些境界,瞬间的态度,就可以看得出,那种至善,那种对人的体恤、关怀。
 
刚好有一个小孩在玩耍的时候,把他祖上的坟墓的墓碑给推到了。诸位同仁,你们家的祖坟墓碑被人给推到了,我们第一个念头是什么?这个杨翥他的仆人(专门在整理这个坟墓的仆人),是惊慌失措的跑回来报告,主子啊,墓碑被推倒了。杨翥说,那个孩子有没有受伤?哇,我们看到这里都佩服,人家完全没有我执。而且,还主动的到这个孩子的家里,看看那孩子有没有受伤。然后对他父亲讲,孩子没受伤,孩子没受伤,要多注意孩子的安全,就回去了,一句批评都没有。用德感动人啊!
 
而这个杨翥,他刚好有一天做梦,梦到走到一个果园里面,摘了人家两颗李子吃。结果他醒过来就非常自责:我在梦中会摘人家的李子,铁定是平常,这个「道义」跟「利欲」还没分清楚,修养太差,怎么在梦中不守规矩,还有盗人家东西的情况。所以他好几天都不吃饭。
 
所以他们克己、格物的功夫,非常的扎实。所以常常我们说「参善知识」,《德育故事》里面这些风范,确实我们看一则,效法一则,把他们的行持,要放在心上。
 
接着就具体谈到,怎么样来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所以经句接着说的:
 
【积德累功。】
 
这个『德』,偏重在存心。我们说看一个人有没有德,看他善心、爱心。『累功』,这个「功」,比较是强调在它事项当中,做出哪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积德」,最重要的要增长自己的善心;「累功」,就是积累自己的善行。而佛菩萨、圣贤,事实上他们生生世世都是在做积德累功的事情。
 
在《三字经》当中,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例子,叫「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个例子就是积德累功很好的事例。
 
他本来三十几岁了,都没有孩子,他的祖父梦中告诉他,命中无子,但是命运可以改变,叫他要赶紧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所以一个人有没有福气,首先在能尊重圣贤、尊重长辈的劝告,这个就是他得福最根本的一个原因。祖父来交代他的,他不敢懈怠,所以很认真的,从隔天开始,只要有行善的机会,他都尽心尽力去做。
 
刚好,他有一个仆人,偷了他的钱,偷了两万钱。以前的人很有意思,毕竟文化的熏习氛围比较强,所以偷了人家的钱不好意思,就写了一个借据,贴在他一个女儿的身上,然后自己就跑了,就是以女儿来抵这两万钱的债。窦禹钧先生就把这个借据烧了,把这个孩子很用心的照顾长大。我觉得他夫人也不简单,面对先生的善心,成人之美,配合先生做这些善事。结果这个女孩,后来十五岁了,他又花了两万钱把这个女孩嫁出去,嫁到一个好的人家,就是把这个偷他两万钱的仆人的女儿,当自己女儿一样的爱护啊。
 
后来,这个仆人知道了,自己的女儿都嫁到好的地方去,哇,痛哭流涕很惭愧,又跑回来做他的仆人。然后这个窦禹钧先生,就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还是一样对他很好。我们说这叫厚德啊,积德累功,那个「积德」就是,他心地非常的宽厚,厚德载物。
 
后来又在一个地方,一个佛寺里,捡到两锭金子、十两银子,时间晚了,他先回去了。隔天又去站了一天,等那个失主来。果然那个失主来找了,那个失主是拿这个钱要去赎父亲的罪,都是很危急的事情,所以「救人危急」。
 
而且,亲戚结婚没有钱,他资助;办丧事没有钱,他支持,一生做下来都是几十件这样的事情。在自己房子的南边建了四十间书院,所有这些没钱读书的学子,他都供给他们生活的需要,让他们考功名,帮国家成就了很多人才。
 
所以他后来做到谏议大夫,生了五个儿子,后来还有八个孙子,全部都很显贵,当大官。结果他的祖父又来了,「你积德行善,上天给你延寿三十六岁,活到八十二,而且子孙都很贵显。」而且上天已经留个洞天真人的位置给他了。结果八十二岁那一年,他跟朋友谈笑风生,谈着谈着就走了。哦,真好,哈哈哈几声就走了。
 
好,所以诸位同仁,当我们至诚念佛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那个莲花就开了,而且你愈念它会愈大哦。西方的位置都帮我们留好了,大家别担心,这一辈子好好积功累德,自自然然就去了,水到渠成。大家这几天念佛特别努力,有没有感觉莲花大了一点?功不唐捐啊。「如母忆子」,就像念着自己的父母一样,归心似箭,赶快要回老家了,一念相应就一念佛,念念相应就念念佛。
 
好,早上先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