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第二十一集)
时间:2016-02-10 10:41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次
http://www.fxsp.org/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蔡礼旭老师 2010/10/4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4-021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我们接着上一次讲到「月晦之日,灶神亦然」。今天我们看下一个经文: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凡是人有罪过了,不管这个过是大是小,都有记录。大的罪过,可能会折损人,这个『夺纪』就是十二年的寿命;『小则夺算』,这个「算」是一百天的寿命,等于是折福、折寿了。
那我们在学习《感应篇》的过程,有同仁就说了,读的这些都是恶,读起来好像心里怪怪的。大家会不会有这个感觉?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今天有过,夺纪夺算;有善呢?那就增福增寿嘛。而且说实在的,修道的过程当中,「迁善改过」:听到善,欢喜;听到恶,要观照自己,要把它改过来。不能修到最后,自己的恶,都不从心地上去观察,那可能就会自欺了,可能就会得过且过了。所以「有则改之」嘛。
而且说实在的,《太上感应篇》这些教诲,我们以前都没有学过,没有好好深入过,其实很对治我们现在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的习气。读了有不舒服,可能刚好讲到我们了。发现讲的是我们,不只不要不舒服,要高兴,这经文把我们问题指出来了。知道自己的问题,师长说叫「开悟」,再把它改过来,这个才是「真修行」。
下一句讲到: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这个罪过,它是有大有小,大的叫罪孽,小的叫过失。那在《太上感应篇》里面,举了数百个例子,让我们可以奉行,可以观照。而这个『数百事』,说实在的,每一件事情,再把它细分到整个处事待人接物,那又是有包含很多的细项了。那就要看大家善于去体会了,每一个经句都有它的深度跟广度。
而『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欲求」,就是希望,就是目标。一个人想要「长生」,这是长寿。我们修道,佛门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很多人听到这个有求必应,「哎,我这一生什么也不求了。」不要为自己的自私自利求啦。一个人都不求好好积功累德,造福于父母,造福于后代,那叫没有责任感。讲得很好听,「我什么也都不求了」,假如说什么都不求,一句佛号都没断,那这个真的是不简单,他这一心求生净土。假如什么也不求,然后悠悠放任,也没进步,那个叫没有责任感啊!
所以佛门讲的,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最重要的,如理如法去求。大家求不求福报?佛门讲「福慧双修」,福报要求啊。第一个,你有福报了,长相人家看了庄严;你没有福报,一看很寒酸,人家看到你都想跑,那就没有办法亲近大众。等觉菩萨都一百劫修相好,福报啊。有福才好去利益众生,去造福众生,结善缘。有了信任,才好跟他讲觉悟的佛法。
福报不能贪,但要修,修来造福大众。不要修行人一谈,谈到钱,谈到福,「哎呀,我沾都不沾啊。」跟大众相处,不要显得太清高,要和光同尘。看到人家贪财了,不要批评人家贪财,要顺势而为,「哦,你这么努力赚钱,一定是为了孝顺父母。」人家本来没有这个意思,一听,「哦,是是是。」你一下说,「人不可以这么贪心」,他心里不高兴,以后不跟这个人讲话了。总要顺势去引导。
所以佛门最常讲的,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我们是因为闻佛法,还没闻佛法以前,我们根本不懂这些道理,人生就胡里胡涂,非常的急躁、蛮干,追名逐利,人生也是撞了一鼻子的灰,不明理啊。人生不只伤了自己,还伤了别人。所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得要把儒道释这些经典,让人明白,他才不造业,他才能真正求到人生的幸福、美满。
所以我接触一些企业家,他们给我很深的感受。他们读这个《太上感应篇》读完说,没有一句,没有犯过失的。我一听,他从头到尾每一句都犯,现在居然还活着。大家想一想,他福报大不大?大得不得了。居然犯了这么多罪过了,还没折掉他的福,你说他假如没有犯过失,他现在的福有多大?但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他有这么大的福报,他善根也很厚,「总在遇缘不同」,他得有缘分,接触儒道释的教诲。
那大家想一想,这样的大福之人,他有学跟没有学,对他的人生,跟他这一生的家人,还有他整个员工,影响就非常大,所谓天壤之别。为什么佛门把法布施摆在第一位?那个影响太深远、太广了。
而这一句话,对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人来看,「欲求长生者」,我们看到「长生」两个字,脑海里冒出什么目标跟景象?无量光寿啊,这个「长生」对我们来看,就是要无量寿了,就是要求生净土。那能达到求生净土,那得照经典去奉行。《阿弥陀经》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要多培植自己的善根福德。缘是遇到了,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而且要「善男子、善女人」,发愿求生,就能往生,但他要符合善男子跟善女人。
这个法门特殊啊,不用断见思烦恼,可以带业往生。但是这个「带业」,我们要很清楚,搞不清楚,说「哦,造业也能往生,继续造,没关系」,那就错了。「带业」是带旧业,不是带新业。以前所造的,不明理造了,忏悔业障。现在明白了,知道要符合善男子、善女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跟十善相应,要把做人这个善的标准要做到。
下面说,「先须避之」,这些跟善相违背的恶行、恶心,都要把它去除掉,才能符合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师父常说,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移民前要办护照。这个护照就是,要把这儒道释三个根扎稳,这个护照就办好了。
那天神,他们看到世人所造的善业跟恶业,叫「知其然」,可是佛菩萨是觉悟的人,可以「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众生会造业?他的过去生沾染了太多恶习,因为他迷惑了,所以造作恶业,现在才会受这些果报。所以佛菩萨是「知其所以然」,从根源当中,把恶、把灾,给去除掉。所以觉悟的人就不受这一些灾难了,觉悟的人无我了,没有私心了。就像《了凡四训》讲的,「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他才被这天地鬼神管着。
诸位同仁,被人家管好不好?不要被人家管,自己管好自己。真正把习气放下了,就自在了,不只他们不管我们,还当我们的护法,随喜我们的功德。人生目标要定得更高,真正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我执。
好,我们接着看下一句: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这一段是具体讲如何行善,从这一句到「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这是第三大段。而这第三段主要讲善行。有了善行,以后可以升天,这是善果。而这两句是后面所有善行的总说,总纲领。
而这一句讲到,『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这个「道」就是指道理、正道,做人应该走的常道。那儒道释三教都很具体的,给我们教诲了这个「道」的标准。所谓人有人道,在商业有商道,在医学界有医道,在教育界有师道,各个行业都有他做人的本分、轨迹,包含菩萨也有菩萨道的标准,佛道也有标准。所以这个「道」,就看每一个人自己定的目标。假如大家定的目标,是我这一生要当生成佛,那这个道的标准就是平等心,就是普贤行了!处世待人一不平等了,一分别了,那跟我的目标相违背了,赶紧调回来清净平等的心。所以自己正走哪一条道,自己要非常清楚,所谓自知之明。
用佛门的标准,这个「道」就是性德,跟性德相应的,依教奉行。所谓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念念与佛心相应,走的就是佛道了,这是真佛子啊。所以修学佛法,不管千经万论,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回归自性。师父最近讲的「妄尽还源」,就是回到自性,回到「人之初,性本善」。其实要回到自性,自性本有啊,不是外求的。他现在有障碍了,什么是障碍?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修学,行道的过程,最重要就是放下,放下是功夫。每一天有没有放下执着、分别?它愈来愈淡了,这个就是「是道」。假如执着点愈来愈多了,愈学愈不快乐了,那看起来样子是在学道,事实上是跟道背道而驰,没有在实质上用功。样子是道,但是实质可能是非道。
刚好我们之前讲了《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俞都先生,用不用功修行啊?看起来很用功哦,什么好事他都参与,看起来是道,但是他没有抓到修学的根本在起心动念。实质上用功是起心动念,但是他起心动念是非道,所以他家庭、人生很凄惨。所以修行啊,要修得明明白白,要从根本修。
那我们再具体,什么是性德相应?儒家,就是五伦、五常。五常是「仁、义、礼、智、信」,我们处世待人都依这五个标准:处处替人着想;讲道义,不讲条件的;对人恭敬谦退,这「礼」;处事有智慧,不迷糊,知道本末先后;讲话守信,对人真诚,就是五常。还有四维、八德。有没有符合这个「道」的标准。
师父有一句话期许我们:心是孝悌忠信(整个心提起的都是孝悌忠信的存心),身是礼义廉耻,行是仁爱和平。所以整个身心,完全跟八德、跟道德,完全融在一起了,只要一起念头,一言一行,都是道德的流露,那这是真君子了,真圣贤了,走在君子、圣贤的道上了。
所以这个「进」,只要是善的事情,赶紧去奉行,学一句,做一句,这是「进」,勇猛精进。其实看到这个「进」,我们就想到「不进则退」。人不用心,过去的习气就冒起来了,外面诱惑又多,很可能就兵败如山倒了。
道家的标准,那《太上感应篇》就写得非常详细。佛家的标准,师父常讲,「心有根本,行有根本。」所以我们行道,都从根本去行:心的根本,时时跟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行的根本,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
这一些非常重要的教诲、行门,我们往后员工课都要考试,把这五个科目要背出来。大家赶紧背,到时候要考了,不要说我没先通知大家。「是道则进」,连这些最重要的纲目都背不起来,怎么去观照?怎么去落实?人不用功,不下功夫,铁定懈怠。
但是大家放心,我挺仁慈的,我都会事先很早就跟你们讲,比方我现在已经泄题了。还有印光大师那一段一定要背。其实你们都欠我很多了,是吧?这些作业是早在上一次学《了凡四训》,就应该要考的,要检查的了,背起来没有?你看考试重要吧。没考试,「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还有明天嘛,还有明天嘛」,继续这样过下去,明天就到阎罗王那边报到去了。哪有那么多明天啊,无常就来了。
所以有要求还是必要的,到时候大家炒菜就一边背经了,一边背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连在睡觉时候都会背出来,多好,不打妄想。「受持读诵」,才能把它做出来。
那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就是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太上感应篇》。佛门特别重视力行,每一个道理,具体怎么做。师父是讲得太清楚了,我们再不好好依教奉行,那对不起老人家的苦口婆心了。
第二福,这是小乘福了,也是真正进佛门,叫「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那受持三皈,是觉、正、净。觉悟是道,正知正见是道,清净心是道;反过来,迷是非道,邪是非道,染是非道。那我们时时要跟觉正净相应,那就是「是道则进」了。一个人的修行有没有得力,就看他觉正净有没有不断提升。觉正净就跟我们《无量寿经》经题是相应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就是三皈依的净;「平等」,三皈依的正;「觉」,就完全跟,这个经题就跟三皈依是相应的。
「具足众戒」,那这个「戒」,具体的,三个根都是戒。师父的教诲也是戒哦。我们念头跟师父教的违背了,就没有守弟子的戒律了。所以为什么修道的过程当中,一开始最重要的,要放下自己的邪知邪见、错误的思想?不放下,装不进来。
有一个禅师很有修行,有一位居士,就要去跟禅师请教修行。禅师请他坐下,就给他倒茶,结果倒倒倒,就满出来了。这一位居士马上很紧张了,哎呀,满出来了,满出来了,别倒了。禅师讲,满出来就倒不进去了。所以《了凡四训》说,「谦则受教有地」,谦虚才能受教。觉得自己有什么,自满了,善知识的教诲就进不去了。
说,「欸,我很听师父的话。」听师父的话不是嘴巴讲的,讲的不算,要看实质。我们平常跟人谈话,十句里面,几句是师父教的?假如一句都没有,那说听师父的话,铁定骗人的。装在脑子里都是师父的教诲,那讲出来一定句句都是师父的教诲,都是佛陀的教诲。假如讲十句,有九句是自己的想法看法,那是跟自己学,绝不是跟师父学,也不是跟佛菩萨学。所以这个「具足众戒」,首先听话才是持戒。
其实我们想一想,我们这两三代人,根基都浅。根基浅,还不肯谦虚受教,那就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了。世间人说,「值得骄傲」,那他还有端出来可以觉得好像比人家厉害的东西啊。那我们现在东西端不出来,还骄傲,应该叫什么?那就不叫「值得骄傲」了,那就叫「自卑而骄傲」了。因为自卑,怕人家瞧不起,打肿脸充胖子了。
所以往往傲慢的人,内心都是自卑的。不自卑的人不傲慢,叫不卑不亢。不自卑的人,心里健康啊,他怎么会傲慢?他相信自己有性德,他用心成就自己的性德,他有自信,他不自卑;他也相信别人有性德,他也尊重别人,他也尽力协助别人恢复性德。这是心里健康的人。
师父在拜李炳南老师为师的时候,已经跟方东美教授、跟章嘉大师学了好多年了。而且那章嘉大师当时候是台湾高僧,跟他学,那不简单啊。而且是跟这两位大善知识是单独一对一教。当下跟李炳南老师学,李老师说要守三个条件,其中一条:以前所学一概不承认。师父马上就接受了。我们都没有这些根基,还老舍不得自己的这些想法看法,那这一生要得力,就不容易了。
所以这个「受持三皈」,首先要放下自己错误的知见,期许自己:起心动念,都要跟经典、跟师父教诲要相应。真的这么去做了,烦恼自然就没有了,提起的都是正念了嘛。邪念才有烦恼,正念就是法喜充满了。
「不犯威仪」,师父常常期勉我们的,这个「威仪」就是时时给众生好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个就是「不犯威仪」了。
接着第三福,大乘菩萨道。
「发菩提心」,真发出来了,跟菩提心不相应,生大惭愧心了。惭愧心是性德啊,念念与菩提心相应。
「深信因果」,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念提起佛号。
「读诵大乘」,时时、天天亲近善知识,亲近大乘佛经,而且是一门深入,不杂修,一门深入《无量寿经》。
「劝进行者」。前面十句都是自利、自行,最后是化他。要真正自己做好了,自然感动身边的人。这个「化」就是潜移默化,自然而然。而自己做不好要感化他人,那不可能的事情。佛门常讲,无有是处。所以真正要利人,一定要懂得成就自己。「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什么都不急,最重要的先提升自己。不要想着要帮人,结果自己都在堕落,这个就适得其反了。知所先后,正己,才能化人。
好,今天早上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