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第十一集)

时间:2016-02-08 08:29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http://www.fxsp.org/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蔡礼旭老师 2010/9/2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4-011
 
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我们《太上感应篇》开头讲到的「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那这一句,首先我们要了解善恶的标准。善,感善报;恶,感恶报,「如影随形」。而善恶的标准在哪里?以佛门的标准,随顺性德,是善;违背性德,是恶。这个标准,就是很彻底。性德,师父常讲的,真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的心念跟这个五心相应,这个是善。而且这个善,真心,是到一真法界去的,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违背这五颗心,是恶。尤其跟贪瞋痴相应,这个我们就要很警觉了,贪心感饿鬼,瞋恨感地狱,愚痴就感畜生道了。所以我们对这个善恶很清楚、很明白,就会很有警觉性,就会在念头当中下功夫。
 
所以佛门讲善恶,最重要的还是要转迷为悟。迷了,就是恶;觉了,就是善。而觉迷的标准,当然我们还是都要依照经典来对照自己。而这个迷悟,师父常讲的,念念为人着想,这个是觉悟,为什么?众生与我皆一体,这是觉,明白这个真相,所以念念为人着想。念念为自己着想,这个是迷惑。为什么?把自己这个身当作我了,贪着这个我,从我又延伸出去,就是「我所」,我的钱财、我的房子、我的妻儿,这种种就延伸出去,其实有我就有贪着,那贪了就随顺贪瞋痴,就是迷了。
 
所以,佛门有一个比喻,这个大海里,大海很辽阔,比喻一个人本有的法身。一个人的真身,虚空法界是自己的真身,是真正的自己,这个是真相。
 
看大家的表情,没什么反应。打一个比喻,大家有没有做梦的经验?连做梦的经验都记不起来了,你们全放下了是吧?请问做梦的时候,有没有山川大地?有没有一切人物?谁变的?你看,人,心可以变一切境界哦!好,梦醒了没有?昨天做的梦醒了,现在的梦还没醒。我们叫梦中又做梦,虽然梦中的梦已经醒了,还是在做梦。
 
所以为什么说善恶的标准在迷悟?悟了才不造业,才不会分别执着,分自、分他,又对立,又伤害,这就造业了。一体了,哪有伤害的道理?有没有人看到某个人自己捶自己,捶得很凶,然后愈捶他说愈高兴,真痛快!大家看过这种人没有?可能要到精神病院才看得到,那叫不正常。一体的,他绝不伤害他自己这个身体啊。假如从这里去观照,人知道宇宙万物跟我一体,他还伤害谁?就是不明白,他才有对立,才有伤害。所以这个悟,讲彻底了,就是明白宇宙人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
 
刚刚讲到那个比喻,大海里起了一个水泡,那个水泡,就是我们误认为自己的身体就是我,那个水泡就比喻人误会了这个身体是我。那水泡觉得水泡就是他,那他的整个身心,统统只着眼在这个水泡上。当有一天他知道,原来水泡不是我,大海才是我,他把这个水泡「啪」戳破,那他是谁?这个水泡是谁?就是大海嘛!所以佛菩萨都戳破了。所以佛菩萨在哪?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现身,这个就是他恢复自性,起的「法尔如是」的自在妙用,他可以千百亿化身,因为他那个水泡戳破了,他可以「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那我们还没戳破,众生有感,我们怎么应?我们没办法应啊!大家有没有觉得两只手很不够用?所以要学谁?观世音菩萨啦。最重要的,祂恢复自性,才能起这样的妙用。所以为什么念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往生之后,有弥陀本愿威神加持,人的能力可以恢复到阿惟越致菩萨,可以帮助众生。所以为什么说念念求生的人,那一念心是慈悲心?因为他念念念众生苦啊,自己能力有限,赶紧珍惜这一个这么殊胜的机会,往生西方,一下子提升到这样的能力,跟着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跟着清净海会众菩萨,能够游步十方去帮助众生。所以蕅益大师讲,念念求生净土的心,是无上菩提心哦。
 
但是这一句话大家要会听,不是求生净土的心,是什么?是「念念」求生净土的心哦。不是一天冒了五次「求生净土」,就是无上菩提心哦。今天有五个念头求生净土,有五千个念头看人不顺眼,那这个不是无上菩提心,这个我们得要勘验清楚。不然到时候不能往生,「唉哟,那蕅益大师说错了。」他们都是证悟的人,不会说错,是我们自己理解错了。
 
既然我们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我们不能再着在自私自利当中、自我当中,要放下这个执着,不能迷了。迷惑,一定造业。自私自利哪有不造业的?之后苦报就要来了。所以师长特别强调,一念生起为自己是迷,一念生起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悟。我们这个时代,不从念念为人着想下手,这一辈子不可能有成就,只是结个善缘而已了。这是真话啊。所以为自己是私,为众生是公,「大公无私」就是觉悟了。如果人有丝毫私心,就不是究竟的觉悟、圆满的觉悟了。
 
所以修学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把私心放下。尤其在哪里勘验?在团体工作当中,这个就非常重要。大家冷静去看看,现在的家庭,现在的团体,他要生活,容不容易?不容易哦。你看现在又大都市生活,那赚钱都不容易。我们自己回想一下,在我们父母那一代,他们的日子很不容易,他们很有道义哦。
 
我父亲,我是听长辈们讲的,不是听我父亲自己讲的,我父亲读大学都是吃汤面,那汤面其实里面都没有什么料的,就只有汤而已。那为什么不敢吃面,都是吃汤面呢?因为家里穷,不敢给家里添负担啊。为什么说「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因为他这一念,时时为家庭着想的心已经内化了,他自然在团体当中,他可以委屈自己,他可以多去承担一些。
 
他承担得苦不苦?看大家没什么反应,你们没承担过。很多人在看德育故事,「哎呀,他怎么苦成这样?」那是自己苦,不是他苦;是我们自己想象说,哦,让我这么干,我一定受不了了。但是他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他良心很安啊,他觉得他为家、为团体尽到了这一份道义了,心里非常充实。
 
所以从家庭到团体,我们有没有这一颗心,念念为家庭、为大局着想的态度,这个就是去私了。
 
家庭不容易,告诉大家,团体更难。为什么?团体的人更复杂,他还没有血缘、亲情的基础,这个时候更要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甚至于要勇于去承担责任。看到没有人主动去付出、去承担,我自己先出来。不然,团体的工作到最后做不下去了,那就对不起大众了。所以为什么说「委曲求全」、「忍辱负重」?不能委屈吃亏的人,他不可能负得了重。我们在看历史当中这些忠臣,我们对他肃然起敬,可是我们今天在团体当中遇到事情,有没有他们的承担跟气概?还是就怕吃亏,都只想着自己,什么事往外推?都让团体、让领导伤透脑筋,不知道怎么干事情。那我们在团体是添麻烦,不是帮忙了。时时要换位思考,为负责的人思考,为团体思考,这是去私心。
 
比方我们那时候在学校教书,排课容不容易?不容易啊。今天你给这个老师排这节课,他生气了;给那个老师排这个课,他不高兴了。那排课的人多难啊。那对于这个排课的负责人来讲,谁最让他欢喜,最让他感动啊?「没关系没关系,剩下的都给我。」是不是?我们有没有这种心?那「去私」只是理论而已,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还是用不出来。为什么用不出来?「我」作祟嘛。「我」不舒服;「我」怎么可以吃亏,为什么不是他做?言语当中,都是比较,都是计较。这个时候想不起来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们本来在心境当中做不到的,我们现在做到没有?这个才是真实的提升跟功夫啊。而且告诉大家,因果是处处都在的:我们不孝敬老人,我们老了就没人照顾;我们不时时忍辱负重,为大局着想,改天我们负责事的时候,就没人帮我们了。这个都是因果报应哦,都是感应哦。
 
所以这里师父讲到的,为自己是私,为众生是公,这个确确实实,是我们修行的下手处。
 
而这个善恶,《了凡四训》讲得非常到位,大家可以好好的再复习一下。「有真有假,有端有曲」,这个端曲都是从起心动念的根本去看哦。「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则为曲。」今天我们在做弘扬中华文化的事情,好事啊,看起来很有爱心哦,可是在做事的过程当中,常常发脾气,那这不是真爱心,这是什么?这还是名闻利养的心。真的爱心怎么会乱发脾气呢?可是为什么还干得那么起劲?因为干这个事,人家很赞叹、很恭维,所以这还是名闻利养的心为动力哦。假如真正都没掌声了,没有赞叹了,没有利了,他做不做?真正有爱心,应该体恤身边的人,怎么会做这么大的善事,结果都是伤害到旁边的人,让人家很有压力?这个就不合逻辑了。所以,《了凡四训》这个教诲,让我们彻法源底去看善恶。「有大有小,有半有满,有难有易」,这些几个角度,我们好好的去深入。
 
「善恶之报」,善恶我们搞清楚了。而「如影随形」,提高我们的敬畏心。
 
《了凡四训》里面讲的,修行、改过,要发耻心,要发畏心,要发勇心。其实第三个勇心,跟前面两个心是分不开的。这一生要调伏习气,容不容易?不容易哦。要有什么样的心态呢?不怕死,就怕忘失正念,就怕念头不对,死都不怕。「宁可碎骨粉身」,都不忘失这个正念。要有这种决心、气概,才能把无始劫的烦恼对治、降伏。这个「勇」,从这里出来的。这个「勇」,是「自己本有如来智慧德相,本有弥陀的真心,现在却轮转六道、随顺习气,太糟蹋自己了,太对不起自己了」,这个羞耻心出来了;然后又跟佛陀比,又跟孔子比,羞耻心上来了;又了解事实真相,起心动念都有因果报应,起心动念,「天地有司过之神」,时时神明鉴察,这个敬畏的心起来了。所以人能够提起羞耻,提起敬畏,都来自于他明白事实真相,真清楚了,不愿意糟蹋自己了,不愿意再造恶了。
 
所以昨天我们讲到,王志仁,本来是四十岁,短命、无子,「如影随形」,那个罪报真的跟着他。但是,「善恶之报」,随人的善恶,它会转。一念真心、一念大善心,他的业报就转得快了。但是假如本来是福报,而且是大福,一念违背做人的道理了,可能这一念就把大福完全折掉。
 
有一个读书人叫李生,他很会写文章。很会写文章好不好?你们希不希望很会写文章?希不希望口才很好?大家想一想,俞净意公口才好不好?他讲起话来,所有的人「哇,太佩服,太厉害了!」结果是把自己的福全部折光了,生的孩子都死的死,不见的不见了,福折光的果报啊。所以德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福的基础。会写文章,有才华,不见得是好事。
 
所以老祖宗提醒我们,才华,「身之灾也」。为什么呢?因为只要德行根基不牢,只要有才华,我还没有见过不傲慢的。所以古人很谨慎,「才胜德,谓之小人」,这个对他自己的修学,以至于对团体,杀伤力都很大。所以有才了,德还跟不上,要更戒慎恐惧,调伏傲慢,赶紧把德行的根基,牢固下来。
 
这个李生很会写文章,后来去参加科举考试,他等于是已经考上举人,要去考进士了。结果他要去衢州。衢州是南孔庙的地方。经过衢州的时候去住了一家客栈。结果这个客栈的老板,在他来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土地公跟他讲:明天你的客栈会来一个今年会考上进士的读书人,他叫李生,你要好好接待他。
 
果不其然,隔天他来了,这个老板非常殷勤招呼他。他有点受宠若惊,就问:你怎么对我这么好?他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他。结果这个李生听了当然挺欢喜的,「哎呀,我今年可以考上啊!」结果当天晚上睡觉,他就想了个问题:我就要考上进士了,以后要当官,飞黄腾达,可是我以前贫穷的时候,娶的那个太太,可能不能做大官的夫人,不能给我面子。他就起了这个念头。结果隔天他就去考试了。
 
结果隔天晚上,这个老板又做了个梦,土地公又来了。土地公跟他讲:这一个读书人,还没考上进士,就想着要把原配给休掉,这一念,把他的福给折掉了,他今年考不上了。
 
果然没考上回来,老板把这个故事又告诉他,他就非常惭愧、遗憾。
 
所以这个「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而且是一转念,整个福报就不一样。所以人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能起违背道德礼义的事情,
 
福州有个读书人,叫文绍祖,他给他儿子找了对象,下了聘,给柴家下了聘。结果下聘还没娶,这个柴氏的女儿中风了。他就找他太太商量,「哎哟,还没娶过来她已经中风了。」好,诸位同仁,娶不娶啊?你们怎么没有声音了呢?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每一个抉择有没有符合天理、道义?他就给他太太建议换一个。他太太很生气的对他讲:我有儿子,就让他顺天理,自然可以长久。背理伤义,违背做人的道理,是让儿子快速招祸,不可以这样。
 
结果一讲完,因为文绍祖自己也是读书人,这么一讲就不好意思了,「好好好,去去去。」假如是现在的人这么讲,你跟他说,「要顺天理,不可以违背礼义」,他可能跟你讲,「那你自己娶去吧。」他没有那个读圣贤书的基础。所以打基础很重要啊,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所以办班教学为什么重要?人他都不懂了,你都没法跟他讲。
 
结果后来,真的把这个柴氏娶回来了。来年,他的儿子就考上进士了。大家想一想,这个柴氏嫁过来感不感动?感动到什么程度?没有办法形容吧,是不?你们要入戏一点嘛,你现在就是柴氏的心情,那种感动会让任督二脉都打通呢。你们没有这个经验,你们人生没有感动到这种份上的时候。结果后来柴氏的病好了,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考上进士。哇,两代人出四个进士,这个在历史当中,你能找到几家?就是他太太这一念「顺天理」,「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大福就到他家来了。
 
好,那今天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