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台语)(第二集)

时间:2016-02-05 11:19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http://www.fxsp.org/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amtb.tw/rsd/jiangtang_ch.asp?web_choice=58&web_rel_index=1125

    悟道法师主讲  2003/3/17  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19-006-0002
  诸位观众,我们上一集讲到俞净意公遇到灶神跟他开示,讲到「专务虚名,敷衍浮沈」。这一段就是责备他信根不深、恒性不固,没有长远心,没有耐心做善事,指出他生平那些善言、善行,都是专务虚名,何尝有一事着实,就是说没有一桩事情是脚踏实地,尽心尽力认真去做。
  【且满腔意恶。起伏缠绵。犹欲责天美报。】
  『责天』就是求天的意思,天没有降福给他,他就见怪老天爷,求天神降福给他。
  【如种遍地荆棘。痴痴然望收嘉禾。岂不谬哉。】
  这是比喻你的田里都是种一些有刺的东西,又不是种稻子,种错了,种有刺的东西,你一直想说有好的稻子收成,哪有这个道理!这因果不相应。同学读了之后,要认真去反省,痛改前非,脚踏实地,从心地里面修起。再回头看《了凡四训》,照这个方法断恶积善,养自己的谦德,改自己的毛病,《感应篇》一再告诉我们,三年必有效验。你如果真的修三年,勇猛精进,虔诚恳切,不用到三年,半年就不相同了。下面张先生又再跟他说:
  【君从今后。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干干净净。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
  读这篇文章,给我们更大的警觉,更具有实际的受用。尤其是老同修,我们必要认真反省检点,然后在我们修学的环境与过程中,所遭遇到的这些因果,自己就能看得非常清楚。看清楚之后,信心愈坚固,慧眼愈明显,往后功夫才能真正踏实,才能得力。自从我们读了一遍《了凡四训》之后,也有不少同修说很有受用。过去不知道的毛病,听了一遍之后,自己想一想,毛病确实是不少,这就很有进步。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毛病,想要回头就相当困难。所以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利益。
  灶神爷张先生,把俞先生的毛病,一桩一桩指出来,俞净意先生不能不服。还好他有改过之心,所以才能感应道交,感得灶神真正现身在他面前。这段文就是传授他改造命运的方法,也就是改造命运的秘诀。我们在世间,必须要明白无始劫来习气深重。明了以后,就要彻底改过自新,转变自己的命运。不怨天,不尤人,因为一切都是自己造的,所谓「自作自受」。我们自己再造善业,再造善缘,后来的果报当然很殊胜。这一段非常重要,就在念头上转变,再造自己新的命运。
  『君从今后』,灶神告诉俞先生,从今以后,你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这些都是世俗的念头。『先具猛力,一切屏除』,就是彻底悔改。从心地里面把这些妄想、杂念都断除,诸位想想,讲得很容易,做起来不容易。我们哪个人不想断妄想,不想使自己的心地清净!虽然天天这样想,可是妄念依然很多,追究其原因,就是习气太深所现业障之相,也叫做业相。说得更实在一点,就是恶业之相。我们立刻要觉悟,这不是好相。觉悟才是改革的根本,不觉悟就不能改,觉悟才有改变的希望。所以佛告诉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就是此地所讲的「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这些念头一起来,立刻就觉悟「我业障深重,为什么还有这些妄念?还有这些罪业之相?」这一念就是觉,就是光明,就是惭愧心。
  我们应当向哪个方向走?『收拾干干净净,一个念头』,这是教我们初步用功的方法,就是告诉我们下手的初步,要把那些恶念都除掉,把善念提起来,这就是非常好的方法。二六时中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
  不但心里要有大转变,而且在行为上也要认真的转过来。要用什么态度做善事?不图报。做了善事,对人有恩惠,不要希望别人报答,要认为行善帮助人是我的义务,是我应该做的。甚至我们做善事,对人家好,人家还以恶意对待我们,也没有关系,问心无愧就好,即使别人误会也没有关系,大胆去做。不要做了几桩好事,人家不了解,反而埋怨你,你就认为好事不能做,好人不能当,为什么做好事、做好人,还要受人家责备?这个原因,《金刚经》所说的,这正是自己过去世业障深重,这些人来责备我,我做好事,不但他不赞叹,反过来责备,这是消我的业障,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因此我们不要灰心,不要退转,『只理会善一边,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就是踏踏实实的去做,切切实实,直捷痛快的去做。『耐心行去』,大小善事都要有耐心,一天、一年、一世都要这样去做,并且还要发愿,生生世世都这么做,这才是菩萨。这是我们力量办得到的,我们自己做得到的,要这样去做。
  如果我们力量做不到,『若力量不能行的』,我们力量达不到,『亦要勤勤恳恳』。换句话说,我力量虽然达不到,我有这个心,要存这个心,『使此善意圆满』。诸位要晓得,佛家所谓「功德圆满」,是指善心善意确实圆满,并不是每样事情都一定能做到圆满,因为有的事情,我们力量达不到。力量虽然达不到,但是有一个圆满的心要去达到,这样功德就算圆满了。我有这个心,确实是想把这事情做好,可是力量不够,因缘不具足,我确实有这个心,这就是功德圆满了。所以佛法常讲「论心不论事」,圆满不圆满是在你心地里面。心地善意若不圆满,善事、善行做得再多,也不能算是圆满,因为你的心不圆满。下面讲:
  【第一。要忍耐心。】
  没有忍耐心,一切都不能成就。忍耐心就是菩萨六度里面所说的「忍辱波罗蜜」,「忍辱」为什么不把它翻成「忍耐」?诸位要晓得,世间法里面最难忍的就是辱,侮辱。中国古时候读书人常说「士可杀,不可辱」,读书人,杀头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接受侮辱,可见得杀头都容易忍,侮辱不容易忍。因此佛法到中国,六度当中的「忍」这一度,最不能忍的是辱。翻译经典的法师就将这个字翻成「忍辱」,没有翻成「忍耐」,意思是连侮辱这种最不能接受的,都能忍了,其他还有什么不能忍的!这是忍当中最重、最困难的,都可以忍。所以什么都要忍耐,能忍耐就有成就,能忍是福德之相,反之,不能忍就是罪业之相。我们要学忍耐。
  【第二。要永远心。】
  『永远心』就是恒心,恒心不变,既然发了这个愿,决定不改变。无论是在什么环境里,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一定要以行填愿,久久功德自然圆满。
  【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
  这两句就是要我们痛戒的。『惰』是懈怠、懒惰。往往一般人刚发心的时候,心行都非常勇猛,时间久了就懈怠,所以不能成就。古人常说,如果每个人都能保持初发心,没有一个不成佛的,可见初发心,确实是真心、清净心、勇猛心、精进心。古人也有一句话,说得很有意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西天;学佛三年,佛化云烟」。这是比喻懒惰、懈怠、没有耐心,愈学愈退步,这样学佛,怎么能有感应道交!感应是凭真诚、精进而来的,不是从懈怠来的。所以一定要戒懈怠。
  『不可自欺』,就是不能欺骗自己。欺骗别人很容易,欺骗自己是极深罪业。人要是做到不自欺,没有一个不成就的。所以必须天天读诵《了凡四训》、《感应篇》,这就是一面镜子,每天早晚都要对照心行。诸位要想真正学佛,在佛法里成就,就应当老老实实、恳恳切切的把《了凡四训》跟《感应篇》,认真的学三年,把基础奠定,然后佛法才能得力,否则想要佛法得力,当然有困难。有很多老修行、老同修常常在一起谈起,学佛几十年了还不得力,原因在哪里?也就是懈怠、自欺,从来没认真过,没有认真去反省检点、改过自新。满腹怨天尤人的念头,那怎么行!心行都与佛法相违背。
  【久久行之。自有不测效验。】
  他说只要长久这样去做,也就是认真修三业清净,照这样做,自然你有意想不到的效验。
  【君家事我。甚见虔洁。特以此意报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
  这些都是劝勉的话。俞先生对于灶神爷还很相信、很恭敬,初一、十五烧香、上供,对他很尊敬,这才有感应。灶神特别把这个意思转告他,教他『速速勉持』,赶快勉力修持,还可以挽回天意,也就是扭转命运,命运是可以改造的。
  诸位读了这段文之后,平心静气的想一想,我们一生的遭遇,还没有像俞公这么悲惨,还没到这个程度。我们三业的过恶,没有他重,他都能挽回,我们要是能照做,挽回的时间应该比他更快。他要三年,如果诸位去做,一年就可以了,这一点都不假,我们要生清净的信心。
  【言毕即进公内室。公即起随之。至灶下。忽不见。方悟为司命之神。】
  这一番开示讲完之后,张公就进到里面,走到厨房就不见了!俞先生这个时候才晓得,是灶神爷示现。一九四八年周邦道的夫人,在南京她的房子里,遇到地藏菩萨化身,也是面对面说了很多话。如果你以为这是在讲故事,那就大错特错!这都是事实,这是转变命运的起点,千真万确的事实。
  【因焚香叩谢。】
  灶神走到他家设灶的地方就不见了,他就知道这是灶神爷化身来指点他,当然要感谢他,『焚香叩谢』。
  【即于次日元旦。拜祷天地。誓改前非。实行善事。自别其号曰净意道人。志誓除诸妄也。】
  俞先生是在除夕三十晚上遇到灶神,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一年复始,万象更新,他就从这一天起,改过自新,先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他的本名叫良臣,现在改成净意,称『净意道人』。诸位要知道名号含义很深,名号就是提醒自己顾名思义,要把「净意」两个字做到。所以你学佛了,皈依的时候,师父给你取一个法名,意思就是告诉你,要把名号在心行上做到,那就是道,所以也叫道号,「道号」就是道要去实行、落实,所以叫做道号。
  【初行之日。杂念纷乘。非疑则惰。忽忽时日。依旧浮沈。】
  诸位看了这几句,再想想过去了凡先生刚开始在改过的时候,我们也是一样在修,一开始当然也是这个样子。开始的时候,进步很少,退步很多。袁了凡是过来人,俞净意也是过来人,一开始都是进进退退,进一步,退九步。问题是要有耐心、永远心,这两种心很重要,只要有这两种心,有恒心、有毅力、有决心,要痛改前非,这些毛病慢慢会改掉,一下子断不容易,是断不掉的。古代这些前贤都是做榜样给我们看,不是一下子就能断得了的。
  由此可知,听讲最重要。假如我们要求真实的效果,《了凡四训》一遍讲完,过一个礼拜再开讲,一年当中要讲十遍、二十遍,大家就改过来了,这就比较快了,为什么?天天在劝。如果只劝你一遍,讲完了,书就收起来,过几天又都忘了,怎么提得起来!真正修行不容易,一百个人当中,有十个能提得起来就不错了。如果想要有真正成就的话,一年当中听十遍、二十遍,我想在座同修当中,最低限度应有二分之一的人可以成就,这一点也不假。
  所以同修千万不要认为这本书我看过了,这一本经我已经听过一遍了,就不再听了。我们要知道菩萨从初发心到等觉,天天都在学,天天都在听,没有一天不学习,每年总是要讲好几遍,这是自救。所以你听这篇文章,才是真正有福报,这我们一定要记得。如果这篇文章奠定三年的基础,你再去听大经大论,就不一样了,这才是真菩萨,那个时候大经大论才能契机。所以经教必须要天天听、天天讲、天天在一起切磋琢磨才有效果。读了这一段文,我们的信心勇气就要提起来。下面说:
  【因于家堂所供观音大士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愿善念永纯。善力精进。倘有丝毫自宽。永堕地狱。每日清晨。虔诵大慈大悲尊号一百声。以祈阴相。】
  这是求佛菩萨加持,因为靠自己的力量断恶修善,确实不容易。他做的确实不多,每天早晨拜佛,念佛号一百声。我们同修每天念佛号不止一百声,但是诸位用心不如他。他一百声,声声虔诚,我们所念的,恐怕只是有口无心,那就不如他了,我们念一万声,抵不过他一声的效果。这就是念佛要诚、要敬,要诚心诚意去做。他能发这个誓愿,我们也要效法,发誓愿是督促自己。念观音也好,念阿弥陀佛也好,都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
  【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这就是他所以能成功,能转变命运关键之所在。这一念是不是事实?是事实。「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一点也不假,无论在何处,都有鬼神看到,要有这个警觉心。有这个警觉心,当然就不敢自欺、不敢放肆。
  【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
  『物』包括一切动物、植物,遍及九法界一切众生。
  【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随缘方便。广植阴功。】
  这是在行持上转过来了。前一段是从心地里转过来,观念的转变。心念一转,身口的行为就随着转了,这是我们应当学习之处。从此以后,凡是于人、于物有利益的,不管是大事、小事;自己是闲、是忙;别人知道不知道,都无所谓,我一定要去做。做的时候也不必考虑力量够不够,我有没有这个力量,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尽心尽力去做;做一半,没有力量了,这样功德也圆满。只是要问这件事情应不应该做,不用问我们力量够不够,只要这桩事情应该去做,我们就尽心尽力去做,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事无有不办者。『皆欢喜行持』,都欢欢喜喜去做。委曲婉转,一定要把它做到成就而后已,这是『随缘方便,广植阴功』,这几句是行持的典范。
  【且以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逢人化导。惟日不足。】
  前面是自行,这段是化他,劝化别人。自行里面有心行,心的念头转变,身口行为就转变。化他有五个重点:第一、『敦伦』,「伦」是伦理,敦睦伦常。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伦常,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大家能守住自己的本分,尽自己应尽的义务,这叫做敦睦伦常。二、『勤学』,要努力读书,要读好书、读善书。三、『守谦』,《了凡四训》中讲的「谦德之效」。四、『忍辱』。五、深体『因果报应』的道理,恳切的劝导大众,要将因果报应这些事情理论,普遍劝化社会大众,让大家能明了,知道断恶修善。
  【每月晦日。】
  『晦日』,就是每个月最后一天。
  【即计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
  每个月最后一天到灶神爷那里报告一次,把这个月当中,他身口意三业所修的善法,每个月报告。这就是说明他求灶神爷监督他,有一个督促他的力量,他要是不做,到了月终,他就没有办法向灶神爷交代了,这个效果真是不可思议。诸位修学,不一定要写疏文去报告灶神,你家里供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圣像,你就在佛菩萨面前具疏报告,这样就可以了,比灶神爷还要灵验,还要有效。这都是要认真学习之处。
  【持之既熟。】
  下面两句是讲修持的效果,功德不可思议。
  【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这样的境界,是我们非常羡慕的。他做了几年?
  【如是三年。】
  三年,千日之功,一千日。我们想一想,他过去的业障多重!三年就转过来。袁了凡先生过去转变命运的时候,也是三年转过来。三年就见到效果了,为什么我们三年还做不到!三年时日不算长,为什么不肯自勉、发愤!希望同修读到这里,应当要发愤效法俞净意先生。
  【年五十岁。乃万历二年。甲戌会试。张江陵为首辅。】
  『江陵』是地名。张公是江陵人,张江陵是对他的尊称。对最尊敬的人,就称呼他居住的地名,看这个人住在哪里,譬如这个人住在台北市,台北,他如果姓张,张台北,这对他最尊敬。像满清末年,大家尊称李鸿章为李合肥(他是安徽省合肥人)。佛门里也常常用这个惯例,我们称呼祖师大德,既不称他的名,也不称他的字号,都是以地名或者寺院的名称来称呼他。譬如天台大师,他住在天台山,天台大师就是指智者大师,不称智者,而称为天台,大师住天台山,这是对他最尊敬的。像窥基大师,称为慈恩大师,窥基是他的法名,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住在慈恩寺,慈恩寺在现在陕西省西安,「慈恩」是寺院的名称,不叫他的名字,叫他慈恩大师,这是对他的尊称。张公是当时首相,他是江陵人,对他尊敬的称呼,称作张江陵。
  【辍闱后。访于同乡。为子择师。】
  他以首相的身分主持这一次的考试,也就是主考官。考完之后,他想在同乡当中选一位品学兼优的人,来教导他的儿子,为他的儿子礼请一位老师。
  【人交口荐公。遂聘赴京师。公挈眷以行。张敬公德品。为援例入国学。】
  他既然想请一位品学兼优的人,乡里的人都推荐俞净意先生,大家介绍推荐他。从前没有学校,有钱人家,另外有一间书房,请一位老师,这就是私塾。家里的子弟以及社会上清寒的子弟,有聪明智慧的,往往也召集来这个地方,跟老师读书学习。俞先生应聘,受到张江陵先生的聘请,到他的家中做他子弟的老师。这时候,当然他的生活环境就改善了,不再像过去那样的穷苦潦倒,感应也来了。他带了他的家眷,他的太太、他的女儿一同到京城。
  张公非常敬重俞净意公的道德学问,所以也为他『援例入国学』,明朝时代国子监,张公替他报了名,入了学。当时国家所办的大学,不像现在大学这么多,那时国立大学只有一所,而这所学校出来的学生,都是做官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学府,所以叫做国子监。
  【万历四年丙子。附京乡试。遂登科。次年中进士。】
  从前读书人志在功名。得了进士,功名成就了。『进士』是古代的最高学位,相当于我们现代博士一样。
  【一日谒内监杨公。】
  『内监』就是从前的太监,侍候皇帝的。有一天俞公,俞先生去见老太监杨公,这位老太监姓杨,去拜见他,拜访他。
  【杨令五子出拜。皆其觅诸四方。为己嗣以娱老者。】
  杨公是太监,所以没有儿子。他的儿子都是义子,现在说的干儿子,都是从外面找来的。培养这些孩子,以后他老的时候,这些孩子会照顾他,所以收了五个义子。干儿子都很孝顺。他叫这五个义子都来拜见俞净意先生。
  【内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
  五个义子当中,有一个孩子年纪十六岁。俞净意先生看到,就觉得很面熟,好像曾见过面,就问他:
  【问其籍。曰江右人。】
  就问他的籍贯,是哪里人?他说他是『江右』人。「江右」包括现在长江以南,江西、江苏、浙江这一带,都叫江右,当时称作江右,江右人,俞先生是江西人。他说:
  【小时误入粮船。犹依稀记姓氏闾里。公甚讶之。】
  这个小孩还彷佛记得故乡,自己本来的姓氏。他小时候游玩,不巧跑到人家载粮食的船里,跑到粮船里,玩耍玩到不知道出来,粮船的人也没有发现,船就开走了,小孩当然就被船载走了。所以俞公听到之后,非常的惊讶,他惊讶的是他第三个儿子失踪了,失踪很多年。就叫他:
  【命脱左足。双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儿也。】
  听到这样,就叫他左脚鞋子脱下来,脚底有两颗痣很清楚,原来就是他失踪的儿子。他太太生了五个儿子,死了四个,一个失踪;生了四个女儿,死了三个,只剩一个女儿在身边。他太太因为思念儿女,眼睛哭都哭瞎了。这个时候,遇到他失散多年的儿子,所以非常惊讶,非常的激动,大声叫「是我的儿子」。下面说:
  【杨亦惊愕。即送其子。随公还寓。】
  这个时候,太监杨公这个人很好,知道这个小孩是俞公的儿子,立刻欢欢喜喜就送还给他,叫他跟他父母回家了。
  【公奔告夫人。】
  『奔』,就是很快将这个消息告诉他太太,说失踪的儿子找到了。
  【夫人抚子大恸。血泪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双目复明。】
  改过迁善之报如是。诸位想想,眼睛瞎了,现代眼科这样进步,也不容易恢复。经上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怎么会没有感应道交!一定有感应。袁了凡先生短命都能延寿,寿命可以延长,疾病怎么会医不好!这并不是迷信。经上说的理论,我们看了也很明了,说起来也能相信,可是经本一离开就忘了,不能说不相信,是忘了。
  经上说「境随心转」,《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识经论常说「万法唯心」、「一切法从心想生」。境界是我们心里变现的,我们这个身体也是自己的心变现出来,所以感应道交是有理论依据的。理论上能讲得通,事实上就可以办得到,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所以「理事无碍」,当然能转变。
  他的儿子孝顺,也非常难得,看这一段,真不容易!失踪这么多年的儿子,忽然遇到了,使得母亲欢喜流泪。儿子孝顺,能『捧母之面而舐其目』,用舌头去舔他母亲的眼睛,这一点很难得,很孝顺。他母亲说也奇怪,他失踪的儿子舔他母亲的眼睛,舔了之后,眼睛复明,恢复光明,这就是感应道交的事实。
  【公悲喜交集。遂不愿为官。】
  这个时候俞先生一家团圆。知道这三年改过迁善,正如灶神爷跟他所说的「不测效验」,你一定有料想不到的效果、灵验,就是应验,果然应验了。这个时候他对于世事愈看愈淡,因此也不愿意做官了。
  【辞江陵回籍。】
  向张宰相(张江陵)辞职,回到自己的故乡。
  【张高其义。】
  俞先生既然中进士,就有服务公职的资格。以前读书人心心念念,就是希望将来有一官半职可做,而这个机会来了,俞先生却不要了,放弃了,回去自己的家乡。所以张宰相认为他是一个义人。
  【厚赠而还。】
  张宰相为了感谢俞先生来教他子弟的恩德,他现在要辞职回去自己的故乡,只有厚赠,就是赠送他很贵重的礼物,送他回去家乡。
  【公居乡。为善益力。】
  俞先生回到自己的故乡之后,改过自新,做善事更加努力。俞先生改过自新,力行三年就有这么好的效果,真实的效验,可知他以后行善更加积极。虽然传记里没有记载,我们也想象得到,必然还是用老方法,每个月月终向灶神爷报告,相信他是尽形寿,一生都没有改变的。人家是这么修行的,是这样的断恶修善。
  【其子娶妇。连生七子。皆育。】
  俞先生自己很不幸,生了那么多儿女,结果只剩一子一女,生九个剩两个。他是从四十七岁才开始改过修善,五十岁才得到感应。我们同修当中还有很多人年纪很轻,要是能努力学习,断恶修善,改过自新,你的前途太光明了!你的效验、福报、感应必然超过俞净意,超过袁了凡,这是绝对做得到。只要诸位自己肯努力去做,三年之后,事事如意,有求必应,为什么不勉力去做!看俞先生的儿孙命运都转好了,这是积德修善的感应。
  【悉嗣书香焉。】
  俞先生的七位孙子,他的儿子娶媳妇又生了七个儿子(七个孙子),等于他的孙子。七个孙子都很优秀,书香门第,各个成名。
  【公手书遇灶神。并实行改过事以训子孙。】
  俞先生遇灶神这一段往事是事实。他遇到灶神,经过灶神一番开示之后,才改过自新,到晚年就有这样的效验与果报。所以我们导师上净下空上人在讲席当中常常讲,晚年所享的福报才是真实的福报,年轻人享福,说老实话,绝对不是福报。年轻时发达太早,就赚大钱有地位,容易迷惑颠倒,造罪业。因此,年轻的时候要多修福、培福,照俞先生的方法去做,把福德留到晚年享受,这才是懂得享福、造福的人。俞公把他自己一生改过自新之事,毫无隐瞒的写出来,教训他的子孙。
  【身享康寿。八十八岁。】
  俞公寿命也延长至八十八岁。他的长寿是修得的,不是命中所有的。因为前面灶神爷曾经告诉他「意恶固结于中,神注已多,天罚日甚,君逃祸且不暇,何由祈福哉」,从这里可以知道他没有福报。寿命是福报之一,五福当中就有「长寿」,长寿是五福之一。由此可知,他的长寿与福报,完全是他自己从四十七岁以后所修来的,这正是一切修行人最好的榜样。
  【人皆以为实行善事。回天之报云。】
  乡里的人看到俞先生一生所得的果报,没有一个不说他力行善事,改变自己的命运,大家都知道,知道这件事情。俞先生现身说法,广劝社会大众,功德尤不可称量。这是他改过修善,得到这么好的果报。
  【同里后学罗祯记。】
  这一篇文章是俞净意先生的同乡,他的晚辈罗祯先生所写的。里面所说的话,灶神说的话,以及俞净意先生讲的话,都是实录,就是历史事实的记录。了凡先生、俞净意先生,是在家同修与初学道者的好榜样,一般学道的人很好的模范,我们能够取法这两位贤者,不但命运可以改变,道业在这一生当中必定也能成就。云谷大师是出家人的榜样。所谓「出世要学高僧,在家要学高士」,袁了凡跟俞净意都是高士,我们以他们为做典型,以他们做模范,照他们的方法学习。如诸佛菩萨,做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这才是佛陀的好学生。《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我们就简单介绍到此地。
  这一篇文章,我们学佛念佛的人能时常读诵、听讲,断恶修善,对我们念佛求往生是最殊胜的助缘,希望我们同修能重视这一篇文章。一般没学佛的社会大众听了之后,看了之后,要常常听、常常看,不断改过自新,也能帮助你改造命运,得到平安、得到吉祥,这是我们对一般社会大众的期望。
  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信息发达,每一天全世界(地球上)所发生的事情,马上就可以知道。因此在现前世界各地,在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电视新闻、报章杂志,我们看得很多。俞净意公、袁了凡先生是明朝那个时代的人,距离我们现在五百多年前,在那个时代信息不像我们现在这么发达,当然社会上发生像他们这种遭遇的人,应该是不少。这两位前贤,因为他们有文章流传于后世,我们才能知道。
  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每天看新闻报纸,发生很多不好的事情,所谓天灾人祸,我们看到这些灾难,我们就要想到《了凡四训》,像这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经典上佛对我们的开示,拿这些经典来对照,为什么会遭遇灾难,遭遇不好的果报?原因就是造恶业。要改造命运,要趋吉避凶,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希求、愿望,不管信仰哪一个宗教,或者没有信仰宗教的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得到吉祥如意,避免凶灾,这是人之常情。可是希望求到这个果报的人很多,但是我们仔细观察,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得到吉祥如意?我们看来不多,大多数的人求不到。求不到的原因,就是不明了因果报应这个事实与理论。
  要了解因果报应的事实与理论,我们如果没有读圣贤书,没有听佛经,我们就不会明了,往往将善看成恶,将恶当作善,每天造恶业,以为是应该做的,善事不知道要做,每天在做恶业,这个果报怎么会好!当然后面不好的果报就现前了。所以奉劝我们社会大众要多听佛经,多读圣贤书。
  像印光祖师教我们读诵道家《太上感应篇》;儒家,了凡是读书人,他是代表儒家,他对于家庭、他的子孙写了四篇文章,教训他的子孙,《了凡四训》;还有清朝周安士居士所编写的《安士全书》,这本书是《文昌帝君阴骘文》详细批注,里面批注引用三教的经典(佛教、道教、儒教),批注得非常圆满,非常的深入详细。这是印光祖师对我们同修特别的交代,劝我们要熟读《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这三本书我们如果常常读诵、听讲,你对于善恶因果就明了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你才分得清楚,才知道要断恶修善,改造命运。我们学佛的人修学道业、念佛求往生,这是我们的基础,这生修学才能得到决定成就。时间到了,我们就报告到这里,谢谢各位。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