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第九集)
时间:2016-02-05 11:08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次
http://www.fxsp.org/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amtb.tw/rsd/jiangtang_ch.asp?web_choice=58&web_rel_index=1125
悟道法师主讲 2008/3/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WD19-017-0009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第九集的播出。诸位观众,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上一集讲到俞净意先生遇到灶神,在大年夜来跟他讲话开示指点,劝他改过对治意恶。意恶是我们佛经说的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属于意,心内的恶业。一般身口意三业,意业是最主要的,身口会造业,都是受意业的影响指挥。《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篇确实是补充《了凡四训》。
上一集我们讲到俞净意先生遇到灶神以后,第二天就是过年,我们农历正月初一,他从那一天开始,自己又取一个外号,叫做净意道人,所以俞净意公,这个净意是这么来的。他原本的字号叫做良臣,从正月初一这天开始,他就改做净意道人,这个名号就是他以后修学的目标,要使自己的意地恢复清净,是这个意思。在我们佛经讲的,也就是忏悔偈说的,「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这个忏悔就是改过。他刚开始实行改过,难免浮浮沉沉,「非疑则惰」,不是怀疑就是懈怠,心还是和过去一样。这是每一个人实行改过的过程,俞净意改过的过程是这样,袁了凡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我们自己如果实行改过,也是有这个情形。还没改善之前,浮浮沉沉,起起落落,所以他就求佛力加持。
【因于家堂所供观音大士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愿善念永纯。善力精进。倘有丝毫自宽。永堕地狱。每日清晨。虔诵大慈大悲尊号一百声。以祈阴相。】
他求观音菩萨,每天一早拜佛,叩头叩到流血,表示他的虔诚。念一百声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尊号,求观音菩萨来加持他。恳切发愿就有感应了,这个现象跟以前就不一样。
【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
这跟以前就不同了,以前是浮浮沉沉,还是放肆,精神还是提不起来,懒惰、懈怠、怀疑,做善事没办法认真努力去做,常常放逸;求菩萨加持,有了感应,从那时开始,明显就和以前不同。我们读《了凡四训.立命之学》,袁了凡他也是这样。实行改过初步的效果,觉得和以前不同,以前都随便放逸,现在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时时刻刻感觉到鬼神在旁边监察,不敢放肆。
【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随缘方便。广植阴功。】
上一集我们讲到这里,讲到这段,这是他心态转变过来,在行为上也跟着转变。心口是受到意的指挥,意地转过来,心口就跟着转,所以由意修是从根本修,这是根本修。从今以后,无论大的善事、小的善事,自己有空或没空,人家知道或是不知道,力量达得到达不到,只要是善事,都欢欢喜喜去行持。『委曲』是只要这个善事做得成,自己受一点委曲、冤曲也都不要紧,修忍辱。所以『随缘方便,广植阴功』,凡是有缘就去做,这就叫「随缘方便」;「广植阴功」,主要是做好事不被人知道,自己不去宣传,这就叫阴功。所以「阳善享世名,阴德天报之」,做好事要人表扬,新闻媒体来表扬,会得到好名声,名声也是福报,但是这是阳善,得到名声,福报就现前,现前就报掉了;阴德,人家不知道,你做好事,人家也不知道,不认识你,也不会帮你宣传,不会表扬你,但是天知道,人不知道,天地鬼神知道,所以以后的福报比阳善殊胜太多太多了!这是广植阴功。可见他是修阴功比较多。这集再接下来看:
【且以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逢人化导。惟日不足。】
前面所讲的叫做自行,自己修,自己的修持,这几句叫化他,教化别人。自行里面,心的念头转变,行为就转变。化他他有五个重点,『敦伦』,「伦」是伦理,伦理道德,敦睦伦常,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伦常。伦常就是指五伦: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伦从夫妇开始,有夫妇才有父子,才有兄弟,才有君臣,才有朋友,我们整个社会就是这五伦形成的,这是自然的,不是说谁去创造,它本来就是这样。大家如果能守住这个本分,尽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这就叫做敦睦伦常,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君臣有义,朋友有信。我们在什么身分,就要尽到什么样的责任与义务,守我们的本分。别人他要守本分不守本分我们暂且别管,先守住自己的本分。我们自己的本分如果有做到,你去劝别人,人家才会接受;如果我们自己做不到,劝别人,别人很难接受。所以说「身教者从,言教者讼」,讼就是诉讼,好像互告争论的意思。就是用嘴说,身如果没实际上去做,别人他不接受,这就是言教者讼;身教是做给他看,他就没话讲。这是说敦睦伦常。
『勤学』,要努力去读书,要读好书,要读善书。像现在我们导师净空上人,一直劝大家读《弟子规》,好书我们要认真来学习,要读这种书,落实在生活当中,这就叫「勤学」。『守谦』,前面我们刚念过,《了凡四训》最后一篇就是「谦德之效」,谦就是不能贡高我慢。『忍辱』,凡事都要忍,特别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要想到忍辱,如果没有忍,什么事情就做不成。以及『因果报应』的道理,『逢人化导』,这就是因果教育。因果教育非常重要,特别是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道经》,这要时时刻刻来讲、来宣扬。儒家的《弟子规》是讲伦常道德,又再配合道家、佛家的因果教育、智慧的教育,这就圆满了。有一些人跟他讲伦常,他还听不进去,跟他讲因果报应,这就比较现实,与切身有利害关系,他听了,他就会有感觉,会接受。所以这些都需要,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果报应的教育,这都要广泛普遍来宣扬,特别现在有计算机网络,多多利用这些科学工具来宣扬佛法。这就是他这样修学,自行化他。
【每月晦日。】
『晦日』是每一个月的三十日,这个月如果大就三十,小就是二十九,这是算农历,每个月最后那一天叫做晦日。
【即计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
每一个月到灶神爷那里报告一次,我这一个月当中,我身口意三业所修的善法,修哪一些善?月月报告。这是说明他求灶神爷给他监督,有一个灶神来给他督促,他如果没做,到一个月到了,他就没什么成绩跟灶神爷报告,这个效果尤其是不可思议。我们学佛的同修,不一定要在灶神这里报告,你们家里面如果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或是地藏王菩萨都可以,你在佛菩萨面前,照这个方式跟佛菩萨报告,还更灵验,还更殊胜。这都是我们学习之处。
【持之既熟。】
这个行持开头是很生疏、很勉强。以前什么比较熟?恶业比较熟,善业很生疏。现在一百八十度转过来,善业比较熟,善业熟,恶业自然就生疏,所以古大德教我们修学,说「生者转熟,熟者转生」。生疏的,譬如我们念佛,这句佛号很生疏,要转变成熟。什么我们现在最熟?就是前面讲的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这是无始劫以来熟到不得了。这很熟的要生疏,慢慢疏远;现在很生疏的佛号、善念慢慢熟起来。俞净意他『持之既熟』,善意、善行持一段时间,慢慢就熟起来了。熟起来,这个熟在我们佛门讲就是功夫得力,他熟了,他功夫得力,做了有成绩。下面两句就是说功德不可思议:
【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你看,他到这种程度,一动念就是善,身口意三业一动念就是善。不动念的时候,心清清净净,一念不起,干干净净,没有这些妄想、客气诸杂念。他做了几年?
【如是三年。】
这样做做了三年,千日之功,一千天。我们想一想,他过去的业障有多重?很严重,恶业很重,认真修三年就转过来。袁了凡先生过去转的时间也是三年转过来,三年就开始有效。三年这个时间不算长,为什么不肯自勉?我们念佛,在《净土圣贤录》,看到三年、五年念佛功夫成片、一心不乱的,不少!像我们导师讲席当中常常说的,谛闲老法师补鼎的徒弟锅漏匠,念佛念三年,站着往生,也是三年。三年要怎么修?俞净意公,实实在在讲对我们念佛的人,包括所有修学佛法的人,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教材。我们念佛,常常有很多同修,念佛的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没找到。实际上我们犯的毛病,都是跟俞净意公同样,意恶太过重,妄想杂念太多,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一面还在起贪瞋痴慢,这样叫做夹杂。所以念佛的要诀,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我们念这句佛号就是要将这些贪淫、客气诸杂念去掉,这样功夫才会得力,这样才是会用功。所以说,会用功,不会用功,关系在这里。
我们如果效法俞净意公,你看我们三年念佛,别说一心不乱,我们功夫成片,这一生往生就没问题了。俞净意、袁了凡他们只是求一个改造命运,这个果报是人天福报。但是我们净宗的同修,我们修学净土念佛的人,我们求的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是最殊胜、最究竟圆满的果报。我们不求人天福报,求往生西方极乐去作佛,这才是究竟圆满真实的果报。这里说他三年就有这种效果,我们应当要效法,向俞净意先生来学习,这样我们念佛的功夫就会得力,人人都会得力。锅漏匠念三年成就,我们念三年也会成就。但是你得要会念,你如果不会念,念三十年、念三百年也是一样是这样,不会用功就没这个效果,只是种一个善根而已,现前达不到这个效果。下面再看文:
【年五十岁。乃万历二年。甲戌会试。张江陵为首辅。】
这是修三年,他四十七岁遇到灶神,修了三年,五十岁。『万历二年,甲戌会试』,这就是说,在这个时候京城有一个考试。『张江陵为首辅』,是一位首相,他来主持这个考试。「江陵」是一个地方的名,这位首相姓张,「张江陵」是对他的尊称,张公他是江陵的人。过去我们讲过,最尊敬的称呼是称这个人的地名,像过去满清末年,大家尊称李鸿章,没叫他李鸿章,叫他李合肥,他是合肥的人。我们佛门里面也常用这个惯例,你看我们称祖师大德,没称名,也没称他的字,也没称他的号,都是以地名来称呼他,这是对他最尊敬,这是说这个地方有出这个能人。或者是以寺庙的名字来称呼他,你看天台大师,天台是智者大师,没称他智者,称他天台大师,因为他一生住在浙江天台山。我们称窥基大师,窥基是他的法名,没称他的法名,称他叫做慈恩大师,他住在西安慈恩寺,一生大部分的时间住在慈恩寺。慈恩是寺的名称,并不是他的名字,这叫尊称。此地也是尊称,他是当时的首相。
【辍闱后。访于同乡。为子择师。】
他以首相的身分,主持这次的考试,也就是他做主考官。考试考完,他在同乡当中想要选一个品学兼优的人来教导他的小孩,为他的小孩来请一个老师。
【人交口荐公。遂聘赴京师。公挈眷以行。张敬公德品。为援例入国学。】
他既然想请一个老师,请一个品学兼优的人,乡里的人大家都推荐俞净意先生,大家说这个人很有道德、很有学问,要请这个人。张江陵张首辅就聘请他,聘请俞净意去他家教书。古时没学校都是私塾,比较有钱的人,他家里面设一间书房,请一个老师来做家庭教师,自己的小孩请老师来教。社会上清寒的子弟,聪明智慧较高的,往往也叫来这个地方学习。这是古时候读书没有学校,都是私塾的教学,来跟老师读书。民国初年大陆上到处还有私塾,在我们台湾大概是日本时代以前,那时清朝时代都是私塾,到光复以后还有学堂(暗学),在我们台湾地区也是一样,过去都是私塾。我们台湾都从大陆过来,所以这个都是一样。我们来想想看,他这样做了三年,改造命运,现在做了宰相家庭的老师,生活环境当然就改善了,不会像过去这样。不至于像过去那样贫穷潦倒,感应就来了,时间是三年。他受到张首辅来请他去做家庭教师,当然他带着他的家眷到京城。张先生非常尊敬俞净意先生的道德学问,所以也给他『援例入国学』,国子监,那是过去明朝时代国家办的大学,大学只有一所,不像现在大学那么多。过去大学培养出来都是做官,替国家、替人民来服务,为国家培养人才。这等于给他报名,他也就入了国学。我们再看下面的文:
【万历四年丙子。附京乡试。遂登科。次年中进士。】
『万历四年』,他万历二年到京城,四年,丙子这年附在京城参加乡试,参加他故乡的乡试。『遂登科』,「登科」是中举人。再隔一年就中进士,中进士等于现在我们讲的博士学位,这是古时候学位最高的。以前读书人志在功名,功名成就,得了进士。有了功名:
【一日谒内监杨公。】
『内监』是以前的太监,伺候皇帝的。有一天去见这位老太监。
【杨令五子出拜。皆其觅诸四方。为己嗣以娱老者。】
古早太监无子,这我们大家都知道,太监的儿子都是义子,我们现在说干儿子,都是外面找来的。他有五个干儿子,自己年老了,收的这些干儿子非常的孝顺,希望将来年老退休,这些干儿子来养老。他养育这些干儿子,他叫这五个儿子都出来拜见俞净意先生。
【内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
里面有一位小孩,年纪差不多十六岁,俞净意先生看到就觉得很熟识、很面熟,好像是在哪里曾经看过?
【问其籍。曰江右人。】
问他的籍贯,说你是哪里的人?这个小孩回答他说:是江右的人(就是他的籍贯)。『江右』,这是明朝时代地方的名称,包括了现在的江苏、浙江、江西这带,在那个时候都称作江右,江右人。俞先生他是江西人,现在江西省。杨公其中有一个小孩,十六岁这个小孩就回答俞先生,说他是江右的人。
【小时误入粮船。犹依稀记姓氏闾里。公甚讶之。】
他还彷佛记得他自己家乡的情形,大概住在哪里,自己本来姓什么。小的时候去游玩,不凑巧走入人家粮食的粮船里去,跑到粮船去游玩,船一开走,就把这个小孩带走了。俞净意先生一听到这里,非常的惊讶。
【命脱左足。双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儿也。】
叫他把左脚的鞋脱下来,他这时候想到,他第三个儿子失踪,八岁的时候失踪了,他的第三个儿子左脚脚底有两颗痣,叫他左脚鞋子脱下来。结果一脱下来,果然那两颗痣宛然,很清楚,还在,所以『公大呼曰,是我儿也』。真的看了很激动,失纵多年的儿子,今天在这会面,他大声喊,这就是我失踪的儿子。诸位,我们读过前面,他太太生五个儿子死四个,一个失踪了,生了四个女儿死三个,剩一个在身边,他的太太为了想儿女,眼睛哭到都瞎了,这个时候遇到他的儿子,团圆了。杨公,这位太监听到俞净意这样大声喊,认出他的儿子。
【杨亦惊愕。即送其子。随公还寓。】
太监杨公人也很好,知道这是他失踪多年的儿子,立刻欢欢喜喜也就把他这个干儿子送还给俞净意先生,又再送还给他,叫他带回去。
【公奔告夫人。】
这是一个很意外的喜事,去拜见太监杨公,无意中和他失踪多年的儿子会面,杨公又将这个儿子送还他,让他带回家里。带回来,当然这时俞净意先生很激动,也很欢喜,所以『公奔告夫人』,「奔」是用跑的,很快,很快要将这个好消息跟他太太说。下面就是他的夫人和他的儿子会面那个情形:
【夫人抚子大恸。血泪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双目复明。】
下面有一个小的批注,「改过迁善之报如是」。诸位想一想,眼睛瞎了,现代眼科这么发达也不容易恢复光明。经上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怎么会没感应道交?袁了凡先生短命都能够延寿,寿命都可以增加,疾病怎么会不好?这并不是迷信,经上说的理论,我们看了也很明了,说起来也相信,可是经本如果一放下就忘记了,不能说不相信,是忘记了。经上跟我们说,境随心转,《华严经》里面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识经论里面常说,「万法唯心」,境界是我们心里变现的,这个身体是我们自己心变的,所以感应道交的道理都是依据这点来讲,理上讲得通。理讲得通,事就办得到,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所谓是「理事无碍」,当然能够转变。他的夫人知道失踪的儿子回来,找到了,抱着儿子就大哭,哭到眼睛血泪都流出来。这个儿子也非常的孝顺,流的眼泪是欢喜的眼泪,失踪这么多年,今天忽然遇到,那个欢喜是无法形容的。儿子孝顺,捧着他母亲的脸颊,去舐她的眼睛,用舌头去舐她母亲的眼睛。这一点很难得!我们讲「孝顺感动天」,母亲的眼睛经过儿子用舌头舐之后,本来哭儿女哭到眼睛都瞎了,这一双眼睛又再复明了,这就是感应道交。下面说:
【公悲喜交集。遂不愿为官。】
这个时候一家人团圆了,知道这三年的改过迁善,正如同灶神爷跟他所说的「不测效验」,意想不到的效果,果然应验了。这个时候对世间事,俞净意先生愈看愈淡,因此就不愿意做官了。
【辞江陵回籍。】
『辞江陵回籍』是向张宰相来告辞,说他要回去自己的家乡,不想再做官了。
【张高其义。】
他中了进士就有服务公职的资格。在以前的读书人,心心念念就是指望将来有一官半职,辛辛苦苦读书考试,考中进士才有一官半职可以做。俞净意先生他的机会到了,但是这个机会到了,他却不要,放弃了,回到自己的家乡。所以张宰相认为这是一个义人,讲道义的人。
【厚赠而还。】
他坚持要辞官,要回去自己的故乡,不要再做官。张宰相也没办法勉强他,所以对他『厚赠』,对他的赠送很丰富,送他很厚重的礼物,送他回家。下面说:
【公居乡。为善益力。】
回到自己的故乡,做善事更加努力,这是当然之事。俞净意公和袁了凡,这点他们两个有稍微不同,袁了凡他是做官,他有做官;俞净意他有官可做,他却不做了。袁了凡做官,实际上做善事,俗话说「公门里面好修行」,有这个官位,有这个机会,要替国家人民来造福、修福,这就很容易,所以说公门里面好修行。所以我们读了凡这段,他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都许三千件的善事,第一阶段三千件做十几年才圆满,第二阶段许愿三千件善事四年圆满,第三阶段许一万条的善事,一个政策就圆满了。「减粮一节」,减免税金,全县的百姓受利益,这样一万件善事他就圆满了,愈做愈容易,这也说明他在公门里面好修行。俞净意先生他有这机会,放弃,回去自己的故乡行善,『为善益力』,这是当然之事,为什么?三年有这么好的效果。由此可知,往后行持,虽然传记没说,我们也想得到,必定是老方法,每一个月月终向灶神爷报告,相信他是尽形寿一生都不改变。人家这样修行,这样做法,所以回去之后修善就更加努力。
【其子娶妇。连生七子皆育。】
他自己很不幸,生这么多的儿女,结果只有剩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诸位要知道,他从四十七岁开始才修的,我们年纪轻的人,修的效果一定比他更殊胜。他的孙子七个以后都成人。
【悉嗣书香焉。】
每一个书都读得很好,书香门第,个个成名。
【公手书遇灶神。并实行改过事以训子孙。身享康寿。八十八岁。】
他到晚年有这个效验,是遇到灶神来给他开示才改过自新。晚年所享的福报,年轻的人享福,并不是真正的福报,他这是晚年享福,是真正的福报。『身享康寿,八十八岁』,他寿命也长,活到八十八岁。他如果没有改造命运,相信没办法活这么久,因为寿命长也是福报,我们中国人说五福,寿终考,长寿是福报之一。下面说:
【人皆以为实行善事。回天之报云。】
这个『人』就是说他的乡里大众、故乡的人,大家都知道俞先生一生所得的果报,没有一个不是说他是力行善事改造自己的命运,大家都知道他改造命运。
【同里后学罗祯记。】
这篇文章是他同乡的一个晚辈,姓罗名叫做祯,所记载的。里面所说的话,灶神说的话,以及俞净意先生说的话,都是一个实录。这篇文章我们到此讲圆满了,我们有时间,这篇文章多听听、多看,时时刻刻提醒,对我们学佛有很大的帮助。《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到此全部圆满,多谢大家收看,阿弥陀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