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mtb.tw/rsd/jiangtang_ch.asp?web_choice=58&web_rel_index=1125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fxsp.org/
悟道法师主讲 2008/3/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WD19-017-0006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第六集的播出。诸位观众,大家好,阿弥陀佛!上一集我们讲到灶神张先生对俞净意公说,他:
【信根原自不深。恒性是以不固。】
这两句话就是说他信的善根原来不是很深。『恒性』是长远心。耐心不够,没办法持久,没耐心,做事情没耐心。没耐心这个原因还是信根不够深,所以在《华严经》佛跟我们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金刚经》佛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弥陀经》说信愿行,信是第一条,如果没有信就不会有成就,所以世出世间法,能不能成就在信心。信心够深吗?够深,这个行为、行动他就做得到;信心如果不够,他就做不到。所以做到最后就没耐心,半途而退,所以:
【故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
『敷衍』就是敷衍塞责。他也没认真在做,浮浮沉沉,有的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所以没有一样善事真正去落实,没有一样善事真正的做到好。这个毛病确实非常普遍,又再想我们自己,可能我们一样有这个毛病。因此我们看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一生示现四十九年每天讲经说法?为什么?就是大多数的众生都是「信根原自不深,恒性是以不固」,大多数有这个毛病。讲一遍、两遍,他就能够去依教奉行的,这样的人是很少数、很少数,成就的人太稀有了,大多数的人都有这个毛病。有这个毛病,因此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要每天讲。每天讲,每天听,听得很熟。听到很熟,这个毛病慢慢慢慢,他的信根就深了,这个毛病就能够改过来,习惯成自然,本来假善也变成真善,开头勉强做好人,到后来也会变真正的好人。就是要每天劝,三天如果不劝,人就又变样,又恢复原形了,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现在有很多人想自己几个人弄一个道场,大家一起来共修。一起共修的道场,这是依众靠众,大家互相依靠,才不会退步、退转。
我过去也有这个兴趣,也有这个理想,结果经营道场的经验,我们看其他的道场也看得很多,道场刚开始的时候,那是真正菩萨发心,成佛有余。道场一成功,好了,大家在这里没心情真正修行,特别道场有名闻利养来的时候,大家在那里争名夺利。有利害关系,本来是好的同参道友,到后来反目成仇,变成仇人,我们见过很多很多这样的道场,没有一个例外的,统统是这样。道场刚开始创造的时候,大家很发心,彼此一条心,同心同力来建立这个道场;道场建成之后,他要当什么长,他要管什么,就闹意见,互相就不服了。所以道场很难很难!因此我们想到过去,古时候的寺院丛林为什么要分座讲经,每天讲。又再想,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四十九年一天都没休息?你想想,他那个团体,不说别的,光是经上讲的常随众,常常跟随在释迦牟尼佛身边的出家众,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是一个很大的团体。其他不是常随众,那就更多了。光是常常跟随在身边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固定的。
这么多人要怎么维持?维持大家能够和睦相处?靠讲经,大家听经。如果没有每天劝你听经、念佛、修定,大家在那里打妄想,在那里争名夺利,就造恶业了。所以道场讲经,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没一天休息。如果休一天,恐怕这个团体里面就出问题了。这在佛法讲熏习,你没有每天这样长时间来熏习,善根不会深。第一个善根少的熏习,善根少你如果每天这样熏习,每天听经闻法,每天接受这些佛菩萨、圣贤的教训,善根渐渐培养愈来愈深厚,一直培养起来。所以善根深厚的人,也是这样培养来的。善根不够,有善根,但是少,要熏习。所以家师净空上人在讲席当中时常讲起,修行没别的秘诀,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长时间,短时间没效果,一定要长时间。经过长时间的熏习,一门深入,他就会悟道,开悟了。由此可知,经教不能一天不讲究,不能一天没讲。
诸位看《感应篇》,我们现在印的《感应篇直讲》,这个我们曾经印出来流通,现在有重新打字的,印得很好,以前也有木刻版的,现在又有重新打字,更加清楚。《直讲》分量比较少,一般人看也比较容易明白,因为《感应篇》的批注自古以来非常多,但是现代人国文的程度愈来愈低,所以《直讲》很适合我们现代一般人来读诵。过去古早时代,这些读书人,一个地方上的寺庙,读书人都有定一个时间日子,轮流来开讲,说善书劝世。古时候讲劝善、劝世,读圣贤书的人都会出来劝善,常常来讲《感应篇》、讲《文昌帝君阴骘文》,劝善的书,包括《了凡四训》。这在以前中国大陆、台湾的寺庙,在古时候清朝时代都有劝善的来劝世。所以一个地方上的人,常常听到读书人来劝善,慢慢他也会明理,纵然没读书的人,他也会明理,他也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发愿来断恶修善做好事。
但是现在的寺庙确实都变迷信了,不提倡讲学教学,就是让人家烧香拜拜、抽签、卜卦,求平安、求消灾,没教育的内容,没教化的内容。没教化的内容,没这个实质,一天到晚烧香拜拜求消灾,灾还是消不了,福还是求不到。为什么?不懂理,不懂因果。没种善因,怎么会有善果?所以要求消灾、要求增福,要知道因果,要去修善因才会得善果,要断恶修善,所以这些劝善的书就要常常看。现代比古时候还方便,现在我们有卫星电视台、计算机的网络,还有做VCD、DVD的光盘片出来流通,你如果买一台机器在家里,可以重复播放来听。所以现在要做到长时熏修,藉这些科学工具也不困难,一天听八个小时,这都不困难,只要有这个心。不一定要去道场,你在家里面自己的家庭就是道场,尤其现在的电视、机器都很方便。
所以确确实实《感应篇》、《阴骘文》和《了凡四训》是要普遍到处弘扬。过去家师净空上人私下也曾经劝勉我们同修要发心,家师说真正发心,不用先学讲经,先学讲《感应篇》、《了凡四训》、《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些材料我们都可以来编排到外面去讲。一次可以讲一个星期,一天讲一次,七天讲圆满,就讲一部、讲一样东西,外面到处去宣扬。像《感应篇》、《阴骘文》、《了凡四训》都可以预订时间,比如说七遍,七天就讲圆满,这是在外面,应外面邀请,可以来编教材,这是过去早年家师有一个构想。这是希望大家普遍来弘扬这三样东西,拿这个做基础才能够进入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才真正能够得到受用,没这个基础,大经大论现在听只是种善根而已。跟诸位讲实在话,我们现在学大乘法也是做不到,就像这里张先生跟俞先生说「专务虚名」。专务虚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意思就是讲,我们的恶业,特别是意恶,还是改不掉,恶业改不过来。恶业改不过来,大的劫难来,我们想想,怎么能够避免?这是当前我们很需要做的一个功课。
俞净意的善根,我们大家都有,俞净意遭遇的恶报,可能我们还没他的遭遇这么凄惨。换句话说,我们的意恶比他还好一点、还轻一点,如果我们的意恶像他那么严重,那果报就很惨了。因跟果一定相应,所谓「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古德常常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除非你明心见性,跟《金刚经》所说的境界一样,四相、四见都破掉了;四相、四见如果没破,必定没办法超越这个范围。在家如此,出家也不例外,出家人还是受因果的主宰。什么时候破了我见、我相,见思烦恼断尽,出了三界,才能够勉强说你超越了,超越六道;如果没有,都还是在六道里面轮回。我们可以以俞净意公做我们的一面镜子,照我们自己。下面这个责备就是说,信根不深,恒性不固,没长远心,没耐心,所以他生平这些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统统是专务虚名,没有一件善事是实在的。
【何尝有一事着实。】
没有一桩事情是脚踏实地,尽心尽力,认真去做,没做一件事情是真的。这是说俞净意公的行持就是这样。下面又再指出他的意恶,请看文:
【且满腔意恶。起伏缠绵。犹欲责天美报。】
『满腔』,这是形容,好像胸腔里面,心胸满腹都是意恶。『起伏缠绵』,「起伏缠绵」就是不断,都是意恶,念头没善念都是恶念。想求天降福给他,『责天美报』就是求天的意思,还要求天帝来赐福给他,来给他降福,没得到福报,他就责备,去责怪老天爷,怨叹老天爷,我们一般说怨天尤人,满腹的不平,满腹的怨恨,这都是恶念。
【如种遍地荆棘。痴痴然望收嘉禾。岂不谬哉。】
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譬如你种田,田地里面都种一些荆棘,『荆棘』是有刺的,人经过,植物有刺,你种的种子都是荆棘,它长出来就是这个东西。你种的种子是荆棘,『痴痴然』,还傻傻的想,要在那收到好的稻米,你又没拿稻子的种子去种,只是一直想要收成好的稻米,哪有这个道理?这个比喻就是跟他说,你都是造恶因,却一直想要得善果,这哪有可能?就好像你的田地都种一些荆棘,怎么能够去收成好的稻米?因为你又不是种稻米的种子,因果不相应、不相符。我们同学读了之后,要认真去想一想,我们如果有这个毛病,要痛改前非,脚踏实地,从心地里面修起。再回头看《了凡四训》,照这个方法断恶积善,养自己的谦德,改自己的毛病。书上一再跟我们说,三年必然有效验。如果你认真修,三年必定有效果,如理如法来修学。如果勇猛精进,虔诚恳切,给诸位说,半年这个人就变一个样子,就跟以前不同,人就大幅度的改变。再看下面:
【君从今后。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干干净净。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
我们读这一篇可以说给我们有更大的警惕,换句话说,有更具体实效的受用。尤其是老同修,我们要认真反省、检点,而后在我们修学的环境过程当中,所遭遇到的一切因因果果,你自己就会看得非常清楚。看清楚之后,你的信心愈坚固,慧眼愈明朗,往后功夫才真正能够踏实,才能够得力。《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可以说是一个很好修学的根据。这段张先生对俞先生说,『君从今后』,说你从今以后,从现在开始。『凡有贪淫』,「贪」就是贪念,「淫」就是淫念。『客气,妄想诸杂念』,有的没的这些杂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这就是教他对治意恶下手,从心里的这些恶念来对治。『收拾干干净净』,这段对我们念佛的同修来说,不只念佛的同修,实际上不管修学哪一个法门,这个原理原则都是一样,我们修净宗,我们修念佛法门,也不例外。
我们念佛法门,大家都晓得,根据《弥陀经》讲的信愿行,要真信发愿,也还得要行,三资粮缺一样就不会成就。没信心,不相信,那当然都不必说了。你相信净土法门,也发愿这一生想要往生到西方,你有了信、有了愿,再接下来要行,这个行就是念佛。念佛的行就是要证实我们所相信的,要满我们的愿,我们的愿是要愿生西方。我们相信有西方,愿意往生西方,那就要有行,有行才能够证实我们所相信的西方确实是有。我们愿意要往生西方,才能满我们的愿,真正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行就是念佛,念佛现在大家都在念,一天到晚念珠,现在还有计数器,单击一句佛号,能够算念几声佛。但是《弥陀经》跟《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发菩提心就是《弥陀经》讲的信愿,有真信发愿就是发菩提心。行就是《无量寿经》讲的「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弥陀经》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它这个行的标准是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有浅深的程度不同,最高的一心不乱叫做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至少破一品的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在我们净土宗就叫做理一心不乱。再下面是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从断见惑烦恼,一直到思惑烦恼都断尽,又再破尘沙烦恼,这都是属于事一心不乱,还没明心见性。从断烦恼,断见思惑,念佛念到断见惑烦恼、思惑烦恼,这就叫做事一心不乱。再第三等的功夫,理一心是第一等的功夫,事一心不乱是第二等,第三等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是算一心不乱,但是还没断烦恼,这是一心不乱里面最浅的,功夫刚刚得力,还没断烦恼,伏烦恼。也就是说,烦恼用一句阿弥陀佛这个净念来控制住,这些烦恼妄念没发作起来。我们信愿念佛最起码要念到功夫成片,这样这一生才有把握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我们念佛没办法念到伏烦恼,这一生要往生西方还是没把握,没绝对的把握,要看临命终那时候的情形。如果要有绝对的把握,起码要念到功夫成片,这样才稳当。因此念佛法门第一个阶段,我们先要达到功夫成片,就是伏烦恼。
我们念佛念了很多年,烦恼是不是有减轻?妄念是不是有减少?有很多同修也时常提出这个问题,念佛念这么久了,好像心里的妄念,贪瞋痴慢这些恶念,还是没办法降伏,控制不住,因此障碍我们念佛功夫成片。也就是说,这句佛号没办法将这些,这里讲的,像「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降伏下去,「一切屏除,收拾干干净净」。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就是要对治这些念头,不管什么念头起来,就是『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这是灶神张先生教俞先生说,这些杂念起来都别管它,你的念头只是去理会善这一念,恶念起来都别去管它,别去理它。如果你去管它,恶念愈来愈多。这就是古大德教我们用功的要领是这样。就是恶念、杂念起来都别理它,你愈理它,它就愈有力量。这如果用在我们念佛的功夫,就是你一个念头只理会阿弥陀佛这一念,剩下的都别管,修心的功夫就是在这里。如果我们没在这用功,确实念佛念一辈子,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临命终要往生就有困难、有障碍。妄想杂念一大堆,平常心就乱糟糟,临命终怎么有办法保证心不乱?临命终心乱就障碍我们往生西方,这我们要知道。所以为什么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就是不知道从这里用功,或者知道从这里用功,功夫用得不得力,没办法降伏这些烦恼妄念。所以这段对我们念佛人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念佛的人如果有办法做到这段所说的,那功夫成片没问题了。我们也是要将我们心里的贪念、淫念、客气、妄想诸杂念,都把它摒除,都别理它,收拾干干净净,一个念头只理会阿弥陀佛这一念。
『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图报,不务名』,这是说我们身外做的好事,我们如果有力量能够做的善事,我们做好事别要求人报答我们,希望对方对我们报答、报恩。「不务名」,我们别去求名,想出名,做一点好事就怕天下的人都不知道,自己一直去宣传。像现在的报章杂志,还去登报纸,我做多少好事,这就是务名。务名就是做好事为了出名,这就不是真正的好事,贪名!所以做善事,不图报,不务名,别求人报答,别求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善事有大有小,不管大善小善,还是困难容易,都要实实落落耐心去做。大小都要做,不能说大善我来做,小善我就不要做,都要做。比如路边一颗石头,挡住人的路,你把它移开,那也是善,那是小善,小善也要做。所以大小难易都要去做,耐心去做,这我们力量做得到的一定要尽心尽力把它做好。
『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有很多善事我们确实力量做不到,譬如这个善事要花很多钱,我们又没有那么多钱,没那么多钱我们也是要勤勤恳恳,希望这件善事能够圆满。虽然我们力量做不到,但是我们那个心的意念,希望它能够圆满。如果我们的心是圆满的,希望这个善事能够完成,但是因缘不具足,依照《楞严经》来说,「发意圆成」,你有发这个意念,这个功德就是圆满的。虽然这个事不圆满,但是功德还是圆满的,就发心来说是圆满的。虽然这个事不圆满,做不成,但是你的心是圆满的。这就是张先生跟俞先生(俞净意公)讲,这就是教他用功,要如何用功,这非常重要。特别就是我们修学念佛法门,以及修学其他的法门,你学教也好,参禅也好,学密也好,都要实实落落去修,这样才会成就。所以这段就非常重要,所以这段我们也要常常看,常常提醒我们自己。我们如果没有提醒,往往我们不知不觉又再起恶念,这些贪瞋痴慢,这些妄想杂念,一大堆,心不会清净,念佛功夫不得力。
所以要像这里讲的,「君从今后」,灶神张先生跟俞先生说,你从今以后,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这些杂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彻底把它消除、断除。确实,讲到这里,我们学佛的同修,特别是念佛的人,也知道这个道理,也是很想要断这些妄念,哪一个不想断这些妄念?也是想。哪一个不想心清净?也是想心清净,虽然每天想,但是依然妄念纷飞。我们要降伏,说比较简单,只是要降伏,好像没那么容易。原因,这就是一种业障之相,这叫业相,要是说得更实在一点,这叫做恶业之相。我们如果是这个情形,我们要立刻觉悟,这不是好相,不是好的相,是恶的相。我们心里全都是贪瞋痴这些烦恼,那念头这么强,这不是好的,是恶的,我们要觉悟,要回头观照。觉悟才是改革的根本,你如果没有觉悟,没有去发现自己这些问题,「我们自己念头怎么会全都是这些恶念?」你就没办法改,你就改不过来。一个人如果有觉悟,他就有改过的希望;要是没觉悟,他就没办法发觉,他没发觉自己有这个问题。发觉,就有机会来改过。比如发觉,真的我自己的念头也像俞先生那样,也是一样恶念很多、一大堆。如果我们发觉,就有办法改变,就有办法消除。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古大德跟我们说的。念是什么?就是这里讲的,「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有的没的这些杂念。这些念头一起来,起来不要紧,起来我们要提高警觉,立刻就觉悟,立刻就要想到说,我怎么业障这么深重?为什么还有这些妄念?还有这些罪业之相?你如果有这一念起来,这就叫做觉。感觉我不能起这个念头,这念头是错误的,不能有这个念头,你如果有这一念就叫觉,你如果没有这一念,那就随念在转。你有这一念的觉就是光明,这一念叫做惭愧心。我们应当往哪个方向走?下面说,就是「收拾干干净净」,这个念头起来,马上发觉,马上别再让它继续,别再让它继续下去。你一发觉这个念头,它马上就会不见了。一个念头,这是教我们初步用功的方法,换句话说,我们不知要从哪下手,下手的初步就是跟我们说,恶念起来就把它去掉,要提起善念。实际上,在佛经的标准来说,善念也不好,善念还是在六道里面,善念生三善道,恶念生三恶道。我们念佛法门要超越六道、十法界,要提起净念。什么是净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是净念。所以我们念佛的人,所有的念头起来,善念、恶念,只要念头起来,都换成阿弥陀佛这一念,这样就对了,这个念头才能够帮助我们超越六道。
这集的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多谢大家收看,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