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第五集)
时间:2016-02-04 10:36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次

http://www.amtb.tw/rsd/jiangtang_ch.asp?web_choice=58&web_rel_index=1125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fxsp.org/
悟道法师主讲 2008/3/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WD19-017-0005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第五集的播出。诸位观众,大家好,阿弥陀佛。现在我们继续看上集讲的这段,我先将这段文再念一遍。
【若口过一节。君语言敏妙。谈者常倾倒于君。君彼时出口。心亦自知伤厚。但于朋谈惯熟中。随风讪笑。不能禁止。舌锋所及。触怒鬼神。阴恶之注。不知凡几。乃犹以简厚自居。吾谁欺。欺天乎。】
上一集我们讲到这段,这段是说口过,这是灶神对俞先生开示,说到他修口过这一节。灶神也帮他点出来,他说你修口过,五戒里面的戒妄语,语言的过失,俞先生『语言敏妙』,「敏」是他反应很好、反应很快,「妙」是巧妙,也就是说,他讲话很有口才。『谈者常倾倒于君』,「倾倒于君」是全部被他折服,讲不赢他。这是说明有时候他无理也讲得变有理,因为他非常会讲话,语言敏妙,别人讲不赢他,一般说强词夺理。但是他很会讲,这是说讲话不让人。『但于朋谈惯熟中』,在熟悉的朋友当中,『随风讪笑,不能禁止』,「随风」是很随意、很随便,「讪笑」是讲话都会取笑人,讲话会讽刺人。他也知道自己这样讲有伤厚道,但是这个习气改不过来,所以说「不能禁止」。他也知道自己不对,但是习气很难改,所以说不能禁止。
『舌锋所及,触怒鬼神』,可是与人谈话虽然很会说话,无理说成有理,但是鬼神看到就很讨厌。这是说妄语之过,在朋友熟悉谈论当中,言语不让人,不让人就是大毛病。我们读《了凡四训》末后一篇「谦德之效」,谦虚的反面就是不能忍让,所以说「满招损,谦受益」。不让人就是自满自大,一个人言行如此,鬼神见了都讨厌。所以说『阴恶之注,不知凡几』,阴间鬼神记录口的恶业,都不知道有多少,「不知凡几」就是不知道有多少。这也是像《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说,「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起心动念,举止动作都是罪业,自己还不知道。你每天一直造罪业,自己还不知道,自己还认为,『以简厚自居』,认为自己很厚道,自己还是个好人,这是欺骗谁?难道你能欺天吗?这是灶神对俞先生所说的。
我们看到俞先生反过来反省我们自己,我们现在是一个凡夫,既然是凡夫难免就有罪业,就像《地藏经》讲的,「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如果我们要是认为我们都没有过失,这是绝对错误的。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他就不会去改过,不改过他就不会进步,这在《了凡四训》里面,我们也看得很详细。所以知过改过,知道自己的过失在哪一方面,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过失,知道才有机会来改过。如果你自己的过失都不知道,还认为自己都没有过失,这样就没法子改过了,一生都没法子改过,甚至生生世世都没办法改变。因此家师净空上人,这几年特别提倡《弟子规》,《弟子规》就是下手改过修善一个具体的标准。如果我们没有读这个标准,确实我们不知道过失在哪里,做错事情自己也不知道,还认为自己都是正确的、自己是好人。俞先生也是示现给我们看,他是我们的善知识,灶神是我们的善知识,他也是我们的善知识,如果他没有这样示现,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过失。
这段是说口过,在五戒十善里面就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恶业。灶神跟他说,你说戒口过,但是你讲话是这种讲法,那口过这一条也没修,修得也不好,没修。下面这段是讲邪淫,我们看文:
【邪淫虽无实迹。君见人家美子女。必熟视之。心即摇摇不能遣。但无邪缘相凑耳。君自反身当其境。能如鲁男子乎。遂谓终身无邪色。可对天地鬼神。真妄也。】
这段是讲的『邪淫』,因为文昌社里面规条有这一条,这是五戒十善里面身的第三条恶业邪淫,如果不邪淫就是善业,这是举出这条跟俞先生说。邪淫虽然没造实际上的恶业,就是说邪淫虽然没实迹,你没去造邪淫的业,也就是说身没有去做邪淫的事,但是你的念头,心的意念有这个意思、有这个心。你身没做,但是心念有,只不过是没邪缘而已!所以灶神又把他点出来,要他自己好好的反省。如果有邪淫的因缘凑合,你遇到这个境界了,在这个境界当中,你能不能像春秋时代鲁国的鲁男子一样?这是举出春秋战国时代,鲁国有一个鲁男子,这是《孔子家语》里面的一段记载,春秋时候鲁国有一个人,确确实实对邪淫做到不动心。有这个邪缘,但是他没有动邪念,没有邪行那才可以,那才是真正的『终身无邪色,可对天地鬼神』。你能不能做到?做不到!
这条特别举出意恶,意就是心念。身口业的主导,主要引导造业的还是属于意业,你有这个心、有这个念头指挥我们的身体和口(这张嘴)去造业,所以身、口、意三业,意为主。所以身口没造作恶业,但是意(心里有恶念)这也是造业。而且意恶是不断的,身口造业有时候还会停止、还会间断。这个意业,心的念头剎那生灭,从来都不断。这是特别举出意恶。
【此君之规条誓行者。尚然如此。何况其余。】
灶神告诉他,这是你们文昌社订的规条,你们自己订的规矩条例,你都做不到,其他就更不必说了。由此来看,可见得张先生(就是灶神所说的),俞先生他平生所做的善事确实是「专务虚名」,他所讲的一点都没错,这里把它举出来,一条一条把它举出来。俞先生听了无话可说,确实是如此。
【君连岁所焚之疏。悉陈于天。】
你每一年所写的疏文,灶神爷确确实实帮你送到天上报告上帝。
【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恶。数年无一善行可记。】
上帝接到疏文,也是赶紧派『日游使者』,这也属于鬼神。《太上感应篇》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在《了凡四训》、《感应篇》都可以看到。「日游使者」是白天担任巡视的神,巡视人间地方上的人他所造的善恶业,日游使者主要担任白天巡察的。「游」是巡察的意思。『察君善恶』,自从他开始烧疏文,四十岁以后到四十七岁,也有六、七年的时间。『数年』,这六、七年当中,有!上帝有派日游使者观察你。但是「察君善恶」,『数年无一善行可记』,这几年没有一条善行可以记录,都是造恶业,连一善都没有。鬼神确确实实是有,可见得上帝不是不关心他,每天派日游使者考察他,考察结果这几年确实没善行可记,考察的结果全是恶业。下面就举出他的恶业,特别是举出他的意恶,心的念头,意念的恶,在佛经里面说贪瞋痴慢疑、恶见,这都是恶念,这是说念头。我们再看下面的文:
【但于私居独处中。见君之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雠报复念。憧憧于胸。不可纪极。此诸种种意恶。固结于中。神注已多。天罚日甚。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
这些话所讲的我们都要相信,鬼神都在考察,找不到他有善念,只看到这个人心里面满腹贪瞋痴慢的念头,有贪、瞋、痴、嫉妒、褊急、傲慢。这是贪念、贪心,贪五欲六尘、贪财色名利,贪心。这个贪念在我们现前的世界可以说不断在增长,特别是现在的功利社会,提倡贪心。西方人说,人如果不贪社会就不会进步,这个讲法使现代人,本来贪瞋痴就是凡夫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要减轻已经很困难了,现在又有人这么提倡,认为贪心是正确的,难免会不断增长。所以现在全世界大部分的人都是不断增长贪念,包括佛门里面四众弟子都不例外。
下面说『淫念』,这就是邪淫,淫欲之念。『嫉妒念』,「嫉妒」是看到别人做好事,或是别人得到名利比我们还好、得到比我们还多,或是他的地位提升比我们还高,我们看了心里就不高兴,就产生嫉妒念出来,这是俗话说的,见不得别人好,看别人比自己好,看了心里就很难过,就生起嫉妒念。嫉妒念如果很严重,进一步就想障碍人,实际上别人得名利是他自己修的,他的业,他的福报。我们嫉妒去障碍他,能障碍的了吗?实际上是无法障碍的,他修的福报是他应得的,谁也不能障碍。障碍到最后是障碍到谁?障碍到自己,自己造恶业。所以这一条嫉妒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因为这个念头也是凡夫很普遍的,我们修行功夫还没得力之前,贪、瞋、痴、慢、嫉妒是免不了的,只是有的人比较轻,有的人比较严重,轻重大小的差别,既是凡夫,这种烦恼一定有。
嫉妒这一条有贪也有瞋,它性质里面有贪心、有瞋恚,瞋恚是看到别人比我们好就想要障碍他,心里面不高兴,那就是瞋恚的心,这条也是很大的烦恼。因此十大愿王普贤菩萨第五愿说「随喜功德」,修随喜。随喜功德就是破嫉妒念,知道凡夫的念头无始劫以来都很坚强,这个烦恼不容易消除,所以教我们修「随喜功德」。随喜是别人有好事,我们生随喜心,不但生随喜还从旁赞叹协助,使他的善事能够圆满。修随喜功德,我们自己得的利益最殊胜,别人做好事,他做得很卖力,当然他有功德,但是我们如果能够从旁修随喜功德,赞叹他、成全他,自己不用做得那么卖力,他功德有多大,我们跟他一样。实际上修随喜,我们自己占的便宜最大、最殊胜。所以随喜功德,上随喜十方一切诸佛,下随喜一切众生丝毫善事,我们都随喜。这如果这一条能够修,所有一切诸佛、一切众生的善事,我们都有分!这是在念头的转变,念头如果能转过来,修行得的利益非常非常殊胜。如果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一昧的嫉妒障碍,实际上是障碍到自己,无法障碍别人,是障碍自己。
下面说『褊急念』,「褊急」我们一般说这个人的心很褊、褊狭,「急」就是急躁,心浮气躁,这个心很急。一个人心念如果褊狭,心很急躁,心浮气躁,往往就容易意气用事,也会常常做错事情。换句话说,也可以说会常得罪人,褊急念,有这个念头。『高己卑人念』,「高己卑人」是抬高自己瞧不起人,这就是傲慢,我们一般讲贡高我慢。把自己捧得很高,自己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好,别人都不如自己,看不起别人、轻视别人,这就是高己卑人念。这个念头俞先生也很严重。『忆往期来念』,我们一般说打妄想,「忆往」,往是过往、过去,几十年前的事情,时常去想它。特别是一些老人,年纪大退休了,没事就会想过去,过去的一些是是非非,是非人我,想这些事情。『期来』是期望将来,希望将来要得到什么、将来要做什么,就是妄念、杂念很多,回忆过去,期待未来。这些念头杂念很多,这也是大毛病,这也是一般凡夫的通病。
『恩雠报复念』,恩恩怨怨没办法放下,别人如果曾经对不起我们,时时刻刻想着要报复,心里都是这些念头。这就是说明意恶『憧憧于胸』,这是形容你心胸之中都是这些恶念。小注里面说:「身口意三恶业,意恶为最大;身、口二业都从意恶而生。」这是刚才说过的,身口恶业都是受到意恶的指使,它指挥的,所以意恶是最主要的、最大的。所以身口二业,身和口怎么会造恶业?主要还是意恶在指使。所以修行重在修心,心地清净了,身口自然清净;意念要是不清净,身口也假装不来。这也是在大乘经典上常说的,从根本修,从意恶对治,才是从根本,从根本修。意地如果清净,意恶降伏了,身口自然就不会造恶业了。如果意恶无法一时降伏它,身口是枝末,从枝末修一条算一条,但是根本还是在意,因为意才是主要的。我们看看俞先生前面这一段,他身似乎是在做好事,口也似乎说善事,也有劝人修善,但是他的意不善,意恶丝毫没有改变,身口所造的善就不是真的了。神明的鉴察特别着重「意恶」之中,特别在起心动念,所以告诉他这些果报。确确实实所说的不只如此,很多很多,这是举出重点跟俞先生讲。
所以张先生(灶神)告诉他,『君逃祸不暇』,他说你一直都是造恶业,你逃避灾祸都来不及了,你要避免灾殃都来不及了,你还想求什么福报?『何由祈福哉』,你哪有办法求福报!哪里还会有福报?灶神张先生跟他说到此地。下面俞公听了以后的反应,请看文:
【公惊愕惶悚。伏地流涕曰。君既通幽事。定系尊神。愿求救度。】
俞先生听了张先生告诉他的这些话,除夕夜来了这位陌生人,对于自己心底隐藏的这些念头知道得这么清楚,都把它说出来了。自己听了确实害怕,『伏地』是趴在地上,流着眼泪苦苦的哀求,这时他非常惊惶,很恳切流着眼泪恳求、哀求,对张先生说:你既然知道这些幽冥的事情,我们素昧平生,今天你来就将我心里的事情说得这么清楚,一定是神仙,绝对不是普通人,『定系尊神』,知道他不是普通人,就求他救度。他既然会来指点他,当然就是要来帮助他的,要不是来帮助他的,他不会跟他说这些话。下面这段是说俞先生还是有一点善根,凭着这点善根,所以神明才会来度他。如果没有善根,神明就算来了也没用,也无法来帮助他。下面我们再看文:
【张曰。君读书明礼。亦知慕善为乐。】
张先生告诉他,『君读书明礼』,你是一个读书人。古时候秀才都是读书人,读什么书?跟我们现在在学校读的不一样,我们现在学校读的书是属于科学、技术、知识。古时候人读的书是圣贤书,圣贤书就是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伦理道德。我们现在导师净空上人提倡的《弟子规》,古时候的家庭教育就是教这个。所以古时候从孩童时代,甚至胎教就教圣贤教育。读书人能够考中秀才,在过去的时代也非常不简单了。所以他是个读书人,读书人总是明白这些道理,明白道理『亦知慕善为乐』,也晓得圣贤教导我们要断恶修善,人生为善是最快乐的事情。所以他还是有这个念头,如果他没有这个念头,他也不会跟同学们去结文昌社,这是说明他也有这个心,只是做不到,有心但是做不到。做不到是自己的烦恼习气太重,我们一般说业障很重。因为他有这一点善根,作为遇到灶神改过自新的一线生机。下面我们再看文:
【当其闻一善言时。不胜激劝。见一善事时。不胜鼓舞。】
这是说他还有这一点善根,当他听到一句善言,善的言语,他也很激动,劝人为善。见人做一件善事时,他也很鼓舞。但是怎么样?善根不够深厚,烦恼习气太重。为什么?下面张先生又说了:
【但旋过旋忘。】
『旋过旋忘』是说一下子,有!善心发了,一下就忘了,时间很短,一下子就忘记了、就没了,善念没多久就不见了。
【信根原自不深。】
『信根』,「信」这个字是世出世间法成就与否的关键。信根深,不管世间法或出世间法都有成就;如果信心的根不深,就不能成就。这里也点出他「信根原自不深」,毛病就在此地。信根不深,有!有信心,但是不深,就像树的根深度还不够,还很浅。我们学佛也是一样,信根要深,所以《弥陀经》讲的,五根五力,信进念定慧,第一就是信,信根深才有力量。
【恒性是以不固。】
没有恒心、没有耐心,『恒性是以不固』是没有耐心。
【故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何尝有一事着实。】
毛病就发生在这里。平生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敷衍」是应付一下,浮浮沉沉,没有一件事情落实,『着实』是我们现在说的落实,毛病就发生在这里。说实在话,我们学佛的同修,在家、出家四众弟子,我们想想,是不是都犯这个毛病?我们听到善言善语、见到人行善事也欢喜,但是过后就忘了,跟俞先生犯同样的毛病。这不只是说我们,俞先生是明朝时代的人,跟憨山大师、莲池大师同时代的人,再跟诸位说,过去释迦牟尼佛出世的那个时候,也是这样,哪有例外?如果善根真正深厚,早就成佛作祖。成佛作祖的人毕竟是少数之少数。诸位再想想,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之后,为什么要说法四十九年,每天讲,诸位想想,这是什么道理?就是因为众生的毛病太重!要天天讲,天天讲,听得很熟,习惯成自然了,假善也变成真善,装好人装到最后也变成真正的好人,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天天劝,三天不劝,人就变样了,所以佛门提倡共修就是这个作用。
这集的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收看,阿弥陀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