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第三集)

时间:2016-02-04 10:29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http://www.amtb.tw/rsd/jiangtang_ch.asp?web_choice=58&web_rel_index=1125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fxsp.org/

  悟道法师主讲  2008/3/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WD19-017-0003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第三集的播出。诸位观众,大家好,阿弥陀佛!请大家看文:
  【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
  我们上一集讲过,这集大概再给大家报告一下。这是说出俞净意公这篇传记的年代,以及发生这个事情的地点。明朝嘉靖这个时代,距离我们现在四百八十几年,将近要五百年,『明嘉靖时』就是这个传记发生的年代。传记的主角他是江西省人,现在大陆上江西。他姓俞,『讳都』,他的名叫做「都」。『字良臣』,他的字号,名叫做都,字叫「良臣」。这是古时候的人有名跟字,字是外号,名是内号,所以有名有字。『十八岁为诸生』,这是俗话讲的秀才,古时候读书人考试考中秀才,秀才就是「诸生」,有了秀才的资格就能够教学生。『每试必高等』,他很聪明,每一次考试都考第一名。
  【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之有年。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之。八岁戏于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仅存其一。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
  这一段是讲出他壮年的时候非常的潦倒,从这个文里面我们来看,他壮年的时候,他的遭遇也非常的不幸。他壮年家境不好,『家贫授徒』,这是过去古时候不像现在有学校,古时候我们中国人是私塾的教学,一个秀才当老师教一些学生。以前不是像现在有薪水,学校老师有固定薪水,这个学生家境若比较能过得去,过年过节供养老师就比较多一点;家境如果比较贫寒,他的供养,一般讲束修,古时候讲束修,供养老师的财物就比较少;甚至很清苦的家庭,他根本就没有能力来供养,这也有。「家贫授徒」,教一些学生,只是靠学生一些微薄的供养,这样的过日子。同时他也跟『同庠生』,「同庠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同学,跟他一起读书的这些同学有十几个人,『结文昌社』。「文昌社」,社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社会团体,他这个社会团体是以《文昌帝君阴骘文》教诲、教训的宗旨来推广的,像我们现在讲的社团性质一样。
  《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主要宗旨就是下面讲的『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这是主要的宗旨。「字」就是字纸,「惜」就是爱惜,凡是有写字的字纸不能乱丢,在古时候很重视字纸。如果是写坏了的字纸要怎么处理?古时候的人都是保持干净拿去烧,灰也不能随便丢垃圾桶,要找一个干净的袋子,比如面粉袋、布袋,干净的,灰烧一段时间,把它捡一捡,给它装在干净袋子里面。如果有到大海,选一颗石头,有船出海,或是大江、大河,把它沉在大海江河当中,不要让它漂流在河边。另外也是用袋子装起来,埋在比较深山,没有人行走的地方,埋在地下,或者树下,不能乱丢。在我们台湾鹿港,我曾经去看,有一间庙,可能以前有很多庙的门口都还有惜字亭,专门在烧字纸的火炉。这是过去我们中国民间对惜字非常的重视。
  过去字纸确实得来不容易,过去印刷术不发达,想要有一本书、一本册子,大部分都是人工用毛笔抄写,一字一字抄,一字一字写。印刷术不发达要想得到一本书确实不简单,因此这得来不容易,很辛苦才能够得到一本书、一篇文章,所以字纸特别爱惜,不敢乱丢。如果是坏了不能用,也是做以上我们所讲的那些方法处理。字是中国古圣先贤留的文字,文字它是有教化的作用,所以文字里面都是启发我们的智慧。圣贤造字,仓颉造字,这有很深的道理,所以惜字也是尊敬圣贤的一种具体表现,这在民间我们都可以看到。所以我们现在台湾还有很多寺庙推广惜字纸,现在大陆上就很少很少看到这个,在我们台湾还有很多的寺庙保留我们祖先留下来好的风俗习惯。
  现代惜字的做法,现在印刷术发达,报章杂志,甚至佛经、佛像印在报纸杂志,要依照以前这个方式来处理确实有困难。特别是在都市里面住公寓式的,要烧字纸确实也不方便,因此如果有这些报章杂志,现在有回收,回收再做再生纸,这总是比丢在垃圾桶还好,如果能够这样处理就很好。有字纸我们最好,现在有回收字纸的,坏的佛经、佛像、一般的书籍,我们做个回收,别随便把它丢在垃圾桶,现在能够做这样的处理,这样就很好。这是说惜字。
  「放生」,这在我们佛门里面,在过去中国古代的社会,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儒释道三家,我们一般讲三教,三教就是儒教、道教、佛教,这三家就是教育,这三家的教育都融合成一家。像在台北县汐止市拱北殿,供奉的主神是孚佑帝君,就是吕洞宾吕祖,我们一般民间讲仙公,像木栅指南宫的仙公庙,跟那是一样。它供奉也是供奉孔子、释迦牟尼佛,中间是老子、吕祖,这就是传统的儒释道三教融合成一体。因此放生这件事情,在佛家、道家、儒家也都有在做这件好事。所以放生,我们从这里来看,至少明朝以前就有了。我们在佛门里面祖师的传记里面,大家都知道,过去家师净空上人在讲经的时候也常常谈起,我们净宗六祖永明延寿禅师,在还没出家的时候,他做一个国家的税务官,管税金的,他偷取国家的税金去放生。以后被查到,皇帝要判他死刑,交代看他是不是要处死他的时候,是不是面有改色,如果面有改色就处死他,如果面不改色,才带他来见我。
  结果到临刑那一天,永明延寿禅师面不改色,很自然、很自在。那个监斩官就很奇怪,问说:就要砍你头了,你怎么都不怕?他回答,他说:我这样死很有价值,我一条命换千千万万条的生命,我偷取国家的这些钱财,我不是自己去享受,是去放生,替国家修福、造福。他说:我死,死得感觉很有价值。所以他没丝毫的惊骇。因此这个监斩官就照皇帝的交代,再把他带回来见皇帝。皇帝问说:你这样做法,你到底心里有什么希求?他说:我只是求出家为僧。后来皇帝就允许他出家,成了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的祖师。所以放生这件事情,在过去很早就有了。到明朝这个时代,我们看这个文,在当时也是很流行。一直到我们今日,现在我们佛门里面,国内、国外,特别在台湾这个地区,有很多的佛教团体,也时常有办放生的活动。放生是佛门提倡的,戒杀、吃素、放生,这也是第一等的好事。
  「戒淫杀」,这是戒邪淫,杀就是杀生。「口过」,口过就是言语的过失。这就是佛门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五戒十善。《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讲的内容也是跟五戒十善都相应,他们十多个人结这个社,做好事。『行之有年』,「行之有年」就是这样实行了很多年,他跟大家一起结文昌社,做这些好事,做了很多年。可是俞先生『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古时候科举一科三年,秀才考中还要再考举人,举人考中才有资格去考进士。古时候最高的学位是进士,考中进士就能够做官,国家会分派官职给他。但是他考七科都没中,一科三年,那七科没中就是二十一年都没考中。这是说在古时候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功名,考中进士才能够求到一官半职,得到国家的俸禄来养一家人。如果考不中功名,家庭又没经济基础,一个读书人生活确实就非常的困苦。这是说他功名都考不中。
  生五个儿子,四个儿子生病夭折,我们现在讲夭寿,没几岁就死了,『病夭』就是五个儿子有四个儿子生病死了,死四个。『其第三子甚聪秀』,第三个儿子很聪明,也长得很庄严,「秀」就是庄严。『左足底有双痣』,左脚脚底有两颗痣,他们夫妇对第三个儿子特别的爱惜,『夫妇宝之』就是特别疼这一个。但是这个第三个儿子八岁的时候,在他们住家附近游玩而失踪了。『不知所之』,不知去哪?没消息。生四个女儿,『生四女,仅存其一』,生四个女儿死三个,剩一个。所以『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他的太太生九个儿女,死七个一个失踪,我们想一想,别说死这么多个,有的人死一个、两个就哭得眼睛快瞎了,所以她死这么多个儿女,哭到眼睛瞎了,这我们能够体会、能够理解,在我们现实的社会当中,我们都能够看到、能够听到。『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潦倒」是很落魄,「终年」是一整年都是这些不如意的事情,没有一件好事,所以家庭贫困,困难愈来愈严重,「益甚」是愈来愈严重。
  下面说,『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这两句也是他自己心里有一点发觉。一般人,特别是我们现代人,没读圣贤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不懂得去反省、去检讨,只是会怨天尤人,怨恨别人,甚至怨恨老天不公平,还有人怨恨祖先,怨天尤人,这是很普遍。俞先生毕竟他是一个读圣贤书的人,心里还有一点觉悟,「自反无大过」,他也知道因果,因为结文昌社,读《文昌帝君阴骘文》,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自己遭遇这种这么凄惨的果报,他自己反过来反省,想一想说,似乎也没做什么很大罪恶的事情,为什么他得这样的果报?天公怎么会这样处罚他?好像上天不但没有保佑他,还给他这么重的处罚。为什么会得到这种果报?他自己常常这样想。当然这样想,下面他接着就是:
  【年四十外。】
  他四十岁以后。
  【每岁腊月终。自写黄疏。祷于灶神。求其上达。如是数年。亦无报应。】
  四十岁以后,因为他想怎么会这么凄惨?也没做什么坏事情,怎么会这么凄惨?当然心里也很不平。所以每一年『腊月终』,农历十二月三十(有时候是二十九),就是每一年最后一天,除夕,那一天他就自己写『黄疏』,像我们现在佛门读疏文,用黄纸写的。他写疏文,『祷于灶神』,在灶神的面前祈祷。过去我们民间都有供奉灶神,特别是除夕这一天会拜灶神。他写疏文,请他家里的灶神,将他的疏文向上帝报告。『如是数年,亦无报应』,这样经过好几年,也没报应,也没感觉,也没改善,命运一样这么凄惨。
  【至四十七岁时。除夕。】
  他四十岁以后开始每一年都有写黄疏,请灶神代替他向上帝报告,报告他做什么样的好事,怎么没有好的果报?这样大概经过六、七年,到四十七岁这一年的腊月三十日(就是最后这一天),这一年最后的这一天就有了感应。民间风俗,这时候灶神爷上天庭,把这一家人善恶都会上奏给玉皇上帝。所以他除夕这一天:
  【与瞽妻一女夜坐。举室萧然。凄凉相吊。】
  这几句我们就能想到,俞先生家境有多么凄惨。九个子女死七个、一个失踪,剩下的就是他和失明的太太、一个女儿,大年夜围炉就三个人坐一起,面对面那个气氛非常的凄凉。
  【忽闻叩门声。公秉烛视之。见一角巾皂服之士。须发半苍。长揖就座。口称张姓。自远路而归。闻君家愁叹。特来相慰。】
  四十七岁那一年大年夜,跟他的瞽妻一女夜坐,忽然听到有人在敲门,当然他起来开门。『秉烛』是古时没电灯,点蜡烛。开门想说,大年夜这个时候怎么会有人来找?点蜡烛,把门打开,看到一个人,这个人『角巾皂服』。古时候的人头顶上绑一条方巾,那就叫「角巾」。「皂服」是长袍,黑色的。这种打扮在古时候是隐士用的,头顶上绑一条方巾,不是帽子,绑一条方巾。把一块四四方方的方巾绑起来,我们现在看古装连续剧就能够看到,那就叫角巾,皂服是黑色的长袍。『须发半苍』,胡须跟头发有一半是白的了,看起来年岁大概五、六十岁,五十以上。『长揖就座』,古时候的人抱拳,这是一种礼貌,我们佛门说合掌问讯,见到人的一种礼节。「长揖」就是向他敬礼,很有礼貌向他问讯作揖就坐下来。这个人他就开始自我介绍,说他姓张,从很远的路回来,经过你家门口,听到你们里面一片哀愁、感叹、怨叹的这种声音,我听到特别来慰问。这里就是把他的来意说明了。
  【公心异其人。执礼甚恭。】
  这个『公』是俞净意公,俞先生见到这一个人,心里也感觉很奇怪,但是看他的仪表谈吐,好像这个人很不平凡,似乎不是一个普通人,所以对他就非常的恭敬。尤其在这个时候,这个家庭这么潦倒的时候,诸位想一想,世态炎凉!大家说什么鬼都不怕,最怕穷鬼,看到很穷的家庭,人人见,人人怕,为什么?怕他借钱。在这么贫困的时候,有人来,尤其是大年夜,有人会来家里慰问他,一般这个时候大家都回去家里围炉团圆,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来慰问,当然心里非常的感激,所以对他很恭敬。『执礼甚恭』,俞先生不敢失礼,对这个人很恭敬。我们再看下面的文:
  【因言生平读书积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继。且以历焚灶疏。为张诵之。】
  这段文是俞先生他对张先生讲的一段话,这段话照这个文来看,当然他满腹的牢骚,牢骚就是心里很不平。他自己确实有才有学,有才能也有学问,可是一直到这么大的年纪,四十七岁了,『功名不遂』。读书人唯一求的出路就是得到功名,考到功名,考中进士,才能够有一官半职,领取国家的俸禄来养一家人。没功名,可以说生活经济就产生困难。而且『妻子不全』,妻是太太眼睛失明,一个人眼睛失明就等于残废,子女死的死,失踪的失踪。『衣食不继』,「衣食不继」是三餐都有困难。『且以历焚灶疏』,「历」是这几年来,他每一年都有烧疏文,请他家的灶神送给上帝。『为张诵之』。灶神姓张名单,他烧疏文请灶神送给上帝,转达,看能否改善他的家庭环境。这段是俞先生对张先生说出他的遭遇。他当然是说他跟同学结文昌社做这些好事,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做这么多年的好事,自己又有才能有学问,为什么考试都考不中?而且「妻子不全,衣食不继」,怎么会有这种的果报?把这些遭遇向张先生说一遍。当然在谈话当中,心里是满腹的不平,为什么做好事没好报?下面就是张先生回答他,回答他的问题。
  【张曰。予知君家事久矣。】
  张先生就对俞先生说,我知道你家的事情已经很久了,而且知道得很清楚。换句话说,你不必再告诉我,我也知道,而且知道很久了。下面的话就有责备他的口气,我们请看这个文:
  【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恐受罚不止此也。】
  这一段的意思,在《了凡四训》的四篇文里面没说到,换句话说,这篇传记也是能够补充《了凡四训》它的不足,做一个补充。《了凡四训》对意恶这部分,讲得比较没那么详细,这篇刚好补充它,刚刚好。所以有一个补充,也是必须的。命运这个事情,改造命运这个事情不是只有袁了凡,俞净意先生他也遇到了,我们一般的话说是遇到贵人了,在佛门说遇到善知识来开导他。了凡他是遇到云谷禅师,他让孔先生算命算得很准,但是没办法改变命运,受到命运的束缚。以后遇到云谷禅师给他开示,他才觉悟,才知道命运原来是自己造的,自己造自己受,自作自受。自己造,自己也可以去改变,遇到云谷禅师才知道改过自新,以后命运改变了。一个是遇到云谷禅师,俞先生他是遇到灶神,同样俞先生是遇到灶神给他开示,他自己彻底改过自新,一样把命运改转过来。
  这是灶神告诉他、指点他,指点他的错误是在哪里,说你的『意恶太重』。「意恶」就是他的心里,我们佛经讲的贪瞋痴慢、嫉妒,这些恶念太多、太重。下面就是发挥,来说明什么叫做意恶。我们读到这些,回过头来观察我们自己,这样我们才有受用。如果我们读到这篇、听到这个开示,我们不知道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的心念,是不是跟俞先生同样犯了相同的错误,这样我们就没有受用。所以凡是读到这些经典、圣贤的开示,我们都要反过来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有跟他一样的毛病。如果有,我们也要改过来,这样我们命运才会改善,如果没改过来,命运就没办法改善。下面说,读书积行,『专务虚名』,这是对俞先生说,说你读圣贤书,过去古时候的人读书也有读圣贤书。积行就是他结文昌社,跟同学十几个人结文昌社,实行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这就是积行,积善行,读圣贤书来累积这些善行。但是俞先生他的做法是怎么样?「专务虚名」,专务虚名是做善事不实在,只是要得到一个虚名。虚名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求名闻利养,求名,实际上没有善心,做的善事也不实在,这叫专务虚名,不是真实的。
  他自己每一年十二月最后一天,在灶神面前所烧的疏文,这些文字都是充满怨天尤人的言语,换句话说,没一点反省、检讨、悔改的意思。悔改就是我们佛门讲的忏悔,像我们做三时系念,或是做一般的经忏佛事都有忏悔,忏悔就是悔改。自己没办法发现自己的毛病,要怎么忏悔?当然是没办法。张先生告诉他,说你不但没忏悔,自己没反省来改过,没发现自己的错误、毛病在哪里,反过来你还怨叹上帝,以为是上帝对你不公平,他说这样你的罪是更加的重。『恐受罚不止此也』,他说你若这样继续下去,恐怕受的责罚,也就是说,受的果报不只像现在这么凄惨,还会比现在更加凄惨,会愈来愈凄惨,不但不会改善,会愈来愈凄惨。这就是灶神给他的开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重点,就是跟他说明,果报是你自己造成的。你自己造成的,你是读圣贤书的人,读书人应该要明理,你不但不明理,反过来怨天尤人,怨叹别人,怨叹天公上帝,如果是这样,岂不是罪业愈来愈深重?如果你若继续这样,不知道反省改过,将来受处罚受果报不只这样,会比现在更加严重,会愈来愈严重。这个开示等于给俞先生一个当头棒喝,一棒打醒他。
  这集的时间到了,我们讲到这段,下面的文下一集再继续向大家报告,多谢大家的收看,阿弥陀佛。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