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第二集)

时间:2016-02-04 10:26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http://www.fxsp.org/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amtb.tw/rsd/jiangtang_ch.asp?web_choice=58&web_rel_index=1125

    悟道法师主讲  2008/3/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WD19-017-0002
  诸位观众,大家好,阿弥陀佛。继续跟大家报告《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第二集的播出。
  上一集我们介绍俞净意公他出生的年代,他出世那一年是公元一千五百二十五年,就是在明朝嘉靖四年出世的。他的年纪比了凡居士大十岁,了凡是嘉靖十四年,公元一千五百三十五年出世的,差十岁,了凡是嘉靖十四年,他是嘉靖四年,这当中差十岁。距离我们现代将近五百年,四百八十三年,我们现在是二00八年,俞净意公一千五百二十五年,这是四百多年了,将近五百年,四百八十三年。所以距离我们现代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他们的事迹记录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上一集也跟大家报告,台北社团法人中华华藏净宗学会也有做连续剧,拍连续剧出来流通来供养大众。这一篇文章,可以说补充《了凡四训》里面没有讲到的地方,《了凡四训》里面没有讲到的就是意恶这部分。《了凡四训》里面讲得没有这么详细,它这篇可以说做一个详尽的补充,换句话说,都是有利于世道人心的好文章,所以我们一样把它当作宝典来受持。读过之后我们自己更加应当深深的反省检点,尤其在今日之下必须要认真修学,才能够趋吉避凶,转祸为福,就是转灾祸为吉祥,一般说消灾免难。我们再看这个文:
  【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
  这上集也大概跟大家报告过了,他的姓,他的名,他的字号。
  【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
  这段首先把俞先生的年代讲出来,他是明朝时代嘉靖那时候的人,就是跟袁了凡先生同一个时代。嘉靖年间(明朝嘉靖年间)国家也做了不少事情,佛教里面也有一桩大事,就是《大藏经》的刊行,出刊,刊行。从前《大藏经》都是折迭的,所以我们叫做版本,现在叫做版本。诸位在寺庙里诵经拜忏的方册页,纸一张很长折许多折,一张纸很长折一折再黏起来,这是一般诵经忏用,现在很多寺庙还是用这个。以前的经典都是这样折的,不像现在一本书一本书用装订的,不是用线把它装订起来的。我们现在用的线装本,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书本叫做「方册版本」,像这一本书四四方方,这是四方型的,一册一册,不再用折本了,现在一般比较少数。经典、忏本还有用折本,所以现在一般经书都是用装订的,叫做「方册版本」。
  方册版本第一部就是在嘉靖年间开始编列的,这部藏经叫做《嘉靖藏》,嘉靖是指那个年代,就是那个年代所编辑的。主持编辑的人是当时我们佛门的大德,憨山大师,憨山德清和尚,他发起主持这件事情。编辑的地点在金山,所以这部经也叫做《金山藏》。这是从方册折本的经本,在那个时候就转变成为线装本,一册一册,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嘉靖这个时代开始的,所以这也是我们佛门里面一桩很大的事情。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华大藏经》第二辑,它的原本就是《嘉靖藏》,只是把《嘉靖藏》缩小,现在在台湾重印,重新再印刷。这部藏经到现在差不多有五百多年了,所以在那个时代国家跟佛教里面都有这样的盛举,这算是大事情。自古以来编印藏经这是国家跟佛门里的大事,这不是小事,是大事情。
  最近我们在二00一年底,开始发起我们导师净空上人提倡印清朝时代(乾隆皇帝时代)编的《乾隆大藏经》,我们又重新编目录,印了三千套出来结缘。最近我们又做句读,请人做句读,也将近校对快要完成了,最近我们又印了一千套出来流通。所以明朝时代,嘉靖那个时候就有印藏经,国家印的。到清朝乾隆时代又再印,但是那个时候的藏经没有编目录,《乾隆大藏经》没有编目录,一直到民国在台湾二00二年那时候开始重新编排目录,现在又做了句读,这也是现代国家跟佛门里面的一件盛事,在这里附带跟大家做一个报告。所以国家、佛教里面都有这个好事,所以感应道交的人也就特别多、特别有感应。
  这里说江西省这个地方,江西是一个省,这也是很有名,净土宗初祖庐山就是在江西,远公的道场。江西俞先生,他的名叫都,字号叫良臣,『多才博学』,就是说他很有才华。「博学」,书念得很好,很有学问。『十八岁为诸生』,此地所说的「诸生」就是俗话讲的秀才。『每试必高等』,每一次考试他都考第一,「高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考第一名,可见这个人确实聪明过人,他的聪明超过一般人。下面说:
  【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之有年。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之。八岁戏于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仅存其一。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
  这一段是说出他壮年的时候,壮年是指三、四十岁,这个时候是壮年。三十到四十是壮年,壮年的时候非常潦倒。从这个文里面我们看,我们照这个顺序来看,他年岁也大了,『年及壮』就是年纪已经愈来愈大了。『家贫授徒』,年岁大,家境是指家庭的环境,我们现在说经济也不好,家境不好。家境不好,古时候读书人秀才,唯一维生的方法就是教学,当时称为「私塾」。古时候不像现在有学校,古时候都是私塾,在一个地方秀才就是教学的老师,教一些学生。古时候教学生,不像我们现在学校老师有固定的薪水,学生有多有少,学生的家境有比较好的,也有比较贫穷的,没有一定的学费。家境过得去的,年节供养老师多一点;家境不好的,供养就少,甚至没钱的,那就不收学费了。当然他收的学生也不多。这是说他「家贫授徒」,为了家庭生活教一些学生,这样维持他的生活。
  当时他与一些同学。『同庠生』就是同年进学的,我们现在说同学,同一年去读书的有十几个人。这十几个人大家在一起『结文昌社』,「结」是结合,我们现在说组织,组织一个社团,这个社团的名称叫做「文昌社」。像我们现在跟内政部申请的社团法人,「中华华藏净宗学会」,所以当时结这个文昌社就是等于我们现在说的社团,社会团体。所以文昌社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会,将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大家组织在一起,大家合作,合作实行《文昌帝君阴骘文》,依照这个方法、宗旨来修学。
  《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现在印在《安士全书》里面,《安士全书》也是我们净宗十三祖印光祖师一生极力推倡的一本书,第一本《了凡四训》,第二本《太上感应篇》,第三本就是《安士全书》。《安士全书》总共有四卷,精装本一本这么厚,有相当的分量。上半部就是批注《文昌帝君阴骘文》这篇文章,《安士全书》第一部分就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批注,清朝周安士居士批注的。在过去一般读书人,对于《文昌帝君阴骘文》都普遍重视,这一篇文章可以说在童年时代七、八岁的时候,家长或者是老师就会教他背诵。你看《印光大师文钞》里面还劝我们,家庭里面如果有子弟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应当教他背《阴骘文》、背《感应篇》,确确实实是有好处。现在家师净空上人,更加呼吁提倡就是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比较浅显,这是最基础的。印祖那个时候,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印光祖师也劝人背《阴骘文》、《感应篇》,背这两篇,文字都不是很长。《文昌帝君阴骘文》只有一千多字,《感应篇》也是如此,都不是很长的文字。
  他跟几个同学结社,结这个社团力行《阴骘文》,力行就是遵照《阴骘文》这些开示努力实行,佛门说修行,依这个来修正我们的行为,所以这叫做文昌社,他们结社的宗旨就是如此,遵守文昌帝君的遗训。《阴骘文》里面对于惜字纸、放生、戒淫、戒杀、戒妄语,都说得很详细。『行之有年』,他们结文昌社,大家在一起修行也过了很多年,年纪大概也都不小了。为什么?他『前后应试七科』都没考上,就是去考进士,考了七次都没考中。古时候说三年一科,三年一科七次没有考中就过了二十一年,所以这个年纪当然很大了,起码也有四十几岁。所以从秀才考举人、考进士都没考中。生了五个儿子,四个儿子夭折,四个儿子可能年纪很小就死了,生五个死了四个。这五个儿子排行老三的,老三这个儿子很聪明,『甚聪秀』就是说很聪明,「秀」是指长得很庄严。没有想到八岁的时候在外面玩耍竟然失踪了,不知道去哪里,生死不明,失踪。生五个儿子,死了四个,一个失踪,失踪了下落不明,等于跟死了没什么两样。生四个女儿,死了三个。所以他的太太总共生了九个,五个男孩,四个女孩,生九个。除了失踪的第三个儿子以外,其他都死了,眼前就剩一个女儿,他的太太在这种悲痛的情况下,哭儿子、哭儿女,我们一般说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人间很悲伤、很悲惨的事情。送一个、两个就非常悲惨了,有些人都哭得死去活来,何况你想想死了七个儿女,七个儿女都死了,他的太太受不了这个打击,哭儿女哭到两眼都哭瞎了。这种情形在我们现代社会也是不少,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女比父母早死,做父母的伤心、悲痛,这在现实社会上也很多,所以这里讲到这种情形,我们能够想象得到。
  在三、四年前,我在道场遇到一对老夫妻七十多岁,有一个儿子四十多岁,在美国当医生,坐电车在电车里面往生,老夫妻俩哭儿子哭到眼睛都快瞎了。他们告诉我,哭了两年,日夜,特别是他的太太,哭得特别伤心,她的先生也受到影响。所以那一天看到佛教卫星电视台,看到我讲经的节目,来台北找我,讲出他的事情。讲完,他说要找眼科医生,我看他们也真的需要去找医生,眼睛已经哭到快失明了。他们一个就哭成这样,俞净意公死了七个,你们想想,他的太太怎么会不伤心?所以哭到眼睛瞎了,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俞先生『潦倒终年,贫窘益甚』,「潦倒」是指很不顺遂,我们一般说不如意的事情一桩接着一桩,「终年」就是一整年都没遇到好事,都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贫窘益甚」,贫穷困苦,家境愈来愈困难,生活非常难过。『自反无大过』,他自己反省,觉得他一生也没有做过什么大的罪恶。「无大过」就是说他自己想想,这一生没有做什么大的罪恶,为什么老天爷给他这样重的惩罚?似乎上天都没有保佑他。我们一般说老天爷没保佑他,尤其他实行《文昌帝君阴骘文》,结文昌社,做好事,似乎做这些好事没有得到好的果报,反而得到都是恶的报应、恶的果报。人在贫穷困苦的环境当中,难免心会烦躁,起烦恼,这是一定的道理。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这是很平常的反应。
  【年四十外。】
  他的年纪已经超过四十岁,四十多岁了。四十岁以后:
  【每岁腊月终。自写黄疏。祷于灶神。求其上达。如是数年。亦无报应。】
  四十岁以后,大概有六、七年当中,『每岁』是指每一年,每一年的腊月,『腊月』就是农历十二月,「腊月终」就是除夕,农历算这一年的最后一天,一般那一天晚上吃团圆饭,围炉那一天,一年最后的那一天叫做腊月终,就是十二月最后的一天,除夕那一天。『自写黄疏』,「黄疏」就是疏文,像佛门里面超度写的疏文,他自己写,用黄纸写,写疏文。在民间过去的风俗,年底的时候灶神爷都会上天庭,报告这一家人善恶的事情,他就写黄疏请灶神跟玉皇大帝报告。因为除夕这一天,灶神都会上天庭,报告这个家庭人的善恶,报告给玉皇大帝知道。所以从前灶神的对联是「上天奏好事」,上联是「上天奏好事」,请灶神上天庭,奏就是报告,我们现在说报告,奏好事,报告这一家人的好事,他们做好事的。「下地保平安」,过完年,灶神又回到人间,回来保佑这个家庭大小的平安。这是过去供奉灶神的对联都是这么写的。这位俞先生每到农历十二月最后这一天,他自己写疏文,就是拜托灶神爷带到玉皇大帝那里,报告他结文昌社做这些好事,怎么都没有得到好的报应?四十岁以后每年写,这样经过了好几年,也没有感应。
  【至四十七岁时。】
  到四十七岁那一年,就有感应了。
  【除夕。】
  『除夕』就是腊月三十,十二月最后的一天。
  【与瞽妻一女夜坐。举室萧然。凄凉相吊。】
  从这几句诸位想想,俞先生家境有多么凄惨!除夕夜一般大家围炉欢欢喜喜,家人平常大家外出忙碌,读书或者上班,这一天大家都会回来围炉团圆,吃年夜饭。俞先生九个儿女,死了七个,一个失踪,剩下一个女儿,他的太太眼睛又失明,家里又没钱,过年夜只剩下他们三个人在一起,所以那个情境我们也能想象。『与瞽妻一女夜坐』,跟他失明的太太,和唯一剩下的女儿,坐在一起。『举室萧然,凄凉相吊』,「举室」是指在家里面都没有欢喜的气氛、没欢乐的气氛。「凄凉相吊」就是很凄惨,大家坐在那里很凄凉,这个情景是说明当时俞先生的情形。这是说一个家庭遇到这些事情非常不幸。在我们现实社会当中,实际上比这个还要凄惨的也有,只是我们没有亲身遇到,但是也曾经听说过,在新闻报导里面也曾经看到,甚至常常看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实在说要找几个家庭真正幸福美满的,这个也不多,这都是有因果的,有因缘果报。这是说四十七岁这一年,俞净意公除夕夜跟他失明的太太、唯一的女儿在围炉,三个人坐在那里非常的凄凉。下面说:
  【忽闻叩门声。公秉烛视之。见一角巾皂服之士。须发半苍。长揖就座。口称张姓。自远路而归。闻君家愁叹。特来相慰。】
  这段是说他四十岁以后每一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有时是二十九)就是最后的一天,除夕大家围炉当天都会写黄疏给灶神,但是好几年都没有感应,一直到四十七岁。也就是说,他写黄疏在灶神那祷告,到四十七岁那年,忽然在除夕夜那晚,跟他的妻女夜坐那一晚,三个人凄凉相吊,坐在那里气氛非常凄惨。这时忽然听见有人敲门,有人『叩门』,「叩门」就是敲门。古时候没有电铃,现在是按电铃,古时候没有电铃。古时候有钱人家大门有门环,现在看到寺庙、还有比较古老的房子也有门圈,圆圆的,好像一个圆圈,古时候敲门就是用那个门环敲的,里面的人就知道有人来了,出来开门。贫穷的人家就没有门环,没有门环可能在外面捡个小石头,或者是瓦片,丢门,丢三下,里面如果有人在,他就会出来开门。现代这个时代都是用电铃,这在明朝时代是敲门。
  听到人家敲门,他就觉得除夕夜怎么会有人来找他?但是有人敲门,总是要去开门看看,看谁来了。他『秉烛』,「秉烛」表示晚上,古时候没有电灯,烛是蜡烛,点蜡烛。古时候不是点蜡烛就是点油灯。在我童年的时代,我记得四、五岁的时候,那时我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在我那个时代听说能够用电灯的,是相当有钱的人才能够用。我记得父母都是点油灯吊在墙壁上,再来就是用蜡烛。以后电、照明愈来愈发达,所以以后就用电灯、日光灯、电灯泡。秉烛是晚上,点蜡烛把开打门,看到一个人,这个人『角巾皂服』。「角巾」是说他头上绑了一条方巾,以前是一般隐士用的,它不是一顶帽子,是一块布绑在头上,这叫「角巾」。修道之人往往也是这种打扮,我们现在看古装连续剧还能看到。「皂服」,皂是黑色,像我们现在佛门穿的海青是黑色的,黑色的长袍。『须发半苍』,看这个人大概有五、六十岁,五十岁以上。『长揖就座』,很有礼貌,向他问讯作揖,就坐下来。自己介绍,介绍自己姓张。『自远路而归』,就是出远门回来,经过你家门口,听到你家里面有忧愁哀叹的声音,我从这里经过听到了,特地前来慰问,就是来安慰、问候他。在这种情形之下,有人来看他,当然心里也得到一点安慰。一般贫穷的人别人见了就怕,谁要来找他?所以有人在这个时候来看他,当然他心里很安慰。
  这集的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这段,下面我们下一集再继续向大家报告,谢谢大家收看,阿弥陀佛。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