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国语)(第一集)
时间:2016-02-03 16:05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次
http://www.fxsp.org/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amtb.tw/rsd/jiangtang_ch.asp?web_choice=58&web_rel_index=1125
悟道法师主讲 2003/3/18 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19-005-0001
诸位同修,我们今天利用这个时间来跟大家报告,我们净宗学会导师上净下空老和尚,在澳洲净宗学院所讲的《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覆讲提供给同修,大家做一个参考。这篇文章可以说补充《了凡四训》没有讲到的地方,都是对于世道人心很有利益的好文章,我们同样把它看作宝典来受持。读过这篇文章之后,更应当深深的反省、检点,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社会,必须认真修学,才能趋吉避凶,转灾祸为吉祥。我们看这个文:
【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
『讳』就是避讳。
【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
这是讲俞先生他是明朝嘉靖时候的人,跟袁了凡先生是同一个时代。嘉靖年间,当时国家做了不少的事情,佛教里面也有一桩大事,就是「方册大藏经」的刊行。从前大藏经都是折迭的册子,这个折迭本现在还有,一般寺院拜忏诵经,像现在道场里面诵《无量寿经》、《地藏经》,都还有折迭的经本。在嘉靖之前的大藏经,它是折迭的,用线装把它装订起来,一本书四四方方的,这就叫做方册版本。第一部方册版本是嘉靖年间编印的,这一部藏经就称为「嘉靖藏」,「嘉靖」是指年代,憨山大师(德清和尚)发起主其事,这是佛门里面明末四大事。他发起编辑方册的大藏经,编辑的地点在金山(大陆金山这个地方),所以藏经也叫「金山藏」。经书从折迭本转为线装方册本,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是佛门里面的一桩大事。
最近出版的「中华大藏经」第二辑,原本就是「嘉靖藏」,在台湾重新印了一次,这部藏经流传到现在已经有五百多年了。这是当时嘉靖年间,在国家跟佛教界,都有这样的盛事,因此感应道交的人也特别多。这一段是讲明朝嘉靖年间。
这个时候,江西(江西是大陆江西省)有一位俞先生,他的名叫做『都』,都市的「都」,『字良臣』。古人有名有字,一般「名」,是成年之后,父母老师才有称他的名,一般都是称他的字号。他的字叫良臣,善良的「良」,君臣的「臣」。『多才博学』,就是他书念得很好,很有学问。『十八岁为诸生』,「诸生」就是秀才。『每试必高等』,可见他确实有聪明过人之处。
【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之有年。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之。八岁戏于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仅存其一。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
这一段说出他壮年时候非常潦倒。年岁大了,家境也不好,靠着教书为生,当时称为私塾,当然可以想象学生也不多。在这个时候,他与同学十余人,跟他的同学十几个人,结一个『文昌社』。『同庠生』就是同一年进学,就是同一年考上秀才的同班同学叫「同痒生」。「文昌社」就是结一个社团(像我们现在民间社团),把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实行《文昌帝君阴骘文》,依照文昌帝君的教训来修学。
现在我们印的《安士全书》上半部,就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周安士居士有批注,内容也相当的丰富。古代读书人普遍重视这一篇文章,童子在七、八岁的时候,家长或是老师就教他背诵。《印光大师文钞》里面还交代我们,家里有子弟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应当教他背《阴骘文》及《感应篇》,这确实有好处。这两篇文章都不长,《文昌帝君阴骘文》只有一千多字,《感应篇》也是如此,都是简短的文章。
文昌社的同学力行《阴骘文》,遵守文昌帝君的遗训。《阴骘文》里面对于惜字纸、放生、戒淫、戒杀、戒妄语等,都说得很详细。『行之有年』,他们自从结文昌社以来,在一起修学过了很多年。
但是这位俞先生『前后应试』,就是去考试,考七次,『七科』就是考七次,经过七次的考试都没考中,从秀才考举人,始终没有考上。生了五个儿子,死了四个,其中四个儿子夭折短命,剩下老三这个儿子,也丢了。老三是最聪明的,八岁那年在外面玩耍失踪了,不知道到哪里去。五个儿子死了四个,失纵一个。生了四个女儿,死了三个。所以俞公他一共生了九个儿女,就剩下一个女儿,他的妻子在这种情况之下,当然非常的悲痛,常常哭,两眼都哭瞎了。
『俞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俞先生的家境愈来愈困难。『自反无大过』,自己反省,好像没有做过什么大的恶事,为什么老天爷给他这样重的惩罚!似乎上天都没有保佑他。
【年四十外。每岁腊月终。自写黄疏。祷于灶神。求其上达。如是数年。亦无报应。至四十七岁时。】
『年四十外』,就是四十岁以上,四十几岁。四十岁以后,每年腊月三十,腊月三十就是我们每年农历的除夕这一天,是民间风俗祭拜灶神的时候。这一天灶神爷要上天庭,把每一户人家的善恶,都要给玉皇上帝报告。所以从前供养灶神的对联,是希望灶神「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这是过去供灶神有这么一副对联。俞先生他自己每到这个时候,就写一篇疏文(疏文是用黄色纸写的,就像我们现在超度,用黄色的纸写这个疏文一样),每一年都写一篇疏文,拜托灶神爷带到天帝那里去。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感应,一直到了四十七岁那一年,才有了感应。四十七岁这个时候,也是到了除夕这一天:
【除夕与瞽妻一女夜坐。举室萧然。凄凉相吊。】
『除夕』就是腊月三十,就是我们一般中国民间的风俗,就是围炉。围炉这一天,跟他眼睛瞎的太太还有一个女儿坐在一起,家庭很贫穷,这种情景当然非常的凄凉,所以讲『凄凉相吊』。在这个时候:
【忽闻叩门声。公秉烛视之。见一角巾皂服之士。须发半苍。长揖就座。口称张姓。自远路而归。闻君家愁叹。特来相慰。】
四十七岁那年,腊月三十的晚上,他跟他的妻女枯坐凄凉相吊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敲门。过去没有电灯,点蜡烛,蜡烛一点,开门看看什么人来了?看到一个人,『角巾皂服』,「角巾」是从前一般隐士用的,它不是一顶帽子,是一块方的布,扎在头顶上,这叫角巾。大家看过古装戏,古时候的人,头上用一块布把头发绑起来,这叫角巾,修道的人往往也是这种打扮。像我们现在到大陆上,道教的道观,道士、道姑还有这样的打扮。「皂服」,「皂」是黑色的袍子,像我们佛门里面大家穿着黑色的海青,「皂」就是黑色的长袍,是这样的一个打扮。
『须发半苍』,头发跟胡须,古人都有留胡须,胡须跟头发大概有一半白了,有一点苍白,年纪大概是有五、六十岁的样子。看到这个人,就请他进来坐。一进来,『长揖就座』,很有礼貌向他一问讯作揖。在我们佛门合掌问讯,在社会一般的人是抱拳,双手抱拳,也是跟问讯的动作一样。一鞠躬就叫作揖,就坐下来了。坐下来之后,他自我介绍自己姓张,从远路而归,去远方刚回来,走到你家门口,听到你家里有愁叹的声音,特地来慰问,这是说明他的来意。
【公心异其人。执礼甚恭。】
俞先生见到这个陌生人,心里也感觉得很奇怪,但是看看他的仪表谈吐,又好像很不平凡,所以对他非常恭敬。在这种潦倒的时候,世态炎凉,哪里还有朋友来慰问!尤其是腊月三十晚上,家家都团圆,谁有空到你家来慰问!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来慰问,当然心里非常感激,所以对他很恭敬。
【因言生平读书积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继。且以历焚灶疏。为张诵之。】
他就把他的遭遇,种种不如意的事情说出来了,说出来当然是满腹牢骚。自己确实是有才学,就是平生他读圣贤书,『积行』,他说也有积极的在行善事,为什么到现在功名还是不能得到?而且妻子又不完全,九个儿女,死了七个,一个失踪,太太眼睛也瞎了,三餐不济。每年写黄疏焚化,托灶神爷向玉皇大帝报告。这是说出他的遭遇,把遭遇说给张先生听。
【张曰。予知君家事久矣。】
这位张先生就跟他说:我对你家里的事情知道得很清楚,也很久了,很久以前我就知道,你不必再说了。下面就是这位张先生给他讲的话,说:
【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恐受罚不止此也。】
这一段文的意思,是《了凡四训》里面没有提到的,所以这篇文章可以做为《了凡四训》的补充说明,主要说明意恶,就是我们经典上常讲的贪瞋痴慢,身口意三业,意的恶业。这是我们看袁了凡先生,他是遇到云谷禅师,遇到云谷禅师他才知道改过自新,转变命运。俞先生他是遇到灶神给他开示,然后改过自新,也是转变命运。
张公说俞先生他的『意恶太重』,心里的恶业,贪瞋痴慢的念头太强烈了,意恶太重,这是把重点指出来。读书积行,『专务虚名』,「专务虚名」就是说他每一年在灶神面前所焚烧的疏文,都是一些怨天尤人的词句,自己没有一点反省悔改的意思。这是『渎陈上帝』,对上帝很不恭敬,恐怕上帝给你的惩罚还不止如此,还有更重大的灾难在后头,所以说『恐受罚不止此也』。
【公大惊曰。】
俞先生生平所为没有人知道,这个陌生人怎么会晓得?经他这么一说,心里很惊讶。
【闻冥冥之中。纤善必录。予誓行善事。恪奉规条。久矣。岂尽属虚名乎。】
俞先生听了张公所说,并不服气。他说:我听说冥冥之中,都有鬼神监察,很小很小的善,鬼神也知道,我这么多年结文昌社,与同学们立下誓愿,力行善事。文昌社里面订的规条,就等于戒律一样,大家都要遵守,我也是遵照奉行,没有违犯,难道这些都是虚名?
【张曰。即如君规条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与知交辈。多用书文旧册。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借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君日日亲见。略不戒谕一语。但遇途间字纸。拾归付火。有何益哉。】
张公就在文昌社的规条里,举出几桩事实来说明。《阴骘文》很重视惜字纸(这是重视文化,重道,文以载道的示范意义),当然他们文昌社里也有这一条。张公就跟他讲,既然有这一条,就应当依教奉行。然而你们还是将一些书册或写过的文章(这些都是字纸),还有旧书,用来糊窗。现代的窗户都没有用纸糊了,大部分都是用玻璃的。在古代没有玻璃,都是用纸糊窗,还得讲究花纹与美观。年轻的比较不清楚,年岁大一点的人也许都知道,过去的窗子都是用纸糊的,像现在日本式的一些门窗,还是有用纸。
过去那个时代,用字纸糊窗的确很多,在我小时候就常常看到有人拿报纸去糊在窗户上,或者拿字纸包东西,这是大不敬。现代用字纸糊窗这个事是没有了,漂亮的壁纸多得是,纵然要糊窗,也不会拿那些字纸去糊,糊了不好看,现在是没有了。但是用字纸包东西,倒还常见。我们明了重道尊师之意,自己应当要尽量避免。别人要怎么做,实在讲也管不了,如果你去劝他,他如果不了解反而起反感,只有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做个好榜样。你要劝人,人家说你迷信,大家都用字纸、报纸包东西,我为什么不能用!几个人懂这个道理?其义甚深。
敬惜字纸的意义,要知道过去的字纸跟现在不一样,从前的书籍是木刻版,把文字一字一字刻在一个木板上面,然后刻一块一块的木板,然后拿这块木板再去印,一张一张的印,所以要印成一本书非常不容易。除了木刻版刻字印书,另外就是用手抄写,自己用毛笔去抄一本书,一天能抄几个字!所以在古代,的的确确要得到一本书是相当不容易。而且这个成本非常的昂贵,不是富贵人家,要买一本书、一套书,那是办不到的。所以在古代,如果不是真正好的文章,谁愿意花那么多钱,那么多人力、财力、物力去流通那本书!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到。
因此在过去那个时代,字纸就应当特别珍惜。不像现在印刷术发达,一天印几千册、几万册,一天都可以印出来。现在虽然印刷术发达,对字纸还是要爱惜,不能任意蹧蹋。这个是对于文字,文字是古圣先贤他们发明的,「文以载道」,应当要尊重。
古书破了要修补,实在破得不能用了,才恭恭敬敬的把它焚化,焚化又不能随便乱丢。那天有一位同修来问我一个问题,他说有一本经书破了,是他亲戚留下来的,而且他的亲戚在那本经书写了很多字,破旧不堪,不能读诵,问我怎么处理。我就根据印光大师在《文钞》讲的,大师他是教我们要把不能用的佛经、佛像,用一个干净的炉子焚化,焚化以后,灰不能乱丢,要用一个干净的布袋,把这个灰装起来,然后洗一块干净的石头,放在带子里面,连这个灰放在袋子里面,然后把这个布袋的口绑好,拿到大海去放到海底里面,这个灰不能乱丢。这是住在沿海,可以把它放到海底去。如果住在内地,你就要把灰拿到山上,没有人踩的地方,挖一个比较深的坑洞埋起来,这样处理就好。所以不能随便丢垃圾桶。
另外,现在都市里面要焚化、要烧这些纸,也不方便。有一个不得已求其次的做法,就是给印刷厂回收,去做再生纸。像一些报章杂志有印佛经、佛像的很多,大家就不晓得怎么处理,这个可以给印刷厂回收,可以用的留下来,不能用的就回收,再去做再生纸,这也是一个做法。
经书是属于法宝之一,不能随便乱丢,这个都有罪过的。张公就给他讲,你虽然标榜爱惜字纸,你看到朋友或学生用字纸糊窗、包东西的时候,你从来没有劝告他们一声,也没有一次去阻止他们,只不过是在路上看到有字纸捡起来,拿回家去烧一烧。这是做表面工作,这不就是图务虚名!
【社中每月放生。君随班奔逐。因人成事。倘诸人不举。君亦浮沈而已。其实慈悲之念。并未动于中也。】
这段讲放生,文昌社也有举办放生这个活动。修善都是要从心地里面发出来,从内心里面真正发心去做,这才有功德。张公就跟他讲:别人提倡,你就随着做;人家不做,你也就不做了,你心里并没有真正发慈悲心要去放生,只是看到别人做,跟着人家应付应付去做一点,别人不做,你也就算了,不是出于你的真心。所以跟他讲『慈悲之念并未动于中』,你心中慈悲的念并没有动。
【且君家虾蟹之类。亦登于庖。彼独非生命耶。】
而且你家里面的鱼虾螃蟹,我们现在讲海鲜这一类的,你也天天在吃,难道那些都不是生命!这是说明他的放生也不是真的,不是真爱惜这些生命、这些动物,做表面的。
【若口过一节。】
这是指口业,就是指妄语、恶口、两舌、绮语,都犯了。
【君语言敏妙。谈者常倾倒于君。】
俞先生为人能言善道,很会讲话,很有口才,自己又有才学,读书人他的知识都很丰富,很会讲话,会讲一些风凉话讽刺人,而且他用的词句都非常巧妙,所以大家听到他讲话的时候,都被他折服了。他有口才,没有道理也能把它说成有理,他有强词夺理的本事,这就造口业了。
【君彼时出口。心亦自知伤厚。】
他虽然说得很痛快,可是他自己还有一点良心,晓得这样讲有伤厚道,说话太刻薄,好胜心强,不肯输人。还好有这么一点良心,做为今后转祸为福的机缘,不然灶神爷到他家跟他讲,他也听不进去!这说明他还有这么一点善根,是后来他改造命运的一个关键。他自己也知道『伤厚』,有伤厚道,这是他还可以教,可以回头。所以在四十七岁这一年,机缘成熟,灶神到他家,把他的迷梦点醒了,把他过去错误的,给他指点出来。
【但于朋谈惯熟中。】
就是在熟悉的朋友当中。
【随风讪笑。不能禁止。】
因为他很会讲话,随便讲。『讪笑』,我们现在讲开玩笑。「讪」,去讽刺人,在讲话当中带有讽刺,又讲得让人很好笑,很会讲。『不能禁止』,自自然然一个习惯就是这样讲。
【舌锋所及。触怒鬼神。】
但是在鬼神看起来,这是造口业、绮语,这在口业里面算是绮语,妄语、绮语、恶口、两舌都有了。
【阴恶之注。不知凡几。乃犹以简厚自居。吾谁欺。欺天乎。】
这是讲妄语之过。在朋友谈论中,言语不让人,不让就是大毛病。我们读《了凡四训》末后一篇「谦德之效」,懂得谦虚的反面就是不能忍让,所以说「满招损,谦受益」。这就是自满自大,一个人言行如此,鬼神看到了都厌恶,都讨厌,人听了当然也是很不喜欢的。所以说『阴恶之注,不知凡几』,《地藏经》里面讲「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他自己还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很厚道,还以『简厚自居』,认为自己很厚道,是个好人。张先生就跟他讲了,你欺骗谁!难道你能欺骗天?
【邪淫虽无实迹。君见人家美子女。必熟视之。心即摇摇不能遣。但无邪缘相凑耳。君自反身当其境。能如鲁男子乎。遂谓终身无邪色。可对天地鬼神。真妄也。】
这是举出意恶里最重的邪淫。俞先生虽然没有邪淫的实迹,也就是没有做邪淫之事,但是这个意念很强,不过是无缘而已。所以叫他自己认真的反省,如果因缘凑合,你能不能像鲁男子一样?『鲁男子』是《孔子家语》里面的一段记载,春秋时代鲁国有一个人,确确实实做到不动心,那才是真正的『终身无邪色,可对天地鬼神』。而你做不到,你仍有邪念,你自己还以为这个戒持得很好,很精严,认为自己都没有错,真是自欺欺人。
【此君之规条誓行者。尚然如此。何况其余。】
张公说,你们文昌社订的规条,你每一条都做不到了,没有一条是落实的,都是做表面的,做给人家看的。前面讲「专务虚名」,就是做表面,并不实际,所以才说他专务虚名。就像我们现在佛门也是这样,这也都是我们自己要检点反省,受了戒,持戒,以为自己戒律很精严,在外面外表一付装模作样的样子,实际上一条戒也做不到,这是我们自己要明白的。所以不是你受了戒,你就得戒了,每一条戒你都要知道怎么做,都做得很好了,只有表面那是不切实际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我们学佛要务实,而且要有自知之明,知道我们是怎么样的一个根性,不能只图好看,在外面外表装模作样,专务虚名,这是没有用的。张公跟他讲,一条一条列举出来,你自己发愿受持的,没有一条做到,使俞先生无话可说。
【君连岁所焚之疏。悉陈于天。】
你每年所写的疏文,灶神爷确实帮你送到天上去,呈交给玉皇大帝。他不是没有帮你转达,统统有帮你转达,上帝他也有调查。
【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恶。数年无一善行可记。】
上帝有派日游使者来调查他的善恶,到底他是不是真的有做到善事。『数年』就是好几年,没有一件善行可以记录,也就是说他做的善都是假的,不是真的,恶业倒是非常的多,善的方面一件都没有,所以说『无一善行可记』。
鬼神之事,《了凡四训》末后一章有「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事实真相,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六道,神有天神、有鬼神,天神是属于天道,四王天以上,鬼神是属于鬼道,所以天地鬼神都是事实有的,这个部分并不是神话,不是寓言,的的确确是有。像现在科学家讲的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他们的时空,空间的度数,跟我们人间不一样,他看得到我们,我们看不到他。就好像我们人是在三度空间,我们看蚂蚁、蟑螂是二度空间,我们看得到他,他看不到我们。比我们度数多的空间生物,譬如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的众生,他看得到我们,我们看不到他,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这些都是事实,一定要相信。
这里讲上帝并不是都没有理他,天天派日游使者这一位尊神来考察,他没有一件善事可以记录。没有善事,看到的是什么?
【但于私居独处中。见君之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雠报复念。憧憧于胸。不可纪极。此诸种种意恶。固结于中。神注已多。天罚日甚。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
这一段开示最为要紧,我们要能真信。张公虽然说的是俞先生,读者尤当切实反省,字字句句在忠告自己。鬼神天天在考察,找不到他有善念,只有看到他没有善念。虽然在表面上没有看到他有贪瞋痴的行为,但是他内心里面贪瞋痴的念头,意恶特别的重,有嫉妒、褊急、傲慢心。『高己卑人』,「高己」就是傲慢,贡高我慢;「卑人」就是轻视别人,瞧不起别人,不尊重别人。『忆往期来』,就是打妄想,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妄念特别多。『恩雠报复念』,人家对不起他的一点点小事情,他总放在心上,时时想要报复,这些都是恶念。这就是说明他的意恶特别重。
身口意三恶业,意恶是最大,身口二业都从意恶而生。修行重在修心,心地清净了,身口自然清净;意要是不清净,身口也假装不来。我们看看俞先生过去,他只在身口上假装,就是做表面功夫,表样好像持戒持得很精严,但是内心意恶丝毫没有改变。神明监察特别着重「意恶」,所以告诉他这些果报,确实所说的不止如此,就是他造的恶业不止这些,还有很多,这是举出比较重大的。『君逃祸不暇』,他说:你逃避灾难都来不及了,还求什么福报,你哪里会有福报!
【公惊愕惶悚。伏地流涕曰。君既通幽事。定系尊神。愿求救度。】
这位张先生,陌生人,对俞先生心里隐藏的恶念知道得这么清楚,都把它说出来了。俞先生听了确实害怕,伏在地上流着眼泪苦苦哀求的说:你既然晓得这些幽微之事,一定是神仙,绝对不是普通人,求您来救度我。
接着这段,就是说明他还有一点善根,凭着这点善根,神明才来度他。若没有这点善根,也不会遇到神明,神明来了也没有用,这点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去想一想。
【张曰。君读书明礼。亦知慕善为乐。】
这就是他可以改过自新的一线生机。他是一个读书人,通晓道理,也晓得羡慕善行、善言,对于善言善行也以此为乐。他还有这么一点善根。
【当其闻一善言时。不胜激劝。见一善事时。不胜鼓舞。】
他就是还有这一点善根,但是善根并不深,善根不是很深厚,原因就是烦恼、习气太重。
【但旋过旋忘。信根原自不深。恒性是以不固。】
『旋过旋忘』,虽然他一时有这个心,发心做善事,听到善事、善言,也都很激动要去做,但是一下子他就忘记了,这就是他的信根并不深。『恒性』就是耐心,没有耐心,没有长远心,一过去就忘了,很容易被外境所转。
【故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沈。何尝有一事着实。】
他的毛病就发生在这里。我们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四众弟子,自己反省有没有常犯这些毛病?我们听到善言欢喜,见到人家行善事也欢喜,但是一下子就忘记了,跟俞先生犯同样的毛病。这不只是说我们,俞先生是明朝人,跟憨山大师、莲池大师是同一时代的人,在过去释迦牟尼佛出世那个时候,也是这样,也是有这种情况,没有例外。如果我们善根真正深厚,早就成佛作祖了!成佛作祖的人毕竟是少数。
诸位再想想,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之后,为什么要说法四十九年?就是因为众生这些毛病,天天讲、天天劝,听了耳熟,习惯成自然,假善也就变成真善了;装好人,结果以后也变成真正的好人。天天劝,三天不劝,人就变样子。所以现在有很多人,想自己几个人建道场,大家在一起共修,刚开始成佛有余,但是过了一段时间,道场建成了,就争名夺利,反目成仇,几乎没有例外,都是这样。
所以我们想想,过去为什么丛林道场要分座讲经,天天讲经?再想想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讲经四十九年,一天都不休息?要不是天天劝,天天劝大众念佛,就不免有意见,起冲突。所以讲经明理,大家才能够心平气和的相处,这个团体才能维持长久。这一集的时间到了,我们就报告到这一段,下面下一集再继续向大家报告。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