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第一集)

时间:2016-02-03 15:34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fxsp.org/
http://www.amtb.tw/rsd/jiangtang_ch.asp?web_choice=58&web_rel_index=1125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钟茂森教授主讲 2007/6/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15-0001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了凡四训》的一个重要的补充,我们也给它冠一个讲题,这是师父上人为我们定的,就叫「改造命运,心想事成」。
  这篇文章讲的是明朝,跟了凡先生同时代的一名进士,叫做俞都,他也是跟了凡先生一样改造了命运。我们刚刚学习完《了凡四训》,大家还印象很清晰,了凡先生也是明朝的一位进士,他遇到云谷禅师为他指示改造命运的方法,就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成功的改造。而俞净意公,他改造命运的因缘是遇到灶神,所以这个因缘就非常的特殊。他遇到灶神,灶神也为他进行点化,告诉他要断意恶以改造命运,他也是成功的改造。所以,我们把它做为《了凡四训》学习之后,再一次来重温改造命运这种方法。俞净意公改造命运比了凡先生更殊胜,了凡先生改了十几年才改过来,俞净意公三年就能成就。
  谈到灶神,很多人在民间家里都拜灶神来祈福,为什么?因为民间传说灶神爷,他在每个家庭里都有,主管着一个家庭的吉凶祸福,他定期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禀告这个家庭里所造的善恶,上帝就会根据这个家庭的善恶来进行分配吉凶祸福。所以大家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腊月的时候,都会拜灶神,祈求他老人家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证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吉祥如意,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自己的事业也能够做到心想事成。怎么才能够得到?吉祥如意、幸福美满、心想事成这是果,因是什么?因就是断恶修善,把身口意所造的这些恶业断除掉,而去修善业,这才能够真正达到吉祥如意、心想事成。我们的心是善心,自然感应善报,恶心自然感应恶报,真正是心想事成。想善得善报,想恶得恶报,所以心想事成这是自然感应之理。
  每个人都祈求好的命运,有的人甚至去算命、看风水、问流年,特别在我们香港这个地方,你看大街小巷那些书摊里面,都摆着算命、算卦、预卜未来的这些书籍。命运真的有吗?命运是肯定有的。为什么有命运?这是人前生造作的因,这一生得的果报,所以他注定要在那个年月日时出生,你给他批八字,你就能批得很准。你看了凡先生,他遇到孔先生,孔先生就给他算命,算得很准,把一生的吉凶祸福、考试考第几名、有没有儿女、哪一年寿终正寝都给他算得很准,这说明「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有人会问,既然命运真有,可以改吗?命运虽然有,它也是可以改的,圣贤教育的目标就是让我们改造命运,让我们去营造自己理想中的幸福美满人生,真的是没有烦恼,很快乐的人生。
  儒家的《易经》,《易经》里面都是讲如何趋吉避凶的道理,很多人算命算卦依据的理论都是从《易经》里出来的。《易经》,你看看经的经题叫「易经」,易就是变化。命运是可以变化的,一切都在变化当中,为什么?因为命运也是我们的妄念、妄识当中变现出来的。妄心是在动,当然所现所变出来的境界自然就会变化,按什么规律变化?按照因果规律变化,善因必得善果,恶因决定得恶报。所以我们要改造命运,就是循着善恶因果的道理去改造,这就能够改造,这就是《易经》告诉我们的道理,要我们趋吉避凶。如果改不了命运,何来谈趋吉避凶?凶没办法避免,吉你也没办法得到,《易经》的这句话不就成了废话?所以你看《书经》里也讲天命「不于常」,上天安排的命运,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常变化,没有定数。根据什么变化?根据我们的心念来转化,这一念心是善,它就往善的方向转;这一念心是恶,它就往恶的方向转,全由我们心想生。
  《俞净意公》这篇文章里面主人翁为我们做出最好的示现,他在没有遇到灶神爷以前,自己造恶不知道,他以为自己在修善,结果命运愈来愈糟糕。生了九个儿女,死的死、失踪的失踪,最后只剩下一个女儿,他的太太因为儿女的离世,哭瞎了双眼。他自己考不上功名,只能在家乡教个书挣一点钱,生活是非常的拮据,很苦、很贫穷。他不理解为什么命运对他这么不公平?怨天尤人。还好,他对灶神爷有恭敬心,每年都祈求灶神爷保佑,终于感得灶神的示现为他点化,你命运不好的原因所在。原因是什么?因为你意恶太重,意念里面恶的念头太多,虽然没有造出来,还没有付诸于行动,但是意恶本身都非常严重,所以天要给你降灾难,你还想祈福?然后才告诉他,你要真正改造你的命运,你自己得做个转变,从意念上转,修德改心,才能让自己真正达到改造命运,心想事成。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篇文章,第一个缘起,要学习改造命运。
  第二个缘起,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从社会的角度上来看,我们看现在国家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共享和谐世界,和谐可以说人人都希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的。和谐怎么样才能得到?最重要的是人人都要遵守伦理道德,遵守自己的本分,明白因果的道理,从而能够防恶修善,这才能够让社会和谐。怎么才能达得到?从历史上来看,一个国家建立政权,第一桩事要做的就是教育,所以《礼记》里面跟我们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用伦理、道德、因果的教学来引导大众,去防非止恶,去敦伦尽分,这才能达到和谐。
  所以教育最基本的三个内容,伦理、道德、因果。伦理的教育,就是教育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够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己在这些关系当中所尽的义务、扮演的角色,这样自然这个关系就能够融洽和谐。譬如说在家里,做儿子的要像个儿子,当父亲的像个父亲,父母跟儿女的关系是父子有亲,父母和儿女要有亲情,父慈子孝。所以父母对儿女的义务要慈爱,要懂得教育他,儿女对父母要孝顺。由父慈子孝,父子关系再延伸就有五伦关系,父慈子孝,演变出来兄友弟恭。君仁臣忠,当领导的是君,对下属要仁爱;当下属的就是臣,要忠心耿耿,忠于职守。夫义妇听,夫妇之间要讲求忠义,不可以背叛,要互相的顺从,相敬如宾。长惠幼顺,在社会上遇到年长的、位高的、辈分高的这些长者,做幼辈的要顺从,要体贴关怀。长辈也要关怀晚辈,晚辈尊重长辈,这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教导我们这种伦理的最根本的教学科目就是《弟子规》,你看《弟子规》一开始教我们「入则孝,出则弟」,就是教我们这些关系,如何处理好跟父母、跟长辈、领导、朋友等等这些关系。
  道德的教育,是跟伦理教育结合紧密的。古八德,这是讲八种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一种说法,另外一种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两种有相同的字把它去掉,总共可以提出十二个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些就是德。德以什么为根本?以孝为根本,要遵守孝道,这些都是教学科目。另外一个还有因果,因果不只是讲这一生的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光从这一生来看因果未必看得清楚,要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来看因果。而且这一念的意念都会有因果,它非常的细微。一切的事相都是因果,宇宙万物离不开因果两个字,起了一个因,这个因再小,将来哪怕是多生多劫以后,都会结成果。
  《佛典》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佛在世的时候带着僧团,有一天到达了一个瓜园,大家都很口渴了,就希望向这个瓜园里的主人乞讨,讨一个瓜来解解渴,于是先派阿难尊者去。阿难尊者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他是佛的堂弟,相貌很庄严。他到了那个瓜园,看到一个女孩子,卖瓜女,就向她讨瓜。结果那个女孩子一点都不理他,对他一点都没有礼貌,根本就没有理会他,阿难只好回到僧团里向佛报告。佛听了之后,就让迦叶尊者前去,迦叶去到瓜园那里,还没等他开口去乞讨,那个卖瓜女就非常热情、非常亲切拿着瓜送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而且因为他修苦行面貌都比较瘦,没有阿难好看,但是这卖瓜女对他这么亲切。他把瓜拿回来,给大家分着吃的时候,大家就不理解,为什么阿难这英俊小伙子去都讨不到瓜,让老迦叶去竟然受到这么热情的礼遇?佛就告诉弟子们,这是前生的因果。他说在多生多劫以前,阿难和迦叶两个人是师兄弟,他们俩一起修行。有一天他们走在路上,看见路边有一只死猫,身上已经发出臭味。阿难前身那个修行人,他就捏着鼻子就走过去,没有理会这只死猫;后面的这位就是迦叶尊者的前身,他看到这只死猫很可怜,于是没有嫌弃牠,反而在地上挖了个坑,把这个死猫下葬,然后把牠埋起来了。你看两个人心态就不同,一个人对着死猫生了一念厌恶之心,另外一个人看到死猫生了一个怜悯的念头,结果就这么一个因,多生多劫以后阿难和迦叶尊者来到这个瓜园,那只死猫轮回现在变成这个卖瓜女,结果两个人的待遇这么不一样,这说明因果通三世。而且哪怕是我们一念的不正,都会有因果。
  所以我们希望要和谐世界,从哪里做起?要化解怨恨、化解冲突,从哪里做起?一定要从心地开始。这些怨恨、这些冲突都是过去生中的因果,这一生双方感应在一起,就互相冲突。我要化解内心的冲突、化解内心的怨恨,才能够化解冲突,要在因上断。所以你看我们师父上人说,要化解世界的冲突,达到世界和平,必须先要在内心里化解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冲突,如果我的内心里还跟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物,还有过不去、还有放不下的,还有矛盾、还有对立,那冲突怎么能化解?我跟着师父上人参加的联合国的这些和平会议也不少次,看到很多的学者他们理论一套套的,但是能不能化解世间灾难?难。为什么?内心的这些冲突矛盾没有化解,对他稍微冷淡一点他就生气,或者是在会议上互相辩论,辩论得面红耳赤,这都是什么?内心里还有很强的对立。
  所以我们要学会在内心中化解冲突。怎么样化解对一切人的冲突?首先要从不顶撞人开始,别人批评我的,我乐于接受,别人讲的这些观点跟我不同的,我也能够包容,绝对不批评人、不顶撞人,从这里开始做,从内心上做。表面上不顶撞人、不批评人,内心里还是跟他对着干,这还不能化解。怎么样化解对一切事的冲突?要学会每天耐心的做好每一件事情,从这里开始,样样都耐心,这是敬事。事情多了就烦躁,这些就是冲突起来,内心起了冲突,跟这个事情起了冲突。
  如何放下对一切物的冲突?要学习《弟子规》,学习对一切物的恭敬,小心恭敬的摆好每一样东西,这是对物的恭敬,从这里开始做起。我记得我和母亲在二000年的时候,第一次到新加坡,那时候师父在新加坡讲经,去拜访师父上人。第一天见面,师父让我们在小客厅里坐,然后吃点西瓜,吃完西瓜之后,师父拿一张纸巾擦完嘴,然后恭恭敬敬的把它迭好放在一边。当时我们在旁边看到,心里油然生起敬佩之意,对纸巾都这么的恭敬!我们平时吃完西瓜,拿起纸巾,一抽抽好几张,然后搓得一团糟就把它扔掉了,哪里像师父那么样子小心恭敬。师父做出来都很自然,一点没有造作,说明什么?他的心里确实是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恭敬,「曲礼曰,毋不敬」,《华严经》讲的「一切恭敬」、「礼敬诸佛」,你看我们师父做到了,这是入华严境界,华严境界就是看一切众生皆是佛。众生包括人事物,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这叫众生,他们都是佛,所以化解冲突这就是修行。
  对于我们学佛人来讲,这是讲到第三个,为什么要学习这篇文章的缘起。这篇文章不仅对我们,对一般世人,对和谐社会有很大积极的启发,对学佛人的启发更大。学佛目标在哪里?就是作佛,学佛的目标就是作佛。什么是佛?有圆满的智慧,对一切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的这种人就是佛。你也能成佛,我也能成佛,说句真实的话,你本来就是佛,我也本来就是佛,《华严经》里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说明每一个众生都是跟佛一样的,原来就是佛。怎么证得这个佛位?只要彻悟本心,叫明心见性,这就是佛。为什么?一切宇宙的现象都是心性所现的,我们彻悟本心、明心见性之后就成佛了。《华严》讲的这个道理,讲得非常的透彻。我们现在听师父讲《华严经》,师父已经讲到「贤首品第十二」品,讲了有三千四百五十多个小时,将近有十年。《华严经》这是佛法的根本法轮,是无上法轮,等于是佛法的最高峰。譬如一棵大树,它是树顶上的花果,这棵树要有根,根在哪里?根就是首先要明了因果,明白做人。做人都做不好,何谈作佛?
  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得一步一步的在基础上扎好功夫,这才能够往上走。所以我们师父上人提倡首先要学习儒释道三个根,《弟子规》儒之根,《太上感应篇》道之根,《十善业道经》是佛之根,总归就是教我们伦理道德因果,这个要非常明了。本篇文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就是讲因果的,所以我们要认真来学习,这是我们之所以要花时间来学习这篇文章的原因。
  下面给大家概略的先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格局。首先谈一谈这篇文章的中心原理,让我们能了解梗概,然后我们通读这篇文章,就能够掌握它的要意。我们第一堂课可以说是本文的玄义,我们来学习,就是梗概介绍。本文的中心原理,在佛经可以用体性来描述它,以什么为体?以什么做为这篇文章的中心原理?就是「因果」两个字,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这就是中心原理,所以本文以因果为体。因果又是以什么为体?这又进一步深层次的探讨因果,它是现象,它是事相,它的体是什么?体是心性,正是所谓「一切法由心想生」,宇宙的一切法、一切现象都是心想而生,这就是《华严经》为我们讲的深意,就是宇宙的真实相。
  所谓善心现出的是善境界,恶心变现出来的就是恶的境界。一个人,他是善人,他遇到的所有境界都是善的,为什么?他心善,那个境界是他心里变现出来的,就好像人作梦一样,如果是善心的人,他作的梦都是美梦。恶念多的人,我们就说他是恶人,恶人晚上就作恶梦,为什么?因为他整个人都生活在这种恶的心态当中,所以他在梦中所现的境界当然是恶的,这是很痛苦的。所以境界唯心,白天我们等于是作大梦一样,没有两样。这个宇宙都是幻象,说幻象,你说它有,它是幻的,虚幻;你说它没有,它又有,它有相,就跟人作梦是一个道理。我们如果是净心、清净的心,就是现的净土。
  所以要念佛求生净土。怎么去?把我们的所有的妄念统统放下,又不思善、又不思恶,一切执着分别都没有。你还有善恶,就是还有分别,统统都放下。一切法都是善的,没有分别对待的那个善,《三字经》里面称为「人之初,性本善」,这叫本善,本来是善。心清净,我们用念佛的方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么念,念念相继,没有中断、没有怀疑、没有夹杂,这样就叫净念。净念,你就能生净土,这也是净土的原理。所以本文的中心原理,其实是依心性所现的因果事实真相。
  《楞严经》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好,「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句话讲的就是宇宙真实相。万法都是我们的心性所现出来的,一切的因果、一切的事相、万有,宇宙的现象乃至世界,大者世界,小者微尘,都是什么?因心为体,这个心就是心性。所以我们在佛法的高度去理解就明了,为什么造善因得善报,造恶因得恶报?因为全都是心性所现,这一念心是善的,当然它所现的是善境界,这就是改造命运的根本原理。所以,因果还是事相,而体就是心性。
  本文的宗旨是什么?我们明了了这个中心原理,是以因果、以心性为体,它的宗旨就是告诉我们修行方法,就是让我们深信因果,断恶修善,以这个为宗旨。目的就是让我们了解因果的真相以后,能够发心改恶修善,改造命运。所以学习本文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一个,它帮我们改造命运,真正做到心想事成。事是心所现的,当然是心想事成,而我们所希望的是得到善事、得到善报,所以就存一个善心,不就行了吗?第二,是净化人心,和谐社会。每人都能够了解因果,都能够止恶修善,人心就净化,社会就和谐了,这对社会而言。对学佛者来说,不仅要明了因果,而且要了解因果也是心性所现,要修得要从心性上修,从根本修,打好学佛的基础。
  虚云老和尚,这是禅宗的大德,你看他在《参禅法要》中就提到,学佛要有四个基础条件:第一就是深信因果,第二严持戒律,第三坚具信心。要有坚定的信心,对自己要有坚定信心,相信本来是佛,现在作佛是可以办到的。相信诸佛菩萨,相信极乐世界,相信阿弥陀佛接引,这都是坚定的信心。第四决定法门。法门我们不要修多,只修一门,一门深入,长期熏修。我们在末法时代,最稳当、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净土法门,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生起决定的信,这一生绝不改变,谁跟我讲我都不改变,这是决定法门。具备这四个条件,学佛没有不成就的。
  有的人说,学佛可能有上中下三根,我们从根器来讲,就是有上中下三等不同。上根的人,他明了心性的道理;中下根的人,他可能对心性的道理不甚明了,你跟他讲因果,可以能够让他得到帮助。是不是上根的人就在心性上下工夫就好了,不要学习因果,不必来学习我们这个《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不要去看《了凡四训》、《弟子规》、《感应篇》,都不用了,是不是这样?绝不是。梦东禅师,也叫彻悟禅师,这是净土宗十二祖,他讲过一句话,「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因果教育,上中下三根的人都得修的。上根的人对他的心性比较容易明了,但是他会不会离弃因果?绝对不会,所以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如果他离开了因果而妄谈心性,这种人根本不可能明心见性,我们说他什么?给他个美称,叫做佛学家,他是搞佛学的、搞研究的,最多是能拿到哲学博士,写出很多论文发表。但是能不能了生死?能不能出三界?没有指望,他没有真正在基础科目上下工夫,因果他都不相信,他怎么可能明心见性?因果跟心性是一不是二,分不开的,心性是因果的体,因果是心性的相和用,它是一体两面,你把它分开了,那还没有入门。就像六祖说的,二不是佛法,一才是佛法,你把心性和因果分为二,那不是佛法。你所知道的世间法,佛学、学术研究这些名词术语你懂,但是根本没入境界。所以中下根人,虽然不懂心性,但是他深信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那不要紧,他只要深信因果,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最终他必定会明心见性,他就成为上根人。
  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坚信因果,不仅要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更要相信什么?念佛是因,往生作佛是果,对这个毫无动摇。我现在好好念,将来必得往生,终必大明夫心性。他见到阿弥陀佛,何愁不开悟?因此,印光大师说,须知从凡夫地,乃至圆证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换句话说,整个佛法就是因果二字而已。从修行来说,从凡夫地一直证到圆证佛果,修行圆满了,修什么?就是修因果二字。佛果,要修什么?修净因,它也离不开因果,离开因果就没有佛法。
  所以这本《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讲的因果教育就非常的重要,不仅世间人要学,学佛人更要学。虽然这篇东西不是佛教的经典,它是一位进士(可以说是儒生)写的。他遇到了灶神,这是道家讲的,但是他的这些理事,对于学佛人有极大帮助,我们要把它当作佛经一样的看待和学习。说老实话,儒释道三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它们都是讲因果,不但是佛讲因果讲得透彻,儒家、道家也是讲因果的。道家不用说了,《太上感应篇》,这是印光大师说的最好的因果教材,还有《文昌帝君阴骘文》,这都是讲因果的。道家讲因果讲得很全面、很具体,所以也要把它当作我们学习的一个基础课程。《太上感应篇》,我们曾经在此地用国语和粤语讲过,《俞净意公》用粤语也讲过,都欢迎同修们来做为学习参考。儒家,刚刚谈完的《了凡四训》,你看儒家的儒生写的,那就是因果教材。其实儒家十三经之首《易经》,《易经》里面有句话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不是讲的明显的因果?一个家庭,行善的自然就有善报,子孙就能够发达,后代才能够长远;如果是造恶的,家庭就会遭殃。可见得中国传统文化三家,儒释道三家的教育,统统都是重视因果教育的,古圣先贤可以说无尽的悲心,让我们认识因果之后,就不敢造恶业,不至于得恶报,这对下根之人都会有好处的。
  这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我们把它做为《了凡四训》重要的补充说明。这篇文章,我们师父上人在早年讲过一遍,虽然讲得很简练,但是意思都点到,大家应该拿师父上人讲过的来做为参考学习。另外在前些时候出了一个电影,就是「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电影是八集的电视连续剧,把《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篇文章用影剧的形式把它演出来,做得非常好,在网上都有流通。大家把这个电影应该认真的学习,当功课来看,印象愈深刻愈好。能够有深刻的因果的这种印象,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就会防范。
  我们希望这一生学佛有所成就,念佛求生净土能有把握,起心动念处就不得不谨慎,起心动念决定有因果。善恶的标准,佛家用《十善业道经》来定,儒家用《弟子规》,道家用《太上感应篇》,常常用它来对照自己的心行。有这些杀生、偷盗、邪淫的念头,都要把它格除干净,这就是儒家讲的「格物致知」的道理。物就是物欲,代表一切不如法的邪念,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些统统都是邪念,要把它格除干净,让心地空明清净,这才能做到「诚意正心」。有格物和致知的基础,格物就是放下恶业,致知就是提起智慧观照,觉察自己的这些不好的念头,然后把它放下,意念才真诚,心才清净。正心就是作用,当我们意念真诚的时候,起心动念就正。格物然后致知;致知然后诚意;诚意然后正心,这次序不能乱了;正心之后就能做到修身,身体没有过失,德行才能感化别人;然后才能够齐家;到治国,治国就是国家和谐;然后是平天下,平天下就是和谐世界;成佛以后是和谐整个宇宙,一切众生都同归于化。这就是整个修行的境界过程,基础就是放下恶业。
  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菩萨,大家好!我们现在继续来学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刚才我们简要的把本文学习的缘起,还有它的体性、中心原理、它的宗旨等等,这些梗概的内容介绍了一遍,下面我们就转入本文正式学习。首先我们来学习文题,文题是: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这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一个是俞净意公,俞净意公是本文的主人公。它是俞净意公的同乡罗祯记录的,记录的是『俞净意公遇灶神』的故事。俞净意他是明朝时代的一位进士,他生于明嘉靖三年,就是一五二四年;在明万历四十年,也就是一六一一年去世的,他享年八十八岁。从这个年代我们可以看出,他跟了凡(袁了凡先生)是同一个时代人,两位都是明朝进士,他是比了凡先生大十一岁,他活到八十八岁,了凡先生活到七十四岁。俞是他的姓,净意是他自己的号,这个号是他遇到灶神以后,把自己的名号改成净意两个字。通过这个名号我们看出,净就是清净,意就是意念,就是让我们的意念清净。名号是提醒的意思,我用这个名号让别人叫我,别人叫我的时候就提醒我要净意,让我的意念清净、真诚,不可有恶念。
  改造命运要从哪里做起?从意念做起,把我们的恶念都去除掉、扫除干净,这是改造命运的关键之所在。命运好比是我们的境界,而境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道理现在的科学家都已经证实。你看日本的江本胜博士,他对水的试验做了十多年,专门研究水结晶,看看人的意念、人的语言对水结晶形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就发现,好的意念、善的意念,譬如说爱、感恩这些好的意念加持到水上面,这个水结晶,结冰以后用显微镜一观察,看见那个水结晶非常的美丽;同样的水,如果是加上恶念、恶的语言,那个水结晶就很难看。他在琵琶湖做过试验,邀三百五十人对着水祈祷,用善的意念加给水,湖水竟然变得清洁了。那个水结晶过去的是很难看,祈祷以后的水结晶就很美,这说明水是受人意念改变的,这是水的实验。我们想想,哪一样东西不是受意念支配的?水是矿物,植物也是,动物更明显。你看人,人是等于动物,你骂他一句,你看他的脸色马上变得很难看;你赞叹他两句,你真有爱心、你真好人,你看他的脸色马上很美丽,他比水更明显,所以一切的境界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种原理现在科学家已经证实,说明命运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改造命运从哪里改起?改心。
  我们念佛的同修希望这一生求生净土,净土在哪里?虽然在事相上说,去此世界是十万亿个佛国土,在西方十万亿个国土,那是个天文数字,很远很远的距离,在事相上真有;在理上讲,净土也是唯心,都在我们心性当中,跟我们现在所在的娑婆世界没有两样,都是我们心现识变的。所以我们要往生净土怎么往生?在我们心性中往生,只要我们把染念转换为净念,这就往生了。什么是净念?念阿弥陀佛就是净念,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一点那些乱七八槽的念头都没有,叫净念相继。我们平时要练这个功夫,再忙每天都要有念佛。你最忙的人,九次十念你能办到,一天念九次,一次就念十句,一合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十句话念完了,这一次。早上起来一次,晚上睡觉前一次,三餐饭之前各一次,这就五次,再加上上午上班前、下班后,下午的上班前、下班后,总共九次。这十句就是修净业,慢慢慢慢的念头就清净了,心净则国土净,这是往生净土的原理,都是心作心是,没有离开心性之外。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称为「净意道人」,都要学习俞净意公清净自己的意念,真正往生这是彻底改变命运。为什么?不再轮回了,不再搞三途六道,作菩萨去了,你看这改造得太彻底了!
  俞净意下面「公」,公就是尊称,这是古人对别人的尊重称呼为公,现在也有人用,这是表示尊敬。尊敬,其实称呼上虽然有不同,尊敬之心是不改的。不可以直呼别人的名字,像对老师,我们应该称他的姓加上老师,譬如说杨老师、蔡老师;见了出家人,称某某法师,或者上了年纪的称老法师;或者称人家职称,总干事,或者是什么什么部长、局长,这都是尊称,公就是尊敬的称呼。下面「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的遇,就是遇到了灶神,得到灶神的点化。
  灶神他真的有吗?这是鬼神,现在科学已经在对这些鬼神进行探索,他们的结论是真有鬼神,他们把他们称为不同维次空间的生命。譬如说,像意大利一位著名的灵性生命学家叫做马协娄.巴希博士,还有英国的David Fontan博士,他是利物浦John Moores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这些教授们他们用通讯的工具,把这些鬼神的声音都给录下来。好像这位巴希博士,他从一九四九年开始就做这种实验。他做的实验,通常是请一些刚刚死去孩子的母亲做为研究对象,母亲都很怀念孩子,而且能够跟孩子有感应,孩子死了没多久。于是巴希博士请她们来,在一个大的实验室里面,他用一些通讯工具,像收音的设备,然后参加实验的有几十人,都是这些研究灵性生命的专家。
  实验开始的时候,他做这种实验做了几十年,非常有经验,通常晚上举行。为什么晚上举行?因为我们说鬼神都是晚上出没的,所以晚上通常九点钟开始。用他这种收音设备调到一个短波段,是七到九兆赫的短波,在这种短波段里面,一般的通讯讯号都被过滤掉,像什么手机的讯号、电视台电台这些信号都不会影响,这个实验室是屏蔽的。然后他就开始收音了,先是收到一些沙沙沙的噪音,正常的,过了没多久,大概二十分钟左右,就会听到收音机里面响起那种像风的声音,呜呜的吹,这些科学家们一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他们要来了,有经验了。于是科学家就开始呼叫说,「朋友们,你们在哪里?请说话」。就对这些鬼神开始呼叫。结果后来真的,这个收音机里面就响起了应答的声音,称「来了来了」。然后声音带着歌声,从远到近这么飘过来。到了实验室里面,那都是鬼神,就开始说话,看不到他样子,但是通过他的收音设备说话,这都被录下来了。一般都是什么?都是这些死去的孩子回来跟他妈妈说话。这种实验很多,都发表在这些科学家的杂志上面,证明鬼神是真有。
  灶神,他是不同维次空间的生命,我们相信是有的,科学以后发达了,可能都能跟他们沟通。他们在偶然的情况下,特殊的因缘,他也能跟人沟通,像这次跟俞净意公他就显灵,就示现出来,所以俞净意公就遇到灶神。他为什么遇到灶神,我遇不到?灶神给他点化,教导他改造命运,为什么我没有?我想改造命运,为什么灶神爷不来示现给我看?你要知道,你希望见到灶神要具备条件,你的条件是感,他的示现是应,有感有应,感应道交。假如我们没有条件,或条件不具备、不成熟,这就没有感应。
  对俞净意公而言,他的条件成熟了。为什么?因为他对灶神不怀疑,坚信,他知道有灶神,没有怀疑过,而且很恭敬。真诚恭敬,每年都上供,真的是求灶神爷保佑,还写黄疏祷告,几十年如一日,这是他的诚心,诚则灵,所以他能遇到。我们的心不诚,可能根本就不相信有灶神,信都不信,怎么可能有诚心?第二个没有敬意,对鬼神不恭敬。学佛的人对佛菩萨都不恭敬,所以没有办法跟佛菩萨感应道交。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俞净意公他有诚敬之心,所以他得利益,所以这个遇字就是感应。我们要用什么感?要用我们至诚恭敬之心去感,佛菩萨、神灵才会现身说法,才会应,这个遇的深意在此地。最后一个『记』,就是记述,本篇文章是俞净意公的同乡罗祯记录,他是根据俞净意公的真实事迹记载下来,决定没有虚构。它不是传说,不是小说,是真人真事的记载,所以叫记,这篇文章的题目我们就简单介绍到此地。
  下来我们就正式的解释这个文章的文意,我们可以把文意分成四大段,这是末学分的,不妥之处请各位指正。第一段是「苦报不明」,第二段是「灶神劝勉」,第三是「改心作善」,第四是「善果速至」,这四大段。这是俞净意公遇灶神的前后经过,是从他对自己的苦报不明白,怨天尤人,但是对灶神很恭敬,感得灶神示现为他说法,劝勉他断恶修善,他就依教奉行。所以第三是改心作善,最后得到善果。
  好,我们来看第一大段,果报不明,他自己不明白苦的原因:
  【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之有年。】
  这里是一段,一开头交代时间、人物,时间是『明嘉靖时』,明朝的嘉靖年代,这是公元一五二二年到一五六七年,这段叫嘉靖时代,距今大概是五百年。地点是『江西』,在江西有这么一位人叫做俞都,所以俞净意公他是江西人氏。『俞公』,俞先生他叫做都,『讳都』,讳字是一种恭敬,因为说他名字之前加个讳字,这是表示有避讳,介绍这个名字出来。古人他称呼人一般不称呼人的名字,名字是谁能称呼?父母、老师才能够称呼,皇上都不称呼人的名,称什么?称字。这里『字良臣』,俞良臣,这是他的称呼,这也是对人的恭敬,我们都是要学习。俞良臣先生他『多才博学』,很有学问,而且知识面很广,恐怕儒学、佛学、道学三家学问都不少。而且,他『十八岁』就考上了秀才,『诸生』就是秀才,你看这真的是少年英俊,学问很不错,而且『每试必高等』,考的名次都很高,可以说他是一位广学多闻之士。
  但是我们要知道,光广学多闻能不能改造命运?不能。要用什么来改造?要用我们的德行,要用我们的善心,所以德比才更重要。如果是学了这么多圣贤的学问,而不去力行,《弟子规》上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反而他自己得不到真实的受用。你看现在人他们都学习很多圣贤教育,我们师父上人就提倡,一定要力行。真正学儒的,从哪里学起?学《弟子规》,要做到,百分之百落实,学道的学《太上感应篇》,学佛的在《十善业道》上面扎根。
  俞先生考上秀才以后,结果一直都考不上举人、进士,他虽然有学问,但是他没这个福报。『年及壮』,到了壮年,就是三十出头还是没有考上举人和进士。举人和进士才叫功名,所以他没有功名,他既然考不上功名,就做不了官。古人讲「学而优则仕」,他不能做官只能教书,家里就很穷。古代教书的都很穷,别人供给他一点学费都是自愿的,绝对不会开口问人要钱,读书人都有这个清高的劲,所以家里很穷。这个人他愿意学好,跟这些同学,『同庠生』,跟这些同学、秀才们设立了一个『文昌社』,他们十几个人成立一个社团,这个社团的名字叫「文昌社」。就可想而知,他们这个社团是以什么为宗旨?是以《文昌帝君阴骘文》为他们的学习宗旨,改恶修善。这篇文章也是印光大师极力提倡的,清末民国初年。有周安士先生着的《周安士全书》,上部分就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详细批注,大家有时间应该拿来认真学习。
  他们这个文昌社学什么?第一,『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之有年』,他们所学的这些都是文昌帝君提倡的。第一个惜字,珍惜字纸。在古代对字纸非常的珍爱,一个是因为资源匮乏,所以纸张得之不易,不可以浪费;另外一个是纸上所写的字是古圣先贤的教诲,文字是古圣先贤道统的载体,文以载道,所以浪费字纸,不珍惜字纸,就是对古圣先贤的不敬。我们现代很多人都用报纸包东西,或者是拿来垫东西,这都是对字纸不够尊敬。现代的字当然也很多,都不是写古圣先贤的教诲,如果是写古圣先贤教诲的文字,我们不可以随便丢弃,应该把它恭恭敬敬的整理好,放到专用的回收的地方。如果是经书、典籍,应该送到焚化炉里去焚化,这都是恭敬。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惜字纸也是珍惜资源。像我们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这边,上下都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字纸如果背面还是空白的,绝对不能丢弃,还要重复使用。甚至有些包装的纸、包装盒都把它剪下来,外面是印的包装的东西,里面是空白的,还可以写东西,也不浪费。这都是爱护我们地球资源,纸是树木造纸造出来的,这也是珍惜森林资源,现在森林愈来愈少。所以惜字,古代和现代的含义我们都了解,做起来心里就能明白。更有一个深入的意义,字是文化的载体,我们惜字就是珍惜文化。怎么样珍惜文化?古圣先贤留下来的这些文化教育,我们要学习,我们要传承,这才叫做珍惜。这些典籍尘封在图书馆里面,没有人去看,没有人懂,这真的是对不起老祖宗。所以我们现在有这个机会,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些古人的经典教训,这也是惜字。
  第二是放生,放生大家都知道,特别是学佛的人可能都做过放生,就是爱惜生命,把这些生命放生,是培养我自己的慈悲心、爱心。《弟子规》上讲「天同覆,地同载」,牠每个小生灵都有灵知、都有血气,牠都有父母,跟我有什么两样?我也有灵知、有血气、有父母,所以在灵性上来讲,牠跟我是一体的。更何况佛告诉我们,一切万事万物都同一心性。心性就是我们的体,我们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体就是我们的心性,可以说是灵性,所以我们爱护牠就是爱护自己,绝不可以杀生害命,这都是爱心。下面讲戒淫杀口过,淫就是邪淫,杀就是杀生,口过,《十善业道经》里面把口过讲四条: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这四条;换句话说,淫杀口过就是代表着十恶业,身体造杀、盗、淫,口讲妄语、绮语、恶口、两舌。当然身会造作这些恶业、口造这些恶业,是因为意里头有贪瞋痴,这些都是恶业,要戒除。
  行之有年,就说文昌社成立了好多年,大家也都是按照《文昌帝君阴骘文》去修行,也真这么做,也有时光了,可是为什么俞净意公他自己没有办法得到福报?他自己很不理解。又看看别人没有参加文昌社,没有按照文昌帝君教导的去做,他还大福大贵,还满有福报,心里就不平衡。我们来看看俞净意公他得什么样的报应?
  【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之。八岁戏于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仅存其一。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
  我们从这段看出,真的是俞净意公好像是行善事没有得善报。他第一个没有功名,他前后考了七次,考举人。他上了秀才,下面一个是考举人,可是考了七次都没有考中,这七次可能都不止七年。他自己生了五个儿子,结果四个儿子都因病夭折。剩下的第三子,老三很聪明、很秀气,他左足底下左脚板有双痣(两个痣),这非常难得,剩下一个儿子,又这么聪明,所以『夫妇宝之』,夫妇两个都很喜爱他、很疼他。可是没想到八岁,这小孩有一次在乡里玩的时候,就失踪了,也不知道去到哪。他有四个女儿,俞净意公还有四个女儿,也是死掉了三个,『仅存其一』。你看生了前后九个儿女,五子四女,就剩下一个女儿。为什么上天对我们这么不公?太太非常的悲伤,每每想到儿女,『妻以哭儿女故』,哭泣不已,两只眼睛都哭瞎了。这位俞净意公因为考不上功名,只能用教书来维持生活,太太又瞎了两个眼睛,生活也很困难,照顾起来确实很不容易,所以『潦倒终年,贫窘益甚』。真的,是为什么命运让他这么坎坷,让他这么潦倒?真正是可能吃了上顿饭,下一顿不知道在哪里吃,儿女不能保全,妻子又得了这样瞎眼的病,自己真的是悲苦万端。
  我们看看俞净意公,想想自己,确实我们的命运比俞净意公要好得多,他都能改,我们为什么不能改?改最关键是要觉悟,明白苦的因,才能把苦的因去除,这才能离苦得乐。如果不能够明白,只会怨天尤人,使生活愈来愈烦恼,现在俞净意公就是这个心态。他『自反无大过』,自己想想我没有干什么大的过失,没有造什么大的罪业,我还提倡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还在乡里推行这些道德教育,为什么『惨膺天罚』,得到老天爷这么惨的一个报应、惩罚?所以他心里很不平衡。我们很多学佛的人可能都有这种心态,学佛了本来应该佛菩萨保佑我,为什么学佛以后,家里好像愈来愈贫穷,或者是家人愈来不和谐,他们都反对我学佛,老公反对我,儿女也反对我,或者是自己遭到一些天灾人祸。想想,学佛怎么给我带来这些感应?心里也有不平衡,这跟俞净意公的心态是一样的。原因究竟在哪里?我们期望通过学习能够了解清楚,就不至于烦恼,就能够改造命运。好,请看下文:
  【年四十外。每岁腊月终。自写黄疏。祷于灶神。求其上达。如是数年。亦无报应。至四十七岁时。除夕。与瞽妻一女夜坐。举室萧然。凄凉相吊。】
  到了四十岁出头,都是这么潦倒,这么贫困。每年,俞净意公还不错,到腊月的时候,农历十二月,到了十二月底,这是大年三十,自己要写一篇黄疏,一篇疏文用黄纸来写的,这都是用来写给神灵的。向灶神爷来祈祷,祈祷什么?把自己家里的这些苦报,苦的这些状况,统统写到疏文里面,祈求灶神爷能够上到天庭,怜悯我们这一家这么苦,能够跟上帝求求情,让他降一些福报给我们,改善改善生活,起码能够考上个举人,能够吃点国家俸禄,不至于那么贫困潦倒。俞净意公非常虔诚,可是有没有结果?我们看『如是数年,亦无报应』,好多年过去了,每年都这么干,不可以说他不诚心,确实是很诚心、很恭敬,而且真的是持之以恒好多年。结果每次写黄疏给灶神,都音信全无,没有报应,没有回应,像石沉大海一样,家里还是那么潦倒,那么贫困。
  所以到了四十七岁那年,已经人过中年,俗语说「人到中年万事休」,俞净意公更加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到了四十七岁这年,『除夕』,就是腊月三十,腊月三十本来都是人间团圆的日子,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一家人团聚,有说有笑,享天伦之乐。可是你看俞净意公这一家,跟自己的『瞽妻』,两只眼睛瞎了的叫瞽,跟瞎了眼睛的太太,还有一个女儿围坐着。想想自己的儿女死的死、失踪的失踪,又想想自己,虽然十八岁考上了秀才,但是到了四十七岁,将近三十年,连个举人都考不上,家里因为教个书得了这么点俸禄,用都不够用,真的是有上一顿饭没下一顿饭。所以三个人在一起,晚上坐着,可能别人吃团圆饭,他自己连开锅的东西都没有,所以『举室萧然,凄凉相吊』。想起这种情景,确实让人体会到那种悲凉,一个陋室里面,四壁都没有东西挂,空空荡荡,就这么三个人,又冷又没有东西吃,真是萧然。他们只能够凄凉相吊,愈想愈凄凉,愈想愈悲痛,不禁悲从中来,只能是互相安慰几句,吊就是安慰。
  所以人间苦,六道轮回苦。人道还是善道,还是这么苦。苦在哪里?当然物质的匮乏是让人苦,但是最苦的还不是物质的匮乏。你看孔子的学生颜回,他也是生活很苦,在《论语》里面讲,他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他的生活,吃饭的时候连碗都没有,拿个竹篓子就当饭碗,喝水杯也没有,拿个葫芦瓢,居住在陋巷里面。如果别人在他的境界里,不堪其忧了,非常忧虑,但是孔子赞叹他,「回也不改其乐」。你看看颜回他乐,他生活这么苦他还乐,乐什么?他因为乐于道,心中有道,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他能明了,他快乐。像释迦牟尼佛他原来是太子,马上要继承皇位,成为万人之上富有四海的人。他不要,他出家去当乞丐,就是乞讨为生,做这种苦行苦修,但是他也乐在其中,不愿意回皇宫。他不当皇帝,他去山中做这种苦行人,跟弟子们在一起,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他们也乐。所以乐是乐于道。
  因此可见得,真正的苦不在于物质的匮乏,而在于不明白真相,他迷。俞净意公就是这样苦,他自己想不通,为什么我这么积极努力的造善,他积功累德,还用《文昌帝君阴骘文》去教导大家,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凄凉的苦报?他对于这个因果的道理不明白,所以怨天尤人,不懂得反躬内省。孔子说,君子之道就如射箭一样,当你射不中的时候,你会不会骂那个箭?这个箭是哪里生产的,怎么质量这么差,射都射不中?你不会这么想。
  君子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已」,自己的功夫不到、德行不够,才招致这种苦报。所以真正明了因果事实真相的人,绝对不会怨天尤人,怨天尤人的,他就还是对因果报应的事实真相不能相信,不能明了。其实我们如果细心的观察,一个人的吉凶祸福,确实从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能看得出来。人的言动都起于心念,这个人的心念如果是善良、纯厚,他的行为也能表现出来这种气质,可以为他预卜,将来就有福报。一个人的心态如果是邪是恶,他的举止行为也能看出来,见到正人君子,他就会觉得很不自然,这都是能看得出来,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所以吉凶祸福之相在哪里?在于人一念心,真是《太上感应篇》所讲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自作自受,「善恶之报,如影随行」,哪有差错?所以要远离祸患得福报,要知道祸福之门在哪里,祸福之门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起心动念处便是感应吉凶祸福之门。明白这个道理,要改造我们的命运就会从根本修,从心地修。
  《十善业道经》为我们开示,「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菩萨有一种修行方法能够把一切恶道苦都给断掉,像俞净意公这种苦更能断得掉。「何等为一」?这种方法是什么?「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种方法就是日夜二十四小时,我们说时时刻刻,都常念、思惟、观察善法。常念善法,这是心善;思惟善法,这是我们的思想善;观察善法,这是我们的行为善,身口意三业都跟善相应。令善法念念增长,不退堕,甚至连毫分的不善都不能够夹杂在念头里面,行为更不能够夹杂,就保持我们心态纯净纯善。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个,命运哪里改不过来?改不过来,就是离这种境界远了。所以我们平时用功过格来检点自己的心行,能够什么时候发现功过格里面纯善而不恶,恭喜你,你就在这一天命运统统改过来了。
  好,今天我们把第一大段学习完毕。时间到了,我们明天继续学习。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