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发心、改过、勿自欺(第十六集)
时间:2016-02-01 09:46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次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蔡礼旭老师 2011/8/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9-016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早安。
我们《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进入俞公在观音大士像前发愿。
【愿善念永纯。善力精进。】
期许自己道心道力不断提升。
【倘有丝毫自宽。】
自己自我宽恕了,懈怠了,有这样的心态出现了,
【永堕地狱。】
这个是发了这个愿了,让自己对修行不要有退路,等于破釜沉舟了。其实成就一件事情,决心很重要。他下了这个决心,下了这个勇猛心,立了这个决定志,不愿意再沉沦了。就像我们听胡小林老师讲课说的,他说:“这一生一定要往生。一定要成就。”就这种决心。而且还有畏心,一言一动都观照,一言一动都觉得天地鬼神在旁,决定不敢起邪念、妄念。当然发了心,具体要落实。所以经文当中提到他的心态:
【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
只要对众生有利了,尽心尽力去做。尽心尽力才叫忠,尽忠才是真心。不能尽忠,想自己多了,自私自利就增长了。所以佛门第一关,破我执,破自私自利。所以具体在经文当中说到了,
【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
这个心态很难得,其实想自己了,就不敢承担了。所以打破自私的心,只要看到了,见义勇为,不管这个事有多么巨大,多么困难,不挑境界,遇到了就做。
所以佛门修学的功夫不分别、不执著,对人事物生平等心,生慈悲的心。“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有厌倦了,这个心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心了。我们看正法的弘传,在这个时代难度是比较高,因为忽略了几百年了,再把它承传下来也要好几代人的工夫。尤其我们这一代是遇到正法的谷底了,不畏艰难把它扛下来。
事实上,我们在做的过程当中,也是在勘验自己,这个心是真心还是露水道心。常常发的愿都很勇猛,能不能保持就是在工作当中、处事当中,可以勘验得出来。不会因为别人的不认同、别人的误解,不会因为别人的对立,自己就退心了。时时念念为对方着想,这个是我们要契入慈悲心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心态。任何境界都能保持为对方着想的心,这样才能对治自我、自私。事情多大,该做的承担起来。其实人不承担应该做的事情,良心已经受到自私自利的障碍了,良心就没有办法完全显发出来。一件应该做的事情没做了,两件应该做没做了,太多应该做没做了,最后就麻木不仁了。
我们自己想一想,对家庭、对民族、对正法,我们的本分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提不起来?为什么我们不能时时保持这份使命感?提不起来了,还是我们自私、自我太重,都想自己,都随顺自己的习气,才会不能保持念念的使命感。所以既然要成就了,老和尚讲这十六个字决定要下功夫,怎么苦都要突破它。因为突破了,才能不做习气的奴隶。
所以人要有担当。这个“事之巨细”,再大的事要承担下来。当然这个“细”,也不能因为事情小就不做,“勿以善小而不为”。看到了尽心尽力去做。而事实上,人的道业的精进,往往都是在小的地方用功才能提升。比方我们觉得读经才是提升,其实跟每个人讲话,每句有没有从真实心流露出来,这个事情很细。
所以真心在哪里?在生活的每个细节当中体现出来。我们假如不在这些细微之处观照到自己心的偏颇,那其实要改习气也不容易。每天很粗心,一言一行错了不知道,反而觉得我在读经的时候是修行了。我们跟每个人讲话有没有平等恭敬?“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心在哪?一言一行都是心的反射,都是心的流露。那我们就看今天就好了,从一大早起床,跟一切的人见面、交谈,有没有不耐烦?有没有不顺眼?这个心态一起来了,有没有观照到?有没有马上把它转成真诚慈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接着“身之忙闲”。其实主要的还是人在很多事的时候,看到别人的需要,他也不会不耐烦,他会尽量安排。还有能力、时间可以帮人,他欢欢喜喜再去做。不会因为自己有事了,事情比较多一点,然后就拒绝很多可以帮得上忙的。当然也不要以忙为借口,该做的没有做。其实坦白讲,我们哪有忙?我们跟上一代的人比比看,我们的父亲扛一个家庭,孩子有好几个,我们想一想,他们怎么过来的?现在组织家庭孩子才一个两个,每天在那里喊忙,忙死了。我们父母那一代,我好像没听到过父母讲忙,他觉得应该做的,他心里上就不会有那种忙的感觉,他做得心安理得。我们自我比较重的,做一点就计较了,不愿意再做了,“哎呀,怎么让我这么累?怎么让我这么忙?”其实跟境界没关系,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了。我们心上的分别、执著、比较,太严重了。
而事实上,一个人真的发利众之心,越做越欢喜,觉得今天尽力做了,没有白过这一天。当吃饭的时候念着“食存五观”,心里很安慰。“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我们有没有时时善观己心,不懈怠?“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饭是为了滋养这个身体,不是增长贪心。“为成道业,因受此食”,我是真正这生要成就道业的,我来接受这个食物,接受这个供养,念的时候心里很踏实。
接着,“人之知不知”,不是人家知道了才做,应该做的尽心尽力做。修行都要在很多处事当中去观照到自己的分别跟执著。今天领导知道的事尽心尽力去做,同仁拜托的事就比较应付,这叫分别,这叫执著。人前人后要一样,领导前跟大众前,跟同仁前统统要是一样,这才是真心,这才是平等。修行都要在处事待人当中,把自己的分别执著给打掉。
“力之继不继”,应该做的,纵使自己好像力量不够了,但尽力就好。佛门常强调的“发意圆成”,你发的是至诚的心,你也尽心尽力做到,就是圆满功德了。不一定是说事情一定要做成才叫圆满功德,最重要是这颗心。
而事实上,我们往往会太担忧未来,“我以后身体会不会出事,没力气做?我们做了,以后有没有人跟着我们做?”就想很多以后的事情,烦恼一大堆。“现在中心人手又不够,然后好像也不招人进来,行不行,撑不撑得下去呀?”想很多未来的事情。功夫能不能得力,最重要的关键能不能安住当下。未来跟现在是分不开的,“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现在全心全意付出,境界智慧就上去,才能扛更多的责任。现在不尽心尽力,得过且过,那能力怎么上去?智慧怎么增长?安住当下才能不断提升。
智慧能力如此,念佛的功夫提升,还是安住当下,每一句字句分明,就收摄自己的心,那就能净念相继了。假如念佛的时候常常想:我要念五百声,现在念了才一百声,还有四百声。都是在想着这些念头,心都不专注。全神贯注在每个字、每句当中就摄心了。
所以“皆欢喜行持”,遇到的事情都欢欢喜喜去做,“委曲成就而后止”。这个时代特别需要委曲求全,顾全大局。为什么?传统文化断了几代了,一般的人基础都不够,基础不够你还要求他就变苛刻了。所以《无量寿经》当中讲到的,“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诸位同仁,这句话入心了没有?它不入心它就是一个知识而已。一入心了,决定能包容别人。不只包容,还怜悯,他连这个都不懂,那他这一生念佛要成就就不容易了。赶紧作个好榜样,让他能效法、能学习,不要错过这一生得度的机会。你不只不会去看人家的过失,他有不对的,你反而替他很紧张,替他很怜悯,我怎么样善巧方便来帮助他提升?当下还对立、还批评、还毀谤,那这个就是人刻薄了,不厚道了。
而且批评出去以后造口业之外,还造成团体之间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那这个口业就造得重了。所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我们每个不平、不愉快一出去了,都是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是非,增加了彼此的误解。一个以大局为重的人,一言一行都想到要让这个团体更提升,这个心态才对。我们学大乘佛法,念念为虚空法界众生,那是目标。我们现在有没有念念为自己的团体着想?真的有了,决定不随顺自己的习气处事待人,随顺习气就添麻烦了。所以“委曲成就而后止”。不忍心再给团体添负担。
以前当哥哥、当姐姐的人,以前大家庭有时候二三十口人住在一起,我们去观察那个当大哥、当大姐的,念念为整个家族,念念生怕父母再多担心,他责任心就从这个家庭里面锻炼起来了。其实我们人在团体当中,常常顺着自己的性格、习气做事情,其实根源是在家庭里面也很少为父母着想,所有的病根其实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孝心。我们假如不自欺了,都从孝道去观察,不足往往都是在对父母的态度上,有没有念念为父母着想?
【随缘方便。】
这个“随缘”,缘分来了,不逃避,尽心去做。当然这个随缘当中还要随分,各个人遵照自己的本分去做事情,就不会乱。还有随力,有多少能力,量力而为去做。
“方便”,做的过程当中要善巧方便。你想要去利益人,首先要设身处地,要以他能接受的方式来做。你是好心他都不能接受,反而还误会,那这个就不善巧了。所以“教人以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你希望人家好的心是难得的,但是你用的方法要循序渐进,不能让人家很难接受,最后就拒绝了。所以得不到别人的认同,不能责怪对方,要先反省方法对不对。
这次鸠山夫人到中心来,在整个行程当中有几次变化。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会变化?为什么要变?可能我们在这两天的接待过程当中,心里想:怎么又变了,不是计划好了吗?那我请问大家,谁喜欢变?为什么变?您看,假如我们只是在自我的思考里面,“我就是不喜欢变。”增长我执。可是你假如提升,“为什么要变?”你的成熟度就高了。为什么要变?《楞严经》讲了“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变就是为了他欢喜,他能接受的方式才变。为什么之前要计划?计划了,我们心里有一个底,可是计划不能变成执著。计划了,客人不能接受,然后你跟客人讲:“你就是要听我的。”可不可以?那麻烦了,那她下次就不来了。鸠山夫人回去,要走的时候跟主任,跟我们几个同仁都讲:我会很快再回来的。而且她们现在已经在选十几个日本的同修要到我们中心来培训,这个都是攸关日本的因缘。坦白讲,变的话大家挺辛苦了,但是辛苦值得。而且大家也要体谅,所有的变都是为了要利益对方,我们要能理解到这一点。而我们做计划那是一个做事的态度,最起码很多事情我们都有预先做了一些演练、准备,准备好了,以不变应万变。
当然在整个接待过程当中,我们一些组长负责事情的,在调度人力当中,首先自己的心不能急。有时候你一急,那个交代的事情十秒钟又变一次了,那可能小组里的人有时候会无所适从。所以面对任何变化的时候,自己的心要先定下来,先把情况搞清楚。再来,在活动的过程当中,尽自己的本分,该是你负责的事好好去做,不是我们职权之内的不可以乱指挥。不是我们管的事我们去指挥,整个会乱掉。所以这个“随缘方便”都有柔软、都有善巧方便在其中。
【广植阴功。】
这个“广”是心量非常广大。有缘了就尽心尽力去做,积阴德,积功累德。这个是利益大众了,经文上接着讲到:
【且以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逢人化导。惟日不足。】
面对跟大众的因缘,都以最重要的“敦伦”,敦睦五伦,“五伦”其实就包含了所有人与人的关系。
“勤学”,一个人不勤学,他不可能有智慧。一没有智慧了,他的人生一定越走越多障碍,造越多孽。所以学习重要。“好学近乎智”,才有智慧。
再来,“守谦”。谦卦六爻皆吉,才能吉祥。不谦虚了,对人傲慢了,就得罪人了,甚至于跟人有冲突了,所以要守谦。
再来,“忍辱”,一切法得成于忍,忍不住脾气,忍不住情绪,事情可能就要恶化了。“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一句话忍不住,骂人、起冲突,可能彼此的关系就破坏掉了,善后可能还要解释半天,还要去弥补。所以“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的担忧。
“与夫因果报应之言”,还包含因果报应的这些道理、故事,一有机会就法供养给他人。而因果,在《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我们知道意念都有造业,所以一念不正,就造业了。真明因果的人,对自己的起心动念都非常谨慎,绝对要对治念头,“圣狂之分,在乎一念”。那这念最纯净纯善的,就是念念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行住坐卧念念保持佛号了,那这一生成就一定有把握了。当然我们学念佛法门都知道“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有这样的感悟,一有机会决定把念佛法门介绍给亲朋好友,这个才是真正慈悲的心。
“逢人化导,惟日不足”。一有机会看到人,赶紧把这些好的道理告诉他,都觉得时间不够用。这个是不疲不厌的心。而这段当中,“敦伦”,这个“敦”字就是人非常浑厚、厚道,来经营这五伦关系。而且伦常也是规矩,是常道,所以要顺着规矩处事待人。比方作领导的人“敦伦”,我们有责任爱护、教导底下的人。而团体当中要分层负责,“君子思不出其位”,你分层负责,你该有的职掌,你好好去做,你负责的事,你带的人。所以领导者最重要的就是要照顾好你直属的几个下属,这个就是“敦伦”,具体的落实。比方以我来说,我主要负责照顾的人,有我们咨商会的許理事、宋老师(宋理事)、李理事(李越理事),还有我们行政的最高主任王主任。我管四个人,我去管其他的人就不敦伦了。这个都要很清楚。
再来下属,下属就听你直属上司的话。比方我们是组员,我们听组长的话。改天你的处长来给你交代事情,你要怎么办?“处长又跟主任关系很好,不能得罪他。”这是以人情作佛事,是吧?那你就跟这个处长讲:“处长,我只听我组长的话,不能听你的话。”这样好不好?这个话没错,让人家听起来会很难受,所以人情要敏锐。这个时候说:“处长,抱歉,您可不可以交代我的组长,让他来给我安排事情,这样他也知道我在做哪些事情,这样他心里比较清楚,对我们这个组,他要去调度也比较方便掌握情况。麻烦您给我组长交代一下。”大家都在学。像我没当过主管,当得很不恰当,常常没有敦伦,没有守规矩,这个时候一提醒,“您给我的直属上司讲。”我就知道了,我又没守规矩,赶紧按照组织分层负责下来安排事情就对了。那这样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职权去做事情,这个组织就顺了。道理都要落实在工作当中,那我们学了才是解行相应。
今天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