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发心,改过,勿自欺(第十五集)
时间:2016-02-01 09:43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次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amtb.cn/rsd/rsd.asp
蔡礼旭老师 2011/7/28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10-019-015
尊敬的诸位贵宾、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刚好拿到一个番石榴,我在台湾没见过长这个样子的番石榴,像什么?像一颗心。大家最近刚好在念《劝发菩提心文》。所以万物都在表法,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会学的人处处都有悟处。大家看到这一颗心,有没有想到《劝发菩提心》哪一句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所以这个菩提心不能忘失,要念念保持。“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这样才是真正找回这个菩提心了。
所以我们念念为人想,事实上是善的。而佛门有讲:“悲智双运。”你真正要为人,你的挑战就来了,真正为一个人好,不是只有善心就够了,还要有智慧。所以《了凡四训》里面告诉我们:“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这个“真善”、“是善非善”都要从这些方面用智慧去观察。你比方在一个团体当中,守规矩的人,坚持原则的人,有时候人家看他不顺眼,还会在背后批评他: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也不给我方便一下。有时候方便多了变随便,让人养成随便的态度这不是善,这有流弊。处处讲人情,就以人情做佛事。所以真正要为人好,一定要悲智双运,一定要符合规矩、符合戒律这个才叫真善。
《了凡四训》要读通,您看,“正中偏,偏中正。”“昔吕文义公初辞相位……,”这个故事大家应该印象很深,遇到一个醉汉,吕公:“算了算了,不要跟他计较了。”是吧?结果一年之后,这个人犯了死刑入狱,死罪。吕公始悔之曰:当时候跟他计较一下,给他小小的惩戒提醒,他可能就不会犯这么严重的罪业了。
所以提醒重要!可是我们现在这些理没有通,人家不对,“算了,不要提醒他了,提醒他还跟他结怨,多不好。”这样想对不对?怕跟人家结怨还是私心。处处要拿《弟子规》对照:“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您看我们在处事当中,其实还是顺着自己的想法看法,不是随顺佛菩萨教诲。我们真学佛吗?看念头最准。真正遇到事了,还是顺着自己本来的惯性在思考、在做,真假得要观照自己的整个思想状况才准。
刚刚谈的这一段,主要昨天发生在我们借一支录音笔,最后找不到了,是吧?找到没有?找到了,好。有一个观念跟大家交流一下:一件事情出状况,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可能都有问题。比方说家庭里面的冲突,可能所有的人都有责任。这个思维很重要,比方这个家庭出了一个不孝子,父母要反思,兄弟要反思,姐姐、亲人、长辈都要反思,为什么?他跟我们生活在一起,假如我们有劝他、有帮他,他会偏得这么厉害吗?可能是全面都宠爱他,最后出这个状况。所以一个很不幸的事情,往往都是所有的人没有提起正念。一有提起正念了,可能这个灾难就化解掉了,这个错就不会造成。
相同的,比方昨天这个笔还没有送回来,借的人要反思,借出去的部门也要反思。假如借的时候,有写下来,谁借的一签名,这个事马上就知道谁借的了,是吧?可是假如我们借出去了没有还,我们的念头里面就是说:“这个人太不像话了”。其实我们都是在发生事情当中,都只看到别人的问题,就看不到自己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要去体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难啊。甚至于我们当领导者要体会“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也很难!这些理不是口头上讲的,这些理都是在我们遇到事情当中能够提起观照,那这句话我们才是真正受益了。
修行无小事,每一件事都在突显我们做事符不符合戒定慧,符不符合规矩。我们在做事当中有没有定性?还是随着事情多了,这些规矩、分寸我们自己也乱了?修行,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规矩没有养成,出了状况,要不自责、要不指责。自责、指责都不是在正念当中。人定不下来,每天就为了这些事情就觉得情绪、难过。但经一事要怎么样?长一智。下一次不能再犯同样的错了,那这个才是很重要的精进的态度。我们把东西借给他人了,善心。“算了算了,不要太麻烦了,还要记这个,反正他记得还我就好了。”这是善心吗?给人方便而没有规矩,最后就变随便,这个叫“正中偏”。他是好心,他为别人想,但是为别人想要有智慧,不然那些做法流弊都出来了。
太多的孩子出状况,你说他母亲不爱他吗?很爱!可是“爱之不以道”,不以规矩,不以戒律,“是足以害之也”。所以大家借由这些事情再去体会佛门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该劝他的时候不劝,看起来是慈悲,“我劝他怕他难受啊,不高兴啊。”说起来很慈悲,但是那是姑息,就多祸害。
比方,义工来协助很多工作,可能义工会考虑:“我劝了这个中心的同仁,这个主管,劝了两次了、三次了,算了,我不劝他了,再劝他就跟他结怨了。”好,诸位同仁,这样思维对不对?今天那个筒子没有拿来?可以抽签一下。大家觉得对不对?来,有没有哪个同仁说一下?大家会不会遇到?会。怎么没搞清楚?遇到了,我们现在心里面还有哪些人事的疑惑没有?有。《弟子规》说:“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可是我的生意为什么这么差?都没有任何一张……?是不是?我跟一些教育同仁讲,我们站在讲台上教孩子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心里还有疑惑,我们解人家的惑吗?那不是很可笑?讲是这么讲了,几个老师真正去把心里的疑惑全部都挖出来,然后用经教把它化解掉?可能有人会想:“反正我又不是教书的。”你看,人要分别、要执著太容易了。我们不是教书的,我们要不要对身边的人法供养?不然那个慈悲心在哪里?我们看那个“令正法得久住”,有教无人。这个正法现在乱成、败成这个样子,这句话真的念在心里面,任何时候能够让众生了解正法,决定尽心尽力,这个才是把这一段话放在心里了。正法衰了,我能尽多少力,我决定尽多少力,这个才是用心领受这一句,这个才是真正明白师父的心。
师父在北京召开一个很大的一个公益捐款的会议,当时候在蒙古厅吃饭,记者、达官显要都跟我们坐在这个蒙古厅。光是那个桌子应该有十几公尺长,老人家坐在正中间。那个人民大会堂场地很大,也没有麦克风,看老人家在那里娓娓道来,抓住任何一个机会,把佛法、把究竟圆满的大法传给大家。一开始大家都各聊各的,一二十分钟之后,没有一个人讲话了,全部都看向中间,听师父讲经。时时都是供养众生,时时相信众生都有佛性。在那个过程当中,假如有丝毫的对众生的成见、不耐烦,不可能这么做。师父是契入了众生本来是阿弥陀佛,都这么礼敬,这么供养。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那我们慕贤当慕其心,我们要效法师父的行持。那我们时时有机会“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为诸庶类,做不请之友。”你要给他法供养。可是我们假如还有疑惑不解开来,我们怎么去供养别人?所以都要在这些处事当中看到自己的心态是不是有不足。
我们刚刚提到的,反正劝了那么多次了,再劝不听,跟他结怨了不好。《弟子规》没有这一段,会跟人家结怨是起嗔恚心才会结怨。不是说对方脸色难看了,就跟他结怨。那我们来为正法就是为了他高不高兴、脸色好不好看?那这是我们的初衷吗?只要是为众生、为团体、为正法好,没有不能做的事情。不能做的那叫我执作祟,那叫没有担当,怕得罪人。这个时代想做事,怕得罪人做不了。可是重点:你很正直,可是不能发脾气、不能强势。你不能今天听完说:“好,要直,好啊,我终于请到尚方宝剑了。”待会早课完,回去马上机关枪打开,哒哒哒哒哒……。所以时时要观自己的心态,不能偏离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起贪嗔痴了,那怎么清净?一个人念念为人着想,他的真诚会现前。一个人情绪来了,顾忌一大堆,讲话支支吾吾的,没有办法诚心感通。顾虑太多了,夹杂的都是我执在里面,有恐惧在里面。“无欲则刚”,一个人的正直从无欲来的。你有怕什么,他怎么看我了?会不会对我生气了?什么。想这些东西都不真诚。念念为公,念念为对方好,这个时候真诚才能现前,才能感通。您看,我们都要在我们的思维当中,看到自己根本起心动念到底是在哪里,止在哪里,止在自我,还是止在念念为众生着想。
义工,谁是义工?所有的人都是义工。因为我们没有利的观念要来这里谋取私利,每个人都是义工。念念为正法弘传,功德圆满。决定没有说主管的功德大,没这个道理。也没有说正式职员功德大,也没有这个道理,这都不是佛法。佛法是不分别、不执著叫佛法。“发意圆成”,我今天的因缘在这一个角色,我全心全意去做,念念为正法就圆满了。事情摆在我面前,有问题了,我退缩那就不圆满。《弟子规》讲了:“亲有过,谏使更。”要止在这个正念,“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我们不能“悦复谏”都是妄心作祟。本来很单纯的动机,最后就一大堆考虑得很复杂。“我不能再劝他,那一个人跟蔡老师的交情不错,到时候又给蔡老师参我一本。”你假如这么想,我就很惭愧了,我做的连你都很难对我产生信心。假如我是这样的人,我是在这里造孽,在这里搞什么?搞是非人我,搞跟谁比较好,搞党争,搞党派,那不是在一个弘传正法的地方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吗?所以一个领导者,一个执事,这件事情你负责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人家劝对了,感激不尽,因为他让我们不造业;劝错了,他的精神都值得我们爱惜。他给领导人劝,得要鼓起勇气。诸位同仁,你有没有劝过你爸爸,你妈妈?要不要先深呼吸三次?你有没有劝过蔡老师?劝蔡老师要深呼吸三十次,是吧?更难。所以我们每天其实都是道场,每一个境缘都是道场,看我们会不会观照,会不会修。
所以我们看,昨天讲到俞净意公,他发心,羞耻心、勇猛心,他希望自己善念永存,善力精进。“倘有丝毫自宽,永堕地狱。”这个都是羞耻心、勇猛心发出来了。这一生一定要成就,不能再退了。还有敬畏的心:“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不敢欺骗自己、欺骗他人,不敢放肆,不敢放纵自己的起心动念。
接着,他发出来了,心行相应,他要落实在行为当中。所以“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这个是做好事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只要对人事物有益。这个“有利于物”,这个物的范围就很广了,人事物都包含在里面,九法界也包含在里面。“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只要有利的,这个事很辛苦,要做一辈子,决定承担。“巨”,大任。陈弘谋先生讲到的:“必做天下不可少之人,必为世人不能做之事。”大家要了解,正法两三代衰弱,要再振兴得好几代人做垫脚石,不是一蹴可及,会有很多境界,我们能不能丝毫不动摇?
“巨”是大任。“细”呢?行持都要落在这些生活的细节当中。不要小看每个细节,今天我们浪费水了,就是对水不恭敬,那个礼敬诸佛修不起来;浪费电了,统统不在道中。因为我们不敏感,我们修道浑然不知,随顺习气。经教是经教,礼敬诸佛是礼敬诸佛,自己的生活还是生活。与人处世,不能常常给人方便、给人信心、给人微笑,这个礼敬诸佛还是空的。细都要细到这些,甚至于我们还有瞪人家一眼,这个都是“细”;对书不恭敬、很随便,这都是细节。“身之忙闲”,忙的时候,人家有需要也不会不耐烦;忙的时候,当然也不能轻诺,你也是恭敬每件事。但只要安排好,撑得过来,我们还是尽力去做。做的时候不为名闻利养,人家知不知道都是尽心尽力去做。
我们要了解到“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修行要恢复清净心,而人在整个修学过程、在生活过程当中很难不染著。比方说我们就很容易拿以前的经验来看别人、来要求别人。而对方的客观情况,可能跟我们以前遇到的事不一定一样。再来,我们常常举例子,一个人以前当董事长、当总经理,结果他退休了,浑身不自在,为什么?没有人再喊他董事长,也没有人再喊他总经理。有没有染著?假如今天有人叫我:“蔡同学你好,蔡学弟你好。”我会不会难受?你们这么信任我,你们错估了。会起心动念的哦,那你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哪有那么容易?被人家叫叫叫,染了。你看我们以前在庐江,期许大家“行为世范”,同仁之间都称老师。有一天,刚好听到某个同仁举起电话:“你好,我是陈老师。”大家听懂没有?你对别人讲说:“我是陈老师”,那你是不是自自然然觉得自己是老师了?那这个名号会不会染?清净心这么容易哦?你不在这些很细微的地方观照,你什么时候染自己不知道。
举个例子,我们每一次坐飞机出来,人家帮你开车门,不是BMW的就是奔驰,是吧?结果有一天,人家刚好在那忙啊忙啊,没有人开门,怪怪的。你在享福当中就不知不觉就染、就堕落了。我很喜欢孙中山先生一句话,叫:“宁可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这个话大家要会听,“孙中山先生说别当官”,不是这个意思了,是心上绝对不要落一个“官”。时时不忘初心,我来干什么的?干利益众生的事!
所以我们叶总务,他自己主动说要下来做科长的工作,具体负责一些实事。这个请求,我听了很感佩。这个看到的就是大局为重,就是共体时艰。只要能利益到团体了,我们没有所谓的“我只要做什么,我不做什么。”没有这些念头。其实这一些境缘,是每一个人修学过程当中必然要经历的。其实我们都很贪顺境,逆境才是磨炼人。
当初我第一年教书的时候,所有的同事全部选完,剩下来的全部是我,生不生烦恼?不只不生烦恼,高兴啊。为什么高兴?给人方便。后来还派我一个工作,管钱。大家看得出来我管过钱吗?收钱,收全校的营养午餐费用。我相信佛菩萨安排,派给我的就是给我练心的。你说:“要练多久?”你起这个念头就是你不相信佛菩萨了,练得差不多功夫好了,就派你到下一个任务去了。可是你不练了,那你就顺自己的意思去。
我们到澳洲净宗学院去,我们是客,人家派什么就做什么,哪有其他念头。还有人家在那里练讲了,我也没有想说:“我要去”。都没有这些念头。我要不要跑去跟那个主办人员说:“我发心要弘法,我以前还是学校老师,我讲台站很久了,给我个机会吧。”这个话我讲不出来。可是后来是人家把那个稿纸丢在我面前:“你最适合。”讲完他就走了,我连讲“不”的那个时间都没有,后来就回去拉肚子了。任务来,只剩六天很紧张。一看功夫还差很远,这个紧张都伏不住。所以“境缘无好丑”就是要练我们不分别、不执著。
尤其以后要担任教学工作的人,你真有这一颗心要教学,请问我们教给孩子什么?教他读经?那是手段。你要教他修养,你要教他修行的功夫。就是什么?不分别、不执著。可是问题是,我们没有练不分别、不执著,我怎么去教孩子不分别、不执著?你怎么教他在现在这个社会,形形色色的人这么多,你怎么去包容,你怎么不对立?这个都是你心地功夫,这个骗得了人吗?骗得了孩子吗?包含你在跟同事相处当中,你起了对立了,你那个在跟孩子讲话提到某一个人,那个眼神都在污染孩子:“哼,他有什么了不起。”孩子看到你的眼神,他有没有在受你影响?所以我们都想着自己的目标,都不知道真正要完成这个目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今天当主管,我们习气不除,底下的人我们在恼害众生,我们五戒都持不了了,还谈什么修行?这是真实的观照。
还有几位同仁,主动的从他的位置当中调整下来,希望从基层锻炼起,磨炼起。这个很可贵,这个就是打破自欺一关。这个也是我们整个俞净意公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不自欺,就是很明白自己的情况,进而主动的去历练自己,去提升自己。人要归零才能提升,要屈得下来才能往上跳,厚积才能薄发。不肯认清自己,其实坦白讲就是陷在境界当中,护着自己的面子而已。十六个字不下功夫,原地打转,甚至是往后在退。名闻利养,会顾及面子了,众生在哪里?正法在哪里?
所以《俞净意公》这一篇里面,真正利众了,最重要就是“念念为众生,有济于人,有利于物。”因为念念为众生,才能慢慢调伏我们那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习性。自私自利不放下,这一生不可能有成就的。
所以我们也感恩,好像我们叶总务,他也给我们示范了共体时艰、大局为重。还有其他的同仁,他们修学的态度也值得我们效法。好,那今天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这。谢谢大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