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了凡四训》心得分享(第二十集)

时间:2016-01-23 15:14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蔡礼旭老师 2010/7/15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3-020
 
大家好。今天《了凡四训》是第二十集,二十集算是师父把《了凡四训》讲了一遍,我们也学了一遍。当然学完以后,更重要的,有解有行。这些教诲,多少我们能够记在心上,付诸实践?我们真正去力行了,就能修福修慧。福报,只要肯依教奉行,一定可以修得;智慧也是从依教奉行当中来的。我们能时时都能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那处处都在积累我们的福慧。所以最后一节课,我们也冷静下来,学了一遍,多少教诲我们是拳拳服膺在心中?学习一定要用心学,不是记一记,很容易就忘记了。
 
我们昨天跟大家交流到「谦德之效」,第二个故事。我们看第三个故事,「赵裕峰光远」,这一位主人翁,他是「童年举于乡,久不第」,他很早就考上举人,但是就是没有考上进士。
 
我们想一想,一个人很年轻的时候就考上举人,结果考了很多次都考不上进士。假如是我们,我们会起什么样的心态?比方,我们很努力断恶修善,然后,每天还受持「功过格」,这个命就是转不过来,那我们还有信心吗?我们还老实受持吗?我们还不怨天尤人吗?一个人很多次挫败都不怨天尤人的话,那他的福报会来,福气会到。福气绝对不可能来到怨天尤人的人面前,那不感应。
 
所以对于我们学习圣教的同修,我们今天很认真的去断恶修善,我们会感觉到,做人应该是这样,跟我们的善心相应。假如我们去断恶修善,都是为了要求福报,还是有一个求的心,那就很可能有求不得的苦,甚至会产生怨恨。所以古代的人,他们可贵在很老实,老实人,老天爷会关照。我们闽南话有一句话叫「天公疼戆人」,这个「戆」不是真的智商有问题,是遇到任何事情,他还是很老实,他绝不怪任何人,还是该怎么做人,他怎么认真去做。
 
所以,他很难得,考了这么久没考上,没有抱怨,而且还谦卑。所以刚好跟着他爸爸,他还打听到钱明吾先生非常有道德学问,然后去请教他。结果请教的时候,钱先生看到他的文章,把它改得一塌糊涂,觉得太多地方都不行。
 
一个人从十几岁、一二十岁就考上举人,一般来讲,大众觉得他厉不厉害?诸位同仁,人家都觉得你很厉害的时候,自己会有什么心理变化?「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好像是有这种说法,就一直在那里,「我真的很不错,真的很不错」,这样就不错了?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才能愈来愈提升,哪有说念几句「真的很不错」就变得很不错了?「改过必生智慧」,哪有觉得自己很不错了,都不知道自己问题在哪,怎么提升、怎么很不错?所以要明理才能提升。
 
而所有的人都觉得我们很厉害的时候,还能保持谦退,这个就是很不简单。八风每天都吹,每天都吹,慢慢可能傲慢就起来了。傲慢就像一个毒种子一样,种在心田当中,遇到境界它就发芽了。所以赵光远不容易的地方,就在他从小就考上功名,考上举人,但是他却没有傲慢。人家把他的文章抹掉了,心平气和,「不惟不怒」,不生气。其实生气从哪里来的?我执来的。「我很厉害,你怎么可以这样抹掉我的文章?」而为什么能够这么样心服的去改过来?一来是谦卑;再来,他真正是为了考上功名去服务社会。所以一有这么样的高人来指点,他非常的珍惜。
 
所以夫子曾经讲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人家给我们讲非常珍贵的教诲,我们听了,人家的一片厚意,我们当下,「谢谢谢谢,你给我这么重要的提醒」,「能无从乎」,但更重要的是「改之为贵」。我们能改就是虚心受教。改了,人家更肯定,「哎呀,不简单,知过必改」,人家更尊重我们,更愿意去帮助我们。这是一念改过的心。
 
但是假如人家给我们讲了这么好的道理,我们只是「好好好」,但事后都不改,人家下次就不会很愿意来给我们讲。人家这么用心给我们讲,我们把他当耳边风。所以一个态度,会影响整个人与人之间缘分的消长,是更能够「善相劝」,还是人家已经不愿意再给我们讲了?所以夫子这边讲到的,「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人家给我们讲委婉的话,或者鼓励的话,鼓励我们了,我们心里挺高兴的。朋友之间,当然,好的部分,互相鼓励、肯定,让他有向上的动力,肯定他,「巽与之言,能无说乎」。
 
而别人的肯定,因为现在这个时代,大家在彼此肯定赞叹,比较容易赞叹得太过。比方我们去讲,比方讲《论语》,讲讲讲,人家听了一高兴,「哇,真是孔子再世!」这肯定你啊,肯定的话过来了,当下我们一听到了,要怎么样?一身冷汗,是吧?背后都湿了。这个「绎」,就是对于人家的赞叹,我们很深入去思考,去观照自己,「啊,我还差得太远太远了。」假如这么一赞叹,「嗯,是,是有这么一点味道」,那就完了,那他再讲几场,就不可一世了,傲慢了。「绎之为贵」。所以一个人被称赞了,不冷静一下,「我可能没这么好,要再更加的努力才好。」
 
「说而不绎」,人家一称赞了,只会高兴,志得意满,而不反思,而不加紧用功,「说而不绎」,这个时候他的傲慢心就上来了。「从而不改」,人家这么好的给我们的提醒、教诲,我们听了,只是「好好好,我一定改」,结果还是没改,「从而不改」。其实这个就是用自欺欺人的心,没有真诚面对自己,面对他人。人家跟我们讲的时候,我们表面上说好,事实上没改,下一次看到他,自己反而心虚,就跑掉了,也不愿意听人家讲了。所以假如是这样的心态,去面对人家的劝诫或者鼓励的话,这样心性就开始偏颇掉了。所以孔子就讲,「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如之何」就是怎么办,我也拿他没有办法了。
 
所以其实很多经句都在提醒我们。「天助自助者」,每一个缘分能利益我们多少,不是他人决定的,是我们的态度决定的。所以师父常强调,「福在受谏」,能接受佛陀的劝谏,接受圣贤的劝谏,接受旁边正直朋友的劝谏,这是很有福报的人。尤其接受佛陀、孔夫子的教诲,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经营自己的人生,少走很多弯路了。
 
所以他这一份谦德,「明年遂登第」,就考上了。
 
我们看,下一个是了凡先生遇到夏建所,见到他「气虚意下,谦光逼人」。了凡先生对古圣先贤这些教诲都很有信心,他觉得「谦卦,六爻皆吉」,看到这个人是真谦虚了,都可以预言到这个人以后要发达了。所以「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
 
其实智慧要发,一定是从戒定当中来。那能持戒,就是能改习气。所以今天我们觉得我们思维很敏捷,那是聪明,那不一定是智慧。智慧只从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而来。所以改过才必生智慧,调伏习气重要。而习气淡了,慢慢的,这个观照能力,「此慧一发」,观照能力就很强,善观己心,所以「浮者自实,肆者自敛」,他的觉照力愈来愈强了,自己的念头,自己的一言一行,懂得节制、收敛、观照。后来也考上了。
 
再来下一个例子,「江阴张畏岩」。这是一个反面的例子。他去考试的时候,结果没有考上,没有他的名字,「大骂试官,以为瞇目」。这个「瞇目」就是瞎了眼。当然我们在读这一段的时候,就好像看电影一样,大家看过《了凡四训》的电影没有?很好的片子,大家可以多看几遍,就会对整个《了凡四训》的教诲印象很深刻。我们看到那个景象,一看到考试成绩没考上,就赶紧骂。其实一骂就折福,一怨天尤人就折福,人的福报的消长,真的,一念之间,差非常的大。
 
我记得,我那个时候参加小学老师考试,结果,每一次考都很有希望。我记得那一年考试,第一场考试就在我们家对面考,离我们家差不多十公尺,在马路对面就是一间学校。所以我都打好算盘,我假如考上这一间学校,我就在这里教三十年,然后三十年之后,年纪老了,退休了。但是,三十年都不动,这三十年我教的小孩,以后都找得到我。甚至我还想,有时候下了课之后,还可以到我家来吃绿豆汤、红豆汤,我都规画好了。
 
然后我还想,自己的小区每一个礼拜,跟小区,「里仁为美」嘛,是吧?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小区有强调伦理道德的风气,刚好现在大楼都有居民交谊的一个空间,交谊的教室,我都想,考上以后,每个礼拜在那里跟这些邻居一起交流传统文化。
 
结果第一次考,两百个人左右去考,二十一个人进复试,就是只有二十一个人可以进入下一步的考试。结果考出来,只有一个男生进复试,其他二十个都是女生。你们笑什么?你们知道我是男生是吧?所以大家就知道,那个很激烈的,不好考的。因为女孩子,第一个,字比较漂亮;第二个,写起来比较有条理,所以考官一看,结果一挑出来全都是女的。
 
进复试要口试,还要试教,三关。结果我要进去复试的时候,我就对着虚空,因为你要教小学,这些小学生的祖先可能都在附近,我就跟他们沟通沟通:你们好好保佑我考上,我考上以后,我一定尽心尽力教你们的后代。突然感觉到,他们都有听到,然后我就走进去复试了。
 
结果要进去以前,刚好他们学校的老师看到我要走进考场,就说:「哎呀,我们学校最缺男老师了。」害我又更有信心,然后就进去考了。考出来结果还是「备取」,没考上。然后去高雄市、高雄县,统统「备取」,复试都没考上。
 
那当下,我们的心境就有福跟祸的消长哦。假如都没考上,开始「气死我了,这佛法不灵」,那就麻烦了,这个福就愈来愈差了。但是假如我们没考上,我们还是相信,佛菩萨安排,不操心,心平气和,那这一次考试就是给我们一次勘验,看我们相不相信:一切都是佛菩萨安排。假如我们有一个求的心,「哎呀,我这几年还做了多少好事,印了几千本书了,居然连个老师都不让我考上,气死我了」,人生的缘分是心感召的,这样的抱怨,那感召来的一定是随业流转。
 
所以我记得我那时候没考上,刚好有机会到海口去,结果我给我那些同修们讲(我们那时候有一个小念佛团,七、八个人每个礼拜一起共学),我给他们讲说,我刚好到大陆去推广传统文化。我这个共修的长者、同修骂我:「没考上就退缩,也不好好反省,修了这么多年,连个老师都没考上。」
 
诸位同仁,这是你几年来一起共学的同修骂你这样哦,会不会难过?这又是一次考试哦。所以我们以前小时候看武打片,要出少林寺,都要先过十八铜人关,这些境界你都要放下得失,放下有求的心。因为我们这样的心境,假如往后遇到境界来了,这个心念一来,烦恼就伏不住了。
 
我们弘法是好事,假如做到一半,开始抱怨,开始心情不好了,开始「我不玩了,要搞你们去搞吧」,那把事做到一半,要进不能进,要退不能退,那就很尴尬了。所以,要做好一件事情,决心很重要,立定志向了,就坚定不改变,有恒才是成功之本。
 
其实在这些境界当中,我们最重要的,得力于师父的教诲。师父没教我们怨天尤人,师父只说,「一切都是佛菩萨最好的安排」,要在这个当下历事炼心,善观己心。尤其,在面对一切境界的时候,不能够指责他人,指责环境,要反求诸己才好。
 
所以张畏岩没考上,开始骂人了,这个时候,当下,反求诸己的态度就没提起来。而刚好,道者在旁边微笑,这个道者藉由这个机会提醒他,「相公文必不佳」。结果他听了以后,更生气了,「你都没看到我的文章,怎么知道我写得不好?」这个道者讲的话,很有道理。「做文章也好,说话也好,都是心的流露,心都不能平,怎么文章有可能会好呢?」
 
而万法由心生。我们常常在跟一些朋友沟通的时候,大家会很强调,「我应该怎么去跟他讲」。比方说教孩子,应该怎么样讲,孩子比较能接受?而除了考虑言语怎么讲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讲话的心态。假如所讲的话,都是有道理的,可是,带着情绪讲,道理再好,不只可能利益不了对方,甚至对方还会误解,只记得「他脾气挺大的,他刚刚很激动」,你的好话,都没记住。所以心平气和才能讲话,不然适得其反。这个就是人情。我们不能顾及到人情,一有情绪了,这个话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要跟孩子讲话,要跟亲朋好友讲话,首先一定要把心调平和。而且是不带目的的,不带控制去讲,是真诚慈悲为他好,去讲。真的有这样的存心,往往在沟通的时候,很顺畅,讲话也觉得,好像常常有神来一笔的话。因为真诚心,冥冥当中佛菩萨加持,善神加持。
 
所以这个道者说:「你骂人骂得这么凶,心都不平和,你写出来的文章怎么会好呢?」一个人给我们讲的话,有道理,我们一定要听。甚至于你有修养了,任何人讲的话,有道理,都听。不能说,他一定要学历很高的我才听,他一定要有什么地位的,我才听。任何人讲的话有道理,我们都能平等心的去听,谦卑的去听。哪怕是一个小孩讲的话,只要有道理,你都欢喜的去听。
 
其实有时候,小孩子比较单纯,讲出来的话往往比较真实。有时候小孩子很直接的话,我们大人一听,「真不给我面子」,有时候还生气。俗话讲说,「童言无忌」,其实就是小孩子他没有那么复杂,去考虑到很多,面子;考虑一大堆,人那种真诚、正直的态度反而不容易提起来。因为小孩子,他没有任何的欲求,他无欲则刚,啪,一些很直率的话就出来了。我们能听了,很可贵。
 
尤其我们曾经在小学服务,那孩子有时候一句话上来,没给我们留什么面子,然后其他三十几个学生就看着我们,那个时候是一种抉择哦。假如这个时候,能把面子放下来,当下肯定同学讲的这句话,然后自己认错,反而全班的小朋友都会记忆很深刻;假如这个时候顾及自己面子,还骂这个同学一顿,那就大失人心了。
 
所以张畏岩先生可贵在,这个道者讲得有道理,他马上转变他的态度。
 
而其实我们细细分析,这一个例子跟上一个例子,上一个「赵裕峰光远」的例子就有一个对比。赵光远他很小就考上举人,可是他保持谦卑;这个张畏岩「有声艺林」,很早就很有知名度了,所以一有知名度了,考试没考上,傲慢容易作主,就骂人了。「真瞎了眼了,人家都说我的好,你怎么考官就是不认同?」所以,其实有名不是好事。俗话讲的叫人怕出名,猪怕肥。这一点,我就特别有感受。所以大家比较有福气,我是名过其实都折福,每天八风不知道要吹多少次。人家一见到我,可能见到我就开始赞叹,八风又吹一次。
 
所以大家注意,近代《净土圣贤录》,往生的都不是出很多名的,大部分都是默默无名,老老实实做,都没人知道他,结果他成就了。所以名闻利养不是好东西,能够默默的,老老实实的依教奉行,是最可贵的。我们看近代很多圣贤,劈柴的往生了,然后摘菜的往生了,都是那个没有任何掌声,没有八风的。所以我们就了解到,能够在处世当中没有沾染习气,真是不容易。
 
我突然脑海里浮现一个景象,就是假如一个人从小到大考试都是第一名,进他们家,整个墙壁全部都是他的奖状,那要不沾染也不容易。我姐姐,就我记忆以来,从小学、初中、高中成绩都很好,都是第一名,我爸爸从来没把她的奖状弄出来,间接也没有伤害我幼小的心灵,是吧?你说走回来看都是二姐的奖状,那每一天头都不知道摆在哪儿好。所以不让孩子好像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这也是对孩子的一个护念。
 
而张畏岩可贵在,他还是尊重道理,人家讲的有道理,他马上屈服,然后去请教。结果道者讲,要考上,最重要要积阴德,修福报,所以「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而且这道者难得,好人做到底,把道理给他讲透了。「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
 
其实一个人明理之后,说改变不了命运,那是不可能的。除非我们不肯依教奉行,不然一定能改。尤其《了凡四训》里举了这么多例子。比方「莆田林氏」,她每天做粉团施人,这并不是说要花多少钱,重要的是她那一颗真心、恒心,把积下来的福报,「子孙登科第者」,有一升麻子之多。然后还有卫仲达先生,他起一念心,建议皇帝不要盖三山石桥,他那一念的善,抵过他四十年左右的恶,因为「君之一念,已在万民」。
 
今天,卫仲达他还没读大乘佛法,我们是读大乘佛经,假如我们今天是受持《无量寿经》,「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效法阿弥陀佛,念念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着想,念念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做榜样。哦,那这一念心的福报有多少?
 
所以肯依《无量寿经》修持,那这一生铁定命运是改变的。我们听师父讲经,师父给我们介绍,阿弥陀佛是我们的老师。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我们肯去依教奉行。假如我们都觉得命运没转,那算是糟蹋了我们所遇到的儒道释的经典,这个大福报就当面错过了。可以无量光、无量寿,当生成佛的福报、因缘,可能就错失掉了。
 
所以长存此心,我们念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一切皆恭敬,一切皆慈悲,一切皆知恩报恩,这样一定可以福慧双修。
 
这个是张畏岩先生,他听了之后,他明白道理了,都要靠这一颗心来积功累德。他回去之后,「折节自持」,这个「折节」就是懂得谦虚、卑下下来,懂得对治自己的习气了,「折节」。「善日加修」,这个「加」就是勇猛精进,努力。
 
而且人对治习气,确实还是不容易的,还是得要下真功夫。所以夏莲居老居士提到,一个人要调伏无始劫的习气,要到什么程度呢?「宁肯碎骨粉身」,就是不怕死,就怕「忘失正念」。连死都能勇猛、勇敢的去面对,用那种不怕死的心,来保持这个正念。一个人连死都不怕了,那他的那个勇气、勇猛就出来了。就是念头不对,比死更严重。
 
所以印祖常常教诲我们,时时「死」字贴在额头上。习气要起来了,「我下一秒就要死了,那还有什么好去计较的呢。」甚至于我们脾气要上来了,告诉自己:瞋恨心堕地狱,这一念发脾气,可能下一念就堕地狱了。你们都没什么反应,你们可能没有这样观想过是吧?
 
看看《地藏经》,我有时候还是观想一下,然后看看那个拉舌头,然后睡铁床,尤其是我在被推拿治疗的时候,我就感受一下,痛成那个样子。因为经上说,地狱是,阿罗汉想到堕地狱的状况,都流血汗,就知道那个地狱果报多恐怖。光想,想到流血汗下来,地狱那个苦报是很惊人的。所以一个人害怕堕地狱,他能勇猛,他那个畏心、恐惧的心,让他不敢懈怠。所以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
 
在《净土圣贤录》里面,莹珂法师,他破戒了,他一看戒本,要堕地狱,他知道佛是真语者、不妄语者,他生恐惧了。然后去请教人家,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成就,脱离六道的?人家跟他说念佛。他三天三夜,水都没喝,没出那个房间,就这样勇猛念了三天,结果把阿弥陀佛给念来了。
 
其实我在听这个故事的时候,都会感觉到,莹珂法师说,「十年阳寿我不要了,我一定还会继续造业的,我现在就跟你走了。」我听了以后是,「对啊,我继续留还是会造业,赶紧跟阿弥陀佛走。」常常用这样的心来念佛,做任何事,尽力就好了,不挂心,随时随地准备阿弥陀佛来接。
 
可能有家庭的人就担心了,「我走了,我那孩子怎么办?」哇,又有罣碍。「念不一不生极乐」,要专心致志可以生极乐。你放心好了,阿弥陀佛来接你,确定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我帮你照顾孩子。为什么?照顾阿惟越致菩萨的儿子,是很大的福报,是不?那个便宜让我捡。而且说坦白话,你是阿惟越致菩萨了,你的孩子会没有福啊?不可能!
 
所以一个人什么时候练放下?当下的境界就在练放下,提起就是放下。提起的时候不放下,不就开始罣碍,不就开始染着了吗?所以佛门有一句话叫「即相离相」,就在这个境缘当中,尽心尽力的去爱护我们的亲朋好友,可是却不产生情执,这个就是用般若智慧在处事待人接物。
 
比方你觉得,这个亲朋好友跟你关系可好了,两个人好得不得了,如胶似漆,走路都还牵着手。突然,他出差好几天,心里会不会难受?会不会一直想,哎呀,他怎么后天才回来,好想他哦。这个都是勘验哦,勘验自己有没有在人生的过程当中,很多的罣碍跟贪着产生了。
 
我们修念佛法门,是从净门入。所有修行要契入境界,大分三个种类、三个门:觉、正、净。禅宗从觉门入,净土宗跟密宗,从净门入,清净心。那就是时时在练清净心,时时提升清净心,而不是染着。
 
所以会修的人,就在每一个念头修,每一个当下修。其实修行不就是扩宽心量,真正找回真心、慈悲心。所以一有染着了,就不是把众生摆在第一位了。其实跟我们所有有缘的亲朋好友,我们真正珍惜这一生的因缘,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成就他的道德,提升他的灵性!这才是真实的东西。这个「得」,今天师父讲的,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诸法实相要了解。所有的东西都是梦幻泡影,带都带不走。你给他愈多这种物质的东西,他可能愈贪着!你给他一大堆的世间的情感、情执,他可能愈依赖。那是真帮助他吗?真爱他吗?
 
我们在台湾听到一个例子,一对夫妻好得不得了,结果先生意外去世了,太太没多久就自杀死了,她说她活不下去,没有她先生她活不下去。那这一段情感,不就增加了他太太深深的情执、贪着了吗?
 
所以真明理了,「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身命有限,慧命无穷,真正爱护一个人,就是能让他得到真实的利益,而不是染着。智慧心灵的提升,那最真实、最彻底的就是让他这一生当生往生西方,成佛作祖,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因缘了。
 
曾经听师父讲,人家问说:「你学佛做什么?」师父的回答很简洁:「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灵性。」而修学佛法,提升灵性最低标准:出离六道轮回。没有出离,修的都是福。福气好不好?这福报不是好东西。大家现在看,政治界的人有没有福报?演艺圈的人有没有福报?哇,那福报太大了。你看一个歌星在那里唱歌,几千人、上万人,半夜都在那里尖叫,你说他没有福报啊?买他的演唱会的票,大排长龙,有的还带棉被去买,你说他没福报?这么多人支持他,那福大得不行。可是他没智慧,他会因为这个福报,造太大太大的业。他的话不对了,他的人生态度不对了,多少社会大众被他误导。
 
所以很多演艺圈的人,都夭折的很多,自杀的很多,他因为福很大,造的孽太深。孔子讲,「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他要「始作俑者」,他能带动一个错误的风气,他没有一定的地位他还带动不了。可是他一带动之后,折的福就太大太大。「其无后乎」就是这样的人会断子绝孙,而且自己会夭折。
 
所以佛门常讲,「三世怨」。第一世,第一世修行,但是没有从贪瞋痴对治习气,真正下功夫,积福而已,没有心灵提升,就没有慧了。所以「生死大事,福不能救」,福再大,脱离不了生死,脱离生死要戒定慧三学。修行了,积福了,第二世,享福。享了福,就堕落了,第三世就堕落,堕到三恶道了。那就很可怜了,「我怎么修到最后是堕三恶道?」三世怨。真正修道的人,他有这个警觉性,不享福。有福报,给别人享,因为享福容易堕落。生活知足就好,够用就好,不贪求。
 
 而佛陀灭度以前,慈悲护念我们,给了我们八个字: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个「以苦为师」就是生活的需要降到最低,不要贪求。出家人那就讲究了,那时候的出家人,托钵不能连续两天去同一家;然后睡,不能连续两天去睡同一棵树下。因为睡在这一棵树下,可能觉得,「哎呀,树荫真大,明天再来睡」,贪着。所以人在享受的过程当中能不贪着,那不是普通人。
 
诸位同仁,今天中午的饭好不好吃?今天很多师姐很慈悲,给我们加菜。假如现在一讲「中午的饭好不好吃?」你完全不落痕迹,也没想什么,那你「即相离相」,吃的时候都是怀着感恩的心,没有任何贪着。我刚刚一讲,肚子就有点饿了,这是我真实的境界,不能自欺。所以,确实在娑婆界,时时要练不贪着,「即相离相」这样的观照。
 
这里,这一段提到的「善日加修,德日加厚」,就是不断的精进提升。那我们就要常常问自己了,念佛功夫有没有不断提升?我们之前说念两千声,现在有没有到三千声?很自然的,行住坐卧,佛号自己就提起来。有没有妄念少了?有没有为人想的心不断提得起来?有没有对人愈来愈柔和、柔软了?「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所以最后他考上了,而且他到阴间去的时候,人家还劝他,你这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要自爱啊,自己就有福报;要自爱啊,我们这一生当生成就的缘,就能圆满。这个真的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一日」。为什么?哪有这么殊胜的缘!「横出三界,圆登四土」。一般修行,都要调伏习气、断习气,尤其「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其实具体就是贪瞋痴慢疑邪见,这些你要断掉,我们才出得了六道。佛比喻,出六道轮回,断见思烦恼,就好像瞬间把四十里的瀑布截断,不容易,要证阿罗汉不容易。
 
而且证了阿罗汉,那还有很多阶。以大乘佛法来讲,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有五十一阶,你要一阶一阶爬上去叫竖出,一阶一阶爬上去。现在是什么?横出,你从旁边钻出来,直接上去。哦,你看一关一关打,我们连贪瞋痴都打不过了,所以往生你伏得住习气就能过了。你一般的话要竖出,要一关一关,就好像那个竹子,一节一节要过上去,才行啊。
 
所以阿弥陀佛本愿加持我们,才有这个横出三界的机会。而且是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四土同时存在,你可以实报庄严土,跟实报庄严土的大菩萨在一起。所以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右边,「哎呀,观世音菩萨,你好」;左边,「啊,大势至菩萨,你好」;前面,「啊,普贤菩萨,你好」。哇,你常常这么想,睡觉都会笑,可以马上跟诸大菩萨当同学,哎呀,受宠若惊,有没有?一起跟阿弥陀佛学习,这样的机会,去哪儿找啊?再丧失掉了,又是无量劫才有这个机会了。
 
所以人真的看清楚这个缘分了,很珍惜,其他的事都别计较了,随缘就好了,这个因缘不能再错失掉了。而这个叫自爱,知道、珍惜这个因缘当生成就,这是真正自爱;也才真正爱人,因为很清楚,我没有真实智慧,要帮人是太难。
 
而怎么自爱呢?时时处事待人接物,保持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真心,人傲慢心起来了,分别心起来,就不平等,就不清净了。所以时时在每一个境缘当中,把清净平等觉不断提升起来。
 
所以举了这些例子之后,了凡先生讲:「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这个「断然」就是人一下决心了,真心现前了,龙天善神、诸佛菩萨,都会保佑。而这个「断然由我」,是「发勇猛心,立决定志」,我一定要成就,「不顾生死」,不怕死,「不计成败」。妄念起来了,没关系,再来,愈败愈战,愈挫愈勇,就是「断然由我」,下定决心。
 
这里也强调了,「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所以人能真正立定志向,「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根扎稳了,自然家业、学业、事业,都能够成长、茁壮、开花、结果。
 
最后,其实强调的就是要考功名的人,都是希望透过功名能够利益更多的人民。那我们修学大乘佛法,也是念念「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我们往生的目的,也是要成就智慧之后,能够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来利益众生。而这一份心,不是往生之后是这样,现在就是如此。
 
所以这个《了凡四训》——改造命运,心想事成,我们也希望真正依照这个经典的教诲去做,不只改造我们自己的命,也改造我们家族的命运,进而我们有一份使命,改造国家、民族,以及正法的命运。我们有这一份承担,这个是「知天命」。
 
好,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