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了凡四训》心得分享(第十八集)

时间:2016-01-23 15:09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蔡礼旭老师 2010/6/24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3-018
 
大家好。「积善之方」,了凡先生把善行整理成十个大类,我们一开始从「与人为善」,再来,「爱敬存心」,第三个是「成人之美」。这一点,对于我们修学相当重要。福慧都在成人之美、随喜功德、称赞如来当中增长。佛门把菩萨行整理成六个大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个忍辱当中,忍住嫉妒的心,忍住瞋恚的心,所以这个忍辱,是对治我们内心里面这个坏脾气、嫉妒他人的恶习。而且有忍辱了,才有精进,一切境界都忍不住贪瞋痴,那没有进步的;有了精进,才有可能有禅定的功夫。所以一定要有忍辱的基础,所谓「一切法得成于忍」。没有忍辱的功夫,道业是不可能会成就的。
 
所以,在儒家就讲到,什么是仁慈的人?「为天下得人,谓之仁」。没有嫉妒,还能够去成就他人,「为天下得人」。当然,这个「天下」也可以延伸到,比方在佛门,在弘扬正法的团体,或者社会的各个团体当中,我们都能为团体、为正法推荐弘护的人才,「得人」,这个是真正的仁慈。因为有了好的人才,正法的推展、团体的兴旺,就很有希望。因为成事在人,只要有好的人才,就一定能把事情办好。当然,以父母来讲,能够教育出一个像范仲淹这样有德行的人,这个父母是真正仁慈,为了国家社会培养栋梁之才。我们在弘扬正法的团体当中,看到好的弘护人才,我们懂得护念他,懂得推荐他,懂得鼓舞、随喜他,这个都是「成人之美」。
 
推荐好的人才,利益了团体,这个福德很大。在历史当中,我们很熟悉的,鲍叔牙推荐管仲,他推荐管仲是当比他大的官,他变成在管仲之下,他完全没有嫉妒的心,而鲍叔牙的后代,十几世都是齐国的名大夫。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历史都给我们很好的人生的启示。所以这个叫「进贤受上赏」,推荐贤德之人。
 
相反的,嫉妒贤才,障碍贤才,「蒙显戮」,就会有很明显的灾难会降临,因为「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一个人的嫉妒心,可能会让自己后代都遭殃。在秦国那个时代,李斯是宰相,嫉妒他的师弟韩非子的贤德,把自己的师弟都害死了,确实「蒙显戮」。没多久,他跟他的儿子就被腰斩东市了。这个显戮不只是自己丧命了,连后代都绝了,断绝了。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成人之美」,就常常要随喜赞叹,不可嫉妒。
 
接着,文中还提到,「善事常易败,善人常得谤」,事情要能够成就,很多时候得要有善根、福德、因缘,种种因素促成,事情才好成就。俗话又说,「好事多磨」,既然事情成就这么不容易,那我们更不愿意因为自己的习气,让事情障碍住了。好事,我们应该像《大学》经文里面讲的,「如保赤子」,就像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孩,很怕他滑下去,很怕伤了他的身体,这样的谨慎,去办好事。
 
尤其在这个时代,做好事一定要心量大,能包容他人,不跟人对立,不跟人闹情绪。为什么呢?第一个,这两三代人,伦理道德的基础比较不足,既然不足了,我们还嫌弃这个、指责那个,有失厚道。懂得包容,懂得体恤,进而懂得鼓励,懂得协助,来取代指责。
 
而且,众生的福报也比较小。福田心耕,心量不大,福报就小,福报已经小了,要再成就事情,就更不容易了。所以我们在马来西亚成立中华文化教育中心,这个也是相当难得的因缘。有师长的威德,还有我们这些大护法的支持,以至于我们所有弘护同仁的参与,还有许多的长辈、义工来支持。这么不容易的因缘,我们要随喜,我们要成就它,要「如保赤子」来爱护它。
 
所以,有一句话提到,这也是《格言别录》里的教诲,「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处事假如不懂得这一些人情事理,很难跟人和睦相处。没有人和,什么事都办不了。空有一个愿心,都是虚的。
 
所以我们面对一个很不容易的事情,常常想着,尽心尽力,「有力」。「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有力,但是不生气。不会在那里计较,怎么都是我做,不是别人做。能自己做,能做是福。对事情,勇于去承担;对人,勇于去包容。不会说「怎么连这个都不会,气死我了」,不会这样。为什么?没人教他嘛。师父今天这一集一直强调,「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怎么我们在做事当中,还去计较人家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你说「他这么大了,怎么连这个都不会?」他大是身体大,年龄大,是不是?精神上他得受教育啊!所以这个「无气」,包容、宽恕。
 
「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这个「知」当中,懂得善巧方便,提醒对方。「难处之人」,他假如这一生没有能够导正自己的习气,不知道要造多少业,所以我们懂得用智慧来协助他转恶为善,这个是慈悲的人。「无言」,就是面对不好相处的人,绝对不去毁谤他,绝对不去扬他的恶,这样就造成人与人之间更多的对立冲突。有智慧的人,绝不做添麻烦的事情。
 
这里我们都看到有容乃大,「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能忍得住脾气,忍得住种种的考验,「事乃济」,事情才能继续发展下去,才不会造成冲突,推展不下去。
 
这里师父还提到,有大智慧的人,往往有时候不修边幅。当然,假如今天人家挑我们不修边幅,我们就赶紧修边幅,不要让人家生烦恼。人家有给我们建议,「你的袜子怎么破一个洞?」赶紧补上。不然人家,刚好他比较有洁癖,看到你那个袜子破掉,他饭都吃不下,这个就不好。
 
人家看了难过的,我们随时都可以改,「菩萨所在之处,让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身和同住」,跟大众处在一起,只要我们的生活习惯会恼害众生,人家一提醒,不只不生气,赶紧改过来。不然我们修菩萨道都是空的了,让一切众生生欢喜,才是菩萨道。
 
而对于我们来讲,「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人家有智慧,我们就欣赏人家智慧,不要盯着人家的小毛病看。所以师父这里讲,不要鸡蛋里挑骨头。而确实,所谓「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造物」,天地造万物,上天有好生之德,而造物所忌讳的,就是苛刻,跟好生之德相违背,曰奸诈、奸巧;「万类相感」,万物相感应,所谓天人合一,最重要的,忠诚,至诚,至诚如神,「以诚以忠」。而今天我们鸡蛋里挑骨头,这个就是「刻」了,与天道相违背。
 
所以我们在《无量寿经》当中,看到我们修学最重要的,身口意三业,要修净业。经中提醒我们,第一个是「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个「他过」当中,第一个是毁谤人,他没有这个过,我们还讲他有,这个是毁谤了;再来,他确实有不妥的地方,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要能体恤。以至于是很可能这个事情难度很高,不容易做,可是我们都用高标准去评论、去要求,那这样都不属于厚道了。
 
我记得有一次,卢叔叔指导很多年轻人,而他的孩子,有一次刚好办一个公益活动,很多天都尽心尽力,做完以后,开一个检讨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检讨会是很重要的,积累了经验,后面再办活动,就能够精益求精;不积累经验,可能又会重蹈覆辙。那大众的支持,我们没学到经验又重蹈覆辙,这个就对不起大众的信任、支援。所以我们面对每一件事、每一个活动,还是要求精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有这样的态度。
 
而检讨的时候,刚好有一些大哥哥、大姐姐们都在,就先请他们给这些小弟弟、妹妹,一些宝贵的办活动的意见。结果有个大姐姐,她是在大公司里面服务的,让她批评,给意见,她一讲,就讲一大堆,讲了挺久。讲完以后,我看到这些年轻的弟弟妹妹,头都抬不起来了。他们本来终于撑到最后一天了,中午结束了,下午大家喝杯茶聚一聚,没有一句肯定,劈头盖脸都是批评。讲完,他们真的抬不起头来。
 
结果,卢叔叔接着对这一位大姐姐讲了一番话,给我印象特别深。他说到,「今天,妳是以妳的经验,是以妳在大公司当中所具备的条件(大公司有人有钱啊),拿这一些经验来要求这些年轻的弟弟妹妹,妳有没有清楚,他们这一次办活动具备了哪一些条件?条件都很苛难的,结果妳是拿大公司的标准来衡量他们,那妳这个叫苛刻了。」所以给人意见,应该要设身处地,不能拿着自己以前的经验就在那里随便就批评,就不客观。所以给人家建议,要设身处地,这样才好。
 
所以我们修学的人,有两个毛病要冷静,就是「事后论人」,事情结束之后批评;还有是「局外论人」。这个事后跟局外来论人,每将有智慧的人,评论得极愚昧,每将难的事情,论得极容易,这个都不妥当。就像《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说的,俞都先生那个时候读很多书,但是家里面是穷困潦倒,怎么这么有学识的人会是这样的命运呢?其中有一点就是戒口过。灶神告诉他,你「舌锋所及,触怒鬼神」,他在评判人、评判事特别苛刻,就会变得「每将知人说得极愚」,「每将难事说得极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出来呢?就是因为自己没有时时提起忠恕的态度。不忠不恕,才会有这些言语出来。有恕,就会如其心,设身处地,不会这样去谈事情;有了忠,忠是尽心尽力,所有的言谈,只为了成就这个事,只为了鼓励对方,绝不苛刻。所以「忠恕」二字很重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所以我们在言谈当中,一定是讲能够鼓舞人心,能够让团体更体恤、包容,更互相尊重,更团结,我们要讲这样的言语。我们的言语绝对不能造成团体的情绪对立,只能是化解对立。这个我们在家庭、在工作当中会常常遇到。家里的人发生冲突了,我们从中调解,可不能愈帮愈忙。这个时候提醒双方都要冷静,都要体恤对方,都要包容对方,甚至提醒都要「恩欲报,怨欲忘」,他才能静下来。假如我们讲的话是更煽风点火,那这个冲突就会愈来愈大了。所以言语一定要理智,能化解冲突,绝不增加对立,不然这个口过就很难避免。
 
师父这里还提到,学校里新来的学生,我们还欺负新来的学生,新来的同学,这个就很不厚道了,所谓「将加人,先问己」,设身处地。从学校的学生,延伸到我们今天同仁之间,同修之间。同仁之间,新来的同仁,我们要特别爱护。最近不是有一位陈东升同仁吗?我怎么没看到他?他可能有事。他这几天才来。我们看到年轻人愿意这么年轻就来从事传统文化,这都很可贵。他新来,难免比较生疏,比较紧张。我们以前刚毕业的时候到新的单位不也是一样吗,是吧?所以要设身处地,这个才厚道。
 
接着我们看,「劝人为善」。这一段文当中提到,「生为人类,孰无良心」,其实能做人都不容易,人身难得。但是,「世路役役,最易没溺」,这个世间是个大染缸。所以我们看,一个人能得人身是相当稀有的、难得的,所以我们不忍心看到任何人堕落下去。所以看到人做坏,不只不会指责,反而是怜惜,「悯人之凶」,怜悯人的错误,「容人之过」。
 
而且,我们今天看到人家做错,绝对不能生瞋恚心,第一个,他没学过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第二个,我们看到人造恶,就像《太上感应篇》里面讲的,「大则夺纪,小则夺算」,他正在折福折寿,他再不断恶修善,他的灾难就要来了。这个时候是替他紧张,怎么可能会去生起这个对立、冲突的心呢?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怜悯恶人,不能嫉恶如仇,这样就不好了。
 
再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态度,见到恶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自己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不容易,从别人的错误当中反省,我有没有一样的问题?那善人、恶人都是老师,只有我们自己是学生,心就平了,心平,就用理智去应对事情。
 
社会是个大染缸,所以「凡与人相处」,跟有因缘的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随时随地,都存着利益每一个有缘人的心,这个就可贵了,念念保持这一颗慈悲的心。当然,助人还要善巧方便,取得他人的信任。包含规劝的时候,也要考虑他的面子问题,「规过于私室」。
 
当然,我们今天要「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要开别人的智慧,首先要开谁的智慧?「欲助人者先自助,欲救人者先自救」。所以说到,「学问为济世之本」,真正要帮助他人、帮助这个社会,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才好。
 
我们在教小学的时候,常常跟同仁互相劝勉:我们早一天有智慧,学生就早一天得利了;我们晚十年才有智慧,就误了十年的学生。同样的,我们为人父母,早一天有智慧,是我们的孩子最大的福气。包含我们自己,当君亲师,当领导人,我们早一点有智慧、有经验、有能力,也能早一点协助我们的同仁。常常都有这种使命感,进步就快了。所谓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总有利人的心,「慈悲为本」,这个根本立住了,道德、学问、能力就会往上提升。
 
接着,「劝人为善」当中,具体讲到,「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师父前面有提到,就是这个世间为什么容易堕落呢?因为现在都有电视、计算机在污染。我们说「学贵自知」,人要有自知之明,这些诱惑太厉害了,我们可不能不自量力去面对。真的,这些电视、网络,这些书籍,会让我们的清净心有大大的影响,绝对不能接触。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这个是不能开玩笑的,必须衡量自己的能力。不能说,「好,我去考验考验」,一考就倒。师父这么好的修养,老人家说他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会扰乱清净心的东西一概不接触。我们的根性比老人家差多了,还硬逞强,打肿脸充胖子,不行。
 
孔子教颜回,「非礼勿视」,这有味道。连颜回这么有修养的人,孔子还是很细腻的指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面对现在五欲六尘污染这么严重的社会,很重要的,自己要有定力,不要去接受污染。
 
北方多闻天王拿一把伞,很重要的,首先要先保护自己的清净,保护自己的法身慧命。能保护自己,才能够劝导别人。自己都乱七八糟了,怎么去劝人为善呢?
 
所以这里提到「一时劝人以口」,当有那个时机点的时候,提醒亲朋好友提起正念,可能他那个境界就能转过去了,就不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而要劝人,确确实实,要先建立信任。有时候我们觉得,哎呀,怎么「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我怎么劝人,人家都不听?基础是先有信任。孔子讲的,「君子信而后谏」,信了之后才好劝谏。「未信」,他还没有信任你,你就劝他,他以为你看他不顺眼,毁谤他了。「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而今天我们要取得人家的信任,最重要的,我们自己要有德行,要为人演说,才能建立信任。
 
师父这里也讲到孔子《论语》里面的教诲,「可与言」,可以跟他讲了,「而不与之言,失人」,他信任你了,有问题你也看到了,还不讲,这叫滥好人,就对不起这一份情谊了。所以《弟子规》说得很清楚,「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信任到了,还不劝,这就失人,对不起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信任还不够,时机也不对,我们还讲,你讲错话了,人家不能接受了。所以都要有善巧方便,都要设身处地去劝谏他。
 
从这里我们也感觉得到,「劝人为善」,也是我们的本分。孟子讲到的,「分人以财,谓之惠」,布施了,恩惠给人;「教人以善,谓之忠」。「我做事很尽心尽力,我很忠了」,忠不只是尽心尽力而已,还要能够尽规劝亲朋好友的这一份道义,才是忠。忠不是只有一个角度而已,「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谓之仁」,今天前面也讲到。
 
接着,下一个行善的类别讲到,「救人危急」。其实帮助他人,从生活上的危急到精神上的危急。从生活上来讲,现在光是濒临饥饿的人群就有十亿左右,所以我们能多节约,多布施,这是仁者风范。从精神上来看,现在的人,家庭纷争,忧郁症的,自杀的,心理上有极大痛苦的人,大有人在,因为他不明理,有很多的烦恼,这是精神上,这个都是危急。而事实上,解决这些问题,都在人心懂得道义,这些问题就解掉了。
 
以至于我们现在整个地球人面对的危急,就是整个地球母亲的存亡问题。而我们有读经典,不会迷茫,不会面对现在天灾人祸愈来愈多,束手无策。因为我们很清楚,天灾都是来自于人的造作,「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所以后面还讲到,「护持正法」,这个是根本解决人的危难。这个危急,有症状解,有根本解。根本解就是转换人心,教育;症状解,就是祈祷,就是念佛回向。这种慈悲念佛,这个磁场对人心都有很好的影响,就像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意念能影响物质,当然也能影响人的精神。
 
我们举个例子,师父这个月月初到我们中心做了两场开示。请问大家,那两个小时是不是我们妄念最少的时候?是不?是不是我们心量最大、发愿最猛的时候?是吧?所以我们看到,一个慈悲的人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思想都受到他很大的影响。
 
那假如,师父那一天说到,八千个人都有救世的心,那这个地球就有救了。八千,大家要不要开始算?不用算了,这八千第一个就是自己,就对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种心境,都是「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已在天下的安危,这个就福德无量了。不只自己有福,众生也受到福荫,所谓「福地福人居」。
 
而在佛经当中有讲到,只要有和合僧团住世,可以化解这个世间的灾难,可以把正法弘传到全世界,只要有和合僧团住世。我们听完这一段话,下一个念头是什么?解决方法出来了,「救人危急」,有和合僧团就可以了。我们马上想一个念头,师父曾经讲过,他全世界走这么多地方,从没看过和合僧团。「啊,不可能。」我们假如是这个心境,那我们当学生当得实在不怎么开窍,要听懂师长的弦外之意。
 
老人家为什么举出来,走这么多地方没有看到和合僧团?看我们这些弟子有没有气概。孟子讲的,「当今之世」,你们配合一下,不然我讲不下去,「舍我其谁!」而且我们要冷静,师父的弟子,少说几千万,多的话是以亿算,那我们这么多的同学,没有四个人愿意真干。所以一听师父讲说没看过和合僧团,我觉得,我很想挖一个洞,躲到那个洞里面去,愧对师长的教诲。老人家一大事因缘,讲经五十二年,那我就糟蹋了师父的慈悲了,玩弄了佛法了。我们应该这样去体会,这样去期许。谁有没有真干,不管,我一定要真正奉行佛法,奉行师长的教诲。
 
尤其现在真的是世界的危难,什么时候温室效应巨变,那个大水不知道会淹没多少地方。真正大灾难来了,想要挽救都来不及了,现在还有机会。所以面对这个大时代,对我们是很大的修道帮助。为什么?这么危难的世间,我们的慈悲心还不能提起来,那我们都是白修了,菩提心都发不出来。眼见世间人就要遭大难了,我们还悠哉悠哉。所以世人是来成就我们的慈悲心、成就我们的道业的,我们不能再视而不见。
 
所以老人家带头,倡导成立和合僧团。师父讲到,「凡有一处六和敬僧团出现于世,必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自然能福荫一方,化解灾难」。这个是师父的倡建书,六和僧团的倡建书。「今世社会动乱,灾难频生,苦不堪言」,欲求挽救劫难,所以师父是「竭力呼吁仁人志士,发奋振作,修六和敬,自救救世,自他两利」。师父虽然在香港,但是我们觉得时空不是障碍,至诚能感通。我们的心,心同师父、愿同师父,一起来努力奉行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钟茂森博士接受师父的教诲,钟博士这几年都是讲经说法,积累了很厚的经教的熏习,所以对六和敬有两个小时的心得分享,我也带来了,大家愿意奉行六和敬,挽救世界劫难,大家请一片光盘回去好好的看。更重要的,每一句教诲要领纳在心中,化成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
 
而这个「身和同住」当中,钟博士请教师父,「身和同住」是不是要住在一起?师父说,我们是住在一起,我们同样住在地球上。心量大,我们都是同乡,师父说的,我们都是地球人。重要的是,念念把地球的大众放在心上,这个就是「身和同住」。
 
所以,我们有这一份心,绝对能够挽救劫难,因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陀这么讲了,是绝对真实,真有六和僧团,真的能化解灾难。而六和僧团很重要的,一定是弘护正法,为人演说。
 
师长这里有提到,最大的危机,思想的危机,人的思想偏掉了。《左传》说的,「弃常则妖兴」,偏离常道了,很多奇形怪状的乱象就出来了。因为人没受教育。所以「常道」在我们中华文化当中,最常讲的,做人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个世界为什么危难?自私,不懂得仁慈;自利,不懂得道义;傲慢,放纵,不懂得守礼;愚痴,急功近利,没有智慧;不守信,不诚信,忘了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才会出现这些危机。所以「护持正法」,就一定要把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尽心尽力把它表演出来,把它弘扬开来。
 
下一个善,是「兴建大利」。其实这个最重要的,随缘随分尽力去做,就是圆满。尤其是雪中送炭,我们不做锦上添花的事情,这个都是提倡社会公益事业。而师父后面讲到,现在最大的利益,就是能把这些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放到卫视,放到网络上,这个是最大的功德。
 
那我们听到这里,「我又不是哪个电视台的台长,这不干我的事。」今天这个卫星要播节目,也要有节目可以播啊,是不?播什么节目?播马来西亚如何宗教和平,那得要有我们做出来,他才播得出来,是吧?所以真正要利益这个社会,每一个人当下都能利益,只要自己能够真正依照圣贤的教诲去做到,就能给社会最好的表率。
 
做到的人,一定能说,他不用什么太好的口才。我们举个例子,新加坡许哲女士,她做到了。她口才好不好?她不是那种很有口才,但是她言语非常朴实,甚至她没有说就感动人了。上次有没有跟大家说,王教授去拜访她?有。王教授七十几岁了,她说,「啊,你还很年轻。」果然印证了老祖宗讲的,人生七十才开始。我都还在胎中,还在孕育,让自己的福慧愈积愈厚,七十岁再好好发挥。
 
我们看师父八十几岁,游走世界各地,很多年龄比师父还轻的与会的人,几天下来,都吃止痛剂了。还看到师父拿着扇子很飘逸,折服了。问,「你怎么养生的?」「吃素。」比我们讲一大堆大道理都来得有用。所以有卫星转播这些好节目,最重要的,像许哲女士这样的人做出来。
 
包含我们邀请刘芳总裁,人家做到了。夫妻和乐,孩子教育成功、成才,以至于自己的企业都是大力在弘扬传统文化。上次台湾一个电视台,跑去给他们专访。功德无量,做出来了。
 
包含我们吉林松花江中学吕杰校长、王琦老师。他们真做了,现在不是他们两个人讲而已,他们学校是一个弘法团队。教音乐,怎么教德行;教英文,怎么教德行,人家都做出来了。
 
包含在企业界,胡小林董事长,这些榜样的力量。包含在学校,钟茂森博士,人家是终身荣誉教授,还有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
 
这些榜样立起来,对社会各行各业都有很强的力量,而他们所做的事,很自然的,有电视认同伦理道德教育,就能够播上去。所以现在很多做到的人的经验分享,在大陆很多地区的电视台都上去了。包含有一个电视台太难得了,山东电视台的「天下父母」栏目。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播他的节目,教化人心。所以「人能弘道」,人真正做到了,就能弘法。
 
接着,「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而事实上,布施最大的利益就是自己。第一个,自己修福,别人给我们修福的机会;第二个,真正把贪瞋痴慢布施掉了,把分别、执着布施掉了,自性本有的福报、德能、智慧都会恢复,所以这个布施有大利益。人的福分是被贪心障住的,德能被瞋恚心障住,智慧是被愚痴障住了,我们能把贪瞋痴都放下,布施掉了,如来智慧、德能、相好才能恢复。所以佛门最重要的两个字,「放下」是功夫。看破是明理,放下才能得真实的利益,才能恢复性德。
 
接下来讲到的是「护持正法」,这个确实很重要。因为我们要帮助苦难的众生,我们要明白,苦难从哪里来的?苦难是果报。因为迷惑,所以造业;因为造业,才感得恶报。根本解决问题,要让人转迷为悟,转恶为善,这个时候没有经典,办不到。所以真正明白的人,这一生就做教学的工作,他知道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其他的帮助,只是暂时解决问题。所以经文里讲到,「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他才能判断是非善恶,才能不造业。所以这个「护持正法」就比什么都重要。
 
那我们下一次,再从护持正法,再跟大家继续来交流。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待会儿大家可以请光盘,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