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了凡四训》心得分享(第十七集)

时间:2016-01-23 15:07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amtb.cn/rsd/rsd.asp
 
蔡礼旭老师 2010/6/22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3-017
 
大家好。我们《了凡四训》谈到「积善之方」。在这个单元当中,一开始举了十个善有善报的榜样,让我们生起信心,生起效法之心,紧接着从八个角度分析什么是善。我们了解道理了,理解了,所谓解行相应,就能很好的去力行。
 
而最后,了凡先生很用心把「善」给我们整理了十个方面,从这十个方面让我们去行善。一开始就讲到:「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了凡先生很用心把它整理成十个部分。
 
而我们行善,要「随缘」,这两个字在佛门,是常常可以看到,我们也常常听到,我们必须对这两个字有很深的理解,不然有时候,这「随缘」两个字都变口头禅了。「随缘尽分」,这是连在一起的,尽本分、尽心尽力才叫随缘。假如没有用心,把事做不好了,那叫随便,那叫找借口,自己没做好,还把佛的教诲拿来做挡箭牌,说,「啊,没办法了,随缘随缘了」,那就不妥当了。那这个就不负责任当中,我们又加上「倘揜饰,增一辜」了。所以随缘,不负责任就变随便。假如太过攀求、攀缘了,那也不随缘了。攀缘就是缘分还没到,太强求,这样会造成对方很有压力,我们也很难过。这个就有点强求了。
 
所以具体来讲,比方这个缘分有七分,我们只做到五分,就是随便;我们硬要做到九分,那就太攀求了。所以这个我们要很明白。学佛是当个明白人,不能愈活反而愈稀里胡涂的,反而都找一大堆借口,自己的心性退步了都不知道。
 
我自己也在思考,我们今天有这个机缘,来从事弘扬中华文化的工作,假如今天是有七分的缘分,我只做到五分,那诸位同仁,我有没有功德?那我两分就要负责任。但是,往往因为我们从事传统文化的弘扬,所有的大众他都会肯定、恭敬、赞叹我们那五分,至于我自己没有负责任的两分,他们看不到。假如我们自己没有很客观、很冷静、很反思的去看到自己的不足,那我们可能会沉溺在人家赞叹我们这五分,那就更不清楚自己有哪里不足,哪里需要改进、提升的部分了。
 
台湾有一位长者,他刚好有一次办法会办得很成功。那赞叹声如海潮一样,一波接一波的过来。他给身边的人讲:「所有的赞叹,你都不要跟我讲了,有任何的批评,赶紧告诉我,我好改善,我好提升。」
 
所以面对很多的赞叹,我们要时时有一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来提升自己,来冷静反思我们在一件事当中,还有哪些要修正、提升的部分,这样我们才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然别人赞叹我们那五分,我们就自满了。而且说实在的,这五分也不是自己的功德,这五分还包含祖先的福荫、佛菩萨的加持,还有所有人的付出。所以大家知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瘦?你看大家见到我都「啊呀,都是蔡老师的功德」,那我就名过其实,福报都折完了,就这么瘦了。这怎么会是一个人的功德?看得到的都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付出,更何况看不到的更多!
 
有一个弘法的法师刚好走到一个破庙里,结果在破庙里休息,他就有点感叹,他就觉得,「啊,弘法真辛苦。」结果他这句话一讲出来,空中传来一句话:「我们比你更辛苦!」这位法师是弘法,他每天就想着有什么机缘去讲经,可以了。看不到的护法神,柴米油盐,生活点滴,都得去张罗。
 
所以护法比弘法更辛苦,面对的工作、挑战更多,面对的人事物很繁琐,弘法显得单纯多了。可是所有的赞叹,反而都是弘法的人收。所以站在讲台上,其实是挺危险的。人容易把功劳当作自己的,然后又接受过多的赞叹,尤其年纪又轻,八风吹就动,不是八风吹不动,都要很冷静啊。
 
在《古文观止》当中,有一篇文章,是春秋时代介之推先生写的。这个晋国,因为晋文公回国之后,整个国家就安定下来了,结果陪着晋文公的这些大臣,就开始在那里邀功了,「我的功劳最大」,另外一个说,「没有,我比你大」。结果介之推,他曾经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来,煮给晋文公吃,因为晋文公已经饿得都昏过去了。这么样的忠臣,在晋文公回到自己国家当国君之后,从来没有邀过功。介之推先生讲到,「窃人之财」,偷取人家的钱财,算是偷盗了,「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晋文公能回到自己的国家当国君,这个「天」是众缘和合,包含他祖先的福荫,包含很多人流血、流汗才有这个机会,怎么可以觉得是自己的功劳呢!
 
所以我们面对「随缘」二字,我们想到的是尽本分、尽忠,而绝不邀功。人假如接受别人的赞叹,觉得自己很行、很有功劳了,傲慢心就容易起来了。
 
而且佛门特别重视这一个「缘」字,缘分,「万法因缘生」。我们今天从事传统文化弘扬的缘分,这个「随缘」还包含着,就像《大学》里面讲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能身修了,家就能齐,这个缘就能成熟了;我们能家齐,给社会做榜样,正己化人的缘就成熟了。所以「家齐而后国治」,这个是随缘。我们每天夫妻吵架,然后还要出来弘扬传统文化,有没有随缘?那没随缘。给人误会,「啊,学的人都变这样」,那人家不敢学就麻烦了。
 
所以这个随缘,是我们真正修身齐家了,自然感得为大众服务的因缘,这是随缘,这叫佛菩萨安排。自己的家都弄不好了,硬是要去做好事,我们听李炳南老师说,「好人好事」。为什么他好事呢?因为做所谓的善事,赢得别人很多的赞叹,他很欢喜这个,结果却忽略掉了敦伦尽分,忽略掉了自己修身的重要性。
 
我们前面《了凡四训》讲到,「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有一毫媚世之心,则为曲」。「济世」的人要依照经典,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才对啊。这个「媚世」就是本分还没做好,急着出去做好事,就是希望别人赞叹恭维,这个就有「媚世」出现了。
 
而这个用《了凡四训》讲,假如这样子去弘扬文化,流弊就出来了,「不论现行而论流弊」。大家一看,学传统文化的也不孝顺婆婆了,也不照顾孩子了,家里一团糟,这就不随缘。而确实我们要对「缘」这个字好好去体会,不过假如继续讲下去,可能这一节课就讲「随缘」,讲这两个字了。很有深意,大家应该从每天遇到的事当中去体会。
 
而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当中,有提到一个人自性当中流露的四德:第一德就叫「随缘妙用无方德」;第二是「威仪住持有则德」。「威仪有则」,这个就是师父教导我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要给社会做个好样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大家看,祖师大德确实做到了。我们一想到印光大师,人家印祖,住的地方本来有蚂蚁这些昆虫,到最后的感应,蚂蚁昆虫全部都不骚扰他,感受到他的德行,那他就树立榜样起来了。
 
像弘一大师,我们听到弘一大师的一个行持:每一次他要坐在藤椅上面,他就先把藤椅摇一摇。后来几次过后,学生就请教弘一大师:「师父,你坐就坐,为什么还要先把这个藤椅摇一下呢?」弘一大师讲:「椅子上面可能有昆虫、蚂蚁,我摇一下,跟牠们打个招呼,不要伤了牠们。」这个事就像刚刚《了凡四训》里面讲的,「爱敬存心」,时时刻刻都是爱敬存心,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榜样。
 
弘一大师,「一轮明月」(影片)大家看过没有?其中,弘一大师去跟随印光大师好像一个礼拜左右,印光大师没讲什么话,弘一大师也善学,就看着印祖怎么生活、怎么处世待人。弘一大师讲到,对他一生修行,最大的帮助!印祖就真正做到「威仪住持有则德」。
 
我们在影片当中看到,印光大师「以苦为师」,衣服自己在那里缝,很节俭。吃完饭,一定用惜福水要过一过,把碗洗干净,笑着对弘一大师说「要惜福」,弘一大师马上效法学习。当然,那个惜福水不要倒太多,能洗干净就好了。倒太多,喝下去把胃液都冲淡了。大家学要学得灵活。确实是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妙法。
 
包含印光大师接受邀请去讲经,主办单位,天还没亮,扛着轿子要来接印祖。印祖起得更早,早就上路了。在半路当中遇到印祖,「啊,大师,赶紧上轿。」印祖说,「我怎么能让他们流汗呢!还是走走好。」体恤一切的人,所以这个「威仪住持有则德」。
 
「柔和质直摄生德」。「柔和」,心地非常柔软、慈悲;「质直」,是正直、真诚,来跟一切的人相处,摄受众生。
 
最后,「普代众生受苦德」。我们看,印祖、弘一大师,生活都非常清苦,就是「以苦为师,以戒为师」,给大众做好榜样,这个是「普代众生受苦德」。包含师长,一生讲经说法非常的艰难,在台湾连住的地方都没有,都能坚持,今年,讲经说法五十二年了。我们这些当弟子的人,在修道、在弘护正法的过程,一想到师父一生这么不容易,都走过来了,我们心里想,我现在遇到这些挑战,小巫见大巫,就不敢怠惰,不敢退缩了。那师父所经历的这一些挑战,就是「普代众生受苦德」。
 
所以大家翻开《德育故事》第一则,大舜,舜王,因为他面对的境界是最难的,可是他克服了,所有的人一看到大舜的榜样,就觉得,啊呀,大舜这么难都能孝顺父母,那我们这个算得了什么,就效法了。所以诸位同仁,假如你现在遇到的是最难的事,恭喜你,你要「普代众生……」,你们要配合一下。
 
真的,你遇到最难的事,恭喜你,你要供养众生、代众生苦的机会来了。就像印光大师教诲的,「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你做到了,人家一看,哎呀,一想到你,就不敢退缩了,就起而要看齐、要效法你。好,这个是四德。
 
而前面我们讲到的,「随缘」,当然是判断缘分成不成熟。而这个「随缘」,师父在讲经的当中,做了一个诠释,也给我们印象非常深刻:随缘就是把三个根扎好,把三个根做到,叫随缘。今天我们三个根都没扎好,不管是弘法还是护法,人家一跟我们接触说,「修行这么差还弘法,怎么学得这么差」,那就不是随缘,就可能破坏正法形象,可能让人丧失信心。
 
所以从师父这个开解,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老人家为什么苦口婆心,提醒我们一定要把德行的根扎好。德行的根不稳,想要利益众生,都不容易,就很难不恼害众生了,因为习气一起来就恼害众生。所以首先,从这「随缘」二字我们就体会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才能正己,去利益到人。为什么佛陀教化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主要的还是佛陀随缘,他是自己先觉悟了,自自然然能够去教化众生,大众也非常信任他。
 
这个「妙用」,佛菩萨是游戏神通,「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用《了凡四训》的话讲,他能做到「三轮体空」,「一心清净」,这个是「妙」。那我们一下子不能到三轮体空,我们怎么「妙」?我们随缘,跟大众在结缘的时候,我们又烦恼、又牵挂、又生气,妙不妙?就妙不了啊。所以这个「妙」,以我们现在怎么做?时时刻刻这句佛号放在心上,常常都能念佛,心就清净,心就真诚,就能妙。但是假如做事当中,做着做着佛号都提不起来了,就不妙了。
 
所以印光大师很理解我们,很慈悲,短短的开示:「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诸位同仁,大家每天有没有念两千声?真的,要养成习惯啊!大家要了解,不念佛就打妄想,这个我们可要有自知之明,得要真干才行。不然一天一天过去了,「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所以要「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要趁体力还不错,要勇猛精进才好。所以我们这个「妙」,就是真正要在行住坐卧,佛号不间断。有事了,真诚、慈悲去处理,也是佛心;放下工作了,不打妄想,念佛、听经,功夫不间断,就妙了。
 
而很多时候,我们在处理事情,常常会觉得很困难,也在于我们不能够大公无私。人只要用无私的心去处理事情,常常都能够触类旁通。因为无私,他不计较,他不生爱恨、爱憎,他不跟人对立,不跟人冲突,往往就能想到方方面面,能把事情处理好。所以师长让我们在跟大众相处的时候,要从「念念为人着想」下手。念念为别人着想就没私了,无私了,大公,慢慢就能,大公无私的人得佛菩萨加持,就能愈来愈有智慧了。
 
好,所以这个「随缘济众,其类至繁」,接下来举了十个条目。
 
我们看第一个,提到的是「与人为善」。这一段教诲相当的宝贵。师长在讲经当中,常常提到,舜王的行持是大乘菩萨,常常讲到「普贤十愿」的时候,都会说到舜王。舜王的行持在《论语》,在《中庸》,在《德育故事》,在《了凡四训》当中都有,我们汇起来看,真的可以学到非常多的圣贤处世之道。
 
我们看这一则,就体会到大舜教化人,用心良苦。而圣贤也好,佛菩萨也好,他们之所以能产生很大的教化力量,就像师父这里讲到的,以身教为主。他们的示现都是身教为主。因为言教不如身教,我们叫人家做,自己做不到,那就没有人会相信了。所以教化当中,言行一致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师长就讲到,教育不能达到好的效果,是教育者没有能够说到做到。
 
这一段教诲对于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为人领导,相当重要的提醒。君、亲、师不能让人尊重,不能让人佩服,根源还是在言行不能一致。所以在《中庸》里面就讲到,一个君子的行持,要「言顾行,行顾言」。一开口了,一定要谨慎到,我「凡出言,信为先」有没有做到?不然人家就很难对我们信任。所以假如我们答应别人的事怕记不了,口袋里一定要放一个小本子,马上答应马上写下来。
 
今天刚好我给宋老师讲到,我要传几份资料给她看。宋老师从餐桌上递了一张小纸,拿出一张小纸,写上我说要传给她的档案,然后就拿给我。她非常细心,怕我忘记了。所以这么做,确实,就是让人更没有心理负担,因为她写给我了,我就更不可能忘记了,那我就更安心了。
 
今天假如人家答应我们的事忘记了,我们不只不责怪他,进一步还提供他方法记住。是不?我们不要活在尽看人家哪里做不好上,是协助他不要犯错,协助他依教奉行,那这个肚量就更大了。比方他答应你什么事情了,时间快到了,发个短信,「不要忘记哦」,他就想起来了,是吧?我们总不要等到他忘记了,然后在那里埋怨:「你看,我就知道你一定不守信。」那到底怎么做会让人家觉得这个人很厚道,这个人很贴心、很细心、很体恤?都在这些生活细节当中感动人。
 
所以这个「言顾行,行顾言」,自己所做的,常常也观照,有没有依据自己说的在做,甚至于有没有依据圣贤的言论在处世待人。「君子胡不慥慥尔」,这个「慥慥尔」就是非常谨慎恭敬的态度,提醒自己言行一致,因为君子都是读书人,绝对不可以以身羞辱了圣贤的学问,不能以身谤法。所以师长在这一段当中,特别赞叹大舜做到了。
 
而师父也讲,在大舜那个时代,人心都还是比较淳朴。到我们这个时代,比起他们那个时候的民风,可能差十倍、百倍都不止。那个时候都要用心良苦,「与人为善」,以身转之,「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那我们现在更是要以身作则了。所以师长也提醒我们,在这个时代要弘扬正法,都会说到,李炳南老师当时候教导师父的时候,跟他们讲,你们这一代是跪着把佛法接过去,但是到你们这一代去传法的时候,你们要跪着把佛法传出去。
 
诸位同仁,师父那一代,李老师已经提醒要跪着把佛法送出去,请问到我们现在又过了几十年,我们这个时候要怎么把佛法送出去?要趴着把佛法送出去了。所以大家从这里体会,社会大众没有伦理道德基础了,你还很强势,都去教训人,人家能不能接受?接受不了了。所以就可以体会到,了凡先生后面的这个批注,相当有见地啊!
 
「吾辈处末世」,我们正处在末法时期,绝对不能傲慢,贡高我慢,「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大众已经没基础了,我们还姿态这么高,人家没办法接受。
 
而我们看到,「吾辈处末世」,我们在末法时期。首先,我们看到「末世」要惭愧。为什么?我们不是这一世才学佛,代表佛陀那个时候,我们还是没听话,是不?我们都忘记了。「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我们很能接受佛陀的教诲,是有善根,但换另外一个角度讲,也是累世都没真干,是吧?累世,说得实在一点,就像李炳南老师说的,「消遣佛法」,没有真干。
 
我们混到末世了,还在轮转。所以第一个,要生惭愧;第二个,既然是末世了,众生没有根基,我们处世更要谦退,要效法孔子,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这个叫涵养五德,来处世。
 
我们看一下,不要以自己的优点、长处去压别人,不要以自己所行的善事去炫耀。所以我们处世,事实上都是在涵养道德。比方这里讲到的,不要以自己的善去「形人」,等于是去炫耀了,去张扬了。
 
在弘一大师的《格言别录》当中有一段话,对我们提升自己的修养,非常的重要。「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不管是道德,还是你家的富贵,掩藏几分,不然人家跟我们相处就觉得好像矮一截了,这是人很有一种体恤别人的心,「涵育以养深」,这个「深」,就是深到我们的内心深处,来提升自己的境界。因为一个人有好处、优点,懂得掩藏起来,这代表他愈来愈谦卑了。「别人不好处」,我们看这个格言,就是接下一段《了凡四训》当中讲的,「见人有恶,则涵容而掩覆之」。「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有肚量,「以养大」,扩宽自己的心量,大肚能容,不苛刻待人。所以一个人提升境界,都是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能转自己的习气,提起谦退,提起体恤、为人设想的心。
 
其实一个人,他的善去张扬的时候,第一个,他自己已经傲慢了,堕落了。第二个,这样子人家很不能认同他,甚至还会嫉妒他,到最后都适得其反,对人也没什么好的影响了。
 
所以这里师父提醒我们,不可以用自己的能力来为难别人,来让人难堪,这不行的。第一个,人家的面子受不了,给人难堪了。要给人留余地,才好。第一个,人家的面子受不了。第二个,可能我们一「盖人」、「形人」、「困人」了,人家的信心都丧失了,那可能会影响人家一辈子,这就折了自己的阴德了,折福了。所以「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而师父这里也讲,「人贵自知」,假如不能与人相处,一定要找出自己的问题。其实找出自己的问题,叫开悟。师父讲的,发现自己的过失叫开悟。开悟高不高兴?好事啊,哪有比开悟更好的事呢!奇怪了,我们现在发现自己的问题,反而很难过,那是我们的面子在障碍我们。假如把师父这一句教诲听进去了,真的发现过失会高兴,「哎呀,今天没空过了,找到问题可以改正,可以提升了。」
 
而一个人要能知道自己的问题,往往都是在与人相处当中,可以发现。所以处众,处众跟人家有不愉快了,就是我们的根基不牢,习气没有对治,这个也就是能勘验自己。因为跟大众相处,才能发现自己问题,那所有的人都是来帮助我们修行的,来提醒我们的,都是我们的好老师,都是监考老师,来给我们发考卷的。考卷发下来,我们写不出来,有没有哪一个人考试写不出来,跑去打那个监考老师的?那就太不象话了,是吧?是啊,所以所有的人都是来勘验我们的功夫的,怎么可以去气哪一个人呢?那我们不是颠倒了吗?
 
我们这一生的目标,就是当生往生成佛。那在佛经里面,谁当生成佛?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的目标是当生成佛,佛经里面善财童子的行持就是当生成佛,我们得效法他,才能当生成佛。所以师长讲经,善财童子提得太多太多次了。诸位同仁,谁是善财童子?你们怎么这么无辜的看着我?
 
《华严经》,佛经,尤其大乘佛法都是表法的!「善」是善根,「财」,财是福、福德,「善财」就是多善根、多福德的人,又遇到净土法门,叫因缘。所以《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要往生的人就是善财童子,效法他的学习态度,当生可以成佛啊!「善财童子」,「童子」就是天真,不染着,清净,对人都是没有对立、没有冲突。你看那个婴儿,看到人很容易笑,是吧?他会不会去看,「这个人我不顺眼,那个人我讨厌」,没有这个样子了,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而善财童子修行里面最重要就是:一个学生就是他自己,其他的都是老师,不管善人、恶人,统统表演给他学习的,他都感激。心里面没有任何人的过失,这样就对了。所以这里又提到不只不能对人傲慢,同时见人的过失,还懂得包容,不要去张扬,毕竟人他会难堪的,他会很难受的。而这个也是非常善巧,「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不敢放纵。
 
师父在这一段里面也提到,说一个人,「值得骄傲」是不好的。我们假如常常想想,我们比起古圣先贤,我们差得太远了,根本就配不上,这一点小小的才智算得了什么。人一这么想,就不傲慢了。所以「德比于上」,道德都跟佛菩萨、古圣先贤比,「则知耻」,人羞耻心起来了,根本不可能傲慢。
 
而我们看近代的祖师大德,更让我们折服。弘一大师,这么有成就的人,我们看影片,老人家讲,「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而印光大师,三百年来第一高僧,老人家却自号「常惭愧僧」,那我们还有什么好傲慢的?六祖大师讲的,「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这些都是很宝贵的教诲。印祖又讲,「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而孔子也给我们很重要的提醒。一个人在修身的过程当中,傲不可长。「如有周公之才之美」,这个譬喻已经到极点了,孔子最佩服的就是周公,有周公的才能,可是傲慢、吝啬,那这个人就不可能再提升了。所以这个五毒,贪、瞋、痴、慢、疑,我们得要非常谨慎去对治。
 
而这个傲慢,很容易起来。我们外在物质条件比人家好一点了,或者位置比人家高一点了,或者学得比人家久一点了,都容易傲慢。这个都要善观己心来对治才好。而我们佛家讲的,真诚平等待人,这个平等就是谦虚,而且是自卑而尊人,尊重别人。
 
而这里也提到,人要能感化别人,是让人很自然的生起惭愧心,就是做到让人感动。而不是跟人家讲,讲道理讲到让人家不能接受,或敢怒不敢言,这就不妥当了。
 
后面这里还讲到,「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这个在现阶段处世太重要了!这一段就是告诉我们要「随喜功德,称赞如来」。这个末法时期,人行善已经很可贵了,我们应该随喜去支持,让他的善能成就。
 
这样的态度,「全是为物立则」,就为世间的人表演出普贤的行持出来。这「威仪住持有则德」,这个「为物立则」,就是四德里面的这个「威仪住持有则德」。
 
所以这里提到,「全不为自己起念」,这个非常重要。师父也讲到了,我们为一切人,为一切众生做榜样,做模范,首先我们要改过,要修善积德,而且一定要扩宽心量,不要为自私自利。一开头中峰禅师讲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所以学佛讲得白话一点:扩宽心量。李炳南老师说的,「改心」,心地最好能扩到像大乘经里面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那再具体一点,效法阿弥陀佛的心念、心量。「一切皆成佛,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是吧?你看那个心量这么大,马上有感应,十方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心量广大,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扩宽心量,从心做起,起心动念为世界、为国家、为社会、为众生,绝没有一点为自己的念头。
 
我们想到六祖讲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一个人完全不为自己想,感得的是众人都为他想,「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许哲女士没为自己,人家问她:「妳都不为自己想,那谁照顾妳?」她说:「我不用照顾我自己,老天爷会照顾我。」一个人行善从不求果报,他的果报会非常非常的殊胜。我们在行善的时候,常常在那里担心:我以后会不会有福?这个善就夹杂了,就是半善了,就不是满善了。
 
下面提到了「爱敬存心」,这个都是从根本上来谈道理。而我们也很佩服了凡先生,他开解得非常清楚,而且是要落实爱心。
 
我们在这个时代可以感觉得到,这个世界像个村落一样,息息相关,休戚与共。这个时代的人常常说,「生命共同体」。哪一个地方有灾难了,可能全世界人心都会受影响。甚至于现在是,假如温室效应不改善,很多沿海国家都要淹掉了,台湾首当其冲,这沿海的地方就很危险。我们马来西亚沿海地区也不少,这个时候我们要扭转乾坤,要救自己的同胞,这个心要常常能提得起来。
 
而我们很明白,「依报随着正报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灾难的根源在人心,人都自私自利,都是贪瞋痴慢,才感得这些灾难。所以由我们来带头,从自私自利能回到爱心,为人着想。从我心做起,从我们,把仁爱、仁慈博爱演出来,开始。所以我们马来西亚的同胞要响应首相的号召,「一个马来西亚」,种族团结和谐,社会和平,给世界带一个好头,那真是功德无量,真是菩萨事业了。
 
这里也提到,圣贤都是希望人人「各得其所」。而佛菩萨,不只希望人人各得其所,就像阿弥陀佛发的第一个大愿:「国无恶道」;第二个愿:三恶道「来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教书的,看到阿弥陀佛这个愿,五体投地。三恶道的众生,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当生成佛!我自己教小学的,有一个学生,贪瞋痴很严重,我有没有这个宏愿说,「我一定让你这生成佛!」我怕我讲不出来,一看,差阿弥陀佛太多了,让三恶道众生各得其所,让三恶道众生当生成佛,我们不得不佩服阿弥陀佛,进而效法阿弥陀佛。
 
所以这里,我们看到这一段也体会到孔子讲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大家「四十七品」有没有背起来了?你们继续欠我会涨利息,做人还是「今日事,今日毕」。还有另外一段一定要背,阿弥陀佛发愿,「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宣扬戒定精进门,通达甚深微妙法」,后面讲的,「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剎受安乐」,这是不是让众生各得其所?「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我行决定坚固力,唯佛圣智能证知。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真心啊!我们一念,我们的真心就流露出来了。
 
「速生我剎受安乐」,希望一切众生到我们的国土里,都能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那诸位同仁,「我剎」在哪里?我们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就是「我剎」。人家一看到我们,「哇,好欢喜」;还是到我们这里一看,「哎呀,都是苦瓜脸」?那不要说「受安乐」了,那就恼害众生了。
 
进而扩宽心量,马来西亚就是「我剎」;小到,我的寝室就是「我剎」,其他的同仁一到我们的寝室,肃然起敬,「哎呀,你的寝室就像一个道场一样,非常的庄严。」还是到我们的寝室,啊,吓了一大跳,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乱七八糟?所以学习经典,我们接受师父教诲太可贵了,师父说要「转经」啊,要把经典变成我们的生活,变成我们的工作,变成我们处事、待人、接物。
 
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段,「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一个人能够「安一世之人」,佛菩萨、祖先在天之灵,非常欣慰,冥冥当中加持他。所以一个人能够真正悲悯一切众生,他的心就已经跟佛菩萨的频道都接上了。观世音菩萨修行,里面有一段,「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合爱合敬,「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能悲悯一切六道轮回的众生。有这样的心,就是观世音菩萨了。所以这个心,就是师父常讲的,「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己身求安乐」。
 
好,那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