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了凡四训》心得分享(第十四集)
时间:2016-01-22 15:18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次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amtb.cn/rsd/rsd.asp
蔡礼旭老师 2010/6/1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3-014
大家好。
这一堂课,师长讲到的都是为善的榜样,而这些榜样,在他们的心境上都是尽心尽力,都没想到自己,为人设想。那我们在听的过程,都心生一种效法、学习。所以我们听完之后,在每一天处事待人接物当中,都能为人着想,都能尽心尽力去做,这个善就是圆满的了。
我们在行善的时候,但求尽心,不要去比较大小。哪怕走在路上看到一个纸屑,我们都是马上去把它捡起来。这个善没有大小。我们爱护这个中心,而且对自己来讲,行善绝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在人家没看到的时候,我们任何小善都能做到,这个才是真实的。
所以刘备给他儿子一段教诲非常的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善都不为,那大善去做,铁定是为了名闻利养了;「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个心地只要一放纵了,小恶很快就变大恶了。所以防自己的恶念,就像防黄河溃堤一样,要非常谨慎。因为这个堤防,哪怕只有几个蚂蚁穴的洞,都有可能让这个堤防不稳固,会崩溃掉的。所以,防小恶就要有这种警觉性。哪怕是像蚂蚁一样的小洞,我们都不可以因循苟且,都要能够谨慎的,甚至于是不自欺的、赶尽杀绝的去对治我们的小恶,因为确实「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就退了。
之前跟大家谈到「莆田林氏,有老母好善」,接着的例子是「冯琢庵太史之父」。他在路上看到一个人「倒卧雪中」,已经「半殭矣」,就是已经冻坏了,可能都奄奄一息了。当下是「遂解己绵裘衣之」,马上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把自己的绵衣让这个人穿上。这一念,都是只有可怜的人,完全没有自己了,无我了。不然这么冷的天气,下着白雪,他假如还为自己着想,就不会这么做了。所以这个舍己为人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这个神告诉他,「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这个是可贵的地方。而至诚的心,它是圆满的,就没有所谓大善小善了。所以菩萨他是「同体大悲」,他对一切众生的爱护、付出都是没有分别的,一体的,没有条件的,不求回报的。所以他的善,所得的果报,就不是用数可以衡量的了。我们为善还有一个「我为善」、「我想要有好的果报」,那哪怕捐献的钱再多,他这个善还是有限量的。所以我们用至诚的心、用大慈大悲的心,去处事待人接物,所做的事,那都是无量的功德了。
什么是至诚、没有求回报的心?因为我们在一个功利主义之下成长,我们说没有被功利所染着,还真是不容易。所以也形成一个惯性,做什么事都希望有好的果报。对人家好,也希望人家要马上对我们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好像心里就闷闷不乐。人,有求不得的苦,那还是因为功利的心,想求回报了。
以前的人,道义的心。我们看到《德育故事》里面,「阿寄报主」。他是个不识字的老人,连姓什么都查不到了,「阿寄报主」,只留下他「阿寄」这个名,记录在青史里面,可见得我们以前的人,真的是重义轻利。
大家看看《论语》这一本书里面,有没有谈到人要有利?有没有?一个字都没有。反而是说,「放于利而行,多怨」,假如做什么事都想着,我有什么好处、我有什么好处,这样子反而都跟人争利,最后一定,人家一定会埋怨我们。因为我们计较来计较去,一定跟人家配合做事,都会让人家很难受的,甚至是伤了这种情义。没有利,也没有争。所以师父讲,「此法本无诤」,佛法哪有诤?起了诤的心,「诤则失道意」,我们已经不在道中了。
《论语》里面又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知道,我的道义在哪,我的本分在哪,这是义。小人只想着,我有什么利可图?所以《论语》里面提醒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重义,不要谈利。而重义了,利自然就会来了。
比方说我们以前的人去工作,不要说多久,五十年以前的人去工作,他会不会给老板第一句话就说:「我一个月薪水多少?」以前的人觉得谈利,怪怪的。但以前的老板也重义,他会了解这个人的家庭状况,尽心尽力去照顾这个员工。所以中国人的五伦关系都是义,没有讲利害的。
以前,我们看王善人,他去给人家打工,他不谈工资多少的,干完以后老板给他多少,他就拿多少。当然,因为他尽心尽力,老板也非常爱护他、信任他。
所以这个义跟利,对我们的心性都是很关键的,是提升还是堕落,都在这里。
而现在人都讲利,包含什么都有价格,物品有价格,人的服务、工作也有价格。物品假如有价格,比方说今天这个录音机卖了(我现在对价格比较不敏感),比方说两百块马币。到了马来西亚要用马币,不要用人民币,随时要随圆就方,要放下前面的,才能安住当下,两百块马币。假如这个东西不值两百块,那那个卖东西的人叫「盗」,是不是?对啊,它是不义之财!你东西值两百,你才给人家卖两百;你东西值一百,给人家卖两百,你一百叫不义之财。
以前的人卖东西,他都是加上他的劳动应有的报酬,赚个一成、两成,算很多的了。哇,现在要赚钱,赚三倍、五倍的,那都太夸张了。以前的人干不出这种事来,现在的人都觉得能赶紧赚到很多钱是有本事。所以今天我们《了凡四训》后面说的,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都是跟圣人一样的,不是跟世间人这种价值观。世间人这些价值观现在都是急功近利,很多认知是很表象、很短浅的。
天地鬼神跟圣人谈是非曲直,都是从心性上。赚取暴利,有道义的人他是做不出来的。所以义跟利,我们就时时要在一些境界当中分辨,要提起道义。
包含,假如我们有朋友,比方做直销(直销在大陆不能做,传销)。现在做这个行业的很多了,很多都是兼职,工作以外兼着做。他假如在上班的时候,拿着公家的电话去跟人家介绍,打好关系,那他是用公司的钱去谋他的私利,这个都是「不义」。他都是用不义的手段赚来的钱养他的孩子,大家想想,他的孩子会不会成气候?就很难,因为钱不干净。再来,他的心性也不对。
以前的人厚道,就怕做得不好,就怕没有尽到这个道义。所以这个阿寄,他能在青史里面留着,都是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一个人有道义,哪怕连姓都查不出来,也要让他顶立在天地之间。
这个阿寄的主人去世了,他的主人有大哥、二哥,结果家里面有一匹马、一头牛,还有阿寄。结果大哥分马,二哥分牛,他主人是老三,又只剩下一对孤儿寡母,结果他这个女主人就哭了,「大哥分到马可以坐,二哥分到牛可以耕田,我怎么分到一个老人,五十多岁了,什么都不能干。」结果这个阿寄听了,难道我还不如一头牛、一匹马吗?就非常奋发。后来去做生意,赚了很多的钱,还照顾了小主人,统统把他们拉拔大了,很不简单。后来就有人进谗言,说阿寄一定在这个过程当中私吞很多钱财,就真的去查,到他们家去,非常的贫穷、简朴,那个账都是清清楚楚,分毫不取,义啊。
所以阿寄这个是出自至诚心,从佛家来讲,这个阿寄下一辈子绝对是到天界以上。因为《德育故事》里面没说他有没有念佛,这个我们就不好猜测了。但是最起码,这种人假如闻佛法,那不成就才怪。为什么?他无我了嘛。道义,所谓「义理之身」,就没有私心了。
这个是我们看到的冯琢安太史父亲的榜样。
再来,下一个是「台州应尚书」,他壮年在山中读书。我们从这些故事里面感觉得到,大家看,他在准备考功名,突然听到这个鬼在讲,有一个人,她的先生久客未归,公公婆婆逼她嫁人,明天就要上吊在这里死了。
我们在听这个故事的时候,自己就是应尚书,我们感觉感觉他的心境。感同身受,他感受到了这个女子的悲惨,甚至于可以设身处地,假如这件事情不制止,她的家庭以后会怎么样?她的先生可能就抱憾终身。这个一想,不得了。包含这个女子自杀了,她的娘家会怎么样?哎呀,都知道了,袖手旁观,良心不安,这是古代人做人的态度,「见义不为,无勇也」。
而且我们要了解,他是要考功名,时间紧迫。说到这里就惭愧了,以前念初中、念高中,功课很竞争,都希望考得好成绩,把别人比下去。刚好同学有什么需要了,都在我们眼前看到了,心里在那里想:浪费我的时间,我要读书,考高分。对同学的需要视而不见,这个都是损阴德处,没有尽道义,没有尽本分,朋友应该互相帮助才对。这个都是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心太重。古代的人,不要说是亲朋好友,哪怕是一个陌生人不认识,都倾其全力帮助人,不要让这个悲剧产生。
我们去想一想,「公潜卖田」,这个穷书生连旅馆都住不起了,到这个山上寺庙里读书,可能卖田,就是仅有的田都把它卖了,「得银四两」,去化解这件事情。所以至诚心,他的果报也不可思议,所以最后「命为阴德尚书」,后面子孙都很显贵。
这一段师父也提到,说自杀的人,每七天又要再重复一次。我们现在面对很多境界,都会觉得:哎呀,现在的社会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其实我们哀叹,没有办法解决,于事无补。圣人都是强调防微杜渐,就像中医一样,不治已病,治未病。现在自杀率这么高,什么时候形成了这个情况?其实就是代表人现在都很绝望,或者承受挫折力很差。可是这个的变化,它不是一天造成的,它是在这几十年当中渐渐形成。可是人都是要发现人跳楼了,他才「啊!怎么会这样?」都没想到说,可能他十年前开始心理就愈来愈挣扎、扭曲了,十年前大家都不关心,都等情况很严重了,才知道有问题。
所以人现在不敏锐。比方以身体来讲,现在好像人都要,「这一位先生,你得了癌症」,都是要医生讲的时候才知道。请问大家,我们的身体给我们提醒多少次了?这种到了癌症,还要医生提醒吗?人这样对身体不敏感,其实也是没有真正体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心境,才会搞成这样了。
所以相同的,家庭、社会的悲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代表着家庭对人的关怀愈来愈少。人连在家庭当中都得不到安全感,都绝望,才会形成自杀。哪有说一个人感觉到身边有人爱他,他还会这么绝望?不可能。所以我们现在人忙碌、麻木,追求名利,到身边最亲的人都不关心了,都感觉不到他们的痛苦,才会造成目前这些现象。
当然,除了绝望以外,他还有一些因素,比方说承受挫折力太差,得失心太重。问题是得失心太重、忍受挫折力太差,也不是一天形成的。那这个假如都从原因,统统是在人心问题,统统是在家庭教育的问题、学校教育的问题,都忽略了这种心理素质的教育,都忽略了爱的教育。假如每一个人心理素质都好,假如每一个人都懂得去爱人,那这些事情就化掉了。
但是问题是,自杀率会减少吗?假如人不明白根本原因,这个现象只会愈来愈多,不会减少。不只是这一个自杀率的问题,所有社会的乱象,只要不回归到教育,它的情况不可能改善。我们可以细细去分析所有的乱象,分析完了之后,再读《礼记‧学记》这一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有味道了。
我们今天学习大乘佛法,看到这个世间这么多悲惨苦难的人,我们又知道根本原因在伦理、道理、因果教育,理都懂了,我们还袖手旁观,不去尽力帮助,那我们这个慈悲心,就说不上了。假如说在太平盛世,每个人都知道五伦十义,那另当别论。
所以礼拜二的时候,大家也听了几位企业家,包含我们王教授,老人家是整个新疆传统文化推广的标杆。确实,这么大的年纪,那种使命跟德行,照亮了整个新疆的大地,我们所有进修班参与最多的人,就是新疆的企业家、朋友。那不是没有原因的,王教授带得好啊!而李总他的员工是上万,陈总他的员工有六千多人,而且陈总他们公司是遍布全中国。
大家在听他们分享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他们都有国家民族的使命感,这个难得啊!这一点,我不得不佩服大陆的教育,对于国家、民族大义非常的重视,尤其在民族文化的承传当中,危急存亡之秋,都能挺身而出,这个太重要了!所以他们现在已经是以天下人的心来感受,不是只有我自己觉得「我家里都挺不错的」而已。这个社会怎么办?这个民族怎么办?下一代怎么办?都是这种胸襟。
那也是诸位同仁对于民族文化承传的这一份赤子之心,我们尽心尽力在我们中心做好服务的工作,让这些企业家在这一段时间当中,他们很受用,他们很感动,都是要感谢所有的义工、所有的工作同仁。我们能跟这些企业家结这一份善缘、结这一份法缘,而他们做得愈好,我们比他们更高兴。
所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明白这些道理了,找到原因,赶紧用教育来让人明白道理,让人觉悟,就不会出现这些悲惨的事情,像这个自杀的事情。我有时候读到这些内容,想象到自杀已经很痛苦了,每七天还得要再跳一次,真的想到这里,都觉得,能够尽力的让一个人明伦理道德教育,不走向这种绝路,哪怕我们再苦再累,都觉得值得了。
所以,我们「台州应尚书」很难得,虽然知道自己作「阴德尚书」了,但是他并没有自满,「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而且是舍己为人,「遇岁饥」,遇到荒年,赶紧捐粮食来赈灾。遇亲戚有急难,哪怕自己挨饿过日子,「委曲维持」,都要去帮助。更难得,他在一切境界当中提升自己,「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有什么不顺事了,不只不怨天、不尤人,反求诸己。不容易啊,他还「怡然顺受」,逆来顺受。
我们一看到「逆来顺受」,就想到修行很重要的功夫,在「忍辱」。「一切法得成于忍」,一个人没有忍耐、忍辱的功夫,这一辈子要修行成就,不可能。这个「忍」包含的就很广了,忍住贪瞋痴慢,忍住分别执着。所谓「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一个脾气忍不住了,发完脾气,修了五年,一把火就烧掉了,甚至于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有一个男子对他的嫂嫂起了一个邪念,他是读书人,起这种邪念,后来他功名就被削掉了。所以人起心动念、一言一行,忍不住习气,造了罪孽了,可能一生都翻不过身来。所以这个忍的功夫,忍得住才能保持事业,保持自己的修学,保得住。忍不住了,就谈不上精进,更谈不上禅定。忍不住就被境转,就不可能有禅定的功夫。
所以从这里我们就看到了,应尚书是在一切境界当中提升。何处是道场?处处是道场,甚至于是时时是道场,再讲得更具体、微细,念念是道场。一念正,正法道场;一念邪,就魔王当道了。
所以曾经跟大家分享过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夏莲居老居士很慈悲,知道我们现在人处事待人接物的状况,做了一个开解,让我们能体会到在当前工作、生活、处事,怎么落实六度。好,我们来考试一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背起来?我们哪一天找来会考一下,什么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四十七品,是吧?要记一下,还有「印光大师开示」。我虽然记性不是很好,有时候该记啥还是记得的。
我们再复习一下,这个复习,要把这个教诲融入心田里面。「以慈悲欢喜为布施;以严净三业为持戒;以随缘顺受为忍辱;以调伏习气为精进;以不忘正念为禅定;以方便觉察为智慧」。设身处地,给人方便,然后一切境缘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善观己心,这个是般若。
我们看到这一条「随缘顺受」。这个随缘里面就包含了:不挑境界、不挑人、不挑事、不挑环境,安住在每一个人、事、物、环境当中。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一切随缘,这个才能去分别、去执着。不能随缘了,又分别又贪着,怎么修行?
有时候人,「我只要有什么环境了,有什么人跟我在一起了,我一定能怎样怎样怎样。」那就花了一大堆的精神去搞好物质环境,去搞好人事环境。房子也是他要的了,人也是他喜欢的了,请问大家,能不能修?那铁定不能修嘛。都不能安住当下了,尽在那里搞这一些事情。功夫都是要在逆境当中、不顺己意当中,考验自己还有哪些习气不能放下。反而在顺境当中,都是在享福,在堕落。顺境淘汰人,逆境是磨炼人,要感激这些逆境,更洞察自己的分别执着点。
所以修行要得力,还在「安住当下」四字;念佛要得力,也是在这四个字,「安住当下」。字句分明,每一个字清清楚楚念出来,心里明明白白,耳朵也听得清清楚楚,摄心,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当下,假如边念佛边在那里想:「哎呀,我今天要念两千,哇,时间有点不够了。哎呀,赶快念,赶快念。」想这么多,边念这个心还有点急躁,那功夫能不能上去?不能啊。
所以念佛不能边念边想以前的事,那不是安住当下。「过去勿留滞」,过去的事要放下,清净的念。过去还懊恼,过去还难受,都不安住在当下,怎么念,念不清净的。「未来勿将迎」。还在担忧以后有没有饭吃,担忧还没发生的事,那这个念佛很难得力。所以用心像镜子,镜子是「境来不拒,境去不留」,过去的事明白了,得到启示、教训了就放下,不要再懊恼了,「未来勿将迎」,安住当下。
比方,这个人我们明天要跟他见面,今天就在那里想:「他明天会跟我讲什么?他明天会不会对我发脾气?」想一大堆还没发生的事。所以这个念佛要得力,在当下一字一句念得清清楚楚就对了。相同的,人要在境界当中提升,也是如此,在每一个境界当中不断的善观己心,提升自己。假如在当下这个境界又想着:「这样的境界不适合我,我一定要在另外一个境界才能修。」怎么修都上不去,挑境界了,分别执着已经在增加了。
所以师长说:「你真发心了,一切佛菩萨安排。」我们自己都想,我要这样、我要那样才能修,那佛菩萨就没办法安排了,我们自己安排了,是不是?自己的意思,分别执着这么多,那当然自己安排了。诸位同仁,自己安排是什么路啊?自己安排叫「随业流转」,这种路大家要知道,叫「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为什么呢?人无始劫来的业力很厉害,「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依我个人来讲,我的业力是非常大的,假如我不乖乖佛菩萨安排,我还自己想这样、想那样,顺着自己的习气跟私心去过我的以后的日子,我跟大家保证,没多少我就say goodbye了,真的不是假的。我手上那个生命线,在三十岁那个时候就断了,现在连起来了。可是相由心生,我只要不老实、不听话,它可能马上就要断了。为什么?这不干别人的事,自己的业力太大,造的孽太多了。这个不是我编的,师父第一次看到我们分享的带子,说「啊哟,这个是短命的啦」。所以李炳南老师慈悲,师父慈悲,看到那个短命相的人,赶紧叫他好好修行,能出来弘法利生最好。
而实在的,「业不重,不生娑婆」,尤其在这个大时代,来报到的,可能业力都不小。所以我们现在日子还过得不错,都还有佛可以念,还有道可以修,实实在在讲,这都有佛力加持在里面。人生的缘分叫「强者先牵」,我们现在有正念、有愿力了,这个把我们牵到佛菩萨加持、佛菩萨安排去了;可是假如邪念一上,自私自利都来了,习气现前,那佛菩萨就加持不上了,就可能随业流转。
而人只要在当下不分别、不执着,一定得佛菩萨加持。哪怕你遇到的是世间人觉得是横逆,是很不好的情境,保证是「重罪轻报」,要有这个信心。这个难得,能信佛菩萨,信经典真实不虚,能相信「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都是感召业报来的,而且都已经能重罪轻报,因为我们在尽力的弘扬正法。所以能够在当下不分别、不执着,这是觉悟的状态。觉悟了,就跟佛菩萨加持相应。
所以我们看到应尚书,他这些正念分明,利人,舍己为人,包含面对横逆都反躬自省,才能不断的提升他的境界。
我们再看下一个故事,「常熟徐凤竹」这个故事。这个都告诉我们,一个人行善都有感应。「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他行善之后这些鬼都很感动,「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
有时候我们看到这些感应,会不会羡慕?「哎哟,人家都看到什么,我怎么都没有?」这一念叫做贪着、贪求。告诉大家,你假如学了五年很努力,都没有感应,恭喜你,you are a good student,你是个好学生啊。就像在家庭里面,一个最让父母放心的孩子,还要不要父母每天去摸摸头,「要乖哟,要乖哟」,需不需要?那同理可证嘛。一个让佛菩萨安心的人,他还要常常给你,「不错,好」,还要常常鼓励你,称赞你吗?不用了!佛菩萨把这些体力、精神省去,照顾其他的人,我自己来就好。所以没感应的人,反而是值得信任的弟子。
我这么说完,你假如五年都没感应,听完很高兴,跑去跟人家说,I am a good student,那又是贪着了,这就著名闻利养了。所以什么叫做「心心相印」?那印上去的都不落言语的了。就像禅宗「拈花微笑」,同样的道理。佛菩萨都不用给我们打招呼,我们就知道他们的意思,做的都是跟他们相应的意思,这个就是以心传心。所以我们也往这个目标,心同阿弥陀佛,解同阿弥陀佛,行同阿弥陀佛,这一生要证同阿弥陀佛的目标。
这里还讲到:你命中有财富,就要知道你有使命、有责任帮助世间一切穷苦的人。所以人有钱、有地位,其实都有责任去付出,这样我们面对富贵,才是名符其实,才不会在富贵当中堕落了。
下一个,「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我们感觉到,这一位屠康僖公不简单,他身为官员,爱护老百姓。不只爱护老百姓,面对犯罪的人,同样的平等慈悲。自己没在家里睡,还住在监狱里面,熬夜的了解这一些犯人的情况,深怕有一个是无辜的人,他都会觉得很遗憾,这个就是尽心尽力。
当医生的人能这样了,那真是能救无数人的命;当各行各业,比方我们当教师的人,都能这样去要求自己,「我有没有尽力了?」而且这个尽力,还不是说,我用最大的力气了就叫尽力了。我用最大的力气了,态度对不对?方法对不对?可不可以更好?有这样的思维才是尽力,不能自我安慰,我已经尽力了。那有时候变成,都只是在自己的认知里面,那就闭门造车了。要实事求是,要客观分析,甚至要总结经验,让我们在自己的本分当中愈做愈好。
所以,这个屠康僖公,他们刑法人员也都尽力判案了,可是尽力了,可能还有错的,他又潜入监狱当中了解状况,最后确确实实,十几个人被救了。
而且他还不邀功,难得。为什么?他来做官,不是为了邀功,不是为了俸禄,而是为了解人民于水火,这是他的目的,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干嘛去邀功?而且他让功于上,给尚书,他的上司报告,功劳给上司。而且功劳给了上司以后,上司非常欢喜,然后告诉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又告诉皇帝,说在皇帝管辖的地方,都有这么多冤枉的人,那「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结果皇帝接纳他,「五年差一减刑官」。那他这一件事,就不知道救了多少人,就不知道救了多少家庭啊!
所以在处世当中,这个「让」字就非常重要。「让名于上,让功于众,让位于贤」。假如不让,那我们在工作当中,就忘了我们本来的初心了,就搞名闻利养、自私自利去了。时时不忘初心就能让。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代,最重要、最需要的事,往往没人要去做,我们真正明白我们的职责所在了,就不会去跟人争名争利了。「让食于幼」,因为人有成长的一个时期,那个时候假如没有足够的营养,可能他这个体质就不好,所以当长辈的都体恤这些成长中的孩子,把食物给他吃。
所以我们看到这几个故事,它感动的,除了尽心竭力之外,至诚心之外,他们都是雪中送炭,不做锦上添花的事情。所以这个减刑之议,跟上天的慈悲心相应,所以他后来的子孙非常显贵。
接下来,「嘉兴包凭,字信之」,包凭先生,他到一个村里的寺院,看到观音像「淋漓露立」,这个雨打在观音像身上,他看了非常的不忍心。结果就把他身上这些财物,统统都给了这位出家人,希望他能够修屋宇,能够让屋顶不要再漏水,滴在观音圣像身上。所以我常看「了凡四训」电影版,看到包凭先生讲这句话的时候,都非常的感动,「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只要观音像能够不被雨淋,哪怕我赤身裸体,都没有关系。这是出自对于佛菩萨至诚的心、恭敬的心。
而我们学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我们时时也要想着荷担如来的家业,荷担佛菩萨的家业。虽然现在不是说佛菩萨像被雨淋,现在的情况,是佛菩萨被抹黑呀!这么好的教育,究竟圆满的教育,却因为我们佛弟子没有承传,变成宗教,变成迷信,变成让人家不敢接受,保持距离。那这样的现况,说实在的,我们这些佛弟子,对不起本师,对不起承传几千年的祖师大德。所以我们看到这一个故事,我们就效法包凭先生这一份心,但得佛法能恢复它教育的本质,让人民不要再误解佛法,我们纵使粉身碎骨,都在所不辞。我们有这一份心念,一定感得佛菩萨、龙天护法的加持。
所以师父最近也是教诲我们,要修六和敬僧团,挽救劫难。我们都有这颗至诚心,要让释迦正法久住,四个人有这样的愿心,见和同解,就能把佛法弘传到全世界。所以我们读到了这一个故事,我们就效法包凭先生这一念心,时时保持这一念心,我们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了。所以后来他到这个寺中有感应了,那伽蓝菩萨,护法神就来感谢他了。
在这一个故事当中,师父也讲到,建佛寺都是表法,建佛像都是表法,最重要的,道场一定要讲经,才能教导大众修行,所谓「解行相应」,这个没有教化,他不明理。我们看到,没有教化是很恐怖的。有教化,人有羞耻心;没有教化,人没有羞耻心,反而变成贪财叫聪明,贪色叫本事。从这些扭曲的现象,我们就可以感觉得到教化的重要。
而今天盖了这么多的学校、道场,这是有责任教化的,因为社会太需要了。假如盖了学校、道场,还不讲伦理道德教育,这是很失职责的。甚至让大众误会,道场不是教学的,就是热闹的,那就完了,整个认知都偏颇掉了。
那这里还讲到,修行只要选定一门,功夫不要间断。修行一个法门,功夫在不间断;念一句佛号,功夫也在不间断。理都是相通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因为修行最重要要精进才能提升,你间断了,打闲岔了,功夫就不得力了。
就像作一个比喻,钻木取火,要钻到火出来,那个火就是智慧成就了。假如我们今天钻木取火,钻钻钻,手好酸,休息三十秒。三十秒钟再钻,钻钻钻,又酸了,再休息。那什么时候钻出火来?那就不知道了,遥遥无期。一停下来不就凉了吗?不就从头再来?一定要精进才能提升,还没有得定慧,都不能停下来。所以不能打闲岔。
包含,我们的目标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跟这个目标不相应的,就叫闲岔。所以,举一要反三,体会这个「不间断」,一心一意,才能达到。你一打闲岔,大家想一想,这个岔路一走出去,什么时候回来?就很难讲了,绕得回来还是祖上有德,有的就绕不回来了,不能打闲岔的。
下一个,「嘉善支立之父」。他的父亲不简单,知道有一个犯人,无辜被判了很重的罪,最后他还是尽心尽力救了这个人。当时候,当事人讲的这一句话,我们听了很感动,也很惭愧,就是读书人有没有真正让人,在我们身上看到圣贤的风范跟经典的教育?「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就代表这么无私的人,太少了!那我们读圣贤经典,不都是玩弄经典了吗?怎么让世间的人觉得,这样的人几乎找不到了。所以感动人处,就是大公无私,真诚去待人。我们这样去做了,真的人家会觉得有再造之恩,他对我们就很信任。凭着这个信任,你再把念佛法门告诉他,这个叫「受持广度生死流,佛说此人真善友」。
最后师父总结,这些善事,纵使是小小的善事,我们都是胸怀世界、天下,做好榜样,虽小亦大,量大福大。我们马来西亚的总理强调,给世界做出「宗教团结,社会和谐」的榜样。这个就是,虽然是一个国家的事,可以做出榜样,那就光照整个天下了。所以师父月底又要来了,「这些宗教代表这么样有使命,那我不来不行。」又要来,然后要去参加印度尼西亚的一个三十多个国家的宗教和平会议,这叫「请佛住世」,真干就能请了。
好,那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