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了凡四训》心得分享(第十三集)

时间:2016-01-22 15:12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amtb.cn/rsd/rsd.asp
 
蔡礼旭老师 2010/6/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3-013
 
大家午安。上一次,好像我们同仁有问到,说现在在读《了凡四训》,可不可以好好把《了凡四训》读熟,之后再读《无量寿经》?
 
这个修学,精进很重要,不可懈怠。学《了凡四训》,其实就是为了扎好因果的根基,以及对修善、积德、立命的道理,非常的通达。因为人愈明理,他就愈能够去力行。所以我们学《了凡四训》,接着学《太上感应篇》,都是为了扎好我们德行、因果的根基。所以把《了凡四训》念熟了,我们在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够观照,自己是不是在正知正见当中,是不是在善当中,是不是在谦虚当中,这个是非常正确。
 
而《无量寿经》比较长,可能同仁觉得,每一天的工作调整好了,每天再读《无量寿经》,读一部,怕时间不够。我的想法是把《阿弥陀经》念一遍。总有个权变。因为《阿弥陀经》读一遍,我们就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又生起了一个向往之心。每一天都读,每一天都念念不忘求生净土,这个对我们往生的意念、目标的明确,有帮助。
 
而这个《无量寿经》还是要多读的原因,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理事、因果,都讲得非常清楚,所以《无量寿经》最少一个礼拜读一遍,深入阿弥陀佛,菩萨在因地发愿,他是怎么修行、成佛,而且是成「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而且整个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的殊胜,十方诸佛的赞叹,而且是「光明无量,照十方国」。这些殊胜的因缘、殊胜的果报、殊胜的修学环境,《无量寿经》讲得很详细,所以大家最少每个礼拜读一遍,或者每一天读几品,一个礼拜刚好读完一部。
 
《阿弥陀经》比较短,读一遍,大家读一遍差不多多久,《阿弥陀经》?哦,读一遍不简单,「十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你读五分钟,六方诸佛都念到了,六方诸佛都给你摩顶,「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几集,我们进入了「积善之方」。一开始我们都可以看到,袁了凡先生的善巧方便。他对子孙,以至于对我们后世,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是很慈爱的护念。先举行善得好报的例子,让我们生起欢喜心、效法的心,接着再把行善的道理给我们讲清楚,什么才是真善。接着,善分哪几大项,给我们讲明白了,我们就知道怎么去做。
 
那第一个例子,「杨少师荣,建宁人」,第一个举的例子,我们看到,是一个一般人觉得很普通的行业,他是摆渡为生,应该是非常贫穷。可是这个福报大就大在,没什么多大的财富,可是他却是尽其全力的去救人的生命。那可贵就可贵在,没有能力,却尽其所有的能力去救人,就可贵在这里。
 
一个人很有钱而不怎么去布施,这个就是自暴自弃了,没有守在仁德当中。可是一个人很穷,他也没什么多少外在的条件,但是却倾其所有,去救度可怜的人,那这个都是出自什么?至诚的心。这个都是可贵之处。举的例子,都是在这种倾其所有的真诚流露。
 
所以最近好像台湾有一个探讨。就是有一个很有钱的太太,她光是拿那个皮包,都可能是一般人可以买一栋房子的钱。这么有钱,她知名度也很高。另外一个,是菜市场卖菜的一个女子,妇人。结果后来好像是一个很有名的杂志,专门举出全世界好像一百位,做慈善工作做得特别让人佩服的人。结果这个贵妇她没有当选,是在菜市场卖菜的妇人当选。
 
记者去访问她的时候,她住的地方,连坐都好像快坐不下去了,放的都是她整的那些菜。她数十年,积攒的钱都去帮助可怜的人。其实说实在的,她住的那个环境,在我们现在看来,都是可怜人,可是她都不为自己想,全部都去帮助困苦的穷人。
 
所以我感觉这个杂志也很难得,能够找到这么牺牲奉献的人。而且他们都有一个特质:你说她做好事,她都脸红,她说我哪有,这、这、这应该做的。这是道义的人生态度。
 
新加坡许哲女士接受记者采访,说,「妳帮助这么多人,妳都帮助别人,妳都照顾别人,谁照顾妳?」许哲女士说,「我哪有帮助『别人』,我是照顾我的兄弟姐妹。」你说,凡圣差别在哪里?就是这一个心境啊!《了凡四训》里面也讲到,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这个「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时时都是这个心态,仁者就爱人,还看到可以帮助的,他自自然然就做;有礼者,恭敬人,敬人。
 
你看许哲女士恭敬人到什么程度?很细腻、很柔软。她去照顾这么多人,她有没有像各国的王妃穿CHANEL去关注人?有没有?她穿什么?这是我们的学处。她穿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衣服,跟那穷人一模一样,亲切,没有压力。你说她穿着CHANEL去,人家穷人还怕把她的衣服搞脏了,给人压力。
 
所以「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那个敬人的态度这么柔软。但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许哲女士,在世上享有这么好的盛名,没有人不尊重她。我相信,连总统、总理见到她,都觉得自己比不上她,在德行上,敬她,然后随喜她做的事情。
 
所以许哲女士说,「我哪有帮助别人」,你看那个记者跟她好像不是同一个频道的人。这么一问,这么一回,有点不好意思,他视为「别人」。你看我们佛门修行,什么是功夫?不是每天磕多少头、每天拜多少佛是功夫,是放下多少执着、放下多少分别是功夫。
 
其实一个人能把分别放下了,那执着也不存在了。因有分别而生执着。有「好事、坏事」,就有「我喜欢好事,我讨厌坏事」,这个喜欢跟讨厌不就是执着嘛,贪嘛。好坏,就我们产生对人、对事、对物的分别。
 
所以人提升境界,在哪里提升?面对任何人事物不起分别心,都好。师父常常勉励我们,「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大家感受一下这四句话,假如我们的心境是这四句话,请问还有什么烦恼存在?那每天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大家都好人嘛,就没有分别了。所以不是境界的问题,跟我们的心境有关系。
 
所以「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那既然是起于心,其实就是起了分别了,那怎么办呢?分别它还在起。所以祖师又说了,「境缘无好丑,佛号一扫过」。有分别的心起来了,赶紧佛号提起来。而且这个佛号,一声接一声,还告诉自己:一切人都是阿弥陀佛。这是事实真相。
 
所以师长说,「我念佛,跟大家不一样。我的心目当中,一切人都是阿弥陀佛」。师长还再讲一段,我很深刻,「我对一切众生的供养,跟对阿弥陀佛,绝对没有两样!」大家想一想,一个人对众生像对佛一样恭敬,你说佛菩萨看了,欢不欢喜?哇,那是真大欢喜。
 
那佛菩萨假如看到我们对他们很恭敬,对众生很傲慢、嫌弃,那你说佛菩萨会高兴吗?叹气啊,走了。他们来了,造成我们的分别执着,傲慢、欺负人、分别心、高下见,那怎么可能再让我们继续造业!所以哪一个地方胸怀天下,不分别,为天下人着想,那大善知识就留在那里了。所以要请师长这样的大善知识住世,要用我们的心去请,不分别、不执着,大心量。
 
刚刚讲到,许哲女士讲,「我哪有帮助别人」。道义,都是我应该做的,而且是真正有把圣贤的教诲放在心上。圣贤教诲: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假如我们真正是依照佛陀的教诲,那我们怎么可能跟一切众生不能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呢?依照佛经的教诲,我们跟人相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的人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把这些话常常提醒自己,入心了,怎么可能会对人不能慢慢的恭敬供养?得常常这么提起这样的观照,这样的事实真相,那要修普贤行也不难。不好落实,很多时候,是我们对理其实还是没领受,怀疑、分别它了。「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个时候就能礼敬了,这个时候就能供养了,就像供养自己的父母一样的心境提起来。
 
所以修行,修三福。三福是基础,修学的基础是三福,待人依六和,处世修六度,遵普贤愿。那整个释迦牟尼佛一大事因缘的经教的行门,就掌握了。三福是基础,其实基础也是圆满,不可分的。
 
而这个基础当中提到了,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一开始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当然依我们现在的了解,「奉事师长」:奉事老和尚,奉事古圣先贤,奉事祖师大德,这个都是奉事师长。甚至于是我们这一生当中遇到的因缘,真正启发我们智慧的人,我们都记住他们的恩德,不辜负他们的付出,尽心尽力去学习,提升自己,这个都是「奉事师长」。
 
而这个一福当中,延伸到第三福,是「发菩提心」。其实这第一福也是在告诉我们,能否把「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的孝敬的心,再对待一切的众生,那这个就是善学了,那这个就破分别,破执着了。这个也是我们听师父讲经的时候,师父是这么给我们开解,给我们期许的。
 
而许哲女士被问到说,「那谁照顾妳?」你看,许哲女士说,「老天爷会照顾我。」你看她有没有忧虑?她有没有牵挂?因为她相信真理。而且她的心是与上天同一个慈悲,那就跟老天、跟佛菩萨的频率就接上了。所以这一些好榜样,他们的心境,都是我们的学处。
 
其实我们今天有忧虑、有牵挂了,就是愚痴了,不明事理了。「对未来担忧」,是明白,不明白?「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那明白这个道理的人,那就是守好自己的每一个念、每一个言行。守得好了,都是善念善言善行,那自自然然未来的因缘就是善果。
 
甚至于,就像力行《十善业道经》一样,「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让这个善法、善念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是因,果是什么?「常得亲近诸佛菩萨」。那个就是果,那个频率就接上去了。
 
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想:我能不能往生啊?其实说实在的,想能不能往生,是处于什么心境?反省倒好了,反省就好,「我有没有认真」,这可以的。但是假如怀疑或者是担忧,那这个就是妄念了。过没三天就想「我能不能往生」,那就变成忧虑牵挂了,那就不是依教奉行了。要依教奉行,二十四品、二十五品《无量寿经》好好看,「三辈往生」、「往生正因」。那「三辈往生」里面,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所以往生西方,发心很重要。那我们要问自己了,我们的心发出来没有?你要发心啊,「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个善根就是慈悲的心。那有没有发心,很简单,看我们对身边的人就知道了。对最近的人都提不起关怀,提不起设身处地,那说我们是发菩提心,那是自欺欺人。
 
所以一切的人都是我们的善知识,我们接触到的人,提醒我们,我们是不是慈悲心,是不是真诚心,是不是平等心?一观照,啊,我对人不平等、不真诚,马上「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转回菩提心,转回这五心,提起来。所以每一个人都在让我们、提醒我们恢复菩提心。尤其看到可怜的事情,一次一次马上发起菩提心,「啊呀,现在的众生太苦,我应该怎么尽力、尽心去帮助。」眼前遇到的,我们都提不起来,那说发菩提心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明白宇宙真相了,我要发菩提心,可以。可是也要随着所遇到的事情再勘验自己,我有没有发菩提心,这叫「随事菩提心」。每一次经历一件事,更感觉到众生的苦难,更加的悲切。所以菩提心不是发一次,是随着所遇到的事情。
 
我们比方说,看到最近的新闻,在大陆几则新闻。一个公司的员工跳楼。你说世间的人,他没学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他也不会去考虑,这个人跳楼是什么原因?因为他也没学过「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他只是觉得,啊呀,怎么会这样?他也不觉得,关他什么事,或者怎么解决,都不会去思考。
 
可是我们明理了,知道这个现象必有缘故,去思考,原因出在哪里?原因思考到了,他当领导的人有没有用父母的心爱员工?而这些当事人有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有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他假如处世待人都是懂道理的,人际和谐了,那他怎么会这样呢?或者是他男女关系都乱掉了,都纵欲了,以至于是被抛弃了,人心现在都是纵欲,始乱终弃了,才会出现这些问题。好,问题全部分析出来了,更体会到教学为先啊!
 
人不明理,这个跳楼的现象是不可能解决的,甚至于是什么?刚开始而已。今天一棵树开始结果了,结了两三颗果实都是酸的,请问大家,只有这两三颗果实是酸的吗?那铁定紧接的果实都是酸的啊!所以我们假如真正对这些社会现象去分析,现在的众生,那都是集体往三恶道跳下去,这是客观现象。你说一般人不学佛,他根本分析不出来,我们都是学佛的人,「十法界依正庄严」。很可能这些人,就听了三个小时,听了一堂课,有一句话触动他,他这个自杀的念头可能就转过来了。可是问题是,现在讲经的人、推展传统文化课程的人少啊。那我们真正胸怀天下了,我们能做多少,我们一定尽力去做。
 
你说包含现在大陆,幼儿园、小学,连续发生好几起进去校园杀人,把孩子给杀死了。所以现在每间学校统统都有警车,这个是草木皆兵。但为什么会这样?这些人造成心理不平衡了,「你看这些幼儿园、学校的,统统有钱人,有钱人可恨!」贫富差距太大,又没有接受教育。孔子讲,「不患寡,而患不均」。有钱的人不明理,又很傲慢,甚至糟蹋这些基层劳动的人,这个怨就积积积,积到最后就爆发了。
 
所以教育才能够让富的人好礼,怀感恩心、怀回馈社会的心。所以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的课程,很多企业家以前也是很多习性、毛病,接触了,他明理了,转过来,一心一意爱护他的员工。你看多少家庭的命运改变,多少社会风气在转化,多少家庭在安定。
 
我们分析到这里,就可以体会到师父常常讲,所有觉悟的人,他都干什么事情?教学啊!耶稣教学三年,孔夫子教学五年,穆罕默德二十七年,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这是根本解决问题。
 
有一天跟我们王主任在谈话的时候,她说,「我能做这个事情,我很高兴,这是我最想做的事情。」一个人能做有意义又是自己想做的事,是人生的享受。所以感觉,主任好像什么时候都是power十足,很有精力。一跟她讲,「哪一天办课程,看能不能三百个人、五百个人」,她一听到三百个人、五百个人,就很来劲,「好啊好啊,没问题,都包在我身上。」当然也都是诸位同仁,大家齐心协力的配合,让更多的人能够闻传统文化。
 
所以说实在的,不是我们的福气而已,我们能够做这个事业,自行化他,甚至于我们的祖宗都很高兴。为什么?我们这一生真有成就,「一人得道,九祖生天」,这佛讲的,佛是真语者、实语者。所以我们今天一心一意来弘扬正法,你的祖先在天之灵有收到这个消息,所以他们都在天上组成拉拉队。底下子孙很努力的时候,你假如觉得有点疲惫,突然间好像恢复体力,很可能就是你的祖先在给你加持,「加油,加油,加油。」这个都是相感应的。
 
其实我们很多的同仁能走在这一条路上,更值得我们佩服的,是诸位同仁的父母,你的亲人或者是你的妻子、妳的丈夫,都能支持你来做这个事情,他去扛起家庭的事情,这一份心,功德无量。把众生放在心上,希望众生能闻正法,众生闻正法,他比众生还高兴。
 
所以,我们看到「杨少师荣」这一段,在他的行持当中,「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一心一意就是想着救人而已,没其他念头。「而货物一无所取」,不为自己。而「乡人嗤其愚」,世间的人都考虑眼前的利益。
 
说实在的,很多从事弘扬传统文化的人,他的亲朋好友有一些也会,「亲朋好友嗤其愚」,有没有?「嗨呀,你不好好多赚一点钱,做那个事情,以后会饿死的。」对,一般的人,他考虑不到教育真的有这么长远的影响。当人家骂我们傻,骂我们笨,难不难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这种使命感,这叫浩然正气,这个精神可以长存。
 
以马来西亚来讲,我们的前辈,沈慕羽老先生,那是真正做到「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他是真做到。沈老那是盖棺论定,是真贤人。而且他尽了孝道。为什么?他的父亲给他取名叫「沈慕羽」,歆慕、效法,「羽」就是关公,关羽先生,他没辜负他父亲对他的期望,这是尽了孝道了。而我们去接触沈老,老人家看我们来了,高兴啊,一连弹了好几首,自己亲手,九十五、六岁的老人在那里弹琴,给我们唱抗日的歌曲,唱得非常有精神。你看那个精神,一心一意都为了祖国、为了文化!
 
他说,「教书,是最没有『钱』途的行业」,money啦,那个是「钱」的意思,「可是,教书却是最有意义的,把文化承传下去。这个文化一代的人不传,以后的人就没有办法效法、学习了,这工作太重要了。断了之后,我们怎么面对祖先、面对后代。」所以沈老一生教学,当校长当了七十年,破金氏世界纪录。人家称他那些封给他的爵位,他说,「哎呀不要叫我那个,你叫我校长好了。」他觉得教育工作是他一生的使命,他觉得很光荣。所以我们念到这一句,「乡人嗤其愚」,你要做教育的工作,要做很深远的工作,一般的人不一定能认同你,但这个时候要很坚定、不动摇。
 
所以夏莲居老居士有一段话,就是「有举世不知而我独知之识见,始能有举世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我们能看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人家不做,我们做,我们很坚定,这是志气!「有举世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始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始能有举世不见知而不悔之胸襟」,「举世不见知」,都不会难过,都不会气馁的这种胸怀、胸襟。佛陀也可能被人家笑,孔子也可能被人家笑,但是他坚定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孔子成为万世师表。
 
而且现在做弘扬文化的工作,万姓祖先都保佑,这真的不是假的。我讲到这里,头皮都发麻。为什么?现在圣贤人的后代,都出现被关到监狱去了。为什么?这几代文化破坏太严重,连圣贤后代,子孙都闻不到经典了。我们去想一想,这些圣贤人在天之灵,看到他的子孙都陷到监狱里面去了,你说他着不着急?所以我们接触到很多圣贤人的后代,他们一看到我们推广文化,特别高兴,「这个太重要了!」当然他们也是在做。所以至诚感通,我们一定真心去做,感佛菩萨、圣贤,还有万姓祖先保佑我们来做。
 
所以这一些例子,都突显了他们的祖上、长辈行善,后世得福。而且更重要的,我们从这一些例子当中看到一个重点,他后世得福,不是后世一世、三世得福,是世世得福。这一点很重要是,他们除了福荫子孙之外,他们的家道都在承传,都在效法他祖先的德行,这个难得!所以范公的后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其实说坦白的,没有用这种心境修,要修得好也难。为什么?现在的社会,物质生活太好了,不去「先天下之忧」,不去「生于忧患」,每天一享受了,很容易就贪着了,就堕落了。顺境淘汰人,所以人真的要生于忧患,战战兢兢,不要享福,修行人一享福,基本上没有不倒的!所以佛陀灭度以前给我们八字真言:「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苦」就是绝对不能贪着生活的享乐。所以活一天,精进一天,绝对不染着什么世间的人事物。
 
所以这些能承传这么多代的子孙,那就是「善为玉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他祖先的风范,让他们效法,福田心耕,他们百世去学习他祖先的精神。
 
这个少师,荣,他的祖先「惟救人」。而且这个「惟救人」,也确确实实,就是完全看到当下这些人的危急跟苦难。那我们现在有没有看到世间人的危急跟苦难?我们刚刚说的,现在是整批整批人跳到三恶道去,「十法界依正庄严」。
 
我记得读到《孟子》讲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提到「恻隐之心」的时候,孟子举了个例子。有一个小婴儿瞬间就要掉到井里,一命呜呼了,任何人在那一刻突然看到这个景象,请问他会怎么做?人那时候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瞬间就扑过去了。能救得上,哪怕扑过去的时候,把腿都给跌得遍体鳞伤,我相信他也会觉得值得!这个就是人的「恻隐之心」。
 
而说实在的,我们假如用佛法来看,这一个婴孩掉下去,他损失的是一条命,可是他假如没有造业,他又去投胎转世,十八年之后他可能又是个青年人。但是假如世间的人没有明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每天都造杀盗淫妄、贪瞋痴慢的事情,他哪一天无常到来,一掉下去,掉多久?那用《了凡四训》里面讲,永沦万劫不复。那三恶道,求出无期。这个就是我们现在娑婆界的众生,没有闻正法,在干的事情。比杀盗淫,比贪瞋痴,觉得这个叫有本事。不得了啊!所以他是比那个小孩掉下去还严重!
 
我们明白这个真相,我们有没有做出整个扑过去拉住的一个动作?这个就是勘验我们的慈悲心。所以师父讲到,「汤恩比教授常常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我有时候跟学员在交流,我说,「诸位学长,大家听完这句话了,解决二十一世纪唯一的法宝,『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句话大家都听过了,我们的生命有没有改变?」不然不又是一句知识而已嘛。就是说救这个世间的方法,我们知道,在我们的手上,我们怎么还可以见死不救?你说其他的民族他连孝道他也没那个概念,他也不知道什么叫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那就另当别论了。我们都知道了,还袖手旁观,那就麻木了,那学佛法,基本上都还是变成一个知识而已了,拿来消遣的。
 
所以师长期许我们,「遵圣贤教诲,弘仁爱大道,秉弥陀悲愿,促寰宇和平」。真正有心要护念娑婆界的大众,以至于真正有心要为宇宙众生做个好样子,什么时候可以做?不是往生可以做,当下即可以做。师父这两句话就给我们点得太好了,给我们指导得太具体了。「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现在就是「遵圣贤教诲」,一心一意,为正法久住,「弘仁爱大道」,孔孟学说、大乘佛法;「秉弥陀悲愿,促寰宇和平」,弥陀的悲愿,「一切皆成佛」。「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速生我剎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这个话难道要往生西方才可以去做吗?那我们读《无量寿经》,不是边读边分别,边读边执着?是不是?以后才能做,这不叫分别执着嘛。师父常讲的,学的每一句经句,如何落实在当前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
 
而且,当前在娑婆界弘仁爱大道、弘正法,这真正给宇宙做供养,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做的,「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十方诸佛为什么赞叹释迦牟尼佛?这么浊恶的世间,他转大法轮,难度太高了!「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己身求安乐」。所以其他佛国土的佛菩萨,「人家这么难都做了,我们随喜,效法」,修行人都效法。那我们要学释迦牟尼佛,所有的人都赞叹了,那你不就是供养他了嘛。你难行能行了,就是最大的供养。就好像我们一提孝道,就想到哪一位圣人?舜王。一想到他,「哎呀,人家这样都能做到了,我们再不做太丢脸了。」其他的佛国土一看,「哇,这个五浊恶世,释迦牟尼佛转大法轮,哎呀,我们这里比他那里容易多了,我们再不做,哎呀,太丢脸。」广修供养。
 
所以我们在这个大时代,在这一片国土上,在这一个娑婆世界上,都可以效法释迦牟尼佛、效法阿弥陀佛,我们来依教奉行。所以一心惟求正法久住,一心护念苦难众生、救度苦难众生,就像师父常说的,「这个世间人,我们总不能见死不救,要把他们拉回到正常的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轨迹。」
 
这个是我们从杨少师荣的祖先,他们的行持,给我们的启发,我们怎么透过他们的心境,我们效法,来落实在我们现在自己的因缘、工作上面。
 
接下来是鄞人杨自惩,他的整个行持,我记得我看「了凡四训」电影版,每一次看到这个鄞人杨自惩,我眼泪都忍不住。你看他每一个过程,打那个囚犯,就像打他自己一样,爱民如子啊。他马上跪下去,「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这是气概啊!他虽然当官,有没有丝毫留恋功名利禄的心?他假如还有顾忌,他就不可能讲出这么有正气的话。当然他的上司也不简单,一提醒了这些道理,「宰为之霁颜」。他马上能接受,「哎呀,你提醒的也是对。老百姓变成这样,我们要负责任。」
 
而且这个杨自惩,又到监狱里面去看这些犯人,看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赶紧帮助他们。大家看过那个电影版没有?你看那几个犯人,「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结果那个电影里面就演到,那个犯人在那里:「现在哪有这种失心疯的人,还会管我们这些人?」他的属下讲话了,「你可别这么说,我们的大人是做得到的」,你看杨自惩也是感动到他的下属。
 
结果当杨大人端着粥进来了,你看那个犯人的反应。这都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为那个是人生走到谷底了,又看到一个这么仁慈的人,可能就把一个人的善心完全给唤发出来。你看他说,「小的有来世,大人您就是我的再造父母了!」
 
所以在监狱里面推展传统文化,那是功德无量啊!张厅长、高监狱长,那个真的都是监狱的菩萨,把这些人真的当兄弟。作的那首歌,那是高监狱长作的。下次请我们张晓东老师跟马涛老师唱给大家听,他们是真正到监狱里,很长一段时间,跟服刑人员一起学习、成长,也是我为什么要叫他们两个唱,因为他们是从内心、真心里面唱出来的,他们能感同身受这些服刑人员的状况。那首歌叫「兄弟别放弃」。
 
所以这些行持,大家假如好像觉得,悲心不是很强,赶紧把「了凡四训」电影版的「积善之方」放来看一看,马上那个心地就非常的慈悲,就效法这些人。
 
而这一个故事里面,好多点都是我们的学处,善学。这里还有哪里很值得学呢?「与其妇商之」。杨自惩很尊重他太太,没有说「干好事,我说了算」,还是很柔软,尊重他太太,商量。他太太先了解情况,一了解情况了,马上肯定、支持她先生做的善行,这个难得啊!
 
在《了凡四训》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善行,难行能行,就是江西舒翁,「舍数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这个是难行处能行也。他去教书教了几年的收入,完全就是去救一个人,这个不容易啊!
 
刚好《德育古鉴》里面就把他讲得详细一点。就是江西舒翁刚好到湖广两年,当私塾老师,结果在回家的路途当中,登岸散步,休息的时候,看到一个妇人哭得很伤心,说她先生欠官银十三两,要把她卖了去还债。结果她说,「我去了之后,我的孩子还在襁褓当中,没有我哺乳,必死无疑」,所以她哭得就很凄凉。江西舒翁马上,「我回去跟我们那些从江西一起来的教书先生商量,每个人一起出一两,一定可以帮助你。」就回去商量了,一商量,其他的人全部不愿意。
 
读到这里,我们也是感觉,反思,我们自己从事教育工作,真正遇到这些情况,我们能不能像我们讲的、说的那个道理去做?假如不行,那做出来的行为,是在毁谤正法。讲的都是正法,自己没做到,人家一看,这个正法不能学,全部都是伪君子,那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全部都变成谤法了。
 
但是,他又看到这个人这么可怜,其他的人不愿意,他就把十三两全部解救了这个妇人。结果离家还有九十公里,他已经没有任何食物了,旁边的人还非议他,还笑他,「你看,活该。」然后到家前两天,没有食物吃了,有一些可怜他的人,请他吃。但是你看以前的人真的很不简单,那个心地非常仁厚,人家请他吃,他不敢吃饱,不好意思。
 
结果一到家,「太太,我已经两天没吃饭了,很饿,赶紧去弄一下吃的。」她说:「没米了。」「没米去借啊。」他太太说,「都借了好几轮了,就等你回来买米了,不能再跟人家借了。」她先生就把这个事情跟她讲,「我两年收入全部救了那个女子。」你看他太太听完,随喜他,我说这个太太太不容易了!然后说,「没关系,我有办法,我们有家常饭。」结果,就跑到山上挖苦菜的根,把它煮烂,他太太说,也可以吃个饱,就煮给她先生吃了,「同食一饱」。我相信他们夫妻吃下去,一定也是很欢喜自己没有对不起良心,尽心尽力做了这件事。
 
结果当天晚上,两个人躺下去了,听到外面有人说,「今宵食苦菜」,今天他们夫妻吃了苦菜,吃了菜根,「明岁产状元」,明年就要生状元。夫妻两个人一听完,哎呀,赶快起来,谢天谢地,两个人赶紧披上衣服「向天拜谢」。明年生儿子叫芬,芬芳的芬,「果中状元」。
 
我看到杨自惩跟他太太商量,就想到了江西舒翁这个例子,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三个故事,讲到了正统间,谢都事非常仁慈,「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当然,对于我们来讲,现在好像也没有可以什么乱杀人的。杀不了人的命,可是我们可能杀了人家的法身慧命。我们没有做出正确的引导,没有做出正确的示范,误导人,或者让人丧失信心,那这也是杀人慧命。所以我们做这个事情,要常常像《诗经》里面讲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来做。
 
当然,读这些故事,这些戒杀生,我们也很感动。在宋朝很明显的,曹彬,他也是当将军。其实他是宋朝的开国元勋,宋朝最后统一,是曹彬去统一的,去收复这个土地的。而那个时候要进城的时候,他就说他病了,所有的将军围过来,「大人,你怎么了?」他说,「我的病只有你们可以治好。」那以前这些当将军的人都特别有义气,「大人,有什么我们能帮得上忙的,你但说无妨,你讲了,我们马上做。」「我这个病,你们只要入城不妄杀一人,我的病就好了」,就跟这些将军约定好。我们可以想象他少杀多少人,而且他的军队是绝对不滥杀无辜,又不偷,又不抢任何的东西。
 
而且他可贵在哪?找到了妇女,赶紧把她放在一个地方,命令信任的士兵守好。因为有时候在那个乱局当中,可能这些军人会烧杀掳掠,就麻烦了,可能就毁了一个女子的一生,或者毁了一个家庭的太太、夫人都说不定。所以他很慈悲、很慈悲。结果等事情结束了,再把每一个妇人送回去。假如这一个女子的父母都死了,「备礼嫁之」,他还帮她们张罗,备这些礼物,把她们嫁出去。
 
我说这个都是极仁慈之人。我说曹彬假如念佛,求生净土,一定可以往生。所以大家以后到庙里面去,这些都是天神、地神,都很有慈悲的,你们进去了,跟他们交流念佛法门。所以去拜拜,也不要白拜,给他们介绍这个殊胜的法缘,求生净土。
 
而且他回去,他都是立大功的人,从没有给家人讲过他有多少什么功业,非常的谦卑,然后都是拿着很简单的物品回来的。可是他的堂弟,曹翰,也是将领,跟他同时去打仗。可是,他打江州的时候,因为打了很久没打下来,最后打下来以后,他就非常生气,命屠城,就把那一整城的人全杀光,而且还把那些金银财宝,自己统统拿走。所以他这个堂弟虽然当大将军,后来就死了,不到三十年,他的子孙沦为乞丐,造业太重。而曹彬这么仁慈,后来他的几个孩子统统很有成就,甚至于好像他的孙女还做了皇后。这不只是福荫,还是他的家教好。这个是不妄杀的一个榜样。
 
包含下一个故事,莆田林氏,「无林不开榜」。这个老太太的行持,真的是爱众生,有耐心有恒心,都不觉得苦,不觉得累。看到人家吃了不饥饿了,心里愉快,比他还高兴,那最后是子孙有「一升麻子之数」,都考上功名。
 
我们现在想一想,我们这个时代,还有没有这种家族?「无林不开榜」,难怪我们福建人说,「陈林半天下」,这个林氏,莆田林氏,这个福报太大了。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少看到说,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是善人,都很有成就,现在这样的家庭愈来愈少?根源,人心不古了,没有像以前的人那么厚道,「人饥己饥,人溺己溺」。
 
我们学古圣先贤教诲的,我们期许自己,我们来做榜样。我们的家族也能够这么样的殊胜,给世间人信心。所以故事,我们不能白听、不能白看,看完了,把他们的德行、心境领纳在心中,当下去效法,那我们是真正受持「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每天都有体悟,每天都有提升,每一天都不空过,神交圣贤,神交古人,神交佛菩萨。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最后,有一个问题。
 
问:「亲兄弟,明算账」,对不对?
 
答:这句话没有在四书五经里面。《弟子规》说,「财物轻,怨何生」。其实现在很多风气,那都是西方的一些思想逻辑。什么go Dutch(各自付账),是吧?是不是叫go Dutch?大家去感受那个气氛,怪怪的。就现在就是这个情况。其实,你叫我这么做,我做不出来的。但是,假如人家都先付了,你都坐在那里,两次、三次,那你真的也是够可以的,占人家便宜啦,是不是?很自然的,人家付了,不好意思了,下一次一有机会就付了嘛,大家都是道义嘛。
 
我读初中、读高中,很重感情。我们那个初中同学,大家都常常聚会,有时候七、八个人一起吃,叫别人去付钱,怪奇怪的,我都自己去把它付掉。所以很多人都喜欢跟我出去。但是你说我们吃亏了没有?没有啊,父母教给我们就是这种情义的态度,没吃亏,挺好的。走到哪儿还没饿死,都挺好的,跟人家都是道义之交,都很亲。
 
所以还是依经典,「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但是切记,绝不可占人便宜。
 
好,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