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了凡四训》心得分享(第十二集)

时间:2016-01-22 15:09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amtb.cn/rsd/rsd.asp
  
蔡礼旭老师 2010/6/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3-012
 
大家好,刚刚最后,我们荧光幕上留了一句六祖惠能大师的教诲,「一切福田,不离方寸」,这句话也总结师长刚刚讲的几个例子。他们都是发自至诚的心去帮助人,去救人,去爱护人,所以感得的果报都非常殊胜。
 
我记得我第一次看「了凡四训」电影版,有两个版本。每一次看到「积善之方」,这几个故事,都是发自至诚心的。我们边看,感动得流眼泪,也生起效法学习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行仪。
 
我们看了会感动,也代表我们确实像《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而且常常看看这些风范,砥砺自己,勉励自己,不能落人后。像印光大师的墨宝里面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人总要信任自己,鼓励自己,成就自己。人有这种志向,都得佛菩萨在冥冥当中加持我们。奋发改过之人,「天开其慧」。
 
大家记不记得,这一段也是夏莲居老居士给我们的教诲。「天赐之福,先开其慧;天降之罚,先夺其魄」。所谓「惭愧,奋发,改过」,我们看到这些榜样,人家都无私无我,全然的去帮助人,我们还常常想自己,生惭愧心,怎么从心地上去改;然后「奋发」,舍旧图新;这个叫「天开其慧」。人有这一些态度起来了,老天、佛菩萨都加持。
 
「悠忽,昏惰,自欺,饰非」,这些状况,那就要很警觉了,这可能是愈趋愈下,我们一直往后退步了,「莫知底极」,不知道要退到哪里去了。我们学佛的要有警觉性,退到三恶道就不得了了,那就真的是太冤枉了,太糟蹋了这一生闻正法的机会了。
 
「自欺,饰非」,这些状态要警觉。其实这个状况,就跟师长今天一开始讲的这些状况是相类似的。「吾辈身为凡流」,这一句「身为凡流」,我们得要承认。因为学习,「学贵自知」,人不知道自己的状况,不知道自己的过失,要改不容易。假如人常常觉得,自己觉得良好,「我不错了」,自满了,上不去啊。而且我们看到这个「凡流」,我们是凡夫,不只是凡夫,还是业障很重的凡夫。祖师大德讲,「业不重,不生娑婆」。我们是娑婆界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些话我们得常常想想,才知道自己的状况,怎么去改过。
 
就像《无量寿经》上说的,「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个都是提醒我们最严重的问题。包含释迦牟尼佛,号「释迦牟尼」,都是对我们的大慈大悲的提醒。「释迦」是仁慈,「牟尼」是寂灭,就代表我们在这个世间会感应到阎浮提来:第一个,不慈悲,太自私,太自私自利;第二个,不清净,很容易贪着、染着。
 
所以师长一直提醒我们,要有成就,一定要放下五欲六尘的沾染,不要贪着。与人无争,与事无求,什么都好,都带着感恩的心,不带着占有,不带着计较,不带着要求,活一天,不要为自己了。
 
其实师长这些话,都是直接对治我们最严重的习性。「不再为自己了」,那效法释迦牟尼佛的慈悲。这一生什么都不求了,寂净,不贪着,清净。一心唯求正法久住,一心为苦难众生,「为佛法,为众生」,人时时把这个心境放在心上,很多习气慢慢就淡了。为别人想了,自私自利慢慢就淡了。
 
所以,我们看到这「吾辈身为凡流」,真的要很真实的勘验我们自己的状况。包含《地藏经》上讲的,地藏菩萨救度我们苦难的众生,把人给劝出去了,没有落到三恶道,没有落到险道,但是过没多久又要冲进去了,地藏菩萨又赶紧把我们劝出来。我们看到这里,想一想,太对不起地藏菩萨啦!地藏菩萨大慈大悲,「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样弘愿的菩萨,我们还劳烦他一次一次的来救我们,我们又一次一次糟蹋了他的苦心。
 
其实我们在师长的行持当中,看到了佛陀的慈悲,看到了菩萨的不疲不厌。师父老人家今年讲经应该是五十三年了,学佛应该是五十九年了。以这五十九年的修学智慧,和盘托出,来成就我们学生。我们有时候想一想,假如这一生不成就,光是辜负师父,这个罪我们就不好算了。
 
我们想起师公讲的,「你学佛就得作佛」,要有这个气概。印光大师,这都是我们的祖师师承啊,我们把那个精神体会到。印光大师的墨宝不多,但是我们看了都非常的震撼。印祖有一个墨宝,「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还有一个墨宝,「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这个话很恳切啊!「方能消宿业」,我们没其他方法了,得老实啊,得真干,才能消除业障。
 
其实今天一开始讲的这个部分,就是勘验我们的状况。我们是愈学境界愈好,「或梦幢幡宝盖」,「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这个就是我们清楚,我们愈学愈提升了。可是假如我们的情况是「夜梦颠倒」,「心神昏塞,转头即忘」,「闻正论而不乐」,那就是愈学愈往后了。
 
其实,所有退步的问题,最根源的还是不够老实。其实问题也不是很复杂。什么是老实呢?肯依教奉行。你说依教奉行什么?一句就好了!祖师、佛经千言万语,我们先抓一句,从一门先入。有时候一下要做十句,要做这个了,又忘了那个了,不如我这一段时间,就好好做这一句。「话说多,不如少」,闲话少说,专注突破这个问题。或者就不讲人家的是非,「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或者就持一句,「置冠服,有定位」。我这一段时间就「礼敬诸佛」,对人、对事、对物,至诚恭敬,把东西都放好,人家交代的事,我们非常慎重的去面对,去负责,去尽力。

 
从一法入。这一法真做到了,心清净了;这一法真做到了,忠诚了,恭敬了。这所有的,不管是真诚、恭敬、尽忠、清净、慈悲,心都是跟性德相通的。心真清净了,真诚、平等、慈悲心现前了。心真慈悲了,念念为人想了,心也自然真诚、清净、平等。心是相通的。
 
好,所以假如有这一些状况出现了,那得要鞭策自己,不能再不依教奉行,不能再自欺了。我们修学的法门又不是很复杂,念佛法门。而且这个法门「三根普被」,这个是大慈大悲啊。有些法门我们根性不够,还学不了。比方我们现在学禅宗,几乎没有人学禅宗开悟的了,不是这个根性啊。密宗,这个都不是我们能学得好的。对道理又不容易很深入理解,可是念佛法门是你不理解,只要你肯念,你还没完全理解,念佛,都有大利益。只要老老实实念,至诚的念,一句佛号是万德洪名,都可以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么大的福气,被我们遇到了。
 
所以说老实得大利益。「老实者,精诚之快捷方式;狐疑者,精诚之大敌」。我们看刘素云女士,她一开始念佛的时候,也不是听很多经,但是她就很老实,「佛不会骗我,老和尚不会骗我」,就念。人家几年下来,红斑性狼疮都好了,得大利益,而且还为所有念佛人做最好的榜样。光是这个为所有念佛人做榜样啊,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人用功念佛,她不知道要成就多少人往生。光是这个功德有多大!所以能够为人演说,那真的是功德无量。
 
那我们学习都有这个心境,我们学佛了,就应该做家人的榜样、做社会的榜样、做佛弟子的榜样,要有这种志气啊!包含深圳黄忠昌居士,他三十岁左右,也不是说长期学经教,没有,他就是老实,他也有使命啊。师父说,以前的《净土圣贤录》里面,三年、五年有成就的人很多。假如现在都没有这样的榜样,可能世间人就「那都是以前的人才可以,我们现在不行了」。人现在很容易就找借口退缩了,「以前的人才行,他们才有那个根性。」真正有志气的人,「不让古人,是谓有志」,应该是古人做得到,我也做得到;都没人做得到,我也肯去做!这才是大丈夫。
 
我刚刚讲「大丈夫」,诸位女士会不会觉得,哎哟,怎么都讲男的,没讲我?诸位女同修,你们可是念《无量寿经》的人,早就「厌女转男」身了,是吧?不是往生才转,现在就要转,转我们这个业报身。
 
其实说实在的,我们光看自己的身体,七孔都出不洁之物,这个是业报身,我们是酬业而来,光看到就要觉悟了,不能再轮回了。要换身体了,要换「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这一生就要证,就要能作阿惟越致菩萨,要有这个志气啊。
 
所以我们看到这些榜样,都是我们身边的人,都是我们的同修,人家都能做到,我们要有志气。黄忠昌居士不简单,他老实,「老实,精诚之快捷方式」。「狐疑」,这样能吗?真的能提升吗?能得利吗?一狐疑了,这个「精诚」就提不起来,「精诚之大敌」。这个「狐疑」,怀疑自己,怀疑经典,就麻烦了。
 
刚刚跟大家讲到印祖,这些都是印祖很重要的教诲。「念佛方能消宿业」,就告诉我们要老实,只有这个方法可以打出六道轮回,横出三界。一知道了,没有办法,只有这个救命稻草了,死心踏地就抱着了。人错估自己,「没关系,我还有能力,还早」,一天拖一天就麻烦了。「竭诚自可转凡心」,这个「竭」当中,尽心竭力,就可以转这个业报身为莲花化身,为莲池海会,就这一句佛号就能转。「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势至菩萨亲自来给我们作证明,要有信心啊,印祖就是大势至菩萨。「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一段话一定要背起来。
 
今天又派作业了。好,我们改天会考。我们在古文班说要会考,我们也要会考。我们找一天大家一起买点巧克力,尽量气氛放松一点,比较不会背不出来。就像我们以前考试,保持平常心才考得好。平常心是道,因为你不背熟,遇到境界不容易起来观照。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我们工作当中,我们有没有「上敬」,有没有「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什么工作,来,我先,我来做。「成人之美」。常常欣赏别人,随喜别人,协助别人。「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
 
大家细细去分析这一段开示,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都在里面了。所以我们能遇到这些高僧大德,那真的是稀有难逢,这都是性德流露的法语!我们有时候太容易拿到了,念念念,哦,差不多嘛。可你仔细一思量,「上敬」,六和敬,「下和」,敬,礼敬诸佛;「忍人所不能忍」,忍辱啊;「行人所不能行」,广修供养;「代人之劳,成人之美」,你成人之美,随喜功德,称赞如来;「静坐常思己过」,忏悔业障。不都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含摄在里面。
 
说到这里,我都觉得我们很幸运。师父从《大藏经》里面给我们拣选出来修学的法门,我们自己进去里面摸,摸半天都不知道纲领在哪。就师父抓的,「心有根本,行有根本。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有根本」。这个开示的背后都是师长的慈悲啊,怕我们不能理解菩提心,变成五个心,让我们能从各个角度去体会,我是不是在菩提心当中?我的心真不真诚?我的心清不清净?很容易洞察,才知道去改心啊!「行有根本,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五个行门,就包含佛陀一大事因缘的教诲都在其中。而我们很好观照,不难背啊。
 
三福、六和、三学、六度、菩贤十愿,这要背起来,还有「印光大师开示」,还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还有「四十七品」,要尽心尽力,这一些教诲太难得了,常常起来观照,受益无穷。「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些正念一提起来,邪念就转了。
 
其实说坦白话,人不有点压力,真的容易懈怠。日复一日,真的是「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得有点压力。所以,大家多多包涵,我手下就不……呵呵,我们这么难得的因缘大家聚在一起,要互相成就,互相切磋,互相鞭策,这才是好的同参道友,「直心是道场」。「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两个人都错了,没有尽到朋友、道友的道义,那叫人都没做好,那怎么作佛啊?《弟子规》是做人的根本。我们体会这一句「善相劝,德皆建」,是道义,「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怕得罪人,嫌麻烦,这个都不是道义的存心,都是自私自利的存心。
 
所以,印祖给我们很大的鼓励,「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经文上讲到的,我们「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师父一开始,给我们开宗明义,对修行就有非常正确的了解。师父说,什么叫修行?叫修正行为。
 
真的,明师难遇啊!你说我们一开始学佛,就是这么正确的认知,很多人绕了几十年,都还没到这个认知上哦。你说那个常常跑庙里在跟人家烧香拜佛的,他知不知道什么叫修行?他不知道啊,他拜一拜,就有福报,就保佑了,迷信啊!所以真的是「人师难求」,「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师父修行这么高,一解,都用最简单让我们马上可以领会的道理,让我们知道怎么下手,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从这几个角度去观照。
 
人不见自己过,其实还是在自欺,没有拿着经典来对照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肯对照了,不可能不发现过失。所以夏莲居老居士,都是大慈大悲,都是过来人,把修行的心境都告诉我们,修行的关键,都在他的《净语》当中流露了,劝勉我们。「学者须打破自欺一关,始有商量处」。我们还自欺,那不可能修道了,没得商量了,那只是玩弄正法而已,没得商量了。「须灼然见得自己满身过失,功夫始有着手处」,知道怎么下手。
 
所以其实我们假如知道修行就是改过,不自欺,一发现过失了,不是难过,不是没面子,是高兴:我发现了,我能改,我才能进步啊!发现自己过失,别人提醒我过失,是高兴的事啊,这个就是心态的问题了。「我今天没空过,我发现过失了,我能改」;「今天人家还告诉我过失了,我没有浑浑噩噩过一天,我感激他,他是我的贵人」。人会有烦恼,会有不愉快,那都是我们处世的心态不对了,没有照经典去做。
 
我们在接受别人过失,感激欢喜,人家就愈肯提醒我们,这互相感应啊。「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这也是感应,「渐相亲」,感应包含了一切。
 
世出世间,什么道理不是感应呢?知道感应的道理了,要成就自己、要化解灾难,就不难了。成就自己往生作佛,「心净佛土净」,那心清净了,不就感应了嘛。「生则决定生」,清净心就感净土,老实念佛,就有把握了。人心善,风调雨顺;人心不善,天灾人祸一大堆。那我们现在要化解灾难,不就是从这个心地去招感吗?心转,境界就转了。
 
所以,我们的心态对了,种种殊胜的善缘就感应来了。有些人,我们自己在想事情,「哎呀,我怎么都没遇到贵人?」这个念头起来,叫罪加一等。第一个,你旁边的贵人,都被你看扁了,你还说没贵人;再来,还怨天尤人,就加一条罪了,不反求诸己,还怨天尤人。
 
我记得我那时候在澳洲跟大家交流《弟子规》,有一个同修,他比我早认识卢叔叔好几年,他听我分享的时候讲到卢叔叔,一下来,中场休息好像是二十分钟左右,他过来说,「卢叔叔对你比较好。」我一听,我就觉得很奇怪,不舒服。这个道理怪怪的,怎么对我比较好?而我是亲身看到卢叔叔真的是平等心。我们寝室住了九个人,他对其他八个人都非常爱护。有七十岁的人,也有二十来岁的人。对七十岁的人,他像父亲一样恭敬;对二十岁的人,像自己孩子一样爱护。但是我们居然说,卢叔叔对谁比较好,那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嘛。那这一念心有没有造业?有啊,这叫毁谤圣贤人啊。
 
我另外有一个朋友很有意思,他说「阿弥陀佛对你比较好。」我说你这句话造阿鼻地狱,你这个叫毁谤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对一切众生都是大慈大悲,哪有说对谁比较好的?问题不在阿弥陀佛那边,问题在我们自己这边。「阿弥陀佛为什么不加持我?」因为我们的心不正嘛。你心不正,还加持你,还得了啊。加持是要自己去感应的。说实在的,我们没有受教的心,阿弥陀佛现在来,我们还嫌他啰嗦,「去去去去去。」他怕我们造口业,不敢来了。
 
不要说远的,就说我们的父母就好了,那是堂上两尊菩萨。菩萨给我们讲几句,我们觉得怎么样?不要说太远了,就堂上二老是菩萨就好了啦。这么一心一意都为我们,听几句我们就听不下去了,那你说佛菩萨来,不给我们轰出去才怪。
 
所以真正明白道理了,这个「反求诸己」不是理论,是事实真相。好,这个要勘验。「发现自己过失,立刻就要痛改啊。改正自己的过失,叫真修行!我们每天磕那么多大头,念那么多佛号,处事待人接物都不能落实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那我们的佛是白修了,成就很有限。佛不是这样教导我们的。」佛都是让我们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
 
所以真肯真干,这一些不好的状况,慢慢就会改善。人要有决心,要有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态度。现在还是会打瞌睡,没关系。你们笑什么?我没有什么其他意思,你们不要误会,我讲话的时候绝对没有针对哪个人,天地良心。不过大家可以学习经典里面的模范,「头悬梁,锥刺股」:把头发绑起来,你一打瞌睡,「啊……」;「锥刺股」,拿一支锥子,一打瞌睡了,从大腿戳下去,不能流血的锥子。
 
哎,人家才是为了考功名,这样「头悬梁,锥刺股」,我们是要干什么?要成佛作祖啊,比他的目标大多了!那种决心应该要百倍千倍,甚至亿万倍于他才行,那个成就不能用数量较量的呢!
 
我有时候想,人家王永庆,活到那么大年纪了,每天都不懈怠,慢跑。这么样战兢惕厉、诚惶诚恐,他才成就他一生的事业,他财产这么多。请问大家,我们现在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事业跟他的事业比起来,大多少?我们是了结无始劫来的生死轮回,跟他那个事业,他不能比啊。请问我们努力比他怎么样?那一比,哎哟,我们这么修行,那根本就不可能有成就的。人常常这么一观照了,勇心要提起来,勇猛心。耻心要提起来,这么干那是玩弄佛法,成就不了的。
 
好,这里提到了,「无事而常烦恼」,这个都是精进不够。人要警觉啊,不用功,烦恼就来了。所以真的要突破,勇猛精进。一有时间,念佛、听经、读经,然后为大众服务,落实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只做这一些事情,不打闲岔。能这么样去用功,保证三个月、六个月,这所有的恶的现象都没了。
 
所以师父讲了,以前一开始做恶梦,精进之后就从来不做恶梦了。还会做恶梦,我们要生惭愧心。这里讲说,「夜梦颠倒」。
 
古代读书人,有一位叫杨翥,他自己晚上做梦,梦到摘了人家两颗李子来吃。他马上反省,这个一定是我平常道义的心不足,信义不足,才会在梦中还偷人家的东西,罚自己好几天不吃饭。
 
好,我们下定决心,连在梦中都在勘验自己,但是也不要明天一大堆人没吃饭。肯下这个决心也好,提醒自己。
 
「甚则妄言失志」,说丧气话,这个都是不相信自己。「信愿行」,首先要从相信自己有佛性,可以成佛,相信依照经典去做,一定这一生可以有成就。
 
所以说「此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就像《无量寿经》说的,「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所谓洗心革面。学问贵在变化气质,真的这个心地转过来了,这个面貌、气质就变了。
 
这里讲「慎勿自误」。欺骗别人不可悲,欺骗自己那才可悲,误了自己,那就是最冤枉的事情。所以,清朝彭二林居士特别劝勉我们,绝对不要糟蹋了「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无量寿经》里讲,「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这都是我们无量劫来供养诸佛如来,得到的一个难得的因缘。再把它丧失掉了,下一次什么时候来?下一次来又无量劫了。
 
这个道理想明白了,那还有什么比这个因缘更重要的?人的取舍就出来了。能成佛了,那真正的道义,真正的利益家人、利益有缘人才做得到。不然我们没有智慧,「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所以为什么阿弥陀佛说的,「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你没「坚勇求正觉」,没有真实智慧,怎么帮人?统统都是情执而已啦,发的都是空愿啊!所以这个机会我们能脱离六道,成佛作祖,能广度众生,不珍惜这个机会,统统变成虚的了。
 
弘一大师往生那个时候,告诉他的学生,「我临终的时候流眼泪,你们都不要紧张,也不要动我,我一定是看到佛太高兴了,才会流眼泪。」弘一大师说,悲喜交加。看到阿弥陀佛了,自己能有成就了,那个大悲心才用得出来,欢喜,生大欢喜,自己最大的心愿,见阿弥陀佛,见到了。「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万修万人去。我们想起善导大师的话,「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我们真肯相信一句佛号能有成就了,老老实实念,不是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护我们,念的当下就护我们。而且还不只阿弥陀佛护,是十方诸佛都护念念佛的人。这个是《阿弥陀经》,我们就很清楚了,「十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所以《阿弥陀经》有另外一个名字好像就叫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大家从这些去思维,这太难得了。若人识得此法门,一切诸佛皆随喜。一个人真的知道念佛法门,肯学了,其他诸佛都不跟你介绍其他的了,「哎呀,好啊,第一弟子啊。」「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最好的机缘。
 
弘一大师很多的提醒,都是为了让我们看懂这个机缘。人懂得机缘了,才能知缘、惜缘、造缘;知福、惜福、造福;知恩、感恩、报恩。你说知缘、惜缘,怎么造缘?「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念佛生喜」就是惜缘。「受持广度生死流,佛说此人真善友」,造缘!
 
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每天都出去招生,是不是?不只他们招生,十方诸佛都帮阿弥陀佛招生。阿弥陀佛十七愿,「十方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你看那是何等的豪情、壮志!「我要做好,好到十方诸佛欢欢喜喜去帮我招生」,我们不得不佩服阿弥陀佛。难怪十方诸佛说,「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啊!
 
所以不是往生才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现在就要跟阿弥陀佛同样的心愿解行啦。现在就要帮西方极乐世界招生,然后佛说,「嗯,孺子可教也。」「佛说此人真善友」,造缘。
 
所以那一天,师长前天在明伦堂给我们开示。真的,师长是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啊。释迦牟尼佛灭度三千年左右了,老人家又把释迦牟尼佛的行持,三千年后又给我们表演一次,那个难度,不亚于释迦牟尼佛。当时候在印度是宗教之国,只要是修行人,人家尊重啊。三千年后,末法时期,人家还批评,还误会,以为是迷信。甚至于,佛门还排斥、嫉妒,师父在台湾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不敢留师父,过夜都不敢,留吃顿饭算是很有人情了。连师父到美国去,佛教都不给他办护照,还是万国道德会给师父办护照的。可是师父毫无退缩,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而且师父也深明经义,事事无碍,理事无碍。障碍在自己的退缩,绝对不在境界上。所以你看师父写出来那些宝贵的体悟,真的都是我们最好效法的模范。「处逆境,随恶缘,无瞋恚,业障尽消;随顺境,处善缘,无贪痴,福慧全现」。包含我们电梯那一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那是师父离开台湾的时候写的。另外一句「处逆境,随恶缘」,那是离开新加坡的时候写的。
 
所以你看师父会修,一切顺逆境界统统是菩萨道场,所以师父提升境界快,又把这个方法告诉我们,我们肯受持,大利益,大福报。所以按照逻辑来讲,我们这么年轻跟着师父学,成就比师父低,那是我们对不起他老人家。肯老实,依教奉行,那就成就应该不低于老师。为什么?和盘托出,让我们不走弯路啊。
 
而且,我们的成就愈好,谁最欢喜?那父母、师父是最欢喜的事情了。我们当学生的不要常常想,「那是师父才做得到,我们做不到。」这种念头,那就是让父母老师最伤心的事情了。呕心沥血,呕了半天,「你做得到,我做不到」,那不是白吐了吗?是不是?常常能去体会父母、体会师父的心,人那个良心就出来了。为什么?人的良知,大根大本,「孝亲尊师」啊。
 
看到师父一生对我们的护念,人的良知就起来了,那知缘、惜缘、造缘。这个世界,人心都迷茫了,不知道路在哪。所以你看师父那天讲到,我们为正法久住,为苦难众生,为现在的人类回到正常的轨迹而努力,不能见死不救啊。正常的轨迹:伦理、道德、因果。师父这一个存心就是观音法门,大慈大悲啊。所以我们惜缘、惜福、知恩,真的提得起来,师父每一句教诲,如贫得宝、久旱逢甘霖的心来领受,一句都有一句受益啊。
 
所以《弘一大师传》讲到,「人身难得,是万古一瞬的因缘」。我们常常念「开经偈」,都是这样的一个提醒,「百千万劫难遭遇」。「佛法难闻,是历劫不遇的际会」。因缘聚会,一佛出世,千佛拥戴。不只是释迦牟尼佛示现千佛拥戴,在这三千年的佛法、正法弘传,又不知道有多少圣贤人来给我们作表演,来护念我们了。我们讲最近的,净宗十三祖,就是这些祖师把正法就这样传给我们了,太难的际会了。「错过了,没有人能承担这份过失」。这个错过了,就再等无量劫了;错过了,那真的是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历代高僧、大德、祖师,更重要的,对不起自己了。
 
《了凡四训》,「改过之法」,这一集刚好讲完了。我们真的要时时保持耻心、畏心、勇心。人能真正学了以后就不再忘记,去力行,三、五年都会有大成就。祖师讲,「闻教便行,奚待更劝」,一个人闻了教诲便去力行,那不用再常常得要去鼓励他,得要去提醒他,不用了,他学一句做一句,不用人家劝了。
 
接下来是「积善之方」。开头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也是提醒我们,对真理没有丝毫的怀疑。不见得是学佛的人就是信佛,所以师长讲到,他受完具足戒,回去看李炳南老师,李老师那时候在慈光图书馆。以后大家去台湾很方便的时候,我再当东道主,把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师、方东美教授,他们留下来的足迹,包含李炳南老师当时候住的那条街就叫正气街,感应,圣贤人住的街还叫正气街。李老师在慈光图书馆,远远的,师父才刚进门,「你要信佛啊!」师父那时候受具足戒,又在佛学院讲课,还叫我要信佛,一下子都不知道老师的意思是什么样子。李老师带着师父坐下来,慢慢给他讲。
 
所以,信是善根,「信为道元功德母」。一个人肯行善,他不一定肯修道哦,他不一定相信念佛可以成佛哦。所以能相信念佛成佛,这个比世间善人那不知道高多少倍的善根哦。所以「四十七品」为什么要背?把这些真相要了解,「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所以「净业三福」第三福,那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那不是普通的因果,那个因果是念佛可以成佛。这个都是属于我们要修道、要行善,首先不怀疑,相信,而且是面临任何境界的时候都相信。不然我们身体一不好了,或者遇到哪些不顺利了,马上说,我学佛这么久了,怎么还这样?哇,那就麻烦了,信心就退了。所以一切境界当中,我们问问自己,信心有没有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那个时代,宋国有一对父子,他们家的大黑牛生了一只小白牛,跟孔子讲,孔子说,吉兆。结果一年后,父亲的眼睛瞎了。后来,又生了一只小白牛,父亲叫儿子又跑去问孔子,这是什么征兆?孔子说,吉兆。一年后,他儿子的眼睛又瞎了。
 
诸位同仁,假如这个时候,你还相信孔老夫子吗?这个时候得打电话去问一问。现在科技比较方便,上网查一查。上网也不准。为什么?世间人的见解高不过圣人,所以《了凡四训》里面都讲到,「谨愿之士」,世间人觉得这个人很好,但是「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圣人宁取狂狷」,他不喜欢那种滥好人,「而必以为德之贼」,世间人的看法跟圣人还是有差距。
 
所以那个时候,这个情况,父子都眼睛瞎了,孔子说是吉祥的预测。后来宋国人跟楚国打仗,宋国的男人一大半全部去打仗,他们两个眼睛瞎了,没办法打。结果那一场战争楚国赢了,宋国的男人死掉一大半,他们两个没去。后来战争结束没多久,两个人眼睛就好了。
 
所以真信佛的人,不管遇到什么,都是好事,消业障啊!那每天都是好事,都是消业障,哪有笑不出来的道理,是吧?「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这个不是理论,你道理一明白了,这真相是这样。
 
所以,这里一开始举到的,我们孔子的外公对这个真相坚信不疑,了解到孔子的祖上都是圣贤人,「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把女儿嫁给了孔子的父亲,生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外公功德无量,他有这个智慧成就了这个因缘。
 
那这里,我们跟大家交流到,求子,印光大师有说到「三要」,可以求得圣贤的后代。因为现在复兴传统文化还挺缺人的,这天上很多圣贤人在那里看,哪个家比较保险,不会堕落的,找一下。他们比我们还着急,因为他们的悲心比我们还切。可是他们还有理智,不能掉到那个会堕落的地方,找老半天都没真干真修的家。所以结婚的要作佛化家庭,把自己的肚子变成道场,让圣贤人投胎。「求子三要」。所以这个难得,难得在哪?连生孩子都是为了众生,这个才难得。讲过没有?在员工课讲过了。好,这个也要背,这样你跟别人讲,讲得人家「哎哟,讲得一条一条,这么有道理」,人家就相信了。你假如劝一个人持这个「求子三要」,后来生了个范仲淹,你功德无量。「君之一念,已在万民」,是吧?这个都是《了凡四训》当中给我们的启示。
 
包含大舜,那真正做到「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没把父母、没把兄弟、没把任何人过失放心上。只有一个心,利益父母、利益他人,然后反省自己。一做得不顺了,都是我的错。所以师父有一支扇子写道,「圣人常受天下之责,而无责人之心,是以终无怨」,人家不怨他,他都反省自己。所以我们要向大舜看齐,「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个叫普贤菩萨,广修供养。这么难都做到了,世间人一看到他这个榜样,「哎呀,我们再不做,太丢脸了,太惭愧了。」所以我们遇到什么境界,一想到释迦牟尼佛,忍辱仙人,一想到大舜,这种家庭状况,都能成就道德,那没什么好说的了。
 
所以诸位学长,你们假如遇到的事情是世间最难的,Congratulations,恭喜你,你要作普贤菩萨的机会来了,是吧?你看人家以前有志气的人,「来,放马过来」,勇于接受挑战,什么逃避,自己去找寻挑战、找寻难关突破自己。好,这叫「代众生苦供养」。
 
今天讲得太高兴了,好像很多还没讲,最后还是要讲一下很重要的。这个也是因为刚好,我们下次从这些故事开始讲。还有几点跟大家分享,其中有一点,我们看到这些圣贤人统统都是,存心都是利益社会、利益人民,每一个例子都是这样。而师父那一天讲到,马来西亚的总理,在前几天卫塞节,这个是马来西亚从来没发生过的事的,总理,他是回教的代表,亲自到我们小乘长老的寺院,去随喜,去参与这整个卫塞节的活动,那宗教团结啊。师父讲的,四种能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个世界就有救了。这四种和谐,首先从宗教团结做起,就可以做得到。师父是大智之人,总理是有大担当的人,能把这大智慧人的教诲能用上,这个国家有大福。而且总理还讲,要让马来西亚变成宗教团结、社会和谐的示范国,给天下人做榜样。君之一念已在天下,所以难怪我们马来西亚总理的相貌很有福,很庄严。
 
这个我们听到了也是随喜功德。我都感觉到,师父一定会常常来帮助马来西亚做这个事情,因为只有这一条路能化解灾难。所以你说「请佛住世」怎么请?不是每天在那里「哎呀,我好想师父,来看看我们」,不是这样请的了。依教奉行,时时以天下为己任,佛菩萨就来帮忙了。
 
马来西亚来做,我们中国的同修听了会不会难受?难受就是堕落,分别心太重,是吧。哪里做了,尽心尽力成就这个因缘,就是对天下最好的供养。为什么?不管哪一个国家做,只要做起来,天下人都效法,所有的人都得利益。这个时候要放下「我」,「我的地方」、「我的国家」,有这个的话就不可能僧团出来了。就要无私无我,不分彼此,哪里缘成熟,尽心尽力帮助哪里,这个叫「广修供养」。就像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就是这个道理!周游列国的意思是哪一国做了,我就尽心尽力帮哪一国,没有说要鲁国我才帮,没有这个概念,圣人是大公无私的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好,其实只要我们尽心尽力在成熟的因缘,都是对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国家最重要的贡献。今天最后随喜我们马来西亚的总理,也随喜我们马来西亚所有的同修,华人。总理会有这些理念,没有大家长期的努力,这个因缘不是这样。好,那也随喜我们来自祖国的同仁,不分国度,尽心尽力,大家携手来做,好,谢谢大家。
 
太高兴了,最后还有两个问题。我们一位同仁讲,说这个「体相用」不是很理解。
 
其实这个「体相用」,比方说,真诚心是体,慈悲心是相,利益众生就是用。比方说,诚意正心是体,修身是相,什么是用?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用。这个没有一定的答案,跟我们以前考试标准答案不一样。这些体相用其实你在任何的事物当中都可以,体就是本体,就是这一颗存心,表现出来是相,这个相所产生对自己、对他人的用处利益就是用。
 
再来,这里讲到,「就是上一次有讲到,让大家每天读《无量寿经》。心里想,当下学习状况一直在读《了凡四训》,刚刚有一些体会,而《无量寿经》刚刚接触还不熟悉,也无多余时间,体会老师用心是让我们精进学习。」
 
嗯,正确,就是精进不要懈怠,这是对的。
 
「因此还是先学《了凡四训》,不知对不对?」
 
可以的。
 
「是否应该这样权变?」
 
对,可以,但是要念佛。你现在专攻《了凡四训》很好,把三个根牢牢的给它扎下去。《了凡四训》之后《太上感应篇》,之后《十善业道经》。我们就一起看师父讲经,我们一起把这几部经扎下去,然后之后,再听《无量寿经》,我们的内部同仁就是这样,把这几部经,最后学《无量寿经》,然后就「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好,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