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了凡四训》心得分享(第十集)

时间:2016-01-21 10:16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amtb.cn/rsd/rsd.asp

蔡礼旭老师 2010/5/2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3-010
 
大家好。今天,师长是从「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实我们在读这一段的时候,应该回想、反思,今天我们听到别人毁谤我们,我们很生气,要去解释。大家回忆一下,愈解释,感觉有没有身边的人愈信任你,愈觉得你对?可能我们愈急着要解释,甚至还带着一种情绪,人家反而不容易信任我们。而且愈解释,好像感觉事情愈复杂,对立性愈强。他毁谤了,你都没有回嘴,人家看出你的修养;都没有回嘴,日久见人心,一次两次三次,人家都明白。
 
所以我们在处世当中,人与人相处,总要有一个理智,就是我们的反应,不要让事情愈来愈糟,愈来愈复杂。你看我们毕竟在团体当中,应该自己的反应是能让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事。这个是一个人在团体当中,时时要这样去思惟,不要让对立、冲突增加,这是一个人有大局观的修养。
 
当然,说起来很轻松,遇到境界的时候,伏不伏得住这个愤怒,以至于伏不伏得住这个我执。「他怎么可以这样讲我?我怎么是那样的人呢?」其实这个都是我们的名闻利养,面子在作祟,由于这个贪面子就不高兴了,瞋恨心就接二连三全带出来。
 
所以我们这一段说「如斩毒树,直断其根」,我们要了解烦恼的根,在有这个「我见」、「我执」。没有这个「我」了,「我」放下了,人家骂归他骂,不会生气的。我们上一节课听的,师父说,那骂他,你为什么不生气?为什么骂你你就生气?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个「我」,才产生这些愤怒。而且他骂我们,他毁谤我们,那是误会嘛,那是不了解嘛,有肚量了,绝对不计较。
 
我是讲到这里,突然想到我在念初中的时候,跟同学辩论,结果彼此都不服输,还要去讲给其他的同学,说我对,然后两个人都去要证明自己对,结果搞得一个班上分成两派。现在想一想,这个是造孽,破坏班级团结。大家可想而知,我那个时候好面子好到这个分上来了。就为了一件事要争个对不对,居然搞得班上都快分裂了。
 
所以修学的路上,不得不针对自己的习气下功夫。而这个「闻谤而怒」,或者是我们上一节课跟大家讨论到「为什么会发怒」,大家还记不记得?
 
不顺己意了,容易发怒;身体比较不舒服的时候,也容易发怒;急躁的时候,容易发怒。人行住坐卧、言谈举止平缓了,不容易发怒。比较平和的时候,心里一起波浪,马上懂得调伏一下,静下来。所以急的人特别容易发怒,这个要在生活当中,把急躁要调伏。还有,常常对人指责,对人有要求,也容易发怒。人假如正己而不求于人,我自己做好,我不要求任何人,他也不容易发怒。总要把自己会发怒的原因找到,才能对治。或者,恼羞成怒,也会发怒。所以好面子的人,一讲到自己,不高兴了,就发怒了。或者,常常记别人的过,记在心上就有情绪了,一找到机会,能骂的机会就抓住了,这个也容易发怒。总要把这些心态,要把它去除掉,从原因上去去除。
 
再来,从发怒之后很难收拾,来警惕自己要顾到结果。所谓「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孔子在君子九思当中,也说到「忿思难」。总要常常用这些道理来熏习自己,遇到境界了,脾气还没起,经句先出来了,这叫「强者先牵」。你熏,熏到一定力量了,它很快就起观照。
 
而我们看到这个「难」,就是很难收拾。第一个,忿怒以后,身体很难恢复。我们说发一次脾气,要调养两三天,整个身心状况才调得回来。所以修行,大根大本就是孝亲,就是孝道。一个人假如念念想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现在都还不能让父母感到光荣,那就不能再让父母担忧,让父母为我们操心。我们时时这么想,哎呀,我还做出让父母操心的事情,就太不应该了!时时提醒自己这一点。这个孝道发挥作用了,人起心动念、一言一行,战战兢兢,不敢以父母给予的这个身体做坏事,或者伤害自己的身心,不愿意了。
 
所以在《论语》里面有讲到,夫子讲,「父母唯其疾之忧。」读到《论语》,读到经典的句子,我们总要生起,就像《了凡四训》上讲的,生起耻心、畏心、勇心。因为经典都是圣贤人、君子的行持,我们看到了,对一对自己的状态,了解那个差距,羞耻心起来,赶紧见贤思齐。
 
而这句我们感受一下,父母,以前的读书人,「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个「疾」,生病了,是一个说法。孩子生病了,父母忧愁、担心,一般都会这样子。可是大家看一看,这一句有哪一个字是关键点?「唯」,是吧?好,为什么用「唯」?那就是读书人的父母,只有、唯有在他生病的时候才担忧。哇,大家感觉一下,只有生病的时候才担忧孩子,可见得孩子处世待人,让父母放心,家庭、事业也不用父母操心。这个标准我们一对,我们的差距还很大。这样才是孝子。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内心生起对我父亲的佩服。因为我们从小都是跟爷爷奶奶一起住,在这二十多年的岁月,我没有从我爷爷奶奶的脸上,或者他们的思想上,感觉到有一次是因为我父亲事业、家庭,他操过心。真的是「善体亲心」,很能体谅父母,不让父母操心。这个是值得我们效法、学习的态度。
 
而这个「疾」,除了病,生病了,因为你吃五谷杂粮,不可能不生病。当然,你不要因为是自己疏忽,常常贪凉,着凉了,那都是错误的。那父母看你的生活行为,就操心了,常常还得给你叮咛着,「啊呀,多穿一点,今天听课,吹冷气,要多加件衣服」,都是在操心,这个你就要自己懂得去爱护身体,都观照得到,父母就不操心了。
 
那除了疾病的时候,这个「疾」,还有再延伸就是习惯。君子、读书人他不可能犯法的,可是问题是他的习惯,有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身体。有这样的习惯,也需要去把它革除掉。
 
比方,生气犯不犯法?不犯。在法律上不犯,在天律犯。「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我们现在是学佛的人,不是依法律而已了,法律是最低标准,依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了。所以生气了,最直接的,伤害了自己的身体。所以假如脾气大,那没有不让父母操心的。你一出去,父母还怕你跟别人不愉快、闹别扭、冲突了,这都是不孝了。
 
所以真正把父母放在心上的人,没有不好好去改自己这些坏习惯的。那父母了解孩子,他也不得不操心。所以一定要让父母早一点觉得,不用再为我这个孩子操心。假如还让父母操心,那我们还常常说我大慈大悲救度众生,那都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了,连身边最亲的父母,都没有办法让他安心。所以坏脾气,这个也是「疾」。
 
包含在生活当中,不懂得节制欲望,也会让父母操心。比方说,吃,吃得很多,父母一看,这么吃下去,铁定身体会受伤。不懂得节制,父母也操心,这也是「疾」。坏习惯,也不犯法,警察也不会抓去,但是父母会罣碍。
 
包含结了婚,男女的、夫妻的欲望,也要节制。虽然佛门讲不邪淫,但是夫妻之间也懂得要节制。大家注意去看,在历史当中,皇帝的平均寿命,差不多四十岁上下。哇,他福报大不大?他皇帝呢,他福报挺大的,结果命这么短。为什么?他吃得又好,又是全国最厉害的御医去给他照顾,为什么照顾到平均寿命四十岁左右而已?那就是老婆太多了,是吧,他没有节制欲望,短命了。有一个统计是高僧大德平均寿命,我上次看的数字是九十多岁。你看,虚云老和尚就一百二十多岁了。他清心寡欲,身体就非常好。所以欲望一定要懂得节制,不然一定损坏身体,进而让父母操心。
 
但是这一个时代,西风东进。西方人很强调这些欲望,甚至都觉得男女的爱情,好像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那个偏得太厉害了。我们还没学佛以前,看电影,有没有被误导?这误导得太严重了。所以这个假如没有再提醒,可能我们这些认知都不够。
 
我记得有一本书,结婚的人不得不看,叫《寿康宝鉴》。这个是真正爱惜彼此,一定要看的一本书。当然没结婚的也要看,也懂得爱惜自己。其中就有讲到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读书人,进京赶考,路都要走好几个礼拜。结果走走走,走到一半,太想他太太,想到也不想考试,就赶紧要赶回来见他太太。
 
诸位女同胞,妳先生假如要进京赶考,结果实在太想妳了,跑回来了,妳会怎么样?会不会很高兴,啊呀,他的心中只有我,是吧?那男人心中只有太太,那是心胸狭隘到我看也没什么出息了。男儿志在四方,胸怀天下。
 
所以男女的价值观,会互相影响。女子假如觉得就是要像范公这样的男人才叫男子汉,那男人就不会搞每天在那里献殷勤,在那里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了,是不是?真的,这都是互相影响的。现在为什么男人这么没气概?女人一强势,男人就扁下去了,互相影响。所以男人也不能怪女人,男人有气概了,女人就温柔下去了,是吧?有人可以依靠有什么不好。所以这个社会现象,谁也不怪谁,要先反省自己。
 
所以这个读书人赶回家里来,结果因为他起了这个念头,赶回家,跟他一起去的一个同乡的人也受不了了,「哎呀,我跟你一起走吧」,也想他太太了。所以两个人就连夜不知道赶了多少天,终于赶回家了。
 
结果这个读书人他爸爸看到他回来了,又是因为想太太回来的,哇,非常生气,揍了他一顿,把他绑在树上,不把他放下来。以前爸爸有威严,他不敢乱来,绑了。结果把他绑了一天一夜,隔天才把他放开来。
 
当然,放开以后,因为被打了,然后又一天一夜了,也不怎么想太太了。所以这种欲念,其实都是假的啦,不是真的啦。结果把他放了以后,刚好他那个朋友跟他一起回来,隔天就暴毙了,死了。后来一了解,因为回来太想他太太了,当天晚上就纵欲。
 
所以长途跋涉,那个身体已经虚弱到一定程度的,再纵欲的话,可能命就没了。太多的人,死在这里都搞不清楚状况。包含,不管是男女,只要生病没有恢复元气,都不可以纵欲。一纵欲了,那个伤害会更深。
 
所以人的身体,往往在哪个时候特别容易加重?就是快好的时候,人就轻忽了,人就没有那个警觉性了。所以病加重,都在快好的时候。所以人容易失去警觉性,都是在这些时候。包含,男人什么时候不孝顺?可能就是有妻子、儿子的时候,他可能就慢慢的,注意力都到妻子儿女来了。这是居安思危,要常常观照,不可以忽视了身体的健康。
 
所以这个读书人才发现,原来是他爸爸救他一命。他爸懂啊!现在的人,对这个都不懂啊。现在,七十岁了什么病都没有的,太少了!都是过度耗损身体,整个内脏状况,一大堆病。现在很多慢性病,十几岁、二十几岁,就来了。这都不是没有原因的。
 
所以刚刚跟大家讲到的,这个发怒,「忿思难」,这个「难」就是伤害身体最近的一个不好的结果。身体要再恢复,不容易了。
 
再来,发怒之后,还会伤害彼此的关系。我们说,「三年交情,一语寒心」。讲了一句很苛刻的话、挖苦人的话、揭人疮疤的话,哇,三年的交情都没了,化掉了。总要言语厚道,总要给人留台阶、留面子。所以一个人讲话,讲到人家气得牙痒痒,敢怒不敢言,那就是损自己阴德的时候。
 
我们既是学佛之人,应该时时想起佛陀的教诲,「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而且要时时为佛门增光,让佛菩萨脸上增光。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给世人一个好的榜样,是学佛人的好榜样,这才是真正念念想着报佛菩萨、报祖师大德的恩德。有这样的期许,不容易放纵自己的习气。
 
所以怎么改习气?责任心有多重、愿心有多重,就能克服得了习气。愿力要大过业力啊!所以既然有愿力了要利益众生,就不愿意再跟众生冲突。「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不再造新殃」,这是我们的目标啊。大家要了解,发愿往生,可以带业往生,可是是带旧业,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再犯错,那罪业就愈来愈多了,怎么可能往生?那发愿往生就发空愿了。
 
所以「莫再造新殃」,是一个很重要的心态,但是不容易做到。怎么做到?要伏得住习气。不然贪瞋痴慢起来了,哪有说不再跟人造新殃的道理呢?这个时候,我们说「一切法得成于忍」。所以忍辱,耐得住脾气,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态度。所以处世当中,礼让,不争;忍让,不瞋;谦让,不傲慢。你看我们老祖宗这些教诲,都是对治根本烦恼。
 
我们看到,不贪着了,时时先人后己,礼让别人,这个贪心就伏住了。所以处处能让别人,礼敬别人,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因为礼让,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是吧?人家看到你就欢喜、舒服,因为你恭敬别人。所以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这很好的果报。
 
忍让,化干戈、怒气于无形。奇怪,我讲的时候,你们的眼睛好像第一次听过。这我好像前两节课才讲的吧?哦,我了解了,我才讲第二次,不是讲二十一次,是吧。可是大家假如有愿力,听一次就要记起来了。为什么?你明白了,你马上可以去做法供养啊!
 
所以我们为什么觉得,好像悠悠放任,一天过一天,好像没什么进步?愿力没提起来。有愿力,抓住每一个向人学习的机会。看到任何事情,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看到这些好的教诲,这些道理,这都是很多长辈教育我们的,都得来不易的。这一个道理,是一个教学四十多年的老师教给我的。我们那时候听的时候,眼睛都瞪得很大,恨不得马上就全部把它灌到脑子里。为什么?我教小学,孩子不等我啊,我早一点懂这些道理,他们就早一点得利益了!总要念念想着利益人。因为人生的缘分,稍纵即逝。你今天跟他有缘不代表明天哦。你今天有智慧了,可能对他的利益就非常大了。
 
有一次,刚好有一个朋友来跟我讲,他说他的一个朋友前几天给他打电话,请他送「幸福人生讲座」光盘,他那个朋友想要学习。他跟他说,过几天我给你送过去。还没送过去,接到电话,这个朋友已经想不开,自杀死了。这是真实的。而你看,才几天!
 
我们想一想,我们当初刚学佛的时候,「佛法真好」,一听到人家想学佛,有没有跟他说,过几天再给他拿?哇,马上以最快的速度就送给他了。初发心,勇猛啊,利人啊。结果三年过后,学得有点油条了,那种悲切的心发不出来,退转了。
 
所以修行,就怕这颗慈悲心退了,真诚心退了,勇猛心退了,那再学个二十年、三十年,那还是一个形式而已。总要不断扩宽心量,去成就别人。所以人有一份责任的时候,他的成长、进步就快。所以总要期许自己,成为亲朋好友闻正法的一个好的因缘。
 
所以忍让是化干戈、怒气于无形,保持彼此的关系。不要造成,三年交情,一句冲突就什么都没了。这是忍让的重要性。
 
谦让,给别人留余地。你一傲慢了,人家一听你讲话都觉得很难过,都觉得矮一截,这个就给人很不舒服的感觉。给别人留余地,成为一个替人设想的人。处处想到,这些话有没有让人家痛苦、难过。甚至于是讲话的时候,顾及到,他最近失意了,我们讲话得要顾及他的整个心境,不要讲他忌讳的事,不要让他难过。
 
这个是我们从发怒对自己的坏处、身心的坏处,以至于到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总想想,警觉性就高。这个都是以理来调伏,以这些道理常常调伏自己的习气,不断的熏习,遇到境界,这些教诲就能提起来,把这些忿怒、习气给按下去,给对治下去了。
 
师长也讲到,在一切毁谤、陷害、侮辱的境界,总要练不动心,用真诚、平等、慈悲来处理。佛陀、世尊当年在世,就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在听师长讲经,一听到世尊给我们什么榜样,就要想起:学佛要学释迦牟尼佛,学儒就要学孔子。时时这样子,这才有志气,这才有羞耻心。佛陀面对任何境界,真诚、平等、慈悲。
 
尤其在佛经当中,最显著的例子,世尊的前世,忍辱仙人。歌利王,就是憍陈如尊者,割截身体。而且那个时候,旁边还有四个大臣,其实就是后来的五比丘。割截忍辱仙人的身体,忍辱仙人没有丝毫的忿怒,也没有报复的念头,当下在这样的境界,成就了他的忍辱波罗蜜、持戒波罗蜜,修行成就了。不只没有生气,感恩心、慈悲心,跟歌利王说,「我成佛之后,第一个度你。」我相信,歌利王当下已经被他的德行震撼了。
 
歌利王在割截身体的时候,手砍下来,脚砍下来,就这样,鲜血在流啊。歌利王问说:「你痛不痛?你生不生气?」佛陀都说:「不生气,不痛。」结果佛陀说:「假如我没有丝毫的生气、忿怒,我的身体就会恢复原状。」话讲完了,身体就恢复了。你看那个至诚的力量,很强。
 
所以我们遇到一些逆境了,总想想世尊,面对人家割截身体,他都能够真诚、慈悲、不生气去对待。那诸位同仁,你们有没有遇过人家要割你的肉、砍你的手?没有啦。那比起忍辱仙人的境界,比起世尊面对的境界,有一句俗话叫「小巫见大巫」。那我们不是学佛要学释迦牟尼佛吗?那忍辱总得学世尊啊!所以以后要生气的时候,一想,比起肢截身体差远了,还有什么好生气的,马上就觉得很丢脸、很惭愧了。
 
所以师长在这里也讲到,在一切境界当中,能忍受,能忍住脾气,以不动心来处理,就给别人做一个很好的修行表演,这个时候,自己得利,他人也得利。对方可能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修养这么好的人,打听打听,原来他在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上班。哎,你们怎么没什么反应?你们要有荣誉感,是吧,这就是增光了。对方了解,哦,原来这是学佛的、学《弟子规》的人,难怪这么有修养,那我赶紧要来接触这些正法。那就功德无量了。总要这么常常提醒、期许自己。
 
接着《了凡四训》里讲到了,「从心而改」。刚刚都是用道理常常提醒自己,观照自己,用理、以理调伏这些执着、这些习气。接着,第三个方法,从心上去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心,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着,就不会造恶业,就不会有过失了。
 
师长在这里提到,佛法修行的枢纽,就是禅定,因定才会开慧。可是心假如常常分别执着、起心动念,那就定不了。所以怎么修定呢?师长讲到,自己在一切境界里,不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有定力了,有禅定的功夫。所以总在一切境缘当中,去练自己的禅定。
 
虽然目标是「吾心不动」,不过要达到不起心不动念,确实不容易。所以后面才提醒我们,《了凡四训》讲的,「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有不好的念头起来了,赶快觉照到,「觉之即无」。其实就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方法了,「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大家响应这么热烈,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代表大家这句话,已经时时在心上记住了。
 
而这个「只怕觉迟」,我们有不好的念头起来了,马上觉悟,把它转过来,第一念起,第二念就转,那慢慢的,正念就愈能够保持了。但是问题来了,用什么方法,能让这个转念的速度愈来愈快呢?都在正念当中,那没有比念佛,师父这里讲了,没有比念佛的方法,更方便、更容易、更稳当、更快速、更直截、更了当。这已经,我们最常听到的,赞叹念佛法门,善巧方便到极处了。
 
所以印光大师讲,没有这个念佛方法,十方诸佛不能度六道众生;六道众生也不可能脱离六道,往生成佛。就靠这个方法,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中下根的众生都有机会修持这个法门,而当生成佛。这个是太殊胜的机缘了,彭二林居士说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啊!我讲得这么高兴,你们怎么都没笑呢?
 
大家假如真正体会到这个机会,实在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大家在读《无量寿经》,你就读出味道来了。「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剎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阿难说,跟佛陀这么久了,没看过佛陀放光笑得这么高兴。「喜得瞻仰,生希有心」,赶紧问,佛啊,你今天怎么这么高兴?因为今天是讲《无量寿经》的时候了,佛高兴啊,替众生高兴啊,马上给阿难讲,啊呀,「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你这么一问,把《无量寿经》的因缘请出来了,连三恶道的众生,都可以因为这个法门而解脱。
 
你看夏莲居老居士,闭关三年,有一只小老鼠,每天跟着夏老,夏老绕佛,牠就跟着后面走。结果后来,跟了一段时间了,就在夏老鞋子的中间,站在那里就走了。哇,你看,连三恶道的念佛都可以当生成佛,不得了!
 
以前有一个佛寺,一只公鸡,念佛,每天人家念,牠都跟着绕,出来。结果有一天,早课做完了,出来,方丈说,哎,今天公鸡没出来。一进去看,牠就在佛前站着往生了。
 
你说,哪有说三恶道能成佛的,那不可思议啊!为什么?阿弥陀佛的悲愿啊!「速生我剎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苦众生,包含最苦的三恶道众生。所以四十八愿一开头就讲到了,「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剎,受我法化」,三恶道中的众生来,「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种愿誓太可贵了!难怪十方诸佛都赞叹,「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赞叹阿弥陀佛。
 
我们现在修学《无量寿经》,修学念佛法门,就是以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榜样,我们效法阿弥陀佛,拿到我们自己菩萨道的因地来修,那非常殊胜。而且修行的过程,还有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在加持我们。所以大家要有信心,只要我们能正念分明,阿弥陀佛会护念我们。所以善导大师说:「汝正念直来,我能护汝。」只要愿力坚定,「只贵愿力强,哪怕妄想多」,一定可以在三年、五年的功夫当中,把习气给调伏掉。
 
离我们最近的,前几年,深圳黄忠昌居士,人家是两年十个月,念到没有病就往生了。所以这个都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包含师长最近强调的,刘素云女士,刚好生了病,红斑性狼疮,一般医学界叫绝症。人家很有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她相信佛是大医王,她持佛号不断,后来这个病也好了。最后还为人演说,接受电视台采访,说念佛的好处,她功德太大了。前一阵子,还受师长邀请,到了香港,透过网络给大家宣说。我们也有刘居士的光盘,大家可以跟信息部,以部门为单位,可以来借一下,好好学习。
 
为什么最方便、最容易、最快速?有一段话供养给大家,希望大家可以背起来,是觉明妙行菩萨的开示。觉明妙行菩萨是西方的菩萨来给我们示现的。在他老人家的开示当中说到:「阿弥陀一句,万法之总持。声与心相依,念兹复在兹。感应不思议,莲开七宝池。」
 
「阿弥陀一句」,是万法的总持,念这一句,万法就含摄在里面了。
 
「声与心相依」,这一段也很重要,我们念佛能够摄心,跟耳朵能够专注听佛号很有关系。所以在《楞严经》里面,针对二十五个法身大士,请教他们修学的方法,最后由文殊菩萨拣选,文殊菩萨挑出来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就是「此方真教体」,这一方的我们娑婆界,尤其是阎浮提这一个地方的众生,耳朵特别利,所以口念出来以后,耳朵要听得清清楚楚,就不容易打妄想,心也要听得清清楚楚。所以口念、心念、耳听,就容易摄心。真的,口、心、耳,都要专注在佛号。这样,「念兹复在兹」,念兹在兹,佛号就相续,不会忘记。
 
而这个「念兹复在兹」,就要像什么一样?就要像父母思念孩子那个样子。所以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讲的,「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佛菩萨就像父母念着我们,可是我们不念父母,父母念也没有用。可是我们当孩子的,「子若忆母」,我们念父母,「如母忆时」,就像父母念我们,就像佛菩萨念我们,这个就念兹复在兹了,「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实质上已经在一起了。
 
我们现在念念都是佛号了,跟阿弥陀佛已经没有分开了,这叫生则决定往生,这个磁场已经接上去了。有这样的心境,念兹复在兹了,所以「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个都是在彰显「声与心相依,念兹复在兹」的境界。「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用其他的方法了,就用这一句佛号,就能「心开」,就能伏住烦恼,就能开智慧。因为它是总持啊!
 
所以「感应不思议」,刚刚我们举的两个榜样,黄忠昌居士、刘素云居士,都是「感应不思议」,绝症都可以治好,身体也愈来愈好。而她有一个使命,给众生做好样子看,人家有这个愿力。还有她不怕死。所以「莲开七宝池」,我们真心念一句佛号,西方的莲花就开了,阿弥陀佛要接我们那个莲花就开了。我们积极的念,那个莲花就愈开愈大了。感觉到它在长了没有?感觉到了哦。感觉到了就愈念愈高兴了。
 
所以把这些道理都搞清楚,念佛就得快乐了。所以这个叫「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广度生死流,佛说此人真善友」。我读到这里,多期望你做梦的时候,阿弥陀佛说,啊呀,好学生,帮西方极乐世界招生招得好。「佛说此人真善友」。
 
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为什么「阿弥陀一句」是「万法之总持」?我举几本经典,大家感受感受。
 
比方大家读过《金刚经》,《金刚经》说实在的,整本经讲什么?「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是吧,就是为解这个问题嘛。那我们接着看,云何应住?「南无阿弥陀佛」。是不是?云何降伏其心?「南无阿弥陀佛」。好,《金刚经》讲完了。你假如老实的话,那你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总持啊!
 
好,我们再看,最常听的,《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菩萨有一法,能断世间诸恶道苦」,是吧。怎么断?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让这个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好,昼夜常念善法:「阿弥陀佛」,是吧。思维善法:「阿弥陀佛」。观察善法:「阿弥陀佛」。不容毫分不善间杂:「阿弥陀佛」。好,《十善业道经》讲完了。重要的是不老实、不相信,你相信了,啊哟,这个是总持,一句佛号全部都摄在里面。
 
讲到这里,我们说的,所有的菩萨的行门叫六度万行,是吧?所有的经教,只要谈菩萨修行的,不会离开这个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好,阿弥陀佛一句佛号,是不是总持?来,我们再看。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是吧?身心都不为自己计算,我这个假身就是当生成佛,给众生当榜样看。身心都贡献出来了,表演出来了,大布施,「真能念佛」。所以刘素云居士就是大布施,黄忠昌居士,大布施,表演给大家看,让大家无畏啊,「啊呀,真能啊」,不恐惧了,相信这个法门,赶快念,无畏布施;表演,法布施。
 
「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是吧?持戒不就是要把贪瞋痴去掉吗?那念念佛号,不复起贪瞋痴,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念念佛号,哪还有是非人我啊?你看,一讲到念佛,就很快乐,是吧。
 
「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念佛那个味道,六度总持。
 
「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你不会再有妄想纷飞了,「即大禅定」。有味道。
 
「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现在好多修行方法、好多宗派都出现了,可是我们如如不动,老实念佛,这个人有大智慧。知道怎么成就自己,知道怎么给众生做榜样,大智慧!末法时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广钦老和尚是禅宗开悟的。开悟以后,见人,四个字:老实念佛。重要啊!老人家还给示现。往生前第六天突然很紧急命所有的徒弟为他诵大藏经。大家吓得赶紧搬经出来助念,在那里读经,手忙脚乱。因为太突然了,大家一下子没有心理准备。就看到广老在那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神态自若在那里念佛。所有的人都看呆了。你看,临终突然降临,你还有什么提得起来?还是老实念佛最重要。这个时候什么《地藏经》,哪一部大经,可能手忙脚乱。死心塌地,一句佛号念到底。
 
当然也不是不念《地藏经》,我是说临终还得要念佛的功力。我们现在读《地藏经》,是真正把孝亲尊师的心唤醒,才有修行的根基啊!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读着《地藏经》,看到世尊殷勤嘱咐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完全表现出尊重佛陀、尊重老师,不愿意让佛陀担忧的那一份承担,是我们要学的。
 
《了凡四训》经典也提到,「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大家念完这句话,怎么落实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吧?所以你看,念了老半天,落实在老实念佛上。正念现前,邪念才能污染不上。
 
当然,这里师长也点得非常重要,说到,我们要保持一心为善,怎么能一心为善?就要有念念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利益国家的存心。所以在处世待人当中,要时时为人着想。因为这个「我执」无始劫以来太重,总要慢慢调伏、放下,下手处,提醒自己,以后跟任何人相处,提醒自己:为人着想、为人着想,不再想自己,不再自私自利。
 
所以师长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清净心,就不被名闻利养染着,不被贪瞋痴慢染着,最重要的,不被自私自利染着,才能保持清净心。我们修学净土的人,是从净门入,总要提醒自己,时时要护念好自己的清净心。所谓「历事炼心」,经历事情时时炼这颗清净心,保持这一颗清净的心。
 
而今天师长也讲到,人为什么不能够行善?因为有太多邪知邪见,所以要显正破邪。这段应该大家都很有印象。而师长也提到,近代,邪正没有判断力了,所以打倒孔家店,都认为佛法是迷信。我们听到这里,不能责怪任何人,就像孟子讲的,「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所以为什么儒家、佛家都被误解,都被侮辱了?那原因在于我们这些圣贤、佛菩萨的弟子,没有能真正依教奉行,才造成大众的误会。所以不只不能责怪,我们要生大惭愧心,要有羞耻心,我们自己没做好,把众生闻正法的机缘都给断送掉了。所以这个也是老祖宗提醒我们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所以「天地间,除自责自尽外,更无道理矣」。这一句话,我是在《德育故事》的悌篇的「缪彤自挝」这一则后面的评语看到的,我们看了非常感动。
 
「天地间,除自责自尽外」,天地间这么多的道理、这么多的境界,我们真正遇到情况了,时时就想着:我还哪里做得不够,自责。「一切法从心想生」,「依报随着正报转」,一定是我的心地有问题;我过去生造的业,才会感这个结果。自我反省、自责。再来,「自尽」,任何事情,尽责尽忠,绝不为自己,念念想着成就别人,这叫「自尽」,尽心尽力,这个人无怨无悔,因为他尽力了。「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种人生态度。人只要遇到境界,能提起自责自尽的态度,真的是「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绝对不会有那些见人过、指责、对立,不可能有那些态度了。
 
好,那今天就先跟大家讲到这里,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