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amtb.cn/rsd/rsd.asp
蔡礼旭老师 2010/5/1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3-007
大家午安。今天师长讲解到「改过」这一个部分。第一要发耻心,羞耻心是我们这一生提升还是沉沦,非常非常重要的关键。「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所以这个羞耻的心一定要真正能够发得出来。文中就期许我们,要跟古圣先贤看齐,这样才是有志气。
印象当中,我记得第一次在新加坡跟师父老人家见面,老人家第一句话就讲到,「学儒要学孔子,学道要学老子,学佛要学释迦牟尼佛。」师长对我们讲这样的期许,那是对我们的勉励。我相信我们每一个同仁,应该在师父讲经的时候都听过这一段,大家听过没有「学佛要学释迦牟尼佛」这一段?我们都听过了,那这个话不能白听,不能辜负师父对我们的勉励。这句话其实我们肯去做到了,肯去努力,这个就是有羞耻心。所以师长说「德比于上则知耻」,道德、学问时时跟圣贤人效法、努力,人就时时鞭策自己不敢松懈。为什么不敢松懈?起心动念、一言一行,都想着释迦牟尼佛会怎么做,孔子会怎么做,老子会怎么做。
那诸位同仁,我们一想到释迦牟尼佛,我们的脑海里有没有浮现什么榜样、什么景象?释迦牟尼佛的故事我们还记得哪一段呢?一段都没有?哪一段?你看师父讲《十善业道经》,「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那我们观察到释迦牟尼佛什么善法?
那包含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不疲不厌,帮助众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这么认真的老师了!找不到这样一心一意为众生,不疲不厌的圣哲了,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了。那我们自己跟释迦牟尼佛这样的态度一比较,差距出来了。差距,就是我们应该努力了,羞耻心就出来了。这是一心一意为正法久住,为众生。
包含释迦牟尼佛的前世都是我们的榜样,忍辱仙人。佛陀前世修行,遇到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体,忍辱仙人那时候修忍辱,没有丝毫的报复,没有丝毫瞋恨,他这个忍辱波罗密成就了。我们现在遇到任何情况、任何人,有没有瞋恨起来?有没有报复的心起来?有没有埋怨的心起来?我们对照释迦牟尼佛这个风范,那就无地自容了。佛陀面对这样的境界,都能够不生瞋恨。诸位同仁,我们这一生有没有遇到人家要把我们的手砍掉,脚砍掉?都没有,那我们这一生遇到的境界,比起忍辱仙人,叫做小巫见大巫,是吧?这么难,忍辱仙人都可以克服,那我们这一生遇到的,还有什么好对立,好冲突的呢!有这样的标准,自自然然心胸就放大了,就惭愧自己起的这些念头了。
而且不只没有瞋恨的心,还是利益对方的心、成就对方的心,这个难得。其实今天人家跟我们相处,我们脾气上来了,那是我们自己修养不够,俗话讲的「半斤八两」。人与人相处,我们会生气,那就是跟他功夫差不多,叫「一般见识」。已经动情绪了,就不要在那里吵说谁对谁错、他错的多,那就是「倘揜饰」,又「增一辜」了。俗话又讲,「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个事件已经让我们动情绪的时候,那我们交白卷,功夫不够了。
当然《了凡四训》里面也是提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人家不知道,人家没学,做错了,可以包容。师长也常常讲到,「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句话我们真的听到心里面去,还要责怪谁啊?他得人身没有办法闻到正法,没有办法真正进德修业,他正在糟蹋这个无量劫来的好机会,你替他着急都来不及,还跟他生气。所以要念念有成就别人的心。
我们时时要很冷静、很清楚一点,六道为什么出不去?这是一个很重要很严肃的问题,不然我们修了一辈子,功夫不得力。因为我们没把烦恼的根找到,没有把轮回的根斩除。烦恼的根跟轮回的根,就在我执。我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就是因为有一个「我」。人不想自己了,脑子里不是只有「我不高兴,我喜欢,我难过」,都是我、我、我,才会产生贪瞋痴慢,没有「我」了,这些东西就没了。
所以修学,真功夫是这个我执愈来愈淡。能够念念为人着想,这个时候我执才能淡。但这个要练,在一切境界当中要练,不然,会在一切境界当中增长我执。修行人也很容易增长我执。为什么?懂了道理了,「我对啊」,我执又来了。所以,我们的警觉性不够,我执就会不知不觉愈来愈严重。
比方我们在工作当中,突然人家有紧急的状况来找我们处理事情,同仁处理一个紧急的状况来找我们帮忙,我们当下能够体恤现在的紧急状况,赶紧协助,这就是在这个境界当中,没想到我,想到别人。
你今天要讲一些规矩、道理,等紧急状况处理完,大家再藉由这个好好沟通一下。紧急状况来了,我们还摆个脸色给人看,「你怎么这么不尊重我?」你看,要人尊重,这个「我」又来了。所以一切境缘当中,一不小心,「我」就来了,执着就来了。可能同仁这个紧急状况,根本也不是他造成的,是一个情况发生了,我们就在那里动气了,还给人家在那里着急、难过,这个都是我执在那里作祟。没有我执的人,任何境界来了,任何人的状况过来了,他马上是体恤当下的状况是什么,赶紧协助,赶紧帮忙。所以我们每一天在工作当中常常会有火气,没别的,就是我执愈来愈重。「都是人家让我生气的」,这一句话叫愚痴啊!这一句话叫把责任全推给别人!这不叫修行,这叫堕落啦,愈学我执愈重,那是白学了。
所以佛法叫「内学」,其他的学问叫「外道」。「内学」不是没有原因的,任何境界都往内找问题,不责怪外面的境界。佛门讲更彻底了,「依报随着正报转」。外面境缘不顺利了,处处跟人家冲突、碰壁了,不要求别人,也不指责任何人,是我自己修养不够。为什么?万法都是我心现的。调整了这个心,境界就会变。人能时时从这个根本道理去观照,去落实,那这个人这一生一定有成就。
所以我们说穿了,修行的真功夫,放下执着,放下分别,这个才是实质的功夫。那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在一切境缘当中不断放下我执,还有法执。好像理都在我们这里,拿着道理去要求别人。我们要了解,道理也要通权达变,要懂得权变。
比方,我们现在各个部门都理顺了工作,都有一定的工作流程,这是好的,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规矩建立了,会不会死在规矩里面,会不会?假如不能时时体恤别人,会死在规矩里面,甚至于是拿着这个规矩,去要求人,去给人脸色。凡事都要懂得先设身处地,然后懂得权变,人家才能体会得到你时时为人着想的心。不然这些规矩又变成我们跟人家较劲,然后见人过的一个理由了。
而且有了规矩,我们还要时时明白,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真正让所有来到我们中心学习的人,都能真正得到最大的利益。诸位同仁,这个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是吧?
我们很清楚目标了,我们所有定的制度,统统往这个方向去努力。可不能到最后定了做事的方法了,变成什么?都要尊重我,都要随顺我,却忘了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是服务好大众,让大众得利的这个目标,哇,不见了,现在变成最重视的就是所有的人都要尊重我,那不是又增长我执跟法执吗?
所以当然我们每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对方,这是重要的,可是我们在为大众服务的时候,绝对时时要想着怎么利益大众。不管我们在哪一个部门,都要有这个心态。所有的护法工作就是为了把弘法、把大众的收获能够护好。这个是一个重点。
所有的事情都要很清楚目标在哪里,不然都会落在枝末上面,最后变成以自我为中心,以我的单位为中心,而忘了我们到底要干什么事情了。所以这个我执跟法执,要时时观照,观照自己这颗心,也观照每一样工作的状况,才容易放下。
所以师长这里也期许我们要做大丈夫,学佛,学释迦牟尼佛,学儒,要学孔子。所以我们体会这一点,处事待人接物,时时以圣人的榜样来对照自己。我们一想到孔子,「温、良、恭、俭、让」,时时以这五个字,来检点我们处世的态度。
这里又提到,「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而这个「耽染尘情」里面,师父也讲到了,就是纵情放逸世间这些五欲六尘。虽然好像有乐,说实在的,对这个乐我们要看清楚,它不是真乐,它也不是永恒的乐,它是很短暂的乐,结束了,就没有乐了。这个在佛家讲叫「坏苦」,这个乐消失了,苦就来了。
世间这些所谓的乐,其实就是苦暂时没想起来,其实不是没有苦。比方我们说吃东西很乐,吃完了,该烦恼的还是烦恼。所以它只是让苦暂时忘记。但是问题来了,你说吃东西是乐,它会不会又形成一个贪着?会,没吃又痛苦,本来那个乐又变什么?又变苦。
其实真正的苦是什么?贪、瞋、痴、慢,那才是真苦,人的习气才是让我们痛苦的根源。没有这些习气了,苦就没了;没有这个「我」了,苦就没了,就是没有这个自私自利,很多苦就不见了。
而且这些乐都有副作用。你说吃东西乐,所以现在慢性病很多;你说男女这个欲是乐,所以现在人身体状况都很差。所以儒家讲要懂得节制,不可以放纵,一放纵,乐极生悲。
而在修学的路上,欲望要不断的节制,甚至能够放下。当然它有一个过程。而事实上,人的精神层面愈提升,自自然然欲望就淡下来了。所以修学不要急躁,只要肯下功夫了,只要真正不懈怠,能精进,这些欲望,水到渠成,慢慢就淡下来了。用力过猛,可能适得其反。
比方说看到别人晚上都不吃,一看,哎呀,他们都不吃,「好,我今天也不吃。」好不好?这个方式不是很道法自然,你说希望不吃,那你得慢慢减少嘛,你一下子不吃了,你的身体那个适应感觉怪怪的。所以我们可以感觉到,我们做什么事其实都很急,马上就达到那个要的,反而都欲速不达。所以慢慢减少,减到身体也挺舒服的,晚上不吃,可以。
再来,晚上不吃有一个条件,不可以瘦下来。你瘦下来了,我没办法跟你家里人交代。一传出去,就是「跟蔡老师一起工作,都会愈来愈瘦」,那这个就不理想。吃素,要向师父看齐,是不?你看师父法相庄严,给人家很大的信心。我命中跟诸葛孔明比较像,所以可能还得要突破,诸葛孔明五十几岁就走了,所以我现在要痛定思痛,要跟师父看齐。八十四岁了,「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讲话这么洪亮,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所以人有志气啊,这一生决定脱离六道轮回,不脱离六道轮回,绝不罢休!死都不怕,就怕不能脱离六道轮回。装身于千古圣贤的行列,不愿再做随波逐浪之人。
而且我们这一集,师父一直讲耻心。再来要有畏心。这个畏心就是敬畏,高度的警觉性。什么是高度警觉性?「但念无常」,常念无常,随时就要来了,不可以松懈。
诸位同仁,假如今天我们的时间到了,生命结束了,请问我们衡量一下,依我们这几十年做的事情,我们下一辈子去哪里?人贵自知,要勘验。一考虑到这个了,无常随时会来,无常不是说几年以后才会无常,那就不叫无常了。所以为什么我们晚课里面都有一句提醒我们,「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无常一来,什么带得走啊!我们每天还在增加贪着,增加罣碍,那都跟修道是反方向走啦!
所以几句话,对我人生的态度帮助非常大。「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这几十年来做什么业比较多?贪心多,堕饿鬼道;瞋恨多,堕地狱道了;愚痴多,堕畜生道了。我们没有学佛以前,贪瞋痴慢都不知道对治;现在虽然学了,得要勇猛提升才好。「一日无常到,方知梦中人」,还有什么好贪着的,一样也带不走。什么带得走,就是我们这一生最重要要每天努力的、下功夫的地方。身命有限,慧命无穷。老人家讲得更白了,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提升自己的境界。不断提升自己的心境,每一天就没有空过了。怎么提升?息灭贪瞋痴,放下这些习气,放下执着,这一天才没有空过。
而我们要很冷静,轮回路险。佛在经上都有比喻,得人身跟失人身的比例,差距太大了。佛陀有一次握起一把沙子,一把地上的沙土,然后把它撒下去,然后问学生,大地的土多,还是我留在爪上的土多?弟子说,那当然是大地土多。佛陀接着讲,「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再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可见得这一辈子不了脱生死,想再得人身,谈何容易!不得人身,又迷惑颠倒去了,再遇到这样的修学机会,那不知道又要再多久了,又是一个无量劫!
人常常想到这一点,就不敢懈怠了。我们就是不知道这个缘分的殊胜跟难得,就不知道珍惜它!知道珍惜了,真的不用任何人推我们,我们勇猛精进。
常常要把这些客观状况,要好好想想,每天练无常到了。什么是无常?死是无常来了。每天睡觉的时候,死字贴在额头上,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事我放不下。常常练放下的功夫。甚至于不是死的时候练无常,跟人家谈话的时候,脾气快要上来了,告诉自己:我下一秒钟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好计较。我们能起这个念头,那脾气就没了,那假的啦。
《无量寿经》里面有一句话,我们时时记住,「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要趁我们很冷静、很清楚、体力又很好的时候修行,「何不于强健时」。不能再等了,一天过一天,整个时光就蹉跎掉了,怠忽。勇猛精进,要在当下开始。不然无常来了,那真的就欲哭无泪了。
深圳黄忠昌居士是我们的好榜样,人家定了三年自在往生,他两年十个月就往生了。师父也给我们定了标准,二0一二年十二月份,现在剩两年半左右,那个时候能有把握自在往生。人真的目标确定了,真下决心了,「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别人有没有做,我们不罣碍;自己有没有真干,重要。
在这个时代,灾难随时会降临的因缘当中,我们要把勇猛精进供养给我们身边有缘的法眷,这是真对得起身边的这个因缘。灾难都在我们眼前,快要逼近了,我们还不知勇猛精进,那要成就,比登天还难。
所以常常念着失人身太容易了,得人身太难,人珍惜这一生当生成就的因缘,就不懈怠了。
这里也提到夫妻相敬如宾,都有节度,绝不是纵情耽染,不是放纵欲望。所以亲人的因缘都难得,应该是珍惜这个缘,成就对方,而不是让彼此更执着或者更贪求,就不好了。
那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自己要真正是一个真修行人的样子,带动整个家庭的修学。家庭氛围都是重视修行,慢慢的这个欲望就淡。那当我们的家人有欲望的时候,要吃啊,要什么的,欲望,人家欲望来了,这个时候要懂得恒顺众生,不然你就不体恤人情,又跟人家冲突了。所以严以律己是对自己,宽以待人是对身边的人。
师父也在这里讲到,生活愈简单愈好。这个提醒我们在生活当中,贪着愈放愈淡,没有什么一定要吃的,没有什么一定要用的,什么都好,这练放下贪着。
弘一大师晚年,弟子给他煮饭,结果感觉太咸了,就不好意思,「师父,今天菜咸了一点。」弘一大师说,咸的好。隔几天觉得做得太淡了,「师父,今天太淡了吧?」弘一大师说,淡的好。都好,不挑境界,不分别,不贪着。哇,吃东西在修道,在提升。这个是练自己不贪着。今天我们负责厨房的工作,然后我们的同仁还是学员跟我们说,今天咸了一点,你可不能跟他说,咸的好!那就愈学愈颠倒了。宽以待人,你自己没煮好,要反省自己了,还要求别人包容自己不谨慎的地方,就不对了。但是要了解,人家不对了,都包容,比方弘一大师讲咸的好,淡的好,不批评,人家更感大师的德行,做事更谨慎。而别人给我们提说太咸了,那是让我们改进,更谨慎,我们要感谢他。所以我们假如不能时时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学愈多,就好像身上背了很多斧头一样,都要求别人,见人就砍,愈学,人家看到你就怕得要死。愈学愈要求自己,应该是给人如沐春风才对。
大师行持,点滴都能感动身边的人。大师每一次要坐藤椅,摇两下,才坐。结果身边的弟子看了很多次,就好奇,说师父,您为什么每次先摇几下您才肯坐呢?弘一大师讲,我不知道这椅子上面有没有蚂蚁,有没有这些蜎飞蠕动,我摇一下,判断一下有没有,也跟牠们打一下招呼,请牠们,对不起,我要坐了,请牠们先移一下位置。那种慈悲跟柔软,我们能不能做得出来?
所以诸位同仁,每一天要坐椅子的时候,先看一下有没有蚂蚁菩萨,有没有昆虫菩萨。人能从这一些细节当中,都是时时生起慈悲心,生起柔软心,道业每天都有增长。我们每天忙来忙去,心都很粗,都很莽撞,大师这些行持就是可以让我们提升的很好的榜样。
师父在这里说生活愈简单愈好,提到,师父不吃零食。你们笑什么?我也没说什么。想吃就是贪,这得承认。你说人家拿来了,人家广修供养,我随喜功德,恒顺众生。人家欢欢喜喜来,我就吃,两个都修普贤行,好事。你平常还想吃这个,想吃那个,那你道业都没精进。真的勇猛精进的人,听经的时间都没有了,还每天在想我要吃这个,我要吃那个,还想吃龟苓膏。还有这些念头,告诉大家,我们要很深刻反省,我们没有把众生摆在心上啦,没有把最亲的人摆在心上啦,有的话,哪还想着要吃这个,要吃那个。大家想一想,我们的母亲有没有想吃这个想吃那个?一肩扛起一家的重担,所有的精神全部都是为家里人着想,都是想着家里人要吃什么、要吃什么。
所以师父讲的这段,师父都喝白开水,不吃零食。当然,什么时候喝茶?人家送来了,礼貌上喝,其他的都不去攀求,愈简单愈好。大家有没有觉得听经的时间都不够了,读书的时间都嫌少了,哪还有时间想吃这个,哪还有时间去批评别人?没时间啊。有时间批评别人,保证懈怠,不精进了,这些妄念都出来了。
孔子曾经有一次,刚好子贡,子贡口才很好,他在批评别人,孔子说,「赐也贤乎哉」,端木赐啊,你很贤德了吗?「夫我则不暇」。孔子讲,我是连批评别人的时间都不够啊,怎么还能有那些闲功夫呢?孔子是什么态度?「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孔子每天鞭策自己的。我闻到的道义,有没有马上能够去奉行?了解自己的不足,有没有马上痛定思痛去改?圣人都在这些心境当中下功夫,哪还有闲功夫去见人过,还批评,甚至在团体里面批评,那造成两舌都有可能,造成人和出状况。
所以这一段话,我们刚刚讲到效法孔子,「温、良、恭、俭、让」要效法,这个风范也要效法。每天鞭策自己道德有没有进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这个讲是讲究,我们所学到的学问有没有更深入,然后时时要求自己,把这些学问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这个是更讲究,更深入。当然,另外一个解法,是我们学到了这些宝贵的智慧,师父的教诲,有没有尽心尽力随缘随分,去法供养给我们身边有缘的人?人时时都要法供养,他就不打闲岔了,一有机会,把无上甚深微妙法供养给别人。「闻义不能徙」,闻到恩义、情义、道义的道理,马上效法、跟进。「不善不能改」,闻善必效法,不善必改。「是吾忧也」,是我每天战战兢兢的事情,我自己有没有时时在这些上面下功夫。这个就是孔子的榜样。
而真的,人真的很精进的时候,真的没有闲功夫。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说,「真学道人尚无剪爪之暇」,连剪指甲的时间都很不容易找出来,「安有功夫说闲话」,哪还有时间去张家长李家短?
刚好有一次,我们有一本书叫《四书读本节要》(我们每一本写一句勉励的话,大家互相共勉),刚好在庐江的时候,我们每个人抽一本。结果我们有一个同仁,比较喜欢讲人家是是非非,然后就很想劝他,还没有找到机会,结果就让他去抽那一本书,很有意思,他一抽起来就是:「真学道人尚无剪爪之暇,安有功夫说闲话」。听说他那两个月特别乖,他知道有感应。「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他知道冥冥当中太神奇了,怎么会抽得这么准,正中他的下怀。
我们还有一对夫妻很有意思,她先生出去办事遇到一些障碍、不如意,一进来就是,「烦死了,烦死了,哎呀,真累!」他太太说,你先别烦,先去抽一本《四书读本节要》(因为后面有一句勉励的话)。结果他就去抽,抽起来,「做大事者不可烦,烦必乱」。
我们说至诚感通,真心想学了,佛菩萨藉一切花草树木都在启发我们。但是要信啊,一切境界都是菩萨化现来提醒我们的,就不会每天恍恍惚惚,悠悠放任了。
而虽然不能说闲话,但是大家可不能变成不要说话,该说的还是要说,只是要很清楚自己的心态对不对。比方说同仁有不对的地方,那我们该劝要劝,「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绝不是那种心要去毁谤别人,去诬蔑人,去陷害人,去挖苦人,都没有这个念头,只有纯是一颗成就人的心,就对了。
结果你劝他,他不接受怎么办?「哼,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你起这个念头,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全部缴掉了。这个时代,一切境缘不顺利,感谢境缘!为什么?只有这些境缘出现了,才知道我们这颗心是真的还是假的,真的假的才印得出来!真有耐心,真有真诚吗?遇到一点不顺利,脾气就来了,那都是假的,虚情假意。所以所有的境界,都是在让我们清楚我们现在的心境到哪里,勘验自己。
今天你劝他,他不能接受,绝不减少我们这一份道义跟爱心。他不接受你,他可以接受别人,是吧?以他能接受的方式,你全心全意去成就这样的缘。哪一个人,他特别听他的话,你私底下跟他讲。就是一颗成就对方的心,去告诉这个同仁,他也能感觉你的真心,他就会去劝那个同仁,这个就不是是非。不然很多问题都不讲,最后我们的事情都愈搞愈大,那就是学呆了,不会变通。一些同仁的状况,你要给主管讲,是一颗协助对方的心、成就对方的心,去讲,就对了。
这个是跟大家讲到的,要效法孔子,然后勇猛精进,不贪着我们生活上的一些享受,一切随缘就好了。
这里师长也提到,健康真正的因素是心地清净,没有妄想杂念。可是问题来了,理都很简单,我们能明白清净最重要,怎么达到清净?明白清净心重要,那就赶紧每一天要提升清净心,不然这些法不就白听了吗?最好的方法,最直截、最方便、最稳当、最快速,就是念佛。所以真正希望赶紧恢复清净心的,没有不念佛的。工作的时候,真诚、恭敬、慈悲,尽心尽力做,那个心就是佛心;一放下工作,不用思考了,赶紧佛号就提起来。人能这样用功,半年,相貌都不一样,额头都会放光。
所以,这里师父也讲,一切随缘,不要攀缘,不要贪着。这里有一句话跟大家共勉:「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衰」。欲望愈来愈淡,人的精神就饱满。其实人不愿寡欲,是他还没尝到寡欲的快乐,那种身心的放松、自在,他还没尝到。所以人真正尝到依教奉行的法喜了,要让他再去耽染这些欲望,打死他都不干。我们还觉得这些欲望很难放下,因为我们根本就没依教奉行,没尝到法味。「世味哪有法味浓!」还没尝到,要知耻。学了这么多年了,连点味道都还没尝到,那就是不够勇猛精进,赶紧下功夫。「思多血气衰」,思考太多了,烦恼太多了,血气都会受损。平常不要胡思乱想,有时间就赶紧念佛,然后想莲花愈来愈大,莲花愈来愈大,你在这里念,那边都在长,到时候这个莲花就拿着来接我们了。常常这么想,念得愈来愈大了,就没有妄想了,笑得很开心。
这里又提到,不能「私行不义」。而这个义,我们时时想到「合情、合理、合法」,体恤人情,按照规矩办事,常常合乎经教的道理来做事,这样就不会偏差太多了。
「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说实在的,我们读了《无量寿经》,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菩萨都有他心通,虚空法界众生起一个念头,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菩萨都知道,怎么可能还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呢?不可能不知道。而且师父在《妄尽还源观》把真相给我们讲,一个念头周遍法界,法界所有的佛菩萨、圣贤人,统统知道我们起了这个恶念、邪念,一想到这里,背后都流汗,凉啊,觉得很羞耻。所以常常念着一念周遍虚空法界,不可以起邪念。常常这样观照,人的谨慎、慎独的功夫就出来了。
好,所以这一段师父讲,我常说学佛就是学圣人,就是学做一个明白人,唯有明白才能向上提升自己的境界。现前过佛菩萨的生活,将来入佛菩萨的境界。你看师父人生价值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放下贪着,放下染着。所以师父这里讲到了,现在就把这个身体当作工具,不能造业,不能贪着、染着、增加习气了,把它当工具,多替众生做些事,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并且改过修善,积功累德,为众生做个好榜样。这个就是生命的意义了。
所以我们人生也很单纯,活一天,为佛法为众生做一天,心里没有罣碍。为什么?尽心尽力,有缘就做;没有缘,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都好,没有烦恼的事情,来了就尽力去做,去回应就对了。而且什么时候,无常来了,都没有罣碍,跟阿弥陀佛走。诸位同仁,现在阿弥陀佛来了,你们走不走?Really,真的吗?还有没有罣碍的事?没有是吧?好,好样子!
所以师父说为大众做个好榜样,把八德演出来,把三福、六和、三学、六度要演出来,把家道要演出来,组织家庭了,自己的家就是小区、社会的好榜样。好,师父这里也提到古代社会都很重视制礼作乐,现在比较缺乏。所以现在看到社会的不足,我们一句批评都没有。为什么?失教了嘛!「别人错的也是对的」嘛,正常。时时问自己,怎么样恢复制礼作乐,怎么样恢复伦理道德。所以师父的指示非常清楚,和谐社会,从我心自己做起,从我家自己做起。所以我们一切处事待人接物,重视礼貌,重视礼节。我们一切对外的活动也重视礼节。比方很多殊胜的祭礼、婚礼,这些仪式都要把它恢复,我们好好来计划一下,我们自己在中心可以演练一下,祭礼、婚礼,都可以演练,大家才深刻,深刻了才知道怎么去做。
这里师父又提到,你有福报,有一天你有缘分真正见到鬼神,你就会相信。诸位同仁,是不是一定要见到鬼神才要相信?你们有没有见到过?没有?还是有同修有见到,那是有福气的人。
没见到的,只要肯听佛的话,一样是有福气的人。「敬于佛者,是为大善」,佛讲的话你没有丝毫怀疑,这个人有大福。因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能相信佛的话,大福报!我们这个时代,你什么都要靠自己弄懂,太难了!习气重,生命短暂,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听「圣言量」,听从圣人的教诲,马上去做。
释迦牟尼佛劝我们要求生极乐,要念阿弥陀佛,而且劝了好多次,光是一部《阿弥陀经》,劝了多少次?从头至尾都在劝。而且还怕我们不相信,连十方诸佛都请出来了,「十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哎呀,大家体会一下释迦牟尼佛的苦口婆心,我们还不依教奉行,真是太狠心了!面对这么慈悲的长者,我们还不顾他的教诲,这样太不好了。连佛陀,我们都忍心让他失望,让他伤心,这颗心,不善,太硬了。
最后这里也提到,「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人时时要坦坦荡荡,人前人后表里一如。人前才做个样子给人看,这样的人久了之后会魂不守舍。为什么?都在掩盖,掩盖久了,精神都不坦荡。所以这样做人太累了,坦坦荡荡,没有人在的时候,跟人在的时候一模一样,这样就对了。
最后师父也讲到,我们行善不愿别人知道,作恶希望别人指出来,这个正确态度。「善欲人见,不是真善」,那是虚荣心在作祟。善是什么?该做的啦!「恶恐人知,便是大恶」,错了还要掩饰,「倘揜饰,增一辜」,那这个恶就愈来愈伏不住了。所以我们「普贤十愿」里面特别强调,要懂得忏悔业障。不怕人家看到,不怕人家说,不怕人家指正,欢喜接受。
而且师长也讲到,今天被冤枉了,是消业障最殊胜的方法。这句话我们要印在心上,哪一天你被冤枉了,旁边的同仁赶紧说,「恭喜你,你消业障最好的机会来了。」真的,怎么样才体现一个人的修养跟肚量?被人家毁谤了,心平气和,这才是功夫。而且人家是帮我们消业障,你还不感谢他?
真明理了,对一切人、一切境都只有感恩心。不能生起来,道理还不明白。他来成就我们的德行,消我们的业障,好事啊,感激他。所以师长的心法,「处逆境,随恶缘,无瞋恚,业障尽消」。我讲到这里挺高兴的,你们怎么好像脸上都没什么……?这句话有没有随文入观?「业障尽消」,我就是要过这种日子才对。
所以这里师父讲了,不论别人指责的是不是事实,都要心存感恩。是事实了,他提醒我;不是事实,他帮我消业障,他考验我的功夫好不好。所以我们坐电梯也不能白坐(中心电梯贴有师长「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的开示),要坐到契入境界,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我们的电梯每天都在那里六尘说法,放光来成就我们的道业。当然,能走路尽量走路,电梯也不要,一层楼坐电梯,两层楼坐电梯,太浪费了。我们能省,都能供养给需要的人。因为我们心包太虚,我们的钱就是一切众生的钱,是吧,众生的钱还是众生的钱,这个很重要。你不要,我的钱就是你的钱,你的钱也是我的钱。那不对,控制的念头又来了。
所以,师父这些话都是心法,我们不要听多了,左耳进右耳出,就太可惜了。你看师父讲了,一个懂得成就自己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的人,念念都想着别人的好处,绝不把别人的不善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太傻了,破坏了自己纯净纯善的心。
所以什么叫历事炼心?经历每一件事情,明明白白观照我有没有在道中,有没有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中,这叫历事;炼心,炼自己的这一颗心都能安住在清净,安住在真诚,都不被境界给转。那这个就是会用功了,在每一个境界当中提升自己。
最后,老人家也讲到,别人赞叹我们,我们也要冷静思考,我有没有这样的实德?没有了,战战兢兢,生惭愧,好好再提升自己,勉励自己,不要辜负别人的信任,也不要辜负别人的赞叹。那我们在这里,大家一起为弘扬传统文化而努力,也不要辜负护法,也不要辜负师长对我们的信任跟支持。好,那今天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