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了凡四训》心得分享(第六集)

时间:2016-01-21 10:01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amtb.cn/rsd/rsd.asp
 
蔡礼旭老师 2010/5/6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3-006
 
大家下午好!我们这一集《了凡四训》,一开头袁了凡先生就提醒他的后代,这一段都是讲谦虚。「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因为举的这些例子都是顺境。所谓逆境是磨炼人,遇到不顺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人比较容易警觉到,「我不能生气,我不能跟人对立。」逆境往往自己知道要守住这颗心。所以叫逆境磨炼人。顺境淘汰人,顺境有时候容易生贪着。所以时时都要警觉,遇到任何人事物,都要「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这个是会用功。顺境,人产生贪着的时候,自己不容易察觉。所谓温水煮青蛙,在这个温度之下,慢慢慢慢的,好像就没有警觉性了,就会造成道德下堕,自己不知道。
 
比方「命当荣显」,他富贵了,人有时候无形当中,傲慢就起来了,跟人家讲话的态度就变了。所以要谨防人在荣显的时候,起慢心。
 
我们有没有常常跟朋友相处的时候,有一些知心的朋友对我们说,他说「你变了」。大家跟朋友之间谈话,有没有曾经听朋友说你变了?当然,变有变好,还是变不好。可是往往,我们生活、财富或者地位比较提高了,甚至于曾经跟师父吃过饭,种种这些经历,无形当中我们就会觉得,我们比较好,我们比较高,给人的傲慢态度就出现了。那这个「命当荣显」,富贵就污染了我们的恭敬心,对人、对朋友,尤其对好朋友,尤其对最亲的亲戚,他们跟我们的缘很深,最了解我们以前,假如我们的态度一变,他们特别敏感,特别难受。所以今天我们假如傲慢了,伤到的可能都是最亲的亲朋好友的心。所以提醒,「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不可以起傲慢。
 
「实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人遇到的境界都很顺,所谓春风得意,一得意起来,人的态度就不妥当了,所以提醒要作「拂逆想」,这样自己的心才能懂得调伏、不张扬、不得意。
 
「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现在物质生活享受都没有问题,但是也不可贪着。比方这一餐吃得很好,下一餐,清粥小菜,青菜豆腐,我们有没有下一个念头,今天怎么才吃这个?那假如有这个念头,「怎么昨天我喜欢的,今天不是我喜欢的」,那我们吃饭,就堕落了。
 
所以诸位同仁,何处是道场?处处皆是,一切时一切处息灭贪瞋痴,就是正法道场。假如一切时一切处都生贪瞋痴慢,那是邪法道场,这一颗心就被这一些习气给染着了。所以在生活的享用,不可贪着,什么都好。不只什么都好,所有物质的享受统统生感恩心,感谢护法的支持,感谢所有这些农夫,就像我们念感恩词这样的心境。不是念感恩词的时候提起来,时时保有这个感恩的心。
 
而在物质的享受当中,最怕有一个心态,就觉得,应该给我的,这就麻烦了。当孩子的觉得父母、亲人的照顾是应该的;夫妻之间觉得另外一半的付出是应该的;当下属觉得领导照顾我是应该的;当上司觉得下属尽忠是应该的;朋友之间,付出都觉得是应该的。这个就在享福当中,不知不觉就堕落了。所以我们这一生,没有任何事情是应该的,都应该存着感恩的心。所以修学不容易,时时得要觉照这个心是在正念当中,还是已经偏颇掉了。
 
所以这一生,一切人事物,感恩,对我们好的感恩,对我们不好的也感恩。这个是我们中心,大家都应该最熟悉的,「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我们的电梯一打开来,就熏习一次了。当然,不是记在脑子里,要怎么样?要内化,要入心,转变自己的心态,真的就是如此。
 
「感激伤害我的人,因为他磨炼了我的心志」,他让我了解到,我到底现在功夫是怎么样。「感谢斥责我的人,因为他助长了我的定慧」,人家骂我们、误会我们,我们有没有很难受?有没有马上跟他辩驳、吵架?还是能够「受侮不答,闻谤不辩」?这个也是《了凡四训》上的教诲。人家侮辱、毁谤我们,误会我们,我们不急着解释。心平气和听,讲对的,赶紧修正;不对的,心里头痕迹都不落。改天他心比较平了,再跟他讲清楚。人家在说我们,我们马上就辩驳,有可能人家情绪就更大,或者是人家就不想跟我们讲了。他说,才跟你讲一条,你马上就解释好几条,人家就不好再讲我们的问题了。所以必须时时有一个修养,闻过欣,闻誉恐,这样「直谅士,渐相亲」。
 
接下来讲到,「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人家对我们很恭敬、很爱护,这个时候我们容易也是起傲慢的心。所以刘芳总裁昨天到中心来,我们也希望她能够给大众分享一下女德这方面的课。昨天她就讲到一段话,让我非常感动。就是一个人能这么样的为传统文化去付出,她背后还有很好的家庭在护持着她。所以一个人尽心竭力为正法,她的家人也值得我们佩服。她说她的先生跟她讲,因为她现在也参与不少弘法的课程,她先生跟她讲:「我们什么都不要,我们什么都不是。」我说,「哦,妳先生的境界很高。」
 
「什么都不要」,不收任何一毛钱,都是义务讲学,也不要人家赞叹,不要人家这些恭维,什么都不要,不起贪心。我们在弘护正法的过程当中,我们心中还有求什么,那可能都是贪着。她先生这一句话叫不贪。「什么都不是」,不傲慢。所以确确实实,我们现在出来弘护正法,那是佛菩萨威德,祖宗圣贤的智慧好,是我们真诚的去分享,那不是说我们的境界就跟这些圣贤人一样。所以一有觉得自己挺不错的、挺厉害的,那这个傲慢不知不觉就上身了。所以无始劫的习气,一不小心,它就上来了。
 
她有很好的先生给她护法,「什么都不是」,不傲慢。诸位同仁,你们家里的人也是很好的护法。当另外一半提醒我们,「你什么都不是」,大家心里怎么样?「我到道场去,人家都赞叹我,你尽给我扯后腿,尽给我讲难听的,好,不理你了,到道场去好了。」其实给我们讲真话的,才是真正疼爱我们,才是我们真正好护法。
 
我看到刘芳总裁在讲这些话的时候,对她先生非常的恭敬、赞叹,「我先生讲出来这个话,让我非常佩服。」结果她的儿子也跟她交流到,「母亲,妳现在出去讲课,第一,要无欲」,没有任何欲求。这个跟他父亲讲的,「什么都不要」一样。她还跑去问她先生,「你是不是跟儿子说好了,怎么跟我讲的话一样?」她先生说,「没有没有,我没跟他讲好。」
 
所以不简单,他们这个家道,从她的公公就很有修养,她公公是教书,读书人,一生克己的功夫很好。她儿子说要无欲,而且说要真诚,一真诚去讲,就对了。她的家里人对她的提醒都非常好。
 
所以这里讲到,「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我们得到大众的恭维,时时不只不贪着、不傲慢,我们还时时提醒自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刚刚跟大家提到刘总,她儿子还讲到,纯是一颗利益他人的心。我们听了之后很感动,我们也祝福芳子事业,能成为她那个行业落实传统文化的标杆,这个也是功德无量。
 
「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自己家里有钱、有地位,这个时候常常要作卑下想,不然容易瞧不起人,骄傲,看不起贫穷的人。所以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物质的条件、地位,都不可生傲慢。要生的是恐惧,是卑下想;要生的是感恩,有这些,感谢很多的人;但是不拿着这些条件、地位去炫耀,去傲慢。所以贪瞋痴慢是根本烦恼,一定要调伏。
 
孔子也提醒我们:「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如果有周公的……这句话大家记得吗?我看大家没什么反应,我还是写一下。你们没有反应是很正常的,因为根据统计,讲二十一次才能记住,我保证我还没讲二十一次,所以写一下。这个师长也常常提到。他有这么高的才华、才干,但是他骄傲、瞧不起人,而且吝于把自己懂的东西告诉别人、帮助别人,那就吝法,吝他的经验,那「其余」,他这一生就没什么好看的了,也成不了大气候,也帮助不了团体了。
 
因为我们可以用心去感受看看,一个人傲慢的态度起来了,身边的人都很难受,他就破坏人和了。孟子讲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成事的基础、关键,结果我们傲慢了,就给人难堪了。所以谦让是给别人留余地。不要一开口就「你怎么这么差,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这就傲慢,人家听了就无地自容。处处言语都能给别人留余地,我们就能成为一个替人设想的人。谦虚,进而成为替人设想的人,不给人难堪。所以你看我们老祖宗常常讲到的,「谦冲自牧」、「谦谦君子」,谦,才能给人如沐春风。
 
下一句,「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其实一个人的学问,自己觉得不错了,他已经上不去了,有瓶颈了。而祖师特别给我们做榜样,他们的道德学问,我们远远不及,而他们都是非常的谦退。
 
我们看弘一大师给我们的风范。他老年的时候对于整个佛门的贡献非常的大,弘一大师还整理了南山律,律是道本,持戒才能修道,闭关好几年,做出来了。大家看过「弘一大师传」没有?没有?我们现在可能商量一下,来开同仁电影院,每个礼拜安排时间,我那里现在手上有「弘一大师传」,还有「玄奘大师传」,都很精彩。我们利用晚上,大家有空的时间,都可以来欣赏这些风范。
 
弘一大师讲到,他评断自己,说「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这么有贡献、这么有成就,都是这么样的谦退。我们跟弘一大师比,没办法比,再傲慢,那就更无地自容了。包含我们的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号「常惭愧僧」。他们这么高的道德学问,还每一天不断的生惭愧,不断的对治自己的习气,这是我们的好榜样啊。
 
所以祖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为了我们这些子弟、弟子,能更好的修行,更谨慎的护住自己的道业。我们假如不记住他们的风范,那就糟蹋了祖师对我们的慈悲了。所以这一些风范,我们一定要印在脑海里,时时提醒、鞭策自己。
 
而接下来,了凡先生也期许自己的孩子,让他时时能够正思惟,其实也是提起责任,提起正念。因为了凡先生他当官的,福报现前,人有时候志向就不高远了。生活无忧了,人的慈悲心、菩提心,就很难保持。所以顺境不好修,常常要提起这些思维。所以「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其实这些观照,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很相应。所以人修学,感觉到好像退转了,绝对是我们这个「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没有能放在心上。一想到三途苦,赶紧提升自己;一想到四重恩,那不能再糟蹋师长、糟蹋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李炳南老师有一段话特别鞭策我们,他告诉学生,不可以玩弄佛法、消遣佛法。怎么样不玩弄、不消遣?时时提起四重恩、三途苦,我们的精进就能保持了。
 
而从儒家的角度,孔子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个「知」,不只了解吉凶祸福,这个「知」是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去断恶修善,怎么样去成就命运。而且,君子胸怀家庭、胸怀天下,所以这个命,他是从自身到天下国家,甚至于到正法弘传的命运,他都时时不敢松懈。
 
我们从最近的自身,人知自己这一生要保护好自己的法身慧命,不能错失了成就自己的机会,这个是真正爱护自己。我们常说,「人身难得,东土难生」,我们当了炎黄子孙,了解了儒释道的教诲,这个很不容易啊!
 
大家想一想,今天你假如生到欧洲,能不能闻正法?你看,我们看外国人的电影,拍出来的都是强调,他们觉得最崇高的是什么?爱情。是不?你们真是好学生,都听师父讲的,不看电影、不看电视、不看报纸。我不是说最近啦,我们曾经年轻的时候看的嘛。他的整个价值观是错误的,都是追求男女的情爱,那个会堕落的。我们几千年来,都是恩义、情义、道义,讲这个「义」字。所以那个思想观念,很多功利、很多重视欲望享受,那个整个价值观是偏掉的。
 
我们何其有幸,从小在我们中华文化的熏陶之下长大,这很大的福分,要珍惜啊!「人身难得,东土难生,正法难闻」,尤其又是闻到可以当生成就的念佛法门,「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横出三界,圆登四土的机会啊,这一个机会,祖师都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那就更应该要好好的把握,这个时候就「如是一心求净方」,这一生一定要成就我的法身慧命。一心一意,一个方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见阿弥陀佛。见佛了生死,见佛开智慧,有了智慧就能帮助众生了。所以这个是知命,知我这一生的目标,念念不忘。
 
也要知我们自己家庭的命运,这是我们的责任。家庭养育我们,我们要报父母的恩,要报祖宗的恩。承先启后,是我们这一生的天命。
 
所以印光大师说修行要从敦伦尽分下手,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而在这个敦伦尽分,与家人、朋友相处当中,把自己的孝敬心恢复,把自己的习气去掉,磨炼自己,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个才能历事炼心。这个是我们刚刚讲到的,「下思造家之福」。
 
「上思报国之恩」,那就是想到了,我们现在整个民族国家的命运确实是很危险。为什么会危险?因为缺乏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我们了解到问题出在哪了,那对国家、对民族这一份赤子之心提起来,尽心尽力去做。当然不要太担忧,因为担忧只会影响我们的身心,没办法让我们的身心状态更好,所以随缘尽心尽力去做,就对了。这个是讲到的「上思报国之恩」。
 
而「远思扬祖宗之德」,这个是承传文化。从佛家来讲,那是承传佛法、承传正法。那这个工作也非常非常的重要,没有正法的弘传,人类就要愚痴下去了。所以师父也期许我们,「遵圣贤教诲,弘仁爱大道」。这个就是我们的天命,我们的目标。这也是师父的墨宝。大家看师父的每一个墨宝要珍惜啊!那都是老人家很重要的体悟,或者是很重要对我们学生的提醒。我们有时候太容易拿到这些法宝,反而变成不珍惜,就很可惜了。整个圣贤的教诲最重要的,把仁爱,爱、孝,弘传开来。「秉弥陀悲愿」,秉持阿弥陀佛的本愿,四十八愿的精神,利益虚空法界。「秉弥陀悲愿,促寰宇和平」。
 
心胸广大,这叫「愿要大」。愿发得大,而且任何境界来,不退缩,「志要坚」。愿很大,但是一定从身边的本分开始做起,所以「心要细」,细心都是从起心动念,从本分开始落实,才能做好的榜样。「气要和」,自己做六和敬的表率,团结人心,从我做起。
 
而我们看「遵圣贤教诲,弘仁爱大道」,因为现在的人假如没有这个孔孟仁义、仁爱的基础,学任何宗教都不能成就,他没有做人的根基。那就是世界的人统统失去了人格,他就堕落到三恶道。所以人能不能「下济三途苦」,不要说远的,说去救三恶道的,眼前都快堕落到三恶道的人,我们有没有能提起悲心去帮助?
 
汤恩比教授讲的,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靠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就是这个仁爱的精神。而仁爱,我们炎黄子孙都知道,孝道是仁爱的源头,所以孝道的弘传比什么都重要。而很多的民族国家是连孝道的概念都没有,你看他多可怜。就这一生来,不明孝道,下一生连人都铁定做不成,他来把福报花光而已,又堕落下去。所以我们马来西亚华人能够用英文,介绍到没有传统中华文化的地方,能把孝道这些精神传给他们,那真的是功德无量,让要堕三恶道的人能够不堕落,能够提升。
 
而我们「遵圣贤教诲,弘仁爱大道」,当然自己要先做,做榜样。这个也是跟我们在「印光大师序」里面讲到的,「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我们每一天都以仁爱,时时替人着想,现生就可以进入圣贤的领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这一生尽心尽力为佛法、为众生,时间到了,高登极乐的故乡,就回家去了。
 
我念这两句很高兴,你们怎么一点表情都没有?What happened?(发生什么了?)对啊,我们听每一句话要听到心里,自然就笑了。我们为什么笑不出来?心上一定还放着事。Right?(对吧?)我虽然英文不好,可是偶有佳作,是吧,突然冒出一些熟悉的词汇。对不起,好像有点傲慢。要常常「内思闲己之邪」,这个警觉性要够。
 
而这一个精神,「秉弥陀悲愿,促寰宇和平」,就是说我们现前就已经期许自己,心同阿弥陀佛,愿同阿弥陀佛,解同阿弥陀佛,行同阿弥陀佛。这个跟弥陀的心愿,频道就接上去了。这一生当前就是为了帮西方极乐世界招生的,不是去了才做,现在明白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因缘,当下就可以跟弥陀同愿同行了,不分别了。哪有说往生才跟阿弥陀佛相同的心愿解行,现在就可以,这就是破我们的分别执着。都觉得往生以后这个心境才能做到,现在就可以。
 
「受持广度生死流,佛说此人真善友」。我们现在尽心尽力弘扬仁爱,弘扬净土法门,阿弥陀佛每天都笑,真是我的好学生、好弟子。你们怎么又没表情呢?这个话都流不到心里去吗?要有承担,勇于承当,当仁不让,直下承担的气概要提起来。对啊,不然我们念《无量寿经》都没念进去,「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是吧?你看那些气概,「速生我剎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我们假如弥陀的行持一句一句都流到心里,我们的心量每读一遍就阔宽了。可不能边读边分别,「啊,那是阿弥陀佛做得到,我不可能,我不可能。」念一部《无量寿经》起了「我不可能」的念头,起了好几十个,那就麻烦了。
 
所以当前跟弥陀本师的度众心愿相契合。而事实上,我们一直在强调「难行能行」,愈难的事情,坚持去做,无怨无悔的去做,给人带的榜样愈好,功德愈大。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在《弥陀经》里面,十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赞叹西方的殊胜,也赞叹释迦牟尼佛的悲力、悲愿。能够在这个五浊恶世,这么浊恶的世间,还能尽心竭力、不疲不厌的度众生出离苦海。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还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能为世间说此难信之法。太难太难了!所以十方世界都赞叹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么难都做了,我们还不做吗?
 
这一段话讲完了,大家听故事听完了没有?释迦牟尼佛是谁啊?你不能读完《地藏经》,地藏菩萨还是地藏菩萨,我还是我。佛菩萨都是表我们的性德,表我们的修德,就要去效法,我也能啊,这是我本有的如来本性啊。所以今天我们假如坚持效法释迦牟尼佛,诸位同仁,我们现在弘扬正法、弘扬净土法门,比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难还是简单?比较难吧?对啊,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在印度,很多各个宗教、各个修行人都很尊崇修道人,那个时候正法比较兴。我们现在是末法,你跟人家谈,人家不一定能接受,甚至还骂你,还毁谤你,都有可能。难度更高。恭喜大家,这样才能证明我们是不是英雄好汉。是不是?来,互相恭喜一下。
 
你看曾国藩先生说:「凡事都有极困难的时候,打得过的才是好汉!」以前我们看那个过十八铜人关也不能白看,用在我们现在弘法利生,都要过十八铜人关。其实难不在外,难在我们的内心。能时时把贪瞋痴慢放下,什么关过不了?能把分别执着放下,日日是好日,人人是好人。
 
难不在外,难在放下我们自己的习气,把面子给撕掉,这个才是难。把这些习惯的习气能调伏,难!所以修行,苦,苦在对治习气。肯勇猛精进了,半年一年,习气伏住了,你的好日子就来了。「游步三界,无所罣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为什么?你遇到一切人事境界,你都不会瞋恨了,不会起习气了,那你就随缘尽心尽力,做表率去利益别人了。
 
所以这两句我读了觉得,师父期许我们,弘扬仁爱大道,救这个娑婆世间的苦难,在难行能行当中又做寰宇、世界的榜样。这个是最难的,在娑婆界弘正法很难。所以让虚空法界的这一些佛菩萨、大众赞叹说:「哇,那个娑婆界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我们没他难,我们也要赶快精进,赶快度众。」那诸位的难行能行,就广修供养一切诸佛剎土。那我们修的,就是当前在娑婆界,就修普贤的宏愿,时时广修供养。所以这一段正思惟,常常让我们能够提起正念,就不容易退步了。
 
而师长也提到,「近思盖父母之愆」。其实当我们有很好的道德,亲朋好友见到父母,就会肯定我们的风范,就会忘掉我们家庭甚至父母曾经做过的不好,所以「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人家说,「哇,这个姓氏的子孙为社会、为民族做了很多好事」,所有祖宗曾经的不好,人家全忘了。「盖父母之愆」。
 
那我们看师长在这一段当中,老人家非常细心,生怕我们对这些道理没有圆融的理解。所以说虽然是盖父母之愆,但是也不是一味的掩盖、一味的袒护,这个又错了。所以《弟子规》提醒我们,「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而很重要的,要劝告的时候要警惕,师长这里讲,绝不在有外人的场合,所以「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不要让人家难受、难堪。旁边很多人就直接指出人家的不好,一般的人是受不了的。我们刚刚讲的,给别人留余地。
 
诸位学长,假如你遇到了别人、同仁在大庭广众之下骂你,把你的问题都讲出来,当下我们这颗心要安在哪里?可能明天就发生。刚听完「规过于私室」,突然明天有个人骂你,还在部门同仁面前,你要怎么样安心?这个时候突然想:昨天蔡老师才讲,你今天就犯了,气死我了,跟你拼了。
 
所以听道理给谁用的?给自己,不是要求别人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用道理去要求人,而且也是《了凡四训》讲到,每一个境界来都是来提升我,磨炼我,「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是吧?境界来了,心里要很笃定,放马过来,是不是?人家考验来了,太好了,这种境界才能让我彻底把面子放下,而且又在这个境界能够给他鞠躬,「哎呀,谢谢你指出我的问题,太感谢你了」,这个才是真功夫,叫真干啊!没有这些境界,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功夫到哪里。所以真正会修的人,没有一个境界是坏的,一般的人觉得愈难堪的,他愈欢喜接受这个考试。
 
而这里师长也讲到,我们处世,家丑不可外扬。所以言语特别容易破坏和谐,言语必须谨慎。而且这个破坏,不只破坏了家里的和谐,甚至还招来别人的侮辱、轻视,甚至于还动歪脑筋破坏,那就麻烦了。不只家庭家丑不可外扬,我们处在单位、团体也是如此。今天一个人把自己单位的不好讲了,不只人家不会尊重我们,还会觉得我们不尽忠,不爱惜自己的团体。
 
所以批评绝对换不来别人的尊重。我们处在一个单位、团体里面,守住这个隐恶扬善的态度,好的不断的赞叹,让好的行为不断的受到鼓舞,他愈愿意去做好。不好的,我们带头把它做好,不批评。这样的胸怀,日久见人心,人家会感动、佩服。
 
而且我们处在一个团体当中,这我很感激我自己父母的人生态度对我们处世的影响,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无形当中受父母的影响非常大。父亲一生没对任何人提出要求,我也从没听过我父亲抱怨任何一个人,包含他都是当主管,底下的人也有很多状况,应该啦,会有状况,可是我父亲从来没讲过同仁一个不是。同仁夫妻有状况了,我爸爸还去给人家辅导,去帮助他们,去提醒他们。
 
所以给我们的影响就是,人生随着缘分到了哪个地方、到了哪个团体,只想「我能为这个团体做什么」,这是义,应尽的道义;从没想要从这个团体获得什么。我们有求的心就是利了,就跟道义的心不相应了。这样很轻松,也很自在。什么样的因缘,我们就尽心尽力做,对团体没要求,对任何人也没要求。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求,要求别人,求不到就苦了。所以人不要自讨苦吃,从心态上调整,把苦的根源切断,无求。什么样的缘,尽心尽力为人、为团体,就对了。
 
而事实上孟子也分析得非常透彻,我们时时能「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他处世待人都是爱敬对待人。招感来的果报是什么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全心全意,换得来的就是人家的真心跟你交往、相处。
 
接下来,师长还讲到「上思报国之恩」,上报四重恩。师长的提醒,我们要谨记在心。我们拿什么功德回向?得要依教奉行才能回向。不然回向文都念成口头禅,就不好了,要真干。师长也是提醒我们,不依教奉行,每天给佛菩萨做早晚课,早上骗佛菩萨一次,晚上骗佛菩萨一次,怎么忍心骗佛菩萨呢?我们一想到这里,就生惭愧心了。
 
所以一个人改造命运,时时对照经典,一没有做到,赶紧生羞耻,生惭愧心,这样的心,上天都会加持你。所以「惭愧、奋发、改过」,这叫天开其慧。一个人时时都有这个态度出来了,老天、佛菩萨都加持他,要让他的智慧大开了。「惭愧、奋发、改过」。
 
但是假如常常「悠忽」,就是很散漫,「悠忽」,悠悠放任,得过且过,「昏惰」,懈怠、怠惰,然后常常精神提不起来,听经都打瞌睡。我没有讲谁,大家要信任我,我是不会把人家的不好记在心上。很多人误会我,都说我在台上,「都讲我,你是因为昨天看到我怎么样,所以都讲我。」天地良心,那不是我把看到的大家的不好记在心上,绝对没有。那是佛菩萨慈悲加持,刚好让我们讲到那里了。所以不要觉得是我看大家的不好,trust me(相信我)。真的,一个人上台来就盯着说,「好啊,今天我可要训他一顿」,佛菩萨都不加持。他心都不平嘛,佛菩萨怎么加持呢?是不?真诚慈悲,佛菩萨才能加持啊。假如是坐上来就是我今天要骂谁,那麻烦了,他瞋恚心就起来了。
 
好,「昏惰、自欺、饰非」,错了还掩盖,自己有没有在道中,自己都不去观照,有没有退步都不检讨,讲跟做愈差愈多,自己都不警觉,这个就是自欺了。有这样的心态,这个叫「天夺其魄」。我们修道修到最后,魂不守舍,那老天爷都要把我们收回去了。为什么?破坏正法形像,这个罪很重,难怪天夺其魄。所以肯勇猛了,佛菩萨加持;懈怠了,魔都加持。所以一念之间,天壤之别,要守住这个「上报四重恩」的存心。
 
而这个众生恩,我们可以体会得到,每一个人一天,食衣住行,多少行业、多少人的劳动付出。所以人真的懂得感恩,时时处处他都知道感恩。比方,这个同仁去弄也挺麻烦的,是不?你看人家还去倒水,我们信息部这么多同仁要录音,这些都是多少人的付出。包含你看我们穿的衣服,多少人在做衣服;吃的东西,多少人在耕作。时时想,都是感恩心。
 
一个人念念感恩,他的行为一定是尽心尽力报恩,这很自然。知恩的人一定肯报恩。我们假如觉得好像去利益大众,去弘护正法,提不起那个劲,那就是这个念恩的心太弱了,不知恩啊。知道了,自自然然这个动力就提起来了。
 
所以能找出自己不能精进的原因,就是不自欺,就是我们这个「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的心不够,使命感、责任心不够,慈悲心不够。没关系,勇于改过,勇于承担,自自然然,灾消福来,能成就此生的道业。觉悟,只要有开始,都不嫌晚。
 
这里又讲到「外思济人之急」。现在老百姓,很多地区生活都不担心物质了,精神空虚,家庭伦常混乱,有本难念的经,他苦啊,精神很苦。唯有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能解他的苦。所以我们「人饥己饥」,尽心尽力把课程办好,不只课程办好,我们把中心做好。这个「做」不是开课程而已,是我们每一个部门都能够力行《弟子规》,往后中心运作的经验,可以给全世界的教育中心做一个样板,这是广修供养。
 
但是我们现在不做,到时候人家来了,又没东西给人家看,那就麻烦了,那叫毁谤正法了。人家一看,哦,你们只会说不会做,那对我们就没信心了。所以以后开课,要开什么课?各个部门坐在前面,人家一个教育中心的负责人来了,哪一个部门怎么运作,我们每一个负责的同仁,都可以把经验告诉人家。那每一个来到我们中心的有心人,满载而归。可是没真干,这些经验怎么来?没有真正落实,人家一问,「呃,嗯,呃,天气很好」,讲不出来了。所以弘法来不得半点虚的东西,得真的才行。
 
最后讲到「内思闲己之邪」,护念好自己的慧命。这个也可以用我们印光大师的教训,「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再以「赵阅道焚香告帝」,我们转一下,赵阅道焚香告佛,我们直接跟佛菩萨,把我们每一天做的告诉他,会觉得很惭愧的、很丢佛菩萨脸的,慢慢的就不敢做了。包含更细腻的就是要求持戒,这样容易从细微之处发觉问题。持「一日常规」。没讲这么细,有时候我们到底有没有在道中,有时候自己不知道。
 
最后这里点出来,因为因循茍且,耽误一生。所以因循就是自欺,就是懈怠。我们不自欺,勇猛精进,一定能有好的成就。这里也期许我们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所以早晚读经对照、反思,这个绝对不能省,再加上能够勇于接受别人的提醒、劝诫,就容易知非、改过。
 
所以最后他说,「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你看了凡先生说,这个学问,立命之学,「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了凡先生把自己珍惜云谷禅师,珍惜圣贤教诲的心,传给他的孩子。所以我们要知正法难闻的缘,珍惜,好好去力行,不糟蹋这个因缘。
 
最后讲到了「改过之法」,而且这个改过,师父也讲到,一般的人得过且过,疏忽小过失,不重视小的恶念,于是小过失养成大过失,小恶念慢慢养成大的恶念,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师父常讲,修行要从起心动念这个根本去修。
 
而且我们现在有一个现象,好像学佛的人挺多的,改命的人很少。问题绝对不在佛法,所有状况绝不可推到佛菩萨跟经典,不然罪加一等。一定是我们自身有问题。因为我们修到表面样子,没从念头下手,所以这个「意恶」,看起来是在修行,意念都是恶的,每天造太多太多的恶了。
 
所以《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给了我们大家很大的启示,大家以后可以多念几遍,非常教育人。「意恶太重,专务虚名」,就麻烦。而且还「满纸怨尤」,都抱怨,怎么不给我好报?这个就不妥当了。从起心动念处真干。
 
最后这里还提到,「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所以人能不能达到有自知之明,就看我们诚不诚心去依教奉行。「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能不能往生,观其行持必先知之矣。那我们时时要问自己,我们能不能往生,我们有没有把握了,功夫纯熟了没有?常常得提醒自己。然后要记住,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
 
那一次给大家抄了一篇师父的加持,那一篇是师父老人家整理出来的。是不是?最后讲到的,你要四修。哪四修?恭敬修,不怀疑;无余修,不夹杂;无间修、长时修,不间断。这叫净念相继,每一天佛号不断。做事的时候,纯是普贤广修供养的心去做每一件事,这个觉性没有断。工作一放下,不用动脑了,佛号马上提起来,行住坐卧都念佛。因为师父说的,把目标定在哪一年?二0一二。我们还剩多少日子?两年,差不多剩两年半而已。
 
Ladies and gentlemen(先生女士们),诸位同修,我们只剩两年半就要达到有把握,不能侥幸,「我现在这样作善,可能我到时候没事」,不行!你得要时时无常来,你要从容应对。所以定在二0一二那一年,要成就自己的念佛。黄忠昌居士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人家定三年,两年十个月就成就了。现在念念在佛号,念念在普贤的行愿,我们相信,我们也能够在二0一二年露出灿烂的微笑,因为有把握了,心安了。「游步三界,无所罣碍」,什么时候无常境界来,从容往生。
 
好,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