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了凡四训》心得分享(第四集)

时间:2016-01-19 15:17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蔡礼旭老师 2010/4/13 马来西亚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3-004
 
诸位长辈、诸位同仁,下午好!前天,我们到彭亨州去做了一天的传统文化交流,我上去的时候,这麦克风也没声音。一次遇到叫偶然,两次遇到就不是偶然,怎么这个没有声音的麦克风都会被我拿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生活当中发生一些小事,比方去撞到了,磕破皮了,看起来是件小事,但是很可能在反映、提醒我们当前的心态,可能有担忧了,心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可能有急躁了;都可以从这些小的事情当中,反映出我们的心性有哪一些需要谨慎的地方。比方一进房间,一看,哇,刚刚出去电风扇没有关。这个反映什么?反映我们很急躁,都没有观察,心没有定下来。出门前应该检查一下,再出去。再来,不够节省。假如我们很节约用电,这些态度也比较容易提起来。
 
所以确确实实,修行,一定是落在我们的生活点滴当中,不是高谈阔论,谈到最后,行跟心脱节得太严重,愈学愈落在表面,落在做给别人看,这是虚伪的心。修行,所谓本体、根本,在很多的经教里面都提到至诚心、真诚心是本体。我们一切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诚心不相应,那我们是跟我们往生的目标、修行,是背道而驰。
 
我们时时要提醒自己,都要从真实心中,做每一件事情,不能有应付,不能有懈怠。就像《论语》里面讲的,「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出门的时候见到每一个人,就好像见到很高贵的贵宾一样的恭敬,时时都是礼敬诸佛的心;「使民如承大祭」,要交代同仁办事情,就好像办一个祭祀一样的慎重。我们要去请人家协助的时候,也要顾及到他当下有没有手头上有事情。「人不闲,勿事搅」,都要尊重到每一个同仁。其实不难,重要的是我们这一份恭敬心要能提得起来。
 
包含我们早上问候的时候,互道「诸位同仁早上好」,这也是一个动作而已。那我们是变成应付了,还是真诚的鞠躬呢?假如是真诚的鞠躬,那就是在修礼敬诸佛,就是在教普贤行了。假如鞠下去的时候,心里面「烦死了,又要鞠躬了」,那这个就是做什么事情都很烦燥了,不恭敬了。甚至于是鞠下去面无表情,抬头起来还吓到人家,这真的不是假的,那个能量会传递。
 
当然,我们不要今天大家互相提醒完,「好,明天我看哪个不笑的」,那麻烦了,这修行就修错了,看别人就修错了。修行有一个重要的指标,「严以律己」(麦克风都有感应,你看这句话是重点,它就「砰」一下),「宽以待人」。听的道理是要求自己严格,对别人呢?包容、体恤,让人有台阶下。同仁说,「他的脸怎么这么臭?」「他昨天一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了,一定很难受。」还帮人家说话,这个叫做「以情恕人,以理律己」。以这些,最好是什么理呢?彻法源底的道理,来要求自己。比方说,「依报随着正报转」,「一切法从心想生」,用这样的道理来要求自己,这是真正当生要成佛的态度。「心净佛土净」,凡事都要求这一颗心,莫向外求,用这样的道理来要求自己。以情宽恕别人,他可能有他的难处,有他的不得已。「严以律己」,每天自己的心境在提升;「宽以待人」,心胸就愈来愈宽广。所以这一些心境,应该是在生活的每一个点滴当中去提起来。
 
刚刚师父一开始讲到的,「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这个「义」字,就是人处世,合情、合理、合法,时时有情义、恩义、道义的态度,「义理之身」。那我们有志气的话,效法佛菩萨,佛菩萨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把众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一样,他是这一份道义。假如我们也有这一份道义,那频道就跟佛菩萨的频道接上去了。频道接上去了,都会有加持。
 
大家现在头顶有没有热热的?假如没有,那不是佛菩萨的问题,大家要了解。任何状况不感应,绝对不是佛菩萨那边的问题,一定是我们的问题。这一个观照很重要。就像上一次跟大家讲的,我那个计算机,游标都会乱跳,怎么我才打两个字,它跳另外一行去了,我都在那里想,这个游标一定有问题,系统一定有问题,其实是我自己的问题。因为手不小心就碰到那个,那个本来叫什么?用手去碰它就会滑的,那叫什么区?这是你们的专业,叫手动区是吧?我们打字的时候自己不小心去碰到了,自己不警觉。所以确实,没有感应,一定是自己没有功德。
 
什么是功德?戒定慧是功德。我们身口意三业都在造作罪业的时候,那怎么可能会跟佛菩萨的磁场会有感应?戒很重要的是清净心,不染着。身口意三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
 
我们看,不杀是不恼害、不伤害众生。讲话不会让人家很有压力,不会把人家吓坏了。所以只要我们讲话的时候,突然看对方那个脸色很难看,就是我们已经吓到他了。假如还让人家冷汗直流,那就更过分了;或者是口吐白沫,你还继续讲,那就太不敏感了。能感同身受,这才能不杀,不恼害众生。
 
不盗,不偷盗,这是粗的。细的是什么?不与取、不占人便宜,这个叫不偷盗。不与取,没有人家同意,你不能拿。尤其是执事,那个东西归他管,他负责的,我们轻易的去拿,没有经过人家负责人同意,这都是盗戒。有时候我们自己犯盗戒,我们自己不知道。人与人相处,不能因为熟了而没有守礼、守规矩。尤其我们是在团体里面,我们所用的物品,这是各地的护法、大众,信任我们、支持我们的,我们去偷盗这些东西,那是盗常住物。佛讲的,盗常住物,佛都很难救。因为那是十方的人来支持的,那你欠的人就多了。
 
所以这些因因果果,我得给大家说清楚,不然我常常都要被阎罗王调去。说:「哎哟,蔡某某都没跟我们讲。」没讲,不知者无罪,那罪在谁?我。所以有一些话讲出来,可能大家听了心里会难受,但人明理了,才知道进退的分寸,那个难受都是我们随便习惯的难受。我们真正都懂规矩了,反而是守规矩自在、踏实啊!绝对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性。
 
既然是修行了,随顺圣贤教诲,绝不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是能不能进步,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心态。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要依经典,符不符合圣贤教诲。没有这样的态度,想进步都非常难。应该是这么讲,想进步是不可能!讲非常难,可能还不够坚定。「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人不守这个规矩,他怎么形成正确的言行?他形成不了。那一定都是随业流转,随自己的习性处事待人接物,那每天都在造业了。
 
所以,比方你要拿电风扇这些工具,你不能说这一间房子没人用,就自己把它拿走了,这个都太随便了。那人家负责的人找不到了,这个就是「不与取」了。大乘佛法论心,这个心态对不对,很重要。所以恭敬,时时保持。我们有恭敬心就不会随便做一件事情了。
 
不占便宜,占人便宜也是盗戒。比方说,打扫时间到了,然后,就在那儿假装看书,撑啊撑啊,看谁先去扫地、擦玻璃,「哎哟,好险,他先去擦玻璃。」这叫占人便宜!说坦白话,这都统统不在修行了。去擦桌子、去扫地,这个是广修供养啊。修行不能修到相上去,读书叫修行啊?一切时候都是修这颗心才叫修行,不然愈修愈执着、愈贪着,「看书才叫学习」,愈修愈分别执着了。
 
我们修行一定要很冷静,真正的功夫就是放下执着,放下分别,这个人有真功夫!不是他每天都在看书叫有功夫。他每天看书,连为大众服务的心都不会主动提起来,连旁边这个部门里面需要什么帮助,统统麻木了,感觉不到了,那这颗心是愈修愈执着了。所以广修供养要时时提起来。
 
包含扫地,这也是一件事,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恭敬,有始有终。你扫扫,扫到一半,扫把一放,忘了,就不知道跑去哪里了。我已经看到两次了。我前世可能是扫马路的,怎么那个扫把没放回去,都被我看到?我们连扫地扫完都忘了把扫把放回去,我们还弘扬什么传统文化,还正法?那不是笑死人吗?心浮躁。而且对这一件事情不够认真,应付,才会出现这些状况。「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恭敬心是道,真诚心是道,不可须臾离也。
 
「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所以其实一个人发大愿的时候,天地都动容,虚空法界都有感应。就像我们念《无量寿经》,「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当雨珍妙华」。那马上感应那个散花,天女散花就散下来了。讲得我都发虚了,现在没看到天……「知耻近乎勇」,我一定要好好努力,下一次讲到这一句话的时候,真正大家看到花散下来了。佛菩萨能做到的事,我们要有志气也要做到。你看,有配合。
 
那一天,我们才讲「佛语梵雷震,八音畅妙声」,这个天地,儒家讲的「天人合一」,所以事实上都有感应,都有征兆,我们到底学得好不好,自己应该能观察得出来。
 
所以「天赐之福」,一个人要有大福了,上天要降福给他,都有感应跟征兆,我们来勘验看看。「天赐之福,先开其慧」。这个人要有上天的大福了,他的智慧会愈来愈彰显。「天降之罚」,上天要惩罚这个人了,「先夺其魄」。「夺其魄」就变六神无主了,那个都是要遭难了,「先夺其魄」。
 
什么是天开其慧的现象?「惭愧」,一个人每天都察不足,甚至在念头当中都在下功夫,对治起心动念。惭愧是性德。一个人一天都没有生过惭愧心,这一天白过了。就像《了凡四训》讲的,「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没有惭愧心,就因循茍且,这一生可能就浪费掉了,糟蹋掉了。「惭愧」,「奋发」,不用人家叮咛,他很认真的工作、修行,「改过」,都有这样的态度,「皆天开其慧者也」。这是夏莲居老居士的教诲,这都是过来人真实的修行经验。「悠忽、昏惰、自欺、饰非」,这四种状态,就是上天在……他这个业障愈来愈重了,「先夺其魄」了,上天要收人了。
 
我们算处在一个大的时节因缘,这个时代人造业的速度非常快,很多说法都说这几年要算总账了。二0一二年,玛雅人在这么久以前就预言世界重新开始,绝对不是偶然的,它可能是很重灾难的降临。所以,上一次跟大家讲,「汝自揣应往生否?」现在我们也要问问自己:「汝自揣可以逃过这一次劫难否?」那我们观照,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念头,为众生着想多?还是随顺习气多?那这个不是开玩笑的,不能够不真实面对自己。
 
《了凡四训》也鼓励我们,「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真的想改过了,就像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千年之暗俱除,它整个就放光明了。我们真的大心发出来了,业障就消得快了。假如这个时候我们还不下苦心、不发大愿,那业障就快现前了。到时候一息不来,你想要改,都没有机会了。所以人要精进,要「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常常告诉我们自己,无常下一秒就来了,我还不赶紧放下习气吗?所以这一段话里面,我们看到「奋发、改过」,有过必改,对自己的习气有赶尽杀绝的态度。
 
而「悠忽」,就是每天恍恍惚惚、虚掷时光,一天过去了,啥事都没有做,「悠忽」。
 
「昏惰」,「昏」就是没精神、会打瞌睡,昏沉掉举。就像我们在放碟的时候,假如我们睡着了,这个就是昏惰了。师父就在我们面前,照打瞌睡不误,这个就是昏惰。不过,也不害怕,第一集的时候,打瞌睡半小时,一定要立定目标,最后一次的时候,只打瞌睡十分钟就好了。这也叫精进。当然,也可以想办法,你以后坐位置的时候,找个好的同参道友:「我假如开始打瞌睡,赶紧提醒我一下。」你没交代,人家不敢提醒你。你更彻底,拿一支锥子,《三字经》讲的,「头悬梁,锥刺股」,这些很好的方法要学。当然不要戳流血了,我对你父母没有办法交代。所以这个提醒我们不可以昏惰。
 
不可以「自欺」。自己的念头要清楚,不自欺。人最可悲的,自欺又去欺人,那就很可悲了。
 
「饰非」。错了就是错了,「对不起,我不对。」你错了还解释,这个就是「饰非」了。有时候我们会变成一个惯性,人家一讲我们什么,第一个反应就是解释,有时候自己都没察觉。《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讲的,「习气使然,浑然不知」,这个要小心。我们练一练,以后人家一讲我们,我们首先:「是,我错了」;「是,谢谢你提醒我」。先把这个「饰非」要转过来。
 
这一集当中重复提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而人假如明白道理,还是继续随顺习气,那要加一条罪,叫「明知故犯」。所以确实,修行人得要破釜沉舟、勇往直前。
 
师长在这一集当中还有讲到,就是人假如做好事,想让人知道,大肆宣扬,这个就不是好事了,这个在存心上就是好名闻利养。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尽心尽力,不求回报的去做,就像我们刚刚讲的,「义理之身」,这是我应该做的,没有什么要人家回报。因为我们了解众生与我们是一体,一体了就没有条件的,就自自然然去协助。
 
而这里也提到,古代很多高僧大德,他是韬光养晦,隐居在深山,时节因缘成熟了,他才出来帮助大众。其实我们现在就急于要去帮人,这个心很可能都是攀缘。人应该是安住当下,把自己家庭的本分、自己单位工作的本分好好做好。真的我们的智慧、德能可以了,自自然然佛菩萨会安排,因缘自然会来找我们,而不是我们去攀求的。
 
而一个人的德行能不能提升,就看他能不能安住当下,以大局为重,放下我执。不然我说,「我这个人就是一定不做什么,我一定要做什么」,那这个我执就没有放下。能够真正弘法的、利生的,不是他书读很多的人,是他真正放下执着、分别,他的言语很真诚、很感动人,这个才能真正弘法利生。
 
我们不要在相上,好像一定要开口就是「子曰子曰」这样才行。我们看许哲女士,她言语非常朴实。最近师长在网上,让我们净宗学人学习刘素云女士,人家是老老实实念佛,完全不追求名利,师父怎么讲,她依教奉行。刘女士也没有说背多少部四书五经,人家是整个修行人的好榜样。所以人真的,能够随圆就方、安住当下,我们把我们的工作做好,都是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去做每一件事,去对每一个人,这个人心境很快就提升了。
 
真正有德能了,佛菩萨自有安排,别着急。所以该洗碗洗碗,该扫地扫地,该帮人家拿卫生纸拿卫生纸。我为什么这么熟,大家知不知道?因为我之前都干过了。我之前在净宗学院的时候,我是寝室长,大家看得出来吗?而且我是主动去当寝室长的。为什么?广修供养,能服务他人的机会多好。被人服务是消福报,供养人是修福慧。有福慧我们不主动去修啊?
 
我在台湾的时候,教书的时候,就全神贯注在我的教学的本分,没有说一边教书,一边心里想,我以后要去讲经说法,不是这样子的。是在教学当中看到学生的需要,看到整个社会风气,孩子一代不如一代了,就是全心全意做好当下的工作,才让我们深刻体会,再不推展伦理道德,这个社会后果不堪设想。都是因为安住在当前的工作,尽心尽力、尽忠职守,才会有我们内心很重要的体悟。假如我们当前都不能全心全意把工作做好,只是想着,一有时间赶快多听经、多念佛,那都是分别了。何处是道场?处处都是道场。这样子我们没有全神贯注在自己工作里面,这个就已经不是尽忠了,不是恭敬我们负责的事情了。
 
所以佛法就是生活,就是工作,就是处事待人接物。印光大师为什么这么提醒我们,修行一定要从敦伦尽分下手?什么时候是敦伦尽分?我们在寝室里面敦伦,我们来自四面八方,能够住在一起,这个都是很难得的因缘,那过去生都是兄弟姐妹、同参道友。在寝室里面还跟人冲突,这没有敦伦了。尽分,尽本分,照顾好这些同仁室友,在刷牙漱口的时候,能为人着想,能低一点,不要你洗完以后,整个都脏兮兮的,你都没尽你的本分。这个也是恼害众生。所以持五戒很重要,有没有时时举手投足,都不给人添麻烦、不恼害别人。
 
这件事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卢叔叔,我在澳洲的时候,我洗完澡出来,他进去,然后马上又出来,把我叫到旁边。长者每一个动作都是智慧,他为什么把我叫在旁边?他要讲我的错误,要「规过于私室」,怕其他人看到了,我会不好意思,人家一眼就看出来我很爱面子,叫到旁边去了。他说:「你想学我才教。」你看还得先给我打预防针,所以这个很惭愧。接着长者讲了:「你看你洗完,那个地假如还有水,下一个七十几岁老人家,走进去不小心滑倒了怎么办?你洗完那个浴缸里面、脸盆里面,那个头发、毛发,你也不清一清,下一个人有洁癖,看到了,他可能就不舒服了,可能跟你住在一起都睡不着觉了。」细腻啊,处处替人着想,这个是尽分。所以扮演每一角色,在每一个因缘,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这个是敦伦尽分,才有修行的根基。
 
所以大家放心,一念遍虚空法界,而诸佛菩萨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你发的是真愿,你真有德才了,现在众生很苦,真有德才了,那佛菩萨一定安排你好好去利益众生,你操心都不用操心。所以师父,出家人劝他九次出家,那是水到渠成。人生不要攀求,任何因缘只求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要急躁,安住当下,安住每一个起心动念来提升自己。
 
在云谷禅师跟袁了凡先生谈话的过程当中,我们有一点感受是,云谷禅师很善巧,他在引导了凡先生的时候,都是用儒家的经句在引导。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一点?「《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儒家的《易经》;「《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这个都是处世的学问,他能为对方设想,用他最熟悉的东西,一讲,容易产生共鸣,这是共通语言。所以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要先积累共通的思想观念,这样才好教。像胡小林董事长,他的企业就是建立在哪一个共通语言呢?《弟子规》上。以后就很好沟通,很好引导、协助他的同仁,把错误的观念转过来。祖师大德这一份善巧、柔软,这个我们要学到。为什么跟一个人谈话的时候,先了解他的背景?你对他愈了解,你才好从他的这些背景,更适合的去跟他沟通,去引导。
 
这一段话,师父讲到,有人问他老人家,你为什么要学佛?师父说,「提升自己的境界」,也就是提升自己的德行。所以,其实我们什么时候能提升自己的境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提升。所以一个会用功的人,那是在每一个境界当中,知道这一生的目标就是提升自己境界,善于用功,提起真诚、提起慈悲、提起平等心,那就确实是处处都是道场。
 
了凡先生,他听完云谷禅师谈的这些立命的学问之后,他很难得的是,马上痛改前非,「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忏悔。这个「忏悔业障」,在「普贤行愿」当中是第四愿。所以一个人要忏悔业障,首先他的心态不是说把错的事都讲出来了,业障就没有了,真正要忏悔业障,章嘉大师讲的,「后不再造」。就像颜夫子的「不贰过」,这个才是后不再造。讲完了,该怎么样贪瞋痴、发脾气还是来,那这就不是忏悔业障。
 
为什么「忏悔业障」前面有「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这三个大愿很重要,我们细细去思惟。「礼敬诸佛」,恭敬一切人事物,就当作恭敬佛一样的态度,这是对治我们的傲慢心。人傲慢心不伏住,那每天这个态度提起来都在造业了,怎么忏悔呢?首先是放下傲慢,贪瞋痴慢都是我们俱生的烦恼,四大烦恼常相随,这个傲慢一定要对治。「称赞如来」,对治我们的嫉妒心,对治我们的瞋恨心。看到人家的好都能够随喜功德、赞叹。所以这一念是嫉妒还是赞叹,那个功过就天壤之别了。「广修供养」,心胸宽大,放下自私自利的心,才能广修供养。人自私自利不放下,那没有办法忏悔业障,每一个念头可能都在造业。
 
在「积善之方」一开始,中峰禅师这一段话就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了。「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所以不把自私自利放下,那都在造业。所以「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你不能做样子,那是虚伪,那是假的。「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发自真诚去做的,不是要求回报、不是要求人家赞叹的,这「无为而为」,刻意要做的,那是著名闻利养了,这也是假善。
 
所以这个忏悔,我们得了解,要放下傲慢、放下嫉妒瞋恨、放下自私自利,才真正能忏得掉自己的业障。
 
而且我们看到这个最后,「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我们看古代人写的文章,可以发觉我们跟他们存心的差距。「报天地祖宗」,这些读书人很明理,他知道天地万物有很多的不同空间的生命在祝福我们,在协助我们,他们明白,所以这个恩德太多、太大了,他首先要回报天地,还有自己祖宗的恩德。《论语》讲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像我们这一代人,说会想到祖宗的人就不多了;古代读书人,念念都不忘饮水思源,念着祖宗,知恩报恩,不敢以身有辱自己的家族。
 
而且,「佛前尽情发露」,这个就代表明理以后,赶紧去做,不等了。所以有一句话,在书上是这么说到,叫「宿善不祥」。一个人听闻了善法,心里想,好吧,明天我再做做看吧。「宿」就是隔天,这样的心态是不吉祥的,没有即知即行,知道了赶紧去力行。假如知道了不赶快去做,保证他不会做或者他也做不长久。人要改过迁善,决心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个小故事,就是周文王问姜太公,怎么样治理国家、天下?姜太公讲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就是只是存在、可能快倒的那种国家,「富大夫」。已经是要灭亡的,「亡道之国富仓府」。要灭亡的国家是什么,他皇帝、国王最有钱,这个国家要亡了。一个王天下的国家,它的人民都有很好的生活。文王一听完姜太公这一段话说,太好了,这教诲太好了。因为假如是「上溢下漏」,上面的有钱得不得了,下面的都穷得没饭吃了,这个是国家很危险的状况。所以应该好好照顾老百姓。
 
其实我们推展传统文化,我们自己以苦为师,生活够用就好了,更重要的,我们要利益大众。这样才是真正,我们的事业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为往圣继绝学,老百姓愈多得利益了,我们这个事业才能做得长久。其实很多故事我们都可以拿来观照我们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因缘。
 
结果文王说,善,太好了,这么好的教诲。姜太公先生就说,「宿善不祥」。当下文王就说,好,马上把那仓库里面的粮食全部去帮助贫苦的老百姓。
 
所以这四个字「宿善不祥」提醒我们,我们今天当下在听经的时候,听明白的道理,我们赶紧提醒自己马上去做,而且要记在心上不要忘。这个也是颜夫子的风范,「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一个好的教诲放在心上,一直的去感悟、去落实,都没有忘记。所以我们也不要记多。比如记「礼敬诸佛」,时时提醒自己这个态度在不在,或者提醒自己念念为人着想,这个都是很好。或者记「诚敬谦和」,时时让自己保持在这样的好的态度上。
 
接下来云谷禅师,我们可以看到送佛真的送上西天,都准备好功过格了。云谷禅师是禅师,但是他面对不同根性的大众,他还是讲他契机的法门、方法给他,不是说他修禅然后就要人家修禅。大家有没有看到这些开悟的高僧大德,他没有执着的。现在的众生,最契机的是念佛,再高的很难达到了。所以在台湾有一位高僧叫广钦老和尚,这个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广老禅宗开悟的,但是他开悟以后,对大众都是四个字,「老实念佛」。这个才是真开悟的人。他无有法可说,就讲大众契机的法。
 
这里提到念咒,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修清净心。而我们是修学念佛法门,而这个念佛很重要的是信、愿、持名,要真信切愿,不能有怀疑,而这个愿切是时时都想着要念佛求生净土,这一生只有这个目标,其他的都不贪着,随缘。大家要冷静,我们是要往生西方,结果忙起事来都陷在里面,是非人我、贪瞋痴慢都来就不好了。所以两句话跟大家共勉,希望大家时时提醒自己。「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随时的随,「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不管顺境逆境,一切尽心尽力就好,不要罣碍,「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你不要陷在事相当中,很痛苦、很忧虑,到头来佛号都不知道飘到九霄云外去了。
 
可是我之前在教书的时候,很有意思,遇到一些境界了,「啊,先别想了,念佛吧。」常常共修的时候,念佛敲引罄,然后念着念着,哎,想通了。那件事情你愈钻牛角尖愈想不通,你反而放下来念念佛,哎,想通了。清净心生智慧啦。所以人要有一个理智,与其在那里打烦恼,不如念佛。所以这一句话,「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所做的一切事情假如有功德,统统不求果报,都是回向往生。
 
我们依经教修行,对于修学的方法愈清楚,这句佛号就念得愈得力,因为会时时提起,哦,念佛要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所以这里,师父有整理了整个我们信愿行,应该怎么样时时去提起正念观照。「要发心、安心」。发什么心呢?把自己的心安住在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而其实,你只要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净土,就是具备了这三个心了。
 
就像《无量寿经》讲的,「至心」,就是至诚心;「信乐」,信乐就是深心。你看在《无量寿经》,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就是一心求生净土,这个就是回向发愿心。为什么念念要往生的人是回向发愿心,因为他很清楚,往生做阿惟越致菩萨,他才有真正的能力去度众生。不然我们现在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虽然没有能力,那个利众的心非常悲切,他非常珍惜这一世往生西方的机缘,这是大慈悲心啊!所以「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人,他时时一心不乱,念佛求生。
 
发了心以后,要起行了,开始做了,开始以后也是要对治自己的习气了。为什么这么强调念佛求生净土?说坦白话,这个世间花花世界,那个污染不知道大于以前这五千年多少倍啊!我们假如没有一心一意求生净土的愿心,在这个路上,弘扬正法的路上,其实挑战很多、诱惑很多。这个求愿往生的根基不牢,很容易就在过程当中就退心了,或者是堕落了。因为弘扬正法没有世间这些名利,所以,没有这个坚定的愿心,走不长久的。所以,我们时时要提起这一个往生的愿心。
 
「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称名」是正行,其他的「礼拜、观察、读诵、赞叹」,是助行。我们是持名念佛,所以「称名」是正行、正业,其他的是助业。其实我们看到这个来对治这一颗心,我们不在正念当中,一定打妄念。所以不是念佛就是读经,就是观察阿弥陀佛的行持,效法他的行持,这个是「观察」。「见人善,即思齐」,观察所有圣贤、佛菩萨的行持去落实。礼拜,早上很多同仁去拜佛,很好,恭敬心,对自己身心也很有好处。因为我们不精进,一定打妄想,这个妄念真的很不容易伏住,必须要精进不懈怠,才能慢慢的把妄想给伏住。还有「赞叹」,我们把《无量寿经》介绍给别人,这都是赞叹佛菩萨的功德、行持。一开口就是「赞叹」,就是「读诵」,不打闲岔。
 
再来,而这个「称名」,我们作业是作什么业?作净业,就是往生的净业。怎么个修,怎么个持法呢?这里提到「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大家注意看:恭敬来持这一句佛号,不怀疑这就是「恭敬修」;「无余修」就是不用其他的方法了,「不假方便」,不用其他方法,只用这一个持名念佛,「自得心开」,这个叫不夹杂;「无余修」,无间断的、长时的念,老老实实,这叫不间断。
 
所以,不怀疑、不夹杂叫做「净念」,无间修、长时修,这个叫「相继」,所以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观照自己,念的时候有没有恭恭敬敬的?念的时候,西方三圣就在目前,放光给我们加持,然后「无余修」,很有信心,这个方法一定可以了脱生死、当生成佛,不怀疑、不夹杂。再来「无间修、长时修」,这句佛号不间断。「净念相继」。
 
这里师父还有提到一个:不要分别。其实对治分别心还是很重要。僧璨大师讲的,「烦恼起于爱憎,爱憎起于分别」,这句话大家听过没有?烦恼为什么是从分别来的?大家可以去思考一下,我们下一次再把这一句话跟大家说明。
 
最后在这里,师父有提到,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其实人最害怕就是死生这一件事情了。你死都不怕了,还有什么好怕的。你死都不罣碍,还有什么好怕。大家怕不怕死?怕啦,怕没把握。所以常常要练死,躺下去的时候就当作你已经死了,自己已经死了,旁边的人正在帮你助念,大家观想一下。这个时候还在那里冒这些是非人我,说:「啊呀,你何苦啊!死了,这有什么好想的呢?」每天晚上都练死,都是佛号入梦,这最好!要练,不然,真正那个无常来了,手忙脚乱。
 
而且我们真的要互相提醒,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难到什么程度?佛有好几个比喻。一只盲龟瞎了眼睛,在大海里面漂游,牠五百年出来呼吸一次,牠瞎了眼睛,五百年才出来呼吸。结果这个大海上有一块浮木,浮木上有一个洞,刚好乌龟的头伸出来可以穿过去,只有这么一个洞,不是很大的洞,刚刚好可以让牠的头穿上去。这个五百年出来呼吸,刚好那一块木漂漂,漂过来,刚好伸出来,中了。请问机率有多少?
 
大家想象一下,听这些故事,你不要当故事听完没事了。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都是讲真的!大家笑一笑,没事了。笑一笑,不抓住这个机会,以后就是痛哭流涕啦,「我那时候怎么没有珍惜啊!」哭的时候,往往就是我们在三恶道的时候才哭,那就没用了!
 
所以人真正明白这个机缘这么难得了,还有什么去计较的,全放下,抓住这个最究竟的利益啊!不然轮回路险,这一生又没有往生,没有出六道,啪一下不知道三恶道又去了。三恶道是老家,我们出来当人是观光旅游,一不小心又要回老家去了。所以这些道理常常思惟,人就懂得珍惜这个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机会了。
 
好,那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