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了凡四训》心得分享(第三集)
时间:2016-01-19 15:15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次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蔡礼旭老师 2010/4/8 马来西亚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3-003
诸位长辈、诸位同仁,下午好!
大家听了师长这一集的开示,脑子里最少会留下一句,叫「愿力超过业力,就成功了」。这是最后一句,大家印象深不深?把这个目标确立好了。而真正以愿力超过业力的心来修行,这个不叫改造命运而已了,叫超越命运,超越六道轮回了。因为我们已经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有六道轮转,那我们就觉得,要不要继续再搞轮回?大家还想不想搞?搞烦了是吧?大家要提起警觉,六道路险,很危险,一不小心,一口气不来,想要超越,想要提升,都难。所以「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上一次我们也提到印光大师的教诲,修道人要能保持警觉、精进,很重要的,要把一个死字贴在额头上,时时警惕自己。假如我现在生命就结束了,依我之前几十年所造作的,我会到哪里去呢?我们已经明理了,常常都要用这些道理观照,不自欺。
师长也常讲到:「贪心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五戒得人身,十善生人天,菩萨心,六度心,在菩萨界,平等心是佛界。」这个时候这段话听完,得勘验我们自己,我们的心是时时止在平等,止在六度,还是止在贪瞋痴慢?那这个就不是开玩笑的事了。常常伏不住瞋恚,我们在地狱啊。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世间十法界是同时存在。我们假如脾气特别大,已经注定,这一世在地狱,来世也在地狱,而且不只自己在地狱,还让身边的人受地狱苦。一个人发完脾气了,整个家庭的气氛都非常压抑。假如一个人修到连父母都要看他脸色,那他下一辈子铁定在三恶道,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因为做人最重要的,孝、忠。《太上感应篇》说的「忠孝友悌」。孝悌忠信,这是做人的根本,不能以此存心,那做人的资格要被拿掉了。
大家有没有看过「地狱变相图」?「地狱变相图」最后一幕,有一个人的职务是在管人之后要到哪一道去,结果这个人的桌子写了四个字,叫「人皮缺货」。人皮缺货了,只剩下畜生的、饿鬼的皮了。这个时代,没有伦理道德,想做人都困难。很冤枉是,得了人身却行畜生事,却被贪瞋痴慢给控制住了,这个就是我们这一生最可耻、可悲的事情。可耻莫大于此,糟蹋自己,别人糟蹋还可以修忍辱,我们自己糟蹋自己,自暴自弃,那谁也帮不上忙。所以《了凡四训》讲,「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羞耻心是一个人道德的根基。
我们学习《了凡四训》,了解命运,改造、超越命运。而最重要的力量,要对自己有信心,不糟蹋自己,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在我们净土宗讲信心,讲六信,而这个六信里面很重要的,「信自、信他、信理、信事、信因、信果」。而整部《无量寿经》,把西方极乐世界的因果理事讲得非常清楚,阿弥陀佛在因地,法藏比丘积功累德,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果报。
而我们修学净土,首先要相信自己。一个人不相信自己,人家也帮不上忙,俗话讲说,扶不起的阿斗。一个人看不起自己,不肯用功,佛菩萨再来也爱莫能助。首先信任自己很重要。
那信任之外,还是要下功夫去对治习气。「天助自助者」,上天加持、佛菩萨加持什么人呢?自立自强的人。「天救自救者」,一个人真正想救自己了,想出轮回了,我们这一念,佛菩萨都知道。因为佛菩萨已经契入法身的境界了,「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就像《无量寿经》讲的,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起什么念头,西方极乐世界所有菩萨都知道,都不用say hello,他们就知道了,是吧?师父讲到这一段的时候,师父说他读到说,尽虚空遍法界众生起念头,西方极乐世界菩萨都知道,师父说他寒毛直竖啊!为什么寒毛直竖呢?起个恶念,西方极乐世界所有菩萨都知道。所以要不要再起恶念?不然到时候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人家会笑话我们:「哎呀,当初在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的时候,发心了还起那个念头。」那就很丢人。人要为未来打算,要想远一点,不然往生以后,都很羞于见人。现在知道佛菩萨,尤其莲池海会的菩萨都在看着我们,如面对阿弥陀佛,面对菩萨一样,人的心就警觉了。
所以我们假如妄念伏不住的时候,马上观想西方三圣就站在面前。大家可以放西方三圣在自己的桌子上面,随时妄念来了赶紧观想。总要找到能对治自己妄念的方法、习气的方法,自己不找,叫不负责任,还要别人帮你找啊?师父领进门,修行要靠个人,要靠自己下功夫的。我们从小依赖习惯了,得改掉这个习气,得有气概面对自己的习气。「斩将搴旗」,我们早上念《了凡四训‧印光法师序》,要有这种斗志,面对习气不退缩。
而一开始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讲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这个也提醒我们,了凡先生读孟子的教诲,解错了不得利益还造成障碍。解对了,行才能到位,解行才能相应。所以对于经典,对于师父的教诲,不可以解错了。比方,师父讲了,「要万缘放下。」结果就有同修,家庭也不管了,然后工作也辞掉了,最后没饭吃了,然后跟老人家联系,「我万缘都放下了,现在没饭吃了。」你看他解得对不对?解错了。佛法是心法,是内学,是这一颗心要放下,不可贪着,我们解错了就麻烦。
有时候我们一听经,「啊呀,我今天可有体悟了」,但不一定悟得对。所以「善友为依」。在修学的路上,这几个态度非常重要。「观心为要」,自己的念头对不对,不可以欺骗,最重要的,从起心动念下功夫。旁边有善友,有正知正见的同参,互相悟得对不对,切磋一下,不然悟错了,愈学愈错误。
比方六祖大师讲过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那《弟子规》又讲「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那到底见不见人过?很多人听到「不见世间过」,不见不见,统统都没看到,还觉得自己修养不错,什么人的错我都没看到。骗人的啦,都记在心上,嘴巴没讲,都记在心上了。大乘佛法是论心不论事,结果我们是论事不论心,「我都没讲别人不好」,其实里面都骂得很凶。是吧?而且明明同参道友有过失,不讲,有没有尽道义?「道两亏」,没有尽道义,有过失了。这个理不解透,盲修瞎练,愈学愈放不开,愈别扭。「哎哟以前没学佛还挺放得开的,怎么愈学,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所以这一段话,「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修行应该是愈修愈自在,习气愈来愈少,当然愈自在了,怎么会愈来愈难过呢?所以这一定要解到根本,解到心地上,我们对这个道理才能融通。「不见世间过」,是心里面绝对没有别人的过失,而不是看不到是非对错,看不懂是非对错就变愚痴啦!我们可不能学到最后连是非善恶都辨不出来了,这样做好像也对,那样做好像也对,模糊了。
所以心上没有任何人的过失,因为相信「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明白了,但是他现在错误的行为是什么呢?「但以妄想分别执着不能证得」。但是妄想分别执着是假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我们对人,他那些习气是没有的,我们把它当有,就看人不顺眼了。他本有的智慧、德能、佛性,我们没看到,每天跟他对立、计较,那是我们愚痴,不是他愚痴。所以坚信,我们刚刚一开始讲的,信心重要,相不相信自己有如来智慧德相,相不相信别人都有?「一切皆成佛」,《无量寿经》上说的。相信了,你看到人家堕落,于心不忍,「啊呀,你怎么如来智慧德相糟蹋了,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不是看不顺眼,是替他着急,用善巧方便劝他回头。
今天有一个人家里就埋着黄金,亿万富翁,结果到街上去跟人家要饭,你会怎么做?你们没反应,你不会说要饭好,要饭好,是吧?你们一定会恻隐之心,赶紧告诉他一个真相,不要再出去这样了,你们家底下就是黄金,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这个比喻就是,一切众生皆有无量的智慧、德能、相好,这是真相。你得把他引导回来,让他明白,他就不会糟蹋他自己了。所以「不见世间过」,是不看人不顺眼,不记人的过失,因为那个都是妄心、习性,不是真的。都只记人家的好,人家的性德,尽力的去协助他,这样就对了。
我们修学确实要警惕,不能修成什么呢?装个好人的样子给人看,谁都不得罪。「哎哟,那个人修养很好,讲话都柔柔的。」结果人家这么一讲,他还挺高兴的,人家都说我修得不错。那个修成伪君子了,乡愿,该讲的时候不讲,这没有道义了。孔子讲,「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你对不起这个人,那就没道义了。可以劝他了,交情够了,「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跟他讲话的时机还没到,因为信任还不够,就急着要跟他讲,那失语,讲错话了。为什么时机没到就讲?我们自己太急躁了。
人要时时懂得放下,「可与言」,你劝他了,劝完以后可不要每天盯着他,「都没有改,气死我了。」那我们又变成情绪、瞋恨心的奴隶了。你劝完人,每天就盯着他,愈看愈火。所以修行要放下控制的念头,放下操纵的念头,提起道义,放下强求,劝而无劝,无劝而劝。劝完了,心里不罣碍,不强求。再有因缘,再真诚去劝,就好了。要学佛菩萨的耐心,佛菩萨生生世世都不着急,我们太着急了。
刚刚跟大家讲到,有时候会悟错了,所以好的同参道友,尤其真有正知正见的同修,我们可以把,「我这一段悟的这样对不对」,可以向他探讨,向他请教。不然整天迷迷糊糊,理都不通达,无法修。有解了,行才会在道理上,解对了。
这里云谷禅师举了六祖的这一句话,这是彻法源底的开示,「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一句话,我们把它记在心上,我们就不会妄想驰逐了,不会向外驰求了。知道求什么,根本都在这一颗存心上,懂道理了,要求得好的果报就不难了。
不只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一切智慧、一切德能都不离方寸。比方德能,「哎呀,我这个人没什么才能,才能就是差。」这种话就是不相信「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不要否定自己,明白了《华严经》这句话了,就不讲否定自己的话了,讲这句话叫不信佛。佛明明说我们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还说自己不行,那就不听佛的话了。我们是不是佛弟子?不要这么沉重嘛。是不是佛弟子?你们怎么不认父母了?佛菩萨「如母忆子」,「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们要体会到佛菩萨的心啊。那我们既是佛子,很重要的,要听佛菩萨的教诲,自己的认知、烦恼放下,装的都是佛菩萨的教诲,烦恼就少了。你看我们每一天起多少个否定自己的念头?这个火已经烧不起来了,还常常拿水去浇,那这个智慧怎么来?
但是我们很清楚,我们也不自傲。一个人了解「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不自卑了;又了解为什么现在这些智慧德能不能发挥、不能显露,「但以妄想分别执着不能证得」,障碍在分别执着妄想,这个时候也不自傲,因为明明自己这些习气还没去掉,还有什么好自傲的呢?所以人连自己的脾气都伏不住了,还有拿什么可以对别人傲慢的道理呢?自己都管不住自己了,还对人傲慢,那这颗心就观照不到了。
所以我们知道障碍在哪里了,念念用功都在放下执着、放下分别上就对了,德能就会慢慢恢复了,就能更好的去服务他人了。不管我们是做什么工作,一心一意为众生,把自己的烦恼一点一滴放下来,所有服务大众的能力就慢慢恢复了。人定下来,专注下来了,学什么都快,大家相不相信?所以说白了,还是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
而这个「从心而觅」,让我们想到「福田心耕」,所以福田大分三种:恩田,敬田,悲田。恩田,我们熟悉的「上报四重恩」。而恩田当中,父母恩排在第一位,就像在《观无量寿经》上讲的,净业正因,净业三福,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孔子在《孝经》当中也告诉我们,「夫孝,德之本也」,根本就是从孝顺父母做起的。而孔子也从生活的细节当中指出来,首先怎么尽孝道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照顾好身体,才是真正在尽孝心。
这里刚好有抄到一个养生的方法,「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大家可以常常做一做,血气通畅,让父母不要再为我们的身体担心,落实《弟子规》「身有伤,贻亲忧」。我们每天念每天念,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去落实?哪十三个方法?记东西有记东西的方法,我的记法是从头下来。
第一个,「发常梳」,头发常梳。「眼常运」,眼睛常转一转,活动活动眼睛。「脸常洗」,脸有很多很重要的穴道,鼻子搓一搓,脸揉一揉。一想到脸常洗,就会有一个影像,我有时候中午睡觉起来迷迷糊糊,我奶奶马上就会:「来,脸揉一揉。」现在才知道,「孙思邈十三法」,老人生活经验、阅历特别多。「耳常鼓」,鼓就是(老师示范:双掌掩耳,用力内压,然后放手)。牙齿,「齿常叩」,好像有点不文雅,不过不文雅为众生也没关系,嘴巴常叩一叩,这些穴道都很重要。再来「漱玉津」,玉津是口水,这个能滋润五脏六腑,就是偶尔吞一下口水。然后「头常摇」,脖子常常动一动。已经几个了?「发常梳,眼常运,脸常洗,耳常鼓,齿常叩,漱玉津,头常摇」,满好背的吧?想方法,宁为成功找方法。你不要看到十三个,啊,好难。而且很重要的,你每天做就记起来。
再来往下,「腹常揉」,肚子常常按摩一下,这个都是很重要的位置,「腹常揉」。「腰常摆」,这个肾脏很重要,常常揉揉肾脏,两只手这样搓一搓都很好,「腰常摆」。再来,「摄榖道」,就是人常常提肛,这个对身体也很有帮助,叫摄谷道,就是常常提肛,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穴位。再来「膝常扭」。还有「脚常搓」,小腿、脚底常常搓一搓,促进血液循环。「常散步」,走路、散步。「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好,这十三条,从头这样记下来,就不会太难。这个是随手都可以做的,你边看计算机边办公的时候常常动一下。
其实道德学问跟健康都需要恒心,一定可以产生效果。「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恒为成功之本」。其实我们整个成长过程当中,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五分钟热度,没有恒心,又是太极拳,八段锦,一大堆,到最后也没有一样继续做下来。所以好的东西一样持续下去,绝对会见到效果。
再来,恩田,父母恩,除了从照顾好身体,受之父母,不要让父母担忧之外,再来是我们的德行,不能让父母、亲人担忧。因为我们已经是成人了,长大了要报恩才是,还常常行为让父母担忧,还得要父母操非常多的心,这都在折我们自己的福报。所以要冷静反思自己,还有哪些习性是让父母最挂心不下的。我们怎么忍心时时让父母悬着一颗心,都安不下来呢?真有这样观照了,真有这样的孝心发出来了,那绝对时时要求自己改习气。好,恩田。
敬田,恭敬,对人对物都要恭敬。俗话讲的,「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都是恭敬的态度。我们净土宗修学,「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一开头就讲到,「礼敬诸佛」,摆在第一位。没有恭敬,谈不上修养了。儒家亦如是,《曲礼》开篇就说了,「毋不敬」。儒家的学问就在这四个字当中,「主敬存诚」,时时都是恭敬心处事待人接物,偏离了诚敬的心,就已经是随顺习气烦恼了,就已经不在道中了。
《大学》里有一段话,也是把我们对人的根本态度找到了。「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朋友交止于信」。依止在哪里呢?我们身为一个领导者,绝对要念念为自己的下属着想,怎么样才能真正帮到他的修养,提升他的心境,不管发生任何事情,都依止在这个仁慈上,不会看下属不顺眼,不会排斥,甚至不会对立、冲突,这个我们就偏离了一个为人君的存心了。所以《太上感应篇》说,「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我们得守在做人的常道当中。
为人下属,这个恭敬太重要了。我们想到恭敬的表现是怎么样?《孝经》讲的,「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这个是为人臣的忠心。假如上司有不对呢?「亲有过」,我们做,任何时候都要依经典去做,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惯,「我这个人的个性就是这样,我偏要这样做」,那他根本就没资格为人臣。所以既然要修行,要依教奉行。
《孝经》又告诉我们,「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其实这个意思,换作我们比较容易了解的就是,非《弟子规》的教诲不要做。这样才能修正我们本来的坏习惯,不然我们怎么修,没有一个标准啊。尤其这个时代,我们在这个时代,思想观念来源太多了。我想影响我最大的可能是好莱坞电影,你看那些价值观都把我们给误导了。这个才是正确的处世态度,这个才是伦常大道。
我们这个年轻辈的说:「我有我的思想,领导都要我们遵从他的想法去做,我也有我的思想啊。」那问题来了,你一个部门,一个团体,五个人,五个人有五个人的思想,请问要走去哪里?看谁的脸色?谁发脾气大了就顺着他,那还有章法可言吗?听谁的?一个部门,一个领导四个员工,听谁的?你们都没反应,这一题选择题这么难吗?所以我们都不知道这些规矩,还很强势,胡来啊!来人啊,拖出来,好好读《弟子规》。人都不冷静,为什么做都这么鲁莽,瞋恨心都伏不了,傲慢心都伏不了,这个才是根本问题啊。
我们在台湾有背过,「青年十二守则」,想当年我年轻的时候都背过了。而这十二个讲得非常透彻,值得大家细细去思惟。「孝顺为齐家之本,忠勇为爱国之本,礼节为治世之本」,一个人连自己的生活环境都很混乱,他能够把事治理好,这是不可能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没有基础啦。「信义为立业之本,仁爱为接物之本,和平为处世之本」,这六条其实大家比较熟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好,这里(板书:为人君止于仁……与朋友交止于信)要擦掉了,提醒自己,为人子要时时止在孝才是在做人子,为人父要时时止在慈。
再来,我们服务大众,首先,「勤俭为服务之本」。我们今天不勤劳,做什么事还都要人家推,那是给人添乱,人家还得管我们,伤神啊,怎么去服务好工作呢?俭,一个人奢侈了,他很容易就把团体的钱给耗损掉了,那还能利益团体吗?「勤俭为服务之本」。
「服从为负责之本」,一个人连服从都不懂,他到哪里都是要照自己的意思,他绝对是添乱,破坏团体。连服从都不会,你连为人臣都不会,还能为人君吗?一个人连学生都当不好,还能当老师吗?这同样的道理。而服从的人也才知道什么叫大局。刚刚讲的,一个主管四个员工,所有的员工都说,我说了算。多头马车,这个团体就瓦解掉了。所以为人臣止于恭敬,你要先服从,这个都是大局观。
那你说领导不对啊,领导不对,你再劝嘛。得要对整个团体要敏感,要观照得到。动不动就骂领导,骂领导是重戒,不是我说的,师父说的,是吧?《梵网戒经》讲的,「不谤国主,不做国贼」;《璎珞戒经》讲的,「不犯国制,不漏国税」。这个「国主」是延伸义,每一个团体的领导,每一个部门的领导,你毁谤他了,就整个部门的人都不信任他,你把一个团体给毁掉。
不只佛经上这么讲,孔子讲,最可恶的、最错误的,就是「居下流而讪上者」。处在臣子位,在底下就是特别会骂领导,这个我们都要从经典当中,真正明白这些智慧跟圆融,为大局想。今天我们劝领导劝一次,他不听我们就很不高兴了,那根本就是我们自己修养不好。
人跟人总有一个信任的过程嘛,你讲一次两次讲得都很有道理,没有被采纳,事情过了以后,领导想,他讲的确实有道理,第三次、第四次了,这整个信任关系不就建立起来了。所以我们一来是伏不住习气,二来是太急,太急躁了,欲速不达。
真的,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工作生活处世待人,我们时时记住,只有一个学生,谁是学生?自己啊,所有的人事物都在提醒我的修养哪里还不够啊!这样叫会修啊。藉由一切处世当中把自己的习气,把自己的控制欲望、瞋恨、傲慢降伏住,这叫会用功,得大利啊。什么利益?往生作佛啊。所以师长说「咬紧牙关,此生证无量寿」,这个「咬紧牙关」就是习气不能再让它起来了。
「整洁为强身之本,学问为济世之本」。我们没有真正的学问,甚至我们对五伦八德的道理都想不通,怎么助人?怎么去济世?不要误导人家的思想就不错了。所以师长这一集讲的,要有道德学问你才帮得了众生。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生价值观,「助人为快乐之本」,这才是明白人。我们这个时代被误导得很严重,什么是乐?开BMW是乐,是吧?我以前看广告,被误导得很严重。那个广告就是有一个男的,旁边站了一个身材很好的女子,然后就开来一辆名车,然后背后又是几千万的房子,我就以为那个就叫乐。所以绕了很大一圈才绕回来,助人才是真正人生的乐。这个也是告诉我们人生的乐,绝对不是外在物质来的,一定是内在的喜悦、满足,与性德相应的才是真正的快乐。
有朋友就讲了,可是我觉得名利也挺快乐的,被人家称赞也是一阵很舒服。那个叫吸毒啦,很难过了,吸一下,那个是把你的苦、你的空虚暂时麻痹,等那个赞叹声完了,夜阑人静,无比空虚,苦啊!财色名食睡哪是乐?其实我觉得人,我们因为离那个真乐、清净太久了。大家想一想,当我们起一个贪念的时候,是快乐还是难过?会不会觉得心里很不舒服?都不会了,这个叫麻痹了,第一次、第二次会很难过,这叫良心起作用。你看那些贪污的人,第一次开始拿的时候他舒服吗?他难过啦,那是正常状况,拿到最后麻痹了,才说拿钱快乐。所以人假如那个快乐,是真正获得了而乐,那人应该是愈大以后笑得愈高兴,是不是?对啊,因为人大了以后,愈来愈多东西啊,这个逻辑应该是愈来愈快乐,怎么会两三岁的孩子一天笑一百七十次,然后长大了一天笑不到七次?那明明就是他的追求错了嘛!完全错误,方向错了,他还不知道问题在哪,因为他的乐错了。什么乐对呢?弥勒菩萨,布袋和尚,是吧,他追对了,大肚能容,笑口常开,对了。
「有恒为成功之本」。有了这个德行,我们在道中,有了道德学问才真能去利益人,不然,说一句真实的话,我们是给人家添乱了。我们不要说我要做义工,我要护法,我们就护得了,得还要好好下功夫在自己的道德学问上。
所以刚刚师父也讲到的,四弘誓愿,已经给我们讲得很明白了。有好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好的,都不简单,能发这样的愿都是相当的善根,但进一步的要对治自己的习气,「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这是学问,才能真正圆满自己的悲愿,「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里师父在讲解的时候有提到:「如理如法求,哪有求不到的。」这个也是对经典的信心。例子上举到,有一位出家人求电冰箱,没求到。我们真的人生在追求的时候,当我们求不到的时候是先检讨谁?佛经讲错了,师父讲错了,都可能是检讨别人。
我那一天体会这一点,「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因为我在用计算机,用Word文件,奇怪,我一打字,打没几个字,它就给我跳到其他的行去了。我就一直在那里,「这个机器搞什么?」你看,怪机器。后来,我问张子瑞老师,「这个档案怎么这个样子?我这一台是出了什么问题?」还是要听专家的话,道德学问你要听佛经,你要听圣贤经,其他的事情你要听人家专家的话,你不要顺着自己意思。因为计算机有触碰区,用手,我打字有时候就划它一下,划它一下,自己不知道。所以不是计算机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今天讲的很多理都在这里。「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还把自己命不好推给老天爷,推给鬼神,那叫罪上加罪。明理的人不怨天,不尤人。
所以在古代,玄奘大师的风范让我们非常敬佩,他所有的付出,他都觉得是他应该做的,一点求回报的心都没有,生怕自己有不妥当的地方。大师这种胸怀,真正把弘护正法的榜样给我们演出来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什么不求有功?应该做的,同体嘛,左手痒了,很自然就去帮它抓一抓了,哪有可能还谈什么条件回报呢?一体啊,感同身受。
大师晚年,临终的时候生了一场病。历代翻译经典无人能出其右,对众生、对佛门贡献这么大。可是他晚年一生病,马上起一个念头:「是不是我的经翻错了?」大师不是想,我付出那么多了,怎么还有病苦?生怕自己有丝毫的差错耽搁了众生。所以反求诸己,至诚,就能感通了。
而师长今天也讲到,把真心本性找到了,哪有求不到的道理。所以积功累德,断恶修善,「心」重要。「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根心者真」,从心底去改是真的,「袭迹者假」,做样子的,那就变伪君子了。「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其实这一段话也告诉我们,一个人修行的下手处,一定从放下自私自利做起。这个是太重要的下手处了。这里师父也讲到,他有求必应。那我们也是问问自己,我们修学的这几年有没有有求必应啊?
了凡先生,云谷禅师问他,人家算你的终身若何?「余以实告」,这个「实」字有味道,完完全全告诉云谷禅师,没有隐藏,没有掩饰,其实就是把面子跟虚荣放下了,大善知识才有办法利益我们。所以我们读古文,愈读愈觉得很多字字都放光,都是很重要的心态,愈读就愈有味道了。
这里是说,「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可能有同仁说了,我又不求当官,我又不生儿子,那我们换一句,汝自揣应往生否?这个问题就很好了吧。那我们今天大家回去做功课,汝自揣应往生否?接下来,「余追省良久」,开始动笔啦,一,我恭敬不足……大家一定要把自己的问题找出来,才能修行。
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这一段话,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指导,「学者须打破自欺一关,始有商量处」。这一段话,「追省良久」,把自己的问题找出来就是不自欺了。不找自己的问题,那没得商量,没得说,没法学。夏老接着说,「须灼然见得自己满身过失」,真的找出来了,「功夫始有下手处」,才知道怎么样去用功。所以师长的话,我们提起来了,「发现自己的过失叫开悟」。了凡先生开悟了,所以改命了。「改正自己的过失叫真修行」。所以不只要把自己的状况分析清楚,甚至于是我们所做的每件事,跟每一个人的相处,都应该要追省良久,明明白白,对在哪,错在哪。人不这样去反思,人生的路上,同样的过失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所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然我们就因循茍且,浪费太多时间了。
而了凡先生讲到自己没有儿子的这些问题,让我们想到《礼记》的一段话,「傲不可长」,他自己傲慢的习气很多,他都点出来了。再来,看看后面几条是什么呢?「欲不可纵」。「喜饮铄精,好彻夜长坐,多言耗气」,都是放纵。「我没有彻夜长坐,我没有喜饮铄精。」好打电动玩具到晚上,你做什么事都控制不了自己,看电影又看到半夜两点的,统统是放纵。要善学,善观照,举一反三。「志不可满」,志得意满,「我做这个不错呢,我做出来的,还是帮净空老法师做的」。「志不可满」,这个叫张扬、炫耀,习气上来了要注意。「乐不可极」。
最后补充一点,因为这里有求儿子,我们现在还没有生孩子的同仁不少。我也希望你们既然结婚了,要嘛就不生,要生就生个再来人,我们挺缺人的。这也不是我说的,印光大师告诉大家的「求子三要」。明理,如理如法求,求得到。现在,要很谨慎,「业不重不生娑婆」,来投胎的,讨债的占绝大多数。你们得看破放下,所以这个时候求,真的要用智慧。
「敦伦积德,以立福基」。没结婚的人也要抄,心量要大,你朋友有结婚的,不要只想自己,刚刚说要从自私自利先放下,不要一抄,「那又没我的事」,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这个都是法布施。「保身节欲,以培先天」。「胎幼善教」,这一句让我们很深刻,你没有在他胎教跟小时候扎好,很难不随波逐流,所以「以免随流」。看到这些高人的智慧,都是防微杜渐,禁于未发,从一开始就把根基扎牢了。
好,我们下一节课再把这三条讲一讲,不然人家又说我不赞成结婚,不赞成生孩子。我都没这么讲,大家天地良心帮我作证。好,谢谢大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