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了凡四训》心得分享(第一集)

时间:2016-01-19 15:08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蔡礼旭老师 2010/4/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3-001
 
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下午好。Selamat petang(马来语:下午好)。话要常练,不然会忘记,功夫也要时时提起,才能够保持得了。
 
今天,我们第一天听师长给我们教诲这一部经,《了凡四训》。而我们学习,学贵心悟,要用心去感悟每一句经文,文以载道。这一句经文它含藏着什么人生的道理,懂得用心感悟,句句都有收获。修行其实很重要的,是改变我们本有的习惯,不好的习惯,错误的习惯,这个是修行,修正行为。我们对很多道理很清楚,才知道怎么去力行,所谓解行相应,要了解得明白、透彻。
 
比方,我们读书,从小,我不知道马来西亚幼儿园都读几年?读多少年?不一定,有读三年的吗?那真是要命了,我记得我读幼儿园的时候是哭得死去活来去读的。结果我念初中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学,他说,「我幼儿园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个人特别会哭,我感觉好像跟你满像的。」居然被认出来了。所以大家要了解,这一生要走得清白,不要留下把柄,因为很可能你以后会很有影响。人生志向要远大,而当你以后对人群很有影响的时候,你假如以前做了这些不好的事,可能就会让人家信心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人生自古谁无死」,有这个远大的志向,为家庭、为社会做出贡献,现在要有慎独的功夫,一举一动要符合经典,不可以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或者会让大众不能接受的事情。
 
幼儿园,我们在台湾,我那个时代都是读一年,现在孩子要读三年,真是不容易。他从幼儿园到大学,读了十多年的书,少说也有十七年,而那个学习的状况,很多时候是记忆,把它记起来,把它塞进去,然后考完试,就忘了。好,不然我们来测试一下,刚刚师长讲的哪一句话,你特别有印象?就是师父在开解当中,你有印象的那一句,大家脑海里有没有浮现句子了?你们怎么都没反应了?就是说假如没记到什么,那很可能习惯就是记东西的,不是用心去印住的,用心印住就好像照相一样,「啪」就把它照下来了,印在心上,很可能这个道理就在这个当下就流入你的心田,跟你的身心融成一体了。那这个就是善学,就是会学。所以我们首先,学习是要用心去感悟,那就处处都有收获了。
 
比方《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训》,「家庭四训」,这个是家训。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家庭,成婚的人都有后代,每一个人都有本分承先启后,这样才对得起祖宗,才对得起后代。不是袁了凡先生要有四训,要有家训,我们自己有没有?这个时代,谁还在传家训?那为人长辈的人都不传家训下去了,请问他的下一代学到什么?
 
所以今天,师父一直讲了好几次,「标准凡夫,标准凡夫」。标准凡夫是最起码他还遵照伦理道德做事情,遵照怎么为人父,怎么为人兄,扮演他应尽的本分,敦伦尽分,这样才是标准凡夫。而标准凡夫的意思是不堕落,但是假如不标准了,那就要堕落了。我们假如清楚这一点,去观察现在的人,他这一生是在堕落还是标准凡夫,还是提升?看看这个世界,看看社会的人群,更重要的还要看看谁?看看我们自己。
 
从今天师长讲到袁了凡先生,他的人生经历,有没有像一面镜子,照照我们自己,我们比他如何?所以我们身为成人、长辈,我们对于家族,是要有一份责任的,当然这个家训不只是用手写出来的,还是我们自己的一言一行,给一个家庭家族所带来的影响,这个是家风。
 
我们在课程当中常常问很多学员,我们留在自己孩子、晚辈心中是什么样的影像,这个就是家风。当然我们也不能只是问学员,我们得问问我们自己,留在我们整个家庭,最重要是后代,是什么样的影像?我们总不能上了年纪以后才说,哎呀,我有点后悔了。
 
袁了凡先生的家训,他利益了他的后代子孙,他本来命中无子,改造命运有子孙了。而且他的子孙,现在还以他的教诲在遵从、在效法。因为之前拍《了凡四训》,工作人员都有去拜访了凡先生的后代。而且更伟大的在哪里?他不只利益了他的后代,他还利益了无数的人,只要看到了这一本《四训》,都会很有启发的。所以他的后代福报应该是会非常大,他福荫了他的后代。
 
那何处是家呢?我们有血缘关系是家,站在我们整个弘扬传统文化的这一个大家庭里面,那我们的中心就是家。诸位朋友,我们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是一个大家庭,谁是祖宗啊?谁是这个大家庭的祖宗?夫子?这个大家庭是从零九年开始,所以大家现在在座的都是,一个都跑不掉。是不是?
 
你看我们在学很多道理,都是那个「跟他有关,跟我没关」。所以为什么不能受用?都觉得全部都讲给别人听的,不是讲给我听的。我们刚刚讲《四训》传给后代,「好险,我没结婚,我还没这个责任。」今天你没结婚,你假如从事教学工作,我们没有以父母的心去教小孩,那已经没有尽本分了。「天地君亲师」,君亲师这个心境是完全相通的,道理它是圆融无碍的,都可以通达的。
 
那我们一个中心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大家族,再把它拆开来,每一个部门是一个小家庭,是吧?你们好像没什么反应。你们假如没反应,那我要请出师父的家法出来了,师父说家道的承传,是吧?家道的承传,家文化的承传,对整个文化的延续是最关键的。人没有一种孝悌、家道的心态,没有办法修行。为什么?「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没有孝悌的存心,是不可能有仁慈博爱的胸襟的。孝悌来自家庭。而就是有这一份孝悌内化在心中,当他走到学校,当他走到任何一个团体、行业,都是以孝悌的心处事待人接物。所以《孟子》讲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到学校去,学习的老师叫师父,同学叫师兄弟。到每一个行业去学一门技能,也是叫师父,一起学的都是兄弟。这里就提醒我们,我们从出社会以来,面对我们自己在单位里面的长辈、领导,有没有像对待父母、对待家里的长辈一样的态度?所有的同仁,我们有没有心境像兄弟一样去关心、爱护?
 
诸位同仁,我们现在谈的道理都是标准凡夫的道理,不是大乘佛法的道理,大乘佛法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但是大乘佛法一定建立在做人的基础,伦理道德因果的基础。我们现在修学最大的问题之一,好高骛远。我们不能修在天上,得回到实实在在自己的心地上,自己的处事、待人、接物上。
 
佛门是实学,我们早期听师父讲经,觉得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我们要有一个敏感度,师父重复最多次的就是最重要的。那我们听到「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要起一个观照,因为「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父讲的道理再透彻,我们没有把这个道理真正拿来观照、拿来落实,说食数宝,利益不了自己。
 
我们冷静看看,孔子的教诲、师父的教诲,我们现在拿了哪一句,把它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这个就是勘验我们自己学习的状况。有哪一句?这样我们才能入得了门。师父讲的「诚敬谦和」,我们有没有时时用这四个字来观照自己:我跟人讲话,我在做事当中,有没有真诚、恭敬、谦虚、和睦的态度?这一些经典,这一些教诲是来对治我们的习气的。
 
我们学习,「君子务本」,修行也要从根本下手,本是什么?根本是从格物下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所以格物是根本。这个「物」是指习气,真正格除了,才能「而后」就是自然而然能够「知至」。为什么?烦恼轻了,智慧就长。
 
我们修学这几年,大家觉得脑子是愈来愈清楚,还是愈来愈模糊?待人是愈来愈和气,还是脾气愈来愈大了?替人那种设想愈来愈细心了,还是愈来愈粗心了?修行的路上最怕被谁给卖掉了?被谁出卖了?自己啊!自己搞不清楚状况,觉得修得还不错了,但是没有从心地上去勘验自己的状况。
 
这个物格在佛门上来讲,叫做对治习气,而这个对治,除了自己以外,谁也帮不上忙。因为自己的起心动念自己最清楚。你们有没有遇到他心通的人,说你的念头不对?有没有?没有。遇到了你会高兴吗?可能遇到这样的人,你一看他,哎哟,赶快就跑了。以前有禅师,有个年轻人在旁边睡觉,禅师入定,他一睡醒说,你刚刚做梦做什么。有这个功夫。但是我们真正遇到有这个功夫的人,会欢欢喜喜的,「赶紧告诉我。」还是这个面子马上就很不舒服,「大家辛苦了,我有事先去办一下。」
 
我们看,了凡先生为什么人生能改造命运?他遇到云谷禅师,他很恭敬,他受益了。俞净意公他人生为什么改变?都是尊敬长者,尊敬有德之人。那我们这个态度建立起来没有?《了凡四训》大家有读过几次了?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举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而其实,人尊敬的态度,那是本有的,是人的性德。假如今天我们面对比我们年长的人,我们那个恭敬心还不自然,甚至还会傲慢,还会大小声,对比自己年长的人,那我们这个本有的恭敬心,真的被污染得太厉害了。这个我们得要警觉。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学的就是「孝、敬」两字,这个是修行的大根大本。没有这个恭敬的态度,修行是上不去的。
 
读到这个,我们就很庆幸,从小父母的教导,对长辈那是不能不恭敬的。长辈一来,你还坐在那里,一定被骂的,赶紧要去问候,赶紧要倒茶,招待长辈。这个就是很自然的,习以成性。
 
我们现在要勘验自己,面对比你年长的人,你要很自然的生起恭敬,这样才是性德慢慢在恢复。而这个「年高」是说,只要他的年龄比你大,他不需要有任何其他外在的条件。其他外在条件,事实上我们都是用势利的眼睛在对待人,是吧。你看我们以前拿名片,先要看看这个人值不值得我跟他讲话,不然我还懒得理他。这些态度都是被这个世间给污染了。
 
当然,这个「年高」不能看外表,我们中心有很多同仁修得很好,其实他已经五、六十岁,看起来像四十岁,是吧?你不要误会,「他比我小。」事实上他比你大,当然你也不要去调查了,「礼敬诸佛」,就什么都不用查了,「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当然你知道了以后,你更要有这个态度,我们这个大家庭里面,这是属于我们的长辈,「年高」。
 
而我们这些态度,恭敬的态度出不来,保证在根上出问题。什么是根?孝道是根。人对人没有一种关爱跟恭敬,一定是我们自己对父母也没做到。我们最近常念的《孝经》,「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这一句话把它倒过来呢?恶于人者,是什么?不爱亲。慢于人者呢?不敬亲。为什么?孝是性德,孝心引发出来之后,人本有的性德就流露了。所以,我们自己在修学的路上,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一出现摩擦了,保证是我们的孝道有亏,我们还没做到,才会呈现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我们才知道不足,才知道修正,才叫修行。
 
团体当中「位高」,他今天位置比我高,是我的领导,这个恭敬也是自然的。在古代,他到朝廷去,叫「君父」。今天不管他做得怎么样,我们要很清楚一个理智的态度: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谁要对?自己。当自己都不对的时候,请问能要求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今天我们两个交朋友,我都没有做好,我要求你,你服不服?当然不服嘛。
 
现在这个时代,大家对伦理道德,对五伦关系都是在学习,都不甚熟悉的。大家都在学习了,那我们还先去要求别人,这个刻薄,这样不近人情,这样只会让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情绪抵触,这个不是理智的态度。俗话讲的,「父可以不父,子不可以不子;君可以不君」,很多人听到这一句话,火快上来了,「这样怎么会公平!」什么叫公平?争那个公平,谁得利了?说实在的,人对我们好是争来的吗?请问大家,你这一生当中,有谁的人生幸福是跟人家要来的?「你给我!」有没有?没有吧?幸福从哪里来的?这个逻辑要很清楚啊,幸福是「爱人者,人恒爱之」。
 
现在这个思维就是争权利,争权利,争权利,是吧?不要被错误的思想给污染啦!你看现在的民主国家争权利,社会愈来愈安定吗?争权利,叫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家冷静思考,一个人都没付出,他就先要利,你说他能一帆风顺吗?你说人家能心平气和给他吗?
 
我们为什么都不能够去冷静感受人与人的这种发展、这种互动呢?为什么我们这个感知能力愈来愈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本有的感受能力,为什么弱了?「欲令智迷,利令智昏」,利欲熏心了。
 
我们可能觉得,这些句子好像跟我没关系,我已经不追求人间的名利了,我又不求赚大钱,我又不求当大官,这个应该跟我没关系吧?其实只要不把自私自利放下,都会被利欲的心给障住。我们只考虑到自己了,就很难考虑到对方,更难考虑到团体。而当一个人把自私自利放下了,他是为对方着想,他是为整个团体着想,那他感来的一定是他人的尊重跟珍惜。所以人生都是感应,人家尊重我们,那是我们做的、感应到的,绝对不是去争来的,去要来的。
 
《孝经》里面对为人领导者要求很多,那是应该的。说实在的,对领导人要求很多,那是保护我们。为什么?人位置愈高,都是看别人多了,看自己就不容易了。所以皇帝很不简单,皇帝叫什么?天子。谁来看他?上天,老天。你看每次要祭祀到天坛,「我做的有没有跟上天这些教诲,好生之德相应?」天子也战战兢兢。只是君,只是领导,没有机会是那种臣子的心情。人只有他最大了,他说了算,就容易傲慢了。所以《孝经》里「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不然在上位者这个习气伏不住,就出事了。所以以前的皇帝很不简单,他时时让上天来监督他。

 
当然修行人也是要常常用上天来监督自己。「印光法师序」里面提到,用什么方法呢?「颜子之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曾子之三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实我们看,这每一个字都有深意的。「为人谋而不忠乎?」那就代表我们有没有尽忠职守,尽这个本分。「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再加以赵阅道「焚香告帝」,有不敢给上天讲的就不做了,每天都得要面对上帝,那个警觉性就起来。
 
而这个本分在哪?说坦白话,举手投足都是本分。比方说我们在寝室里面,有没有每一个人要尽的本分?有啊,你要把它保持干净。寝室长选出来没有?那寝室长也有本分,每一个人分配到的工作是本分。人只要有这个心,行为就跟上了;这个心没有,就做不出来了。
 
比方,我们今天从寝室要到办公室来,都会经过大楼,那个门,有时候都没有盖好,我们看到那个没盖好,有没有把它拉起来?还是过去了?那个把它盖好叫敦亲睦邻,是不是?你把它盖好了,那安全,好啊,那也是我们住在这一栋楼的本分。包含你晚上不能太大声,这个都是我们的本分。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我们吃饭,佛门吃饭说「五观」,这五观我们要背,我们来背一下。「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方受此食。」前面都没听清楚没关系,最后一句话「为成道业」,我这一生就是要成道业的,我是这样的心态处世待人,我是这样的心态来工作,那我对得起今天护法大众的供养,「方受此食」。
 
范仲淹先生每一天睡觉,他躺下去一想:我今天做的事情有没有对得起国家给我的俸禄?假如他一想,觉得自己有愧,他战战兢兢,整夜不敢睡觉,然后就等天亮,天一亮赶紧好好去做,补回他觉得没做的部分,然后才能安心入睡,这个是忠的态度。
 
而我们今天在世间,比方说,你到一个公司去服务,我们今天不忠,偷懒了,欠谁的债?欠这个老板的债,是吧?这个问题有这么难吗?你今天是国家公务员,比方我在台湾教小学,全部都是国家公务员,我不好好教书,我欠谁的债?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那请问我下辈子做什么?告诉大家,牛。「一世为官九世牛」,来还。我是属牛的,所以这个对我也是提醒。
 
所有的学问在理论上来讲,就是「心性」两个字;所有的学问在事相当中讲,就是「因果」两个字,任何事情全部都有因果。所以公务员这个饭好不好吃?一般说叫铁饭碗、金饭碗,那是只看眼前叫铁饭碗,以后叫什么饭碗?是吧?说坦白话,这个世间人实在是挺可怜的,为什么,他不明理,然后他就在享福,你看那个在公务人员里面可以摸鱼摸鱼,可以多偷懒就偷懒,然后等到退休金的时候,还要透过关系去多拿一点,那个那么好拿?他不懂啊。
 
所以都是佛门讲的「三世怨」,连我们都不例外。三世怨:第一世修善,第二世享福,享福都觉得理所当然,第三世就堕下去。我们看现在物质生活这么丰沛,那个都是以前都有修行的,不然哪有吃这么好的,现在物质那么享受的。可是一不明理了,在这些染着当中习气起来了,理所当然起来了,啪一下就堕下去了。
 
那我们今天从事传统文化,支持我们的是社会大众,佛门又有一句话,「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大家现在有没有概念,一粒米是一个须弥山,那我们吃多少米了?告诉大家,我只有两条路可以走,我啦,我是真正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不好好努力,勇猛精进回老家去;要不我一定只有阿鼻地狱可以去。可是说坦白话,也唯有这样,我才会勇往前面去。因为这个累世修行为什么成就不了?因循茍且,「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现在破釜沉舟,没有后路可以走了,后面就是阿鼻地狱,那我就老实了,往前走了。

 
所以这个忠字,最重要的,忠于自己的良心,不自欺。「忠则不欺」,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人,对得起因缘。那一天,我们跟教务处同仁写了一段话:「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也;不愧父母,不愧兄弟,不愧妻子,君子所以宜家也;不负国家,不负生民,不负所学,君子所以用世也。」这才是我们这一世来到这个世间应该尽的一份道义,不愧国家,不愧老百姓,不愧众生。
 
所以忠,不欺。不欺的话,我们就能够尽分,尽本分,属于我负责的部分,我会主动的去把它做好,而不是还得要人家催、盯。催跟盯,都没有在忠字里面了,那就变成应付了。我们做事还要人家催、盯的时候,那领导还要花多少精神在我们身上?
 
我们人生走的每一步,到的每一个因缘,自己要非常清楚,我来干什么的?我是来跟人计较的吗?我是来跟人闹不愉快的吗?都不是的。我们来做什么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时时能想到「我来做什么的」,理智就上来了,不会陷在这些人事的纠葛里面。所以不忘初心,是建立理智很重要的一个态度。
 
这个是刚刚跟大家讲到的,恭敬的态度,「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德行比我们好、见识比我们好的人,我们那种很自然恭敬、效法的态度就提起来。
 
刚刚跟大家讲到,我们今天学习这一部经,很重要的,从根本,就是从格物跟佛门讲的对治。
 
有一句格言是这么讲到,轻浮用什么来矫正?当矫之以稳重。佛门讲,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语。你轻浮的话,言语就不谨慎,人与人相处,要先从慎言开始。《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都是言语的功夫。「急当矫之以缓,褊当矫之以宽,躁当矫之以静」。轻浮要用稳重来对治,不自欺,一定要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找到,去调整。急躁,一定要用缓和来对治。我们现在在这个时代,比较容易形成的就是心浮气躁。心浮气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才能千祥云集。「褊急」就是心胸太狭隘,当矫之以宽宏大量,要包容。「躁当矫之以静」,就是很浮躁,常常要训练自己能够静得下来。「暴当矫之以和」,这个「暴」就是很容易发怒,要时时长养自己的太和之气。粗心大意,当矫之以细心。我们烦恼愈能调伏,自自然然就感觉到智慧会增长。所以我们有这个态度了,了凡先生所谈的这些道理,我们都能拿来对治自己的习气,那学一句就有一句受用了。
 
而我们看师父讲经的带子,很重要的,我们在这个时代修学,一定要有师承,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因为我们是修道人,都希望这一生有成就,但修行一定离不开师承。师父算是在我们这个大时代当中,最后一代有传统文化基础的长者,之后就没有了。而且师父老人家又是经历过战乱,十三岁左右就在想着怎么样帮助天下的人,怎么样让他们有书读。诸位同仁,我们十三岁在干什么?我们把师长学佛以前写的一篇文章,师父是二十六岁学佛,但是师父还没学佛以前,可能是二十五岁以前写的文章,叫《哲理蠡测》,这个文章我们发给全体同仁都看一下。我们能遇到师父这样的仁者,是太幸运的事情了!老人家二十几岁就已经胸怀天下了,真正是要救世的,难怪能够遇到当代三位高僧大德给师父指导,这个都不是偶然的。而且师父走过抗战,走了十几个省,这些世间的苦难,人情事理,都非常有阅历了。然后又五十多年修学,五十二年,今年师父应该是五十二年讲经了吧?这个确实是将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的行仪,又给我们表演一次。
 
所以我们这些做弟子的学习,绝对不能离开师长的教诲,我们没有这个师承,我们的根基不牢,一下子八风一吹就动了,就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了。这个是反映什么呢?反映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传统文化根基,傲慢太容易起来了,稍有点成就了,就瞧不起人了。而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学习,要能达到为人师的德行,相当不容易!这个我们得勘验自己真实的德行了,不能很多人一叫我们「老师老师」,我们就真的觉得自己是老师,那就完了。
 
师父很慈悲,师父都说,我讲经一辈子,所有听课的人都是我的监学,都是我的老师,我修学心得给他们做报告,我是学生。那是师父对我们的慈悲,但我们在后面的弟子要知道啊。师父最常讲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只有一个是学生,其他的人都是老师。
 
而在《六祖坛经》里面,慧能大师有提到,我们这个时代绝对没有无师自通的人,一定要有师承。其实假如有这个认知,很多邪师就会判断了。称什么无上的,他都没有师父,他自己悟到,那全部都是邪的,一判断就知道了。
 
我们看这个《家庭四训》,第一篇是「立命之学」,立命的学问。而我们看到一个「命」字,自己有命,包含一个团体也有天命,一个民族都有他的定数、他的天命。《论语》里面告诉我们,「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我们不知道天命、命运这个真相,我们这一生就不能好好把握,那就更谈不上能够去利益到家庭、社会了。
 
在《了凡四训》当中,也提到了我们经典当中的教导,《书经》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降之百祥、降之百殃,上天。但谁感上天降百祥、百殃呢?那就是人心了。所以整个大环境的命运,绝对离不开当下人的心,人心、社会的风气。我们今天对自身来讲,那当然是期许自己积功累德,「留取丹心照汗青」,让这一生有价值。而我们处在这个大时代,我们也要有一种使命。大家冷静看看,假如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在这个时代再不复兴,以后的人过什么生活?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没结婚的,可能都没想过是吧?有结婚的、有孩子的一定想过了。那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以后过什么日子?所以「文化若失传,我辈何以见祖宗?」愧对祖宗,也愧对后代。
 
所以这个时代是力挽狂澜的时代,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时代。我印象很深的那个女校长讲的,「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我们这一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有这个胸襟,这个叫「知命」。
 
有这样的胸襟,有这样的目标了,从哪里下手?从「格物」下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才能够真正利益家庭,齐家、治国、平天下。有远大的目标,但落实处就是在当下的生活、工作、处世待人。「人能弘道」,是我们把这些经教做出来,很自然的能够感动有缘的亲朋好友。
 
而我们效法孔子,师父讲的:「学儒就学孔子,学佛就学释迦牟尼佛。」其实我们一个佛弟子的态度,这一生最重要的:为苦难众生,为正法久住。因为没有正法,人是非善恶都分不清楚。所以《了凡四训》里面讲到,「无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他根本没有办法判断道理了。所以没有正法,人就是活在黑暗当中。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好几次都面对生死关头,孔子有没有紧张?没有。在匡地的时候,匡地的人要对他不敬,要伤害他,孔子怎么讲?「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上天要把这个道统从我身上传下去,匡人是伤不了我的。「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气概?做梦的时候,很恐怖的来了,你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妖魔鬼怪其如予何!」你假如做梦能讲出孔子这句话,真的不简单。这个就像《了凡四训》里面讲的,修得好的,「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你还讲出圣贤人的话就很不简单。
 
这个是有这样的对命运的认识,来改造。而我们看到这一篇文章里面,师父讲到,袁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余敬礼之」。他们的人生为什么能够遇到贵人?恭敬、谦退。「谦则受教有地」,能遇到好的缘分。其实我们这个时代都必须补这些最重要的做人根基。师父常讲,知恩报恩、饮水思源、孝亲尊师,这一些根本。
 
大家有没有去算过命?学佛以后,有一个朋友找我去算命,然后我一推再推,他还说,算得太准了,你一定要来。而且那时候要三千六百块,台币,这个是在十几年前的事情。结果我,这个也是我的弱点,就是「事非宜,勿轻诺」,看人家这么盛情邀约,好像拒绝他觉得对他很不好意思,「好啦好啦,我去。」结果我一答应,我这个胸口就很闷,就觉得好难过,呼吸困难。后来过没多久,我又打电话,「拜托,我不想去了」,我就没去了。真的,因为我们听师父讲经,「修行人还算什么命!」我一想到师父已经这么讲了,我还要去算,我就很难过,后来就没去算。
 
不过大家假如真要去算,也可以。干什么呢?算算看准不准。假如他算你很准,那我们白修了,是吧?修了都被他算准了,那不是白修了吗?所以这个是去什么,是去看看修的功夫怎么样。他算的都不准,当然了,不准是愈来愈好;你不要不准,愈来愈差了,那更惨了。这个大家可以去试试。
 
这里又讲,「在沈友夫家开馆,吾送汝寄学甚便」。我们就感觉到那时候的社会,你看,「表兄沈称」,他表哥。就是这个亲属之间都是互相扶持、尽心尽力,道义啊!现在功利主义,连自己的叔叔、堂兄弟都很少来往,这个都是人情愈来愈淡薄,这很不好的现象。
 
我看「天下父母」,有一个家族九个兄弟姐妹,组成一个学习基金,让他的下一代统统都可以读上书。这个太伟大了!而且他是做到了「事死者,如事生」,他的父亲生前就很希望子孙都能读书。他们每一次,买什么好吃的回来要给他爸,他爸一定说:「多少钱?让谁去读书多好啊!」所以他给他爸买吃的,两块钱都说两毛钱,怕他爸难过。他们不简单在哪?当他爸往生之后,他们就一直觉得说,父亲虽然已经离开世间了,但这是父亲的心愿,应该要满父亲的心愿,就组成了这个教育基金。
 
那我们对于自己的亲戚,应该都要有这种心境。而帮助最彻底的,听闻圣贤的教诲,听闻正法,根本上的供养啊!他一明理了,彻底改造他家庭的命运。所以「诸供养中」,什么最重要?「法供养」为最。它影响得深远,影响得究竟、彻底。
 
这里还提到,「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大家现在想想,身边还有没有遇到寿终正寝的人,睡一睡就走了?大家最近这半年有没有遇到?重点啊,标准凡夫,寿终正寝。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大部分都在医院,病苦,在那里拖、在那里挣扎。这个都很明显告诉我们,人在这个时代真的伦理道德、做人的准绳不见了。光是杀业,就不知道多造了多少。所以吃素不是功德,是什么?是应该的,早就应该这样做才对。
 
我刚刚讲话都没有咳嗽,我刚刚在底下一直咳嗽,上来讲就不咳嗽了。所以,咳嗽是业障。为什么讲,不咳嗽?就是我不讲就没命了。为什么,我本来就是短命嘛,你再不多做一些事情,你的命就快没了。真的我那个时候在香港录像的时候,刚好那个碟就到了澳洲,师父看了,师父一看说,「这个人短命相啊!」真的,不是假的。
 
我自己第一次放生的时候,整个头皮发麻。问旁边:「哎,你的头会不会麻?」他搞不清楚我在说什么。后来我才知道什么原因呢?因为天神看我放生说:「你这个死孩子,现在才知道放生!都快没命了,还不赶快放。」因为我们家族是捕鱼的,我爷爷捕鱼是Number One,所以整个家族杀业是比较重的。
 
结果后来,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咳嗽得很严重,刚好二十九岁,那个时候我的一个同学打来电话,「我们这儿有一个班,全校最难带的,老师带不下去了,他提早退休,你带不带?」带不带?带啊!结果我就去带了,咳嗽就好了,真的。
 
所以大家要有坚定的信念,真正去利益人,才是真正能利益自己。自己常常都只想到自己,那该什么时候往生,可能寿命就差不多了。
 
好,今天就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