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朱子治家格言》学习分享(第二十五集)

时间:2016-01-02 10:13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蔡礼旭老师 2013/11/4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07-049-025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大家晚安。
 
刚好前几天,十月三十一号,我到双溪大年,当地有一所新民独中,在那里跟大众分享了一堂课,叫「幸福在一念之间」,当场有超过两千人参加。看到很可贵的地方,有家一口差不多七、八个人,三代一起来参加课程。三代一起来参加课程,这代表代代都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承传。这样的景象,我在几年前在庐江的时候,我们那个绿色课堂,晚上一起唱好歌、唱善乐,也常常看到三代同堂拿着小椅子一起去参加课程,我想这是天伦之乐,几代人都沐浴在圣贤的教诲当中。而且三代同堂还有个很好的好处,因为教育是合力,它得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两代人,教育孩子的正确观念要相合。怎么正确?依经典,依流传上千年、上百年的家训的标准,不能「我今天当爷爷、我当奶奶,家里我年纪最大,教育孩子都得听我的」,这样是不妥当的。
 
当长辈,尤其年龄愈长,自己的德行要做表率,自己要时时能够依经典来带动家庭正确的家风。因为毕竟老一辈的人还是真正为孩子好,那为孩子好不能溺爱、不能宠爱,还是要用理智,而两代人一起来听课,容易建立共识。
 
那当然,假如今天妳带妳婆婆来听,这个媳妇听到重点的时候,不要看妳婆婆。人都比较敏感,妳不要看她一下,甚至于说「老师在讲妳哦。」那妳也够钝的,要给人家留有余地,刚好上句才讲「凡事当留余地」。大家也不要笑得太快,现在这个时代有时候是婆婆懂教育,媳妇不懂,也有这种情况。上一代他还有文化承传,现在下一代都是功利主义,有时候对孩子的教育,这些理念都不是很清楚。不过只要家里人能善巧的把亲人引进圣贤之门,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些教诲都是利益他、利益下一代,没有人不会接受。
 
都感觉我家里那些人都很没有善根,很不能配合我,叫他学《弟子规》他都不学,叫他让孩子学《弟子规》他都不学。我就问她,「妳先生会反对教妳孩子孝道吗?」她说:「不会。」「妳先生会反对教妳小孩友爱兄弟姐妹吗?」她说:「当然不会。」「妳先生会反对教他做事谨慎,说话有信用吗?」「不会。」「妳先生会反对教他怎么去爱人、跟人相处吗?」她说:「不会。」「那妳先生会反对妳孩子学《弟子规》吗?」「会!」
 
所以告诉大家,没有人会反对学传统文化跟《弟子规》,他是不了解。为什么他不了解?因为我们表现不好。他一看,「学的都学成这样,我当然不学,我当然不让我的孩子学。」
 
大家开悟了没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问题出在我们这边。那些道理每个人的良知都能相应、本善都能相应,不会反对。但一般的人他对于圣教还没有深入,首先,他会从学的人身上去感受圣教是好是坏,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反求这颗心,所有的问题根源是心出了问题。为什么《大学》说:「身修而后家齐」,这身修了,自己做好了,正己就化人了,家就能齐。
 
看到我们大马的同胞们,学习传统文化这么积极,非常感动。而幸福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在心念上,幸福吉祥、吉祥如意都是心决定的。有句格言讲到,「以镜自照见形容,以心自照见吉凶」,拿着镜子照自己,把自己的容貌、衣着照得清清楚楚,但以自己的心来观照,可以判断自己人生的吉凶祸福,幸不幸福看自己的心就知道了。怨天尤人的人哪怕再富贵,早晚因为这个心念,把福都给折光了。一个现在贫穷的人,处处念人的恩,尽力去帮助别人,乐善好施,他总有发达的一天。
 
真正用心去体会《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这些经句,自己也能给自己算命。像上一句说,「凡事当留余地」,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不留余地,铁定要自取其辱。他讲话很过分,最后人家恼羞成怒,当然骂他一顿,「以心自照见吉凶」。
 
诸位朋友,你们上个礼拜有没有跟人家吵架?都没有?跟人家吵架也有征兆的。比方说你已经有点上火了,你又没有把它伏住,遇到人家讲话不是很好听,「啪」,你就给他弹过去了。所以真正敏锐的人,看到自己有火气了,马上要把它调伏下来,赶紧把《朱子治家格言》拿出来读一遍,《弟子规》读一遍,「言语忍,忿自泯」、「凡是人,皆须爱」。这些读一读,把心调伏,「心平气和,千祥云集;意粗性躁」,时时都很浮躁、很粗心,「一事无成」。
 
其实每句都跟我们的吉凶祸福有关系。我们看今天,接着下一句讲到:
 
【得意不宜再往。】
 
得意的时候要懂得知足、要懂得知进退,不应再进一步贪得无厌。我们俗话常讲到的成语叫得意忘形,得意忘形另外一面叫见好就收,知进退,叫功成身退。从这里我们可以去体会,得意为什么会忘形?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为什么懂得功成身退?人不知进退很难不遭受屈辱,因为不知进退、得意忘形,还是因为心态出了问题。比方得意了,他会贪功,「这件事没有我不行,都是我的功劳。」那这么多人一起帮忙,听到这个话人家心里平不平?不平啊。他就会招来人家的批评、毁谤,「真是自大!这么多人出力出钱,他还自己在那拍着胸脯说都是他的功劳。」这就忘形了。所以要懂得谦让,要让功于众。
 
做好事,我的本分该做的,人做了好事会去张扬,那是沽名钓誉,那还是名利心在作祟,心态偏掉了才会有这个行为出来。假如尽我的道义,做了以后心里面痕迹都没有,叫「施惠无念」。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但是看到这么多人一起帮忙,非常随喜人家的付出,甚至还感人家的协助,这个是非常好的心态,所以贪会招来得意忘形。
 
再来,傲慢,他觉得自己做得挺好的,他慢慢慢慢会膨胀自己,所以人不把这个心守好,灾祸就要来了。大家冷静去看,在企业界,好几年前我看到的数字,看了也非常惊讶,中小型企业平均寿命二点九年,一个中小型企业二点九年就倒了,大型企业平均寿命七到八年。大家冷静想一想,大型企业有多少员工?我想上百人吧,不上百人应该谈不上大型企业。我曾经还遇过,这个企业,包含他的家属都住在那个地方,多少人?八十万。我看这个企业就跟一个城市一样,很惊人。一个大的企业它所维系的是几百口、几千口人的生活,所以这个领导者他要想着:我的事业要做稳,不然几百口、上千口人没饭吃。
 
所以古人在《孝经·诸侯章》,诸侯是一个国家的国君,他是什么心态?他不是乱来,他不是挥霍,他是「在上不骄」,他处在国君的位置不能骄傲,不然他很危险。他一骄傲不听劝,做错了决策,祸延千万黎民百姓,最后他会没命。「制节谨度」,他生活非常有节度,不奢侈;「满而不溢」,他非常有钱财,但是不会丧失这个财富。有些君王乱花钱,最后搞得民不聊生,他这个富贵就没有了。
 
所以要守住富贵不容易,要战战兢兢,要谨慎、要有节度,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尤其人一富贵面临的诱惑更大,你说一个男人都没有钱也没有地位,他在做清洁工人,可能所面临的诱惑不多,但是他假如以后干到经理,收入也不错了,可能财色这些诱惑就会出现了。所以祸福相倚。
 
诸位家长们,希不希望你的孩子以后有大成就?希不希望?希望。大成就有大考验,为什么?这诱惑、境界会更多,首先孩子要去贪、要去傲慢,不然祸福相倚,「古来征战几人回」?一个人这一生当中,面对所有的诱惑能够全身而退,也是不简单,因为现在这个时代的诱惑,比起一百年前、比起古代,不知道大多少倍,所以现在的人德行的根基要比古人更稳当。祸福相倚我们要好好去体会,一定要在自己身上、要在孩子的身上,把德行根基扎稳,不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最后长者都在做灭火的工作,今天这个出问题,改天那个侄儿又出问题了。
 
所以「德者,本也」,要抓根本,「财者,末也」,才干、钱财这个都是枝末。其实有才干、有钱财,没有德行,那真的问题层出不穷。很有才干的人,学历很好,没有德行,常常都是傲慢对人、跟人冲突,那真的每天不知道要搞出多少事情来。
 
刚刚讲到企业的素质,为什么企业的寿命这么短?主要就是负责的人他在面对诱惑,他抵不了。尤其俗话讲的,「少年得志大不幸」,他很年轻就很有钱,发达起来了,假如没有人冷静的分析给他听,「这是你积善之家,你可不要以为自己有能力哦。」没有这些屈志老成给他提醒,他很容易就贡高我慢,然后自视甚高,就觉得我什么都可以。比方说,他这个事业做得不错,他就觉得他什么事业都做得好,结果就跨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然后又投入更多的钱,最后就垮下来。
 
所以这个「慢」,事业有成了、有名了,种种情况都会让人不知不觉膨胀了自己。我们自己冷静想一想:自己比起十年前有没有更谦卑?比方我们学传统文化学了这么多年,有没有比以前更节俭、更谦卑、更柔软?还是学了好几年,更看人家的不是,跟人讲话更强势?这样就学偏掉了。
 
我自己很幸运,我是在一个时节因缘到了海口,刚好十年前跟社会大众分享《弟子规》。幸好我前几年在学校服务,所以跟学生家长沟通得比较多。所以去了海口就跟人家谈家庭教育,教育小孩。而且当时候海口没有人知道《弟子规》是什么,很有意思。其他很多大都市都在读《三字经》,都在读「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在读,海口都没开始。
 
所以很奇怪,假如我第一站就是去北京,我就活不成了。我才一个私立学校大学生,你到北京去跟人家讲传统文化,北京你随便到百货公司一撞到人可能就是大学教授,是吧?人家都很有学问、很有学历的。假如我第一站就是到上海,可能也「淹死」了,结果第一站就是在还没有人学传统文化的海口,然后我又是去教小孩,教了小孩跟他的家长沟通,我才这样慢慢积累一些经验跟大家分享。
 
中国大陆这么大,怎么刚好去海口?大家开悟了没有?冥冥中都是祖先在保佑、在安排。结果一年之后,就刚好有机会到这些沿海地方跟大众做交流,大众满能接受。为什么?老祖宗的教诲是通达人性,「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不能接受,我们办了那么多课程,没有遇过不接受,没有遇过听完来打我的,没有。我们遇到很多感人的场面,都是教育自己,七十几岁的人:「我七十几岁了,我现在才刚开始当小学生。」你就很感动他那个学习的态度。
 
你看四、五十岁的大男人在那里哭,放声大哭,「我错了!」有的四十几岁了,听完课在那里跳着说,「太好了!太好了!」像个孩子一样,人都还是有赤子之心。他为什么有那些不好的行为?他染着了,「苟不教,性乃迁」,但是他本善还在,他只要透过学习,把这些习染去掉,慢慢的他就能返璞归真了。
 
结果随着跟大众交流,大众那个赞叹也是很厉害。俗话说:「八风吹不动」,我们是没吹就已经动了,还八风吹?有些人很容易激动,「你真是圣贤人再来的!」这些赞叹都很过,第一次听发抖,诚惶诚恐,给你听个五、六次,七、八次,会觉得还满舒服的。所以人都是不知不觉被自己给卖掉了、被自己给耽误了,要小心哦。我很幸运,我身边的长辈特别有智慧,不是我们真的有德行,那真的是托这些长辈、善知识的护佑。
 
我记得有一次很多人,因为我的祖母往生,我在高雄,人家从台北开了五、六个小时的车下来,到我们家来慰问。一些七十几岁的长者到了我们家,第一次来,见到我父亲,「你儿子(怎样怎样)……」就开始赞叹。没有两句,我爸爸马上把几个长辈的赞叹止住,「我儿子那么年轻,德行还差得远,你们不要赞叹他,要把他的问题告诉他。」我当时候站在旁边非常感动,连现在在讲的时候眼睛都有点湿润。我父亲真爱护我,面对称赞诚惶诚恐,而且是护念自己的儿子,这么年轻,哪抵得了这样的赞叹?我记得当时候我到台南去分享,我父亲载我去,把我放下他就赶快开车走了,他很怕麻烦别人,也怕人家赞叹他,赶快开车就走了。
 
所以在这些很关键的因缘,我父亲就给我当头一个提醒,保持冷静。我记得我在香港做分享完,那时候比较出名,人出名不好,你们都不知道我的苦衷。俗话讲,「人怕出名猪怕肥」,出名走到哪里坐火车都不是很放松。为什么?人家常常会这样,「你是不是那个那个……?」我说:「你认错人了。」常常要应对人家认识你,这时候你走路,你所有的一举一动都要中规中矩,不可以给传统文化丢脸。
 
所以那时候在台湾有点名,刚好出了名以后,第一次去见卢叔叔。我是还没出名的前两年就认识卢叔叔,他非常疼爱我。真的人跟人都有缘分,见到这个长辈跟他走在一起就好像自己的父亲一样,确实是那个感觉。当时候我记得我跟他走在澳洲那个公园里面,很漂亮,我心里想:他真像我父亲。他回头跟我说,「你很像我儿子。」后来我刚好有这个机缘到大陆去出了名,第一次见卢叔叔是在台北的猫空,我记忆很深刻,远远他看到我,「你很红哦,你是当红炸子鸡。」印象就很深,为什么?那么久没看到这么亲爱的长辈,就很期待,远远看了就很欢喜,他就给你当头一棒,让你都不会忘记,很警觉。
 
出了名自己有几两重要清楚,那叫因缘,可不是你真的有那个程度,那是圣贤祖宗好的教诲。我们分享的时候,那都有师长的威德、那都有祖宗的庇荫,在台上讲完,对照对照自己做到多少,下了台以后好好去改、好好去用功。这些叮咛非常重要,我们就时时鞭策自己,不然在很多这些财色名食之前,真的很容易得意忘形。
 
所以古人慈悲,像十三经当中,有本《礼记》,《礼记》开篇《曲礼》就讲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人在得意当中,傲慢增长,比方赚了一些钱,对父母讲话很大声,读了点书了,瞧不起自己的父母了。
 
我记得我第一年到大陆,第一个礼拜就到山东曲阜祭孔。因为我们要推展传统文化,去拜一下孔老夫子,请老人家慈悲护佑。刚好遇到了一位非常慈祥的法师,他的脸很像弥勒佛,笑口常开。我们跟着他一起吃饭,他吃素,旁边的人吃肉,他也没有任何挂碍,他说:「人家吃肉满口香,我吃青菜往西方」,还押韵,他也没有什么挂碍。然后他就有分享到,因为他也上了年纪,他说他有很多徒弟,出家的徒弟,没有去读佛学院(佛学院学非常多的经典),他说:「还没有去读以前,叫我叫得可亲了,『师父,师父』这样。结果去读了佛学院几年,懂了一些经典,回来连师父都不叫我。」
 
所以人懂点知识学问,得意之后,「慢」都会起作用,人就这样变心了,不可能有真实的学问。为什么?今天你真的学到真学问,你应该更知恩报恩,这个师父曾经这么多年栽培你,你真有真实的学问,哪有说不叫他师父,会叫得更亲。你说我现在的智慧超过师父,那你要再帮师父,怎么可以是这个反应?那个态度根本跟经典就不相应了。所以人在外在条件增加的时候,假如不念这都是众人的协助跟帮忙的恩德,都觉得是自己了不起了,这个「傲」就长了。
 
「欲不可纵」,欲是深渊,你要节制。你觉得这些享乐很欢喜、很高兴,就愈陷愈深。所以乐不可极,乐极生悲。不好的嗜欲要赶快把它断掉,但一般的生活上的欲望要知足常乐,也不可放纵。放纵了对自己、对下一代都不好。比方为什么现在文明病那么多?吃东西享受美食,大家都很高兴很快乐,乐极会怎么样?得了文明病,有的都拖着几年、几十年的病都有,病从哪里来?病从口入。衰后罪业都是自己掌权气盛的时候种下来的因,你掌权了,在那里耀武扬威,最后你下来了,人家就找机会报复你。老来疾病都是身体好、壮年的时候落下来的病根。
 
请问大家,你以前吃棒冰,一次吃几枝?有的一次三枝、五枝,尤其女孩子最后都会得妇女病,妳身体一寒凉之后,铁定这些地方都会出问题。乐不可极,都要有节制。刚刚有人比,「我都吃一枝而已。」不错,还可以更好,别吃了。身体都是三十六度多,你一个冰下去,这个机器怎么受得了?所以明理了不干傻事。
 
我从学传统文化明理了,我就没有再吃棒冰,我也没有再喝汽水了,就是它给我害惨了,害我这么苗条。我小时候去给人家请客,菜还没有端上来,就不知道喝几杯汽水了,然后就「呃」,到现在都还没有排完,汽水都会侵蚀你的胃壁。我现在已经四十岁了,对下一代有责任,要把我们走过的弯路,要提醒他们,别再栽我们的跟头。我遇到小孩我一定要跟他们讲这些事情,我以前教书还做汽水给他们看。这个橘子汽水,哪来的橘子?骗人。所以现在做生意的人,这样是不对的。
 
橘子汽水有没有橘子?没有,是石油提炼出来的一个酚,闻起来像橘子,那就是苏打泡一下,「嗤」,就成一杯汽水了。喝的都是化学的东西,哪来的天然的东西?我就做给小朋友看,他们看,眼见为实,全班一看,好恐怖,原来汽水这么来的。三十五个学生,三十四个看完以后,「好恐怖。」有一个很胖,脸上都是痘痘,跑来说:「老师,那杯可不可以给我?」这样的学生你要很有耐性,要继续用让他触动的方式再提醒他,这时候你得带他到医院去,看那些病重的,他可能比较有警觉性。所以欲不可纵,适当的生活需要,要懂得节制,不对的要赶快断除。不好的嗜欲,嗜好、欲望,只是让父母时时提心吊胆,赌博、喝酒,那些都很不好。
 
再来提到「志不可满」,不可志得意满,洋洋得意,要能得意不忘形。孩子的心理素质,首先他有自知之明,做什么事情度德量力,不打肿脸充胖子。再来,谦卑、知足、让功给大众,感别人的恩,「这都是(谁谁谁)的恩德,谁的功劳,不是我。」他这个得意、傲慢就不会增长,都是心地上的功夫。
 
我们古人在家庭里面的摆饰,很多都是教育的意义。比方一般古代的建筑、住家,他一进门在厅堂两边是摆着瓶子跟镜子,有味道,进了家门要「平静」,不要把刚刚的不愉快带进家里来。很多当爸爸、当妈妈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回到家乱发脾气,最后孩子常常都很害怕,心里都不稳定。每次看爸爸妈妈一进门,首先要看看今天是晴天还是雷阵雨?都要看我们的脸色,这样的孩子成长身心不会健康。
 
我们上一代的女子真的有德,我接触过很多同学的母亲,包含我自己的母亲,我没见过我母亲发过脾气,也没见过我母亲骂过一次人。你常常在母亲这样的修养磁场,你的心会慢慢的平静下来,不会浮躁。假如母亲很急躁、很暴躁,讲话像雷公,你说这个孩子能平静吗?所以古人都透过这些装饰,提醒每个人。
 
有个家庭里面最常见的摆饰叫「如意」,大家看过如意没有?你们没看过?不会吧?「回首如意」。我们一楼没有如意吗?想起来了吧?好,我再举个你们会比较熟悉的,我们常在庙里面有福、禄、寿三个老人吧?有个他手上拿着一支东西,然后回过头来,玉做的,玉如意,它那个弯回来就是什么?懂得适可而止,得意须早回头,得意不宜再往,回首就如意了,这个「回首」是什么?反省,回首是冷静,回首是自知之明,他就不会傲长、欲纵、志满、乐极,就不会犯这些问题。
 
我们想起很多的成语,「月满则亏」,大自然都在教育我们,不只家里面的摆设教育,大自然也在启示我们:月亮满了就是不谦卑,你的富贵一满,一傲慢它就开始损了;「水满则溢」,水满了就流出来了。俗话又说,「富不过三代」,现在这句话要改了,现在富不过几代?一代?我跟大家讲,现在富不过十年。大家冷静去观察,为什么现在富贵的时间愈来愈短?因为人的德行根基愈来愈不牢。
 
周公是个圣人,孔子以周公来做比喻,让人慎防傲慢。这个比喻已经达到极点,因为周公是孔子最佩服的人。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如果一个人有周公的才能、办事能力,可是他骄傲而且吝啬,不愿意分享给别人。大家要了解,人的财富愈跟别人分享,愈去帮助别人,财布施得财富,吝啬就不得财富。为什么?钱财,「有水斯有财」,钱是通货,它是流动的,跟水一样,钱假如不流了,积财丧道。积财丧自己的仁道,因为旁边的人很可怜,你还继续不帮助他,你的良心已经愈来愈在堕落了。
 
所以钱要布施,愈施你的富贵的因种得愈多,很多家庭好几代富贵,因为他们家都有乐善好施的家道。你今天懂很多道理,有很多经验,你不去告诉别人,会变得愈来愈没有智慧,愚痴。但是你假如有很多好的道理、好的经验常常去告诉别人,法布施就得聪明智慧。所以他骄傲,一骄傲,学问、才能就出现瓶颈,他上不去了。「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他假如有骄傲、吝啬,那这个人已经不可能有什么成就,不用看了,可见得这个「傲」太厉害了。傲慢的人走到哪决定失人和,甚至于他的傲慢去压别人、去打击别人,反而走到哪都是添乱。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傲慢的人一定会把人和搅得乱七八糟。
 
所以大家要会用人,良好的个性胜过卓越的才华。一个人性格很好,都是去肯定别人、欣赏别人,大家跟他相处、配合起来非常融洽。一个人都容不下别人、瞧不起别人,他有再高的才华,都会搞得鸡犬不宁。但现在的人都看眼前,「他这些能力、经验对我现在公司最重要。」结果用了三个月,麻烦了,请神容易送神难,搞得乱七八糟,不能看眼前,要看得远,尤其你用干部,那影响的面都很大。
 
「百事之成」,荀子讲,一个事情能成就,「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事情能够有所成就,一定是他很恭敬的去做这件事、去对待他人。可是同样是他,为什么后来败了?因为他慢慢恭敬心没有办法保持,慢慢傲慢起来,败象就露出来了。所以真正懂得看人的人,他都可以从他的眼神、态度看到他的吉凶的征兆。这个在历史当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
 
我们不用等别人看,我们自己看,每天照照镜子,有没有慈眉善目?有没有大肚能容?这是孔子对当时候跟后世人一个很重要的提醒,不可骄傲。
 
在《资治通鉴》当中有段话我印象比较深,他讲到,「其德愈盛」,他的德行愈高,「其心愈下」,他反而心更加的卑下;「其业愈广」,他的事业愈来愈大,「其意愈谦」,他的态度愈谦卑;「其时虽无虞」,他眼前看着都很平安,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但是他自己怎么看?「其自视常若天怒人怨」。
 
一个君王、一个处高位的人,他是很容易得意忘形的,但是他怎么来提醒自己?比方说皇帝,他是天子,他是全国之首领,没有人比他高了,没有人比他高了容不容易傲慢?容易啊,我说了算。可是你看他们多有警觉性,「我是天子,谁管我?老天爷管我。」他对于老天爷他也是臣子,他是老天的儿子,他要代天来照顾子民,代天行化,只要他偏离了天道,天会怒。所以以前的皇帝只要看到有天灾了,「上天要降罪于我,赶快忏悔、赶快到天坛去反省」,他懂,「天怒人怨」,老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是这样战兢惕厉,不敢放纵自己的习气。
 
「得意不宜再往」实实在在是我们教育孩子处世非常重要的一个德行。了凡先生有看到这点,他在《了凡四训》四篇家训,第一篇,把命运的道理讲清楚,「立命之学」;第二篇,「改过之法」,一个人要改造命运,首先要改过,不然每天还在犯错,怎么可能改得了命?第三,「积善之方」;第四,「谦德之效」。
 
诸位朋友,我在念的时候你们怎么好像第一次听?你们放下的功夫这么好吗?我们这几年来一起学习了《了凡四训》两遍,你们今天也要日行一善,不要伤我的心,有念到《了凡四训》的句子,你们应该有所回应。
 
《四训》里面,德行这么多,就光把一个谦德举出来,多重要。谦就不会得意忘形,谦才能保住富贵。《易经》有六十四卦,只有一卦是六个爻都是吉,其他六十三卦都是吉凶相参,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就是「谦卦」,六爻皆吉。只要谦虚,遇到任何情况都能逢凶化吉,遇到吉了可以守住这个富贵。
 
了凡先生事实上在「立命之学」的时候,就已经把「谦卦」在提醒他的孩子。我们复习一下经文里面讲的,「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实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人就是在境界当中炼自己的功夫。
 
顺境最容易让人堕落,你顺境来了、富贵来了,开始放纵,开始觉得理所当然就堕落了。所以「顺境淘汰人,逆境磨炼人」。逆境要用开拓法,心量要放宽,看得远,不要钻牛角尖,处逆境心要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不然你愈来愈顺,你就忘乎所以了。刚刚念的这个句子都是顺境,「命当荣显」,他要富贵了,要「常作落寞想」,居安思危,「我现在富贵了,假如有个变化我还能生活得下去吗?」很多人很有钱,结果一下子生意出了情况,过贫穷的生活,活不下去了,寻短见都有。更有远见的父母,他自己富贵,但是让他的孩子生活节俭。
 
宋朝有个宰相,他们家不大。人家说,「你是宰相,你家那么小?」他说,「我是宰相,我的孩子不见得是宰相,那我现在这个生活水平这么高,以后他的富贵比我低,他养成这个习惯,我不是害他吗?」你看这个父亲有智慧。「藏富教子」,有钱不要给孩子知道,记住哦,不要跟你儿子说我讲的,当然他以后学了传统文化,他也会明白我的苦心。被人家误解没有关系,虽然你是好心,会被人家误会,也不是坏事,因为「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你好心为他好,他还骂你、还毁谤你,也不是坏事,他是送福报给你。
 
所以明理的人就清楚一件事,天底下没有坏事,全都是好事。「骗我,我今天才被人家打,这还算好事吗?」你有没有听过「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欠钱的要还钱,欠情的要还情,前世跟人家有这个过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打一下还掉了,无债一身轻。而且你更有功夫,他恶意对你,你不只没有生气,还善意对他,不只了了这个恶缘,还结了一个善缘。对方会说:「天底下还有这种人?我以前对他这么不好,他现在还对我这么恭敬,去怡保还给我带白咖啡回来,这样的人真是让我佩服,我去调查调查,原来他是学《了凡四训》的、学中华文化的。」那你不是让一个人、让一个家庭对传统文化生起坚定的信心,你这是给圣贤祖宗脸上贴金,好弟子!你让一个家庭得到好的教诲,这个阴德积得很厚,不只不要计较,还要造福于他,这才叫心量,量大福就大。
 
常常看看古人怎么教孩子,怎么处世待人,人的心量都会放宽,眼界都会看得愈远,所以常读历史,人有阅历、有见识。「实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他就不会得意忘形了。你现在虽然顺利,自己的心态要摆好,对人不可轻慢,不可随便,到时候无意当中冒犯人、得罪人,他就有这种战兢惕厉、谨慎,「常作拂逆想」。
 
「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也不是我随时都能有这么好的生活享受,还是节俭一点好。甚至于家财万贯也是日食三餐,人每天所吃所用很有限的,把省下来的去帮助疾苦之人,那他德行就愈来愈高。而且「俭以养廉」,人假如物质生活愈来愈高,非常危险,他花到最后,贪心愈来愈高,他会不会去贪公家的钱?会不会去贪不义之财?非常有可能,所以俭以养廉。
 
「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人对他很爱护、很恭敬,他诚惶诚恐,这是对的。为什么?人家对我们爱敬,一来那是祖宗,那是父母的德荫,要感恩,不能视为理所当然,别人爱敬我们,我们要记人家这份情义,就会生恐惧。甚至于现在一般情况,自己有很多缺点,自己清楚,自己有哪些杂念、邪念,自己清楚,别人不一定清楚,但是别人跟我们缘分不错,他很爱护我们,他很尊重我们,他很赞叹我们,我们的内心诚惶诚恐,「我没有那么高的德行,他这么爱护我、尊重我,我可不能对不起人家的栽培。」更要战战兢兢,别给人家出娄子,就回报别人的爱敬,「作恐惧想」。不然很多时候最爱敬我们的人,我们反而没有守住自己的德行,犯了一些大的过失,那将是自己跟对方终身的遗憾。
 
「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自己家里很有地位,但是不能耀武扬威,谦卑。
 
「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不然会增长贡高我慢。真的要作浅陋想,为什么?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一跟孔子、孟子,跟七十二贤人比,差太远了,哪有什么好傲慢的?不只要这么样的谦退、自省,接着了凡先生期许他的孩子,「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不是去得意、不是去放纵自己的欲望,要时时放着自己的责任。有责任感的人行事有分寸、谨慎,不敢添乱,不敢给家庭、给团体抹黑。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这些都是对孩子一生重要的提醒。内克念作圣,不可放纵邪念、杂念,对外时时救济别人的危难,上要报国家的恩,下要造家庭之福,时时都记得这些恩德。
 
记恩很重要,恩要记,怨要忘,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家道。刚刚了凡先生一直提醒孩子,你要记得这些恩德,《弟子规》当中讲,「恩欲报,怨欲忘」。其实人的幸福往往就是在这一念之间,现在觉得不幸福的人,这句话只要听进去入心了,他就幸福了。有没有道理?「恩欲报」,你现在心里面全部都是想父母、国家、师长、种种人的恩德,你很高兴,「我怎么是这么有福气的人?他们这么疼爱我,不让他们失望。」「亲所好,力为具」、「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你就有动力,知恩、感恩、报恩,怨你马上就忘了,你就没有苦了。现在人倒过来了,恩都忘,怨,芝麻蒜皮都记,常常在那里翻旧帐,忘恩念怨,这颠倒。
 
我记得我们有个同仁的小孩,刚好我们在跟他谈话,他年纪还很小,我说:「你们会不会心情不好?」他们说,「会呀,都会为了芝麻小不如意事而生气。」我感觉他这个词语用得很好,「芝麻小不如意事」,人都为了这么一点事就不欢喜,心量愈来愈小,容不得人,心量一放宽,哪有什么好计较的?而实在讲,人都不自爱,给自己找麻烦。
 
原谅别人就是放了自己,就是给自己机会。你不原谅别人,每天作梦还在那里咬牙切齿,你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你原谅别人,是善待了自己,而且给自己什么机会?提升修养的机会,还有给自己福报,你原谅别人,你放宽了才有福报。不原谅别人,是癌症的高危险群,每天心情都不好,水结晶都很难看,细胞很容易病变。
 
尤其人更不冷静在哪?常常念这些怨,让自己很痛苦还不止,又把上一代的恩怨拼命讲给下一代听,你不是要害死这个孩子吗?比方自己的女婿不争气,孩子给外婆带,「你那个爸爸真……」批评得很难听,就造成这孩子非常仇视自己的父亲。你说这个外婆有没有智慧?一个人恨父亲,他这一生铁定是不幸福的。没有父亲哪有他?最起码父亲再怎么错他还有对的部分,你要肯定他;错的部分你要让孩子包容他。所以上一代的恩怨千万千万不要再往下一代传,要有智慧、要冷静。掌握情绪,才能掌握自己跟下一代的未来。
 
人欠你,天会还你。今天这个女婿再不好、这个丈夫再不好,妳完全还是尊重他,还是礼敬他,妳的孩子的德行会非常高,因为他会佩服他的母亲的修养。「我母亲这么忍辱负重,我要赶快有成就,我要让我母亲早一天享清福。」我遇过这样的同学,他父亲对不起他母亲,可是他母亲不怨,含辛茹苦把他们养育长大。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盘好棋,可能本身这盘棋就不好下,你每步都是下得有情有义,那是你下棋的智慧、修养,你的人生会否极泰来。
 
接着我们看下一句,大家看,每句真的「以心自照见吉凶」。我们看下两句: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一个人都灾祸了,你还在那里幸灾乐祸,用一句闽南话讲:夭寿!人家那么可怜了,你还在那里幸灾乐祸,甚至还落井下石,这铁定要遭祸的。这些句子都攸关个人跟家庭的吉凶祸福。人有喜庆,哪些是喜庆?从个人容貌端正、有品德、有学问、有功名、有不错的学历。「他儿子硕士毕业了」,人家放个鞭炮庆祝,你在那里「有什么了不起?硕士也有很多失业的!」不给人家祝福,还在那里诅咒人家,这样就不好了。人家家里很和乐,你看了吃醋、嫉妒,这都不好。人家有一技之长,这个都要祝福,要随喜,「见人善,即思齐」。
 
怎么去调伏嫉妒?当我们的嫉妒心起来了,吃醋了,(马来西亚讲吃醋吧?有哦,酸酸的。)这个时候你已经善观己心,这个心态不对,怎么把它改过来?你最嫉妒的那个人,你明天去找他,然后就告诉他,你最欣赏他什么,把他的优点讲出来。我跟你保证,你的鸡皮疙瘩会掉一地,你会很不自然,讲得非常勉强。
 
所以一个人要改正一个习气,那不是一次、两次改过来的,都有一个过程。但是愈难过愈要讲,「始而勉强,终则泰然」,这是《了凡四训》的句子。你们假如没有想起来,请回去把《了凡四训》读一遍,这么好的经典,你们最少一个礼拜要读一次,不然太可惜。这部经典你能够掌握住,你处事待人接物不会出纰漏,甚至于你的念头都能保持在正念,他讲得太清楚、太透彻了,难得的一本家训。
 
所以一开始都不会很放松、很自然,两次、三次,真的那个嫉妒心就转成了能够去欣赏别人。要勉强去做,「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就知道这个嫉妒心多厉害。宋朝有一个大夫叫蒋瑗,他有十个儿子,一个驼背、一个脚是跛子、一个是四肢萎缩、一个双足残废、一个疯疯癫癫、一个痴痴呆呆、一个聋子、一个瞎子、一个哑巴、一个死在狱中。够惨吧?九个儿子都有毛病,一个还死了。公明子皋看到这个情况,这读书人很仁慈,就问他说:「大夫啊,你当那么高的官,你平常是怎么处世待人,怎么有这样的报应跟奇祸?」蒋瑗说,「没有吧,我平常也没做什么恶事,只是喜欢嫉妒别人,看到那个胜过我的人,我就嫉妒他、怨恨他;奉承我的人,我就很高兴;听到别人的善行,我就怀疑,铁定是假的,铁定是做表面的;听到别人的过恶,我就说一定是这样!」
 
所以人念头错了都在折福,「看到别人有所得了,就好像自己失去了一样,看到别人有所失了,我就好高兴」,颠倒。「我就只是这样而已啊,我又没有行什么恶事。」全部在哪里?意念。所以,一念不正就造恶了。结果公明子皋就叹到,「大夫啊,你有这种心态,你马上会得到灭门之灾,你竟然说无所谓,一点警觉性都没有,你的恶报不只这样而已。」
 
蒋瑗一听吓得半死。接着子皋非常有智慧,也很仁慈、也很善于引导人,他看对方吓成这样,就跟他鼓励,说:「天虽然很高远,却是明察秋毫,你做任何一件善事,他都看得到。所以如果你能痛改前非,就一定会转祸为福,现在改正还不算晚。」结果蒋瑗从此以后提高警觉,尽改,完全把旧的习气改掉,不到几年工夫,九个儿子的病一个一个都好了。这个在历史当中都有。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