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朱子治家格言》学习分享(第二十四集)
时间:2016-01-02 10:11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次

蔡礼旭老师 2013/10/2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7-049-024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大家晚安。
我们上次一起学习的经句是「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在《格言联璧》当中有提到,「万物一体谓之仁」。我们把一切人、一切生命都看作是自己一体的,就会尽力去爱护、去帮助,也不会去计较,帮助了也不会放在心上。就好像左手帮助右手,帮它抓痒、帮它擦药,这个左手绝对不会记在心上,也不会跟它要酬劳,抓一次痒要十块令吉,那这个身体就生病了。天、地、人三才,天地化育万物是无所求,人并列三才,也要以无所求的心来爱护、帮助一切的人,包含一切的生命。帮助都来不及,怎么可以伤害?
「受恩莫忘」,其实知恩报恩是人生的动力,每天活在报恩当中,是最幸福的人,每天都觉得很踏实,没有让爱我们的人、栽培我们的人失望。古人提醒我们很宝贵的人生态度,「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看到这句话就想到,我们中心聘请吴念博董事长做我们中心执行长,在这个月的十六号。执行长他本身有两千多员工,坐飞机飞几千里之远,来协助我们中心的工作,这个不是滴水之恩,这是毫无保留在为我们这个团队着想,在为整个传统文化着想。所以他这一念心,我们所有的同仁应该怎么来回报?包含整个中心未来是要发展成汉学院,所以汉学院叫「马来西亚汉学院」。这个汉学院能真正发展下去,我相信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人整个对华文、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会有一个很大的跃进。
诸位长辈、朋友们,希不希望你的孩子以后可以深入四库全书,深入《群书治要》?那大家就确确实实是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后代子孙。我们大马的华人虽然非常珍惜传统文化,但毕竟在之前的因缘程度上,要看文言文是比较辛苦的,好像每个字都看得懂,但是整句话就有点困难,整篇文章就更辛苦了。但是假如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熏习经典,他们看得很轻松,常常可以神交古人,他们的人生可以站在五千年的智慧之上来经营。所以马来西亚汉学院一定要给它办得非常兴盛,不只造福大马,还要造福全人类。因为七0年代汤恩比教授有说到,「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中国的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所以我们远在江苏苏州我们吴执行长都这么尽心尽力为汉学院来付出、奔走,很辛苦啊。我们这几天看到执行长,早上差不多六点就开始工作,这个是我每天基本上大部分都有陪伴,到晚上十二点,工作时间十七八个小时,每天都是如此,就为了把中心建设好、把汉学院发展好。
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君」是以身作则。我们执行长他有讲到,「做人最高的质量是无我」,念念为人想,利他没有自己,无我;「做事的最高质量是忘我」,做到忘了吃饭、忘了上厕所、忘了睡觉。说到这里很惭愧,我陪伴我们执行长,他都没有疲倦,我一直在打哈欠,功夫还是有差的。作之君,他的不疲不厌给我们做示范;作之亲,像家人般爱护我们,他来我们中心几天的时间,跟所有的员工都一起吃饭,一起午餐、晚餐的沟通会,一沟通,我有参与的部分就聊了两个多小时。还有我们员工刚好身体不舒服,带领我们一起去看望这个同仁,作之亲,像父母亲人一样爱护我们。作之师,「师」是循循善诱,开人的智慧,就是机会教育点抓得很好。比方听课的人数比较少,冷气开得太大,可能很多人会很冷。首先要关注这个同仁,不能让他着凉了。所以看到有人披上披肩,就要敏感,要替她设想,这个就点到我们这个机会点。再来大众给我们支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而且好像冷气耗电比较严重,所以能省电、能省水尽量省。看到一些现象马上提醒我们,作之师。所以几天相处下来,我们感觉我们执行长,还有我们的康顾问,他们是以恭敬心对待一切,时时是恭敬心、欢喜心、感恩心。感谢所有的同仁陪伴他的每一天,带给他生命的成长跟幸福,这是感恩心。
欢喜心。欢喜心容不容易时时保持?不知道大家十五号晚上有没有来参与课程?有的请举手,请放下。你看我们执行长在上课过程,包含所有人问他的问题、困难,您看他的反应有没有觉得困难?没有。他说,「愈困难愈兴奋」。觉得要接受挑战,又是一个提升的机会,那他就没有挫折感。这个人生态度应该学习,这样子就能处处欢喜面对。
这个恭敬心,恭敬自己。人受恩都忘了恩德,自己的灵性就在堕落,这个是不恭敬自己。不按照《朱子治家格言》去落实,就是在糟蹋自己。还有音乐的配合,这个是重点。自爱就是依照经典做,不依照经典都是糟蹋自己。「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早起,不要蹉跎自己的时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不要糟蹋所有人的付出、劳力,要珍惜,恭敬这些食物,恭敬地球的资源,要尊敬地球母亲。恭敬心要有具体的落实,怎么落实?从今天开始,吃饭不能有剩一颗米饭,OK?你们答应我了哦,「凡出言,信为先」。假如没有做,这样就良心有愧哦。
其实不难,大家看我的身材,就知道小时候偏食。告诉大家,人的身上尤其你的脸部,已经透露很多你的人生了。比方说你的眉头深锁,就知道你烦恼很多,苍蝇不小心飞到这里被夹死,牠非常冤枉。这个都在显露你的人生、你的价值观、你的人生态度。天庭饱满,你很有人生目标,很乐观进取;你印堂发黑,就是很消极,这个都有。包含你的嘴角整个都掉下来了,那就是你心有千千结。你的整个身体是结果,原因就是你整个人生过程,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都显现出来。
比方我很瘦,很可能偏食。我以前吃饭,很多青菜都不吃,偏食,所以就长不胖。后来我去当兵,每天操练都饿得不得了,所以那饭菜一出来,已经没有好吃不好吃的概念。所以人的成长要多一些锻炼,不要太好命。顺境淘汰人,太顺了,一享受都是应该的,没得吃好、穿好就发脾气,这种方式都是小公主,都是小皇帝出来。要常常有一些磨炼、历炼。我们去当兵那段时间,什么都好吃,就把偏食的习惯改掉了。后来从军队回来,因为我们去读大学以前,要上台湾的成功岭当四十几天的兵,后来下来以后不偏食,胃口很好。我记得当时候刚到大学去,我们三、四个男生都刚从军队回来,服务人员招待我们吃饭,说:「你们要加多少饭?」她拿了一锅饭过来问我们,我们四个人看一看,又看看她,「妳把那一锅留下来吧。」就很会吃。
明白了,不照经典做,就是糟蹋自己,今天明理就今天依教奉行。人之所以不能成就智慧、成就学问,就是学东西的时候说:「好,我明天开始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明天再戒烟、我明天再戒酒、我明天再戒赌。」「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了凡四训》提醒我们,天下的「聪明俊秀」,有不错的素质的人很多,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因为「因循二字」,因循苟且,得过且过,就不能进步。所以自己要有气概,今天学了,我已经明理了,我不要再做胡涂人,从今天开始落实这句。
刚刚都跟大家谈落实。不糟蹋食物从现在开始落实,再来,不浪费水。不然我们知道了一大堆道理,知行不合一,那都是知识而已,不是真实的智慧,没办法提升自己的智慧跟福报。要知行合一、解行相应,智能、福报、德能都不断提升。省水要有省水的做法,开水龙头不要太粗鲁,轻一点,水量控制好。再来,洗手,底下可以放一个水盆,把洗手的水再去冲马桶、再去拖地,就不浪费了。再来刚刚讲吹冷气很耗电,不只很耗电,吹冷气对身体消耗比较大,因为你一吹冷气,比较冷,你很多阳气要顶在身体上,去抵御这个冷。再来整天吹冷气,一出冷气房又热,一进冷气房又冷,冷热冷热,您看我们马来西亚的同胞,每天你的毛细孔,很容易感冒。所以细细想想,还是不要太依赖冷气。身体其实是很有调节的功能,你慢慢调、慢慢调,可能就心静自然凉,很有功夫。
听完了也不要一下子自己用力过猛,本来都吹得很凉了,今天不吹了,然后满头大汗,都睡不着。隔天上班一直打瞌睡,还被老板骂,然后下个礼拜一来,嘴角翘得很高,对我很生气。凡事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其实当我们学到一个道理回去做,做得生烦恼,你不要怀疑这句教诲,要观照什么?我的性格当中,有急于求成的态度,不对,有想要一步登天的贪心。所以「无欲速,无见小利」,做什么事情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不然有时候自己调整不好反而沮丧,不愿意做了。再来,更不要学了以后去要求身边的人。你可不能回去之后,马上把家里的冷气都关掉,然后你们家里人今天都睡不着觉,统统给你抗议。
「凡事当留余地」,要给人一个缓冲,也要给自己一个调试。我们执行长他本来也吹冷气的,他就从二十六度,这个礼拜调二十七度,或者这两个礼拜调二十七度,慢慢慢慢再调到二十八度。调高一度,省电就省得很多,最后慢慢用电风扇,这样慢慢过来。这个是做事的循序渐进的方法。
我们刚刚复习的是「受恩莫忘」,那这句怎么落实?每天写下来,今天谁对我有恩,记下来。人有时候在这个忙碌的生活当中,特别容易健忘,每天写下来,你写的时候会很欢喜,假如每天睡前,都念今天有哪些恩,保证你睡得很香、很甜,还会做美梦。一般每天这样忙下来,心浮气躁的,还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放在心中,然后在那里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养成这个习惯,不用吃安眠药。念着今天谁对我有恩,欢欢喜喜,「啊,我真是世间最幸福的人」,就睡着了。然后半夜梦见孔老夫子摸你的头,「孺子可教也」。这个就是落实,才能够记住。
包含放假的时候,真的静下心来,好好回想几十年来父母对我们的恩德,那是一种自己心灵的一次洗礼,你会觉得很多忘记的事,一静下来,「啊,母亲太不容易了,父亲太辛苦了。」父身病,是为子劳成疾,父亲为什么病了?为整个家庭太操劳;母心忧,是忧儿未成器,母亲为什么担忧?我们还有很多坏习惯、坏脾气,去上班出门在外,妈妈常常提心吊胆,会不会又跟人冲突?所以真正要报父母恩的人,怎么可以不对坏习惯痛改呢?那这个念恩就是挂在嘴皮子上面的了。真的,父母是天、是地。
我母亲,我印象当中好像只生过一次病,就是躺在床上,还得要打点滴,当时候我都觉得天快塌下来了。所以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高大、非常伟大的。母亲生病了,我就觉得好像世间变黑暗了,假如是父亲生病,可能会睡不着觉。我父亲这辈子没有躺在病床上,要感谢祖宗保佑,我爸爸还是很注重养生,像现在七十几岁了,很注重饮食、锻炼、睡眠。所以能静下心来,回想成长的点点滴滴,就可以领会父母之恩比天高、比海深。
再来,念我们整个成长过程中,爱护我们、教诲我们的这些老师。希望大家今年过年,回想曾经爱护你的所有的长辈,可能小时候住一起,现在没有住在一起了,但这份恩德,他们曾经抱过我们、曾经提携我们,今年过年要去拜访这些长辈。他一感动,你再把《朱子治家格言》,把《弟子规》、《了凡四训》也介绍给他,这叫「为人演说」,你真的把知恩报恩演出来,人家有信心,「嗯,老祖宗这些教诲很好,以前这个人挺无情的,现在这么念恩、念旧。」
再来去找曾经教我们的老师。我也要感谢这个手机响,因为这个手机响,时间都抓得很准,都是讲重点的时候它就响。这个是具体做,念所有人的恩,就从今年过年去拜年开始落实起。还有每天睡觉前,念恩做起。OK?「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我们学过的,每个月或者常常要复习,我们刚刚是复习上个礼拜,「日知其所亡」,我们接下来要学习还没有学过的经句。下一句讲到: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这些都是处事很重要的分寸,应对进退的涵养。人不知进退会跟人冲突、会有灾祸。处事要能留有余地,要掌握处事要恰到好处。所以《格言别录》当中告诉我们,「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这两句话很有味道。事情不可做得太绝,大家有没有听过成语叫穷寇莫追?敌人已经溃败,你不要又把他杀绝了,最后他会反扑,可能还会有灾祸来,所以事情做得欺人太甚就不好。
那我们看能够留有余地的人,他是不让人难堪,让人有台阶下,这个就厚道。厚道的人一定有后福,刻薄的人就折福。什么样的人每天在增福?跟上天的心相印,就有福。天心无私,无私的人有福。上天最忌讳的,「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太刻薄,跟天心相违背,这个「巧」就是自私自利,用很奸巧的方法来谋私利,甚至还有可能去陷害别人,这样的人会感来灾祸。不要刻薄,就要厚道,时时能体恤别人的立场、别人的心情。人家很难受了,你要安慰他;人家很难受了,你还挖苦他、还羞辱他,那就太过分了。
在汉朝有个人叫刘宽。这个名字取得好,就代表他父亲对他的期许,要宽恕、宽宏大量。以后大家取名字都要很用心,你给你们的后代子孙取名字要用心,说不定你这个名字用心取,会出圣贤人。他从小就这么期许自己,每天那么多人叫他,他都提起这个态度、这个德行。你取个张阿猫,他不当猫都不行。是不是?沈老,他父亲取得好,慕羽,仰慕关羽,义薄云天。确实对整个我们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承传,沈老确实是鞠躬尽瘁,来自于沈老父亲取这个名字对他的期许。所以刘宽他确实没有辜负他父亲对他的期望。
我上次遇到一位官员,他姓施,布施的施,他给他儿子取了个名字叫仁,仁爱的仁,取得很好,布施仁德、布施仁爱,他孩子确实很善良。
刘宽是个官员。有一天他刚好在路上坐着牛车,突然有个农民来了,「这头牛是我的,你怎么可以偷我的牛?你要还给我。」突如其来的质问、问难,刘宽说:「对不起,对不起,你牵去吧,牵去吧。」看他这么肯定,假如说是我的,铁定争辩起来,他说,「好,你牵走吧。」真的牛就给人家牵走,他自己走路了。
结果后来这个农民回到家里发现他家的牛跑回来了,他很不好意思,又了解刚刚那个是大官,他就更着急、更惭愧,赶紧牵牛要去还给刘宽。那牵过去了,当然跪下来求饶,「大人啊,对不起,我看错了。」这个人已经这么狼狈了,怎么办?你假如,「你给我跪好,不要起来!」那就藉题发挥了。所以确实是仁慈的人,时时为人想,不会去记人家的仇。他马上,「你赶快起来啦,很多动物都长得很像,牛跟牛当然长得像,所以你认错了很正常。哎呀,感谢你,还劳烦你帮我牵回来。」多厚道,给人家台阶下。大家去想一想,这个农民当下听完,我想我现在讲都快流眼泪了,更何况是他,一定感动得痛哭流涕。我想这个人,我跟你保证,他回到家以后,见人就讲,「刘宽大人好人啊,好人啊!」到处宣扬大人的恩德。那这一方的百姓都受到他的感动,哎呀,我们要效法刘宽大人,我们要听他的话。那这个厚道的以身作则的行为出来,教化一方,这是一个官员。
再来一个国家,国君。楚国,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很有成就的一个君王。但是他忍辱负重,他也是能屈能伸,历史当中有说到,他三年不飞、三年不叫,不鸣则已,一飞可以冲天。所以他是沉潜很久,然后才出来发挥。所以人要懂得厚积薄发,不要常常想着要少年得志。所以就像树木一样,你根基扎得愈深,它长得愈高愈茂盛;小草每天长很快,根很浅,很容易就连根拔起。
楚庄王他之所以有成就,他处事还是留余地。他是一国之君,他对底下的人还是恭敬。有一次他宴请群臣,大家喝得很欢畅。突然一阵风过来,蜡烛全部吹熄了,其中有个下属酒喝多了,结果去拉楚庄王妃子的衣服。楚庄王这个太太也很厉害,动作很快,马上在黑暗当中就把那个人的帽带给扯断了。诸位男士要注意,「你去惹熊、惹老虎,都比不上惹上一个凶女人严重。」所以你看我讲这句话,很多人就吓得书都掉下来,你看凶女人的磁场很强。
她一扯就把帽带扯下来,然后就过来跟楚庄王讲,刚刚黑暗当中,有个臣子对我无礼,拉了我的衣袖,你赶紧把灯都点起来,马上就知道是哪个人干的。
有时候人做事情,要为对方甚至要为远处想,你现在马上把火一点起来,请问这个人以后怎么在人群立足?每个人看到他,连君王的女人你都敢非礼,那我看他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了,这样会逼死人。所以人要留口德,不要去扬人家的恶,留一个让人家改过自新的机会。「凡一事而关人终身」,这件事攸关他一生的名声、名节,「虽确见实闻」,你真的了解他以前的事情,不要常常挂在口上。「他以前对他父母都不孝」,「他以前还离婚」,都讲人家这些事情,让人家在人群当中抬不起头来,这样不好。看人要看后半段,浪子回头金不换。况且伦理道德、中华文化,这两三代比较忽略,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都要能够宽恕、包容人家曾经做过的错事。其实不要说别人,我们几十年来哪有不犯错的?曾经犯的错,希不希望别人到处去宣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给人留后路。
楚庄王对着妃子讲,为了全妳的名节,等于是说这个下属一时的错误,那他以后怎么做人?再来,今天这个宴会是我召集的,就是要让大家喝个痛快,喝那么多酒难免有时候控制不了一些行为,这么一搞所有的人脸都黑了,都很尴尬、很难受。
假如妳的丈夫是领导,是官员,是企业家,妳当他的太太心胸也要大,这样才能辅佐好他。是吧?你看唐太宗他有长孙皇后辅佐,唐太宗脾气再大的时候,长孙皇后马上善巧的提醒他。「妻贤夫祸少」,妳的先生是领导者,妳心量又小,常常又让他去斤斤计较,这个事业一定败。
所以幸好楚庄王没有受妃子影响,然后就对着群臣讲,「今天不喝个痛快,不把帽带扯下来就不要回去了。」大家一听完,所有的人都把帽带扯断。都扯断就不知道是谁了,再把蜡烛点起来,这个都是不给人难堪。
结果后来楚国跟晋国打仗,楚庄王几度陷入生命的危险,都是其中一个士兵解救他,几度出入生死救他,结果他们战胜了,他就看着这个士兵讲,说:「哎呀,我以前从来没有好好照顾过你,你怎么为我这么拼命啊?」他说,「君王,很多年前有一次宴会,我言行不检,拉了一下您的妃子的衣服,当时候您没有降罪于我,我当时念着这份恩德,一直想什么时间报答,那今天就是很好的机会。」
故事听完了,结论:给人家留余地,自己会捡回一条命。有没有道理?你们要会算,这笔账要会算。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不给人留余地会没命,可能不只自己没命,你把事给做绝了,自己「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你做绝了最后感得自己,「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会断子绝孙哦。
在明朝末年,高邮这个地方,高邮在江苏,有个徐姓的官员,这个都记载得很清楚。他为人很苛刻,都不原谅人,他的下属只要犯错,都非常严格处罚。在他的单位规定,办公事晚一天打五大板。你们看过古装戏吧?很粗的板子,五大板。结果他有个下属,迟了六天,要打三十板,这个下属心里想,三十板打下去我就没命了。要求饶,可不可以分几次打?结果这个徐姓官员不答应,没得商量,没有余地,一次打完。还没打完,这个人就活活打死了。结果这个消息传到他们家,他的儿子被吓死,他的太太看一天之内丈夫、孩子都死了,最后太太又上吊,一家三口人死了。
后来这个徐姓官员,带着自己唯一的儿子回到家乡。只有这个儿子,那当然是非常的疼爱。结果没多久生病了,生病的时候,一直在那里惊慌的叫,「不要追我,不要追我」很害怕,后来就死了。你看他太苛刻,最后儿子死了,他没多久也死了。所以「事不可做尽」是很有道理。
另外也是在古代,有个官员叫奚显度。他负责国家的一些建筑工程,很多人民来服役。他很苛刻,为了谄媚皇帝,要赶快把工程赶出来,结果让这些老百姓都没得休息,炎热的夏天不让他们休息,寒冷的冬天也不让他们休息,苦到很多人民活不下去,就被他逼死,去自杀了,这都很苛刻。结果后来他也被判罪就处死了。所以人不能给人留余地,慢慢慢慢这个恶行一积,积到最后灾祸就要降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你这些恶一直积累,积累到最后就大祸临头。
所以对待下属、对待人民都应该要爱护、要尊重他们,「爱敬存心」。诸位长辈、诸位朋友,我们学《了凡四训》这四个字一定要记住。这四个字记住了,《了凡四训》整本都掌握住了。所有的善行离不开爱心、恭敬心,对人、对事、对物都要爱敬的心去对待。包含对于这些仆人也要能够体恤他们。
之前有跟大家讲过,明朝杨诚斋先生的夫人,七十多岁,北方寒冷,她都很早起来煮热粥给仆人吃。她的孩子很不忍心,老太太这么辛劳。她就对孩子讲,「假如他们空着肚子去工作,特别伤身。让他们肚子里有一些热气、暖气,这样才不会伤身。」别人也是父母的孩子啊,怎么可以苛刻呢?
所以这个是「君仁」,君是领导人,他很仁慈。后来她有四个儿子,三个都考上进士,很有福报。《弟子规》说的,「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一个人的尊贵表现在哪里?仁慈、宽容。人不因为身分而高贵,是因为他的行为符合道德才高贵。假如他的位置很高,行为都不符合道德,他会愈让人瞧不起,怎么会高贵?他还在任上的时候可能就很多人骂他了,更何况是他死后,那历史当中留下骂名。所以对仆人,因为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人比较有福报,所以可能有些家庭都有请仆人、佣人。在经典当中告诉我们,怎么对待他们呢?
第一,应该时时体恤他们的饥渴、寒暑。渴了、饿了、冷了、热了要能体恤,然后再让他们去工作。大太阳之下一直让他晒,晒到最后会中暑,你也得衡量他的承受能力,这第一点。所以以前的领导者,爱护底下的人,就像父母爱孩子,哥哥爱弟弟一样,感同身受。
第二,有病要带他去医治好。
第三,不要轻易去责打他、去责罚他,还是要把事情问清楚,然后可以宽恕宽恕,犯的错太大了好好训斥他,让他明白道理,下次不要再犯。为什么要问清楚?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动作,就马上下很多判断,有可能会误会底下的人,那他内心会非常的委屈,委屈到最后会变怨恨。所以「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要做一个明理、讲道理的领导者。
第四,若是他有一些他私人的财物,你不可以仗势去占为己有。
第五,给底下的人东西的时候要平等,不可以偏心。这很有道理。你给底下的人、员工,做得很卖力的你给他少,在那里只会跟你巴结谄媚,你给他很多,那人心怎么平?
这是谈到对底下的人、对仆人。假如人不这样爱敬存心,一有财富、一有地位会造无量无边的罪孽。他没有那么高的地位,他还不能这样去挖苦人、去糟蹋人,所以明理很重要。
现在看到一些小孩,面对照顾他的奶妈,有时候都打人、踢人,这样的孩子以后人生会很麻烦。虽然家里有钱,还是要懂得尊重长辈,尊重这些对他照顾有恩的人才对。不只对人要留有余地,甚至于对生命都应该要留有余地。
在《群书360》三百一十四句,一百八十八页,就有提到:鸟被逼到困境,没办法牠会用嘴巴去啄;野兽被逼到绝境的时候,牠会用爪子去反扑;人被逼到绝境的时候,他会使出欺诈的方法;马被逼到困境的时候,牠就会逃走。意思就是说,纵使这些牛马是为你服务的,你也要善待牠们,善待生命。这段都是比喻,重点是后面讲到,从古至今没有不逼迫他的臣民、逼迫他的百姓,而自己却没有危险的君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不善待百姓的人一定会被推翻,不爱护员工的人,他的事业迟早是要倒的。古人他们对一切生命都懂得设身处地,甚至于这些生命给予他的恩惠,他念念不忘,古人很厚道。
我们看佛家的历史,佛法是东汉传到中国,永平十年传到中国,第一座佛寺,专门拿来弘扬佛陀教育的佛寺。「寺」是指皇帝亲自下令建、直接管的单位叫「寺」。这个都有历史的典故。第一座寺庙叫做「白马寺」,因为把佛经驮回来的就是一匹白马,牠因为长途辛劳,最后驮回来就累死了。你看皇帝他能念牠的恩,这些经书会开我们的智慧。所以古人所做的这些事情,都给我们后世很好的人生启发跟表率。
所以在农业时代,特别尊重牛,因为牛耕田,我们才有饭吃。「犬守夜」,狗帮我们看家,保护我们的安全。大家冷静去看老祖宗造字,「牢狱」这两个字怎么写?进牢狱当然很不好,是折了很大的福才会进牢狱。「牢」,有个牛;「狱」,有个犬,代表什么?对我们人类很有恩德的动物你要爱护,决定不可以伤害,更不能杀害。以至于「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所有的生命都非常爱牠的身体,牠不想死亡,小到蚂蚁都是这样。
杭州有个女人,脾气特别暴躁,看到蚂蚁她就拿火全部把牠烧死;看到蚯蚓洞,她也不高兴,拿石灰粉把它塞起来,石灰粉一遇水就会烧起来,一下雨石灰粉流下去又烧起来,就把整个蚯蚓都烧死了。那你这么伤害生命,「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结果有一天她走进了孩子的房间,孩子还在襁褓当中,几个月大而已,远远一看整团都是黑的,她吓死了,过去一看,孩子被无数的蚂蚁正吃着他的肉,吃到都黑掉了,那她儿子就死了。她只有这个孩子,她就伤心,最后也暴毙了。
大家要了解,如是因,如是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世间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都是因果相续。财布施得财富,乐善好施他福报当然大;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人时时都去给人智慧,他当然愈来愈聪明;无畏布施,去爱惜生命,不要让人家恐惧,不要让生命受伤害,得健康长寿。许哲女士在胎中就吃素,她活到一百一十四岁,这个都是证明。那他都每天伤害这么多的生命,怎么可能他会长寿?怎么可能他孩子没有灾祸?所以要戒杀,不能伤害生命。所以事情不可做绝,对一切生命也不可做绝。
再来,「言不可道尽」,讲话要有分寸、要含蓄、要点到为止,不要讲到人家恼羞成怒,不要讲到人家没有办法在人群当中立足,就不好了。所以人在人群当中讲话,假如这些人的背景你都知道,讲话要留有余地。比方你了解他们家很贫穷,你那个话题当中就要顾及人家的感受,或者人家的忌讳,你都要能体恤得到。包含你在谈话的时候,现场有人先天有残障,这个时候你不要谈到那边去,人家会非常痛苦,这个都时时体恤、体贴入微。而人有时候,情绪激动的时候,话特别容易讲得太绝。所以「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你很高兴的时候,不要轻易的答应要给别人什么,太高兴了,「来,干杯,包在我身上!」结果又不是自己的权限,这个就很难下台阶,自己给自己搞得里外不是人都有可能。
很生气的时候,不要写短信给人家、不要写信给人家。当你冷静下来,都会觉得讲得太情绪化了,要先冷静下来。人要讲话、要写信、要写短信,要调到心平气和。诸位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给人家短信,后来后悔的经验?这个可能是带着情绪发了就麻烦了。而我们说要能够调伏得了自己的坏脾气。「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你发完脾气很难收拾,「三年交情」,你跟这个人三年的感情,「一语寒心」,你讲一句苛刻的话一过去,两个人明天就不来往了,那都是克制不了自己的怒气。
那怎么克服?我们之前有跟大家谈到,我们复习一下。力忍,「不要生气,不要生气,不要生气……」把它忍下来。忘忍,「啊,算了。」宰相肚里能撑船。反忍,「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气就慢慢消下来了。观忍、喜忍、慈忍。「观」当中不是执着在他骂我、他太过分的这个行为,而是能从来龙去脉去看,这个人今天会这样,可恶之人必有什么?可怜的地方。他从小母亲就去世了,家里又怎么样,难怪他这些人情事理都不懂,不要跟他计较。人之所以不能忍受,就是「他怎么可以这样?他怎么骂我?」就在那一直转转转,其实宽恕别人也是怎么样?饶了自己,不然每天睡觉还气到醒过来,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坦白讲,饶不了别人,真正饶不了自己,所以人都是自讨苦吃,就在这里。
慈忍,你为他想,他不懂事,他很可怜,你不只不跟他计较,他对你无礼,你还设身处地尽心尽力帮他,以后他知道了痛哭流涕。喜忍就是这个人骂我,他是来考看看我的功夫怎么样。我不生气,我提升了,他帮助我。所有的人都是来帮助我的,他欢喜接受每个人的考验,这个就是喜忍。每个人都是我生命中的老师,那还有谁可以生气?那他就「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每件事都是来提升自己的,好不好?那你的太平日子就来了。别跟自己过不去,要把这些道理想清楚。而且他骂我,我没有做错他还骂我,「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所以你不只不跟他生气,他骂你,你还谢谢他,「谢谢你送福报给我,不只送给我,还送给我的子孙。」
人的福报,福田心耕。修学传统文化,首先不要跟人家计较,放宽心量,量大福大。就像佛门的建筑物,你一进山门,第一个天王殿正中间就是布袋和尚,这教导我们什么?你要学习圣教,首先肚皮要大,大肚能容,笑口常开,这样才能学圣教,不然入不了门。生平等心,对一切人平等恭敬、平等爱护。「生平等心,呈喜悦相」,看到每个人都欢喜,有缘千里来相会,珍惜每个缘分。你说他对我很不好,喜忍,他来提升我的。再来你慈忍,他身为炎黄子孙还不懂这些做人,还造那么多孽,还一直堕落,他很可怜,我要帮助他,让他跟我的相处,他认同中华文化,他就会学了。你不就改变那个人的命运,甚至改变他家庭的命运。
我们在这个时代,要体会到懂得伦理道德这些道理的人不多,所以别人做错、他人做错是很平常的事情,你现在去找孝子也不好找,你现在去找忠臣也不容易,可是在古代不孝的人,没有办法在人群当中立足。所以断了几代,整个社会风气人心不古很厉害。所以换一个角度讲,不只不要生气,很可悲,我想我们祖先在天之灵,看到我们,说留给我们五千年的智慧,我们居然活成这个样,身心痛苦不安,家庭冲突不断,冤枉啊。所以赶紧我们好好学,带动整个社会、整个中华民族统统都来深入老祖宗的教诲。所以体会到这点、体会到这个时代的现实状况,任何人犯错你要怜悯他,不能指责他,不然变成我们不懂事。他没学你还责备他,那不是刻薄?所以「凡事当留余地」。
孔子也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你不教他就处罚他,叫虐待人。那我们面对没有学的人都要宽容,甚至于是自己最亲的人。孩子不懂事做出很忤逆的行为,因为他没有学好,而且「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个孩子才十三、四岁居然做出这么忤逆的事情来,那是结果,因呢?因还是我们没有教。像我是小学老师,我看报纸,那些不好的行为,我都要忏悔。假如我忘了教我的学生,他真的犯这样的错,我有相当大的责任。
那现在,一来年轻人没学。再来,从使学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学得很深。请问大家,我们学习会不会反反复复、起起伏伏,会吧?好,我今天不发脾气了,明天又守不住了。自己都反反复复,更何况是年轻人、小孩?他们的定力可能比我们还弱。所以他还不是完全明理,有时候还会重蹈覆辙,你不要生气,会进进退退都是正常的。有可能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不要说年轻人,我感觉我们这两三代人都有一种状况,听到一些很重要的道理,「嗯,挺好,真的吗?」他得要去跌一跤,「哎呀,流血了,真的呢,这样做会流血。」他才会回头。现在人后知后觉,大家冷静去观察,往往你现在去看那个肯学传统文化的人,人生都已经没有法说的荒唐了,然后碰得一鼻子灰,身体也坏了,家庭也怎样了,最后才「真的不能这样,传统文化讲得对。」所以看到别人已经明理了,还明知故犯,你也不要难过,自己先做表率最重要。「过能改,归于无」,不掩饰。
当我们的孩子假如真的不听你的话,你也不要跟他话讲得太绝,你要让他留一个后路,真的跌倒了,还会回家擦药。擦药,你不要边擦边骂,「你看,讲不听!」他连眼泪痛得都流下来了,下一次再不给你擦了。他真跌倒回来,「啊,慢慢擦。孩子,饿了吧?妈给你煮面,这段时间很辛苦很累吧?先去睡觉,好好睡一觉,明天再说。」他一静下来,「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个时候你再跟他讲就好讲了。现在我们成年火气也很大,「你敢!你去做做看,我跟你断绝父子关系。」这个话一绝,他真的想回头,他这个脸拉不下来。他一不回来,在外面再继续流连,很可能大难就要临头,因为外面很多污染的这些情况一来,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你话不讲绝,留有余地,他会感觉父母的温暖,念念为他想。他一错就知道,当初就是没听我爸爸妈妈的话,他很快就能够回头。
所以这句「凡事当留余地」,对家庭、对于处事待人接物,都是相当重要的涵养。我们能够在每个情境当中设身处地,心地柔软去应对,就不至于造成人生重大的悔恨、遗憾。
这节课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