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朱子治家格言》学习分享(第二十二集)
时间:2016-01-02 10:07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次
蔡礼旭老师 2013/10/7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07-049-022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大家晚安!
我们上一节课学习到的经句: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愬。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我们看这两句,「忍耐三思」、「平心暗想」,可见得要把一个家庭能够团结和睦,人与人相处要和谐,从这两句就提醒我们:要冷静、要理智,要懂得忍让,不能一遇到事情就情绪化,就火冒三丈、暴跳如雷。所以能够掌握情绪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未来,才能掌握自己家庭、团体的未来。尤其身为父母、身为领导者,假如不理智,常常意气用事,脾气大,情绪化,可能无形当中就影响自己的小孩也是这样的性格。以前身为父母长辈的人,他的慈爱表现在哪?在孩子面前一定做好榜样,给孩子好的影响。为什么?孩子小,「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好的示范就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他就受用一生。这个慈爱表现在为孩子一生幸福着想,这个谨慎的态度、理智的态度就可以提得起来。
那我们再细细体会这两句经文,就是人在听他人说话的时候,要很平心静气的、很冷静的去判断。不要别人一说,某某人怎么讲你,讲你的坏话,哪些流言蜚语,你一下子一听,情绪就上来了。可能对方他不是有好的目的,他可能是要毁谤人,对人有成见,所以这个时候要比较能够冷静、客观,去分析、去判断事实的情况。
实在讲,话传了一、两个人以后,可能就跟本来的状况差很多。为什么?讲的人是一个意思,听的人可能又加了他的意思进去。所以一个领导者,假如知道言语有时候不准确,可能会造成误会,这个时候就会要求底下的人,这个要训练他们,「讲话要如实传达,不能东掉一句,西掉一句,然后表达清楚。」这个时候可以,「你讲一遍给我听看看。」不管是当面交代或者电话交代,交代完说:「你讲一遍给我。」这样就可以确认他在听话的时候能不能记得清楚、表达清楚。这个都要训练的。所以懂得这些谈话、做事都要训练的父母、领导,他培养出来的孩子跟下属,他的成熟度、应对进退能力就比较强。这些细节都不重视,可能办起事来也是状况百出,我们闽南话说的,做事零零落落,就好像什么都做得不缜密,不仔细,这边也有情况,那边也有情况。
所以客观分析了,是谗言,不可听,甚至还要善巧的提醒这个讲谗言的人,或者批评人的人,「你批评错了,这样做对你也没有好处,我们要修点口德。」但不是指责他,我们跟一切人结善缘,不结恶缘。你提醒他,句句都是为他好,他就容易接受。
假如他传来的这个话,确实对方毁谤我们、侮辱我们、批评我们,要不要生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吧?人家批评得对,要感谢他。假如人家传来说,某某人怎么批评你,你还说谢谢他,这个传话的人被你感动,「这个人很有修养,听说是学《朱子治家格言》的,还是学过《了凡四训》、《弟子规》」,这个叫给经典、给圣贤祖宗脸上贴金,我们照着做。
说到《了凡四训》,我们复习一下,被人家毁谤好事还是坏事?好事。我们一起讨论过,天底下没有坏事,「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他没有那个过失却被人家侮辱、批评,「子孙往往骤发」。请问大家,他自己有修养,能忍辱,子孙能骤发,他呢?他福报不就更大。理得心安,道理真的明白的人,心就不会被境界起起伏伏。人家毁谤我们,是送福报给我们跟子孙,好不好?所以以后有人骂了,你就说谢谢你,给他鞠个躬,他送福报给你,他骂不下去了。就像打架,一个人打,一个人都不还手,最后他也打不下去了。所以真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只要自己心态对了,没有一件事是坏事情。所以我们期许自己跟一切人广结善缘,不结恶缘。真的遇到很跟自己过不去的人,那就反求诸己,「世间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我们的真诚还不到,不跟他计较,一般见识,慢慢这个缘就会转了。
所以刚刚我们提到的第二句,「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我们每一天家人之间、同事之间,甚至不认识的人之间,都有可能会发生事情,也有可能会有误解、会有摩擦、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在这遇到的事情当中,我们要反思到,第一、有可能我们会错怪对方。
大家有没有经验,比方说人家来跟我们要书,「我上次借给你那本书,请你还给我。」「我还给你了,你忘记了,还错怪我。」结果自己很理直气壮说还给他了,后来当天回去书柜一看,「怎么还在这里?」还骂了人家一顿。有时候我们会很肯定自己的想法,但也有可能会错怪。真的发现错怪了,要赶快去道歉。
有时候是虽然没有错怪对方,但是两个人在谈话的时候自己动了火气,「你讲话态度好一点,好不好?」其实我们讲这句话的时候,态度好不好?所以要求别人都比较快,真的在当下的时候都是看别人过,不容易看自己的过。所以这句教诲很重要,跟别人要摩擦的时候,「焉知非我之不是」。
所以跟人做事、共事,应有的修养是「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我们以宽恕自己的这个心态来宽恕别人,不容易去跟人对立、去指责别人,跟人可以交心。这句话我们体会看看,请问我们一天宽恕、原谅自己几次?我们起了几个不好的念头?我们讲了几句错的话?我们每天有没有面壁思过?我们错了那么多都没有指责自己,可是别人错了一点,我们就咬着不放,这不是厚道的心态,不是厚道的处世态度。所以要宽恕自己的心态去宽恕别人,你就不容易跟人对立、摩擦。
但以责人之心来责自己。人虽然不是很聪明,可是要看别人的过失的时候,就会突然变得很聪明。「人虽至愚,责人则明」,他平常的时候不算很聪明,可是他要责怪别人,讲别人缺点,突然会变得很聪明。我们以前带班的时候,有些小孩成绩也不怎么好,可是你假如在讨论说,某某同学哪里错了?他讲得比谁都快,他也很会看。那班上很调皮的人,他自己常常犯错,可是他挑别人毛病也是一级棒的,很厉害的。「虽有智慧,恕己则昏」,他宽恕自己,他不承认错误了,慢慢的就自欺欺人了,虽然有智慧,慢慢就变得愚昧了。不承认错误,还跟人家争吵,那没事都变有事,小事都变大事,怎么会有智慧?
所以能够以责人之心来反省自己,慢慢的自我的观照还有改过的态度就提起来,过失就愈来愈少了。其实冷静再想一想,我们往往在指责别人的时候,指责他的那个缺点,假如懂得反观自省,可能我们都还有。假如我们指责别人的缺点,我们也有,那对方服气吗?对啊,你都宽恕你自己,都严格要求我们,人心怎么会平?所以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们现在不能学反了,严以律人,宽以待己,这样学,横批:颠倒。
真的,相处过程、共事当中,真的是他错,我没有错,那也不用争,也不用生气吧?为什么?既往不咎,事情都已经造成了,在那骂有什么用?又于事无补,那个只是忍不住脾气而已。所以「见人错事」,他已经错了,不指责,要协助他。可是很有意思,别人错了你指责,他反而觉得你是不是落井下石?别人错了,你不指责,还帮助他收拾残局、善后,他很不好意思,然后他会觉得你很厚道,接着你劝他的话,他很容易接受。假如当下他已经事情错了,很狼藉、狼狈了,你还当下又骂他,他铁定以后很不能接受。所以这个都是处世的智慧。这不是我讲的,是孔子讲的,「成事不说」,事情都已经造成了,不要在那里借题发挥了。「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既往还一直追究,都是意气用事,情绪化,会把家里跟团体搅得没有宁日,就一直在翻旧账,谁受得了?「尽弃前嫌」,这才是胸怀。
而且假如我们回到老祖宗的教诲,老祖宗的教诲叫内学,「内圣外王」,向内我们的修养达到圣人的境界,外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王」是做最好的榜样,带领整个家庭、社会、国家甚至世界的风气,叫「内圣外王」。我的师长他在新加坡带动九大宗教团结,影响很多的国家,当时候澳洲就非常佩服,还颁给他荣誉公民,这个就是影响的面愈来愈大。
我们老祖宗讲的天人合一,这个「天」,我们以外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可以算天。比方说现在天灾为什么这么多?人心不善,「作不善降之百殃」。所以灾祸的根源是什么?人心不善。这个才是根本问题,这个是指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都跟人心是相应的。「作善」就怎么样?「降之百祥」。假如不懂得根本的原因所在,你再花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天灾真的能够化解吗?甚至于人祸本身跟什么有关?还是跟人心有关。请问大家,泥石流、土石流叫天灾吗?不是,那是人的自私自利对大自然肆无忌惮的破坏造成的。
所有世间发生的事,根源都是人心。那要怪谁?也不能怪任何人,为什么?「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我们这几代中华儿女挺冤枉的,都没有学到老祖宗的伦理道德、这些好的教诲,所以他不懂事,才会做出这些不好的行为,最后家庭的问题很多,整个社会以及自然的问题都很多。
但我们先明白了,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从哪里做?我心做起。这就是务本,找到根本。老祖宗的教诲是求根本解决问题,像中医,它是治本。那现在功利社会是什么?治标。好像这个问题把它盖掉了,就没事了;癌症你把它切掉了,癌症就好了。癌症是我们身体体质不好,我们摧残了这个身体太久了,这个才是根本原因。假如不从这个根本下手,纵使癌症割掉了,会不会再长?那个是症状解,不是根本解。所以老祖宗是务本。
那我们现在回到我们这句话,「因事相争」,家人、同事冲突了,这个事件是一个我们身边发生的现象,跟谁有关?这个人是谁?自己,跟我们修养不够有关。假如我们修养够,就不会跟人家冲突、摩擦。我们上一节课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半斤八两才响得了。那从这个相争的事不就拉回来,我们的修养不够,我们不懂得忍让、不懂得反省,不然就能转。不懂得主动去道歉,然后就愈来愈冷战,不讲话。
大家要注意,发生的事情,就像身体生病了,要赶快医治,人与人发生一些摩擦、矛盾也要赶快治疗,要赶快处理,拖得愈久,会病入膏肓。为什么?人现在疑心很重,没事都能想成有事,小事都能想成很严重,你要赶紧早一点去坦诚沟通。
说「真的我也没什么错,他自己脾气大。」那自己没错就不能道歉吗?诸位长辈、朋友,没错能不能道歉?「我实在忍不过。」我跟大家讲过一个故事,新加坡有一个太太,她的婆婆误会她、骂她,她还跪下来给她婆婆道歉。我看很多女同胞听到这里,有点气快喘不过来了,「这怎么受得了?」大家听听她怎么考虑这个事情,她说,婆婆是家里的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个我们体会很深,我爷爷奶奶跟我们住在一起,三代同堂,那个孝道很自自然然就传承下去。可是现在小家庭两代要教孝道不容易。爷爷奶奶,老人是家里最大的福田,「孝顺为传家之本」。所以这位太太有这个认知,有老人可以奉养是大福报。她只想着老人要健康,看着老人生气,她心里很不安,只想着怎么让老人的气降下来,所以赶紧跪下来道歉,老人的气就降下来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想:那她多委屈。连她的丈夫都说:「我太太挺委屈的,被我妈妈误解了,她还跪下来道歉。」结果这太太说:「一点都不委屈。因为我一跪下来,婆婆就不生气了,我心很安。」她一点都不委屈。所以人为什么会委屈?因为把「我」摆在前面就委屈,是吧?我怎么可以给她道歉?可是假如把婆婆摆在第一位,要道歉就很简单。我们觉得很难做的事情,是因为我们把我摆在第一位。把我摆在第一位讲得很好听,把自私自利摆在第一位。但是假如把别人摆在第一位,我们觉得难的事就变得不难了。
当然,看戏要看完整,请问这个媳妇跪下去道完歉了,这个戏接着会怎么演?日久见人心,总有把事情搞明白的一天。婆婆发现了,「我误会我媳妇了,她居然还跪下来给我道歉,这样的媳妇打着灯笼,八月十五号出去找,都找不到。」那媳妇变什么?媳妇就变女儿了。媳妇多了一个妈妈,婆婆多了一个女儿,有什么不好?这都是用德行去感格的。
大家想一想,兄弟为了一件事一年都不打电话、不联络,「明明就是我哥错,干嘛叫我去跟他道歉?」那还是这个「我」在那里作祟。请问兄弟两个人一年不联络,谁痛苦?父母光想饭就吃不下了,那还在争什么理?大不孝了,还争什么理?所以老祖先留了一句名言给我们:「贤人争罪,愚人争理」。有德行的贤人发生事情,「我不对,我错了。」愚昧的人才在跟人争理。尤其亲人,亲人在一个屋檐下是要互相疼爱的,不是互相在那里争对错、吵架的。所以亲人之间争理,我对你错,争理就气死你;亲人要讲情义,讲情会互相疼爱。
听起来有点抽象,for example,举一个生活中的事例。有两对夫妻住对门,一对相敬如宾,相亲相爱,感情非常好。另外一对,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明明住在同一栋楼,应该风水差不多,怎么会变成这样?林则徐先生讲得好,「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林则徐先生这「十无益」,大家好好去体会,都是人生做人做事的大根大本。比方「不惜元气,服药无益」,自己生活颠倒,还吃什么虫草,吃这么贵重的,浪费!你自己都糟蹋自己,怎么补也没用。所以生活作息、情绪,常常要呼吸大自然空气,这些养生之道。最核心的还是要生活正常,不要日夜颠倒,然后不要乱发脾气,暴怒伤肝。「父母不孝,奉神无益」,你从北马到南马拜几百间寺庙都没用,因为你心跟这些圣贤人的教诲背道而驰,这些神明怎么可以被你谄媚巴结?假如他是这样的人,他就做不了神明,做不了圣贤。
这一对常常吵架的夫妻也很难过,这个太太看着人家夫妻好合也很羡慕,就主动去请教,「你们夫妻是怎么相处的?」结果对方就告诉她,「你们家都是好人,我们家都是坏人。」结果她一听有点懵了,我们家都是好人,吵翻天?你们家都是坏人,这么和睦?妳这个话是不是在讽刺我?她皱着眉头,想不通。
现在人悟性比较差,你得要讲具体的案例。对方就举个例子。比方说,今天我倒一杯水给我先生,他走过去不小心把水给撞倒了,我看到就说:「先生,对不起对不起,我水没有放好,害你给撞倒了。」可能是放得太旁边一点,衣服把它给绊倒了。接着先生马上很不好意思,「太太,是我走路不小心,把你的心意给搞砸了,是我不对。」那这个太太边讲就去拿抹布要来擦,先生看到太太拿抹布了,就跟她抢:「是我不对,是我不对,我来擦,我来擦。」你们有没有见过有一对夫妻因为抢抹布把抹布给抢破?假如有,我给你判断,吉祥的预兆,吉兆,这是家道要兴盛的预兆。因为他夫妻都是「各自责,天清地宁」,因事出了一些情况了,都马上先反省自己。
你看,一杯茶撞倒了,互相反省,在那里承认错误,在那里要擦桌子,然后这个太太说:「今天很难得,我泡一壶白咖啡,我们今天好好聊聊。」你看在那个当下,那个气氛超过五星级的饭店,有没有?这种气氛用钱也买不到,大家互相这种德行的流露,彼此都很感动。
那这是我们家的情况,在你们家可能同样的情况,就不是这个结果。妳先生把水撞倒了,妳看了马上火就上来了,「你走路不长眼睛是吧?要喝自己去倒!」人与人会互相交感,太太反省了,先生这个善根就被调动出来,他也反省;太太发脾气了,先生的火气也被点燃,叫「烽火连三月」,愈烧愈久。先生一听太太讲话这么难听,他说:「你这个女人,放杯茶妳都不会放,妳还能干什么事情?」那一吵起来,请问大家,一杯茶最后可以吵成什么结果?很难说。会不会离婚?有可能。
所以格言提醒我们,「忿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人的愤怒像火,你不遏止它,它可以把整个森林都烧掉。人的欲望,「欲似深渊」,你不去节制欲望,最后会像大浪滔天一样控制不了。「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人太纵欲享乐,控制不住。所以「勤俭为持家之本」,这句我们就体会「欲如水」,要勤俭,勤俭为持家。「和顺为齐家之本」,要以大局为重,不要冲突,要和睦,要顺受,别人发脾气了,逆来顺受,不要跟他对立冲突,和顺才能齐家、才能和乐。
所以真的,我们曾经听到在公家机关上班的朋友,他看很多年轻人来办离婚手续,他就好奇:「你们结婚也没几年,这么年轻干嘛离婚?你们是因为什么事离婚的?」被这么一问,两个夫妻互相看一看:「上个月我们是因什么事情吵架的?」想不起来了。但为什么要离婚?他那个怒火上来:「我跟你拼了!」连什么事都忘了,但是就是那一口气咽不下去。所以人这个忿怒就毁了自己,甚至毁了下一代了,下一代就没有完整的家庭可以健康的成长;忘了彼此的承诺,也忘了彼此的父母在那里担心、害怕。所以人要理智啊!这一个是夫妻相处的故事。「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其实不只是夫妻相处,五伦关系都是这样。在单位当中,一有什么状况,「这里我做得不好」,先反省,不要去指责别人,可能马上其他部门的人,「我也有错」,大家互相反省、互相检讨,就提升了,就更有经验、更有智慧了,也不是坏事。可是假如指责对方,对方也说,你也好不到哪里去,那失了人和,这个团体就像散沙一样,团结不起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非常重要,这个是有大局的人,绝对不会逞一时的脾气。
而真正有修养的领导者,发生事情,他不只不责怪下属,先反省自己。在世界的企业,丰田管理很有名,大家都听过Toyota(丰田)嘛。听过它的名字,到底它成功之道在哪?我有一个朋友,他说他看的书,就是哪个领域,No.1,第一名的,他就看他是怎么成功的,这个也非常善学。既然人和这么重要,但人和必然是领导者带动的,上行下效。《大学》告诉我们,「未有上好仁,下不好义者也」。上仁慈,下就有道义,上行下效。「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他很讲道义,他底下的人都起来支持,当他的后盾。像苏州固锝集团吴念博董事长,他对社会非常有责任感,他每年给苏州提一个环境保护的议题。他不只提议,他带领他四百多个志工(他的员工),为社会做公益,他都带头做。所以他好义,他底下的人都全力支持他。所以经典真的照做,都能够契入那个境界。
这个丰田的管理,在教育他们的领导人,比方,今天在生产在线出了状况,不是先骂人。过去了,先了解这个员工的身体有没有出状况?假如身体没问题,我有没有把他教会了?他今天出状况是不是因为我没有把他教清楚,都是反省。我真的给他教清楚了,他还是错了,那是不是我们公司的整个工作的行政流程需要调整?继续反省。假如流程也没问题,那有没有可能这个员工,他的父母、家人生病了,然后让他很担心,造成他工作不专心?都从这里去反思。假如这些都反思过了,都没有问题,还是员工做错了,怎么办?教他嘛,错都错了,不然能够回天?藉由这一次错,让他后不再犯。一个领导者这么反省,员工会很感动,他觉得假如不认真做好,对不起你的用心、耐心跟宽容。
人的良心往往是因为领导或者对方的德行,把他给唤醒的。人的良心跟羞耻心不是你把道理压下去,把它压出来的。「正己化人」,那个化是感化,不是指责要求来的,自自然然叫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但是前提是正己,自己真的做得好。
我们中华民族办政治的都是圣人,叫圣人政治,叫古圣先王。以前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天子都是圣人。我们这一个民族很特别,各行各业都出圣人。商人范蠡(陶朱公),圣人,「三聚财,三散财」。从商也有圣人,国家有难,倾家荡产,无私无我。当老师,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是代表。当妈妈有没有圣人?有。各行各业,妈妈也是一个职业,都是本分,都是自己选择的、利益社会的一个任务。当妈妈有没有利益社会?有。栋梁从哪里出来的?妈妈教出来的。「天下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没有好妈妈怎么出圣贤人?所以有贤女而后有贤母,有贤母才有好子孙。
请问大家,范仲淹的母亲教了一个范仲淹,功德大不大?好不好算?所以当父母的人,最大的功德就是养育出栋梁的子女,栋梁人才。一个当父母的人,最大的罪过是什么?没有把自己的孩子教好,这个带动不负责任的风气,这不好。所以《三字经》提醒我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都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天职、都有本分。
所以我们要承传我们中华民族的好风气,选择了哪个行业、选择了人生的哪个身分,都要尽力的往圣贤的目标去迈进。而好不好迈进,不困难,因为老祖宗榜样留给我们、经典留给我们,有理论又有方法,又有带表演给我们看。您假如说,我这个行业好像没有榜样?你写上来,我帮你找。那二十五史里面榜样很多,留名青史的都是好榜样。
尧帝、舜帝、大禹、商汤,他们都有这种胸怀,叫「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所有老百姓做错了,他说,「上天,你不要怪老百姓,要怪我,因为我没有把他教好,因为我没有把他照顾好。」这是一个君王的胸怀、德行。
君如此,父母亦如此,孩子有什么错了,不责怪孩子,先从自己反省起。境随什么?心转。天人合一,境随心转,心才是根本,「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是我们的家庭情况,正报是我们的心,心一变境界就变。我曾经听过一个当爸爸的人现身说法,他说他还没有学传统文化,孩子的情况非常糟,他真的是每天提心吊胆。后来发现是自己给孩子的教育不够,脾气又太大,他先调整自己,他先学,然后认知到自己的问题,把太太、孩子一起找来,很诚心的给太太跟孩子道歉。结果他的诚心,至诚就感通,家里就转变了。他当时候给我们讲这个故事,他的儿子本来是工作没责任感,被感动了。他跟我谈话的时候,我刚好是在麻坡讲课。他说:「我儿子现在就在做饭给大家吃。」开了一个有机店,这么欢喜来做义工,转变很大。
所以圣人的话是真理,绝对不会骗我们,我们照着做,百分之百不打折扣去做,决定可以扭转乾坤,扭转很多人生的困境。这两句,我们就交流到这里。接着我们看下一句: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首先我们看到『施惠无念』,施恩惠,我们想到了做人有五常,叫做人的常道。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五千年了,承传、编辑在《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有一千五百本,听说人一生出来就会看书,看到一百岁还没看完,那量很大。所以学老祖宗五千年的文化,掌握纲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纲领。五常就是做人的常道,不可以违背,「仁、义、礼、智、信」,要仁义存心。不仁,自私;不义,自利,那就以人身行畜生事了。现在人自私自利到不奉养父母,比不上乌鸦反哺,比不上羔羊跪乳,那人不是糟蹋自己的人格?仁义是做人应有的德行,老祖宗说要见义勇为,亲人有困难,朋友有困难,甚至于不认识的人有困难,都应该尽这份道义,我们怎么可能自己有吃的,眼看别人饿死,这个不仁不义了。有些有钱人,旁边的人都饿坏了,不帮助,叫积财伤道,伤了道义,伤了做人的本分。所以「见义不为,无勇也」。
所以义是应该的。义是什么意思?义务,我应该做的。那应该做的,做了以后会不会放在心上?不会,就「无念」了。所以道义人生,道义的人,比方说他是个孝子,很有恩义,很有趣的现象,孝子做得非常令人感动,你一称他孝顺,他诚惶诚恐,他说:「没有,我还做得不好。」为什么?因为他觉得是应该的,他根本没放心上,反而还不断的要求自己要做得更好,所以你一称赞他,他会诚惶诚恐。
义所当为,不放在心上。就好像左手帮助右手,请问你的左手帮你的右手,抓痒抓几次,你记不记得?不记得了吧?请问你煮红豆汤给你孩子吃,煮几次了,你记不记得?请问你借钱给你的朋友,你记不记得?记得。你假如觉得应该的,就不会放心上,但是你假如觉得,「这样我会吃亏」,你有利益心,就会记得很清楚。
我们老祖先创字,都在启发我们的智慧。「义」字是会意,从羊,从我,我就是吾,就指自己。羊是善、祥。意思就是人愈行善,他会愈完美。为什么?他的德行会提升,他的心量会扩宽,施比受更有福。他不只德行会提升,他还会吉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只庇佑子孙,那个善绝对会回到他的身上。所以这个义字很有味道,人生有义,就是道义人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德行、福分,不断的尽力去帮助他人,尽道义。人这一生最有意义的就是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行,又成就他人的人生,自利利他,多有意义。结果我们现在不是,有了钱变守财奴,自己的灵性下降、德行下降,又不帮别人,又利益不了别人,甚至于走的时候,人家说,「死得好,苍天有眼!」那这样人生有啥意思?
在历史当中记载着很多,就一念善心,最后感得很好的福报。在魏晋南北朝有一个人叫阴铿,他有一次跟朋友在吃饭,还喝了一些酒。这服务人员过来帮他们斟酒,他的存心很仁厚,他就感受到在外面工作很辛苦,很可能他干了那么久,那个酒他连一杯都没有喝过,因为穷困嘛。其实很多人从乡下到都市去打工,他都省吃俭用,不敢花,因为要给家里的老人、妻儿留。像我父亲去读大学,家里很穷,吃面都是吃汤面,那个都是汤一堆,面一点点而已,不敢吃面,都是吃汤面,都很节省。
所以阴铿就很欢喜恭敬的给这个服务的人盛了一杯酒,还拿了一些美食给他吃。旁边的朋友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你干什么这样?」他说,「人家干那么久,可能连酒都没有喝过,这个在人情上,他一定很难受,我也很难受,就盛酒给他喝。」后来发生「侯景之乱」,阴铿被贼寇抓起来,眼看就要丧命,突然有一个人冲过来,把他解围了,把这个贼寇打退了。他向他感谢,对方说我就是那个你曾经盛过酒给我喝的那个人。施恩惠给人家,就这么一点恭敬心施的恩惠,最后怎么样?救了自己一命。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当中举不胜举,怕你们不相信,我再讲第二个。春秋时代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非常忠诚,他刚好遇到昏庸之君晋灵公,晋灵公很奢侈,鱼肉人民,把人民的钱乱花,人民很苦。结果赵盾就一直劝,劝不听,晋灵公反而怀恨在心,雇杀手鉏麂要去杀赵盾。结果赵盾每天要上朝以前都穿得恭恭敬敬的,静一静心等着上朝。这个杀手一来,看到他那种要上朝前如此恭敬的对待他的工作,被他感动,那种德容流露出来,感动这个杀手。他说:「这样的人铁定是国家的栋梁,人民不能少了他,我不能杀他。可是我又已经接受了君王的命令,我又不得不做。」最后他自己撞槐树自杀。
结果晋灵公还不死心,又设了一个酒宴请赵盾来,要谋害他。而赵盾曾经有一次在首阳山下一棵桑树底下,看到一个人昏过去了,结果让他苏醒过来,饿了好几天没吃饭,饿昏了,他赶紧用食物给他。才了解这个人出去打拼好几年了,后来没有什么成就,回来了,就快到他家了,但是饿昏过去了。赶紧给他食物,结果边吃,发现这个人把一半以上的东西都拨到旁边。赵盾问他:「你怎么不吃完?」他说:「我好久没看到我母亲了,我虽然很饿,我也怕我母亲没得吃,我这一半要带回去给我母亲。」赵盾一听很感动,「你赶紧吃,你放心,我再准备给你妈妈。」就施给他一饭之恩。
结果晋灵公又设酒宴要杀赵盾,就在这个酒宴的过程,突然有一个人站出来说:「酒过三巡就好了。」就是三巡就可以了。其实因为他已经发现了,国君埋伏重兵要杀赵盾,但是这些兵都还没有站好岗位,他赶紧站出来,拉着赵盾就跑。那时候晋灵公把他身边的猎犬马上就放去咬,结果这个人就扑上去,把这犬给制止,把犬给打死了,然后又带着赵盾继续跑。这个人叫示眯明。结果这些杀手都围过来,都被他给打退了,就救了赵盾一命。那赵盾当然很感激,后来这个人就说,「我就是当初在首阳山桑树下,你赐给我一顿饭那个人,我一直记着这个恩德要回报。」这个人后来就进了宫廷当官,就救了赵盾一命。
所以以后要多请人吃饭。天道好还。其实帮人就是帮自己,为什么?首先在帮人的时候,自己的德行在提升,甚至智慧都在提升。人的自私自利愈淡,智慧就慢慢彰显。自私自利是烦恼,烦恼会障碍智慧。都为人想了,烦恼愈来愈少,智能、德行都会增长,福报会增长。所以其实爱人就是爱己,帮人就是帮自己,自己的智慧、德能、福分,都在这布施、利人、施恩惠当中提升起来。所以为什么老祖宗都教我们「吃亏是福」,不要计较,一计较了智慧、德行、福分都下降。坦白讲,几个人懂得自爱?不随顺五常,不随顺仁、义、礼、智、信,就是在糟蹋自己的德行了,哪是自爱?叫「小人冤枉作小人」,不是自爱。
「施惠无念」,首先这个施是布施。布施分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些例子我们之前举得很多。你看无畏布施,就是让众生免于恐惧,甚至救他的命,放了一只白龟,最后自己快要灭顶的时候,那只白龟救了他的命,得健康长寿。
我们想一想财施,有内财跟外财,内财是自己的体力去布施,或者自己的经验、人生的历练去布施,都算布施。还有是外财,我们的钱财、物品去布施。我们想一想:今天地球上还有多少人在挨饿?我们还去吃一顿饭花了一百、两百,想一想那么多钱,其实我们三个菜就吃饱了,两个菜也吃饱了,省下来的钱可能可以让很多人活命。
你看许哲女士她不简单,您看她帮助这么多人,心上都没有,为什么?她觉得所有的人都是她的兄弟姐妹,她一定要帮。她很年轻的时候,她很有能力,她的薪水都不低。有一次在香港,刚好朋友约她去吃饭,到一个很高级的酒店,还喝着白兰地。当她吃完饭出来,在路上看到一个乞丐,饿得都已经在发抖,给她的心灵很大的震动,「他在这里挨饿,我在那里吃着这么豪华的餐点,还喝白兰地。」当天晚上,她照着镜子,她把她华丽的衣服脱下来放在旁边,她说,「是穿着华丽的衣服是我,还是脱下了这衣服,能时时想着自己同胞的苦痛是我?」这个反思对人生非常重要。她反思清楚了,她走出的就是道义人生;她反思不清楚,就是虚荣、纵欲的人生了。所以从此以后她不乱花一分钱,她觉得,「我乱花了,就是花了兄弟姐妹的钱。」
所以我们有得吃的时候,想着挨饿的人;有得穿的时候,想着挨冻的人;有房子遮风避雨的时候,就想着还在天桥下可能风吹雨打,可能冬天下雪,他们都只能在桥下过冬。这个时候我们对于这些贫困的人能感同身受,这要施恩惠就不困难。
那这个财施、法施、无畏布施,其实这三也是一,一也是三。比方法布施,人家夫妻吵架,你用很好的道理告诉他们,他们和睦了,是不是法布施?是啊。是不是财布施?当然了,你去当和事佬要花时间,要不要花体力?要啊。再来,有没有无畏布施?有,他们夫妻不吵架了,他的孩子不流眼泪了,晚上可以睡得着觉了,无畏布施。所以真心去做,很多事都会很圆满。
而人布施就会得福,因为「福田心耕」。这个福田大分三种,恩田,这个我们下一句再来讲。『受恩莫忘』,父母恩、国家恩、师长恩,各行各业都有恩。人一天需要几个行业来服务我们?食、衣、住、行,坦白讲,你手都算不清楚了,是吧?今天去剪头发,要感谢这个师傅;今天去吃饭;今天去乘车,要感谢开车的师傅;今天你身上所穿的,不都是人家服务做好的吗?算不清楚。「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要各行各业来服务我们,我们一天生活才能这么样的顺利、幸福。
还有,你看老祖先说「天地君亲师」,这都是恩德最大的。君亲师,还有天地之恩,没有天地化育,我们的生命怎么延续?而且这个天地再延伸开来,那就是一切万物的恩德。古人懂,一丰收了,祭河神、祭土地神。我上次去顺德,上了一课很感动,一进门,祭天神、祭地神(土地公)、祭灶神爷,还祭祖先,这些恩德都没有忘,「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恩田、悲田、敬田。尊敬领导、尊敬长辈、老师,尊敬自己所负责的事情,尽忠职守,包含尊重一切生命、尊重一切物品,不去伤害、不去糟蹋,这都是敬田。悲,怜悯他人,怜悯有生命的这些众生,这都是悲田。
我们都懂得要去做三种布施,要存念恩的心、恭敬、慈悲的心去做。还有一种布施叫心施。什么叫心施?他没钱,但是看人家很慷慨布施,他「随喜功德」。自己没有能力,但是心都存着帮助人、都存着爱护人的心,这也是一种布施。你的心跟那个布施的人无二无别,功德也很大,也是福田心耕。而且你又去告诉别人,某某人很慷慨、某某人做这个事太好了,你又「道人善,即是善」,大家听了都很高兴,都跟着去做,那你这个功德就一直延伸开来。
我们施恩惠,假如不能无念,变成帮助别人都一直放在心上,见到人还要讨人情,「我对你以前很好」,那对方会怎样?「对了,对了。」你就给人家压力了,人家就感觉你不是真诚付出,都是想回报,都是有条件的。所以要真心去付出,真心去帮他人。甚至你的心更柔软,在帮人的时候还顾及他的面子。有些人在帮别人的时候:「哎,给你了。」人家说:「算了,不要了。」因为你帮助他,还显露出一种傲慢,好像你在施舍给人家,人家宁可饿,挨饿也不接受。所以要用尊重心去帮助人。
甚至于更善巧,比方说,兄弟姐妹情况比较不好,可是他这个兄弟的个性又很重自尊,「哥,来,这钱,你缺钱,拿去吧!」他可能不拿。你顾及他的自尊,「侄儿,你这次考得很好,来,叔叔奖给你几千块钱。」你用善巧的方法顾及兄弟姐妹的自尊,他能不能体会你的用意?会。这个就是时时设身处地别人的感受。有时候我们做好事,会不顾及这些东西,不够柔软,甚至做好事还有点强势。那强迫别人接受,这样就不好。
那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好,谢谢大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