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朱子治家格言》学习分享(第十三集)
时间:2015-12-22 08:47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次

蔡礼旭老师 2013/7/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07-049-013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我们学习《朱子治家格言》,每一句对我们整个家庭的兴衰都是关键,所以可以算是家训当中很精髓的一篇文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现在这个时代家庭的问题出在哪里。
像上一次我们讲到的这些句子,「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上天有好生之德,刻薄怎么会有福报?「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家和万事兴,父子兄弟姐妹之间冲突了,这个家就要败下来了。「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亲人之间有情义、有道义,要轻财物,重情义,尤其在亲人很需要钱财帮助的时候,一定要有通财的道义,把钱赶紧帮助支持他。「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会乱了。所以现在青少年犯罪率这么高,青少年问题这么大,那是从小没有好好的教他做人,才会呈现出这样的问题出来。
有句成语,确实是值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反思,叫「本末倒置」。我们冷静想一想:现在人的辛劳不输给古人,我们现在花在整个家庭、工作当中的时间,要比古人多很多。比方工作可能一天八个小时、十个小时都有,还有操孩子的心操了不少。而这五千年来,我们这一代人花最多时间教孩子,甚至于我看赚钱也是。那请问大家,哪一代人教得最差?(回答:现在的人。)你们讲的,不是我讲的。冷静想一想,努力有结果,不一定会有好结果。现在的人很努力,结果钱也没赚到,孩子也没教好,很无奈。所以现在的忧郁症、精神病的人愈来愈多,甚至现在的自杀率到什么程度?每四十秒钟,这个世界就有一个人自杀。这么努力怎么结果愈来愈不好?就在「本」跟「末」的认知当中,本末倒置。
什么是人生的本?什么是人生的末?我们看一个树,你根本顾好了,给它施肥、给它浇水,它所有的枝末都会长得很好,只要你顾本。可是现在本不要了,根不要了,只要末,你把水浇在那个枝末上,那不把叶子给泡烂了?没有什么效果,一定要在根本上下手。其实每一句都在告诉我们根本,告诉我们存心要仁厚,这是福的根本。告诉我们家和是根本,告诉我们家教是根本。接着这一句就告诉我们,「孝顺是齐家之本。」找到本,只要不找到本,很多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
所以上一次我们讲到的,「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一个男人听了太太的话,不孝顺父母了,跟兄弟冲突了,这样就配不上丈夫两个字。大丈夫的顶天立地,应该是很明白做人的道理,才叫大丈夫。而丈夫是可以依靠的,假如一个男人连道理都不明白,他怎么可以为妻、为子所依靠呢?而人明白道理,第一点要知道做人的根本。「夫孝,德之本也」,在《孝经》当中点出了这个重点。「教之所由生也」,这个「教」是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教育,都应该抓到这个根本,应该都要从孝道开始。
「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父母是为人子女他的本源,「本」是根本,是树的根。没有根,哪来的枝干?没有父母,哪有我们?「源」是源头、泉源,有泉源才有河川,泉水在源头源源不绝的涌出来,才有后面河川的延续。这些经句都告诉我们,饮水思源,知恩要报恩,这个根本护好了,才能枝繁叶茂。父母,能孝顺了,这个家子孙才能够昌盛。这个道理应该不难了解。而我们看到「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当丈夫的人就应该了解,我今天成家了,家的本在孝顺,而且要领着妻子一起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这才对。夫妻一起尽为人子的本分、一起成就道德,所谓领妻成道,助夫成德,这个是当丈夫的人的责任。
那我们想一想,女子出嫁,在《诗经》当中有段教诲讲到,「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我们说女子出嫁叫「于归之喜」,就是代表女子出嫁了。出嫁的时候,看到桃树刚好长得很茂盛。所以女子在出嫁的时候,看到桃树长得茂盛,就期许自己嫁过去之后要好好孝顺公婆,让这个家兴旺起来,就跟桃树一样。所以女子出嫁她的初衷也是为了辅助好丈夫,把这个家给兴盛起来,这是女子的初衷。所以我们女子也不忘自己出嫁的这份初心。有没有人说出嫁是为了要搞得人家天翻地覆的?不可能是这个样子。所以人要不忘初心很重要。
「听妇言,乖骨肉」,首先女子要将丈夫的父母、亲人都当作自己亲人一样看待。因为与我们的丈夫相爱,没有他父母的养育,哪有我们的丈夫?所以以这份心去感恩自己的公公婆婆,这要尽孝就不难。包含丈夫的兄弟姐妹、长辈,这个都是对他成长过程当中,非常有恩德的人,那夫妻是一体,都要一同孝敬、尊重,这个理想明白了,就不会因为丈夫的亲人跟我们没有血缘关系,而产生这种分别的心。
夫妻一体了,丈夫的父母、兄弟、亲人,统统是我的亲人。而我们人的眼界要宽,不能只看眼前,争眼前的这些小利,应该要重义才好。我们今天能孝顺好父母、团结好丈夫的兄弟姐妹,留给儿孙做好样子看。我们跟丈夫同心,把孝悌演出来,下一代的儿女一定是孝悌传家了。不要看眼前一点钱,计较对父母的奉养、计较对兄弟的帮助,那很可能下一代就无情无义,就麻烦了。
我们看历史当中,以孝道为我们所敬仰的舜王,所以舜王的后代都要很好的把孝道的传统传下去。古月胡、耳东陈、田、姚、虞、傅,这些姓都是舜王的后代。诸位长辈、朋友们,黑板上有您的尊姓大名的请举手?你们要举高,因为今天你们认祖归宗。请放下。待会你们走路会有风,「今天终于清楚了,我的祖先是舜王」,更重要的要把舜王的孝德、他的圣德要传下去,这样没有辜负自己的祖先。
大家也了解,一个祖先的孝德,他的子孙传了三、四千年都不衰,而且现在后代还很多。全世界来看,全世界整个文化、历史还能承传的,只剩中华民族,那不是偶然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以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核心的德行就是孝道,中华文化用一个字来表示就是孝。尤其这个孝字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不可以分开。那孩子念念想着回报父母的恩,所以子在下,老在上,背着父母;父母在上,他以他的人生智慧来引导孩子一生幸福的人生,所以他时时在上为子孙着想。
我们的祖先为子孙的未来着想,希望子孙都能以他们积累下来几千年的智慧,来经营好他的幸福人生,所以发明了文言文。因为「语」跟「文」假如不分开,比方写文章跟说话一样,那说话三十年就有一个小变化,三百年就有一个大的变化。写文章都跟讲话一样,三百年前人写的文章我们看不懂,更何况我们还有五千年的文化。所以要有高度的智慧为后代子孙着想,发明文言文。所以只要大家熟读五十篇文言文,你就会看文言文,你一打开《论语》孔子的教诲,你可以超越两千五百年时空的限制,你就可以直接跟孔老夫子学习。所以中华民族的儿女很幸运,遇到这么慈悲的祖宗,每个人只要肯学,他的人生都可以站在五千年的智慧之上来经营人生。
所以我们懂得父母、祖宗对我们的慈爱,我们就不忍心辜负他们,甚至不能让他们操心。现在的中华儿女断了老祖先的教诲,所以现在不懂得孝道、做人,乱象频传。在《左传》当中有讲到一句教诲:「人弃常则妖兴」。底下所有的句子,其实都是因为「弃常」所出现的很不好的现象,偏离做人的行为。这「妖」就是很不正常的事情出现,颠倒的情况出现,就像底下的经文:「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人子」,这个都是离常道了。
再来,「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所以找对象组织家庭,什么为本?德为本。「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但是现在的现象都看钱,摆在第一位了,找对象也好、找工作也好,都是把钱排第一位。所以本末倒置了,这个就是「弃常」,所以现在离婚率特别多,颠倒的现象本末倒置很多。比方说孝顺,孝子、孝子是孝顺父母叫孝子。现在呢?现在是父母孝顺儿子、孝顺女儿,把他们照顾得服服贴贴的,现在的父母不懂这些道理,「爱之不以道,适足以害之也」。
有的高中生,早上爬不起来,得父母叫,把他叫醒了,端洗脸水到他的床边给他洗脸,洗好了脸,把早餐端到床上给他吃,然后都伺候好了才送他出门读书。一个高中的孩子还这么伺候,他有多少福报可以这样伺候?他父母就想:没关系,只要他考上大学就好了。有没有道理?你这么伺候的儿子真的考上大学,他以后会孝敬你吗?你没教他孝顺,你的孝道颠倒了,变伺候他了,那他就觉得你对他的这些伺候都是应该的。所以大家冷静想一想,现在能找到多少孝子啊?栽培孩子读到博士、硕士,一、二十年,甚至二十几年的都有。
最近才听到我母亲谈到,我一个小时候的玩伴兄弟,拿到博士、拿到硕士,工作都非常好,父母从小花了多少时间陪他读书,母亲还是学校老师。结果现在成家了,成了家以后孩子还带回来给奶奶带,但是现在老人两个都身体不好,全部送养老院。把他养这么大,读到博士,还帮他带小孩,现在老人不行了,统统送养老院,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听了寒心!我想起小时候他们兄弟也是傻傻的、憨憨的,也不是不好。可是长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没有把道义教给他,都没有把孝顺教给他。再来,他娶的太太也不懂,假如太太懂事的话,会让先生这么做吗?所以诸位长辈,开悟了没有?你帮你儿子、女儿选对象的时候,嫁女择佳婿,娶媳求淑女,娶媳妇也要求淑女,不要看钱,常常看钱叫短视近利,一个人短视近利,说人生能看多远、多有后福,不可能的事情。
什么叫「常」?五常,仁、义、理、智、信。「仁」,不自私;「义」,不自利,心里没有仁义,一定自私自利。而仁者爱人,他会爱护人,首先是什么?爱护对他最有恩德的父母。所以「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连父母都不爱,他那个爱心是假的,是有目的的,是不正常的。所以找对象或者找媳妇、女婿都要以「德」,尤其以德的本-「孝道」为标准,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义」,道义、情义、恩义。《群书治要》当中,它有六十六本书,在六十六本书当中截取出精华,所以有「论语治要」。这个「治」是治国、治家,最精要的教诲。也有「孝经治要」,《孝经》里面的精髓,其中还有儒家的代表「孟子治要」,还有「荀子治要」。「荀子治要」当中有讲到「义胜利」。人都是重义轻利,这个是治世,整个社会国家大治,就是义胜利,每个人心中把义排在前面。而「利克义」,把利排在第一位,想多赚一些钱,父母病得很重,他也不回来。利克义就是乱世了。所以大家看到,从父母对我们的恩义要回报,但现在人一有钱,买了很多栋房子,父母还是住很差的房子,甚至于自己装修好房子了,旁边那个旧房留给父母住,大房自己住,这个都是利克义,都在这些现象当中看出来。父母贫穷,父母身体不好了,兄弟之间开始推诿,推卸责任,把父母推来推去。但是一讲到要分财产,就统统都跑回来了,所以都是义提不起来,利摆在前面。
我有一个长辈,他这么说到,因为他应该也是六十岁的人了,他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是被子女抛弃的第一代。」诸位长辈、朋友,公不公平?无语问苍天。我还孝顺,可是为什么下一代抛弃我?大家冷静一个重点,这一代的人很努力赚钱,但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还有,很可能否定了中华文化,「都是外国的东西比较好」,拼命把后代送哪里去?送外国去读书。整个文化在这一代快速的不被重视,承传出现了危机。所以孩子从小没有这些教育他就不懂,所以承先启后是每个人的责任。假如我们不承传老祖宗的教诲,上对不起几千年的祖宗,下对不起后代的子孙。
《三字经》又说,「养不教」,你不教他伦理道德,是有过失啊。「教不严,师之惰」,你学校老师不教这个,你让他们统统读上硕士、博士,还是有罪过,因为他不懂做人,他结婚还是离婚,他有可能因为他硕士、博士的专业知识去做犯法的事情,现在很多诈骗集团,那是一般人能做得出来的吗?都很多计算机这些能力的人才做得出来。所以这些话都提醒我们义重要,不要本末倒置了。
仁、义、礼,「礼」是恭敬他人。结果现在对父母都大小声,一言九顶,父母讲一句话,子女顶九句话回去,这没有礼。礼是节度,礼是分寸。现在人花钱都没有分寸。你看很多大学生很奢侈,还没有赚钱,信用卡就好几张。传统文化没有这样的价值观,这个都是整个功利时代消费的价值观。传统是什么?「量入为出」。无债一身轻,哪有借钱来花的道理?仁、义、礼、智。「智」是什么?智慧。处处能抓到根本,可是我们现在五伦关系都重枝末,重利轻义,没有智慧了。「信」,信守承诺,更重要的是什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们自己回想自己成长的过程,也曾经看到父母的辛劳,对自己的内心说到,「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孝顺父母」。请问大家,我们有没有发过这样的念?心念有没有?有啊,发过的一辈子都不能忘,这样才对得起良心。
这个是五常。人不守五常就失去人格了,接着很多不好的结果都会出现。所以我们要把做人的常道、根本找回来。刚刚跟大家举的例子,舜王他是大孝,所以在《中庸》,夫子赞叹舜王「舜其大孝也与」,他的孝达到极点了。然后因为孝开显了自己本有的性德,成为圣人。所以「德为圣人,尊为天子」。那他的福报,天下都是他的,那福报很大。福田靠什么?心耕。所以他的至孝感召来大福报。我们现在不重孝道了,下一代都忘恩负义。第一、老人可怜,第二、他们的人生也没有福。大家有没有看到,现在全世界的天灾、灾祸的比例愈来愈高,代表人愈来愈没有福报。所以《尚书》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心不善,不懂得孝道做人,这个灾祸就愈来愈多,福很快就折光了。其实很多真理,我们在眼前就可以观察到了。舜王他的一生很值得我们学习,也给我们经营家庭很大的启示。所以「德为圣人,尊为天子」。他的德行福报都到极点了,「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他几千年来,子孙都祭拜他,而且他的福很大,可以传几千年都不衰。这是我们刚刚看到这么多的长辈、朋友们举手,他们就是证明,他们都是舜王的后代。
另外有一个道德模范,也让我们很佩服,叫孟佩杰,孟子的后代,她四岁父亲去世,母亲生活困难,把她送给她的养母,她才四岁。结果她的养母过了四年之后瘫痪,她才八岁,从那一天开始,一个八岁的女孩照顾她的养母,她的养母的体重差不多是她的两倍,她就这样开始这样照顾,照顾了十几年,结果感动很多的人来帮助她。她还带着母亲去读师范学院,当地的医院免费帮她的母亲治疗。所以这份孝感天地,感动了很多的人,现在她的母亲已经可以坐轮椅了,整个行动比以前就进步非常多。
其实人要尽孝并不难,只要真正从生活的种种细节,去体恤父母的爱,以至于想到自己成长过程,实实在在讲,没有父母,哪有我们现在还活着?像母亲要怀胎十月,怀胎守护的恩德。再来,生我们的时候很痛苦,刚好我的同仁,一位女同仁,她三个多月以前刚好生孩子,一、两天生不出来,那整个生的痛苦都尝尽了,结果还是生不出来,最后还剖腹,那一刀的苦也受了,这个确实是临产受苦恩。结果生下孩子了,这些苦都放下了,就开始念念为孩子想了,这「生子忘忧恩」。我们的母亲曾经有跟我们提过,生我们很痛,有没有?都放下了,都为我们着想,包含有些孩子生下来,体质比较不好,像我的姐姐小时候身体不好,常常跑医院,你说父母多少担忧在里面?
有一个母亲,她的孩子夜晚走路不小心,从楼梯跌下来,跌下来那个楼梯尖尖的,就刚好撞在额头这里,血就喷出来了,他母亲就赶紧送他去医院。结果送进医院止住血要缝,母亲在外面等,才稍微喘了喘气,发现什么呢?发现自己只穿了一只拖鞋。就是看到孩子在流血的当下,完全没有自己了,就以最快的速度赶紧送孩子到医院。自己穿着一只鞋,完全没有感觉。就安了心了,然后喘了几口气,才发现自己另外一只脚是赤脚。
所以父母多少的岁月里,都是忘我的在为我们付出。所以我们不能成年都忘了这些恩德,真的生命中没有父母这些付出,根本就不可能有今天我们的存在。包含什么好的都给我们,尿床了赶紧把干燥的地方给我们睡,然后母亲自己睡在湿的地方。父母养育照顾我们的过程当中,家庭里面也有很多的压力、很多的困难,父母在我们面前都没有皱眉头,都是给我们笑脸,希望我们成长,读书不要有这些压力。其实以后我们长大了、自己成家了,才知道「当家才知米贵,养子方知亲恩」。所以「咽苦吐甘」,所有家庭里面这些苦难,酸甜苦辣,父母自己咽下去,都把甘甜的吐给我们。有时候想想,小时候要一个玩具这么贵,或者要一个电子琴这么贵, 其实父母是很难的,但是看我们这么喜欢,还是为我们买下来。
包含哺乳养育,母亲的乳汁是她的血变成的。这个在「天下父母」翟俊杰导演用心良苦,他妻子在为孩子哺乳,他把这个乳汁放在一个小瓶子里,玻璃瓶里面,把它密封起来,结果放了二十多年,女儿要出嫁了,希望女儿出嫁还是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结果拿出来全部变成深红色的。他很感叹,真的母亲的乳汁确实是血变成的。所以哺乳养育的恩德。
「洗涤不净」,我们三岁以前都没有行为能力,大小便很多都是父母在帮我们收拾。我每天走出来,都看到很多尿布都在那里晒,就会让我想起洗涤不净的恩德。
包含「远行忆念」,我们离开家读书了,像我常年在外,父母常常也是会担心我们的生活。比方我们读大学,应该让父母到我们住的地方看一看,让他心安。自己要把生活的环境弄好,包含自己的生活习惯要好,不然父母又要多操很多心。
「深加体恤恩」,尤其我们生病的时候,父母都是向天祈求,把这个病降到我的身上来,不要让孩子在那里痛苦。你说小孩发高烧在那儿哭啊哭啊,母亲在旁边都是陪着一起流眼泪,甚至于孩子假如还要动手术,我想父母都是非常难熬的。刀是加在孩子之身,可是痛在娘之心。这个「深加体恤」,我在自己父亲照顾我的过程也体会很深,我自己体质不好,有时候容易感冒、发烧,有时候到半夜两、三点还没退烧,父亲起来好几次。可能在后半夜真的有退烧了,父亲的手放在我的额头上,其实父亲也不知道孩子是醒的,我只是没有睁开眼睛而已。父亲一按,感觉退烧了,当下那个心好像一块石头掉下来,心安了,才去安心的休息。这里没有言语,可是可以从父亲的手感觉到他的心。而父亲隔天还得上班,我们很多父母都得上班,可是我们生病的时候,他们几乎晚上都睡不着觉,隔天还得要承担这个家的重担。
再来最后「究竟怜愍恩」,就是纵使我们今天七十岁、八十岁了,还是父母的孩子,所以「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父母对我们是一生的体恤、怜爱,不管我们现在几岁都是他的孩子。所以这些恩我们不能忘,这样就能够在生活的种种细节当中,去体恤父母的需要,去尽这份孝心。我们中国现在非常重视孝道,从法律上已经通过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所以所有的子女在法律当中,都有责任、义务应该要孝养自己的父母。当然这是做人的根本,应该不是法律规定我们才做的。但是我们中国有这样的法令,也昭告全世界,孝养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而请问大家,一定要孝养父母,在西方社会有没有这一条法律?所以很可贵,我们中华的儿女,还是没有忘了孝这个根本。假如我们全盘都西化了,西方的法律没有说要尽孝,而且好像是十八岁以后,父母跟子女还是多少岁以后就分开了,然后人老了就是到养老院去了,子女不用养。所以这样的法律,我觉得不可取,这明摆着就是告诉所有的孩子你们以后不用孝顺父母了。那他连孝道都不懂了,他怎么懂做人?这样的人类、这样的社会会有福报吗?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灾祸那么多,就没有福报了。
我们很安慰的是,现在由中国带头来重视孝道。现在全世界都看着中国,不只是中国的经济,更重要的是什么?中国的文化才能让全世界功利主义倒回来道义、倒回来孝道。生为中华儿女,我们也要把我们中华的孝精神、道义的精神,由我们自己的人生把它表演出来,这个也是在弘扬圣教,因为你做到了,所有人看到了很感动,向你学习。
我们刚刚讲孟佩杰的故事,她八岁,我看当她在领奖的时候,把她的故事讲出来,底下都哭成一团。你们看过这个故事没有?有哦,你们有没有流眼泪?没有哦?听孟佩杰的故事不哭者不孝。对啊,这应该是每个人本有的孝心,听了她的故事都感动。包含我们听翟导演讲,人家问他,你觉得你人生的幸福是什么?他说,我回到家把门打开,可以喊一声娘,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听了很感动。
俗话当中常常讲到,「不孝父母,天打雷劈」,上次有跟大家举一个例子,「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听了他太太的话,不养自己的母亲,送到尼姑庵去了,结果母亲很怨,就含恨而死。结果母亲去世没有多久,这个太太就生重病死了。紧接着没几天,他的丈夫也死了,结果两个人的棺木都还没有入葬,又被雷给劈开了。结果那两个人的尸体的臭味传了很多里,就那一方的人统统很震撼,知道什么?不孝父母真的是天打雷劈,连葬身之地都没有。
接着经文又说,「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人子」,重视钱财,刻薄了父母,甚至连父母都不照顾,那根本就不配当人家的子女。所以刚刚我们告诉大家,德是本,孝是本,财是什么?枝末。「重赀财,薄父母」,就「本末倒置」。那是什么?连做人的根本都没有了,那哪有天地还能容我们,不被老天爷给收回去了?所以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翻开报纸,被雷劈的例子愈来愈多,因为现在人都不懂孝了。真懂孝的人倾家荡产都要救父母;不懂孝的,重钱财,哪怕他很有钱,还抛弃父母。
有个清朝的例子,乾隆时代湖州南浔镇,有个儿子赌博欠了钱,向他母亲要钱,他母亲已经没钱了,他说,妳身上这个衣服可以当,还可以拿到一些钱。母亲也很无奈,她说,那这件衣服,我到你姐姐家再脱给你。儿子怕拿不到,跟母亲坐船过河。结果母亲心里想:我下了岸再脱给你。母亲要下船,这儿子觉得怕母亲不给他,就扯那个衣服不让他母亲下船,一定要脱掉外套让她去当,就在那里扯的时候,他把母亲推下河去了,结果母亲就淹死了。他就回家。
回到家对他太太讲,太太,妳给我找一个大的缸。他太太也不知道他找缸干什么?那个米缸,很大的缸。结果他太太去拿那个缸,就听到雷声在响,结果那个缸拿给先生,就去忙了。没一会,一回头,他先生不见了,把那个缸打开,她先生已经死在缸里面,而且血肉模糊,头不见了。她吓死了,赶紧找邻居。邻居一来一看,说,连头都不见了,是不是妳谋害妳的丈夫?就把他的太太要带到官府去,结果要带去到官府,还是要过河。一过河到了一个地方,这个船卡住了。一卡住一看,有个尸体在那里,就是老母亲的尸体。结果把他老母亲捞上来,这个母亲手上拿着儿子的头。那个缸里面头不见了,那个头到了河里面,就在他母亲的手上。所以这个是上天的惩罚。这就发生在离我们不远,差不多两百多年前的一个例子而已,所以不孝父母这是世间最大的罪过。所以《孝经》里面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古代非常严重的罪分五种,而且这五种里面有三千条,都是要判重罪的,而这三千条里面,最重的一条就是不孝。所以这两句经文深刻让我们感觉孝顺为齐家之本,一定要以自己的身教,把这个家道传下去。
接着我们看下一句经句: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嫁女儿要帮她选择,这个『佳婿』是贤良的丈夫,就是你找女婿就要找贤良有德行的。
在《太上感应篇》道家的教诲里面说,「男不忠良,女不柔顺。」所以找好男人,孝、忠、善良是重要的标准。找太太,找媳妇,孝、柔、顺是重要的标准。娶媳妇要求淑女,这个『淑』还是指贤淑有德行的女子。『勿计厚奁』,不要去计算、不要去贪求什么,「奁」就是嫁妆,「厚奁」就是非常丰厚的嫁妆。『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就不要去求很重的聘金、聘礼。这一句其实就告诉我们:为自己的下一代找好的对象,要重德不能重利。大家有没有看这几句都是在教我们五伦当中,什么是本、什么是末?男女成为夫妻,本是义,利是末。你交朋友也是这样,你今天在团体当中,你要找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领导?是重义的,他是真正要服务社会的。那你要找好的下属、好的干部,也要找重义轻利的。你找重利的人,最后这个公司就是被他搞垮的。很多公司很大,就被几个人搞垮了,那还是他们用人本末倒置。
人生有一句俗话讲,叫「人算不如天算」,什么是轻,什么是重,我们要会衡量。所以诸位长辈朋友们,你们人生有没有天平?有没有常常拿这个天平出来秤一秤孰轻孰重?这句话是不是让我们拿天平出来?嫁女儿了,是聘金重要还是这个女婿的德行重要?秤看看,哪里重?你们自己都要拿出来秤,你们没反应,要会秤。这都是人生重要的抉择,你秤错了,很可能你自己或者你的下一代的幸福就没有了,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人与人是互相交感的,我们的思想观念错误了,怎么可能会感来好的亲家,好的女婿跟媳妇呢?
跟大家交流《朱子治家格言》,有没有感觉我们人生的秤,拿好几次出来,你们记不记得?你们不记得了?之前跟大家讲,孩子的人格重要还是赚钱重要?赚了钱,孩子的人格不健康,都没有陪他成长,那你能用多少钱买回孩子健康的人格?包含孩子从小都是吃外面,跟都有母亲的爱煮出来的饭,那他的身体素质健康不一样,我们又拿多少钱能买孩子的健康?我见到很多非常用心照顾家庭、孩子的母亲,他们的子女很壮,读书、做事业,体力都比别人好很多,健康是伴随他一辈子的。可是现在妈妈出去赚钱了,孩子全部吃外面,身体不好,那请问我们能拿多少钱买孩子的健康?这些都得衡量啊。
所以明理了,这个天平才能常常拿出来,其实这句话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这句话非常重要。为什么?孔子的外公就是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把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所以这句话很重要,不然出不了孔子。孔子的外公为他女儿找对象,《了凡四训‧积善之方》一开始就讲,「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要嫁女儿做什么事情?不是看他们家有没有钱,先查他们家祖上有没有圣贤人?结果一查,祖上很多圣贤人,把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生了孔子。所以我们感谢孔子的恩德,还要感谢他的外公,没有孔子的外公,这个婚事没有成,孔子没出来。所以出一个圣人很难,第一、外公要有智慧;第二、妈妈要含辛茹苦抚养他。诸位家长们,这句话你真懂了,「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说不定现在的孔子,就从你的正确态度出来了。古人懂了,我们懂了,也能照他们这样做。
「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打算盘就看眼前,这个女子家里很有钱,娶过来我们家就少努力很多了。我曾经还听说什么,男人说娶一个有钱的太太,少奋斗二十年。我给他个横批:窝囊。男人还打这种算盘,还称为男人?男人都活到什么份上去了?是不是?靠女人吃软饭,还叫男人?所以现在男人不像男人,居然男人还跑去美容。
古人留了一段话让我们思考:「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倾则交绝;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因为利结交的朋友或者找的对象,利没有了,这个交情就疏远了,甚至于没有利了,可能离婚都有。「以势交者」,是因为他有地位去交的,今天他地位没有了,则交情就断绝了,「势倾则交绝」。「以色交者」,是因为女色才交往、才结合的,那这个「花落」就是人的青春美丽不可能长久,它会变化,最后就嫌弃自己的太太了。「花落」,就没有这样的美貌了,可能遇到更漂亮的,他就变心了。这「爱渝」,「渝」就是变,爱就变化了,所以这些交的都没有好结果。如是因,如是果,这个因就是不好的,怎么果会好呢?但「以道义相交,天荒而地老」,道义相结合,不分彼此,同甘共苦。
历史当中有一个很好的榜样,宋弘,东汉一个大臣。当时候皇帝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丈夫去世了,她守寡,皇帝也希望帮姐姐找一个好的对象,她的姐姐对于宋弘很看重,皇帝就去帮姐姐说媒,就举到社会当中的一个说法,当然这个说法也不妥当。说:「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有了地位,就换交往的朋友;有了钱财,就换自己的妻子,这是人情的状况吗?宋弘他一听就懂得皇帝的意思,是要给他提亲,结果他马上讲,「贫贱之交不可忘」,贫贱时候曾经帮过我们的朋友,都不能忘了他们的恩,这份情义。「糟糠之妻」,糟糠就是原配,陪着自己这样筚路蓝缕、创业维艰的太太,「不下堂」,绝对不能遗弃自己的原配,「糟糠之妻不下堂」。这么一讲,汉光武帝也觉得很惭愧,这句话就成为千古的一句名言。宋弘这份对妻子的情义,震动了当时候的朝廷,人家也不敢地位高了就背叛自己的妻子,以至于后世我们现在听到这个故事,我们中国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曾经分享这个故事,结果有个官员下了课,就来跟她道谢,说本来要离婚了,听了宋弘这个故事,自己惭愧心起来了,不敢再违背自己的太太。
所以,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好故事要多记一些,一有机会讲给亲戚朋友听,可能就把他的良知给唤醒。大家现在肚子里面有几个故事?这些都是经典故事要记住,你假如真的劝一个人,把他离婚劝回来了,功德无量,他的下一代、他的祖先都会保佑你,感你的恩德。
那这句不只是选择配偶,包含选择朋友,包含你要用重要的干部,包含你选择你的员工,应该都要重视德行、重视孝道。现在有一项北京大学就强调,学生假如不孝顺,给他退学,这个很好,从最高学府来重视孝道。而且北京大学的校长,周其凤校长他不简单,他也把孝道演得很好,他的母亲九十岁大寿,他回去祝寿,母子两个人抱头痛哭。他母亲八十岁的时候,他在外面忙,结果没赶上,他非常遗憾,所以说:母亲九十岁大寿,我一定要在身旁。不只校规这么规定,校长还自己以身教来教育全校的学生,非常可贵。
接着我们看下一句: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曾经我让我的学生,我当时候教六年级,他们也有背《朱子治家格言》,结果在他们读诵的时候,让我非常好奇,就是这一篇经文,他们读到其中一句的时候,声音突然拉高,我就注意听,到底是哪句,就是这句。他们怎么念的?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那个「耻」跟「贱」都加得很重。所以我就想,其实您看,这个道理你都没跟他讲,他就感觉到了,就是最会让人受不了、最让人瞧不起是哪种行为?就是这样的行为。见到富贵的人巴结、谄媚、奉承,没有人格,人家看了瞧不起他。所以你「见富贵而生谄容」,你今天再有地位、再有钱,人家也瞧不起我们,因为那个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贪求,贪求富贵的那个态度,反而地位高不受人尊重。
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一个人不断重视自己德行的提升,受人尊重。「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所以应该重德,不是重财。您看这几句贯在一起全部都是要「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一个人变成把富贵当作人生的追求,一来没了人格,变成最可耻。再来,以富贵为人生的追求,贪心愈来愈重,人生会愈来愈不快乐,因为贪求富贵、贪求欲望。欲是什么?深渊不见底,愈贪求要得愈多,最后求不得就痛苦了。而现在追求名利富贵为人生快乐的人很多,所以愈求愈苦,所以现在精神疾病的人好多。科学家讲,一、两岁的时候,人平均一天笑一百八十次,结果现在的人,成年以后平均一天才笑七次,愈活愈笑不出来,这就是他整个人生的目标错了。
请问大家,你有没有遇过亲戚朋友说,我努力,人生这么拼命、这么用心工作,我的目标就是让自己笑不出来,你有没有见过这种人?没有吧?可是现在的人大部分就是这样。所以人生踏出的脚步大小不是最重要,方向要对。追求名利不是人生快乐的路,应该是追求道义的人生才是快乐的,追求整个智慧灵性的提升是最快乐的。我师长口袋里一毛钱都没有,可是您看他老人家,八十七岁笑起来返璞归真,像婴孩一样。
像我们现在活到三、四十岁,愈活愈笑不出来,皮笑肉不笑,愈活愈苦。所以为善最乐,助人为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可以孝顺父母、可以兄弟在一起,不分彼此,那都是人生的大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对得起良心,这都是人生真正的快乐。『遇贫穷』,贫穷就很可怜了,你还傲慢,还羞辱人家,还给人家难堪,『贱莫甚』,这个「贱」,不是指没钱、不是指没地位,是什么?是有人的这个身体,做的却是没有人格的事情,那不就很低贱吗?所以人因为行为而高贵,不是因为地位而高贵。许哲女士没有钱,她有钱就捐出去了,可是她被奉为新加坡的国宝。因行为都是助人、奉献的精神,所以她高贵。
所以你再有钱、再有地位,可是你的行为却是违背了人格,这是低贱,让人瞧不起。你地位再高,人家瞧不起你。所以遇贫穷,不能作骄态,自己贬低了自己;遇贫穷要生怜悯,生帮助、爱护的心,就像《了凡四训》莆田林氏,有老母好善,作粉团给那些贫穷的人,而且欢欢喜喜给人家。有一个人每天给她要六、七个粉团,要了三年,她都欢欢喜喜给他。所以见贫穷生慈悲心,爱护他们、照顾他们,结果林氏的后代考上功名的,有一升芝麻粒这么多。我们福建有一句话叫「陈林半天下」,林氏的后代特别多,跟这个莆田林氏也有关系。
今天谈的句子都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德者本也,孝者本也,义者做人的根本,情义、恩义、道义是根本;财是枝末,我们不能走本末倒置的人生,同时由我们中华的儿女把根本演出来,把这个世界倒回到正常的路上去。好,谢谢大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