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朱子治家格言》学习分享(第一集)
时间:2015-12-18 18:35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次
蔡礼旭老师 2013/3/1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07-049-001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中庸》当中有讲到,「国家将兴,必有祯祥」。整个国家民族将要兴旺的时候,都能看到很好的征兆。其实世间没有巧合的事情,都是有前因的。比方,有没有人今天坐在教室里面说我怎么会在这里?有没有人胡里胡涂走进来的?没有。必有原因。因为我们对家庭有责任,我们希望提升自己的智慧来承传家道,才会走进来。可能真的有人还不清楚进来干什么,被朋友骗来的。这个时候你也不要生气,为什么?因为你要体恤这个朋友的良苦用心。因为我们是一起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它是有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经验、方法、理念,还有效果,代代都出圣贤人。这么宝贵的智慧,我们真正肯领受,肯深入学习,那不止利益自己,利益自己后代子子孙孙,甚至于让子孙的人生都是站在五千年的智慧之上来经营。
其实我们冷静看看,现在这个时代,人假如没有经典的教诲,真的会很迷茫,没有经典人生方向都不知道在哪里,不知道在忙什么。甚至于忙了几十年,反而烦恼愈来愈多,家庭的问题愈来愈多,也找不到解决的方法。而事实上,人有一份责任感,为家族、为自己的家人,这一份诚心都会有感应的,都会接上老祖宗的智慧,因为老祖宗冥冥当中都在保佑我们。
年初,大年初六,师长老人家就来到马来西亚,这是我们马来西亚的同胞感应这殊胜的因缘。而且很重要的是我们马来西亚的首相,我们纳吉首相他在一月初的时候亲自到了香港,请教师长这些治国的智慧。一个国家的元首这么亲近仁者,让人非常感动,一国之尊都能够这样尊师重道很不简单。而且自己就请教师长,怎么把马来西亚治理好。师长讲到,只要把「教育」办好了,国家就能够治理好。而纳吉首相还邀请师长到马来西亚来讲学一个月,首相能理解师长的教诲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可谓师长的知音,所以老人家欢喜答应就来到马来西亚。而且与我们首相贤伉俪见面,谈的这些治国的智慧,这些伦理道德的教育,我们首相的夫人听了之后非常欢喜,就说到你不能只对我们讲,你应该对全国的人民讲,这个很可贵。我们首相夫人这个祈请,利益的可能是千千万万户家庭。大家礼拜天有没有收看,「你怎么说」节目,还有前几天「八度空间」的节目,两次专访师长老人家。这个是马来西亚人民的福。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福?因为首相珍惜中华传统文化。所以一个国家元首珍惜老祖宗的智慧,全国人民都受益。我们就想到清朝,为什么有一百五十年的盛世?其实并不是很复杂。当时候康熙、雍正、乾隆这些皇上,他带头学习儒释道的教诲,带着自己的家人,这些嫔妃,还有他的孩子们,还有文武百官,一起听儒释道专家的课程,自己坐在最前面,「以身作则」。所以虽然清朝是女真族,它以异族统治整个大中国,但却创了一百五十年的盛世,而且还超过「贞观之治」,超过汉朝的「文景之治」。这是不简单的成就。所以,以领导者以身作则来带头,这个国家必然兴盛。
所以,刚过年我们就看到马来西亚这一片福地的祯祥,同时我们也看到祖国大陆的祯祥。国家领导人带头节俭不浪费,我们习近平主席,他提倡四菜一汤,提倡公务员官员接待客人不要喝酒。尤其喝那些酒,我听人家说,有时候一个晚上喝酒喝几万块钱都有。而且一罐酒,今天不知道有没有卖酒的人,所以有时候话不是很好讲,有时候酒需要拿来治病的时候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拿来咕噜咕噜,这样太浪费了。因为千粒米都不见得能做成一滴酒。
当这个世界、当国家还有这么多人濒临饥饿,甚至要走上饿死的命运的时候,我们还花那么多钱在这些比较昂贵的东西上,事实上是折我们的福报的。我们享这个福的时候,眼看着同胞,眼看着世界的人饿死,这个不是老祖宗教我们的,应该是「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些昂贵的东西,我们宁可不要消费把省下来的钱去帮助危机贫困的人。
习主席带头做,连出差都是住三星级的饭店。那麻烦了,还有四星、五星。有没有六星的?他们可能叫苦了,没人敢来住四星、五星了。其实没有关系,他们只要把一颗星星跟两颗星星摘下来就好了。那只要能够热忱服务,我们老祖宗教导我们,其实物美价廉。我们做任何的行业,是以服务为目的,那个行业的喜悦在哪里?不是你赚非常多的钱感到喜悦,那是一种欲望,最后它是无底洞。而是什么?在这个行业服务人的时候,我们真正帮助了人,我们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这个才是快乐所在!所以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我们为什么现在各行各业没有快乐,因为我们的目的已经错了。
比方说我们在学校教书,我们的快乐是什么?孩子的成长就是我们的快乐,而且是一辈子的欣慰。假如我们当老师的是为了那薪水,为了去补习赚更多的钱,那我相信终究没有教书的真正快乐。人生要真正找到真实快乐才行,不然会愈活愈空虚,愈活愈无奈了。包含当医生的人,他的目的是什么?救死扶伤。他会觉得救回一条命,他全家的人免于恐惧,免于哀伤,能真正有一个中流砥柱,来维系这个家庭的幸福,都觉得这一生能救这样一个人,这一生就很有价值很值得了,这是当医生的人的快乐。假如现在医院变成每一年的营业额要有十亿、二十亿、三十亿,医生会真正快乐吗?我相信医生可能最后会变成迷惘:我当医生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所以,我们感觉到,没有遇到经典确实很多人生的道理会想不通。那刚刚我们提到习主席带头勤俭,师长老人家连过年都是响应四菜一汤。而我们了解到习主席这样的带头,请问大家,一天帮我们祖国省了多少老百姓的血汗钱?所以我们很欣慰,整个祖国大陆文化的复兴有习主席来带头,这是整个民族要兴旺的征兆。包含习主席巡视的时候,都不愿意打扰老百姓,都是非常低调。在这么细微的地方,都念念为老百姓着想。所以,马来西亚很有希望,我们中国很有希望,而且我也在所有的长辈朋友们的身上看到希望。因为刚过完年,今天是我们第一天上《朱子治家格言》的课程。这么多人一起来参与,代表在坐的所有的长辈朋友,你们一定都能以身作则来带动家庭,带动你们的小区,带动你们所在的单位,来深入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文化,因为你们都是师长的好弟子。师长有一句名言: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从自身,从自己的心地做起)、从我家做起、从我小区做起、从我单位做起、从吉隆坡做起、从雪兰莪做起、从自己的乡镇做起。这一次我们还来了不少我们云南的同胞们。师长老人家很欣慰,整个云南文化的复兴是我们中国的火车头。还有北京,我们首善之区,北京。来,我们掌声欢迎所有的同胞。
从刚刚这一位朋友的回答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非常有使命感,他为善不落人后。况且他是北京人,住在北京首善之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所以他忍不住就喊出来了,我们能体会,他很有志气的。
种种好的开始,我们还要把它保持,所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始还要加上恒心才能够保持它,所以勤劳不只是一时间很积极,他还要能长久甚至于保持一辈子。古圣先贤也有一句提醒我们的话,「发心容易,恒心难」。所以人这一份志气,这一份好学,不只要保持,还要不断提升,每天提升,要有这种期许。当然今天我们第一天第一堂课一起学习《朱子治家格言》。
我们学习这一部经典,首先「学贵立志」。立定志向,这个志向变成我们学习的动力,立什么「志」?首先这个「治家」,就是真正能把自己的家道承传下去,这个是对得起自己的祖先。「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分,没有做是有罪过,要尽自己的本分,所以期许整个家族的家道从我们身上振兴起来。除了为自己的家族立这个志向,我们也为民族立这个志向,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从我自身做榜样开始,从我家庭做榜样开始。为什么做榜样这么重要?因为学习圣教,必须「信解行证」。他相信了,他深入去理解这些经典的教诲,理解以后他依教奉行去做。最后这个「证」就是他有感悟。他提升了他的境界智慧,以至于他契入了圣贤的境界,这个都是证。「信」排在第一位,他不相信怎么会学呢?所以这个时代信心是最重要的,假如他觉得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已经是过时的东西了,他不相信他就不可能去深入。
师长在昨天接受访谈,访谈的主题就是,古老的智能能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么吗?这一个疑惑假如没有解决掉,那他就不可能去深入。所以师长昨天有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重点,就是古人的心比我们清净,清净他才能生智慧,他看事才能看得深,才能看得远。那我们现在心假如不清净,欲望又很多,烦恼又很多,那就想的很短浅。欲望一膨胀,「欲令智迷,利令智昏」,他就看不远了。所以我们冷静看看,古人比较清净,还是我们比较清净?古人。你们说的,我没有逼你们。
你看诸葛孔明先生,开头就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假如我们的下一代欲望很强,他怎么会有高远的志向?你看现在欲望很强,光玩计算机三天不睡觉都有,他怎么会有志气?他只想着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已,他毫无志气。所以要清净要寡欲才有高远的志向。他心都静不下来,怎么可能考虑得深远?而我们冷静来分析种种现在的社会情况,浮躁不能宁静,看事情看得就会比较表面,看不到根本,看不到深处。像《大学》讲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行是根本,钱财是枝末。那我们冷静想一想,现在很多国家把德行教育摆第一位还是把经济摆在第一位?那不是国家的方向把枝末摆前面了吗?那他所思所想是知识,不是智能哦。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现在人都觉得经济非常重要。而一个曾经得过诺贝尔奖的经济学专家讲了一句话,「企业唯一目的,赚取利润」,这句话在大学的教科书里已经传了一、二百年了,请问这是知识还是智能?对啊,智慧是经过千年的印证不变的真理才叫智慧。我们现在很多教科书里的书都是近代人讲的,很可能是讲错了。所以经济学专家很多,可是全球的经济危机有多大?我们世世代代的祖先都教导我们怎么用钱?量入为出,这个是智慧。可是大家想一想,现在这个时代怎么教人用钱?先刷再说,而且还不是刷一张。大家到大学校园里面去看,大学生皮包一拿出来,啪啪啪啪,可能平均我看三张跑不掉。你说他有没有用信用卡的知识?有。他还会算那个利率多少还去比较,有没有知识?我还算不清楚呢,他很清楚。你看他的聪明都用在哪?用在不要刷爆了。迟早会刷爆了,哪会不刷爆。因为他没有从心地下功夫,他的节制力,他的定力没有提升,迟早出状况了。
这样子在教孩子,下一代怎么不会乱花钱呢?所以您看下一代很多贵族都产生了,「月光女神」,每个月都花光光。告诉大家,「月光女神」读书都读一二十年,她有没有知识?但她不一定有智慧。欲望愈来愈增长,智能整个被盖住了,欲令智迷。所以看到现在的社会现象,再想起古人讲的这些话,包含《朱子治家格言》。我们今天深入去看,不得不佩服老祖先,也不得不感恩老祖先的慈悲,把这么好的东西,代代相传留给我们。
好,那我们立了志向,为家族、为民族,乃至于身为中华儿女,要胸怀天下。没有胸怀天下的人,不像中华儿女哦。你们好像不大认同我的话。我们学圣教说重实质不重形式,是吧。请问大家,中华儿女的实质,是黄皮肤是实质,还是他的心跟老祖先的心相应是实质?不是只有皮肤的颜色,也不是只有流的血吧?而是思想观念跟老祖先相应。我们思想观念都跟老祖先相违背,那是败家子,那不是中华儿女了。
而我们看老祖先在《大学》在经典里面都讲到,人要为天下着想。《大学》里讲,「古知欲明明德于天下者」。那就是考虑事情都要以天下的利益来考虑。现在为什么整个地球破坏成这样,因为人的念头里面都是先想自己,他没有想别人,他也没有想后代。所以我们冷静想一想,后代有没有好的环境可以生活现在都打个大问号。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就想留好的智慧,好的生活环境给后代,怎么到我们这代变成我们把环境破坏成这样?我们假如继续这样下去,不止不是中华儿女,连当别人的爸爸妈妈长辈的资格都不够了。要为后代着想,才是算当长辈的一个应有的心境,不能享有长辈之名,没有尽我们长辈的实质。
那我们立了这个志,接着我们学习的态度很重要。我们中华文化是内学,内学就是向内,向自己的内心下功夫,不是向外去要求别人、去指责别人,所以我们一开始有这样的观念跟态度很重要。不然假如我们没有这个态度,我们光是读经心都定不下来。比方说,我们今天读这一篇经典,说,「黎明即起」,对啊,我那个媳妇就起得很晚;「洒扫庭除」,我儿子从来不扫地;「要内外整洁」,我女儿那个房间很乱。你看他念这篇下来,那个脑筋很多镜头,都是向外在要求别人了。那这样子继续学下去,走回家里去全家人都把门关起来,说那个警察又来了。所以先向内求。我们道家《太上感应篇》也教诲我们:「正己化人」。自己真正做的好,自然感化身边的人,不是去要求的,其实我们只要有要求别人的念头,我们心地当中控制别人的欲望那个贪求的念头就没有办法减低,没有办法放下,它是非常细微的。所以这个内学心地功夫,「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那个是很细的东西,你不真正去非常真实的去关照自己的念头很可能都发现不了,甚至自我欺骗。人家说你好像有点动怒了,「我哪有?我哪有?」那就没办法了,人家提醒了都不承认的时候,那人家也不敢再提醒我们了。
所以首先这个内学的心态,在经典里面也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假如这个态度没有建立起来,我们学圣教愈学烦恼愈多,因为要求别人,别人不听我们的话,我们求不得的痛苦就来了。再来不止自己痛苦,身边的人全部痛苦,压力都很大。所以说圣教应该是让人如沐春风不应该是让人家压力很大。假如我们身边的人压力愈来愈大,那就是学错了,我们自己学错了。应该是学到自己的家人,「我这个先生学了传统文化以后,对我很好很体贴」,到处去帮圣教宣传。这样您就是给圣贤脸上贴金了,你就为人表演得很好了,做得很好了。
再来,我们学习圣教「学贵力行」。学一句就要做一句,要有这个态度。假如没有这个态度,那每一句经句它还是知识,我们只是读过它了,只是把它背起来,没有办法知行合一,自己受用不了。不止自己受用不了还会增长傲慢心,《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读了这些有时候还可以讲讲别人,甚至于人家在读的时候我们会说「我也会,我背给你听」,还在那里表演给人家看,在炫耀,那个是傲慢。就生怕别人不知道我们背了不少书,那这个「长浮华」就不知不觉了。
所以师长老人家常常提到,说李炳南老师说的不能玩弄圣教,不能消遣圣教。什么是消遣?拿来读诵让人家觉得我们挺有涵养,但是一句也没有实实在在去做它,这就变成玩弄消遣,真不得受用。所以我们今天形成一个态度,学一句我们马上做,好不好?好。来打勾勾,我们互相提醒。摄像机有拍到大家,「凡出言,信为先」。你们已经入了贼船,哦,不是,你们已经上了圣贤的大舟了,迈向幸福圆满的人生大道!
所以,比方说我们今天第一句话就是黎明即起明天就要早起!有没有人说,「完了,我刚刚不应该说好,让我缓冲几天。」
当然大家不要有压力,因为学习圣教,别人不可能常常跟在我们旁边提醒我们,最重要还是自我提醒。圣教在学习当中特别强调「务本」,君子要务本。今天我们学的是家训,要治家,「本」是什么?「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根本我们找到了,就好像你在栽培植物,一定是在根上施肥浇水,你把水都倒在树叶上了,还是把树叶泡在水里面,没用啊!抓到这个「本」修身!所以今天我们是家长,我们要教育孩子根本是什么?自我教育是根本。假如我们当领导、当父母、当老师,我们不能自我教育就不可能去教育下属,教育孩子跟学生。所以这个观念,老祖先教我们要「务本」,教我们要先从自身,这个非常重要。
我们先看经题是:
【朱子治家格言。】
这个『朱子』是明末清初的朱伯庐先生,他又名朱用纯,字致一。朱伯庐先生他又名用纯,字致一。他的父亲学问很好后来当官,在明朝末年抵御清兵的入侵的时候不幸去世了。所以朱伯庐先生虽然学问非常好,他很有气节,不愿意去事奉异族,尤其他的父亲又因为清兵入关战死了,所以他终身隐居当处士。就是读书人有两个出入:一个是当官出仕,当父母官把圣贤的教诲完全用在治理老百姓上,当好的父母官;另外,因缘没有成熟他当处士,当隐士,我们一般会觉得当隐士了,是不是没有利益国家社会呢?其实这一些处士,他们都非常有能力跟德行智慧,可是他们不愿意出来,他就给社会起了一个好的榜样是重气节。而且不跟人争名利,他有能力争他不去争。其实整个世界只要效法他们不争,这个社会就安定和平了。而且他们都会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然后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非常多优秀的学生,以后在家庭社会国家都做出非常大的贡献。而且我们看朱伯庐先生又留下了「四书讲议」,他对「四书」非常深入,我们研究四书的人都能藉由他一生契入的这些智慧得到很好的启发。包含这一篇《朱子治家格言》,那不知道利益了多少家庭跟百姓。我们今天才一起来学习,可是这里面好多经句我们几乎都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还有一句叫三姑六婆,你看这些经句我们都非常熟悉。那可见得他这么厚积薄发,潜下来深入经典,他对后世子孙的利益有多大!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他出来当官就觉得他贡献一定比较大,他不出来当官就贡献比较小,不能用这样去看。其实读书人进退之间都有它的因缘,我们不能在外表上看,要看他的存心,因为每个人的因缘不同,当然他表演出来的就不一样。
比方,汉朝末年的郑玄,他学问非常好。当时候汉朝已经内乱了,他没有明主可以侍奉,他深入五经,结果把古圣先贤五经、十三经这些教诲,他都把它批注的非常好,利益后世。当然在乱世当中,也有出来当官的,但是你不能看着他出来当官,「哼又是为了名闻利养,走狗。」你比方说他去侍奉其他的民族,你就说他是走狗,这个都不能看外向的。
比方耶律楚材,他是辽国人,但是他深入中华传统文化,去事奉元太祖成吉思汗。因为古人他会看时节因缘的,他知道宋朝的气数已尽,元朝立起来了,这不可改变。可是元朝立起来,元朝是蒙古人,他们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都是坐在马上,所以他们武艺高强。假如没有这些中华文化给他们提醒熏陶,可能要多杀多少生灵?多少百姓?所以耶律楚材就在这个时节因缘,他不为名、不为利辅佐元太祖,结果不断的劝他要戒杀,上天有好生之德。到底利益了多少百姓我们不谈,就光谈元朝派兵攻汴京(攻开封),攻了很久没攻下来。最后那个带兵的将领,气到已经决定入城以后一定把所有的军民全部杀掉,要屠城,都已经决定要这么做了。耶律楚材赶紧劝元太祖,最后下一道命令不可乱杀,救活多少人?一百四十七万人。所以这些读书人的进退,都给我们人生启示。
大家说怎么都是举战争的例子?包含我们现在没有战争,生活物质上也没有匮乏,但是精神生活的匮乏却是五千年来最严重的。人的思想观念偏颇了,人心没有依归了。现在正是文化复兴的大时代,我们都遇上了这个大时代。汤恩比教授又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句话大家听过没有?听过。大家听完有没有觉得自己的人生不一样?没有哦?所以听有用耳朵听,也有用心听,不一样。假如用心听这句话会振聋发聩,你会突然间觉得:啊,我终于明白了我为什么来投胎了。这句话你假如用心听能开悟。很多人这一生会觉得我到底来这个世间要干嘛的?难道就是吃饱睡睡饱吃,然后工作领薪水,然后就这样日复一日人生就过了。
我那天听一个长辈说,他的人生过了四十岁以后感觉好快。我听到这里脚都发凉,因为我今年刚好四十岁,我会想我是不是开始要坐云霄飞车了,一年两年三年一下子就过去了。所以古人很慈悲,示范给我们看,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精神时光,不要蹉跎。师长老人家也讲,人生短短数十年总要做有意义的事,不要空来人间一招。现在不只是空来人间一招,更严重的是我们的灵性快速堕落。请问大家,我们的德行是小学的时候德行好还是现在?小学的时候不闯红灯,现在?小学的时候「爸爸说、妈妈说。」现在呢?「我怎么说。」小学的时候单纯,现在呢?我是比较不单纯。所以想一想,人生,应该是不断提升智慧跟灵性,而不应该是灵性愈来愈堕落,这个路走错了。
所以刚刚我们提到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孔孟学说儒家,大乘佛法佛家,就是中华文化。就是说救这个世界要靠中华文化。请问中华文化在哪里?我好期待有一个人拍着胸脯说「在我这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懂老祖先的教诲,其他民族还不懂。然后现在这个世界唯一能救的法宝就是中华文化,然后我们又是中华儿女,我们不是就已经明白这一生来这个世间干什么了吗?
我看到你们的眼睛都发亮,已经明白这一生为什么会来投胎了,这叫「见义勇为」,这是对自己的同胞民族以至于对世间人应该尽的道义,总不能看着世界走向灭亡吧?所以要见义勇为,这也是孔夫子的教诲。(一位听众回应说:中华文化在我这里。)好,谢谢我们掌声感谢这一位同胞,他确实有这一份承担,也给我们做出示范来。当然该承担要承担,不承担就没有尽本分。所谓见死不救,见义不为就无勇也。是不是?是哦?我没强迫你们。对呀,见义不为无勇也,见死不救有罪过。所以,诸位朋友,你们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了,你们只能往前走。
事实上,人生真正的快乐在哪?孟子讲得太透彻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这样的人才有办法尝到人生真正的快乐。假如很多我们该做的事我们都不做它,继续追求名利,良心会不安的。其实很多的人,他可能权力很高,每天应酬很多,可是他没有把孩子教好,他没有把父母孝顺好,我相信夜阑人静,他的心会非常空虚的。所以人真正的快乐一定来自于良心,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无愧于自己,这是打从内心的喜悦。
我们走在这个大时代弘扬文化,我们可以选择出来做教学的工作、做护法的工作,我们可以选择在我们自己的单位行业做出榜样来。每个人的因缘都不一样。可是有没有人会选择自己厚积薄发,我读十年之后再出来,有可能。这个时候我们出来奉献,看到人家没出来,我们会不会说,「你看这些人都没有爱心,都没有责任心。」那不能自己出来了就用自己的角度去衡量别人。每个人他的因缘跟他存心跟选择都不一样的,我们礼敬每一个人,尊重他的选择。就好像出来当官的人,就不能说那个没出来当官的人一定是没有为百姓服务,他可能是著书立说利益后代子孙。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看法,其实我们对每个人礼敬尊重就对了。
包含我们自己现在已经出来做弘扬文化的工作,那也是一个因缘,也不代表我们比较高尚,也不代表我们学得比人家好,甚至于我们已经出来弘扬像我就比一般的人危险。为什么?盛名所累。出了名以后,「人怕出名猪怕肥」,很多人会给我们赞叹,坦白讲那个赞叹绝对都高过我们的程度太多太多了。像我九年多前刚好有个机缘去了海口,自己对经典的深入都远远不足,就刚好因缘成熟了就开始跟大家分享了。假如自己不警觉会迷失在赞叹当中,迷失在掌声当中。所以虽然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分享,但很可能自己本身也处于很危险的境地,更应该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可染着。
我刚好前几天跟一个同仁,他已经在一个地方从事教学的负责工作了。我就跟他交流到,我们学圣教目标是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可是假如没有时时这么观照自己,随时都会染着、贪着。比方今天我跟大家交流,我坐在台上,请问大家,台上会不会贪着?我们有一个同仁还说,说「可以在讲台上盖一个房子给我住,说我上台像条龙,下台像条虫。」其实这个话中我自己要很冷静了,在台上很欢喜,台下就不欢喜了,那是不是已经有得失心了?已经陶醉在这个讲台上的这种感受了,甚至于已经错估了自己的程度了。大家都这么赞叹我,我就以为自己很高了,其实理有顿悟,事还要渐修。比方说我自己脾气不好,要把这个脾气去掉那怎么是三天五天做得到的。要时时警觉,可能要三五年甚至于十年二十年下真功夫才能够去掉了。
所以我跟这个同仁在聊,我说人不警觉,吃东西就会对食物贪着。今天吃榴莲真好吃啊,明天没得吃就流口水了,那贪就来了;听好话听得欢喜,听别人一批评就难过了,那听也会染着;穿也会染着,今天穿名牌的,明天不穿名牌的就难过了;坐车子今天坐BMW的,明天换一台国产车坐起来就感觉「哎呀,还是昨天舒服了」。物质会染着,精神也会染着。像我们这么年轻出来分享传统文化,走到哪里都被人家照顾呢,连坐车车门都不是自己开,都别人开,突然有一天没人帮我们开了,还有点不舒服,完了。当那个不舒服起来说「今天怎么没有人开门」,自己堕落了。假如还没有看到又生气,今天怎么不尊重我,完了,。所以,人年轻出名very dangerous,是非常危险。所以随着这些经历跟体验,慢慢愈来愈懂什么叫「人怕出名猪怕肥」,所以有时候这些道理随着人生的体验,他会愈来愈深刻。
结果我们那么年轻,分享了这些课程,这也都是老祖宗教的,是师父教的,也不是我们契入的。可是很多人一听完就会把我们当很高看,给我们的赞叹,包含给我们的照顾,无微不至。三四十岁的人过的生活像被人家照顾的像皇帝,你说他会不会晕倒?会不会趴下来?逆境磨炼人,顺境淘汰人。尤其那个顺境淘汰的时候,人家一照顾,第一次照顾你诚惶诚恐,第十次呢?第三十次呢?从诚惶诚恐不知不觉变成理所当然就完了。所以人最危险的是被自己给卖了。
所以我在跟他交流到,我说很多时候这些长辈都照顾我们了,甚至于把我们的衣服都拿去洗,那硬抢过去我们心里确实是诚惶诚恐,可是抢一次抢两次没有高度警觉,算了算了给他洗,洗到最后你就完了。我们感恩李师公的慈悲!你看老人家的示范,到九十五岁都不愿给人家照顾,我不到四十岁给人家照顾难怪长不胖,福都花光了,福气都折掉了,怎么会有福报?所以我们看到弘扬文化的很多人愈长愈圆满,你看就我愈长愈瘦,所以不找到原因就是太折福了,要习劳,要自己来。所以你看第一句就提醒我,「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所以老祖宗慈悲,冥冥当中知道我很缺这些东西,赶快把自己给讲明白,来讲这部经典。那我跟这个同仁一交流,听说他隔天干活非常勤劳。跟他在一起的这些同仁说「他现在非常积极,协助很多工作。」他不简单,我只是讲而已,他马上就做了,我还要跟他学。
后来又跟他聊到,我说我们不小心执着、贪着会产生。比方说人家都叫我们老师,这两个字也会贪着。「我是老师」,那别人要教我们就很难了,我们就觉得我们就是要去指导别人了。可是我们那么年轻,学习传统文化的时间又那么短,就觉得自己是老师了,就执着在老师的这个名字上了。所以师长很慈悲,都教诲我们台上是学生台下是老师,我们给大众是做学习汇报,而经典里面也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有的人都是老师,只有我们是学生,这样才不会着在老师这个名相上。而且孟子也告诉我们,「人皆好为人师」,这个好为人师的傲慢它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会起现前。所以我们从事教育工作,人皆好为人师的习气比一般的人起得更快,甚至更严重。那我们已经着了,执着了贪着了,我们清净心不可能提升,我们也不可能进步。
《弟子规》又说「闻誉恐,闻过欣」,假如自己从事教学工作听别人劝又不能欢喜、感恩的接受,那自己连弟子的态度都没有做到,那继续当老师当然非常危险了。就已经不自知自己的程度,最后变成自己欺骗自己了。所以我跟他聊到虽然我们被称老师,但是我们的程度是连圣贤的学生的基础我们都还没有扎稳,这是客观的状况。那我跟他讲你身边的人提醒你一定要听,最亲近的人看我们看得最清楚。我们在大众面前,有时候因为有群众的眼光,我们最起码会比较警觉性,smile(笑容)也会比较多,微笑也会比较多。可能一下台走入房间,门一关,脸就臭起来了。台上台下不一样,这个是很危险的。
所以,别人劝一定要听。我讲到这里,刚好我是跟他们夫妻一起通话。他太太马上都接着说:没有啊,他都不听我的话。结果这一位老师说:我哪有?我哪有?我马上跟我们这个同仁说,刚刚跟你讲完,你考试马上没过关。我们不能住在老师上,你太太劝你你就是学生,她劝的对你就是学生,你马上就说「我哪有,我哪有」,你已经不能接受她的劝了,你讲《弟子规》已经讲了好几遍了,那这句「闻过欣」怎么没有马上能够提起来?所以这个「住」,不能住在我们的这个名相这个身分,因为这个身分是因缘。当爸爸是因缘,当老师是因缘,是藉由这个因缘真正尽我们的本分,真正提升我们的智慧跟德能。所以我们今天被叫爸爸,不代表我会做爸爸了。是孩子来了,这个因缘来成就我们真正要当好一个爸爸的角色,那有这么样态度了,时时要给孩子好榜样,那我当爸爸了,烟我不抽了,博我不赌了,那这个孩子的因缘不就在提升我们的德行吗?所以藉由因缘来「明明德」。真正让自己的智慧不断提升,进而才能够去利益家人,利益有缘的人,这叫「亲民」。我们人生的价值就很明显了,就是「明明德、亲民」,成就自己再利益他人,那成就自己利益他人能够做到圆满就是「止于至善」。
好,那朱伯庐先生,他的道德学问能够传几百年,这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可以效法。再来,『治家格言』,「治家」,怎么把家治理好从修身下手?从格物下手,从自己的德行开始。再来,具体下手处,格除欲望,格除习气。这个「格」在格物当中是格除格斗的意思,在这里又是另外一个意思。『格言』,这个「格」是指标准,是法式,就是大家效法的标准。其实就是亘古不变,做人做事的道理,这叫「格言」。那我们体会到治家的格言它是从放下习气格物下手。我们有这样的认知,我们学每一句都是先在心地当中下功夫,就不会变成去要求他人了。
我们看第一句说到: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其实这些经句,随着我们读诵的次数,都会感觉到古人每一句、每一个字意义都很深远,不可小看这一字一句。比方《弟子规》有一句话讲到,「父母责,须顺承」。「责」,责骂我们,责罚我们,须顺,这个「顺」是要顺从不能忤逆,哪怕父母的责罚有误会我们了,但是刚好父母在气头上,你不要解释不要反驳,很有可能让父母更生气。父母纵使误会我们,都要顺,讲我们对了我们要顺,古人是父母责罚对了,自己去拿棍子来给父母打。而且顺了以后还要什么?「承」。不能让父母白教训我们,教训以后要后不再造,把这个教诲要承传下来不能再忘了。不然骂我们一次又重复再犯,那不是在折我们父母的精神气力吗?所以这每一个字都是心法,
所以今天我们看『黎明即起』。「黎明」,早上,代表什么?从事相上看要早起,从心地上看他是生活有规律,他持戒。学圣教是内学,一定要守规矩因戒才能得定。大家想一想都晚睡晚起的人有没有定?你看他每一次闹钟三次五次叫不醒,然后他一起床就叮铃当啷东西都掉了,因为他很匆忙。所以这些生活规矩都属于戒,因戒才能得定,因定才能开慧。
所以学圣教首先要学规矩,规矩在哪?可以说每天一言一行都是规矩。所以从早起就是规矩,而且早起也是尽孝道。所以早起跟孝道有没有关系?有啊,「身有伤,贻亲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只要不早起的一定是晚睡的,晚睡一熬夜几天都缓不过来,怎么拿父母给的身体,几十年这样拉拔我们长大的身体拿来糟蹋挥霍,而且父母看在眼里担不担心?铁定担心,所以这个孝道都有亏了,这个德行的根就不具足了。而早起就是学道,要道法自然。天地有它的次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能跟自然跟老天作对,那这个没有办法修道了。
而人能够早起,那他一天就能多很多的时间出来,他的时间会宽裕,他的整个生活,整个一天的规画就不会很凌乱。而曾国藩先生也讲到,看一个家能不能兴盛,可以看三个事情:第一,看子孙睡到几点?第二个,看他子孙做不做家务?第三,看他的子孙读不读圣贤书?从这三点可以判断出来。曾国藩先生对家道能不能兴盛的判断,刚好从这句话当中就有提到,『洒扫庭除』,这个就是做家务勤奋了。
好,所以「黎明即起」,早起我们也是自爱,对自己健康有帮助。而早起的人他对自己每天都是有规律在规画,所以他安排事情也会比较稳妥,他的做事能力也会随着提升起来。所以从心地当中看圣贤的教诲,其实每个教悔都能启发他非常多的善根。我们从这里去体会,对圣教的信心,会非常的强,就不会怀疑,赶紧要去做。「洒扫庭除」是勤劳,一个人勤劳对他的心性有哪些影响呢?比方他很勤劳他会负责任;比方他很勤劳,他会体会别人的辛苦,他会感恩别人;比方他常常做事,他能设身处地别人的不容易。这个都是因为勤奋对他内心整个心灵的改变。
好,所以,我们每句对心性所启发的善根,我们在每句当中,再跟大家好好来交流。那今天时间到了,就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好,谢谢大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