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了凡四训》学习分享(第二十八集)
时间:2015-12-17 17:32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次
蔡礼旭老师 2011/9/5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07-045-028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我们《了凡四训》的课程,今天“积善之方”告一个段落,进入“谦德之效”。
“积善之方”上一次谈到行善的第九个纲领:敬重尊长。所以在家庭当中父母长辈,在团体当中领导、包含年长的同仁,我们都应该恭敬爱护。这一段教诲后面有讲到,“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其实每一个人每一天,他能够恭敬长者,就积了很多的阴德。但是假如忽略了这个重要的处事态度、做人分寸的话,那可能一天就折了很多的福报,所以切须谨慎自己的存心。
我们为人父母、为人长辈,都希望给下一代一个好的榜样,积多一些阴德来庇荫子孙,绝不愿意祸延子孙的,但是假如不明理,可能自己积了罪业都不知道。比方在很多生活的细节当中,这个“敬重尊长”很容易忽略掉。像我们现在手机很发达,发个短信给领导,“领导,我刚好今天表妹来了,下午带她出去走一走,所以下午不来了,给您说一声。”这个短信听起来好像没有错,但细细想想这个不叫请假,这个叫打招呼。自己已经决定的事情,然后给领导打个招呼,那没有尊重领导。他处在一个团体当中,他要安排事情,他要分配人力。你根本没有事先预告,突然…。他今天早上本来已经打算要安排哪一些工作,接到一封短信,“我表妹来了,下午我要请假,不来了,跟你说一声”。所以这个在心态当中,第一个我们没有能体恤领导者的立场;第二个在心态当中也不够恭敬。真的恭敬所流露出来的言语,应该是:“我表妹来了,不知道下午工作忙不忙?方不方便我请假?假如不行,我再做安排。”这样才是一种对领导者的尊重。假如好几个同仁都是先决定了才告诉领导,那我看这个领导一个头两个大,白头发会长得特别快,突发事件很多,难以应付。所以对待领导者,我们在言语态度当中都要注意,不失恭敬。
比方说,我们给领导提建议,确实也是为了领导好,也是为了团体好,这个心是可贵的,但是这个心要能保持。比方说提了意见,领导不是很采纳,那我们就情绪很大,甚至开始抱怨,抱怨给同事听、抱怨给亲朋好友听。这就跟我们为领导、为团体好的初心相违背了。不只违背了,那怨天尤人这个有损自己的福报。再来又讲给别人听,讲给亲朋好友听,这就言家丑了。结果是什么?造成其他的同仁对领导、对团体更对立,这一点好处都没有。所以人要理智、要很冷静,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对自己、对团体是利还是弊,不能意气用事,小不忍则乱大谋。
大家想一想以前的人忍耐的功夫比我们强很多,其实他们是从小锻炼。那是几百个人住在一起,哪有可能没有磕磕碰碰,没有摩擦矛盾?但是为什么还能处得融洽?能够忍耐、能够包容,能够柔软的去应对进退,能够不计较、不放心上,他就养成这样的修养,他就能时时以大局着想。人的成熟度、人的度量就这样锻炼出来。现在小家庭,父母做得有什么不如自己意,暴跳如雷。到团体当中就很难为大局想,很难体恤领导者的立场,所以确实人才从家庭教育出来的。从小养成这些恭敬,这些为大局着想的处事态度。所以掌握情绪的人才有成熟度。
今天给领导建议,他不能接受,那不能有情绪,这个时候怎么办?经典就是理智,经典怎么教我们?“贻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你说都要求我不要求他,真不公平。其实我们要了解上天是公平的,因为福田靠心耕,怎么会不公平?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你领导越不能理解你,你还能够一片忠心,这个功德无量无边。
我们看商朝比干,仁慈之人,那是圣人,他劝皇帝到最后他的心还被挖出来。我们相信这样的圣人,他一定有大福、厚福在后,升天享天福最起码。而看他的后代子孙,林氏就是比干的后代。我们成长过程当中,尤其我们福建人,有一句话叫成林半天下,你就了解林氏的后代有多兴盛。这证明什么?“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没有不绵远而昌盛者。”所以人世间没有吃亏的事,也没有占便宜的事情。真正遇到很大的境界考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自己的德能增长、福报增长、智慧增长,不吃亏。所以二十四孝之首舜王,我们所遇到的人生境缘,绝对没有他这么困难,父母不能接纳他,还要陷害他,他完全反省自己,像个婴孩一样的在那里流眼泪。我们想一想就像一两岁的孩子,好像犯错误了,很想去抱妈妈,妈妈不让他抱,他在那里孺慕之情,心里不装父母一点不是;甚至父母越打他,他抱得越紧。这样的赤子之心保持终身,最后还是感动了他的父母。所以这些圣王、这些圣人他行忠、行孝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所以能时时守住自己这一颗善心、真心的人必有大受用,必有后福,一点都不吃亏。人明白这一点,心就平了,境缘就无好丑,逆来顺受,都能欢喜面对。
给领导反映好的建议不能接受,坦白讲很正常。大家想一想,历朝历代几千年的历史,大家算一算几个唐太宗?再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别人劝我们,我们一次就听了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也没有不二过,我们也没有人家劝一次就听,怎么就变成要求领导、要求身边的人就要一次就听?所以往往我们很多烦恼过不去,往往在自己的心态上跟传统文化背离了,跟理智背离了,顺着自己的习性才会卡住。
传统文化常讲,“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我们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别人要包容宽恕。领导一次不能接受很正常,“谏不入,悦复谏”。其实都是自己受益,“悦复谏”这个“复”里面培养出我们的耐心;这个“悦”看领导心情比较好了再劝,培养我们敏锐的观察力。这不吃亏,都是自己福报跟德能的提升。紧接着我们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现在这个时代,人念念为对方想不容易。我们想一想,假如你这一辈子遇到的人当中,有一个人念念都是为你着想,我相信你有一天真正明白了,你会非常感动,也会非常珍惜他。因为人的心都是肉长的,他是有感觉的,他一时间的不理解,那很正常,等到他理解了,他会非常感动,他会珍惜这一段难得的因缘。所以俗话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个领导我们建议了,好的建议,建议完了也要放下,自己心里不要有挂碍。建议是我的本分,决策是领导的本分。假如决策不顺我的意思,我很生气了,我们也抢了他的职权。“君子思不出其位”,我的本分尽好了,我心安理得。假如领导没照我建议的去做,我就很生气,那变成我们的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甚至于变成对立了。跟领导对立起来了,怎么看他都不顺眼。所以这一些本分、道理都要想清楚,想不清楚一个念头错了可能自己那一两个月心情就很不好,很可能是自己障碍自己,自讨苦吃的都有可能。所以理得心安,人世间怎么可能每一件事情,事事都如意,都顺我们的意,不可能的。但是如何在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当中又能够理得心安,就是很明白自己的本分跟处事的分寸。尽本分就放下,别挂碍了。那刚刚跟大家交流的是为人臣的心态。
坦白讲,不只下属要尊重领导,领导也要尊重下属。很多学传统文化的人,有时候心里有点不平衡。比方,这个怎么都要求我们女人,不要求男人?怎么都要求我们下属,不要求领导?怎么都要求弟弟,不要求哥哥?怎么都要求儿子,不要求父母?其实经教是圆融的,对每一个都有要求的。而且学习的心态应该都看到要求自己,正已而不求于人,不能去要求别人。不然一要求别人,自己又做得不好,反而被人家怨,被人家不满。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应该都是要求自己做好,别人自然而然佩服、感动、效法。道家也说“正已化人”,那个化是自然的感化,不是控制的,不是苛求的。
我们看《德育课本》里面有提到,女子要求四德:妇德、妇功、妇言、妇容。男子要求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所以对男子要求也是很多的。包含君臣的关系,假如现在领导人真正效法古圣先王,当领导的比臣子的要求更多。我们看历史当中一个皇帝一个天子,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一句话都不可以乱讲,全部把它记录下来,多严格。再来,皇帝三、四点就要早朝,每天如此,起那么早就要为天下苍生服务了。还不只他,他的小孩子全部要起床读书。所以为君难,不容易的。所以上行下效,其实这一句话也是表现出对领导者的要求是更严格的,包含我们学“君道”:“汤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所以领导者都要有这些态度,他才能够真正对于他负责的事情战战兢兢、谨慎的去把它办圆满,不会乱行使权力,不会用他的习气去办事情。
在这个时代我们去要求、指责他人,实实在在讲是我们不够厚道,太苛刻,为什么?“先人不善,不识道德。”这几代人传统文化学得都不足了,甚至没学过。没学过我们还苛求他,我们就不厚道了。怎么连这个都不懂?他说我爸没有教我,你说找你爸去。结果他爸说,我爸也没有教。好,找你爷爷去。他爷爷说,那我也没有学过,那好找你曾祖父去。我们一群人站在坟墓前面,那还要继续理论吗?所以这个时代闻圣教的人是有福报的人,也是有责任的人,珍惜这个福报去造福更多身边的人,让他们闻圣教,让我们整个民族因为没有学圣教的这些种种家庭社会的悲哀从我们止住,不要再继续恶化,不要再让老祖先流眼泪,赶紧把他们的教诲当至宝一样的来爱惜、来深入,就对了。
孟子说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领导者应该敬重底下的人。在《中庸》里面就讲到,治理天下国家有九个重要纲领,其中我们看到“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你看整个做法里都是爱,都是恭敬,都是爱敬存心。当下属给我们提建议,对不对还暂且不论,他那一份爱护自己、爱护团体的心,那个就非常珍贵,首先要肯定他的忠心。俗话讲“士为知已者死”,你能够体谅他的忠心,那这个忠臣就交心了,就一体了,就一心为团体、为国家社会谋福了。第一个要肯定他的忠心。再来,下属提建议决定是大好事。首先他提得不对,我没犯错,团体没损失,感谢他;第二他提的意见对,我的想法也没有错,两个人合起来,几个人合起来集思广益不做得更圆满?没有坏处!对一个领导者自身又养成广纳雅言的修养。一个团体一个朝代要兴盛决定有一个气象,有一个征兆,就是一个领导人谦虚受谏,决定是兴旺的征兆;领导人不能接受劝谏,决定是衰败的征兆。这在历代的例子中决定代代都是如此,《群书治要》里面讲,“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商汤武王为什么兴盛?他底下的臣子为了国家谋福祉,可以正直的把问题提出来,商汤也都能包容,也不会觉得他们不给他面子,所以昌盛了。桀纣,夏桀、商纣,夏朝跟商朝末代的天子,唯唯而王,底下人不敢讲,讲的人都被他杀了,所以最后就是亡国的命运。
所以下属劝都是好的。劝对了我们不犯错,角度对了我们也没错,大家集思广益。再来,他真的看法错误,也是好事,因为他提出来我们才知道他考虑哪一些是需要给他提醒、引导,那不就借这个事情你就在栽培自己的下属。其实一个领导人他最大的价值在哪里?不在他做了很多事,这个表相而已,在他在这个位置当中培养出了几个像他这样的人才,这是对团体长远的贡献。所以俗话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当父母的人他这一生社会地位功业挺辉煌,结果下一代没教好,败家了,他的成就不止等于零,还可能是负数,把几代家族留下来的全败掉都有可能,那他几十年来的那个身份、地位很可能还变成人家的笑话。所以家庭跟团体最重要的一件事,培养下一代,培养接班人。不然我们国家记录了我们做了很多事,结果你一个宰相位下面没有人可以做宰相,国家败了,那你五年十年前那些功业有什么意义?所以古人看事情不是看眼前而已,看得很深远。所以借由这些下属直接提起来,你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才性,看到一个人的忠心,看到一个人的思维不足的地方,就拉拔他。所以我们看看这几个分析的角度,下属提意见哪有坏处,全部都是好处。
下属提意见,领导者的回应就是修养。他提意见,好好好,提得好,我回去好好想一想、看一看。讲完石沉大海没什么反应,变应付。他每天在那里盼啦盼啦,最后他可能对我们都产生了怀疑,说要回应给我通通没反应。本身我们就变成了怠慢了这件事、怠慢了下属。所以领导人的恭敬心也很关键,你一尊重他,有所回应,他一受尊重他会更加积极的来尽他的本分,你把他的士气都带起来。提了意见你要回应,回应的时候好的部分肯定,他偏颇的部分赶紧引导他,给他作一个说明。而且现在这个时代处处也都要互相提醒,比方说也给下属讲,你的意见很好,但是现在还有其他的角度要考虑,请你尊重我的职权、我的决定,互相提醒一下。不能领导下了决定,不合他意了,他又不欢喜。所以这个敬重尊长都要落到生活当中的每一件事,包含每一个自己的起心动念上。
接着我们看积善的第十个纲领:
【何谓爱惜物命。】
这个“爱惜物命”,我们就了解到一个人的福由心耕,爱惜物命就包含了悲田,也包含敬田。福田大分三个,爱就是慈悲,悲田;惜他珍惜了,他不会糟蹋了,这个也是恭敬,对一切人事物的恭敬,尤其对物品节俭、不糟蹋,这个也是敬田;其实也是有恩田,因为他很珍惜,那个就是一个知恩报恩,就好像父母兄弟姐妹送我们的东西,我们非常感念这个恩德,所以爱惜物命就是跟整个福田非常相应的一个处事态度。
接着经文讲: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唯此恻隐之心而已。】
人与所有生灵、动物比较差异的地方,就是人比较突出的德行,而能并列为天地人三才的关键就在于恻隐之心而已。我们常说“上天有好生之德”,而人效法才能并列三才。所以人修其仁道,合于天心,合于天道,就能契入天人合一的圣贤境界。从哪里下手?就是从爱惜物命、培养恻隐之心。所以接着经文讲:
【求仁者求此。】
真的这一生要契入仁爱大道的读书人,就是时时提升恻隐之心,保持恻隐之心。
【积德者积此。】
很努力积功累德的人也是在这里下功夫了。接着具体经文当中讲到:
【《周礼》。孟春之月。牺牲勿用牝。】
在《十三经》当中谈礼的部分有三经,《周礼》、《仪礼》还有《礼记》,《周礼》是全世界最完备、最有智慧的宪法。我们整个几千年的文明,每一个朝代的宪法、国家的大法,都是依照《周礼》的原理原则设计的。里面讲到孟春之月,孟春是阴历正月,叫孟春,像兄弟排位置大哥用孟字,孟仲叔这个是,或者孟孙、叔孙、季孙,都是以辈分来排的。孟叔季这个就是先后的辈分,孟是排第一,所以阴历正月。正月的祭祀,牺牲这个就是指祭品,勿用牝。祭祀的时候不用雌性的牲畜,这个牝就是指雌性。为什么呢?因为雌性的家畜可能有怀孕,所以就是怜悯它可能怀孕了,一个雌性的母亲怀孕,它可能里面还有三个生命、五个生命都说不定,这个也是一种恻隐之心。再来:
【孟子谓。君子远疱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
在孟子的教诲当中有说到,“君子远疱厨”,远是远离,疱厨是厨房,厨房难免有煮肉。事实上在古代的家庭当中,一年差不多吃肉可能三次两次这样的次数而已,春节呀、还是什么中秋这些大的节庆,一般是吃不到肉的,那不像我们现在餐餐都有很多肉食可以吃。孟子这一段话讲到,这个君子不忍心听到、看到杀生的情况。这些教诲“所以全吾恻隐之心”,就保全自己恻隐之心。
我是曾经在山区服务,有一天学校有一只黑猪,刚好要宰来杀。那黑猪可能都有感觉,还没有杀它以前就有嚎哭了。我刚好在学校教书,那一天听了那个声音,整天都很难过。所以看到孟子这一段话真的是有感觉,“君子远庖厨,全吾恻隐之心”。
接着经文讲:
【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
前辈们提醒我们这些后辈,在这些情况之下能够不去吃肉,这都是全自己恻隐之心的方法。那四不食呢?第一:
【谓。闻杀不食。】
听到它被杀的声音不忍心吃。它是四不食,这个比佛门吃三净肉多了一条,多了哪一条呢?
【自养者不食。】
自己把它养大的不吃,这个我非常有感受。我小时喜欢养鸽子,那鸽子母亲生了小鸽子,刚生出来羽毛没有,赤裸裸,看它慢慢慢慢羽毛丰满了,学飞了。我这小主人陪他练飞呀,有的灵性很高,它飞飞飞飞还停到你的肩膀上,跟你很亲。那时候我还是念小学二、三年级这种年纪,自己把它就这样拉拔长大的,结果家里老人说要进补,就看上我养的鸽子。家里老人要,我们也不敢说不,就真的炖补了。坦白讲以前也不懂,假如是现在可以沟通,这些营养植物比它还要丰富,何必一定要杀害这些生命呢?结果炖了补,就问我吃一点吧?真吃不下去呀。都用爱心把它们养大的,怎么可能还忍心吃它们呢?所以这个自养者不食。
【见杀不食。】
杀的时候你看到,不忍心吃。这个我一讲到这里就想到小时候,看到杀鸡,真的不忍心再吃。所以曾经也跟大众分享我们是“将加人,先问已”,将加物,先问已呀。那我们不愿意人家杀我们,我们也不应该去杀人;我们不愿意人家伤害我们的生命,我们也不应该去伤害动物的生命。哪有说动物生下来就是要给人家吃,经典里没有这句话,那是人慢慢慢慢尊大了,他比较强了。假如我们今天遇到熊,那它比你有力气,那你给不给它吃?那个时候熊说,你就是生下来就是要给我吃的。你受不受得了?我相信你一定受不了的。同样的每一生命内心也在呐喊,哪儿有说我天生就是给你吃的呢?你想一想人现在有方法制服动物,所以你吃它,有没有哪一天人被外星人制服了,你给不给他?你给不给它吃?是啊!人要小心哦,因果报应。你怎么样去伤害生命,“出乎尔者,反乎尔者”,有可能你那个恶念最后还是回到自己身上,这是大自然的定律。
所以爱护生命的人,就是爱护自己,为什么?长养你的慈悲心呀,你的德行、你的福报都在增长。你今天杀害生命了,福报跟德行都在下降。所以真的爱生命就是爱自己,这个宇宙就像一个圆一样,你好的意念出去、好的言行出去,最后得利益的还是自己。
所以世间为什么这么多的战争?战争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就是杀生啦!这个理在佛门讲的彻底,没有把这些根本原因找到,所有这些恶的结果很难改善的,所以佛门说,“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为什么这么多战争?因为每一天杀害生命太多,这些生命都有灵性,它会记怨,等因缘成熟了它要报复。所以这些道理都明白的人,他广结善缘,不只对人广结善缘,对生命广结善缘。所以民国初年李叔同先生他出家之后法号上弘下一法师,弘一大师,他让他的学生丰子恺画了《护生画集》,那都是很可贵的教化。
所以我们看到四不食,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再来:
【专为我杀者不食。】
这个生命就因为要给我吃才杀它,那尽量避免。我们不只不愿意、禁止去杀生,我们更积极的放生。在历史当中就有记载,汉朝杨保他有一天遇到一只鸟受伤了,很严重,他非常有爱心把它照顾好,把它救活了,后来飞走了。之后他做梦,梦到这个鸟衔了四个非常洁白的玉环,在他的梦中送给他,洁白代表清廉。所以杨保的孩子,子孙四代都是清官,而且都做到皇帝的老师,已经是人臣当中最显贵的,四代三公。他的后代杨震、杨炳、杨赐、杨彪,四代三公,跟什么有关?跟他祖上爱惜物命、放生有关。所以人要明白,爱护生命对后世的福报这么大,谁不愿意做呢?
包含晋朝,在《晋书》第八十一卷里面讲到,有一个将军叫毛保,他的部属在武汉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只白龟,白色的乌龟很少见,才四五寸大而已,很小。在被贩卖,可能就要被屠杀了,他不忍心,把它买来放生。后来他这个军队遇到一次战役,六千人都溺死,被逼到都陷到水里去,六千个人溺死了。结果他这个部属逃过一劫,因为在水中突然被一只乌龟救了,是白龟,而且是五六尺大,多年以后这只白龟长大了来报恩。有时候我们看到这个历史非常惊讶,惊讶在哪儿呢?天地这么大,这只白龟有装导航系统吗?它怎么能找到呢?怎么能感受到救他的人有生命危险?所以古圣先贤契入了一个真相,“众生与我皆一体”,不然讲不通。一体是什么?就像这个身体,你头痛全身都知道,哪有说头痛只有头部知道,底下通通不知道,不是这样的;甚至于你一根头发拉,你全身都痛。一根头发多小,为什么全身感觉到?一体!所以念念想报恩,万物又是一体,它当然有感应。
不只善有感应,恶也有感应。大陆前不久发生一件事,有一个人建议他的朋友去吃老鹰的小孩的肉,说可以治病。现在人乱建议。结果真的把老鹰的孩子杀害,那一只老鹰一定是肝肠寸断,自己的孩子失去了,就要报仇,不只抓那个吃的人,那个建议的人也被抓的这个头部都破皮了,那太恨了,一抓都把他的肉给抓起来了。结果那个出主意的人自己讲,我出主意的时候老鹰怎么会知道?可是他为什么这么恨我,这么一直要攻击我?还是有感应呀!所以人这个意念、一言一行都有磁场、都有波动,一发出去,宇宙都收到了,所以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不能骗得了谁的。
所以人不杀害生命,念念仁慈存心,随缘尽力去爱护生命,千祥云积,这样的人哪怕人生本来有灾祸,都能像毛保这个下属,逢凶化吉。
我自己有一个经验,我第一次放生,当时候整个头皮发麻,我还问旁边一起去的朋友,你的头会不会麻?他莫名其妙哪有头会麻,我问了好几个他们都莫明其妙,我就想到是不是今天太阳太大了。后来随着深入传统文化的经典才知道,这是祖先这些圣贤人在护佑我、在提醒我。他知道我本来就是短命,放生是无畏布施才能得健康长寿。因为我是海边的人,我们闽南话,靠海得吃海,我爷爷捕鱼全乡第一名,为了谋生没办法。那时候还没有学《了凡四训》不知道,不然本来有这么大一福报,不捕鱼还是能够有这样的财富。所以我们就看到“无有正法,何以经世出世”,你连经营事业都不懂,要取舍行业。确实我爷爷也是很勤奋,也是很爱护我们子孙,到我这一辈全部都是大学毕业,还出了两个博士,我们是很感念爷爷。但是毕竟捕鱼第一名,那捕起来的鱼可能用算盘都不好算,而我又是长孙,长曾孙啦,那承担整个家庭这一个所做的罪业,我当然要多承担一点,坦白讲我是短命呀。所以上天慈悲、祖宗圣贤保佑我,就提醒我,这个孩子早就该干这个事情了,怎么现在才干呢?所以后来明白了,那就开始不能吃众生肉,紧接着有机缘又随缘去放生就对了。所以虽然现在身体比较苗条一点,但是精神状况比十年前的时候还稳定,我十年前那时候开车都会开到睡着,真的是险象环生。
接着经文讲到:
【学者未能断肉。】
还不能马上把这个饮食习惯去除。
【且当从此戒之。】
先从四不食开始。古人很厚道、很柔软,不强迫人,让人循序渐进来调整。
【渐渐增进。】
这个恻隐之心不断能提起来,当然具体来讲这个肉越吃越少,本来是三道两道一道,偶尔吃吃,这个慢慢慢慢“渐渐增进”。
【慈心愈长。】
其实想一想为什么要吃肉?为了健康,那应该更不要吃肉了,尤其现在肉食里面荷尔蒙、抗生素这些化学物质更多,更对健康更没有益处。所以:
【不特杀生当戒。】
不只这个伤害生命来吃它的肉,应该要慢慢戒除减少。
【蠢动含灵。皆为物命。】
这个蠢动含灵就一般这些蜎飞蠕动的昆虫、小生命,它们都是有灵知的,都有感觉。所以俗话讲蚂蚁都珍惜生命,它那么小,它还是贪生怕死,很爱惜它的命的。所以“皆为物命”,都是一条命啊!
在历史当中,有一个人他做酒,常常这个苍蝇不小心飞进来,很可能就溺死了,他很有耐性把这个苍蝇救出来。突然有一天被人家陷害判死刑,结果官员每一次要写最后的判决,一堆苍蝇就飞过来,他没有办法写,好几次要写都写不了。古代的官员都读圣贤书,他就觉得其中必有缘故,他就重审,最后就还这个人清白。爱护苍蝇,最后救了自己一条命。所以这个确实行善真的能逢凶化吉。经文再提到:
【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
人每一天要穿衣、要吃饭来维持他的生命,穿衣假如是丝织品,必须要拿蚕的茧来做衣服。可是要拿蚕茧那就必须要用热水,让这个蛹就死在里面,才取这个丝。那做一件衣服就不知道伤及多少蛹的生命。所以仁慈之人不忍心穿丝织品的衣服,不忍心穿动物皮跟毛的衣服。我们有时候看朋友穿来给我们,有的用烷熊的毛,用狐狸这一些动物的毛,那整个制造过程很残忍,看了很难过。其实有麻有棉花,还有现代科技很发达,这一些衣服的做法都不会伤及生命,又能保暖,又能长养我们的恻隐之心,何乐而不为呢?
接着,每天要吃呀,食物怎么来呢?“锄地杀虫”,在整个种植过程当中,锄地很容易伤害土里面的生命。那这个呢,其实生命有灵知,事前用真诚心跟它们沟通,应该是有感应的。还有一些仁慈的人,他们用比较大的塑胶框来种菜、种食物,就是尽量减少伤害生命,都很难得的慈悲心。所以“念衣食之由来”,衣食的整个生产制作“皆杀彼以自活”,杀害了它们的生命来养活自己,更要珍惜这些得来不易的食物。“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暴殄就是糟蹋食物,糟蹋这些物质,因为这一些物质、食物的生产,都可能伤及这么多生命,你不珍惜这些食物,还把它糟蹋了,这样的罪过跟杀生同等。接着经文又讲:
【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接着又论述到,我们每一天,不小心我们的手可能误伤了生命,我们的脚可能误踩了生命,一天当中不小心伤及的生灵不知其几,就是说不少了。比方我们吃完的这些碗盘来不及洗,可能有甜的了,吸引很多的蚂蚁过来,结果几十只蚂蚁泡在水里淹死了,这不是有心的,这误伤的,所以很多生活的好习惯养成了,才不会误伤了生命。
道家说,“昆虫草木犹不可伤。举步常看虫蚁,禁火莫烧生灵。”走路小心不要误伤了生命。我们想一想小孩从小就举步常看虫蚁,我相信这个孩子一定长得白白胖胖,有福报,念念存仁慈心,怎么会没有福报?所以现在的父母就担心孩子以后没工作,没有前途、没有财富,那个叫杞人忧天,干着急。福报是修来的。从哪里修?从心地修,他能力行《了凡四训》讲的爱惜物命,你根本就不需要去担心他的未来有没有福报。所以人不明理,白操了多少心都不知道,真冤枉。操到最后伤害自己的身心,然后下一代也变得很容易操心,就不快乐。所以能明理的人,心才能安,才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刚刚我们提到“禁火莫烧森林”,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国家的森林起火,有一些确实是人不小抽烟或者是点火啦,最后整大片的森林烧掉。我们想一想森林对人类多重要,森林对生活在里面的生命多重要。一把火烧掉的昆虫生命,可能数都数不清,人不小心可能就造了自己多大的罪业。所以人怎么可以不谨慎,可能就把自己的福报,甚至后代的福报就一把火烧掉了,所以应该要“皆当委曲防之”,要谨慎对待。
而我们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种爱护生命、谨慎生命的态度从小培养。那佛门对于这个出家的沙弥,在《沙弥律仪》当中,有让他们要在下床以前,每天睡醒了,下床以前要持行步不伤虫蚁咒,有个咒语,这个咒语的作用是干什么呢?时时长养自己的恻隐之心,提醒自己不要伤害生命。咒语很短,“唵 地利日利娑婆诃”,每一天下床以前念七遍,多念几遍。大家想一想每天这样提醒,真是心地柔软,就内化了。一个人修身最根本的就是慈悲心,再从这一个慈悲心推演到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生命,我们相信他的道德一定可以成就。
接着苏东坡先生的诗词讲到,“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这样去做确实是非常的仁慈。老鼠这些生命他们也要延续生命的话,都要有东西吃,所以一些吃剩下的能够留一点给这些小生命。怜惜蛾的生命,灯能不点就不点了,因为飞蛾会扑火,你点一个灯这个蛾飞过太热了,它就烫死了。当然现在可以装砂窗避免这一些情况发生,这个都是从生活当中这些做法来避免伤害生命,这个都是很仁慈的人做出来的事情。
接着经文讲:
【善行无穷。不能殚述,。】
这一些善的行为把它推演开来那是无穷的行为了,“不能殚述”,这个“殚”就是不能完全仔细,不能完全列举出来,只能提纲契领以这十个纲领来跟大家分享。
【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假如从这十个纲领再把它延伸开来,那应该无尽的善行功德都圆备、圆满,虽然是十个纲领打来开就是一切的善行。而这个推广之,这个推广首先是自身,从自己去力行这十条,然后内化以后就能时时处处都存善心、行善事。自行,自然化他;而且自己能够从十事推广之,跟我们学习的人都能举一反三,那就不是学呆了,很有悟性的去体会、去推而广之。
我们接着看《了凡四训》第四个大单元:谦德之效。第四个大单元强调谦虚的美德,这个意义很大,为什么呢?一个人改造命运要从改习气下手,所以“改习为立命之基”,改掉坏坏习惯、坏习性才能改变命运,有一些人开始改变命运很积极,可是一段时间以后懈怠了、自满了。《礼记·曲礼》一开始,傲不可长,志不可满,他一有傲慢了,自满了他就上不去了,他就要退步了。哇,那一退步了,过也很难再改,善也很难再积了。所以这个谦德,能够让我们改过积善保持以外,还能不断更提升。所以这个德目对于改造命运是非常重要的功夫,这个谦德不能保持,不只自己不能受益,不能改造命运,甚至于因为自己积德行善,傲慢以后反而让大众反感,让家人不能接受,他们也不愿意学习传统文化,那这个傲慢、不谦卑反而变成造转业。所以这个讲起来大家都觉得很重要,但是要高度警觉才能谦卑不傲慢。
在魏大人写给唐太宗的《谏太宗十思疏》里面就有提到,“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一个人一开始建功立业很真诚,不同民族的人都团结在一起;可是他一觉得自己很厉害了,就傲慢了,最后连至亲兄弟家人都跟他没话讲,跟他像陌生人一样,变众叛亲离。魏大人在他的劝谏有一个很非常重要的提醒,其实不是提醒他一个人,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叫“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很多人都有好的开始,都挺积极积德行善,但很少看到终身保持善始善终。而这个善终要保持,没有谦德办不到。我们看了凡先生四训的这个编排用心良苦,可谓好人做到底,送佛送上西,能够体会到他的苦心,这个读起来应该特别深刻。
我们看一开始,这个读书人讲话都是有凭有据,不马虎的。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
其实坦白讲以前的人,他心比较静,你说像农夫每天他欲望很少,他生活很有规律,那身体健康。而因为他很单纯,他也会从每一天所发生的事,他会有所感悟人生的道理,比如他一定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只要单纯、心地清静,很可能每一天发生的事都能让我们长智慧,我们古人这个《易经》从哪里来?“仰观天文,俯查地理”,不都是从整个万物当中得到人生的启示?所以静的人每天都有悟处,浮躁的人每天不只没有悟处,还一堆烦恼。
这一段话,《易经》的话就是从天地里面体会的人生哲理,天道的道理在哪里呢?“亏盈而益谦”。这个具体来讲,比方说月亮,它十五圆满了,盈就是满了,怎么办?亏。正月十五满月了,它慢慢慢慢就要缩小了,亏盈代表志满了可能就要受损。“人步步占先走,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你什么都要拿第一,人家看了一定很不顺眼,你太强势了人家一定不欢喜,可能人家就跟你比高下了,你自己惹来别人的对立跟冲突,所以处事要谦退。所谓家败败在一个奢字,人败败在一个逸字,讨人厌、没有人缘败在一个骄字,骄傲自满。所以孔子在教导他的学生也是说到,一个人德行地位福报满了又能守得住就是靠这个谦,持就是保持,盈能保持就要靠谦。
“亏盈而益谦”,我们看到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慢慢的它的整个亮,月的亮光就越来越大,这个就益谦,它慢慢慢慢能够渐渐越来越有光芒。“地道变盈而流谦”,地道的理在哪里呢?我们看到水都往低处流,一个容器里面水装满了一定溢出来往低的的地方流,所以益盈,满了就流出来了,流到哪里呢?流到低处。低处有道,低处就受益了,所以流谦。接着“鬼神害盈而福谦”,天地鬼神,看到这个骄傲自满的人就很讨厌,给他开玩笑。所以人假如突然觉得很多事情不顺利,哎呀,最近怎么好像这么倒霉,刚好读到这一句,是不是我最近特别傲慢,惹得人、天地鬼神不欢喜了,讨厌我们,这个可以反省一下。“而福谦”,这个福就是冥冥当中暗中保佑庇荫这个谦虚的人。“人道恶盈而好谦”,在人道当中,人与人相处之礼必然是讨厌那个自满傲慢的人,然后喜欢敬重谦虚的人,谦虚的人让人如沐春风,一定交到很多好朋友,谦虚的人给人家有明命,不给人家难堪,傲慢那个话就让人家很难受,站在他旁边觉得无地自容。所以“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六十四卦每一卦在六爻当中吉凶相参,有的吉多,有的凶多,只有一卦是全吉,就是谦。谦是地山卦,我们从这个卦象看就感觉它的精神,地在上山在下,谁都知道山一定比地高,可是它既有这么高的智慧、德能,它还能曲得比地还低,这就代表他的谦卑。我们看圣人多谦虚,在古圣先王当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看舜王是圣人,但他都很谦退,都请下属要给他劝谏。
接着在《书经》上讲,这是全世界最早也是最精辟的政治哲学,一本对政治高度智慧的经典,说到自满傲慢一定招来损害,招来祸患,谦虚必然招来益处。这个从历史当中都看得非常明显,我们看开国的帝王,他谦虚,很多人帮助他。汉朝还没有得天下,楚汉相争非常明显,项羽很傲慢,所以他的人全跑到刘帮那里去了,本来他有足够的福报跟人力,一定是他得天下,最后整个局势大逆转,因为他满招损。那刘邦都觉得张良厉害,韩信厉害,萧何厉害,他都感谢他们,反而他谦受益。所以历史是一面人生的镜子给我们很多的益处,而孟子也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一个人违背了道,违背了谦虚,亲戚都分奔离析不帮他。“得道者多助”,天下人都来帮助他。孟子这些话都很可贵,天下人都会欢喜、顺从他好的志愿,好的指导,跟他同心给世界谋福利。
接着经文提到几个谦虚受益的实际例子,当时候的实际例子,给了凡的孩子还有当时候所有的人高度的信心,这些人你们都认识。我们下一节课就这些例子跟大家再来做交流。这一节课先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