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了凡四训》学习分享(第二十五集)
时间:2015-12-16 08:57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次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我们《了凡四训》的课程谈到「积善之方」当中很重要的积善,而种种的善行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了凡四训》总结十个纲领。我们之前课程讲到第二个纲领「爱敬存心」。而这个「爱敬存心」是十个纲领当中最根本的,因为有善心才有善行,善心离不开爱心、恭敬心。
包含我们十个纲领一开始,「与人为善」举的例子,舜王看到雷泽这个地方的人互相争夺,不知礼让,所以舜王看了很怜悯他们,因为人都是争夺的心,没有福报。福田心耕,能看到这个地区往后的命运,而他们每个人的心性都是在堕落。所以爱护他们,然后尊重他们的本善,进而自己以身作则,来唤醒他们的本善,这也离不开对他们这一方百姓的爱敬。所以我们谈到第二个纲领「爱敬存心」,这对于我们个人修身以至于齐家,我们下一代,要有修养、有福报,都离不开长养他的爱心、恭敬心。
包含治国,治国我们可以从自己当主管,带领一个企业团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个团体由于领导者爱敬,他可以凝聚众人之力,必能成就一番事业。包含这么多社会团体之间,会有摩擦、会有冲突,主要是没有爱敬的心所造成。所以有爱敬的心,可能社会当中种种的冲突、矛盾自然能够化解。再延伸到国与国之间,有爱敬就不会打仗,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祸。
那我们自己有没有爱敬的心?因为身修而后家齐,我们自己没有爱敬的心,怎么可能教育出有爱敬的下一代?所以以身作则非常重要。而事实上,我们也觉得爱敬他人是对的,可是在与人相处当中,不能常常提起这样的态度,不能保持。所以常常我们看到这些好的教诲,都很想做,但是会有挫折感,好像觉得常常守不住,常常提不起来。当然这个挫折感也是烦恼,这个挫折感其实是否定自己,是不尊重自己。所以我们能时时守住爱敬,其实是恢复了我们的明德,我们本有的真心,这是我们本有的,一定可以恢复。
而现在为什么不能保持?染上了一些习气,现在这些习气比较熟悉,但是这些是染上的,一定可以去掉,一定可以洗除,本有的爱敬、本有的真心一定可以恢复。所以整个修身的过程,它是一个「生处令熟,熟处令生」的一个过程,这个不能着急,一着急反而自我沮丧,自我否定就不好。本来的爱心、恭敬心陌生了,什么熟悉?自私自利、自我中心,所以没有爱。本来高下的心,看不起别人的心,觉得自己高,别人低,这个慢心比较熟悉。现在要转成时时能恭敬人,这叫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慢慢的与人相处,念念为人着想,这爱心就熟,自私的心就淡了。时时真诚恭敬待人,敬心熟了,傲慢的心就淡了。
所以从修身这个根本自然能够正己化人,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去利益家人,利益身边的人。
而我们看下一代,他人生的成败,其实外在的这些条件都不是决定性的关键。我们看现在学历高的人,他不一定有爱人、服人的心。甚至于他顶着他是名校、他是硕士、博士的光环,反而上对领导傲慢,下对同事傲慢,对服务的人也不恭敬,那这样的态度很可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有一所大学开了一个课程,题目就叫「人生」。这个大学学校领导非常有心,看到应该教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人生观。这样才能打下他做人、做事的根基。当然现在这样的大学愈来愈多了。也认知到从传统文化当中了解到,做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结果开了这门课,最后一堂课,老师给他们考试,出了三个题目。第一个,记得父母生日的举手。结果女孩子占比较大的部分,男孩子少。从这个现象,难怪现在听说生女儿比生儿子好。生儿子好像现在是娶了媳妇就忘了娘,只有太太没有妈妈了。从这个情况来看,教育男子,他要成为一家之主,连孝都不懂的话,那这个家道铁定要中落。从这些迹象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读了十几年书,连孝是做人的根本都不懂。
结果第二个问题,问他们,说道:「你们在学校读书这么多年,教学楼打扫清洁的这个工友,你们知道他姓什么,了解他姓名的请举手。」几乎没有人举手。几年的岁月,跟这样的长者见了无数次的面,可能连招呼都没打,更谈不上去关心他,请教他的尊姓大名。而这样的长者却服务了我们这么多年,我们反而视而不见。
第三个问题,有打过自己一巴掌的举手。第三个问题同学们互相看一看都笑了,假如不是神经有问题,干嘛打自己一巴掌?结果老师接着就说,第一个问题,假如我们连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我们不懂得人生要行孝,行孝的人他才有福,行孝的人他才懂得去爱人,孝是爱的原点。「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他连对他恩德最大的父母都不爱,他能爱别人那是不可能的,那是违背德行的。
所以开发一个人的性德是从孝、从爱的原点,延伸到他懂得去爱兄弟、爱家族、邻里乡党,到「凡是人,皆须爱」,凡是物,皆须爱。假如连爱的原点、爱的根他都没有,那他在各行各业都不可能服务好人,都不可能有成就。所以懂得孝顺,是当一个有用的人的基础。
再来,长者为我们服务这么多年,我们这么冷漠,又不恭敬对方,连个感谢,连个尊重,问他个姓名,下一次见到,「陈叔叔你好,张阿姨你好」,这种恭敬的心都没有。我们要了解,不管他干哪个行业,「百事之成」,要能成就,「必在敬之」。他恭敬,对人、对负责的事他都很恭敬。包含负责的东西,包含使用的东西,他爱护、节俭。「其败也」,任何一个人,他的事业会转盛为衰,就是傲慢不恭敬,他就要败了。所以从第二个问题可以提醒到,没有恭敬心的人,他不可能在社会当中有所发挥,他可能到哪都是害群之马而已。
第三个问题,打自己一巴掌,这个含义老师是要表达,你假如前两点都做不到,应该反省自己,给自己打一巴掌,就是醒一醒。缺乏做人的根基,这个爱敬的心。人唯有反省的态度,他的德行、他的智慧、能力才能在反省当中更提升,进而成为更有用的人。不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这个大学老师设的这三个题目,其实我们听了以后也可以反思,我们当父母的人,当老师,以至于当领导的人,有没有重视长养孩子们、长养这些后生晚辈爱敬的心。唯有德行的基础,他的家业、事业才立得住。所以我们理解到爱敬的重要。
接着经文讲到:
【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经文接着分析到,人有非常多种,跟我们的关系也不同,有比较亲近,有关系比较疏远,有比较高贵,有社会地位身分的人,也有比较社会基层的人,各行各业贩夫走卒。也有『智愚贤不肖』,这个「智愚」是指的有智慧或者没智慧。「贤不肖」,这个「贤」就是比较有德行的,有德行比较欠缺的。『万品不齐,皆吾同胞』,人千万种类别是不整齐。就像《弟子规》讲的,经文里面提到的,「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为什么会「流俗众,仁者希」?主要也跟他有没有好的家教,有没有闻到圣教有关。这个跟我们后面在提到的「护持正法」,他有正法他才能明是非善恶,假如没有的话很难不随波逐流。虽然人有这么多差别,但是「皆吾同胞」,都是我的同胞。像我们中华民族有十几亿人,以至于延伸到整个地球是一个大家庭,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应该互相爱护。而且每一个人跟我们一样,都是有血有肉,都是有感情,都不愿意受到人家的伤害,都希望人家爱护他、尊重他。所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作同胞应该都要尊重爱护,『皆吾一体』。这句话很重要,我们一般人没有闻圣教,我是我,他是他,怎么会是一体?这个没有高度智慧,契入宇宙人生境界,不可能了解这个真相。
所以儒家的圣贤人都有提到「民胞物与」,万物跟我是一体不分的。道家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佛家讲「同体大悲」。儒道释契入境界的人,他知道这个真相。甚至于夏威夷有一个疗法,他这个治疗的方法,比方说对方生病,病得很重,就观想对方的身体跟我合在一起,然后不断的用好的意念。他有讲到这本书叫《零极限》,用四句话来不断的祝福对方。这四句话讲到,「对不起」, 「请原谅我」,「谢谢你」,「我爱你」。这四句话,每天观想对方跟自己合为一体,然后每天花半个小时的时间祝福,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就有很明显的效果。这个方法在世界当中治愈了不少人。这四句话当中很重要,不只是祝福对方,更重要用这四句话,把自己的真心唤醒。我们常常念,「对不起」, 「请原谅我」,把我们很多错误的意念,曾经做过的罪业,把他这些错误洗涤掉。常常说「谢谢」就能对一切人充满感恩。最后「我爱你」,时时对每一个人都是充满爱心。那从这个结果来看,为什么能够治愈对方的身体?假如他是他,我是我,怎么会产生效用?所以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不只是我们东方的圣人,西方灵性很高的人,他都有这样的契入体悟。甚至于不只是人,包含动物,它都有灵性。
在历史当中我们看到好几个例子。有一个军人,他很有爱心,放了一只白色的龟。结果若干年以后,他有一次战役,已经被逼绝,无路可逃跳到海里,他们军队大半的人都淹死了,几乎没有人生还。结果他在要灭顶的时候,突然感觉底下有个力量把他撑起来,就是他很多年前放掉的那只白龟把他救起来。我们想一想,这白龟又没有装移动电话,牠又没有装通讯器材,为什么牠知道这个人今天要遭这个大难?这都有灵知,这是一体,牠有感应。很多时候,这些宇宙人生透彻的道理,有时候我们一听很难想象,但是最有福的是不怀疑这些圣人说的话,按照这样的心境去处世待人,这一生智慧灵性一定有非常大的提升。
我们再举另外一个反面的例子,发生在中国大陆。有一个人给他的朋友建议,说,「你体弱多病,你吃老鹰的小孩,吃小鹰对你身体很好。」他给人家出这个馊主意,结果他们杀了这个小鹰。后来这个老鹰报仇,不只抓杀害小鹰的人,还去抓那个出主意的人。这个出主意的人讲话的时候老鹰又不知道,为什么牠要去攻击那个出主意的人?所以这都有灵知,这一体,牠可以感知到。这个事实是那个出主意的人自己讲出来的。他都奇怪了,我又没有杀那个小鹰,怎么那个老鹰这么恨我,要抓我,难道牠知道是我出的主意吗?所以不能伤害人,不能伤害一切的生命,因为跟我们都是同体的。
而从小孩子受的污染比较小,特别能够感觉到一体。像两个孩子在玩耍,刚好前面那个孩子不小心跌倒了,跌伤了,倒下去,冲力很大,嘭,很响。当事人还没回过神来,后面那个孩子哭起来了,他妈妈问他,「你为什么哭?」他说,「很痛。」奇怪了,不是他跌伤为什么他觉得他很痛?因为孩子他没有分别你我,他很容易感知到对方。不只感知到孩子,父母伤心了,他可以感觉到,陪着父母流眼泪,这个我们都有见过。很多家长不体会这个同体,小孩这种能力比较强,反而批评他的孩子,是他跌倒,又不是你跌倒,你哭什么?那慢慢、慢慢孩子就开始分别,他是他我是我了,还又执着,自私自利就愈来愈强,就不能感知对方。所以现在变成什么?变成讲句话让对方痛苦万分自己都没感觉,本有的同体的慈悲心都被欲望障碍住了。所以真的对这些道理不明白,可能当父母、当老师的都在误导孩子都说不定。
接着我们假如体会到「皆吾同胞,皆吾一体」。这个心境能提起来,『孰非当敬爱者?』有谁我们不应该敬爱?『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我们能去爱护众人,其实也就是在爱敬圣贤人。为什么?因为经文讲到,因为我们去爱敬他人,就『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你有爱护他的心,你会去了解他的心志、他的需要。不管是他物质上的需要,还是精神上的需要,你会希望帮助他,给他幸福。能够了解到怎么给社会大众幸福,其实这份心就跟圣贤人感通。因为圣贤人他是胸怀天下,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们中华民族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他一生忧国忧民,从《礼运大同篇》就可以了解到他老人家的志向。而他的志向就完全跟天下人,跟人民的幸福是完全相契的。大同篇里面讲,「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们现在看到这句话,夫子这个胸怀对每一个年龄层的人,甚至于是弱势的人,都关怀备至。而我们在两千多年之后再来看夫子之志向,现在社会当中最严重的老人问题,怎么让老有所安?而且每一个人都会老。假如对老人的晚年不能够很好的照顾,安度晚年,那天下的人心怎么能安定?人中年的时候光想到老了没有依靠,这个人生非常不能安乐,充满担忧,充满对未来的害怕。「壮有所用」,现在失业率那么高。「幼有所长」,现在孩子教育问题很多,孩子又是未来的主人翁,下一代没有教好,这社会没有未来。包含「鳏、寡、孤、独、废疾」,这些人生从出生,或者人生阶段有不幸的人,假如人不能有爱心,他们已经不幸了,可能遭受到更多的忽视跟欺负。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能够去爱敬众人,那是真正将圣贤人的教诲做到。圣贤人在天之灵最欣慰。
包含我们这些教诲,来自于师长,来自于有德行的善知识,我们真的去爱敬众人,是他们最欢喜看到的。他们无私无我,最希望我们依教奉行,能够真正利益这个社会。我们的存心都是理解整个社会大众的需要,怎么带领他们走向幸福,这个跟所有从古至今的圣贤人的心相应。所以我们能这一生,以实践大同世界为目标,那就跟夫子的心是相应的。那我们就神交夫子,他老人家冥冥当中也会护佑我们。所以接下来讲『何者圣贤之志』。什么是圣贤人的志向?就是『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就是要让这一世的人,这世间的人能够家庭安定,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日子。
我之前有听过我们新疆郝铁龙董事长,他在他的企业落实传统文化,我听他分享他所做的,突然就有感觉,这个礼运大同好像浮现在面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他办这个企业,希望照顾员工,进而给社会做出榜样,他没有私心办这个事业。「选贤与能」,他栽培干部,同时他的员工干部,做服务的人员在他们工厂里面办传统文化讲座,让当地很多社会大众来学习,包含当地的党校都来学习。党校都是官员,他「选贤与能」,帮国家培养干部,「讲信修睦」,这么多社会大众,思想观念都能转向伦理道德,自然人与人和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教育很多人民,甚至是青少年下一代。而他们公司有百分之三十的员工先天残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所以我们听了非常感佩。
接下来经文讲到的『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这个「合爱合敬」,胸怀天下的心,而且这个爱敬是真诚的爱敬、平等的爱敬,不分你我、不分种族、不分宗教去爱护。这样就安定这一个世间、安定这一方的百姓,就等于他把圣贤人的精神在自己的身上做出来,就是圣贤最好的学生。所以圣贤弟子,包含所有正法的宗教,都接受伦理道德的教育,都接受了仁爱、慈悲、博爱的教诲。而这些宗教的神圣,包含圣教里面的神圣,世间人感觉起来他比较抽象,这些都已经不在世间的圣贤人。如何让他们能相信这些圣贤人的教诲,真的能做得到?我们作为这些圣贤的弟子,应该把他们的精神在自己的身上落实出来。那社会大众就相信这些圣贤的经典教的是真正做得到。他不会产生怀疑,他不会觉得现在的人都自私自利,哪有牺牲奉献的人呢?
像特莉萨修女,她到印度这么苦难的地方。她自己身也是很高贵,但是她接受宗教的教诲,她完全把宗教圣人的精神去落实,照顾生病、贫穷的人。全世界受她感动的人,受她照顾的人太多了。所以她确实是「安一世之人」,而且是「为圣贤而安之」。包含新加坡的许哲女士,还有我们最近了解到,在非洲像斯威士兰,马拉维,莱索托这些国家,都有慧礼法师创办的阿弥陀佛关怀中心。照顾三千多个黑人小孩,这些黑人小孩有的快饿死了,有的生病了。我们看那个照片,卫生不好,饮水都有问题,肚子都胀得很严重,很可能都有生命危险。他很仁慈,照顾三千多个孩子生活之外,还让他们学中华文化,这些孩子会背《三字经》、《弟子规》,还会唱广东歌。三千多个孩子,而且照顾的孩子持续在增加。这个确实都值得我们感佩,他们是真正做到了把圣贤的精神表演出来。
接着我们看第三个纲领:
【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之成立而后已。】
这个『成人之美』,孔子在《论语》讲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我们学习孔子的教诲,这一条一定要做到,这样我们才往君子之路在走。而这个「成人之美」,成就一个人的德行,成就一个人的善的心愿,都是包含在「成人之美」当中。甚至于成就一个人才,因为人才是国家社会最重要的财富,一个团体有人才,它就可以兴旺起来,但是人才他需要培养,他需要慢慢成长起来,那就需要很多人的栽培、鼓励、爱护。
所以这里譬喻到,美玉,『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说这个「玉石」你不去琢磨它,就像《三字经》讲的「玉不琢,不成器」。你不琢磨它,你看一看它好像没什么价值,把它丢掉,那它跟一般瓦砾石头也没什么差别。人才没有发觉、没有培养,那跟一般的庸俗之人也是一样的了。『追琢则圭璋』。这个「追琢」就是懂得雕塑他,就能成为「圭璋」,就是很好的玉器,就变成宝物了。
所以『故凡见人行一善事』。看到这个人他的动机很好,他看到社会很需要的事情,他主动去带头。『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就是你观察到这个人很有志向,胸怀博大,很有利益团体,利益社会的存心,有这个特质。「资可进」,他有这个人格特质的时候,这个「可进」就是要帮助他、提升他。具体的做法,『皆须诱掖而成就之』。不管是善的事,还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人,我们都可以诱导,然后扶持他。好事,发动大家来做;好的人才,默默的鼓励他、支持他。不管是在物质上或在经济上支持他。「而成就之」,成就他的因缘,成就他成为一个人才。
『或为之奖借』,这个「奖」就是奖励他,这个「借」是肯定、赞叹他,因为人在成长过程他也会有起伏,也会遇到挫折。这个时候适时给予他肯定,他会受到鼓舞。『或为之维持』,这个「维持」就是帮助他。『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这个善人有时候遭人嫉妒,受到人家的冤枉、毁谤的时候,我们能够澄清他的冤屈,进而分担他所受的毁谤,让他能够不至于消沉,让事情不至于败丧。『务使之成立而后已』,务必能够护念、帮助他。「成立」就是他真能成才,利益众人之事也能办成。所以俗话讲,好人做到底的这个心态。
接着经文又分析到,为什么善人反而会遇到一些挑战磨难?因为: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这个『大抵人各恶其非类』,就是通常一般的人,他对跟自己不同类的人会有一种排斥。所以「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思想观念跟他相近的聚在一起。比方比较喜欢玩乐的人聚在一起,他看人家很用功读书,他反而揶揄别人,然后捣蛋都有可能。他看人家用功,他不欢喜了,就「恶其非类」。
其实这个情况,我们整个成长过程当中去回想,比方读小学的时候,新同学转到班上来,有几个同学喜欢欺负人,对那新同学百般刁难,欺负他。甚至于他有哪些好的优点,还批评,不赞叹。我们那个时候看到了,懂得体恤这个新同学,帮他说话,爱护他、照顾他,那对他当时就非常重要了。包含新的同学来到我们的团体。假如人比较自私的,新来的人欺负他,把很多工作都交给他,自己不干了,那这个新来的人压力就很大。你这个时候能够从旁体恤他、协助他,那他就感觉到温暖,人家给他很多工作,你帮分担一下。而人会「恶其非类」,我们去理解到嫉妒心伏不住,看到对方比自己好,不高兴,批评。或者我们这一群人,他有既得利益,遇到正直的人,遇到要为团体谋福的人,会障碍影响到他谋自己的自私自利,这个时候他们就会集体来毁谤,来障碍这个善人。
这个从历史当中常常看到,看到国家危难,很多公平正直之人,起来改革整个朝廷的风气,这个时候腐败既得利益的人,就百般刁难这个公正的人。所以从底下的经文看到,一般人民社会大众『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真正念念为他人、为团体着想的人比较少。所以『善人在俗』,他在现在这个现实社会当中,『亦难自立』。容易受到别人排挤,有时候很难立足。你比方说他到一个团体里,大家都不珍惜公物,他非常爱惜公物,人家都看他不顺眼。很多人在贪污,他非常廉洁,他必然受人家的排挤。所以『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这些英雄豪杰,这个「铮铮」就是他很正直,不会跟邪恶,跟利益妥协。他的行为,他不愿意去讨好别人,他不用那些心机。有时候他的言行毕竟还没有达到圣人境界,有时候会言语稍有疏漏,或者表情可能刚好在思考一些问题,礼貌上有时候忽略了一些细节,这个时候有心人就抓住这些小地方借题发挥。没有去肯定他的无私、肯定他奉献的精神,反而就这些这么细的东西一直攻击他,就「多易指摘」。
所以,『故善事常易败』,当然假如团体领导者,他不是很会看人、很会分辨事情的曲直,他可能多听了之后,就产生错误的判断,造成「善事常易败」,好的事不被支持。『而善人常得谤』。他一听进去了,这个善人不被重用,甚至于被免去官职,这从历史当中都有看到。
所以『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唯有仁慈的人,唯有非常有社会见识阅历的长者,他能看得清楚。进而积极的匡正世俗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把这些毁谤厘清。而「辅翼之」,这个「辅翼」就是保护他、支持他。然后让善人善事可以得以成就,这样的功德是最宏大的,最可贵的。
从这一段我们可以了解到,要栽培一个人才不容易,要有非常多的用心,要在很适时的时机点鼓励他,要在很重要的关键点站出来把是非邪正讲清楚。不然整个团体就是非不分了。所以这个时代,要真正做事,要真正为团体出力,不能不讲公正的话,不能怕得罪人,要把大众团体的利益摆在前面,而不是讲人情,而不是怕谁不高兴了,把很多是非都混淆。而事实上,假如是真正「仁人长者」,做错事的人,假如我们不能把这个是非曲直讲清楚,其实看起来好像他得逞了,他毁谤别人,他占上风,事实上他是最可怜的人。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你去阻止他的错误是对他的慈悲。因为他继续造恶,而且他有权力,他影响的面太大,他的罪业就更大。所以这个「仁人长者」不只爱护了正直的人,同时对于这些毁谤别人的人,有权力而做错事的人,阻止他们继续犯错,那是真仁慈,当然不跟他们对立。进而再透过善巧方便,提起他们的善心正念,这个很重要。
接着我们看第四个纲领,「劝人为善」,我们把经文念一下: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
什么是『劝人为善』?这个经文讲到『生为人类』。他生在这个天地间,而天地之间人是很尊贵的。《三字经》讲的「三才者,天地人」。人有好的教育,可以契入到天地无私之德行。所以只要生为人,『孰无良心』?谁没有天地良心?而『世路役役。最易没溺』。这个「役役」就是忙忙碌碌。大家去体会,人忙忙碌碌,他就不能冷静下来,去深思人生的意义,最后就随波逐流。最容易「没溺」,就是堕落、沉沦。所以人走这一生的路,忙忙碌碌不知道在忙什么,好像停不下脚步来,这个时候最重要的,能得到别人智慧的引导,他才能去反思他的人生。不然确确实实,人内有贪瞋痴慢这些习气,外面的诱惑又空前的有力量,现在整个社会,财、色、名、食,这些欲望的诱惑太大,他没有好的人的引导,他没有办法判断。他一沉溺了,可能就都是利欲熏心,不可自拔。
所以经文讲到『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跟我们的家人、跟我们的亲朋好友,这一生有缘,都应该尽一份道义。《弟子规》讲的「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包含在经典当中,孟子讲到的,「教人以善谓之忠」,对自己的亲戚朋友忠诚表现在哪?你引导他向善,不让他堕落,这是对他的忠诚。包含《论语》讲的,「忠焉,能勿诲乎」?对一个人忠义,怎么可以不提醒教诲他呢?而在与人相处,要劝他为善当中,还要懂得善巧方便来「提撕」。这个「提撕」就是能够增长引发他的善心良知,引导他正确的思想,放下错误的思想。
比方家庭当中、团体当中,要教孝,要教爱心,而不是教竞争。现在幼儿园就开始教竞争,「世路役役,最易没溺」。他从小就竞争,慢慢的斗争,战争,那这个路是一条死路。赶紧把他拉出来这错误的思想观念。「开其迷惑」,就解开他对人生错误的见解,然后化开他的迷惑。这样就好比让一个人从『长夜大梦』当中『令之一觉』。就是他在一个恶梦当中,你把他给叫醒,不让他继续受苦。因为人思想观念一迷惑,他就造作罪业,最后他的人生一定是痛苦的结果。
『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譬如他陷在烦恼当中,人有时候念头转不过来,一个礼拜都能搞得长了很多白头髪,就很苦恼,甚至于还有会想寻短见都有可能。能够给他正确的引导,就好像他在痛苦当中身心俱疲,你赶紧把他拉拔出来,让他得到清凉,让他能离苦得乐。这个『为惠最溥』,也确确实实人有时候一念转不过来,就好像在地狱,一念转过来觉悟了,就好像到天堂一样。所以这样劝人为善,当事人所得到的实惠利益,「最溥」就是很广大,不然他几乎就不能喘息了,甚至于转烦恼为菩提,转危机为转机,转悲愤为力量,这个都要靠劝他、引导他。
接着经文讲到
【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然对证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我们刚刚经文譬喻到的「长夜大梦」,让他「令之一觉」,「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这样的实惠是最广大的。
我们举一个实例。像胡小林董事长,他还没有遇到师长,没有遇到圣教,他是得忧郁症又想自杀。但是他明白圣贤教诲,尤其学《了凡四训》以后,他说该是我的福报就是我的,我为什么这么烦恼?这么痛苦干什么?他真的「拔之清凉」,念头一转,病就好了。而且事业愈做愈好,这个确实是「为惠最溥」。而且他又把这么宝贵的人生经历告诉别人,大家都效法学习他,不只他受到很大的利益,听到他整个学习分享的人,命运都能改变。所以劝人为善的功德非常大。
而韩愈这段话提到的,刚好这个人遇到很大的困难,你及时的劝导他,帮助他度过难关。『百世劝人以书』,就像这本《了凡四训》,明朝的经典,经过几百年,我们都还受益,都还有广大的人群因为这本书改变命运。而韩愈这段话,接着作者分析到,『较之与人为善』就是用言语劝人,用书劝人,而与人为善的例子,前面提到大舜,他也是劝,他用身教去影响到这一方的百姓。或者是能够用言语去劝导别人。这个在做法上,可能跟「劝人以书」不大一样。但是这个『虽有形迹』就是他做法不一定相同,但是利人的心是一样的。而且每一个情境、每一个因缘都有差异。我们因时制宜,而且抓住时机点,契理契机就好。所以叫『然对证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一有时间抓到一个机会点,可以真的让人转迷为悟,这非常好,这功德是圆满的。当然能写一本像《了凡四训》这样的书,利益百世的人,这个功德也是圆满的。而虽然一时劝人以口,一时与人为善,好像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这个风范它还在,依然影响着后世。所以舜王的德行风范,还影响到四千多年以后的我们。因为他是用真心做出来的,记录在史册当中、典籍当中,依然可以利益长远。
尤其《德育故事》,七百八十六位圣哲人,他们也是做出榜样,也很多是劝人为善、与人为善。到现在我们大家还受到他们榜样的感召。所谓『失言失人,当反吾智』。这里是提到当我们劝人为善,假如对方不能接受,这个叫「失言」。「不可与言而与之言」,这在《论语》里面讲到,跟他讲的时机还不够,为什么?信任不足,场合不对,我们这个时候讲话就错了。还很多人在旁边,你劝他的缺点,他面子受不了,这叫「失言」。信任不足怎么办?保持沉默,但很重要的自己要做榜样,对方对我们信任提高,自然劝他的时机慢慢就可以成熟。这个「失人」就是该跟他讲「可与言而不与之言」,他信任你,你真的可以劝他,但是我们感觉顾忌太多,错过了劝他的时机,那就有失这份道义,就有点对不起他这个人的味道。所以今天假如我们亲朋好友,他真的很真诚谦虚,希望我们给他一些忠告,提醒他一些不足,他已经表达这份态度了,我们不跟他讲,这个也是「失人」。「当反吾智」,劝人不能被接受,不能怪对方,要反省是不是自己的智慧、善巧不足。
接着我们看到下一个纲领: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痌瘝之在身。速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这里讲到,在人危险急难当中去帮助他,不管是物质上的危机,还是精神上的危机,人这一生患难颠沛,人所时有。人生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一些急难,遭遇一些不幸。我们看到别人患难颠沛了,用什么心情来对待?『偶一遇之』,我们遇到这样的人,『当如痌瘝之在身,速为解救』。就好像自己身上长了这个「痌瘝」,就是身体的疮溃烂,然后那个痛就一直在那里相续不断,连觉都睡不着。我了解到这个情境,假如自己的疮都溃烂,就要赶紧擦药,赶紧看有没有医生能治疗,一秒钟都不会耽搁,因为那个太难忍受。假如我们用这样的心境去体恤别人在患难当中,会马上伸出援手,就是「人饥已饥,人溺己溺」,所以「速为解救」。
那方法上,比方他受到别人的侮辱,他有冤屈,『或以一言伸其屈抑』。这个时候讲公正的话,帮他伸冤,化解他的冤屈。『或以多方济其颠连』。或是想方设法,用各种管道,或者凝聚很多的多方的力量,来帮助他度过这个不幸。「或以多方济其颠连。」像范公他对于整个家族几百户人,包含对社会当中他所遇到一些苦难的读书人,需要帮助的人,他都是尽力去帮助他,这是做到了「济其颠连」。
现在的人精神生活非常匮乏,很多思想观念错误,活在痛苦当中。能把圣贤教育送到他手上,送到他的家庭,这确实对他也是『救人危急』。比方有些人他还没有接触到伦理道德,接触到中华文化,他铤而走险要犯法。突然在那之前,还没做,听懂了道理,他不去做伤天害理的事,这是救他危急,不然他一生就毁了。有些夫妻要离婚了,听了这些好的道理,不离婚了,这也是很危难。为什么?他的孩子人生就遇到最大的不幸,他不能有完整的家来成长。
这个时代,精神上的危机非常普遍。现在忧郁症、自杀率这么高,都突显出精神上的危机。我们认识一个长辈,他看了这个「圣贤教育,改造命运」,他很感动,他觉得里面很多主人翁的人生能够在错误当中回头,浪子回头,就是因为听了古圣先贤教诲,他就沿路派发「圣贤教育,改造命运」,然后每一所学校他都进去送,跟他们的校长、跟他们的老师好好谈,希望这些教育界的人都能先看,先重视伦理道德教育。这份精神让我们也很感动,他希望学校有这些好的教育,以后这些孩子不要再走这些错路。
『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崔子是明朝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人终究有一死,但是他的精神可以长存。他好的教诲可以留在这个世间,这人生几十年,产生了永恒的价值。所以恩惠不在大,能够及时的解决人家的危难,是最可贵的。这都是很仁慈的人讲出来的。
而我们看「救人危急」,现在在比较发展的国家当中,物质上的危机相对少,很少听到说饿死,当然非洲很多。救人危机在非洲,物质上的需要是很紧迫,我们可以节俭去帮助这些濒临饥饿的人。而在都市里面,精神的危机特别严重,从大的来看,现在天灾频繁,这是结果。原因「作不善,降之百殃」,现在一个灾难来,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命就没有了。但是假如这些人能早一刻在灾难之前转恶为善,他可能就能够化解这个灾难。确实危急啊!,行孝不能等,还有行善不能等。要让人心能相信伦理道德教育,进而他接受,然后去奉行。
还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他必须看到榜样,不然他觉得这是过时的,这是理想。没有榜样出现,他信心建立不了,再好的智慧经典,没人要学,这些危难解决不了。最危急的就是信心危机。我们能体会现在最大的危机是信心危机,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人,都要有一种使命。自己要做每一个身分的榜样,做太太的、做丈夫的、做父亲、做母亲的要做榜样。在各行各业要落实之后成为榜样,这个最能化解现在的道德危机。企业界胡小林董事长、郝铁龙董事长,他们是很好的榜样。包含学术界刘余莉教授是好榜样。公务员刘素云老师是很好的榜样。包含在司法界张发厅长,银行界,都有很多落实非常好的榜样,赵行长都是好的榜样。银行界诱惑比较多,他能树立榜样,都给予我们信心,包含教育界吕杰校长是榜样。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我们有发愿做榜样,「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今天的课程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