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之道

才德论

时间:2015-06-29 21:53   编辑:admin   点击:


我们下面一起来学《才德论》,这篇文章就是讲知人,出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先生花了十九年写成的。司马光先生的德行非常好,他说平生所为,“无有不可语人者”。那是真的慎独功夫到家,所做的任何事,没有一件不可告人。


  而司马光先生为了成就这本巨著,十九年连个安稳觉都没睡过。他睡的是一个用木头做的枕头,而且是圆形的,只要他稍微动一下,头就掉下来,很难睡得很深。他也不敢睡太多,希望能好好通过这部史书,把几千年的智慧引以为君王、引以为有缘人的人生借鉴。我们来看原文。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镕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写给皇帝的,从战国开始写。“智伯之亡”这件事是春秋战国一个重要的分界线。晋国有几个大夫,除了韩、赵、魏三家,还有一位智宣子,他是卿。诸侯下面是卿、大夫、士,所以卿比大夫位置高。智宣子在晋国地位很高,他有两个孩子,一个叫智瑶,一个叫智宵。智宣子要立继承人,以前立继承人很重要,“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立错人,这个家就败掉,这个国就完了。一个族人叫智果,看到智宣子比较偏爱智瑶,智瑶就是智伯。智果马上跟智宣子讲,你假如立智瑶,你要考虑清楚,我觉得智宵比较好。智瑶有五个地方非常出色,哪五个地方?相貌很好,长得又高大,美男子;武力高强;有才华;口才很好,非常有辩才;而且强毅果敢,做什么事都很有气概,不害怕,遇事很果决。但是最弱的,他缺乏慈悲心。


  但是大家想想,智宣子已经喜欢这个儿子,看不看得到他的问题?《大学》提醒我们,“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很疼爱这个孩子,好恶心就起来了,觉得他很好,他什么不好都看不到;觉得他不好,什么好都看不到。所以要去掉好恶的心,看人看事才能看得准确,身有所好乐就不得其正。诸位学长,对最疼爱的那个孩子,你能看到他的问题吗?有没有人说,我是平等心,每个孩子都一样。真的能做到,那不简单。父母能以平等心对待每个孩子,保证家道一定旺。平等,你所有的孩子心都平,他们就能和睦相处;我们偏心,他们的不平就出来了。我们之前一起学过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历史就给我们很好的提醒。智宣子最后因为溺爱这个孩子,还是立他为继承人。结果智果马上改姓,改成辅姓。最后智伯造孽,遭到灭族,他所有的族人全都死了,只剩这个智果独存。所以学历史很好,学到智慧,洞察机先,见微知着,知道现在怎么做可以造福后代子孙,那子孙就有福气。


  同样是在晋国,赵氏大夫赵简子就很不简单。他也是两个儿子,一个叫伯鲁,一个叫无恤。他就用竹简写了很重要的教诲,交给他这两个儿子好好保存,不要忘了父亲的教诲。三年以后,他又把两个儿子叫过来,对大儿子伯鲁讲,来,竹简上的教诲念给我听。大儿子说忘了。竹简在哪?不知道,找不到了。问小儿子,他马上把教诲讲出来。竹简呢?从袖子里就拿出来了。所以就传位给这个小儿子,这个儿子才是真正谨慎,可以为一家之君,这是赵家的情况。


  上一讲跟大家提到春秋末发生的一件事情,智宣子选了智瑶继他的位,而赵简子选了有德行的小儿子无恤来接位。当时赵简子手下有一个大臣叫尹铎,他派尹铎到晋阳去当地方官。尹铎很有意思,就问他的主人赵简子:“大人,您是希望我去抽丝剥茧,还是去保障人民?”赵简子回答,当然是照顾好人民、保障好人民,让他们有好的生活,让他们富裕。

 

  尹铎听了,到晋阳很爱护当地的人民。赵简子对他的子孙讲,尹铎这个人不简单,你们不要小看他,他治理过的地方以后会很团结,你们以后有什么难,就躲到那里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你墙再高,护城河再宽,没有人和还是会有危难。


  智瑶继位以后很傲慢,他武功高强,长得又很好看,有这么多好的条件,无形当中就傲慢了。有一天跟韩康子、魏桓子三个人一起饮酒,智伯当场侮辱了韩康子,这个时候智果就提醒他,这样对待别人,灾祸就要来了。结果智伯回答,灾祸都是我给人家的,哪有别人给我的?这就是狂妄!智果就讲,很多事情都有征兆,这些怨慢慢积累起来,你早晚要有大祸。连昆虫有仇都要报,更何况人家身为一个家的负责人。但智伯并没有放在心上。


  后来智伯跟韩康子、魏桓子联兵打赵襄子,赵襄子招架不了,就问臣子该到哪里避难。臣子说,最近的县城叫长子县,那里的城墙最坚固,去那里躲。赵襄子说,“老百姓把城墙建得这么坚固,一定费了很多力气,我现在又躲到那里去,那边的老百姓都想,把城墙建得很坚固,最后就是惹来杀身之祸。那他们还能信任我吗?”大臣又说,不然到邯郸(赵国很大的一个城市),那里粮食最充足。赵襄子又说,“粮食多是老百姓纳的税,纳税最多的最后还是感来杀身之祸。那以后老百姓怎么信任我?”赵襄子也不简单,在危险的时候还那么冷静。接着他说,“这样好了,听我祖先的话,到晋阳去躲。”结果智伯引大河的水,把晋阳的城墙给淹了,淹到什么程度?城墙只剩六尺了,老百姓家里的灶也淹了,都有癞蛤蟆跳出来。可是晋阳人民很团结,都不愿意背叛。所以你看以前有一个好的县官治理,德政一直影响着这个地方。智伯手下有一个臣子叫
鸂鶒(xīchì),其实大家看任何败亡的领导者,他身边都有很多人给他提醒过,他招祸还是因为自己傲慢。大家想一想项羽被刘邦打败,项羽旁边有没有很有智慧的人?有!亚父。身边好多的人都给这些人提醒过,但他们就是傲慢不接受。鸂鶒就跟智伯讲,“你现在放水淹赵襄子,韩家跟魏家跟着你,眼看城就要攻破了,他们两个没有任何高兴的表情,反而是担忧。

 

  为什么他们都笑不出来?因为他们两个对你怀恨在心,找机会要报仇!”人一傲慢,什么都看不清楚。智伯在攻赵襄子的时候,韩康子跟魏桓子,一个帮他驾车,一个拿着武器,三个人坐在车上。智伯就在那里笑,哈哈,原来用水也可以把人的城给淹掉,把他的地方给夺取。这个时候,旁边这两个人一个撞一下,一个用脚踩一下,互相看一看,为什么?因为他们两个的地方也都可以放水淹了。所以他们两个很有默契,互相踩一下、碰一下,下一个该我们了。


  鸂鶒分析得很准,因为当初智伯很嚣张,一开始就要求韩康子把万户的一个县城让给他。韩康子气得半死,上次被他羞辱,这次还让我把万户的县城给他,不肯。旁边的人劝他,智伯现在势力大,不要跟他正面冲突,给他,之后他就会傲慢,骄兵必败。智伯要完韩康子,又去找魏桓子要,也要了一个万户的县城,也给他,两个人很有默契。结果要赵襄子给,赵襄子不给,智伯就出兵攻打。眼看赵襄子就要撑不住了,赵襄子赶紧派了一个臣子,夜里出去找韩康子跟魏桓子,对他们讲,你们把我给灭掉了,就好像嘴唇没了,牙齿就很寒冷,“唇亡齿寒”。所以三个人就达成协议,按兵不动。赵襄子派人把守堤防的官吏给杀了,然后把水往哪里引?往智伯的军队引。


  历史告诉我们,“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所以打人就是打自己,骂人就是骂自己。人实在很愚痴,只顾眼前,我高兴,我打他。你打完他,没事了,出气了,那个怨的种子记在他的心上。

 

  恶果迟早会回来!所以人假如明白事理,这个世间任何事情都不会责怪。人家对你不好,那是时间到了,恶果现了。恶果现了叫什么?恶果现了叫还债。债还完了怎么样?轻松,无债一身轻。所以真明理的人,这个世间没有一件是坏事,全部都是好事。今天你被人家骂了,债消掉了。那个人骂你好几次,你每次看到他还是微笑,他会觉得这辈子没有看过这么有修
养的人。你就把《弟子规》介绍出去了。所以打人最后会回到自己身上,骂人最后也还是会回到自己身上,那人又何必这么愚昧,去做很多障碍自己、障碍他人,又障碍以后的事情?所以智伯用水去淹人,没多久就被人用水淹了,怨恨报复的机会到了,灾难就来了。不只放水淹他,赵襄子出动军队跟他正面交战,然后韩跟魏的军队从两翼攻打智伯,一下就被人家给攻灭了,智伯被杀。


  司马光先生很感慨,就写了这篇文章。“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因为他的才能超过了他的德行,之后他傲慢结怨,最后才感来这个恶果。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其实才能跟德行是不同的,而世俗的人没有办法分辨出来。“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失人”我们可以当做看错人,也可以当做失去人才。他分辨不了才德,用的可能是很有才但是无德的,有德的人没有用,就失去人才了。“夫聪察强毅之谓才”,“聪察”,耳聪目明,很聪明,观察力也很高。“强毅”,是做事很刚强,不退缩,又很有毅力,他要做的事,一定做到底。但是大家注意,有时候错了他也不回头,劝不动。子贡问孔子:“君子亦有恶乎?”孔子说:“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这些行为、态度对整个团体的杀伤力太强。

 

  第一个,“恶称人之恶者”。我们应该是隐恶扬善,你还常常去把别人的不好说出来,破坏人和,人和对一个团体很重要。你背后说他的坏话,他知道之后愤怒、怨恨可能很难消,团体就不得安宁。而且你把别人的恶讲给其它的人听还造成什么?听的人又对他有看法,我们无形当中破坏了整个团体人与人的关系,所以这个事不能做。大家想一想,有几个人听了这些话不记在心上的?比方你一个朋友讲某某朋友的不好,你听完之后,就像镜子一样,完全不落痕迹,我们做得到吗?可能隔天看到他,觉得他真的挺像小人的,真的眼睛有一个大一个小,就开始怎么看他都不 顺眼,落印象了。所以不可以造这种孽,去障碍人与人的和谐。今天假如对方要讲人的不是,你可以跟他讲,他以前对我很好,对不起,我要上厕所。不听为净。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心地清净,“净极光通达”,清净心才有智慧,每天记人家一大堆不好,那是最傻的人,智慧现前不了。真的只记人家的好,不想听别人说他的不好,两次、三次,什么闲话是非,到你这里马上就弹回去了,不找你了。
 

  第二个,“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处低位毁谤领导,这也不好。比方说国家领导人负责的是一个国家,你毁谤他,老百姓假如对他没有信心,整个国家就会动乱,造的罪就大了。所以不谤国主,这是很重要的。延伸到团体,我们不要乱批评领导人。一乱批评,我们组织的同仁就对自己的领导失去信心,杀伤力就很大。


  第三个,“恶勇而无礼者”。很勇猛却无礼,这样的人特别不容易控制,最后就作乱。大家看历代乱臣,其实都读过书的。假如去问作乱的人,他会不会说自己不对?他还趾高气扬,觉得自己对,别人不对。再比方说团体里面发生争执了,那个不对的人,你去听他讲,好像都是他对。那就是很勇猛,但是不明理,就容易造成动乱。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有礼吗?我们平常都四十五度微笑就有礼吗?真正在处事待人时,我们的思想言行跟经典相应,这才叫有礼。我们可能认不清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心里都觉得自己有礼,可是实际在做事的时候,都是顺着我们自己的习气,这个时候我们无形当中添乱了,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假如我们对于自己言行的观照不够,看起来很正直、很勇猛,很可能都在添乱。


  最后,“恶果敢而窒者”。果敢,很果决,说做就做,不迟疑。问题是他每一次判断,智慧还不够,“窒”就是对道理不通。他冲的速度很快,问题是方向错了,再把他拉回来,可能不知道要耗掉多少精力。我们看孔明有一次派马谡负责带兵,结果伤亡非常惨重。你说他有没有果敢,也很果敢,好,就这么扎营,最后死了一大半。所以很重要的一点,不只是人要有正确的知见,还要再加上足够的经验、历练,“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为什么要找屈志老成的?他能忍,能冷静地忍,再加上经验丰富,能吸取宝贵的经验。这个时代善心的人很多,成事的人不多,为什么?他很善心,可是他的阅历不足,这个时候旁边的人又赞叹,“好事,不容易!”结果没有冷静下来多请教真正有经验的人。纵使对这些圣贤的道理都很明白,问题是这个社会变化很快,人事的复杂度比以前高很多。这个时候就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还要多吸取有经验的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再做抉择。不然做错抉择,就好像路走错了,再拉回来,不知道要耗掉多少工夫。


  “正直中和之谓德。”“正”,公正无私,正直不虚伪;“中和”,处事懂得中庸,懂得和为贵,以大局为重。我们冷静来看,自己才多还是德多?我们在团体当中有没有念念以大局为重?有没有念念以和为贵?有没有念念想着这句话讲出去了,是能促进团体的和睦,还是造成团体的不和睦?我们有没有这个观察力、警觉性,还是想说什么就说,说完之后才后悔?假如不能以大局为重,我们的德就欠缺了。假如处事常常只想到自己,自私自利比较重,这也缺德。一个人为什么不能正直?因为他有贪欲,无欲则刚。我不敢劝领导,为什么不敢?到时候我就不好发展了。有顾忌,什么顾忌?利的顾忌。假如我们是为团体好,该讲就讲,不会有这么多顾忌。


  接下来讲,“才者,德之资也”,“资”就是辅助德行去利益人的,今天有德了,当然还要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服务人,所以“才”是让“德”去发挥作用的一个条件。“德者,才之帅也。”德行才是才能的主帅,德行控制所有的才能,去服务大众。这句话也告诉我们,才能要以德为前提,才能真正利人。我们注意去看,一个团体里面最傲慢的人,搞得大家看到他都很有压力,往往才都是特别高的,才胜过德了。我们在团体里面还觉得我才华很高,我贡献很多。每个人看到我们都有压力,我们还对团体多有贡献?那是自欺欺人。可能领导在私底下不知道要安慰多少人,都是那些被我们吓到的人,“算了算了,别跟他计较”。“德才兼备”这个成语讲得好,把德摆在前面。


  “云梦之竹”,云梦出产的竹子做的弓箭。“云梦”是指楚王当时游猎的地区,这些丘陵山区都属于“云梦”。“天下之劲也”,这是天下最好、最锋利的竹箭。竹子本质就非常好,本质好就是德好,德好当然要再接受培养,再提升能力。

 

  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虽然竹子的质很好,还是要“矫揉”,通过一些工序,把竹子做得很直。羽”,就是装上羽毛,这样箭会射得更准。“括”是指箭尾跟弓弦接触的地方。这些部分都做得更完善,箭射出去就更准、更有力道。但是假如没有这些工序,就不能射穿坚固的东西。


  “棠溪之金”,“棠溪”这个地方做的剑,“天下之利也”,是天下最锐利的剑。“然而不镕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但是还要经过“镕范”,“镕范”就是把它消熔,然后倒进一个模具。入了模具以后,还要“砥砺”,经过磨砺才能锋利。所以有好的本质,还要经过后天的培养。“击”,就是击刺,比较强韧的东西,才能够把它砍得断、砍得破。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德行才能都发挥到极致,称为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没有德行也没有才能,这是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德行超过才能,这是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才能胜过德行,这是小人。“凡取人之术”,大凡选拔人才,“术”强调的是原则。

 

  “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假如没有得到圣人跟君子,“与之”就是选取出来。“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这是什么道理?“君子挟才以为善”,“挟”就是持,就是用他的才能去行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小人德行不够,私心比较重,名利心比较重,他可能会用才华去谋取名利。“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君子有才能去服务大众、去做好事,这个善没有做不到的。反之,“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才德皆无的人想要去做不好的事,“智不能周”,他的聪明才智不够,连想个害人的方法都想不出来,“力不能胜”,就是不能得逞。“譬之乳狗搏人”,“乳狗”,还在喝奶的小狗,它想要去伤害人,伤害不了。“人得而制之。”人们能够制伏它。“小人智足以遂其奸”,“遂”就是实现,“奸”就是奸计、奸邪。小人很聪明,等人发现
事情不对劲、不妥当,想阻止都阻止不下来。所以得洞察机先,得老成持重,自己组织里面要有一些老人,看到一些端倪就懂得赶紧调整。现在很多大企业忽然倒下来,跟用了小人有直接关系,往往是被小人给搞垮的。


  “勇足以决其暴”,“决”是发泄,逞他的横暴,他的暴行,“是虎而翼者也”,如虎又添了翼。他心性已经不好,又很有才华,那就如虎添翼。“其为害岂不多哉!”他对于人的危害,难道不是更严重吗?愚人还害不了人,小人对人的危害就很严重。我们要观照一下自己,有没有可能做一件好事,一开始是君子,做到一半变小人,有没有可能?

 

  做到一半嫉妒心起来了,做到一半脾气上来了,这个时候又觉察不到,人就顺着自己的习气去做。所以人能护念好自己的这一颗心,比什么都重要。这颗心绝对不能偏到贪瞋痴慢去了,一偏,小人说的不是别人,就是我们自己。假如我们现在真的才胜过德,真正做事的时候,又伏不住自己这些习气,先缓一下。我们真想把事做好,不希望自己做到一半又坏事,先好好在自己的习气上下工夫,静下来,深入扎自己的根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先要“增益其所不能”,先把习气给剔掉。而且老天将要有任务给我们,不用去找,不用去求,他自然会来找你。而当老天来找我们的时候,也是我们德行比较稳的时候。我们往往急着要出去做好事,都没顾及自己德行稳不稳固,结果本来是要弘扬文化,最后陷到是非人我里面了。

 

  社会大众一接触我们,原来学传统文化的人比江湖更江湖,把人吓退了。人家是要来这里找心灵的依归、大同的社会,结果我们带着习气都调伏不了,就很麻烦。所以人都有善心,但是要做善事,也要把自己的德行扎稳固,做好事不能急于一时,要考虑长远。


  “夫德者人之所严”,虽然分析得很清楚,用小人可能很难掌控,但问题是,所谓“果仁者,人多畏”,人们看到有德行的人,会生起敬畏的心,也佩服,但是不大敢亲近。比方你见到一个很有德行的长辈,他坐在那里,你马上“叔叔好”,然后就赶紧跑了。为什么?因为坐过去之后,又期待,又怕受伤害。希望这个长辈肯定几句,可是又怕他会批评,自己承受不了。为什么?有德的人一定会把我们的问题指出来。我们得欢喜别人给我们提问题,“闻誉恐,闻过欣”,有这个心境才能“亲仁”,没这个心境,亲仁也只是口号而已。


  人能够时时希望赶快突破自己的习气,这个心态可贵。为什么?因为他有使命,“我要赶紧提升,才能做得了事,才利益得了大众”。这样的人有慈悲心,有使命感。所以纵使被批评不舒服,但他觉得长痛不如短痛,早点突破,这一生才没白来,才能做几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人有这样的心境,就能欢喜接受别人的批评。这些长者在讲我们的问题的时候,当下好不好受?舒不舒服?有没有一点呼吸困难?有,难过。你把那难过拿来我看看。二祖慧可大师说我的心不安,达摩祖师说拿来我帮你安。那是假的,别把它当真,所有的不舒服都是虚妄的,真正改掉习气,那个欢喜是永久的。一个人以前很贪色,好不好过?不好过,每天头昏脑
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等到他能不为所动的时候,身心轻安。所以,世间那种欲望享乐,绝对没有放下习气跟经典相应、那种从内散发出来的喜悦。

  “而才者人之所爱”,才能是人所爱慕的。“爱者易亲”,很爱慕才华,一看到就赶紧过去,很喜欢亲近有才的人。“严者易疏”,因为敬畏就容易疏远。刚好我有机会去亲近卢叔叔,卢叔叔每次见到我就说,“你是当红炸子鸡。”那个时候我虚名在外,知道我的人有一些,然后卢叔叔说,“你很红,你很危险,你要坐好,不要掉下来。”每一次见面,都是耳提面命,“习气别犯,保持无私无我,不要习气现前,把事情给搞砸了。”当每个人都是给你肯定、称赞,突然听到批评感觉怎么样?好不好受?“刷!”冷水泼过来,冷水有点凉,不过会让人比较清醒。卢叔叔这个水给我一泼,清醒不少。为什么?我们是刚好遇到一个机缘,出来抛砖引玉,跟大家分享,可别人给你几个肯定,就觉得自己不可一世,少年得志大不幸,人家几句肯定,你就看不清楚自己,觉得自己很了不得了。其实说实在的,不就讲了几堂课,习气不是还在吗?还不看清的话,最后持续下去,干的就是自欺欺人的事情了。不是自己有德行,不是自己有能力,那是刚好遇到个时间点,所以要赶紧调伏自己的习气,好好提升,这才是重中之重。“物格而后知至。”“君子务本。”这个本不重视,所有的功业最后一定是倒下来,绝不可能有偶然。就好像一棵树长得很高,但根已经坏了,迟早是要烂的,是要倒下来的。所以修学的路上,第一关卡,我们必须看清自己,打破自欺。所以那时候卢叔叔常常都会给我清醒清醒,一开始觉得水很凉,不过冲多了以后,反而会觉得很习惯,很能接受卢叔叔这些提醒。大家冲过冷水澡没有?慢慢适应了,就不冷了。所以听别人的忠言,也要听到很习惯,这样就不容易去疏远有德之人,疏远别人的劝告。这真的很关键。这里也是强调领导者要有胸怀,你才能够让这些有德善谏的人围到你的身边来。


  我们这一路也感觉,能接受批评的人确实不多。批评他之后,可能两三天他看到我们,就赶紧转到其它的路上去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也要调整,人家不是很能接受我们批评,我们就不要好为人师。这个时候也都要观照到自己,有没有做得不近人情的地方。假如他还不是很能接受,也不要急于去劝,让因缘水到渠成为好。


  “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考察人才的人,往往会被才蒙蔽,而品德好的人他没有留意,“遗”就是忽略。为什么有才的人容易被重用?因为能很快看到成绩。所以主政者、领导者,去掉急于求成的心,才不会选用才胜德的人。为什么?他有才华能一下子提高业绩,好,高兴!


  所以领导者往往很难放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这种心就感召来才胜德的人。所以人与人这个因缘,善缘也好,恶缘也好,也是互相交感。“自古昔以来”,就是从古至今。“国之乱臣,家之败子”,亡国、败家的这些臣、子,都是什么?“才有余而德不足”。所以司马光一开始感叹“智伯之亡”,举了这个败家的人,才能特别好,但是德行不够。“以至于颠覆者多矣”,造成国家,还有自己的家族倾覆灭亡的就很多了。“岂特智伯哉!”难道只是智伯这个人而已吗?“故为国为家者”,治国理家的人,“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审”就是明察才德,“知所先后”就是知道哪个先哪个后,其实就是德为先才为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那就不会有看错、错用人才,或者失去人才这样的事。“足患”就是值得忧患的事情。


  《孔子家语》里面也提到德才的重要。孔子讲道,“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 què)而后求知能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弓箭调试之后,再从这些调过的弓里面找弹性更好的。意思就是说,最起码保证他们都是有德的人,再从中挑更优秀的。马统统都已经训练过了,再从中求更好的。其实都是强调,有德的基础了,才是选人才的时候。“士必悫”,“悫”读“què”,就是这个人比较厚道、善良、朴实,比较实在。他本质很好,再求他的聪明才能。不善良却很有才能,就好像豺狼虎豹一样,“不可迩”,不要靠近他,靠近就要出事了。

 

  我们负责团体,可能会想,没人可以用了。没人可以用,你就先别做,多少缘做多少事。你急于去做好事,然后又用不对人,好事会变什么?那不就太攀求了吗?人生要随缘,缘不具足,好好提升自己就好了,提升自己慢慢不就感召人来了吗?明明没有适合的人又硬要去做,后面就不好收拾局面了。


  我们接着看《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今天要赏赐臣子,赏赐下属,不能顺着自己的情绪来,高兴了就多赏一点,不高兴了就罚多一点,这就不公平了。所以一个上位者更要懂得掌握情绪,不可用好恶做事情。他没什么功劳,你赏给他很多,他会怎么样?一来他会傲慢,二来他会贪心,做了点小事就要很多。其它的人呢?心不平,我做那么多都没有功劳,连个肯定都没有,他根本没怎么做,就只是一个嘴巴讲好听话而已,就得那么多封赏。还有,领导者赏赐多了,或者高兴就答应别人了,轻易答应别人事情,请问谁辛苦?整个团体就要陪着我们做牛做马,让很多的人疲于奔命。所以一个领导者不能顺着自己心情做事情,“这件事情容我考虑考虑,我也回去跟我们那些干部商量商量”。有个缓冲,才能防止人一时情绪太高昂。所以领导者答应事情,最好都能够退一步,冷静总没有坏事,真正评估好了,再答应人家,反而让人家觉得我们做事非常慎重,你会赢得人家的尊重。你随便答应了,然后又反悔,最后就撕破脸。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一下子太生气,失去理智,就会罚得太过分。唐太宗就有一次因为很生气,下令当场把一个大臣拖出去斩了,后来发现那大臣根本就没有多重的罪,而且那个人还是对国家很有贡献的人,结果唐太宗很痛苦。所以后来规定,朝廷里面要处以死刑的人,要连续两天来告诉他五次,很慎重。州政府,两天最起码要讲三次,最后确定才可以执行。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个领导者掌握自己的情绪太重要了,不然都会做出让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所以人在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最好先冷静下来。这也是“十思”给我们的一个省思。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