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

复道履德 辟难之方

时间:2015-06-04 10:15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当前,温室效应是威胁人类生存的最大忧患之一,随之而来的气候异常、飓风、水灾、旱灾,已使我们深受其害,而这还仅仅是序幕而已。究竟应如何减缓这个灾变,是人类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易经》曰:「君子以俭德辟难。」据史书记载,一旦遭遇旱涝、地震、风灾等自然灾害,一国之君率先斋戒祭祀,减少膳食,举国上下倡导节俭,以度过难关。即使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也都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把勤俭作为治国之本。康熙皇帝曾教育皇子说:「世人衣不过被体,而衣千金之裘犹以为不足,不知鹑衣袍缊者,固自若也;食不过充肠,罗万钱之食犹以为不足,不知箪食瓢饮者,固自乐也。朕念及于此,恒自知足。虽贵为天子,而衣服不过适体;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赏赐外,所用肴馔,从不兼味。」身为君王,他能以俭朴为乐,以知足为荣,并勉励子孙效仿,令人赞叹。
    提倡节俭是眼光远大的明智之举。《资治通鉴》上记载:唐贞观十九年十一月,唐太宗从辽东返回长安,途经易州。易州司马命百姓在地下室蓄火种植蔬菜,进献御前。唐太宗非但没有褒奖易州司马,反而说他一心钻营媚上,浪费民力财力,一怒之下将其罢官。太宗对人力物力的珍惜,使得唐朝没有出现反季节蔬菜的流行。实际上,五谷蔬果应时令而生,不和时令的蔬菜,不仅不利于养生,还耗费大量的能源、人力,可以说是有害无益。反观现代生活的许多发明,貌似进步,实则后患无穷,实在令人痛惜!
    常言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粒,恒念物力维艰。」衣食住行是每个人生活所需,也是力行节俭的主要途径。春秋时,齐国很富庶,齐景公饮食用度讲排场,铺张浪费,晏子多次劝谏景公。晏子自己一生节俭,廉洁奉公,深得国人的敬重。国君赏赐的服饰、马匹、豪宅,晏子总是想办法推辞。虽然贵为上卿大夫,晏子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旧衣,坐的是老马旧车,他把节省下来的钱财,全部拿给穷困的亲戚朋友。晏子有一件狐裘,虽然已经磨损出现了破绽,但他补缀以后还接着穿。因为平时的爱惜保养,这件狐裘竟穿了三十年。
    无独有偶,我们温总理的棉衣,一穿就是十年。一位细心的网友发现,温总理在2006年元月视察工作时,所穿的绿棉衣竟然和1995年冬天照片上的那件一模一样,所不同的是又旧了一些。网友感慨说:十年了,自己的羽绒服换了好几件,而国家总理却还穿着普普通通的旧棉服。翻翻我们的衣柜,还有几件衣服是十年前的呢?总理用无声的语言,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俭,德之共也。」一位节俭的人,省下的是地球上共有的资源,生起的是对自然万物和他人劳动的尊重。有人请教一位智慧的老人:您的衣服十多年常保如新,即使是旧衣服,每次脱下来都仔细叠好,难道不嫌麻烦吗?老人回答:当你怀着一颗感恩心去做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麻烦了。节俭,是将感恩心和恭敬心落实在生活之中。而惟有格除物欲的智者,才能不受物欲的拘束。
    数千年来,先人恪守「天人合一」的古训,遵循大自然的法则,谨身节用,不违越地生活、做人,使得华夏文明绵绵不绝,代代相传。虽然历经数千年的休养生息,地球家园传到祖辈手中时,依然是青山绿水,天蓝地沃。然而,近百年来我们迷失在对物质享用的欲望之中,淡忘了「欲不可纵」的古训,追求满足私我欲望的人类活动,仅短短百年间,就打破了几十万年来的地球平衡,直接引发了全球暖化的危机。
    翻开《康熙庭训》,其中有这样一条训言:「朕自幼登极,迄今六十余年,偶遇地震水旱,必深自儆省,故灾变即时消灭。大凡天变灾异,不必惊惶失措,惟反躬自省,忏悔改过,自然转祸为福。」《尚书》中也说:「顺从道则吉利,悖逆道则凶险,就如同影之随形,响之应声一样。」
    反省、改过,是我们每个人现前最重要的大事。从违背人伦大道的行为回归,从违背自然之道的行为回归,化凶险为吉庆,则灾难远矣。
大方广网编辑部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