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

读《琢玉图》有感

时间:2015-06-03 11:25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中国人对玉,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说文解字》中提到:「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玉那温润的质地和光泽,致密而透明的纹理,清扬悠远的声音,宁折不屈、洁净平和的特性,都与君子的德行相应。古代的读书人把玉作为修养和品德的标准,「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贞观政要》中说:「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无别。」的确,一块未经精心雕琢的璞玉,和碎石瓦砾堆在一起,是看不出什么差别的。《三字经》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块美玉,如果不去雕琢它,只不过是一块璞玉,从表面看,和普通的石头一样。只有经过了能工巧匠的琢磨,去瑕存瑜,才能成为一件有用的美器,显现本有的美质;而一个人,不管天资如何聪明,不经过良师的教诲和自身的努力学习,也难以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古代的《琢玉图》,展示出玉器的雕琢过程,要经过审玉、开玉、磨碢、上花、打钻、打眼等十几道工序。在切、磋、琢、磨之前,雕玉工匠还要反复地观察玉石,努力发现其中蕴藏的天然美感,然后才能开始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因为玉料一旦切开就不能重来,所以要慎之又慎。
    玉的纹理非常细润,治玉时需要加倍的细心。顺着玉石的纹理去琢磨、雕刻,就不会破坏它天然的质地。如果逆着它的纹理,玉石就会被损坏。常言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琢玉不能用刀刻,而是用水和金刚砂,经过铡、錾、冲、压、勾、顺等工序,最后再细致地把它磨光,才能得到一件光彩夺目的艺术品。由此可见,琢玉,是匠心独运而又十分谨严的技艺。
    教育和琢玉是非常相似的过程。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都是待琢的璞玉。在琢玉之初,要非常小心谨慎地审玉,开玉。以免破坏玉体,保留它天成的润洁美丽。教育之初,也是如此。真正贤明的父母和老师,在孩子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孩子受到不正确思维言论和行为的影响,免得他们幼小的心灵被染污。给予他们的应是长养善心、善念、善行的教育。
    老师怀着开琢美玉的心境,用无比的爱心和耐心,来引导和启发学生,使之能展现出天性中的真善美慧。教诲他们,待人处事以仁爱存心,培养温良敦厚的性情。
    引导他们,透彻地学习实践义理,言行一致,如玉般不虚伪,不矫饰,表里如一。
    教孩子学习玉一般纯洁温厚的品格,则在与任何人相处时,都能做出值得人们称颂效仿的事,形成「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的广远智慧。
    以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英雄事迹感染孩子。成就他们宁损身命,终不为劣的玉般的勇气。
    观察玉的断面,虽有棱角但不伤人。教孩子要像玉一般做人做事有原则,但不会伤害他人,内方外圆,善修己行。
    同时,一个好老师在施教的时候,也要如同审玉一般,静心观察每一个学生,长养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帮助克服他们自身的瑕疵,孔老夫子就是这样因材施教的典范。在《论语》中记载,子路问孔子:「请问夫子,听到一个道理,马上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可以听了就做呢?」可当冉求也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的答复是:「听了马上就去做,不必请示父亲和兄长。」子路、冉求的问题相同,孔子的回答却不同,引起了另一个学生公西华的疑惑,他就向老师请教为什么。孔子对公西华说:「冉求的性格比较抑退,所以要对他加以引导推进。而子路性格比较急躁,一办事就想兼办两人的事,所以要抑退他。」
    因此,父母师长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特点。例如敏锐的学生反应快,却往往流于轻率,要教他们持重含蓄;对迟钝些的学生,要启发他的自信,补上他的不足;懦弱的,多鼓励他尝试,使他勇敢起来;刚强好胜的,拓展他成人之美、与人为善的心量。《礼记·学记》中还提出:教育的艺术,在于老师的态度温和,对学生引导而不牵强,使学生容易亲近;勉励而不压制,使学生全面发展;启发而不径直表达,给学生以思考和体悟的空间。
    在琢玉的时候,用的是水和金刚砂。这二者正是为师者的很好写照。水就像老师的心,善利所有的学生。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曾说过:「有二种人不会嫉妒你的成就,他们就是父母和老师」。金刚砂比玉要坚密,就意味着为师者应有更高的「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的德能,用自己的身教,真正感动启发带动好学生,所以说老师要不断深入经典、义理,在人品上扎扎实实地落实,在道德修养上提升自己,才能达到正己化人的教学成效。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上所施,下所效」的教之真意。
    因此,教学相长对师生来说都是难得的提升机会。教,就像雕琢精美的玉器一样,工夫越做越细,需要锲而不舍的爱心和毅力。学,就在经受一步步的琢磨之间,让德行才能日益的光洁圆润。「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后生们,就在老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教学中,成就了。这是家国的幸事。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块玉,让我们在日常人事环境的大课堂中,经过不断地琢磨光洁自己,让内在的仁善、智慧、义勇和方正显露出来。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