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伦关系

古道照颜色(下)— 天祥衣带

时间:2015-05-22 19:43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德育故事》白话解 
 

    元军攻破厓山的时候,他们欢歌达旦地大摆宴席以示庆贺。弘范乘兴规劝文天祥说:「南宋亡国了,丞相您的忠孝之心也随之仁至义尽。如果您能以效忠宋朝之心,来奉事元朝,那宰相的位置,除了您还会是谁的?」
    文天祥忍不住悲从中来、泪流满面,他说:「眼睁睁看着国家灭亡而又无力救拔,为人臣子的人死有余罪,就是献出生命都无以挽回,怎么可能苟且偷生、背叛主上呢?」弘范感佩他是一位真正的忠臣义士。他派人护送文天祥,前往元朝的大都北京。
    文天祥连续八天八夜不吃不喝,试图以死来抗争。到了北京的那一天,他彻夜都未曾入眠,在一个舒适的住所中,他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到通宵。不久之后,他就被移送到了兵马司。元世祖忽必烈惜才爱才,对忠臣良相非常敬重。他深知在马上打出来的天下,唯有任贤举才,方得以保有江山的永固。王积翁进言说:「南宋朝廷的文武大臣,无论是才识还是器宇,都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和文天祥相比。」忽必烈于是派他去劝降,文天祥说:「国家灭亡,为人臣子就是以死相报,都不足以报答朝廷,怎么能够苟且求安呢!俗话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如果还想在新朝谋得一官半职,如果就此背弃我谨持一生的忠义,那用这样的无德之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文天祥在北京被囚禁了三年之久,元世祖忽必烈很疼惜他,有意想要将他释放,但却得到许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文天祥那不可摧折的忠勇的志节,必然会继续号令天下之士,转战于大江南北。他必将成为元朝永远的隐患,放了他,何异于放虎归山!
    于是忽必烈亲自提审,做最后的劝降,文天祥以外臣之礼长揖不跪。忽必烈许下承诺,只要他归顺元朝,就任命他为宰相,但是文天祥拒绝了。他说:「身为宋朝宰相,朝廷对臣下的深恩如同大海一样地深广,我誓死效忠的志节永生都不会改变,怎么可能会侍奉二主呢?」看到他的志节分毫都无法摧折动摇,忽必烈问道:「那你希望我们如何处置你?」文天祥说:「赐我一死吧。生为宋臣,与国家共存共亡,我了无恨憾。」世祖的内心很复杂,他默默无语,挥手派人带他退了下去。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元世祖下诏对他施行了死刑,然而就在令下不久,他又传下了一道诏谕,下令行斩立即中止,但已经为时已晚。临刑之前文天祥坦然而又从容地说:「我大事已了,无所遗憾。」他面向南方,对着大宋国土遥遥而拜。
    文天祥逝世之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了一首赞文,赞文说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当时,他年仅四十八岁。
    自古至今的志士豪杰,无论身处怎样的风云变幻之中,没有任何力量能摧折动摇那不屈的仁义志节。所谓信大义于天下,浩然正气时隔万世,仍为人们永续传扬。这是万古不变的仁义,它深合天理之正,足以安天下之心。
    在殷商的衰微之际,周朝以德建国,取代了商朝。伯夷、叔齐以孤弱的体躯,试图去抵挡来自八百国的进攻,就是三尺儿童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然而他们却愿意坚守不移,至死而无悔。孔子赞美他们是「求仁而得仁」,了无怨尤,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魄!
    「报恩唯有厉清忠」,南宋到了德祐年间气数已尽,信国公文天祥作为一国的柱石,在国家民族的危亡之际,转战往还于大江南北之中,力图收复失土。他忠孝两全,守仁守义直到尽处。朋友劝止不了他,弘范屈服不了他,索罗宰相也逼降不了他。纵使历经千辛万苦,兵败被执,却始终摧折不了他忠勇不屈的意志。
    他的从容就义、他的视死如归,正是缘于他「所欲有甚于生者」。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曾经写下过这样的诗句:「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他所躬身力行的道德节义,甚至超过了生命本身。他的一生,正是「仁」美善的典范,如同星辰般闪耀不绝。
    在一首绝笔诗当中,文天祥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在漫天云舒、水天空阔的时候,细看国事浮沉宛如涛生云灭,然而他的忠烈之气,却如同大宋在他心中享国永久般地长存于斯,多么壮哉伟哉!
    文天祥的过世,意味着宋朝真正意义上的灭亡,因为大宋曾经永存于他不屈的丹心之中。「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在他离世后的数百年间,每到民族危亡的时候,他的名字、他的诗句,总是在大江南北千万人的心中,脉脉不绝地传唱。他的行谊和操守,成为了天下后世为人为臣,永生不息的楷模与典范,他是华夏民族忠勇不屈的精神表征,是万代传扬的正气之歌。

 

大方广编辑部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