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

程母教子的故事

时间:2015-04-18 22:34   编辑:admin   点击:
程母侯夫人,大中公珦之妻,明道、伊川之母也。事舅姑尽孝,治家有法,而性谦顺自牧,虽小事,必禀之大中公而后行。不喜鞭扑侍婢,或诸子小有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恕仆妾之色,惟恐有伤;独诸子有过,小则诘,大则请命于大中公,必求其改而后止。尝曰:“子之所以不肖,皆母蔽其过,则父不知,而无由以正之也。”母生男六人,所存惟二,珍惜非不至矣!才数岁,行而或踣(bó),家人急前扶抱,恐其惊謕(tì)。母未尝不呵之曰:“汝若安徐,宁至踣乎?”饮食常置之坐侧。尝絮(chù)羹,即叱止之曰:“幼求称欲,长当何如?”与人争忿,虽直不右。曰:“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故二程夫子少时,便于饮食衣服一无所择,绝无恶言骂人。及长,遂成大儒。
 
“程母侯夫人”,这个“程母”就是程颢、程颐两个大儒的母亲。她两个孩子的道德学问都非常好,所以这里讲到的是“明道、伊川之母”。她的先生是“大中公”。
 
“事舅姑尽孝”,这是以身作则,身教。“治家有法,而性谦顺自牧”,她性情柔顺、谦虚,自我要求。“虽小事,必禀之大中公而后行”,她也很尊重她的先生,跟她先生讨论完了才去做,不自作主张、自以为是,这也是流露一种夫妻之间彼此的尊重。
 
“不喜鞭扑侍婢”,不会鞭打她的仆人。“或诸子小有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她的孩子假如对仆人讲话很凶,她马上就教训自己的孩子:虽然有贵贱之分,但同样是人,你要尊重人家。“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她假如不这么教,那她的孩子从小对仆人就不尊重,颐指气使,人格就出问题了。所以人在富贵当中能不堕落,真不容易,都是要父母很明理地教才行。
 
“恕仆妾之色,惟恐有伤”,她对待仆人很和蔼,就怕伤了仆人的自尊。“独诸子有过,小则诘,大则请命于大中公”,对儿子严格。大家想一想,对儿子很松,对仆人很严,会怎么样?仆人一定都恨在心里。对仆人比较温和,对自己的儿子严格呢?仆人心里佩服、尊重。
 
小事惩罚,大事就告诉父亲大中公,“必求其改而后止”,让父亲来针对孩子的错给他纠正。“尝曰”,她的母亲常说,儿子所以“不肖”,就是不善良,“皆母蔽其过”。孩子有错,母亲还帮他掩饰,姑息养奸就不好了,“则父不知,而无由以正之也”。
 
母亲“生男六人,所存惟二”,只有这两个孩子,“珍惜非不至矣”,当然是非常地珍爱。但是珍爱不代表要宠,那会宠坏他。“才数岁,行而或踣”,这个“踣”念“伯”这个音,bó。就是没几岁,走不稳,家里的人“急前扶抱,恐其惊謕”。这个字“謕”念tì,古同“啼”,就是跌倒了,赶紧去抱,怕孩子吓坏了。
 
现在有家长,小朋友跌倒了,然后在那里“啊……”地哭,然后就过去打那个地,“都是地害的,坏死了。”然后孩子就不哭了。跌倒谁造成的?从小自己走路不好好走,还怪地!那他长大了呢?长大就不管什么事,都一定是怪别人。或者怪这个桌子不好,怪这个东西没放好,害我灵感都受影响。应该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什么时候教“反求诸己”?随时随地面对一切事啊。
 
家里人要去抱,“母未尝不呵之曰”,就批评他了,你假如好好地走,“汝若安徐,宁至踣乎?”还会跌倒吗?用《弟子规》讲,“宽转弯,勿触棱”,“步从容,立端正”,“事勿忙,忙多错”。
 
“饮食常置之坐侧”,孩子一起坐着吃饭。“尝絮羹”,“絮”念chù,就是吃的东西都给他准备好了,都帮他夹好了,都侍候好了。他的妈妈“即叱止之曰”,就是告诉家里的人不要这样,什么都顺着他,什么都给他照顾好了,这样不好。“幼求称欲,长当何如?”这么小就什么都要顺着他,都要给他服务好了,以后长大怎么办。
 
“与人争忿,虽直不右”,孩子跟人家冲突了,纵使孩子还比较有道理,都不站在他那一边。为什么?纵使有道理,只是嘴上的道理,能跟人吵架了,那叫半斤八两,一般见识。已经不对了,才吵得起来,一个巴掌拍不响。所以,你看这个妈妈很有见识,思想很正确。
 
她说道:“患其不能屈”,就怕这个孩子屈不下来,不能忍辱啊,“不患其不能伸”。一个人成就有多高,看他忍耐的功夫有多大。一个人能蹲得多矮,他才能跳得多高,能屈能伸才行。
 
“故二程夫子少时”,这两位大儒,小时候“便于饮食衣服一无所择”,不挑、不贪。“绝无恶言骂人。及长,遂成大儒。”这两位大儒能成就,是因为有很好的父母,尤其是母亲非常明理,懂得教育。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