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余莉教授主讲
很多人就半信半疑,说你看一部唐代的经典,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读了,居然能够让他不腐败,这是真的吗?我们看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上就写到,相信这也是读完《群书治要》得到的体会,得出了一个经验。他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你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当君主的很贪心,最后的结果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当臣子的很贪心,最后是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所以唐太宗说,一个人拿著自己的官位不珍惜,去徇私舞弊,就如同是拿著珍珠弹射鸟雀。什么意思?这个珍珠的子弹非常的昂贵,在古代还没有人造珍珠,全都是自然珍珠,可谓价值连城,但是他认为这没有什么,拿著这个珍珠的子弹去射麻雀,分不清哪一个重、哪一个轻。
我们看在清朝的时候,曾国藩先生曾经对军中的僚属宣誓,说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我们看到他的这一句誓言,就想到我们现在的很多领导干部,不仅仅是以公肥私,还是想方设法的把国有资产化为私有,中饱私囊。那是什么原因?原因就在於我们所读的书、所受的教育和古人不一样了。曾国藩之所以能做到不取公家的一文钱挪作私用,是因为他从小熟读的是四书五经,受的是圣贤教诲。我相信他之所以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一定是和他熟读圣贤书、熟读《大学》密不可分。在《大学》上告诉我们,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告诉我们德行是根本,财富、名声、地位都是枝叶花果。学习植物的人都知道,这个植物它的枝叶花果能够延伸到哪里,它下边的根必须要延伸到哪里。所以中国人有句话说,“厚德载物”,外在的财富、身分、地位、名声靠什么来承载?靠深厚的德行。所以中国人又有一句话说,“德不配位”,也就是说你的德行和你的位置、名声、财富、享受不相匹配,那就怎么样?那就多有奇祸,多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来的灾祸。所以古人明白这个道理,对於不义之财是不敢去贪取的。
像《大学》上又说,“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个财货是以不好的、不正当的方式获得的,也一定会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这是一定的规律。当然我们现代人看了这一句话,可能对它半信半疑,甚至心存侥幸,真的是如此吗?古人也知道后人可能会犹豫,所以把那个不好的、败散钱财的方式也给我们概括出来了。说这个钱财不是赚到你手、贪到你手就是你的了,它为五家所共有。首先就是官府,比如说我们这个钱是贪污受贿、违法乱纪赚来的,后来东窗事发,自己锒铛入狱,所有的家产、不义之财被没收、被充公。我们看历史有很多像这种不义之财被官府所没收的案例,比如说和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看一个幻灯片:
这个人就是和珅,清朝最著名的贪官,贪污资产达到上亿两白银。和珅的家产到底有多少?其说法不一,有的说达到了八亿两白银。这个数字是清王朝十年财政的总和。所以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和珅在位时作恶多端,但却深得乾隆皇帝宠幸,荣华富贵久久不衰。大量的财富,使和珅过著帝王般奢华的生活。和珅在北京什刹海畔建造起豪华宅第,也就是今天的恭王府。府内甚至仿乾隆皇帝的宁寿宫,建起楠木房,称为“锡晋斋”。仿皇帝建造修建的还有垂花门和皇宫用的宫灯等等。於是有舆论认为,看来还是邪恶悭贪能得好处。谁料乾隆帝刚去世,他就被嘉庆帝抓捕,抄家、处死。和珅遭恶报之前,因为福报已经折损光了、享受光了,所以家中就出现了种种凶相,这些全部记录在史料中。下面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拍摄的纪录片片段。嘉庆元年七月初七,被和珅视为掌上明珠的次子,刚满两岁就夭折了。仅仅过了两个多月,和珅的弟弟四川总督和琳,又在军中染上瘴气身亡,和琳又是他官场上的一大支柱,突然暴亡,和珅格外悲痛。嘉庆二年,和珅的孙子也夭折了。嘉庆三年二月,和珅结发三十年的妻子冯氏也撒手而去。不到一年,他本人也成了泉下之鬼。和珅死后,他的儿子丰绅殷德在河北冀州找了一块地,草草的埋葬了和珅。
和珅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案例。而且不仅仅没收了他的全部家产,而给他的后代子孙也带来了影响。第二就是水灾,第三就是火灾,这些不义之财也会被大火给焚烧掉、也被洪水给漂夺走。第四就是盗贼。中国古人讲“盗亦有道”,这个盗贼也讲道义,而他的道义之一就是专门劫富济贫。所以,你看这个人贪污受贿了很多的家产,过著挥霍无度的生活,盗贼看了都会过意不去,专门偷盗、敲诈、勒索为富不仁的人。第五个,防不胜防,那就是不肖子孙,不贤德的败家子,也会把你的不义之财给败散掉。当然古人这不过是抛砖引玉,引导我们学会去观察。既然这个不义之财不能够长久,还给自己招致了凶祸,谁还愿意去贪这个不义之财?所以如果这个道理大家都明了,官员都学习《群书治要》,你送给他钱他都不敢去要了。
在道家的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也这样比喻,“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而这个《太上感应篇》被誉为道家古代的状元、宰相的必读之书,也就是说你要想做好状元、宰相必须要读这一部书。但是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连这一部书听说都没有听说过。再看《群书治要.尚书》上还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早在二00九年的时候,当时的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延安干部学院秋季开学典礼上,其实就这样告诫过,“贪官敛财,从来都祸及子孙;廉官清白,多数能阴泽后代。”可以说这是一个读历史的人得出的必然结论。一部二十四史,其实就是一部“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历史。
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学《易经》,为什么学《易经》?希望找一个人给我算一卦,看看我这件事可不可以做?这一个生意合作伙伴可不可以交?这一个事情发展趋势如何?这些都是枝叶花果。其实《易经》上有两句话我们学到了,我们也可以看一个人的未来。《易经》上有两句话,前面一句话我们刚才讲过了,另一句话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当我们看到一个省部级以上的干部突然锒铛入狱的时候,大家都会议论纷纷,探讨原因,说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原因,莫衷一是。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古人早都给我们写下来了,记在经典之中,那就是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所导致的,还有什么其他原因?恶贯满盈,自作自受。
再看《尚书》上说,一个人对内兴起迷恋女色之风,对外喜欢打猎,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游玩,没有节制,喜欢饮酒,沉溺於靡靡之音,住的房屋又高又大,墙上还雕刻著花纹,雕梁画栋,极尽奢侈之事,以上这几种情况只要有一种你做到了,那就没有不灭亡的。更何况现在的很多领导干部,所有的这些全都做到了,那还有不灭亡的道理吗?所以你看到一个省部级以上的官员突然锒铛入狱的时候,不要感觉到很惊讶,其实早在十年、二十年之前,你看到他的所作所为,你就知道他必然有这一天。在《孝经》上还告诉我们怎么样的长久保持富贵,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所以你看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能多学一点《易经》,多学一点《孝经》,多读一读《尚书》,他就不会做那些骄奢淫逸的事,之所以今天锒铛入狱,就是因为做得太过分所导致的。所以《尚书》上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天灾人祸通过人的忏悔,还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自己作恶却不知道回头,是逃不过灾祸的惩罚。这些道理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能够熟读,自然就不敢去贪污受贿、违法乱纪了。所以它对官德修养提升确实很有帮助。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bk/lyljs141114.asp,欢迎转载,感恩!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