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蔡礼旭老师讲述
我们借人家的东西,念念要想着何时该还,这要很谨慎。因为人家借东西给我们是对我们有帮助、有恩,我们没准时还,就太没有道义了。当我们确定哪个时间要还他,又怕自己忘记,一定要写在月历上,或是记事本、行事历上。你对于每次借人家的东西都这么谨慎,往后他人就很欢喜把东西借给你。明朝的宋濂有一次去跟人家借书,因为那是大户人家,就跟他说这本书你十天以后要还我。十天很赶,人家肯借,他也就满欢喜的。结果第十天刚好下大雪,主人就觉得他一定不会来还书,但是宋濂还是冒着大风雪把书送了回来。这个主人很感动,也很佩服他,就跟他说:“往后我们家的书都可以借给你。”所以当我们跟别人借东西,人家面有难色,不可以怪别人,要反省自己。我们的社会信用是要自己一点一滴去经营,建立了信用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往这个方向努力。
现在的社会借钱的是老大,借给人家钱的是小弟;借钱的人都高高在上,然后借给人家钱的还要去求他还。这个社会有没有颠倒?其实自己已经有钱了还不还,这都恶劣到极处,都没有想到人家当初这么够意思借钱给你。按照古代人的厚道,只要自己有钱,马上去还。而且古代这种信用跟现代人不一样,中国人的诚信就代表一个人的人格,不需要立字据的。其实在五、六十年前,中国人的社会还有这样的品德。我外公以前是开米店的,很多人家里没有现金,外公都会把米先给他,过年过节大部分的人都会来还钱,但是少部分的人没来还,因为没钱,而我外公也不会去要。因为人跟人都很有信任,知道对方一有钱一定会拿来还,现在一定是有难处,我们再去跟人家要,就太不够道义。以前的人,他对人是信任的。
西方的信是什么?白纸黑字,西方人要先怀疑你是不是好人?是不是讲信用的人?你还要证明给他看。这是东西方对“信”不同的态度。而现代人处理“信”的问题,是比较偏向西方。若要像东方,可能没几个人敢做,心里会担心,怕现在的人言而无信。所以我们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要冷静思考。
你该还人家而你不还,看起来好像占了一点小便宜,其实已失去了社会信用。在深圳有一个商人跟农民谈生意,谈好了这块地卖给商人,结果商人只付一半的钱,还欠六千元人民币。这个农夫很生气,那是他唯一的一块地。人都觉得占他人便宜好像自己有好处,结果没过几天,这个农夫带着炸弹到他家跟他同归于尽。报纸上写一条命值多少钱?六千元。所以我们要维持好自己的信用,要念念想着别人借东西给我们是帮助我们,我们不要忘记道义和恩德,自然就很有警觉性,言而有信。孔老夫子在《论语》的教诲当中也屡屡提到“信”的重要。《论语》云:“民无信不立。”人无信就无法在社会、在人群当中立足。因为社会是一个团体生活,假如大家都不信任你,就会离你而去,你就很难发展。孔夫子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假如一个人无信,真不知道他还能做出什么事情?所以信用对一个人相当重要。